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05408U -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05408U
CN216005408U CN202122639462.6U CN202122639462U CN216005408U CN 216005408 U CN216005408 U CN 216005408U CN 202122639462 U CN202122639462 U CN 202122639462U CN 216005408 U CN216005408 U CN 216005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water
filter element
communicate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94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云钲
谢武彬
董情
李锦彬
方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63946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05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05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05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冲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包括:后处理子系统;水泵,设置在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超滤复合滤芯,其上构造有进水口和净水出口;以及原水进水管路,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所述进水口相连通,其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设置在所述水泵的前端,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相连通,以将经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过滤后的净水输送到所述后处理子系统中。该净水系统具有无需频繁更换滤芯、可实现滤芯的相互冲洗以及用户体验感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冲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滤芯超滤膜寿命较长,清洗后可实现3年无需更换。同时,超滤膜在净水系统中的应用,既可以作为预处理滤芯也可以作为后置处理滤芯。现有超滤膜的清洗方式有手工拆卸清洗,但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对超滤膜清洗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现有的超滤膜自动清洗技术包括:原水正反冲洗,但水质差的地方,越洗越堵,利用储水罐内的净水对滤芯进行反冲洗,但这样的方式会存在零部件多、体积大、成本高的情形,采用并联独立超滤与多个电动球阀相结合的方式,又会存在零部件多、体积大、成本高的情形。
鉴于上述情形,通常将PP棉、活性炭等作为前置滤芯,但这种前置滤芯无法进行清洗,3至6个月就需要更换滤芯,操作频繁,用户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至少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净水系统多采用PP棉、活性炭等作为前置滤芯,但这种前置滤芯无法进行清洗,3至6个月就需要更换滤芯,操作频繁,用户体验感较差的缺陷之一,从而提供一种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净水系统,包括:后处理子系统;水泵,设置在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超滤复合滤芯,其上构造有进水口和净水出口;以及原水进水管路,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所述进水口相连通,其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设置在所述水泵的前端,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相连通,以将经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过滤后的净水输送到所述后处理子系统中。
其中,所述后处理子系统包括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的预处理模块、与所述预处理模块相连接的精滤件以及与所述精滤件相连接的后处理滤芯。
其中,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管路,所述废水管路与所述精滤件相连接,其中,在所述废水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其中,在连接所述超滤复合滤芯与所述水泵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以及流量计,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能在整机停机时隔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所述流量计能检测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出水流量,以识别冲洗。
其中,所述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净水出口包括第一净水出口和第二净水出口;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包括:外壳;内壳,嵌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适于将所述外壳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滤芯腔室和第二滤芯腔室,所述第一滤芯腔室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的开口端分别与外部管路连通;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一滤芯设置有第一超滤膜,并设置有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超滤膜的内外两侧连通;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二滤芯设置有第二超滤膜,并设置有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超滤膜的内外两侧连通;所述超滤复合滤芯适于根据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导通状态在制水状态、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及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所述制水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
其中,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依序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其中,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依序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其中,还包括:滤芯座体,适于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开口端密封配合连接,并设置有与进水口及出水口总数相等的环道。
其中,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两个独立出口,分别与外部管路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在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内部连通汇流至一个汇流出口,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导通。
