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2602U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32602U CN215932602U CN202122339856.XU CN202122339856U CN215932602U CN 215932602 U CN215932602 U CN 215932602U CN 202122339856 U CN202122339856 U CN 202122339856U CN 215932602 U CN215932602 U CN 2159326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rared
- light
- cover plate
- infrared light
- touch scr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一种红外触控屏,包括: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和出光面,进光面和出光面通过第一侧面连接;红外光源,设于盖板的进光面的一侧,用于发射红外光;第一边框;第一红外滤光条,设于盖板的第一侧面的一侧,第一红外滤光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边框连接,第二端设于第一侧面,第二端背向红外光源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能够将红外光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于出光面的方向射出。本申请提供的红外触控屏将红外光源设置于盖板的进光面一侧,使得第一边框与盖板的出光面之间无需预留红外光源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触控屏是通过在屏幕表面设置红外光源和红外接收器形成的触控屏,当任意一种触摸物体触摸屏幕表面而遮蔽红外光源射向红外接收器的红外光时,红外触控屏即可检测到触摸物体的触摸屏幕操作。
与电容触控屏相比,红外触控屏具有制造成本低、便于安装、抗暴性高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故而,红外触控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然而,现有的红外触控屏的边框相对于屏幕表面凸起过高,影响了红外触控屏整体的视觉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红外触控屏的边框相对于屏幕表面凸起过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包括:
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通过第一侧面连接;
红外光源,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用于发射红外光;
第一边框;和
第一红外滤光条,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框连接,所述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背向所述红外光源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射出。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部具有:
第一全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朝所述盖板方向全反射;和
第一折射面,位于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能够将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全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射出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
可选的,所述第一边框具有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盖设于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背向所述红外光源的一侧,所述第一遮挡部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所述第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一边框滑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的形状不同。
可选的,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还通过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红外触控屏还包括:
红外接收器,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
第二边框;和
第二红外滤光条,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边框连接,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四端背向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至少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凸起部射出的、且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红外光,并将所述接收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可选的,所述第二凸起部具有:
第二折射面,位于所述第二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以使将所述第一凸起部射出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内;和
第二全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能够将所述第二折射面折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全反射至所述红外接收器。
可选的,所述第二边框具有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盖设于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背向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部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的所述第三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二边框滑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的形状不同。
可选的,第一凸起部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所述盖板外射向所述第二凸起部,以及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所述盖板内射向所述第二凸起部;
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于所述盖板外射向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以及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于所述盖板内向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所述红外接收器能够检测所接收的红外光的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包括:
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通过第二侧面连接;
红外接收器,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
第二边框;和
