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1747U - 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1747U
CN215981747U CN202121777877.3U CN202121777877U CN215981747U CN 215981747 U CN215981747 U CN 215981747U CN 202121777877 U CN202121777877 U CN 202121777877U CN 215981747 U CN215981747 U CN 215981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hole
supporting
tooth
suppor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7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灿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omo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7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1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1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1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包括:底座、支撑部和枢接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结合部和卡止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连接部和卡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枢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止部弹性紧配合,并可相对于所述卡止部转动以具有不同的配合位置。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结合部,在支撑部上设置连接部,结合部与连接部通过枢接部转动连接,使得底座和支撑部可以相互转动以改变底座与支撑部之间的夹角大小;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卡止部,在支撑部上设置卡合部,卡合部与卡止部弹性配合并可相对于卡止部转动,以稳固底座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

Description

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已被广泛使用。很多人喜欢通过手机或平板等观看视频等。为了便于用户有较好的使用体验,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款式的用于支撑电子产品的支架,以此来支撑电子产品解放用户双手。但现有支架往往以固定角度支撑,不能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角度调节,导致使用感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支架使用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支架。
一种支架,包括:底座、支撑部和枢接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结合部和卡止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连接部和卡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枢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止部弹性紧配合,并可相对于所述卡止部转动以具有不同的配合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安装孔,所述枢接部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通孔和/或所述安装孔配合的位置绕轴线方向设有若干个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止部包括一凸出于所述底座表面的第一齿,所述卡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齿弹性紧配合的至少三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齿;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卡止部转动时,所述第一齿可弹性形变以卡合在相邻的第二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位于所述连接部上,并绕所述连接部的轴线周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一齿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和/或所述支撑部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转动方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和/或所述支撑部上设有补偿件,当所述支架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补偿件的高度与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至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止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补偿件和所述止滑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阻尼垫,所述阻尼垫位于所述底座上。
上述支架,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结合部,在支撑部上设置连接部,结合部与连接部通过枢接部转动连接,使得底座和支撑部可以相互转动以改变底座与支撑部之间的夹角大小;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卡止部,在支撑部上设置卡合部,卡合部与卡止部弹性配合并可相对于卡止部转动,以稳固底座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支撑部的俯视投影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主视投影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支撑部的主视投影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在另一种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参阅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100,用于支撑电子产品,且上述支架100可以进行角度调节,使电子产品与用户的视线呈现不同的角度,以便满足不同视角需要。电子产品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述支架100的支撑对象并不限于电子产品,也可以用于支撑其他物品。
参阅图1所示,支架100包括底座200、支撑部300和枢接部400。底座200通过枢接部400与支撑部300转动连接。底座200用于放置在工作台面上,工作台面如桌子。支撑部300与底座200配合共同支撑电子产品,当电子产品放置于支架100上时,电子产品的一端与底座200抵接,另一端与支撑部300抵接,电子产品可以稳定地倾斜放置。支撑部300可以相对于底座100转动,以使电子产品倾斜不同角度。
参阅图2所示,底座200呈矩形板状结构,具有四个夹角,四个夹角均设置为圆角。底座200上设有结合部210,结合部210凸出于底座200的上表面。结合部210用于与支撑部300转动连接。
参阅图2所示,结合部210包括第一支撑脚211和第二支撑脚221,第一支撑脚211与第二支撑脚221间隔设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脚211靠近底座200的右后方设置,第二支撑脚221靠近底座200的右前方设置。同时参阅图3所示,在底座200的俯视投影图上,第一支撑脚211和第二支撑脚221关于底座200的中心轴线对称。第一支撑脚211与第二支撑脚221为相同的构造,下文以第一支撑脚211为例做进一步介绍。
参阅图2所示,第一支撑脚211为拱门状结构。具体地,如图2所示方位,由前往后方向的投影视图上,第一支撑脚211的投影形状为一端为半圆弧的矩形,且为轴对称形状。第一支撑脚211的上端设有贯穿第一支撑脚21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通孔212,通孔212用于容置枢接部400以使底座200与支撑部300配合为转动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脚211的投影视图可以是矩形或者其他形状,只要不干涉与支撑部300配合及不干涉支撑部300与底座200相对运动均可。