其中,所述滤芯座体包括:第一环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环道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第二环道,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环道设置有第二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第三环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环道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中心圆道,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中心圆道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且所述中心圆道开孔与所述第二环道开孔连通;总净水口,与所述中心圆道开孔及所述第二环道开孔连通,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滤芯座体包括:第一环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环道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第三环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环道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中心圆道,与所述汇流出口连通,所述中心圆道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总净水口,通过所述中心圆道开孔与所述中心圆道连通,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的排布方式为上下设置或内外层设置。
其中,在所述原水进水管路上设置集成阀;
所述集成阀包括:阀体,在所述阀体上分别构造有阀体进口、至少三个腔室和至少三个出口,所述至少三个腔室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所述至少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以及第三出口;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上端面,在所述阀芯上构造有阀芯进口和至少三个阀芯出口,所述阀芯的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阀芯的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阀芯的第三阀芯出口连通阀体的第三腔室,所述阀芯进口连通所述阀体进口;以及转盘,在所述转盘上分别构造有多个流路,通过所述转盘的转动,来促使相应的流路与对应的阀芯进口以及阀芯出口相连通,以对各个所述流路进行切换。
其中,所述转盘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其中,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呈并联式设置并连接至外部。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二阀芯出口。
其中,所述转盘还包括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和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或所述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和所述第三阀芯出口。
其中,在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芯的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一腔室,之后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所述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二腔室,之后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
其中,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第二位置,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第三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二阀芯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此时,所述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一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进入到所述第二腔室内,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阀芯出口经转盘的所述第四流路流入到所述第三阀芯出口,经过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阀体的第三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
其中,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第三位置,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第三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一阀芯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此时所述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二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进入到所述第一腔室,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阀芯出口经所述转盘的第四流路流入到所述第三阀芯出口,经过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所述阀体的第三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
其中,所述集成阀还包括电机和压盖,其中,所述压盖设置在所述转盘上,在所述转盘上构造有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相适配的固定孔,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压盖上,所述电机和所述压盖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压盖上构造有通孔,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通孔并能插入到所述固定孔内,其中,通过所述电机轴的转动,带动所述转盘转动。
其中,所述压盖与所述阀体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为一体,以将所述转盘和所述阀芯固定在所述压盖和所述阀体之间。
其中,所述集成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阀芯和所述阀体之间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能对所述阀芯的各个腔室进行密封并将所述阀体形成独立的腔室以与所述阀芯的各个阀芯出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流路构造为腰型槽,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所述腰型槽会转动至与所述阀芯中的两个相邻的阀芯出口相连通。
其中,在所述后处理滤芯的出口处连接有第一管路,在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压力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净水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水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通过增设超滤复合滤芯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以作为前置滤芯,使其能够在制水的前期就实现较为精细的过滤功能,同时,本申请的超滤复合滤芯结合水泵能够实现自动制水、自动冲洗以及反冲洗的功能,即,能够实现正常制水模式及超滤膜冲洗模式,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净水系统通过增设该超滤复合滤芯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作为前置滤芯,其相较于普通前置滤芯,其过滤精度更高,可以保护后几级滤芯,延长后几级滤芯的寿命,同时,该超滤复合滤芯结合水泵便可以自动或手动完成冲洗,即,实现超滤复合滤芯中的第一超滤膜与第二超滤膜之间的互相冲洗,从而便大大地延长了该超滤复合滤芯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净水机使用寿命期间内不更换滤芯,无需拆卸滤芯,从而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净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上下设置滤芯的超滤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超滤复合滤芯制水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超滤复合滤芯中的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超滤复合滤芯中的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超滤复合滤芯和滤芯座体配合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内外层设置滤芯的超滤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滤芯座体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A-A截面图;
