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48845U - 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48845U
CN215948845U CN202121406382.XU CN202121406382U CN215948845U CN 215948845 U CN215948845 U CN 215948845U CN 202121406382 U CN202121406382 U CN 202121406382U CN 215948845 U CN215948845 U CN 215948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 portion
telescopic
relativ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063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银建华
孙俊峰
房华伟
李昌隆
黄文镇
杨刚
刘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063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48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48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48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架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支撑支架主体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保持构件,第二支撑部的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第一保持构件能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根据本申请的支架解决了现有的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时无法保持平稳且在调整支架伸缩的过程中出现晃动的问题,实现了无论是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还是在调节支架伸缩的过程中,支架始终保持平稳的效果。

Description

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架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支架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用的支撑承载工具,其需要对被承载的人或物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然而,当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放置面上时,其可能无法保持平稳。
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需要登高作业,然而由于大多施工地点地面不平,因此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架可能会出现高矮脚的情况,当工人站立在支架上作业时,支架可能会出现晃动而无法保持平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为支架设置可伸缩结构来补偿支架放置面的高低差,然而,这种可伸缩结构在伸缩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的伸缩,导致在伸缩过程中支架出现的晃动,依然无法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解决了现有的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时无法保持平稳且在调整支架伸缩的过程中出现晃动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支撑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保持构件,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在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构件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调节机构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调节机构能将所述调节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直线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轴承和套筒,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包括容纳孔,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到所述容纳孔的内表面,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固定到所述轴承的内圈,所述套筒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绕所述延伸方向的旋转运动。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防滑部,所述防滑部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的除了所述防滑部之外的部分的摩擦系数,所述防滑部相对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凸起,所述防滑部固定套设在所述套筒上或与所述套筒一体成形。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以及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另一端且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运动范围。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调节为小于所述移动机构的另一端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支架移动。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伸缩构件和滚轮;所述伸缩构件包括第一伸缩部和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能够相对伸缩,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伸缩保持件,所述伸缩保持件用于保持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滚轮,以吸收所述伸缩构件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过程中的振动。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为多个,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连接到多个所述移动机构中的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以保持所述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铰接连接。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以用于接收所述移动机构的与铰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二限位块内部具有凹槽,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置有螺纹柱容纳孔;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一端与所述螺纹柱容纳孔螺纹连接;挡板,所述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螺纹柱的另一端上,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螺纹柱相对于所述螺纹柱容纳孔的旋拧能够在挡住所述凹槽的位置与使所述凹槽敞开的位置之间运动。