第二红外滤光条,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边框连接,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四端背向红外接收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接收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方向传播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红外触控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将红外光源设置于盖板的进光面一侧,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通过第一红外滤光条的方向变换后可以沿平行于出光面的方向在盖板的出光面一侧传播,该部分红外光可以射向红外接收器。故而,相较于将红外光源设置于盖板的出光面一侧,本申请实施例的红外触控屏将红外光源设置于盖板的进光面一侧,使得第一边框相较于盖板的出光面突出的部分无需预留过多的厚度以安装红外光源。进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触控屏的边框相对于盖板的出光面突出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的红外触控屏沿P-P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与液晶模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第一红外滤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的X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接收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第二红外滤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接收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的Y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红外触控屏100的边框相对于屏幕表面凸起过高的问题。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屏100,红外触控屏100可以运用于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也可以单独使用,而不运用至显示装置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考图2,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的红外触控屏沿P-P方向的剖面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触控屏100可以包括盖板1、红外光源2、第一边框3、红外接收器4和第二边框5。
示例性的,盖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11和出光面12,盖板1可以是亚克力盖板、玻璃盖板或者其他具有透光性能的盖板。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则相对设置。红外光源2通过第一边框3固定在显示装置上,用于发射红外光。红外接收器4通过第二边框5固定在显示装置,红外接收器4用于接收红外光源2发射的红外光。此时,红外光源2发射的红外光于盖板1设有出光面12一侧的外部射向红外接收器4。当用户的手指或者其他触摸物体触摸到盖板1的出光面12时,红外光源2射向红外接收器4的红外光线被遮挡,则可以检测到用户的手指或者其他触摸物体触摸盖板1时的触摸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多组相互配合的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设每一组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之间形成一束红外光时,可以通过多束红外光纵横交错地排布形成纵横交织在出光面12表面的红外光网。故而,当用户的手指或者其他触摸物体触摸出光面12时会遮挡该红外光网中的横向和纵向上的红外光,进而可以快速定位用户或者其他触摸物体在盖板1的出光面12上的具体触摸位置。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图2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与液晶模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盖板1设置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组件表面,以对显示装置的显示组件进行保护。具体的,将盖板1的进光面11贴附至显示组件上,使得显示组件上显示的图案内容等依次穿过盖板1的进光面11和出光面12后可以被盖板1的出光面12以外的区域观测到。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将显示组件的液晶模组200通过VHB缓冲密封胶300粘接固定在盖板1的进光面11。通常,将盖板1进光面11一侧的空间定义为屏内空间,而将盖板1的出光面12一侧空间定义为屏外空间。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均整体全部位于盖板1的出光面12一侧,即位于屏外空间。
由此可见,在相关技术中:一方面,为了安装固定红外光源2,第一边框3至少一部分位于盖板1的出光面12一侧,即至少一部分位于屏外空间,该部分需要足够的厚度方可足以安装红外光源2。另一方面,为了安装红外接收器4,第二边框5至少一部分位于盖板1的出光面12一侧,即至少一部分位于屏外空间,该部分需要足够的厚度方可足以安装红外接收器4。
故而,相关技术中,红外触控屏100的第一边框3相较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的厚度受红外光源2体积的限制难以进一步缩小。红外触控屏100的第二边框5相较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的厚度受红外接收器4体积的限制难以进一步缩小。然而,当第一边框3和第二边框5相对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厚度过大,会导致用户对红外触控屏整体的观感降低并占用过多空间。此外,当第一边框3和第二边框5相对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厚度过大,通过盖板1观看屏内空间的显示组件的显示内容时观感较差。
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第一边框3相较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的厚度可以进一步缩小,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触控屏100的红外光源2可以设置在盖板1具有进光面11的一侧,即将红外光源2设置于盖板1的屏内空间中。示例性的,红外触控屏100还可以包括有第一红外滤光条6。第一红外滤光条6能够对射向其的红外光以外的所有光束进行过滤,以使仅有红外光能够穿过第一红外滤光条6。红外光源2发射的红外光线射向第一红外滤光条6,并在第一红外滤光条6内进行方向变换。最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通过设置第一红外滤光条6,可以使得红外光源2发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在盖板1的出光面12一侧外部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传播。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红外光源2设置在盖板1具有进光面11的一侧,用于安装固定红外光源2的第一边框3相较于盖板1的出光面12凸起部分的厚度可以大幅度地降低。