图10为图1中的集成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阀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阀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的阀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的转盘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的集成阀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的集成阀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的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中的集成阀处于第三位置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b1:后处理子系统;b2:水泵;a1:超滤复合滤芯;b3:原水进水管路;a11:第一超滤膜;a12:第二超滤膜;a2:外壳;a3:内壳;a41:第一进水口;a42:第二进水口;a51:第一净水出水口;a52:第二净水出水口;a6:滤芯座体;a61:第一环道;a611:第一环道开孔;a62:第二环道;a621:第二环道开孔;a63:第三环道;a631:第三环道开孔;a64:中心圆道;a641:中心圆道开孔;a65:总净水口;b5:集成阀;1:阀体;11:阀体进口;12: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第一出口;15:第二出口;2:阀芯;21:阀芯进口;22:第一阀芯出口;23:第二阀芯出口;3:转盘;31:第一流路;32:第二流路;33:第三流路;34:固定孔;35:腰型槽;4:电机;5:压盖;51:通孔;b6:预处理模块;b7:精滤件;b8:后处理滤芯;b9:压力开关;b10:废水管路;b101:第一控制阀;b11:第二控制阀;b12:流量计;b13: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18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净水系统包括后处理子系统b1、水泵b2、超滤复合滤芯a1、原水进水管路b3以及集成阀b5。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水泵b2设置在该后处理子系统b1的前端。
超滤复合滤芯a1上构造有进水口和净水出口。
原水进水管路b3与该超滤复合滤芯a1的该进水口相连通,其中,该超滤复合滤芯a1设置在该水泵b2的前端,该水泵b2的进水口与该净水出口相连通,该水泵b2的出水口与该后处理子系统b1相连通,以将经该超滤复合滤芯a1过滤后的净水输送到该后处理子系统b1中。具体地,本申请通过增设超滤复合滤芯a1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1的前端以作为前置滤芯,使其能够在制水的前期就实现较为精细的过滤功能,同时,本申请的超滤复合滤芯a1结合水泵b2能够实现自动制水、自动冲洗以及反冲洗的功能,即,能够实现正常制水模式及超滤膜冲洗模式,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净水系统通过增设该超滤复合滤芯a1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b1的前端作为前置滤芯,其相较于普通前置滤芯,其过滤精度更高,可以保护后几级滤芯,延长后几级滤芯的寿命,同时,该超滤复合滤芯a1结合水泵b2便可以自动或手动完成冲洗,即,实现超滤复合滤芯a1中的第一超滤膜a11与第二超滤膜a12之间的互相冲洗,从而便大大地延长了该超滤复合滤芯a1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净水机使用寿命期间内不更换滤芯,无需拆卸滤芯,从而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水泵b2与控制部件b13相连接,该控制部件b13能控制该水泵b2的具体工作。其中,该控制部件b13可为控制器。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后处理子系统b1包括与该水泵b2的出水口相连通的预处理模块b6、与该预处理模块b6相连接的精滤件b7以及与该精滤件b7相连接的后处理滤芯b8。其中,该精滤件b7可为反渗透过滤件或是纳滤过滤件等。
其中,该预处理模块b6设置在水泵b2和精滤件b7之间,该水泵b2的出水口与该预处理模块b6相连接,该后处理滤芯b8设置在精滤件b7的后侧并与精滤件b7的出水口相连接,其中,该后处理滤芯b8通过第一管路将净水输送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该精滤件b7能够对经该超滤复合滤芯a1进行前置过滤后的水进行再次的精细过滤,从而达到获得纯净水的目的。该预处理模块b6、该精滤件b7以及后处理滤芯b8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为节约篇幅起见,此处不做详述。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管路b10,该废水管路b10与该精滤件b7相连接,其中,在该废水管路b10上设有第一控制阀b101。具体地,在该精滤件b7进行冲洗泄压的状态下,该第一控制阀b101会处于全开的状态。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连接该超滤复合滤芯a1与该水泵b2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b11以及流量计b12,其中,该第二控制阀b11能在整机停机时隔断该超滤复合滤芯a1与该后处理子系统b1。
该流量计b12能检测该超滤复合滤芯a1的出水流量,以识别冲洗。具体地,通过流量计b12来测试超滤复合滤芯a1的出水流量(即滤芯的实际
污堵情况)以识别冲洗,因为不同的自来水水质,滤芯的污堵情况是不一样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定时冲洗(所有水质都是相同的程序,不会识别污堵情况),本申请更精准更智能。
当净水系统的精滤件b7,即为RO膜(反渗透膜)滤芯处于冲洗泄压状态下,通过识别流量计b12检测的净水出水流量值,根据此流量值,再与净水系统设定的流量值匹配,根据匹配结果启动超滤复合滤芯a1的冲洗。
如图2至图9所示,该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a41和第二进水口a42,该净水出水口包括第一净水出口a51和第二净水出口a52。本实施例提供的超滤复合滤芯a1,包括:
外壳a2;
内壳a3,嵌套设置于所述外壳a2内,所述内壳a3适于将所述外壳a2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滤芯腔室和第二滤芯腔室,所述第一滤芯腔室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的开口端分别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一滤芯设置有第一超滤膜a11,并设置有第一进水口a41与第一净水出水口a51,所述第一进水口a41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分别与所述第一超滤膜a11的内外两侧连通;
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二滤芯设置有第二超滤膜a12,并设置有第二进水口a42与第二净水出水口a52,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分别与所述第二超滤膜a12的内外两侧连通;