根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支撑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保持构件,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当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时,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调节各个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来补偿支架放置面的高低差,进而使支架保持平稳。在此基础上,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在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在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部相对第一支撑保持稳定,进而使支架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架的总体结构的侧部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架的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图1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二限位构件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限位构件在非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限位构件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标:1-支架主体;2-第一支撑部;3-第二支撑部;4-第一保持构件;5-伸缩构件;6-铰接机构;7-容纳孔;8-防滑部;9-固定架;10-第二限位块;11-套筒;12-轴承;13-防滑把手;14-螺纹柱;15-挡板;16-凹槽;17-第二限位构件;18-连接块;19-第一限位构件;31-支撑柱;32-底座;41-第一连接构件;42-第二连接构件;421-第一连接件;422-第二连接件;43-第一限位块;44-贯穿孔;51-第一伸缩部;52-第二伸缩部;53-弹簧;54-滚轮;191-卡接带;192-卡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可以通过设置可伸缩结构来补偿支架放置面的高低差,且在此基础上,设置保持构件来保证支架在可伸缩结构的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建筑施工的应用场景为例,在本申请提出申请之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当需要进行高处垒砖或是抹灰等工作时,经常会用到支架等辅助设备,然而由于大多施工地点地面不平,因此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架等辅助设备可能会出现高矮脚的情况,当工人站立在支架上作业时,支架可能会出现晃动而无法保持平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申请的上下文中以建筑施工的应用场景为例,针对建筑工作支撑架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架例如也可以在办公学习的应用场景下,承载办公学习等用品。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架的具体构造。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支架可包括支架主体1和支撑支架主体1的支撑构件。在下文中,将分别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架主体和支撑构件的具体结构。
支架主体1上可形成有承载空间或承载区域,以承载支架所支撑的人或物体,例如,如图1所示,支架主体1可形成为平台的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根据设计需求,支架主体1可以优选地由木质材料或者金属形成。此外,支架主体1可形成为具有长方形板面的承重板的形式(例如在图1中),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支架主体1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式,例如可以呈圆柱形承重板的形式。此外,支架主体1也可形成为其他更复杂的构造,例如可具有梯子的形式,在此情况下,支撑构件可形成为梯子的支腿。
支撑构件可连接到支架主体1的下表面,用于支撑支架主体1,在这里根据设计需求,支撑构件可以与支架主体1分开形成并固定连接到支架主体1的下表面或与支架主体1一体成形。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设计需求,支撑构件同样可以由木质材料或者金属形成,且可以呈棱柱或圆柱形的支撑杆、柱或块的形式。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支架可包括四个支撑构件,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根据实际需求,支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撑构件,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撑构件中的每个可具有下文中描述的支撑构件的构造。在一示例中,支撑构件可以为两个,分别连接到支架主体1下表面的两端。在另一示例中,支撑构件可以为四个,分别连接到支架主体1下表面的四角。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支撑构件的数量不作特别限制,其只要可以支撑支架主体1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放置在放置面上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根据设计需求,多个支撑构件之间可以连接有固定架9,以保持支撑构件的稳定支撑。作为示例,固定架9可以包括2个同样长度的固定连接板,每个固定连接板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连接到支撑构件(例如,下文将描述的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部2)的上端,固定支撑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固定装置连接到支撑构件(例如,下文将描述的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部2)的下端,两个固定连接板可彼此交叉,在二者交叉的位置可通过第三固定装置将二者固定连接,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固定架9采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从而使多个支撑构件之间更加稳固,进而提升了支架在放置或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作为示例,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或第三固定装置可以是螺纹机构或焊接机构。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7具体描述每个支撑构件的具体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可包括第一支撑部2、第二支撑部3和第一保持构件4,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连接到支架主体1,第一支撑部2的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部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撑部3的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3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3可以包括支撑柱31和底座32,这里,支撑柱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二端,底座32固定连接到支撑柱31的第二端或一体成形,这里,底座32底部在垂直于支撑构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支撑柱31在垂直于支撑构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以使得底座32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进而保证了支架的稳定性。此外,尽管附图中将底座32示出为长方形结合梯形底座的形式(例如在图1中),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支架主体1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式,例如可以呈圆形以及长方形结合圆形底座的形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具体限制第二支撑部3具体结构,第二支撑部3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改变。