请参考图5,图5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第一红外滤光条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盖板1的进光面11和出光面12可以通过第一侧面13连接。第一红外滤光条6整体设置在盖板1具有第一侧面13的一侧。第一红外滤光条6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第一端61与第一边框3连接,进而第一端61通过第一边框3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固定在显示装置上。第二端62设于第一侧面13,例如第二端62可以是与第一侧面13相抵接,也可以是第二端与第一侧面存在间隙,以使盖板1和第一红外滤光条6在平行于出光面12的平面内并排设置。第二端62背向进光面11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63。第一凸起部63能够将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所述出光面12的方向射出。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第一凸起部63可以具有第一全反射面631和第一折射面632。第一全反射面631位于第一凸起部63远离第一侧面13的一侧,并与出光面12倾斜设置,能够将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朝盖板1方向全反射。第一折射面632位于第一全反射面631和第一侧面13之间,并与出光面12倾斜设置,能够将第一全反射面631全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射出第一红外滤光条6。
请参考图6,图6为图3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光源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的X处局部放大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折射率为N1。以盖板1的出光面12为第一基准面,以垂直于第一基准面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例如第二基准面可以是第一侧面13。第一全反射面631可以是与第一基准面即盖板1的出光面12倾斜设置,第一全反射面631与出光面12的夹角设为α°,α°大于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全反射临界角,即α>arcsin(1/N1)。第一折射面632与第二基准面的夹角为β°,即第一折射面632与第一侧面13的夹角为β°。当射向第一全反射面631的第一初始红外光的入射角为α°时,第一全反射面631对第一初始红外光进行全反射形成第一中间红外光,第一中间红外光射向第一折射面632的入射角为γ°。由于γ°小于α°,即第一中间红外光射向第一折射面632的入射角小于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全反射临界角。故而,第一中间红外光在第一折射面632处折射后的出射角为β°。其中,N1=sinβ/sinγ,γ=90+β-2α。例如,N1=1.58,则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光线处置于出光面12的方向射向第一全反射面631,即可通过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变换后形成平行于出光面12的出射光线。
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凸起部63包括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一折射面632。第一反射面位于第一凸起部63远离第一侧面13的一侧,并设置有银反薄膜等反射材料制成的反光层,以使红外光源2设置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射向盖板1方向。第一折射面632位于第一全反射面631和第一侧面13之间,能够将第一全反射面631全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射出第一红外滤光条6。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凸起部6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将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所述出光面12的方向射出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边框3可以具有第一安装部31,第一安装部31设置有开口朝向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三滑动槽311。第三滑动槽311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出光面12的通槽。而红外光源2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与第三滑动槽311滑动连接,并能够在第三滑动槽311内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滑动。故而,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红外光源2于第三滑动槽311的一端开口直接滑入第三滑动槽311内,使得红外光源2快速地安装到第一安装部31内。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具有易于组装的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31可以设置有第一减重孔312,以使红外触控屏100的整体重量降低。
如图3所示,第一边框3可以具有第二安装部32。例如,第二安装部32设于第一安装部31朝向进光面11的一侧。第二安装部32与盖板1的进光面11通过第一双面胶33粘接。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32朝向出光面1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胶黏槽321,第一双面胶33背向出光面12的一侧粘接在形成第一胶黏槽321的侧壁上,第一双面胶33朝向出光面12的一侧粘接在出光面12上。当第一双面胶33的厚度等于第一胶黏槽321的深度时,盖板1粘接后可以恰好抵压在第二安装部32朝向出光面12的表面上,以避免第一双面胶33导致盖板1相对于第二安装部32出现局部翘起。
如图3所示,第一边框3可以具有第三安装部34。第三安装部34可以和第二安装部32设于第一安装部31的同一侧,并和第二安装部32对称设置在第三滑动槽311的开口两侧。第三安装部34朝向盖板1的第一侧面13设置有第一滑动槽。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一端61滑动安装在第一滑动槽内。
如图5所示,第一端61可以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64,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64的形状不同。而第一滑动槽则可以是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动部64横截面相同、且长度方向平行于出光面12的通槽,以使第一端61能够在第一滑动槽内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滑动。故而,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一红外滤光条6于第一滑动槽的一端开口直接滑入第一滑动槽内,使得第一红外滤光条6快速地安装到第三安装部34内。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具有易于组装的优点。
如图5所示,第一滑动部64共两个,其中一个第一滑动部64为圆形,另一个第一滑动部64为方形。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两个形状不同的第一滑动部64与第三安装部34形成滑动连接,可以对第一红外滤光条6进行多角度的限位,使得第一红外滤光条6在第三安装部34内仅剩滑动的自由度。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中,第一红外滤光条6安装更加牢固、不易发生位移,最终使得第一红外滤光条6对红外光线的变化角度更加准确,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的精确度。
如图3所示,第一边框3可以包括有第一遮挡部35。第一遮挡部35与第三安装部34远离第二安装部32的一端连接。第一遮挡部35与红外光源2相对设置在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两侧,进而盖设在第一红外滤光条6背向盖板1的进光面11的一侧,即第一遮挡部35位于屏外空间中。