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适于根据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导通状态在制水状态、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及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的一端开口与外部管路连通,所述外部管路指的是为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供水或排水的管路;所述制水状态指的是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均处于由进水口导入原水,所述原水经过超滤膜的过滤后由出水口排出净水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指的是只有所述第一滤芯制取净水,且所制取的净水用来冲洗第二滤芯的超滤膜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指的是只有所述第二滤芯制取净水,且制取的净水用来冲洗所述第一滤芯的超滤膜的工作状态;所述内外两侧的外侧指的是当滤芯处于制水状态时,与原水接触的一侧,所述内外两侧的内侧指的是所述外侧相对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超滤膜a1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适于连通所述第一超滤膜a11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超滤膜a1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内壳a3之间形成有间隔层,所述第一滤芯通过所述间隔层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超滤膜a11及所述第二超滤膜a12的制水模式为外压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a41、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所述第二进水口a42、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的一种位置排布实施方式为依序由外而内排布。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包括至少两个滤芯。
具体地,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所述制水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a41及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a41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a11后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a12后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连通。
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所述制水状态时,原水通过所述第一进水口a41进入所述第一滤芯腔室,经过所述第一超滤膜a11过滤后制取得到净水,所制得的净水流经所述第二超滤膜与所述内壳a3之间的间隔层到达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并由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将净水排出至外部管路;同时,并联流路中的原水通过所述第二进水口a42进入所述第二滤芯腔室,经过所述第二超滤膜a12过滤后制取得到净水,所制得的净水经过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排出至外部管路中。
具体地,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a41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及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a41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a11后依序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a12的内侧至外侧后与所述第二进水口a42连通。
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时,只有第一滤芯用于制取净水,原水由所述第一进水口a41进入所述第一滤芯腔室内,经过所述第一超滤膜a11后制取得到净水,所制得的净水由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流出后再由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进入所述第二滤芯,流经所述第二超滤膜a12,用于清洗所述第二超滤膜a12,清洗之后的废水由所述第二进水口a42排出。
具体地,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及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为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a41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为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a12后依序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第一净水出水口a51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a11后与所述第一进水口a41连通。
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只有第二滤芯用于制取净水,原水由所述第二进水口a42进入所述第二滤芯腔室内,经过所述第二超滤膜a12后制取得到净水,所制得的净水由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流出后再由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进入所述第一滤芯腔室,流经所述第一超滤膜a11,用于清洗所述第一超滤膜a11,清洗之后的废水由所述第一进水口a41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超滤复合滤芯a1,通过设置所述内壳a3将所述外壳a2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滤芯腔室和第二滤芯腔室,所述第一滤芯腔室内设置第一滤芯,所述第二滤芯腔室内设置第二滤芯,实现两个滤芯的并联复合设置,有效减小了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的整体体积;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滤芯包括第一进水口a41与第一净水出水口a51、所述第二滤芯包括第二进水口a42与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实现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根据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导通状态在制水状态、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及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切换,且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在所述三种状态之间的切换只需改变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导通状态即可实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清洗效果好,有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
具体地,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还包括:滤芯座体a6,适于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的开口端密封配合连接,并设置有与进水口及出水口总数相等的环道。
具体地,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为两个独立出口,分别与外部管路导通。
具体地,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在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内部连通汇流至一个汇流出口,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导通。