参阅图2所示,底座200上设有卡止部220,卡止部220用于与支撑部300配合以防止支撑部300相对于底座200移位。
参阅图2所示,卡止部220位于第一支撑脚211的朝向底座200的中心线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卡止部220位于第一支撑脚211的前侧面的附近。卡止部220包括第一齿231,第一齿231的形状大致类似于直齿齿条。第一齿231用于与支撑部300形成啮合关系。同时参阅图6所示,底座200的下侧面上与第一齿231相对的位置设有避让槽235,避让槽235用于当第一齿231被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为第一齿23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形提供变形空间。
参阅图2所示,第一齿231垂直于第一支撑脚211,第一齿231的上侧面距离底座200的高度小于通孔212的中心线距离底座200的高度。参阅图3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第一齿231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与第一支撑脚211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231数量设置为一个,但并不限于一个。
参阅图3所示,第一齿231与第一支撑脚211之间具有设定间隙,即,第一齿231不与第一支撑脚211接触。
参阅图2所示,底座200上设有贯穿底座20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均为尺寸相同的条状腰形孔。参阅图3所示,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的投影形状均为,两端为半圆弧中间为平行直线的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避让孔232位于第一齿231与第一支撑脚211之间。为便于描述,将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参数称为孔长,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参数称为孔宽。
参阅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位于第一齿231的两侧,且孔长大于第一齿2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孔宽小于第一齿23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在图3所示的投影图上,第一避让孔232、第二避让孔233和第一齿231的投影为“H”形,其中,“H”形的两条相互平行的边分别为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H”形中的垂直于两条平行边的线段为第一齿231。
同时参阅图2和图3所示,靠近第一支撑脚211一侧,第一避让孔232的前侧孔壁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齿231的后侧表面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二避让孔233的后侧孔壁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齿231的前侧表面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避让孔232的后侧孔壁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支撑脚211的前侧表面所在的平面重合。
参阅图6所示,在底座200上设有避让槽235、第一避让孔232(图6中未示出)和第二避让孔233,第一避让孔232的一侧孔壁与第二避让孔233的一侧孔壁分别与第一齿231的相对的两个表面连接,可以使得第一齿231在受到向下的外力作用时,能够沿施力方向发生变形而产生位移量。
参阅图2所示,与第一支撑脚211相同地,在底座200上与第一支撑脚211相对称的位置,在第二支撑脚221的后侧表面的附近也设有第一齿231,以及与第一齿231有连接关系的另一组相同形状的第一避让孔232和第二避让孔233。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2所示,底座200右端的边缘位置设有止滑部240,止滑部240凸出于底座200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止滑部240与结合部210具有预设间隔,用于容置被支撑的电子产品。止滑部240大致为长条状结构,其左侧表面具有向右侧弯曲的弧度,右侧表面具有向右侧弯曲的弧度。
参阅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止滑部240的投影形状关于自身成轴对称,其对称轴所在的直线与底座200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重合,也与第一支撑脚211和第二支撑脚221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重合。
当被支撑的电子产品的一端位于止滑部240和结合部210之间并抵接于底座200时,止滑部240可以用于阻挡电子产品相对底座200滑动而脱离底座200。
止滑部240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条状结构组成,且其形状不限于条状结构。
参阅图2所示,底座200上设有补偿件250,补偿件250凸出于底座200的上表面,且补偿件250的上表面平行于底座200的上表面。补偿件250用于承托支撑部300使其与底座200保持平行。同时参阅图4所示,补偿件250的上表面与通孔212的中心线平行且具有高度差,具体地,在上下方向上,补偿件250的上表面距离底座200上表面的距离小于通孔212的中心线距离底座200上表面的距离。同时参阅图7所示,当支架100处于收纳状态时,在上下方向上,补偿件250的高度与支撑部300的厚度之和等于支撑部300的上表面至底座200的上表面的距离,支撑部300平行于底座200。
参阅图7所示,当支架100处于收纳状态时,支撑部300的下表面与补偿件250的上表面贴合,通过补偿件250与底座200保持平行。相比于收纳状态下支撑部300与底座200之间具有夹角,通过补偿件250使支撑部300平行于底座200,可以减小支撑部300受到外力作用时被损坏的几率。
参阅图2和图3所示,补偿件250设置为两个,且在前后方向上,两个补偿件250关于底座200的对称轴对称。补偿件250为工字型结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补偿件250也可以设置在支撑部300的表面上。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撑部300和底座200上均设置补偿件250。补偿件250可以是独立的元件,通过粘合或其他方式连接于支撑部300或底座200上。补偿件250也可以与支撑部300或底座200一体成型。补偿件250的形状及尺寸不作限制,能够实现高度差补偿功能均可。
参阅图2所示,支撑部300上与底座200形成转动连接的位置设有连接部360,连接部360包括第一柱体310和第二柱体320,第一柱体310和第二柱体320为轴对称结构,第一柱体310和第二柱体320结构相同,下文以第一柱体310为例做进一步介绍。
参阅图2所示,第一柱体310的中心区域设有贯穿柱体310长度的安装孔311,安装孔311的中心线与第一柱体310的中心线重合。同时参阅图1所示,支架100处于装配状态时,第一柱体310与第一支撑脚211相互对应,第一支撑脚211上的通孔212的中心线与第一柱体310上的安装孔311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枢接部400同时插设于通孔212和安装孔311,以使得支撑部300与底座200可以发生相对转动。
参阅图2所示,枢接部400包括转动轴410。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410同时插设于通孔212和安装孔311。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410在与通孔212配合的位置绕轴线方向设有若干个齿状结构411,以增大转动轴410与通孔212配合处的摩擦力。齿状结构411由可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材料制成。当支撑部300与底座200相对转动时,齿状结构411发生形变并与通孔212的孔壁发生滑动摩擦,当转至所需位置时,齿状结构411恢复形变,紧密抵接于通孔212的孔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410可以在与安装孔311配合的位置绕轴线方向设置齿状结构411。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410在通孔212和安装孔311配合的位置均设置齿状结构411。
参阅图2所示,支撑部300上设有卡合部330,卡合部330用于与底座200上的卡止部220嵌合连接形成弹性紧配合,以使支撑部300与底座200之间的夹角不易改变。