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遮挡部3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的红外光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内,以干扰红外触控屏100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红外滤光条6整体位于盖板1具有第一侧面13的一侧,故而第一遮挡部35也整体设于盖板1具有第一侧面13的一侧。故而,第一遮挡部35可以不遮挡盖板1,使得第一边框3在玻璃钢板1的出光面12所处平面内的宽度可以更小,即可以实现红外触控屏100的窄边框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改进前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红外滤光条6仅部分位于盖板1具有第一侧面13的一侧。具体的,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一端61与第一边框3连接。为了防止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二端62发生抖动或者位移,需要第二端62盖设在盖板1的出光面12上,在使用第一遮挡部35将第二端62和盖板1压紧在第二安装部32上。第一折射面632则位于第二端62被第一遮挡部35压紧的区域。但是,第一红外滤光条6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若第二端62部被受到垂直于出光面12方向的压力过大容易发生变形而导致第一折射面632跟随第二端62变形后可能无法将红外光折射至预设的方向。故而,改进前的方案中,第二端62部沿垂直于出光面12方向的厚度需要增加到8mm以上,以使第二端62部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变形能力,避免在对第二端62进行夹紧定位时发生变形。相应的,第一遮挡部35与出光面12之间需要形成8mm以上的间隙以容纳第二端6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缩小第一边框3的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需要减少第一遮挡部35和出光面12之间的间隙。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二端62朝向第一侧面13的一侧具有与第一侧面13平行的第二侧面14,第二侧面14抵接在盖板1上。故而,可以通过第三安装部34和第一侧面13从第一红外滤光条6在平行于出光面12方向的两侧施加作用力,以实现对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的定位。此时,可以将第一凸起部63在垂直于出光面12的方向上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距离缩减至4mm以下。例如,第一凸起部63在垂直于出光面12的方向上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3mm,相应的第一遮挡部35与出光面12的间隙也同样仅需3mm。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进一步缩小第一边框3的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
请参考图7,图7为图2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接收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得第二边框5相较于盖板1突出的部分的厚度可以进一步缩小,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触控屏100的红外接收器4可以设置在盖板1具有进光面11的一侧,即将红外接收器4设置于盖板1的屏内空间中。示例性的,红外触控屏100还可以包括有第二红外滤光条7。第二红外滤光条7能够对射向其的红外光以外的所有光束进行过滤,以使仅有红外光能够穿过第二红外滤光条7。故而,至少部分平行于出光面12传播的红外光射向第二红外滤光条7后,能受红外接收器4作用而方向变换以射向红外接收器4。
由此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滤光条7使得屏内空间设置的红外接收器4能够接受至少部分在屏外空间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传播的红外光,以实现红外触控屏100的触摸功能。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红外接收器4设置在盖板1具有进光面11的一侧,用于安装固定红外接收器4的第二边框5相较于盖板1的出光面12凸起部分的厚度可以大幅度地降低。
请参考图8,图8为图7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第二红外滤光条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7和8所示,盖板1的进光面11和出光面12可以通过第二侧面14连接,第二侧面14和第一侧面13相对设置。第二红外滤光条7整体设置在盖板1具有第二侧面14的一侧。第二红外滤光条7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71和第四端72。第三端71与第二边框5连接,进而第三端71通过第二边框5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固定在显示装置上。第四端72设于第二侧面14,例如第四端72可以与第二侧面14相抵接,第四端72也可以是与第二侧面14之间存在间隙,以使盖板1和第二红外滤光条7在平行于出光面12的平面内并排设置。第四端72背向进光面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73。第二凸起部73能够接收红外光源2直接发射的或者第一凸起部63射出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并使该部分红外光进行方向变换后射向红外接收器4。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二凸起部73可以具有第二全反射面731和第二折射面732。第二折射面732位于第二凸起部73靠近第二侧面14的一侧,并与出光面12倾斜设置。第二折射面732能够使得平行于出光面12传播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后射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内。第二全反射面731位于第二凸起部73远离第二侧面14的一侧,并与出光面12倾斜设置,能够将经过第二折射面732折射而进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至少部分红外光进行全反射,以使经过第二全反射面731全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能够射向红外接收器4。
请参考图9,图9为图7所示红外触控屏中红外接收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的Y处局部放大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折射率为N2。以盖板1的出光面12为第一基准面,以垂直于第一基准面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例如第二基准面可以是第二侧面14。第二全反射面731可以是与第一基准面即盖板1的出光面12倾斜设置,第二全反射面731与出光面12的夹角设为α°,α°大于的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全反射临界角,即α>arcsin(1/N2)。第二折射面732与第二基准面的夹角为β°。
当平行于出光面12的传播的第二初始红外光射向第一折射面632时形成的入射角小于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全反射临界角,使得第一初始红外光在第二折射面732处形成折射后形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第二中间红外光,第二中间红外光与第二折射面732之间的出射角为γ°。当第二中间红外光射向第二全反射面731时,第二中间红外光与第二全反射面731形成入射角大于α°。故而,第二中间红外光射向第二全反射面731后被第二全反射面731全反射形成出射角为α°的第三中间红外光。第三中间红外光射出第二红外滤光条7后被红外接收器4接收。其中,N2=sinβ/sinγ,γ=90+β-2α。例如,N1=1.58,第一初始光束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射入第二折射面732后,则可以由第二全反射面731全反射形成沿垂直于出光面12方向射向红外接收器4的红外光。