具体地,所述滤芯座体a6包括:第一环道a6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a41连通,所述第一环道a61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a611,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a41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二环道a62,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连通,所述第二环道a62设置有第二环道开孔a621,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三环道a63,与所述第二进水口a42连通,所述第三环道a63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a631,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与外部管路连通;
中心圆道a64,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连通,所述中心圆道a64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a641,适于将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与外部管路连通,且所述中心圆道开孔a641与所述第二环道开孔a621连通;
总净水口a65,与所述中心圆道开孔a641及所述第二环道开孔a621连通,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与外部管路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心圆道开孔a641与所述第二环道开孔a621连通,使得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导通,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所述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或所述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总净水口a65关闭,此时滤芯制得的净水不能排出至外部管路中,因此一个滤芯制得的净水可由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之间的通路流入另一个滤芯,用于冲洗超滤膜。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包括至少两个滤芯,当所述滤芯数量为3个时,所述滤芯座体a6包括5个环道和一个中心圆道。
具体地,所述滤芯座体a6包括:第一环道a6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a41连通,所述第一环道a61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a611,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a41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三环道a63,与所述第二进水口a42连通,所述第三环道a63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a631,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a42与外部管路连通;
中心圆道a64,与所述汇流出口连通,所述中心圆道a64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a641,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总净水口a65,通过所述中心圆道开孔a641与所述中心圆道a64连通,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滤芯数量为3个时,所述滤芯座体a6包括3个环道和一个中心圆道。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滤芯座体a6的环道及中心圆道与所述进水口、出水口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所述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或所述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总净水口a65关闭,此时滤芯制得的净水不能排出至外部管路中,而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在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内部连通汇流至一个汇流出口,即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为导通状态,因此一个滤芯制得的净水可由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之间的通路流入另一个滤芯,用于冲洗超滤膜。
本实施例提供的超滤复合滤芯a1,通过设置滤芯座体a6有与进水口及出水口总数相等的环道,每个环道分别与一个进水口或一个出水口对应,且每个所述环道分别设置有外部管路连通的开孔,实现所述进水口及出水口分别与外部管路连通,便于对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导通状态的控制,从而便于实现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在所述制水状态、所述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及所述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超滤复合滤芯a1,通过设置所述滤芯座体a6包括总净水口a65,所述总净水口a65与出水口连通,适于在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制水状态时,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排出的净水导出至外部管路中;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处于所述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或所述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总净水口a65关闭,滤芯制取的净水无法排出至外部管路,从而所述净水通过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a51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a52导通的流路流动,实现一个滤芯反冲另一个滤芯。
具体地,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的排布方式为上下设置或内外层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超滤复合滤芯a1,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为上下设置或内外层设置的排布方式,都可以实现所述超滤复合滤芯a1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小整体体积,且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增加选择性,有利于推广使用。
如图10至图18所示,在该原水进水管路b3上设置集成阀b5。本申请通过增设该集成阀b5,通过启闭该集成阀b5便能够实现超滤复合滤芯a1的自动清洗。
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集成阀b5包括阀体1、阀芯2以及转盘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该阀体1上分别构造有阀体进口11、至少三个腔室和至少三个出口,该至少三个腔室包括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第三腔室(图中未示出),该至少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14、第二出口15以及第三出口(图中未示出)。
阀芯2设置在该阀体1的上端面,在该阀芯2上构造有阀芯进口21和至少三个阀芯出口,该阀芯2的第一阀芯出口22连通该第一腔室12,该阀芯2的第二阀芯出口23连通该第二腔室13,该阀芯2的第三阀芯出口(图中未示出)连通阀体1的第三腔室,该阀芯进口21连通该阀体进口11。
