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1797U - 一种折叠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1797U
CN215981797U CN202122427673.3U CN202122427673U CN215981797U CN 215981797 U CN215981797 U CN 215981797U CN 202122427673 U CN202122427673 U CN 202122427673U CN 215981797 U CN215981797 U CN 215981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plate
folding
plate
supporting
connec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76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锡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nzhi Shenz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76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1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1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1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支撑板、第一折叠板及第二折叠板;支撑板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一折叠板包括第三端、第四端,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五端、第六端;第三端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第五端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第四端设置有用于止挡被支撑物的托脚;第四端、第六端均设置有支脚部;第四端、第六端朝向靠近支撑板旋转后,支撑板、第一折叠板及第二折叠板三者形成叠置;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相对支撑板发生转动后,第四端、第六端能远离支撑板旋转,第一折叠板、支撑板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其展开后能够作为支架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其折叠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折叠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于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发展,个人电脑趋向于小型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办公或家庭使用。为了使用方便,有时需将笔记本放在一个笔记本支架上。现有的笔记本支架一般是用木材或塑料制成的一个小桌子,携带及使用时不方便,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可折的笔记本支架,其对移动终端的支撑面积较小,使用时支撑稳固性欠佳,还有,其虽可折仍存在折叠后体积不够小,不便于携带等不足。
另外,现有的可折的笔记本支架,其仅能对笔记本进行支撑使用,使用功能单一。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支架,其展开后能够作为支架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支撑面积较大,提高支撑稳固性,其折叠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支撑板、第一折叠板及第二折叠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端及远离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板包括第三端及远离所述第三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所述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五端及远离所述第五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所述第三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五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板上对应所述第四端设置有用于止挡被支撑物的托脚;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均设置有支脚部;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朝向靠近所述支撑板旋转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三者形成叠置;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相对所述支撑板发生转动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能远离所述支撑板旋转,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支撑板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折叠板上开设有第一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所述第一折叠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托脚穿过所述第一镂空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收纳支撑位,所述收纳支撑位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朝向所述支撑板的收纳支撑位相向旋转后,使得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收纳支撑位上方的收纳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折叠板上开设有第二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以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且所述第一折叠板位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限位凸部穿过所述第二镂空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脚部、所述托脚以及所述支撑板均设置有防滑软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三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且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与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托脚能置于所述第三镂空部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扩展安装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折叠板上设置有第四镂空部,所述托脚铰接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上,所述托脚能相对所述第一折叠板转动,以切换所述托脚收折于所述第四镂空部内或所述托脚展开于所述第四镂空部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以及所述第五端均设置有连接孔;其中:
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的连接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的连接孔之间,分别连接有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有阻尼螺钉、阻尼环、调节螺母和调节垫片,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中均固定连接所述阻尼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中均固定连接所述阻尼环的一端,所述阻尼螺钉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阻尼环及调节垫片后,并与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调节垫片被夹置于所述调节螺母和阻尼环之间;或者,所述连接孔内嵌设有塑胶管件;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的所述塑胶管件的内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的所述塑胶管件的内孔之间,分别连接有插销;所述插销过盈配合于所述内孔以将所述塑胶管件挤压膨胀,使得所述塑胶管件紧配于所述连接孔内;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孔内均设置有内螺纹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五端的连接孔均设置有旋钮螺丝,所述旋钮螺丝包括有螺杆和连接于所述螺杆的外端的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连接孔外且远离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部,所述螺杆上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连接孔内后,所述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端的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五端的端面之间均设置有摩擦片,旋紧所述旋钮,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端的端面之间及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五端的端面之间紧压所述摩擦片;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沿连接孔的周向布设的第一轴向齿,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沿连接孔的周向布设第二轴向齿,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沿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按压杆,所述连接孔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按压杆的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外的复位机构,所述按压杆的周侧设置有第三轴向齿;所述第三轴向齿在所述复位机构的驱动力作用下均与所述第一轴向齿、第二轴向齿啮合;按压所述按压杆后,所述第三轴向齿脱离所述第二轴向齿;释放所述按压杆,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按压杆移动复位,使得所述第三轴向齿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一轴向齿和所述第二轴向齿;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径向齿,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内均设置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抽拉杆,所述抽拉杆的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外,所述抽拉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所述抽拉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径向齿相对的第二径向齿;所述抽拉杆向外抽拉后,所述第二径向齿远离所述第一径向齿;所述抽拉杆向内推入后,所述第二径向齿啮合于所述第一径向齿,以限制所述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抽拉杆的周壁上具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块,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的内壁上设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滑槽,所述导向块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滑动地插置于所述导向滑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抽拉杆之伸入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引的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在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吸作用下,所述第一径向齿与第二径向齿相互啮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抽拉杆的周壁上具有推入锁定凹位,所述第三端和第四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弹性凸点,所述抽拉杆向内推入后,所述第二径向齿啮合于所述第一径向齿时,所述弹性凸点卡入所述推入锁定凹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在第四端、所述第六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折叠支架所放置的台面接触定位的支脚部;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朝向靠近所述支撑板旋转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三者形成叠置;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相对所述支撑板发生转动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能远离所述支撑板旋转,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支撑板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所述第四端的所述支脚部、所述第六端的所述支脚部一同对所述折叠支架形成支撑定位。如此,其展开后能够作为支架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有效增大对移动终端的支撑面积,提高支撑稳固性,整个支架折叠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展开结构示图(使用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分解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展开结构示图(物品收纳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收折结构示图(折叠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另一收折结构示图(折叠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展开结构示图(置物架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中阻尼组件的截面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提供的折叠支架展开结构示图(物品收纳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提供的折叠支架收折结构示图(折叠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锁紧状态);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解锁状态);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锁紧状态);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局部示图(解锁状态);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提供的折叠支架另一截面结构局部示图(解锁状态);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七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锁紧状态);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七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局部示图(解锁状态);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八提供的折叠支架展开结构示图(使用状态);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八提供的折叠支架截面结构示图(折叠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 “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提供的折叠支架的具体结构。