参阅图2和图6所示,卡合部330包括设置在第一柱体310的外表面的第二齿312,第二齿312沿第一柱体310的圆周方向设置,第二齿312设有至少三个,以与第一齿231形成弹性紧配合且具有不同的配合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紧配合是指卡合部330与卡止部220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卡合部330中的至少部分,或者卡止部220中的至少部分,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并通过弹性力可以使两者相对固定。当克服该弹性力时,可以使卡合部330相对卡止部220滑动,以改变不同的配合位置。
参阅图6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二齿312之间形成齿槽313。第二齿312的齿形与第一齿231相同。当支架处于装配状态下,第一齿231容置在相邻第二齿312之间的齿槽313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合部330可以是设置在支撑部300的独立于第一柱体310的结构。例如,可以设在第一柱体310与第二柱体320之间的位置,相应地,第一齿231也设置在与卡合部330对应的位置。在这里,卡合部330与卡止部220不限于实施例及附图中所示出的位置及个数,只要第二齿312能够相对于第一齿231转动且两者具有啮合关系均可。
参阅图2和图5所示,第一柱体310设有限位部314,用于限制支撑部300的旋转角度,使其不会相对于底座200转动过度。限位部314设置在第二齿312的圆周排布方向上,限位部314的顶端距离第一柱体310的中心线的距离大于第二齿312距离第一柱体310的中心线的距离。限位部314与邻近的第二齿312之间间隔一齿槽313。
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部314可独立于第一柱体310,例如可以设在第一柱体310与第二柱体320之间,限位部314可以是位于支撑部300上且相对于支撑部300具有倾斜角度的杆状结构等。在又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314可设在底座200上,其形状及尺寸可以做相应变更。
参阅图2所示,与第一柱体310相同地,第二柱体320上同样设有安装孔311并与底座200具有相同的配合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为增加支架100与工作台面之间的摩擦,底座200的下侧面设有阻尼垫260。阻尼垫26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底座200上。
参阅图1和图6所示,支架100处于装配状态时,支撑部300上的第一柱体310与第一支撑脚211通过转动轴410连接,第二柱体320与第二支撑脚221通过对应的转动轴410连接。第一齿231与第二齿312啮合。当支撑部300与底座200相对转动时,在第一齿231逐渐脱离齿槽313而进入相邻的齿槽313的过程中,第一齿231在啮合力的作用下向避让槽235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当第一齿231嵌入齿槽313时,第一齿231恢复弹性形变并与另一组相邻的第二齿312啮合。是支撑部300相对于底座200具有不同的夹角的同时,可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便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部和枢接部;所述底座上设有结合部和卡止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连接部和卡合部;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枢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止部弹性紧配合,并可相对于所述卡止部转动以具有不同的配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通孔对应的安装孔,所述枢接部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通孔和/或所述安装孔配合的位置绕轴线方向设有若干个齿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包括一凸出于所述底座表面的第一齿,所述卡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齿弹性紧配合的至少三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齿;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卡止部转动时,所述第一齿可弹性形变以卡合在相邻的第二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位于所述连接部上,并绕所述连接部的轴线周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一齿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或所述支撑部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转动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或所述支撑部上设有补偿件,当所述支架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补偿件的高度与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至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止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补偿件和所述止滑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垫,所述阻尼垫位于所述底座上。
CN202121777877.3U 2021-07-30 2021-07-30 支架 Active CN215981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877.3U CN21598174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877.3U CN21598174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1747U true CN215981747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15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7877.3U Active CN21598174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1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8866B (zh) Multi-directional support structure of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EP2629172A2 (en) Desktop-type universal dock
US20040113031A1 (en) Monitor
TWI479975B (zh) The protective cover structure of the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US8964363B2 (en) Holding apparatus and external keyboard using the same
US20220362625A1 (en) Treadmill rack
CN212840412U (zh) 承载座
US20030122052A1 (en) Adjustable board support for easel
CN215981747U (zh) 支架
CN109040372B (zh) 移动终端及其壳体组件
WO2013074626A1 (en) Smoothly adjustable tablet stand
US20160198836A1 (en) Portable hands-free bracket
KR101754892B1 (ko) 스마트폰 거치대
CN209782151U (zh) 一种调节角度装置及音响设备及显示设备
CN215981762U (zh) 支架
CN211624758U (zh) 多功能笔记本支架
CN113819368A (zh) 支架
CN220435831U (zh) 升降装置
KR102708830B1 (ko) 스마트 마그네틱 거치대
CN218543808U (zh) 一种弹扣式支架旋转底座
CN218626239U (zh) 一种弹性卡扣旋转底座
CN218257985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手机支架
CN218760891U (zh) 旋转撑脚结构及具有旋转撑脚结构的壳体
CN221227596U (zh) 保护壳
CN217013135U (zh) 一种书夹及阅读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