在该转盘3上分别构造有多个流路,通过该转盘3的转动,来促使相应的流路与对应的阀芯进口21以及阀芯出口相连通,以对各个该流路进行切换。具体地,本申请通过在阀体1上构造有阀体进口11、至少三个腔室和至少三个出口,该至少三个腔室包括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该至少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14、第二出口15以及第三出口,同时,在阀芯2上构造有阀芯进口21和至少三个阀芯出口,该阀芯2的第一阀芯出口22连通该第一腔室12,该阀芯2的第二阀芯出口23连通该第二腔室13、第三阀芯出口连通阀体第三腔室,该阀芯进口21连通该阀体进口11上,同时,通过在转盘3上分别构造有多个流路,通过转盘3的转动,来促使相应的流路与对应的阀芯进口21以及阀芯出口相连通,以对各个该流路进行切换。可见,通过增设本申请的集成阀b5,由此可以省去同时使用多个阀门的情况,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以及集成度高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出口14设置在第一腔室12上并与该第一腔室12连通,该第二出口15设置在该第二腔室13上并与该第二腔室13连通,该第三出口设置在第三腔室上并与该第三腔室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转盘3包括第一流路31和第二流路32,其中,当该集成阀b5处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流路31和该第二流路32呈并联式设置并连接至外部。
当该集成阀b5处于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其中一个流路连接至外部,而后由外部经其中另一个流路回流到该阀体1的内部并经该阀体1流出到外部。
如图10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流路31连通阀芯进口21和该第一阀芯出口22,该第二流路32连通该阀芯进口21和该第二阀芯出口23。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转盘3还包括第三流路33和第四流路(图中未示出),该第三流路33连通阀芯进口21和第一阀芯出口22,该第四流路连通该第二阀芯出口23和该第三阀芯出口。具体地,当集成阀b5被应用在超滤膜的使用环境下时,该超滤膜为并联的两个超滤膜,分别为第一超滤膜和第二超滤膜(图中未示出),当需要对第二超滤膜进行冲洗时,则该第三流路33连通该阀芯进口21以及该第一阀芯出口22,第四流路连通该第二阀芯出口23和该第三阀芯出口。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三流路33连通阀芯进口21和第二阀芯出口23,该第四流路连通该第一阀芯出口22和该第三阀芯出口(图中未示出)。
如图10至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该集成阀b5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流路31导通,该转盘3旋转到该第一位置时,该阀芯2的阀芯进口21通过该转盘3的该第一流路31连通该第一阀芯出口22,该阀芯进口21通过该第二流路32连通该第二阀芯出口23。
该第一阀芯出口22连通该阀体1的第一腔室12。之后再通过该阀体1的第一出口14使流体流出到外部,该第二阀芯出口23连通阀体1的第二腔室13,之后再通过阀体1的第二出口15使流体流出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当集成阀b5处于第一位置时,该集成阀b5被应用的环境可以是超滤膜处于正常制水的状态。
如图10至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该集成阀b5处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二流路32导通,该转盘3旋转到第二位置,该阀芯进口21通过该转盘3的第三流路33连通该第一阀芯出口22,该第二阀芯出口23通过该第四流路连通该第三阀芯出口,此时,该第一阀芯出口22连通该阀体1的第一腔室12,再通过该阀体1的第一出口14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该阀体1的第二出口15,进入到该第二腔室13内,然后通过该第二阀芯出口23经转盘3的该第四流路流入到该第三阀芯出口,经过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阀体1的第三腔室,再通过该阀体1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当集成阀b5处于第二位置时,说明集成阀b5被应用的环境是需要对第二超滤膜进行反冲洗状态。
如图10至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该集成阀b5处于第三位置时,该第一流路31和第二流路32导通,该转盘3旋转到第三位置,该阀芯进口21通过该转盘3的第三流路连通该第二阀芯出口23,该第一阀芯出口22通过该第四流路连通该第三阀芯出口,此时该第二阀芯出口23连通该阀体1的第二腔室13,再通过该阀体1的第二出口15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该阀体1的第一出口14,进入到该第一腔室12,然后通过该第一阀芯出口22经该转盘的3第四流路流入到该第三阀芯出口,经过该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该阀体1的第三腔室,再通过该阀体1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集成阀b5还包括电机4和压盖5,其中,该压盖5设置在该转盘3上,在该转盘3上构造有与该电机4的电机轴(图中未示出)相适配的固定孔34,该电机4设置在该压盖5上,该电机4和该压盖5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在该压盖5上构造有通孔51,该电机4的电机轴穿过该通孔51并能插入到该固定孔34内,其中,通过该电机轴的转动,带动该转盘3转动。具体地,本申请通过增设该电机4并将电机4的电机轴穿过压盖51上的通孔51后,再插入到转盘3上的固定孔34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电机轴插入到固定孔34内,该电机轴与固定孔34之间在周向上为固定连接,即,电机轴转动,可以带动转盘3转动,以达到切换不同流路的目的。
上述所述的“紧固件”可为螺栓、螺钉或铆钉等。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压盖5与该阀体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为一体,以将该转盘3和该阀芯2固定在该压盖5和该阀体1之间。具体地,通过将阀芯2放置在阀体1的上端面,将转盘3设置在阀芯2的上端面,将压盖5设置在转盘3的上端面,将电机4的电机轴穿过压盖5上的通孔51之后,再插入到该转盘3上的固定孔34内,之后,使用紧固件将电机4与阀体1连接为一体,同时,使用紧固件将电机4与压盖5连接为一体,这样,便可以实现该集成阀整体的固定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转盘3和该阀芯2均由硬质材料制造而成。具体地,转盘3与阀芯2之间可以相对转动,以达到切换不同的流路的目的,并且因为材质的原因,可以实现该转盘3与阀芯2之间的相互密封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硬质材料包括陶瓷。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集成阀b5还包括设置在该阀芯2和该阀体1之间的密封件(图中未示出),该密封件能对该阀芯2的各个腔室进行密封并将该阀体1形成独立的腔室以与该阀芯2的各个阀芯出口连接。其中,该密封件优选为硅胶垫片或橡胶垫片。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转盘3能相对该阀芯2进行相互转动以切换不同的流路。需要说明的是,该转盘3可以通过电机4进行驱动,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动转动的方式驱动该转盘3进行转动。
如图10至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四流路构造为腰型槽35,当该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反冲洗状态)时,该腰型槽35会转动至与该阀芯2中的两个相邻的阀芯出口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该阀芯2上可设有5个口,一个进水口、两个出水口以及两个废水口,两个废水口也可以合并为一个。