此外,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且防滑垫优选地为防滑塑胶垫,其能够加大摩擦力进而起到防滑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时,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调节各个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部3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进而使支架放置在地面上时保持平稳,避免出现高矮脚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持构件4在延伸方向上能伸缩,并且第一保持构件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在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而保证第二支撑部3相对第一支撑部2不会左右摇晃,大大提升了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来说,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保持构件4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构件41、第二连接构件以及第一限位块43,第一连接构件41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第二连接构件42的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支撑部3,第二连接构件的另一端贯穿设置于第一连接构件41且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41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能够运动,第一限位块43固定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42的所述另一端,以能够限制第二连接构件42的运动范围,例如限制第二连接构件42的所述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构件脱离连接。作为示例,第一连接构件41可具有通孔,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端可穿过第一连接构件的贯穿孔44,第一限位块43可固定在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另一端的端表面上,并且可具有比第一连接构件41的贯穿孔44的孔径大的尺寸。这里,第一限位块43可以与第二连接构件42分开形成并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42,也可以与第二连接构件一体形成。
在这里,第二连接构件42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421和第二连接件422,其中,第一连接件贯穿设置于第一连接构件41,第一连接件421的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限位块43或一体成形,第一连接件4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连接件422的一端或一体成形,第二连接件4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支撑部3。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块43可以呈长方形或圆柱形限位板的形式,且第一限位块43在垂直于支撑构件伸缩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连接构件41的贯穿孔44在垂直于支撑构件伸缩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从而限制了第二连接构件42的运动范围。这里,贯穿孔44的内表面优选地设置有滑套,滑套可以在第二连接构件42的运动的情况下减小摩檫力。如此,由于第一保持构件4的第一连接构件41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第一保持构件4的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件)连接到第二支撑部3,因此,在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伸缩的过程中,可以延伸方向限制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在相对于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而保证第二支撑部3相对第一支撑部2不会左右摇晃,大大提升了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例如,当第二支撑部3在伸缩过程中出现晃动时,第一保持构件4借助于支撑于第一支撑部2的力,可向第二支撑部3施加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作用力,以避免或至少减少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在非伸缩方向上的晃动。
此外,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构件还包括调节机构,第二支撑部3的第一端通过调节机构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二端,调节机构能将调节机构相对于第二支撑部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直线运动,以调节第二支撑部3的第二端与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如图4所示,调节机构可以包括轴承12和套筒11,第一支撑部2的第二端包括容纳孔7,轴承12的外圈固定到容纳孔7的内表面,套筒11的外表面固定到轴承12的内圈,套筒11的内表面与第二支撑部3螺纹连接,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保持构件4的一端可固定到第一支撑部2,其另一端可固定到第二支撑部3,因此第一保持构件4可以限制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绕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旋转运动,第一保持构件4的具体机构如上所述,这里将不再重复阐述。
具体来说,由于第一保持构件4限制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绕延伸方向的旋转运动,在套筒11的内表面与第二支撑部3螺纹连接的情况下,旋拧套筒11,套筒11与第二支撑部3有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运动的趋势,由于套筒11通过轴承12固定连接到容纳孔7的内表面,因此,旋拧套筒11时,第二支撑部3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沿着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运动。
此外,套筒11通过轴承12固定连接到容纳孔7的内表面,且套筒11的内表面与第二支撑部3螺纹连接,由于套筒11与轴承12之间的摩檫力小于套筒11与第二支撑部3的摩檫力,因此,旋拧套筒11时,套筒11会与第二支撑部3同步旋转,且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这里通过设置第一保持构限制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绕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旋转运动,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从而使得第二支撑部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伸缩运动。
此外,套筒11的外表面可形成有防滑部8,防滑部8的摩擦系数大于套筒11的外表面的除了防滑部8之外的部分的摩擦系数,作为一个示例,如图4所示,防滑部8可相对于套筒11的外表面凸起,防滑部8可以固定套设在套筒11上或与套筒11一体成形。在这里,防滑部8可以是圆环且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当旋拧套筒11来调节第二支撑部3的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3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时,可以旋拧套设在套筒11上的防滑部8,一方面,旋拧防滑部8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当支架用在无菌环境下时,支架长时间受环境影响会生铁锈,由于防滑部8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因此,在旋拧防滑部8过程中不会触碰到铁锈,能够有效地保证卫生。
此外,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支架还可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在第二支撑部3的第二端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调节为小于移动机构的另一端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的情况下,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支架移动。