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支撑板10包括第一端11及远离第一端1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2,第一折叠板20包括第三端21及远离第三端21相对设置的第四端22,第二折叠板30包括第五端31及远离第五端31相对设置的第六端32;第三端2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11,第五端3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12;第四端22设置有用于止挡被支撑物的托脚201。第四端22、第六端32均设置有用于与折叠支架所放置的台面100接触定位的支脚部C。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相对支撑板10发生转动后,第四端22、第六端32能朝向支撑板10相向旋转,第四端22、第六端32能对支撑板10形成支撑;第四端22、第六端32对支撑板10形成支撑后,有两种状态,其一:如图1所示,第一折叠板20、支撑板10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支撑斜面用于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通常,在支撑板10上设置有若干散热孔,用于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其二:如图6所示,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于支撑板10下方形成支撑,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的夹角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的夹角均形成80°-10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的夹角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的夹角优选为90°;此状态下,支撑板10的顶部可用于放置物品或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增高支撑使用。
如图4和图5所示,第四端22、第六端32朝向支撑板10相向旋转后,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三者形成叠置,优选地,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三者能叠置成扁平状。第二折叠板30上开设有第一镂空部302,在叠置后,第一折叠板20位于支撑板10与第二折叠板30之间时,托脚201穿过第一镂空部302;折叠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在实际设计制作及使用时,也可将第二折叠板30叠置于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之间,或者,将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分别叠置于支撑板10的两侧。
如图3所示,支撑板10之与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相叠置侧设置有收纳支撑位101,收纳支撑位101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四端22、第六端32能朝向支撑板10的收纳支撑位101相向旋转,使得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之间形成位于收纳支撑位101的上方的收纳腔40。优选地,收纳支撑位101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凸部102。使用时,将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放入,通过收纳支撑位101对移动终端的一端支撑,并起到限位作用,通过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形成的夹持口夹持移动终端的另一端,从而能将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立放收纳在一起。
如图1、图2、图3及图6所示,第四端22、第六端32、托脚201、支撑板10均设置有防滑软胶,具体地,托脚201整体采用软胶(例如硅胶等)制作,托脚201嵌套于第四端22,使得托脚201、第四端22均能提供软胶部位;第六端32嵌套有软胶制成的防滑脚垫301以提供软胶部位;支撑板10上装设有一体式胶条103,一体式胶条103分别凸露于支撑板1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限位凸部102形成于一体式胶条103上。
在使用状态时,第四端22、第六端32的防滑软胶起到防止支架整体滑动以及刮花放置平台的作用,同时,托脚201、支撑板10上的防滑软胶可以起到防止移动终端滑动以及刮花移动终端的作用。在物品收纳状态时,第四端22、第六端32的防滑软胶起到防止刮花移动终端的作用,收纳支撑位101也起到保护移动终端的作用,而支撑板10上的防滑软胶起到防止滑动作用。在置物架状态时,第四端22、第六端32的防滑软胶起到防止支架整体滑动以及刮花放置平台的作用,支撑板10上的防滑软胶可以起到防止所放置物品滑动以及刮花的作用。
如图1所示,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三端21、第五端31均设置有连接孔A;其中:第一端11、第三端21的连接孔A之间,以及,第二端12、第五端31的连接孔A之间,分别连接有阻尼组件50;在连接孔A的外端设置有侧盖501 。转动第一折叠板20或第二折叠板30时,所施加的外力需要克服阻尼组件50与连接孔A之间的阻尼摩擦力,可实现随转随停。
如图7所示,所述阻尼组件50包括有阻尼螺钉51、阻尼环52、调节螺母53和调节垫片54,第三端21和第五端31的连接孔中均固定连接阻尼环52,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中均固定连接阻尼环52的一端,阻尼螺钉51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阻尼环52及调节垫片53后,并与调节螺母53螺纹连接,调节垫片54被夹置于调节螺母53和阻尼环52之间。具体地,所述阻尼环52的内环孔包括有沿所述内环孔的孔深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内环孔55、第二内环孔56,所述第一内环孔55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内环孔56的孔径以使所述第一内环孔55与所述第二内环孔56之间形成台阶面57;所述阻尼螺钉51的螺杆部511穿过所述第二内环孔56并伸入所述第一内环孔55,所述阻尼螺钉51的螺帽部512与所述阻尼环52沿所述螺杆部511延伸方向相互挤压;所述调节螺母53于所述第一内环孔55的内部连接于所述螺杆部511,所述调节垫片54夹设于所述调节螺母53与所述台阶面57之间。通过旋转调节螺母53和/或增减调节垫片54,可以调节螺帽部512与阻尼环52之间的挤压力度,从而改变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相对支撑板10的转动摩擦力。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8和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提供的折叠支,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限位凸部102的具体结构和第一折叠板20的具体结构,具体地:实施例二的限位凸部102进行了加高设计,在物品收纳状态时,更方便夹紧所放置的移动终端,以便进一步对移动终端形成稳定夹持;第一折叠板20上开设有第二镂空部202,当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以及第二折叠板30在叠置后,且第一折叠板20位于支撑板10、第二折叠板30之间时,限位凸部102穿过第二镂空部202,如此,可以尽量减小折叠后的厚度。