在每次的冲洗状态下,该转盘3上的腰型槽35都会连接两个通孔,使经该阀芯2出来的废水流向废水腔室(图中未示出),经废水孔排出到外部。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该后处理滤芯的出口处连接有第一管路,在该第一管路上设有压力开关b9。具体地,该压力开关b9的设置,能够灵活调整净水系统的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净水系统。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增设超滤复合滤芯a1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1的前端以作为前置滤芯,使其能够在制水的前期就实现较为精细的过滤功能,同时,本申请的超滤复合滤芯a1结合水泵b2能够实现自动制水、自动冲洗以及反冲洗的功能,即,能够实现正常制水模式及超滤膜冲洗模式,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净水系统通过增设该超滤复合滤芯a1并将其设置在后处理子系统b1的前端作为前置滤芯,其相较于普通前置滤芯,其过滤精度更高,可以保护后几级滤芯,延长后几级滤芯的寿命,同时,该超滤复合滤芯a1结合水泵b2便可以自动或手动完成冲洗,即,实现超滤复合滤芯a1中的第一超滤膜a11与第二超滤膜a12之间的互相冲洗,从而便大大地延长了该超滤复合滤芯a1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净水机使用寿命期间内不更换滤芯,无需拆卸滤芯,从而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27)

1.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处理子系统;
水泵,设置在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的前端;
超滤复合滤芯,其上构造有进水口和净水出口;以及
原水进水管路,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所述进水口相连通,其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设置在所述水泵的前端,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相连通,以将经所述超滤复合滤芯过滤后的净水输送到所述后处理子系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包括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的预处理模块、与所述预处理模块相连接的精滤件以及与所述精滤件相连接的后处理滤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还包括废水管路,所述废水管路与所述精滤件相连接,其中,在所述废水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超滤复合滤芯与所述水泵的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二控制阀以及流量计,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阀能在整机停机时隔断所述超滤复合滤芯与所述后处理子系统;
所述流量计能检测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出水流量,以识别冲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净水出口包括第一净水出水口和第二净水出水口;
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包括:外壳;
内壳,嵌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适于将所述外壳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滤芯腔室和第二滤芯腔室,所述第一滤芯腔室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的开口端分别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一滤芯设置有第一超滤膜,并设置有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超滤膜的内外两侧连通;
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内,所述第二滤芯设置有第二超滤膜,并设置有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超滤膜的内外两侧连通;
所述超滤复合滤芯适于根据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导通状态在制水状态、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及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所述制水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第一滤芯反冲第二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依序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处于第二滤芯反冲第一滤芯状态时,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为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滤芯腔室连通,并经由所述第二超滤膜后依序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继而经由所述第一超滤膜后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芯座体,适于与所述超滤复合滤芯的开口端密封配合连接,并设置有与进水口及出水口总数相等的环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为两个独立出口,分别与外部管路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在所述超滤复合滤芯内部连通汇流至一个汇流出口,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导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座体包括:
第一环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环道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二环道,与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环道设置有第二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三环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环道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中心圆道,与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连通,所述中心圆道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且所述中心圆道开孔与所述第二环道开孔连通;
总净水口,与所述中心圆道开孔及所述第二环道开孔连通,适于将所述第一净水出水口及所述第二净水出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座体包括:
第一环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环道设置有第一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一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第三环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环道设置有第三环道开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中心圆道,与所述汇流出口连通,所述中心圆道设置有中心圆道开孔,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总净水口,通过所述中心圆道开孔与所述中心圆道连通,适于将所述汇流出口与外部管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任意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的排布方式为上下设置或内外层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原水进水管路上设置集成阀;
所述集成阀包括:
阀体,在所述阀体上分别构造有阀体进口、至少三个腔室和至少三个出口,所述至少三个腔室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所述至少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以及第三出口;
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上端面,在所述阀芯上构造有阀芯进口和至少三个阀芯出口,所述阀芯的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阀芯的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阀芯的第三阀芯出口连通阀体的第三腔室,所述阀芯进口连通所述阀体进口;以及
