CN216008644U -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08644U
CN216008644U CN202122492746.7U CN202122492746U CN216008644U CN 216008644 U CN216008644 U CN 216008644U CN 202122492746 U CN202122492746 U CN 202122492746U CN 216008644 U CN216008644 U CN 2160086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aftertreatment device
outer cylinder
chamb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927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其兵
胡忠斌
胡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Weifu Lida Catalytic Conver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Weifu Lida Catalytic Conver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Weifu Lida Catalytic Conver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Weifu Lida Catalytic Conver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927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086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086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086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氧化型催化器部件和颗粒捕集器部件,所述外筒体侧壁一端连接有进气管,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所述外筒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前端的所述外筒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隔板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有导流板,能够将尾气分别导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该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将进出气管设计为侧进侧出式,并且通过一个连接件实现颗粒补集器在筒体内的拆卸清灰,大大缩小了后处理装置特别是轴向的体积,能够满足后处理装置在狭小空间内的布设。

Description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非道路T4法规实施的临近,某些小排量的非道路柴油车型,也必须加装满足T4要求的后处理,特别是那些结构要求比较紧凑,布置空间相对狭小的设备,比如叉车,发电机组等,主机厂往往希望后处理加装在其原有的机舱内或罩壳内,但是目前满足T4要求的后处理装置通常为直进直出式,将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沿轴向设置于后处理装置两端的端盖上,导致其本身特别是轴向的体积比较大,并且由于需要定期对颗粒补集器进行拆卸以便清灰处理,目前是直接将颗粒补集器段的筒体进行分段式处理,与主筒体之间至少通过两个抱箍或其他连接件连接,进一步增加了后处理装置特别是轴向的体积,从而导致现有的后处理难以在空间较为狭小的设备上安装使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将进出气管设计为侧进侧出式,并且通过一个连接件实现颗粒补集器在筒体内的拆卸清灰,大大缩小了后处理装置特别是轴向的体积,能够满足后处理装置在狭小空间内的布设。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氧化型催化器部件和颗粒捕集器部件,所述外筒体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通过连接件密封连接;
所述连接件设置有靠近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的一端,以便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的拆卸清灰;
所述外筒体侧壁一端连接有进气管,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尾气能够从所述进气管进入依次经过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和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处理后,从所述出气管排出;
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所述外筒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前端的所述外筒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隔板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有导流板,能够将尾气分别导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中的尾气经导流孔和所述第二腔室中的尾气在所述第二腔室中能够充分混合,并形成紊流充满所述第二腔室,以保证流入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截面气流的均一性。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体的两端均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的端面呈鼓包状,有利于气流的分布扩散。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部分位于所述端盖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筒体内,以便于尾气能够同时进入所述端盖和所述第二筒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隔板倾斜设置,通过改变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能够控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气流的进气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的端部折弯有第一翻边;
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的端部折弯有第二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设置有梯形密封圈,通过所述连接件环绕包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远离所述梯形密封圈的两面,使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贴合压紧在所述梯形密封圈的两斜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上设有环形垫块,用于支撑所述梯形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两端均设有第一支撑环,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一支撑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环之间的空间为第三腔室,用于放置隔热棉。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环,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二支撑环分别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环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腔室,用于放置隔热棉。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压差检测组件,所述压差检测组件通过两根压差管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两端检测气压值,用于计算压差,从而判断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的堵塞状况。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两端;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的进气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的进气温度是否满足再生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 该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将进气管和出气管均设置于后处理装置的侧面,从而缩短了后处理装置的轴向体积。
2) 该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在侧向进气的前提下,为满足氧化型催化器截面气流的均一性,将氧化型催化器前端的空间通过隔板分隔为两个腔室,并通过导流板控制进入两个腔室的气流量,一部分尾气在第一腔室扩散后经多个导流孔进入第二腔室,并与第二腔室中的尾气形成紊流充满第二腔室,从而保证流入氧化型催化器截面气流的均一性。