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移动机构可包括伸缩构件5和滚轮54,伸缩构件5包括第一伸缩部51和第二伸缩部,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与第二伸缩部52的第一端连接,滚轮54设置在第二伸缩部52的第二端,第一伸缩部51与第二伸缩部52能够相对伸缩。
此外,伸缩构件5还包括伸缩保持件,伸缩保持件用于锁定第一伸缩部51与第二伸缩部52之间的相对位置。在这里,伸缩保持件可以包括拔插销轴,通过设置拔插销轴能够有效地配合伸缩保持件的第一伸缩部51和第二伸缩部52的相对伸缩与固定。例如,在第一伸缩部51和第二伸缩部52上可沿着伸缩方向对应地形成有多个限位孔,通过销轴穿设于第一伸缩部51的限位孔和第二伸缩部52的限位孔中,而能够限定第一伸缩部51与第二伸缩部52的相对位置。
此外,进一步地,伸缩构件5还包括弹簧53,弹簧53套设在第二伸缩部52上,且弹簧53的一端与第一伸缩部51固定连接,弹簧53的另一端与滚轮连接,在支架移动过程中,伸缩构件5的第一伸缩部51与第二伸缩部52在支架整体的重力压迫下相对会作缩短运动,此时,第一伸缩部51与第二伸缩部52能够挤压弹簧53,弹簧53能够利用自身弹力吸收震动,进而能够在支架移动的过程中起到较好地减震效果。
当通过移动机构带动支架移动时,旋拧防滑部8以使得移动机构底部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3的第二端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地面向上悬空),推动支架即可通过滚轮带动整个支架移动,到达指定位置。
此外,进一步地,支架还包括脚刹装置,脚刹装置设置在滚轮54的一侧,在这里,可以通过手动操纵脚刹装置的开关,当打开脚刹装置时,脚刹装置的另一端会与地面接触,从而限制了移动机构带动支架的运动,此时,可以旋拧防滑部8使得第二支撑部3与地面接触,进而使支架相对于地面保持平稳。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移动机构可以为1个或多个,当打开脚刹装置时,一方面制动移动机构带动支架的运动,另一方面,脚刹装置与移动机构构成的整体能够与其他移动机构或者支撑构件构成三角形的结构,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可以使支架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
当支架运动到达指定位置后,根据需求,旋拧防滑部8将第二支撑部3支撑在地面上,调节伸缩构件使移动机构的底部也与地面接触,打开脚刹装置,进而在第二支撑部3和移动机构的双重支撑下使支架相对于地面保持更平稳的支撑。当需要移动支架时,关闭脚刹装置,使脚刹装置离开地面,即相对于地面悬空,旋拧防滑部8以使得移动机构底部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3的第二端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地面向上悬空),推动支架即可通过滚轮54带动整个支架移动,到达指定位置。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伸缩构件5与第一支撑部2通过铰接机构6铰接连接,例如,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可形成有第二限位块10,第二限位块10从第一支撑部突出,伸缩构件5与第二限位块10铰接连接,具体来说,伸缩构件5的一端(例如,第一伸缩部)通过铰接机构6与第二限位块10的一端铰接连接,第二限位块10与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伸缩构件5的第一伸缩部上还形成有连接块18,具体来说,连接块18的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伸缩部或一体成形,连接块1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铰接机构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移动机构为多个的情况下,支架还可包括第一限位构件19,第一限位构件19连接到多个移动机构中的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以保持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
如图6和图7所示,具体来说,第一限位构件19包括卡接带191和卡接扣192,卡接带连接到移动机构的第一伸缩部,其可以和设置在另一移动机构的第一伸缩部的表面的卡接扣卡接。当移动支架时,关闭脚刹装置,根据需求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构件19通过卡接口相互卡接,来保持一个或多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以保证一个或多个移动机构能够支撑支架主体1,在旋拧防滑部8以使得移动机构底部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到第一支撑部2的第一端的距离(第二支撑部3相对于地面向上悬空),推动支架即可通过滚轮54带动整个支架移动,到达指定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在伸缩构件5余第一支撑部铰接连接的情况下,支架还可包括第二限位构件17,第二限位构件17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上,以用于接收伸缩构件5的与铰接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相对的自由端。这里,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调整第二限位构件17具体的安装位置,以便能够将伸缩构件5卡接在第二限位构件17凹槽16内部,从而限制了伸缩构件5的位置,达到了收纳移动机构的目的。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第二限位构件17可以包括第二限位块10、螺纹柱14以及挡板15,第二限位块10根据测量调整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部2上,且内部设有容纳伸缩构件5的凹槽16,凹槽16一端的内部包括螺纹柱容纳孔,螺纹柱容纳孔的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螺纹柱的一端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内螺纹和外螺纹能够相互配合,挡板15固定设置在螺纹柱14的另一端上,且用于限制伸缩构件5的运动。当支架需要收纳摆放时,可以将伸缩构件卡接在凹槽16内部,以达到收纳移动机构的目的,具体来说,通过旋转螺纹柱14带动挡板15远离凹槽16,使得挡板15不位于伸缩机构旋转到凹槽16中的路径上,此时,旋转伸缩机构,将伸缩机构卡接在凹槽16内部,然后,通过旋转螺纹柱14带动挡板15对伸缩构件5进行限位,使挡板15挡住凹槽16的入口表面,以将伸缩构件5限制在凹槽16中,保证伸缩构件5不会因支架晃动或摆放角度等原因导致伸缩构件5从凹槽16内部脱落。
此外,在螺纹柱14上可形成有防滑把手13,防滑把手13的摩擦系数大于螺纹柱14的外表面的除了防滑把手13之外的部分的摩擦系数,作为一个示例,如图4和图5所示,防滑把手13可相对于螺纹柱14的外表面凸起,防滑把手13可以固定套设在螺纹柱14上或与螺纹柱14一体成形。
在这里,防滑把手13可以是圆环且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当旋拧螺纹柱14来调节挡板的位置时,可以旋拧套设在螺纹柱14上的防滑把手13,一方面,旋拧防滑把手13能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当支架用在无菌环境下时,支架长时间受环境影响会生铁锈,由于防滑把手13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因此,在旋拧防滑把手13过程中不会触碰到铁锈,能够有效地保证卫生。
根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支撑支架主体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保持构件,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支架主体,第一支撑部的在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撑部的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当支架放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时,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调节各个支撑构件的第二支撑部的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来补偿支架放置面的高低差,进而使支架保持平稳。在此基础上,第一保持构件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在调节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第二支撑部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在调节第二支撑部的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部相对第一支撑保持稳定,进而使支架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支撑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保持构件,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能够调节,