转盘,在所述转盘上分别构造有多个流路,通过所述转盘的转动,来促使相应的流路与对应的阀芯进口以及阀芯出口相连通,以对各个所述流路进行切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其中,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呈并联式设置并连接至外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二阀芯出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还包括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和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或
所述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阀芯进口和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和所述第三阀芯出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芯的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所述第一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一腔室,之后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所述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二腔室,之后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第二位置,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第三流路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口,所述第二阀芯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此时,所述第一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一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进入到所述第二腔室内,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阀芯出口经转盘的所述第四流路流入到所述第三阀芯出口,经过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阀体的第三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转盘旋转到第三位置,所述阀芯进口通过所述转盘的第三流路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所述第一阀芯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流路连通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此时所述第二阀芯出口连通所述阀体的第二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二出口使流体流出到外部,流体再通过外部管路流回到所述阀体的第一出口,进入到所述第一腔室,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阀芯出口经所述转盘的第四流路流入到所述第三阀芯出口,经过所述第三阀芯出口流入到所述阀体的第三腔室,再通过所述阀体的第三出口将流体排出到外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阀还包括电机和压盖,其中,所述压盖设置在所述转盘上,在所述转盘上构造有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相适配的固定孔,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压盖上,所述电机和所述压盖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压盖上构造有通孔,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通孔并能插入到所述固定孔内,其中,通过所述电机轴的转动,带动所述转盘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与所述阀体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为一体,以将所述转盘和所述阀芯固定在所述压盖和所述阀体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阀芯和所述阀体之间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能对所述阀芯的各个腔室进行密封并将所述阀体形成独立的腔室以与所述阀芯的各个阀芯出口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路构造为腰型槽,当所述集成阀处于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所述腰型槽会转动至与所述阀芯中的两个相邻的阀芯出口相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处理滤芯的出口处连接有第一管路,在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压力开关。
27.一种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
CN202122639462.6U 2021-10-29 2021-10-29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Active CN216005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462.6U CN216005408U (zh) 2021-10-29 2021-10-29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462.6U CN216005408U (zh) 2021-10-29 2021-10-29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05408U true CN216005408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26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9462.6U Active CN216005408U (zh) 2021-10-29 2021-10-29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05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72379U (zh) 一种净水设备及净水系统
CN216687562U (zh) 一种净水设备
CN113786653B (zh) 一种净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216935509U (zh) 超滤冲洗系统及净水设备
CN113929227A (zh)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CN216005408U (zh) 净水系统及具有该净水系统的净水设备
CN110862166B (zh) 多功能水处理机
CN210410231U (zh) 超滤膜过滤器和净水系统
CN110550766B (zh) 用于净化-软化水处理机的滤芯性能监测系统及滤芯性能恢复方法
CN216093086U (zh) 一种超滤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108371843B (zh) 集成水路板组件以及集成水路系统
CN113213655A (zh) 一种含有横卧式复合滤芯的净水系统
CN113856470A (zh) 一种超滤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4158784U (zh) 滤芯可更换且可清洗的水龙头净水装置
CN113697985A (zh) 一种大通量过滤系统
CN114180676A (zh) 一种净水设备
CN214990689U (zh) 一种含有横卧式复合滤芯的净水系统
CN115350594B (zh) 一种玻璃钢膜壳过滤装置
CN209865480U (zh) 一种前置过滤器
CN214158791U (zh) 一种水龙头净水设备
CN216726141U (zh) 一种过滤器控制阀芯及带有该阀芯的过滤器
CN214209694U (zh) 滤芯可更换且可清洗的水龙头净水设备
CN213643369U (zh) 滤芯可更换且可清洗的水龙头净水器
CN220684732U (zh) 一种水路连接机构及净水机
CN214862551U (zh) 一种自动关闭水路的ro过滤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