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提供的折叠支架,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端2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11以及第五端3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12的结构,具体地:连接孔A内嵌设有塑胶管件61;第一端11、第三端21的塑胶管件61的内孔之间,第二端12、第五端31的塑胶管件61的内孔之间,分别连接有插销62;插销62过盈配合于内孔以将塑胶管件61挤压膨胀,使得塑胶管件61紧配于连接孔A内。转动第一折叠板20或第二折叠板30时,所施加的外力需要克服塑胶管件61与连接孔A的接触摩擦力,可实现随转随停。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提供的折叠支架,本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端2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11以及第五端3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12的结构,具体地: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内均设置有内螺纹部71,第三端21和第五端31的连接孔A均设置有旋钮螺丝72,旋钮螺丝72包括有螺杆721和连接于螺杆721的外端的旋钮722,旋钮722位于连接孔A外且远离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端部,螺杆721上设置有外螺纹部7211,螺杆721穿过连接孔A内后,外螺纹部7211与内螺纹部71之间螺纹连接;第一端11的端面与第三端21的端面之间以及第二端12的端面与第五端31的端面之间均设置有摩擦片73,旋紧旋钮722,第一端11的端面与第三端21的端面之间及第二端12的端面与第五端31的端面之间紧压摩擦片73。通过转动第一折叠板20或第二折叠板30时,所施加的外力需要克服摩擦片73紧抵端面的接触摩擦力,可实现随转随停,即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实现第一折叠板2与支撑板10之间的相对转动,在撤去外力后,第一折叠板2与支撑板10之间能相对固定;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旋转旋钮722来调节摩擦片73分别与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以及支撑板10之间的摩擦力。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端2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11以及第五端3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12的结构,具体地: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内设置有沿连接孔A的周向布设的第一轴向齿104,第三端21和第五端31的连接孔A内设置有沿连接孔A的周向布设第二轴向齿81,连接孔A内穿设有沿连接孔A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按压杆82,连接孔A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按压杆82的一端伸出连接孔A外的复位机构,按压杆82的周侧设置有第三轴向齿821;第三轴向齿821在复位机构(如第一弹簧83)的驱动力作用下均与第一轴向齿104、第二轴向齿81啮合,实现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以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相互锁定,防止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以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按压按压杆82后,第三轴向齿821脱离第二轴向齿81;解除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以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的锁定,使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以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能发生相对转动。释放按压杆82,复位机构驱动按压杆82移动复位,使得第三轴向齿821分别啮合于第一轴向齿104和第二轴向齿81,使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以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能再次锁定。
请参照图2所示,实施例五中,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支撑板10与第二折叠板30之间,也可采用实施例一所示的凸凹榫槽铰接结构,支撑板10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均设置有两个铰接凹槽,且两个铰接凹槽分别位于相应第一端11或第二端12的两侧位置,两个铰接凹槽之间形成第一铰接凸榫;第一折叠板20的第三端21、第二折叠板30的第五端31则需在两侧位置各设置一个第二铰接凸榫。连接孔A分别设置于第一铰接凸榫、第二铰接凸榫。第二铰接凸榫伸入相应的铰接凹槽内,使得第一铰接凸榫与相应的第二铰接凸榫的连接孔A正对处于同一轴线上。
在实际设计时,前述的第一轴向齿104、第二轴向齿81、按压杆82、第三轴向齿821、第一弹簧83作为一组转动锁定结构,其可仅针对第二铰接凸榫与一侧的第一铰接凸榫而设置,而第二铰接凸榫与另一侧的第一铰接凸榫之间仅由无锁定齿的铰接轴穿过铰接孔;也可以针对第二铰接凸榫与两侧的第一铰接凸榫分别设置(操作时两侧都需按压);也可以如图12和图13所示,另一侧的第二铰接凸榫的铰接孔A内沿铰接孔A的周向布设有第四轴向齿92,第一铰接凸榫与该第二铰接凸榫衔接的端部的铰接孔A内沿铰接孔A的周向布设有第五轴向齿93,同时,在穿过铰接孔A的铰接轴94的周侧设置有第六轴向齿941,铰接轴94受按压杆82的内端联动,因此,当按压按压杆82后,铰接轴94同步位移,第六轴向齿941脱离第五轴向齿93;而释放按压杆82后,按压杆82的内端远离铰接轴94,铰接轴94受第二弹簧95的复位作用而复位,使得第六轴向齿941分别啮合于第四轴向齿92和第五轴向齿93。
实施例六
请参照图14至图1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六提供的折叠支架,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端2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端11以及第五端31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端12的结构,具体地: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径向齿105,第三端21和第五端31的连接孔A内均设置有沿连接孔A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抽拉杆91,抽拉杆91的一端伸出连接孔A外,抽拉杆91的另一端伸入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内,抽拉杆91上设置有与第一径向齿105相对的第二径向齿911;抽拉杆91向外抽拉后,第二径向齿911远离第一径向齿105;抽拉杆91向内推入后,第二径向齿911啮合于第一径向齿105,以限制第一端11与第三端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抽拉杆91的周壁上具有沿连接孔A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块913,第三端21和第五端31的连接孔A的内壁上设有沿连接孔A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滑槽A1,导向块913沿连接孔A的轴向方向可滑动地插置于导向滑槽A1内。
抽拉杆91之伸入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部912,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连接孔A内设置有与第一磁吸部912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引的第二磁吸部106,第一磁吸部912在第二磁吸部106的磁吸作用下,第一径向齿105与第二径向齿911相互啮合。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拉动抽拉杆91,使第一磁吸部912与第二磁吸部106相互分离,第二径向齿911与第一径向齿105分离,第一折叠板20能相对支撑板10转动;通过按压抽拉杆91,使第一磁吸部912与第二磁吸部106相互吸合,第二径向齿911与第一径向齿105啮合,第一折叠板20能相对支撑板10固定。
实施例七