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在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过程中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倾斜或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调节机构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调节机构能将所述调节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直线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轴承和套筒,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包括容纳孔,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到所述容纳孔的内表面,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固定到所述轴承的内圈,所述套筒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保持构件限制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绕所述延伸方向的旋转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防滑部,所述防滑部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的除了所述防滑部之外的部分的摩擦系数,
所述防滑部相对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凸起,所述防滑部固定套设在所述套筒上或与所述套筒一体成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以及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另一端且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运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调节为小于所述移动机构的另一端在所述支撑构件的延伸方向上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支架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伸缩构件和滚轮;
所述伸缩构件包括第一伸缩部和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能够相对伸缩,
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伸缩保持件,所述伸缩保持件用于保持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二伸缩部之间的相对位置,
所述伸缩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滚轮,以吸收所述伸缩构件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过程中的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为多个,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连接到多个所述移动机构中的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以保持所述至少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铰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以用于接收所述移动机构的与铰接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相对的自由端,
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包括:
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二限位块内部具有凹槽,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置有螺纹柱容纳孔;
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一端与所述螺纹柱容纳孔螺纹连接;
挡板,所述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螺纹柱的另一端上,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螺纹柱相对于所述螺纹柱容纳孔的旋拧能够在挡住所述凹槽的位置与使所述凹槽敞开的位置之间运动。
CN202121406382.XU 2021-06-23 2021-06-23 支架 Active CN215948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6382.XU CN215948845U (zh) 2021-06-23 2021-06-23 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6382.XU CN215948845U (zh) 2021-06-23 2021-06-23 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48845U true CN215948845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50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06382.XU Active CN215948845U (zh) 2021-06-23 2021-06-23 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48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0447B2 (en) Support platform assembly
US20140238799A1 (en) Hand Truck/ Briefcase Mobile Table
US9109394B2 (en) Adjustable ladder support mechanism
US11643828B2 (en) Support apparatus
US9908363B2 (en) Caster and whiteboard comprising caster
US20140110541A1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the support arm elbow of a selectively adjustable multipurpose support stand
US20160000636A1 (en) Walking aid
US9737121B2 (en) Adaptive pivoting and impact reduction tip assembly for walking aids
US7195102B2 (en) Telescopic stool
CN215948845U (zh) 支架
US20170021772A1 (en) Folding Step Ladder
US10982807B2 (en) Handle with mounting track for receiving a mount assembly
CN102317564A (zh) 用于物体的支承部件及包括该支承部件的装置
JP2007516035A5 (zh)
US20120234629A1 (en) Support Platform
US20190343252A1 (en) Safety walking stick
EP3561198A1 (en) Working platform device
JP6845361B2 (ja) ロボットおよび産業機械
JP2003339802A (ja) 歩行用杖
CN105498189B (zh) 动平衡多人协同单板滑行设备
WO2017175454A1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JP6345019B2 (ja) 載置用介助装置
KR20170087572A (ko) 런닝머신 일체형 책상
JP2008272316A (ja) 4車輪付きのバッグ
JP6657039B2 (ja) 荷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