3) 该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在颗粒补集器中间部分设置一个用于连接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件,与现有在颗粒补集器两端设置双抱箍结构相比,拆卸更为便捷,能够减短后期维护的时间,并且在节约抱箍成本的同时又进一步减短了后处理装置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1,所述外筒体1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和颗粒捕集器部件3,所述外筒体1包括第一筒体101和第二筒体102,所述第一筒体10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通过连接件4密封连接,所述连接件4有且只有一个,设置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远离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的一端的中间部位,通过拆卸所述连接件4以及所述第一筒体101就能够取出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进行清灰处理,拆卸更为便捷,能够减短后期维护的时间,并且在节约连接件成本的同时又进一步减短了后处理装置的长度。
所述外筒体1侧壁一端连接有进气管5,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6,尾气能够从所述进气管5进入依次经过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和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处理后,从所述出气管6排出,与现有直进直出式后处理装置,将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沿轴向设置于后处理装置两端的端盖上的设置方式相比,大大缩小了后处理装置特别是轴向的体积,能够满足后处理装置在狭小空间内的布设。
为了满足氧化型催化器截面气流的均一性,在靠近所述进气管5的所述外筒体1内设置有隔板7,所述隔板7将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前端的所述外筒体1(即所述外筒体1中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前端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8和第二腔室9;并且在所述隔板7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孔,尾气通过多个所述导流孔从所述第一腔室8进入所述第二腔室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7靠近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设有导流板10,能够将尾气分别导入所述第一腔室8和所述第二腔室9;所述第一腔室8中的尾气经导流孔和所述第二腔室9中的尾气在所述第二腔室9中能够充分混合,并形成紊流充满所述第二腔室9,以保证流入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截面气流的均一性。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5的尾端部分位于所述端盖11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筒体102内,以便于尾气能够同时进入所述端盖1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内,有利于所述导流板10的导流,并且所述导流板10相对于所述隔板7倾斜设置,通过改变所述导流板10的倾斜角度能够控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8和所述第二腔室9气流的进气量,从而保证进入所述第二腔室9的尾气能够形成紊流充满所述第二腔室9。
具体的,所述外筒体1的两端均连接有端盖11,所述端盖11的端面呈鼓包状,有利于气流在所述鼓包位置的分布扩散,进而提高产品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11与所述外筒体1之间设有波形垫片,所述波形垫片能够增加密封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对焊接精度的需求,因为零件在制造时存在误差,各类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关联的部件在焊接时也存在定位误差或焊接变形,而该波形垫片正好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偏差,补偿这些偏差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制造难度,也同样关系到密封性能是否可靠。
具体的,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筒体101与所述第二筒体102相连接的端部折弯有第一翻边1011,所述第二筒体102与所述第一筒体101相连接的端部折弯有第二翻边1021,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之间设置有梯形密封圈12,且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均为斜翻边,能够贴合于所述梯形密封圈12的两侧斜面;通过所述连接件4环绕包裹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远离所述梯形密封圈12的两面,使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分别贴合压紧在所述梯形密封圈12的两斜面上,实现所述第一筒体101与所述第二筒体102的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可以使用V型抱箍,所述V型抱箍的两个内斜边正好能够贴合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远离所述梯形密封圈12的两面。
进一步的,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上设有环形垫块13,用于支撑所述梯形密封圈12,防止所述梯形密封圈12在受到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同时挤压时下沉,能够有效提高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1-图5,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两端均设有第一支撑环14,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一支撑环14与所述第二筒体102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环14之间的空间为第三腔室15,用于放置隔热棉,从而降低气流的冷却速度,该内保温结构与外部隔热罩相比,降低了零部件和焊接成本,也提高了后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且外形也更光顺美观。
在一些实施列中,所述第一支撑环14可以由一根截面为Z型的型材绕卷后,将其内圈焊接在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上,外圈焊接在所述外筒体1上,所述第二支撑环16的结构能够减轻后处理设备的整体重量和减少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列中,所述第三腔室15中也可以不放所述隔热棉,形成空气隔热。
具体的,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环16,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二支撑环16分别与所述第一筒体10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环16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腔室17,用于放置隔热棉,从而降低气流的冷却速度,该内保温结构与外部隔热罩相比,降低了零部件和焊接成本,也提高了后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且外形也更光顺美观。
在一些实施列中,所述第二支撑环16可以由一根方管绕卷后,将其内圈固定焊接在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上,相较于冲压隔板开模费用较低且节约了大量的材料,同时在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移动时,方管的圆角能够减少与所述外筒体1的碰撞,减少损伤,因而可以更顺畅地进行装取作业,增强了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被动清灰时维护的可操作性。
在一些实施列中,所述第四腔室17中也可以不放所述隔热棉,形成空气隔热。
具体的,所述外筒体1上设置有压差检测组件18,所述压差检测组件18通过两根压差管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两端检测气压值,用于计算压差,从而判断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的堵塞状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的两根所述压差管与所述外筒体1的连接处与水平面向上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已确保尾气冷却后其中的冷凝水能够通过管路倒流回所述,外筒体1,避免寒冷环境下,冷凝水在所述压差管的拐角处结冰,导致所述压差检测组件18失效。