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凸起部73包括有第二反射面和第二折射面732。第二折射面732位于第二凸起部73靠近第二侧面14的一侧。第二折射面732能够使得平行于出光面12传播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后射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内。第二反射面位于第二凸起部73远离第二侧面14的一侧,并设置有银反薄膜等反射材料制成的反光层,能够将经过第二折射面732折射而进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至少部分红外光进行镜面反射,以使经过第二反射面镜面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能够射向红外接收器4。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凸起部7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将红外接收器4射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所述出光面12的方向射出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边框5可以具有第四安装部51,第四安装部51设置有开口朝向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第四滑动槽511。第四滑动槽511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出光面12的通槽。而红外接收器4包括第二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第四滑动槽511滑动连接,并能够在第四滑动槽511内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向滑动。故而,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红外接收器4于第四滑动槽511的一端开口直接滑入第四滑动槽511内,使得红外接收器4快速地安装到第四安装部51内。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具有易于组装的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四安装部51可以设置有第二减重孔512,以使红外触控屏100的整体重量降低。
如图7所示,第二边框5可以具有第五安装部52。例如,第五安装部52设于第四安装部51朝向进光面11的一侧。第五安装部52与盖板1的进光面11通过第二双面胶53粘接。
如图7所示,第五安装部52朝向出光面1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胶黏槽521,第二双面胶53背向出光面12的一侧粘接在形成第二胶黏槽521的侧壁上,第二双面胶53朝向出光面12的一侧粘接在出光面12上。当第二双面胶53的厚度等于第二胶黏槽521的深度时,盖板1粘接后可以恰好抵压在第五安装部52朝向出光面12的表面上,以避免第二双面胶53导致盖板1相对于第五安装部52出现局部翘起。
如图7所示,第二边框5可以具有第六安装部54。第六安装部54可以和第五安装部52设于第四安装部51的同一侧,并和第五安装部52对称设置在第四滑动槽511的开口两侧。第六安装部54朝向盖板1的第二侧面14设置有第二滑动槽。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第三端71滑动安装在第二滑动槽内。
如图8所示,第三端71可以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74,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74的形状不同。而第二滑动槽则可以是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动部74横截面相同、且长度方向平行于出光面12的通槽,以使第三端71能够在第二滑动槽内沿平行于出光面12的方式滑动。故而,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二红外滤光条7于第二滑动槽的一端开口直接滑入第二滑动槽内,使得第二红外滤光条7快速地安装到第六安装部54内。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具有易于组装的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滑动部74共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滑动部74为圆形,另一个第二滑动部74为方形。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两个形状不同的第二滑动部74与第六安装部54形成滑动连接,可以对第二红外滤光条7进行多角度的限位,使得第二红外滤光条7在第六安装部54内仅剩滑动的自由度。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中,第二红外滤光条7安装更加牢固、不易发生位移,最终使得红外滤光条对红外光线的变化角度更加准确,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触控屏100的精确度。
如图7所示,第二边框5可以包括有第二遮挡部55。第二遮挡部55与第六安装部54远离第五安装部52的一端连接。第二遮挡部55与红外接收器4相对设置在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两侧,进而盖设在第二红外滤光条7背向盖板1的进光面11的一侧,即第二遮挡部55位于屏外空间中。
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二遮挡部5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的红外光射入第二红外滤光条7内,以干扰红外触控屏100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红外滤光条7整体位于盖板1具有第二侧面14的一侧,故而第二遮挡部55也整体设于盖板1具有第二侧面14的一侧。因此,第二遮挡部55可以不遮挡盖板1,使得第二边框5在玻璃钢板1的出光面12所处平面内的宽度可以更小,即可以实现红外触控屏100的窄边框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改进前的技术方案中,第二红外滤光条7仅部分位于盖板1具有第二侧面14的一侧。具体的,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第三端71与第二边框5连接。为了防止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第四端72发生抖动或者位移,需要第四端72盖设在盖板1的出光面12上,在使用第二遮挡部55将第四端72和盖板1压紧在第五安装部52上。第二折射面732则位于第四端72被第二遮挡部55压紧的区域。但是,第二红外滤光条7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若第四端72部被受到垂直于出光面12方向的压力过大容易发生变形而导致第二折射面732跟随第四端72变形后可能无法将红外光折射至预设的方向。故而,改进前的方案中,第四端72部沿垂直于出光面12方向的厚度需要增加到8mm以上,以使第四端72部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变形能力,避免在对第四端72进行夹紧定位时发生变形。相应的,第二遮挡部55与出光面12之间需要形成8mm以上的间隙以容纳第四端72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缩小第二边框5的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需要减少第二遮挡部55和出光面12之间的间隙。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四端72朝向第二侧面14的一侧具有与第二侧面14平行的第四侧面,第四侧面抵接在盖板1上。故而,可以通过第六安装部54和第四侧面从第二红外滤光条7在平行于出光面12方向的两侧施加作用力,以实现对第二红外滤光条7的第三端71和第四端72的定位。此时,可以将第二凸起部73在垂直于出光面12的方向上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距离缩减至4mm以下。