请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七提供的折叠支架,本实施例七与实施例六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抽拉杆91的结构和连接孔A内的结构,具体地:抽拉杆91的周壁上具有推入锁定凹位904,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的连接孔A内设置有弹性凸点B,抽拉杆91向内推入后,第二径向齿911啮合于第一径向齿105时,弹性凸点B卡入推入锁定凹位904,此时,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相对固定;抽拉杆91的周壁上位于推入锁定凹位904与第二径向齿911之间的位置还具有拉出锁定凹位905,通过拉动抽拉杆91后,弹性凸点B卡入拉出锁定凹位905,第二径向齿911与第一径向齿105分离,第一折叠板20与支撑板10之间及第二折叠板30与支撑板10之间能相对转动。
实施例八
请参照图19和图2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八的折叠支架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支撑板10’上开设有第三镂空部101’,当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在叠置后,且支撑板10’位于第一折叠板20’与第二折叠板30’之间时,托脚201’ 置于第三镂空部101’内。第三镂空部101’的设置,也有利于对所放置的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散热。优选地,第一折叠板20’上设置有第四镂空部202’,托脚201’铰接于第一折叠板20’上,托脚201’能相对第一折叠板20’转动,以切换托脚201’收折于第四镂空部202’内或托脚201’展开于第四镂空部202’外,第三镂空部101’与第四镂空部202’的设置,使得折叠支架在折叠后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以及,支撑板10’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扩展安装腔102’,可以用于安装USB接口等扩展接口、散热风扇等等,以扩展该折叠支架的其他功能。支撑板10’包括有两个左右间距布置的分支撑板11’,分支撑板11’分别与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可转动式连接,第三镂空部101’形成于两个分支撑板11’之间,扩展安装腔102’贯通分支撑板11’的左、右侧,扩展安装腔102’与第三镂空部101’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在第四端22、第六端32均设置有用于与折叠支架所放置的台面100接触定位的支脚部C;第四端22、第六端32朝向靠近支撑板10旋转后,支撑板10、第一折叠板20及第二折叠板30三者形成叠置;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相对支撑板10发生转动后,第四端22、第六端32能远离支撑板10旋转,第一折叠板20、支撑板10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第四端22的支脚部、第六端32的支脚部C一同对折叠支架形成支撑定位。如此,其展开后能够作为支架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有效增大对移动终端的支撑面积,提高支撑稳固性,整个支架折叠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其次是,第四端22、第六端32对支撑板10形成支撑后,有两种状态,其一:第一折叠板20、支撑板10拼合形成支撑斜面,其二: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于支撑板10下方形成支撑;因此,不仅可对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使用,还能作为置物架使用;以及,支撑板10之与第一折叠板20相叠置侧设置有收纳支撑位101,这样,将支架展开后,使得第一折叠板20、第二折叠板30之间形成位于收纳支撑位101的上方的收纳腔40,还能收纳放置笔记本或平板等移动终端;其具备多种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支撑板、第一折叠板及第二折叠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端及远离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板包括第三端及远离所述第三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所述第二折叠板包括第五端及远离所述第五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所述第三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五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板上对应所述第四端设置有用于止挡被支撑物的托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均设置有支脚部;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朝向靠近所述支撑板旋转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三者形成叠置;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相对所述支撑板发生转动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能远离所述支撑板旋转,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支撑板拼合共同形成一个支撑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板上开设有第一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所述第一折叠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托脚穿过所述第一镂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收纳支撑位,所述收纳支撑位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凸部;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朝向所述支撑板的收纳支撑位相向旋转后,使得所述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形成位于所述收纳支撑位上方的收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上开设有第二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以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且所述第一折叠板位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限位凸部穿过所述第二镂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部、所述托脚以及所述支撑板均设置有防滑软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三镂空部,当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板及所述第二折叠板在叠置后,且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与所述第二折叠板之间时,所述托脚能置于所述第三镂空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扩展安装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上设置有第四镂空部,所述托脚铰接于所述第一折叠板上,所述托脚能相对所述第一折叠板转动,以切换所述托脚收折于所述第四镂空部内或所述托脚展开于所述第四镂空部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以及所述第五端均设置有连接孔;其中:
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的连接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的连接孔之间,分别连接有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有阻尼螺钉、阻尼环、调节螺母和调节垫片,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中均固定连接所述阻尼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中均固定连接所述阻尼环的一端,所述阻尼螺钉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阻尼环及调节垫片后,并与所述调节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调节垫片被夹置于所述调节螺母和阻尼环之间;或者,所述连接孔内嵌设有塑胶管件;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的所述塑胶管件的内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端的所述塑胶管件的内孔之间,分别连接有插销;所述插销过盈配合于所述内孔以将所述塑胶管件挤压膨胀,使得所述塑胶管件紧配于所述连接孔内;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孔内均设置有内螺纹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五端的连接孔均设置有旋钮螺丝,所述旋钮螺丝包括有螺杆和连接于所述螺杆的外端的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连接孔外且远离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部,所述螺杆上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连接孔内后,所述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端的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五端的端面之间均设置有摩擦片,旋紧所述旋钮,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端的端面之间及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五端的端面之间紧压所述摩擦片;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沿连接孔的周向布设的第一轴向齿,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沿连接孔的周向布设第二轴向齿,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沿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按压杆,所述连接孔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按压杆的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外的复位机构,所述按压杆的周侧设置有第三轴向齿;所述第三轴向齿在所述复位机构的驱动力作用下均与所述第一轴向齿、第二轴向齿啮合;按压所述按压杆后,所述第三轴向齿脱离所述第二轴向齿;释放所述按压杆,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按压杆移动复位,使得所述第三轴向齿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一轴向齿和所述第二轴向齿;
或者,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径向齿,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内均设置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移动的抽拉杆,所述抽拉杆的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孔外,所述抽拉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所述抽拉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径向齿相对的第二径向齿;所述抽拉杆向外抽拉后,所述第二径向齿远离所述第一径向齿;所述抽拉杆向内推入后,所述第二径向齿啮合于所述第一径向齿,以限制所述第一端与第三端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杆的周壁上具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块,所述第三端和第五端的连接孔的内壁上设有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滑槽,所述导向块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方向可滑动地插置于所述导向滑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杆之伸入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引的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在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吸作用下,所述第一径向齿与第二径向齿相互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杆的周壁上具有推入锁定凹位,所述第三端和第四端的连接孔内设置有弹性凸点,所述抽拉杆向内推入后,所述第二径向齿啮合于所述第一径向齿时,所述弹性凸点卡入所述推入锁定凹位。
CN202122427673.3U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折叠支架 Active CN215981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7673.3U CN215981797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折叠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7673.3U CN215981797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折叠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1797U true CN215981797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09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7673.3U Active CN215981797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折叠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1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5410B (zh) 折疊裝置及其運用的可折疊風扇和可折疊檯燈
TW508405B (en) A hinge device
CN210662167U (zh) 便于收纳的一体式支架
US20150050077A1 (en) Quick release device
US20080087790A1 (en) Brace stand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using the same
TWI540281B (zh) 腳架組件及電子裝置
CN215981797U (zh) 一种折叠支架
US20050285486A1 (en) Supporting apparatus for computer case
TWI748721B (zh) 固定裝置、功能模組及電子設備
KR101009287B1 (ko) 연결식 의자의 다리 프레임에 수납되는 메모대 장치
CN213882191U (zh) 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桌面分隔器
CN211083491U (zh) 折叠笔记本支架
CN219437035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及其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6079122U (zh) 支架
CN207070142U (zh) 可调式支架组件
US11867200B2 (en) Storable fan
CN212661362U (zh) 一种可折叠桌腿
CN219140452U (zh) 可折叠收纳手柄组件和摄影摄像支架
CN220540627U (zh) 支撑脚架
CN210890839U (zh) 一种锁紧结构及支撑装置
JP3061517U (ja) 三脚の構造
WO2024050974A1 (zh) 摄影支架
CN217440321U (zh) 可收纳风扇
CN220045755U (zh) 一种马桶凳
CN220457463U (zh) 手机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