具体的,所述外筒体1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9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0分别设置于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两端;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9用于监测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的进气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0用于精确监测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的进气温度是否满足再生条件。
使用时,该后处理主体成一字型结构,外形近似U型,其在车辆或设备上采用卧式布置,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的法兰朝上,所述压差检测组件18一般朝内侧,已便于布置在机舱或罩壳内部后,进行进出气连接管路的安装和电器部件的线束连接,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体(1),所述外筒体(1)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和颗粒捕集器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包括第一筒体(101)和第二筒体(102),所述第一筒体(10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通过连接件(4)密封连接;
所述连接件(4)设置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外部的所述外筒体(1)上,以便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的拆卸清灰;
所述外筒体(1)一端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气管(5),以便于尾气能够从所述进气管(5)进入依次经过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和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处理后;
靠近所述进气管(5)的所述外筒体(1)内设置有隔板(7),所述隔板(7)将所述外筒体(1)分隔为第一腔室(8)和第二腔室(9);
所述隔板(7)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室(8)和所述第二腔室(9);所述第一腔室(8)中的尾气经导流孔和所述第二腔室(9)中的尾气在所述第二腔室(9)中混合,并形成紊流充满所述第二腔室(9),以保证流入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端面气流的均一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体(1)远离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的侧壁上连接有出气管(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体(1)的两端均连接有端盖(11),所述端盖(11)的端面呈鼓包状,有利于气流的分布扩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5)部分位于所述端盖(11)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筒体(102)内,以便于尾气能够同时进入所述端盖(1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7)靠近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设有导流板(10),能够将尾气分别导入所述第一腔室(8)和所述第二腔室(9);所述导流板(10)相对于所述隔板(7)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体(101)靠近所述第二筒体(102)的端部设有第一翻边(1011),所述第一翻边(1011)朝向所述第一筒体(101)外部延伸;
所述第二筒体(102)靠近所述第一筒体(101)的端部设有第二翻边(1021),所述第二翻边(1021)朝向所述第二筒体(102)外部延伸;
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之间设置有梯形密封圈(12),通过所述连接件(4)环绕包裹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使得所述第一翻边(1011)和所述第二翻边(1021)贴合压紧在所述梯形密封圈(12)的两斜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上套设有环形垫块(13),所述梯形密封圈(12)设置于所述环形垫块(13)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两端均设有第一支撑环(14),所述氧化型催化器部件(2)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一支撑环(14)与所述第二筒体(102)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环(14)之间的空间为第三腔室(15),用于放置隔热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环(16),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通过两端的所述第二支撑环(16)与所述第一筒体(101)和所述第二筒体(102)的内壁连接;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环(16)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腔室(17),用于放置隔热棉。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体(1)上设置有压差检测组件(18),所述压差检测组件(18)通过两根压差管从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两端检测气压值,通过计算压差,能够判断所述颗粒捕集器部件(3)的堵塞状况。
CN202122492746.7U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Active CN2160086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92746.7U CN216008644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92746.7U CN216008644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08644U true CN216008644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83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92746.7U Active CN216008644U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086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7817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US8915071B2 (en) Exhaust gas purifying device
EP2806130B1 (en)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device
EP2187013B1 (en) Construction for an exhaust after treatment device
US8764866B2 (en) Engine device
CN202273741U (zh) 一种不锈钢排气歧管结构
US9593612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6008644U (zh) 一种紧凑型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03335189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10948860U (zh) 一种带有隔热罩的排气管
CN104018923A (zh) 船用紧凑式scr催化消声器
CN203925692U (zh) 船用紧凑式scr催化消声器
CN200999646Y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装置
CN107956568A (zh) 车辆排气后处理总成
CN202023612U (zh) 一种提高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热端耐久性的结构
CN212154923U (zh) 通用型尾气后处理隔热罩
CN211422729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排气管消声器
CN207278332U (zh) 纵置增压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9067317U (zh) 一种带有egr循环管路的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1982161U (zh) 一种y型连接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
CN211116196U (zh) 一种过滤器封装壳体结构及汽车
CN218862760U (zh) Egr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发动机及车辆
CN202091012U (zh) 一种纵置卧式发动机专用排气歧管总成
CN217029078U (zh) 一种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一级后处理单元
CN203403936U (zh) 一种排气歧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