例如,第二凸起部73在垂直于出光面12的方向上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3mm,相应的第二遮挡部55与出光面12的间隙也同样仅需3mm。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进一步缩小第二边框5的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是红外光源2设置于盖板1的进光面11一侧,而红外接收器4则设置在盖板1出光面12的一侧,以使红外触控屏100的第一边框3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小于第二边框5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也可以是红外接收器4设置于盖板1的进光面11一侧,而红外光源2器则设置在盖板1出光面12的一侧,以使红外触控屏100的第一边框3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大于第二边框5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还可以是如图2所示,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均设置于盖板1的进光面11一侧,以第一边框3和第二边框5相对于出光面12凸起的厚度均减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凸起部63能够将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盖板1外射向第二凸起部73,以及能够将红外光源2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6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盖板1内射向所述第二凸起部73。另一方面,第二凸起部73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63于盖板1外射向第二凸起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红外接收器4,以及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63于盖板内向第二凸起部73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红外接收器4。红外接收器4能够检测所接收的红外光的强度。
此时,红外触控屏100还可以包括有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红外光源2和红外接收器4连接。处理器被配置为能够执行以下动作:处理器控制红外光源2发射红外光;处理器控制红外接收器4检测红外光的实际强度;处理器将红外光的实际强度与预设强度对比,若红外光的实际强度小于预设强度则所述处理器报警。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用于厨房等油污较为严重的地方时。例如,显示装置设置在集成灶上时,盖板1的表面容易快速附着一层油污形成脏污。一方面盖板1上的部分脏污不易察觉,若需要将所有可能存在的脏污全部清除,则需要将盖板1的出光面12完全清理一遍。但是,当盖板1面积较大时,大部分的用户在使用集成灶后考虑到清洁盖板1的工作量较大,并不愿意将盖板1完整地清洁一遍。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盖板1的表面形成脏污以后,脏污阻挡在盖板1表面传播的红外光,却不能阻挡在盖板1内部传播的红外光。
此时,假设处理器中的预设强度包括第一预设强度,第一预设强度为红外接收器4仅能接收到第一凸起部63于盖板1内向第二凸起部73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红外接收器4的红外光强度。若红外接收器4接收到的实际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且不为零时,则处理器报警,提示该红外接收器4对应的盖板1区域存在脏污,以使用户可以仅仅清洁斜该部分而无需清洁整个盖板1。进而,降低用户单次清洁工作的工作量。若红外接收器4接收到的实际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且为零时,则处理器报警,提示该红外接收器4或者红外光源2损坏,需要及时维护。
当然,预设强度还可以包括第二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是红外接收器4能够能接收到第一凸起部63于盖板1内最终射入红外接收器4的全部红外光、以及红外接收器4能够能接收到第一凸起部63于盖板1外最终射入红外接收器4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时检测到的红外光强度。故而,可以在盖板1脏污到一定程度时及时报警提醒用户进行清洁,以免影响正常的触控功能。即本申请实施例使得用户无需每次使用集成灶后均清洁盖板1,以减少用户的清洁次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与显示装置的液晶模组200连接,并通过液晶模组200在盖板1对应处形成警示标示以提醒用户。例如,处理器控制液晶模组200在盖板1的脏污处形成蓝光,而在盖板1的未脏污处形成白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有背板400。背板400设于至盖板1的进光面11一侧。第一边框3和第二边框5远离盖板1的一侧均设有安装槽。背板400的一端插入第一边框3的安装槽内与第一边框3固定连接,背板400的另一端插入第二边框5的安装槽内与第二边框5固定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通过第一侧面连接;
红外光源,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用于发射红外光;
第一边框;和
第一红外滤光条,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框连接,所述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背向所述红外光源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具有:
第一全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朝所述盖板方向全反射;和
第一折射面,位于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能够将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全反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射出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具有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盖设于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背向所述红外光源的一侧,所述第一遮挡部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滤光条的所述第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一边框滑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滑动部的形状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还通过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红外触控屏还包括:
红外接收器,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
第二边框;和
第二红外滤光条,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边框连接,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四端背向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至少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凸起部射出的、且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红外光,并将所述接收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具有:
第二折射面,位于所述第二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以使将所述第一凸起部射出的至少部分红外光折射至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内;和
第二全反射面,位于所述第二凸起部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能够将所述第二折射面折射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全反射至所述红外接收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具有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盖设于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背向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部整体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红外滤光条的所述第三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二边框滑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滑动部的形状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第一凸起部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所述盖板外射向所述第二凸起部,以及能够将所述红外光源射入第一红外滤光条的至少部分红外光于所述盖板内射向所述第二凸起部;
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于所述盖板外射向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以及能够接收第一凸起部于所述盖板内向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部分红外光线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所述红外接收器能够检测所接收的红外光的强度。
10.一种红外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和所述出光面通过第二侧面连接;
红外接收器,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进光面的一侧;
第二边框;和
第二红外滤光条,设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边框连接,所述第四端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四端背向红外接收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接收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方向传播的至少部分红外光并射向所述红外接收器。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红外触控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39856.XU CN215932602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39856.XU CN215932602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32602U true CN215932602U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414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39856.XU Active CN215932602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3260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97962A (zh) * | 2022-07-06 | 2022-09-23 | 深圳市康冠商用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具有射频信号处理功能的红外触摸框 |
WO2023045595A1 (zh) * | 2021-09-26 | 2023-03-30 | 深圳市华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9-26 CN CN202122339856.XU patent/CN21593260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5595A1 (zh) * | 2021-09-26 | 2023-03-30 | 深圳市华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CN115097962A (zh) * | 2022-07-06 | 2022-09-23 | 深圳市康冠商用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具有射频信号处理功能的红外触摸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932602U (zh)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
WO2015159695A1 (ja) | 位置入力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 |
JPH0318997Y2 (zh) | ||
US20090122027A1 (en) | Touch Panel Display System with Illumination and Detection Provided from a Single Edge | |
TWI496058B (zh) | 光學式觸控裝置 | |
US20140055418A1 (en) |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optical touch panel thereof | |
TWM517370U (zh) | 光學觸控裝置 | |
US20240272750A1 (en) | Infrared touch screens and display devices | |
KR101715851B1 (ko) | 광학 센싱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모듈 및 표시 장치 | |
TWI410685B (zh) | 波導模組、光學觸控模組以及提高光學觸控模組之訊雜比之方法 | |
CN203217522U (zh) | 红外触摸屏和触显一体机 | |
CN102736798A (zh) | 光学触控模块及其方法 | |
JP2003262850A (ja) | 光学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 |
JP4097752B2 (ja) | 光式入力装置 | |
CN111510522A (zh) |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 |
JP6170392B2 (ja) | 電子機器 | |
CN115877962A (zh) | 一种红外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 |
JP4069996B2 (ja) |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210894926U (zh) | 反射膜、背光模组、液晶屏以及屏下指纹识别装置 | |
CN215814118U (zh) | 红外触摸屏和红外触摸设备 | |
CN108019668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 |
KR900004015B1 (ko) | 좌표 입력 장치 | |
CN111511131B (zh) | 外框、终端外壳和终端 | |
CN108302385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9329100U (zh)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