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85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855U
CN215929855U CN202122383585.8U CN202122383585U CN215929855U CN 215929855 U CN215929855 U CN 215929855U CN 202122383585 U CN202122383585 U CN 202122383585U CN 215929855 U CN215929855 U CN 215929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ozone
retur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835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宝华
暨文伟
陈建明
黄博义
张帆
郑辉
沐原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835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换热风道、臭氧发生模块、新风模块的空调器,在新风模式下,室外空气经新风入口进入新风模块并从新风出口排出,在消毒模式下,新风模块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自回风口抽入新风模块内,加快了新风模块与换热风道中的臭氧的流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新风模块进行有效地消毒杀菌的问题。在消毒完毕后从多余的臭氧经新风入口排出,解决了臭氧无法排至室外,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作为调节空气的电器已走入千家万户,空调器的室内机经过长期使用,其内部结构可能会聚集大量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会在空调器的内部设置臭氧发生模块,实现消毒处理并对有害物质进行分解。由于结构限制,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一般设置在空调内部的边缘位置,带臭氧杀菌功能的空调器,在机身内部进行杀菌时,臭氧无法有效逸散到新风模块内部进行杀菌处理,需要单独在新风模块中设置杀菌模块,容易造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冗余,提升了制造成本。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内部的臭氧无法对内部的新风模块进行有效杀菌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
臭氧发生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入口和回风口;
所述空调器具有消毒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述臭氧发生模块向所述换热风道内释放臭氧,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由所述回风口吸入并经所述新风入口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以及回风阀,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回风阀设置在回风口处,用于控制回风口的开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臭氧发生模块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中的贯流风轮,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贯流风轮可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新风腔、回风腔和风轮腔;
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腔连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新风阀组件;
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回风口打开,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新风腔连通,并且将所述新风腔与所述回风腔阻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风轮腔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风门,所述空调器还具有新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回风腔与所述风轮腔连通,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新风腔阻隔,并且将所述新风腔与所述回风腔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回风腔连通的路径上;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风轮腔连通的路径上。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新风风门关闭,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回风阀打开,所述第二阀门打开;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风门打开,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关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外壳中;
雾化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靠近所述新风模块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包括换热风道、臭氧发生模块、新风模块的空调器,在新风模式下,室外空气经新风入口进入新风模块并从新风出口排出,在消毒模式下,新风模块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自回风口抽入新风模块内,加快了新风模块与换热风道中的臭氧的流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新风模块进行有效地消毒杀菌的问题。在消毒完毕后从多余的臭氧经新风入口排出,解决了臭氧无法排至室外,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空调器新风模式下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空调器消毒模式下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新风模式下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5为图4实施例中消毒模式下新风模块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6为图4实施例中净化模式下新风模块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7为图4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实施例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中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外壳 11 换热风道
12 接水盘 13 进风格栅
20 臭氧发生膜快 30 新风模块
31 壳体 31a 新风腔
31b 回风腔 31c 风轮腔
32 新风入口 33 新风出口
34 新风风轮 35 回风口
37 新风阀组件 37a 第一阀门
37b 第二阀门 38 净化组件
60 雾化器 70 臭氧监测模块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参照图1至图3,该空调器包括:外壳10、臭氧发生模块20和新风模块30。其中,所述外壳10内形成有换热风道;臭氧发生模块20,安装于所述外壳10内;新风模块30,安装于所述外壳10,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入口32和回风口35;所述空调器具有消毒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述臭氧发生模块20向所述换热风道11内释放臭氧,所述新风模块30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由所述回风口35吸入并经所述新风入口3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30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一侧。新风模块30包括壳体31新风风轮34,在壳体31内部形成新风通道。所述壳体31上设置新风入口32和新风出口33,壳体31内部设置有新风风轮34,所述回风口35设置在所述壳体31上,用于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换热风道;所述空调器具有新风模式,在该模式下,空气由新风入口32进入壳体31并非经新风出口33流出。在新风模式下,外部空气依次经新风入口32和新风出口33排入;在消毒模式下,机内空气依次经回风口35和新风入口3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壳体31内部构造成连通新风入口32和新风出口33的新风通道,新风通道可以是一管道,也可以是在一壳体31内部通过隔板分隔出来的风腔,在此优选截面为方形或圆形的管道,回风口35设置在新风通道的侧壁,新风入口32设置在新风入口32设置在该管道的一端,新风出口33设置在管道的另一端。新风风轮34则设置在管道内部,并位于回风口35靠近新风入口32的一侧,当新风入口32和新风出口33全部打开,且回风口35关闭时,新风风轮驱动新风风轮34正转,空气从新风入口流向新风出口。当新风入口打开,新风出口33关闭,且回风口35打开时,新风风轮驱动新风风轮34反转,新风风轮34靠近回风口35的一侧产生负压,由此可将换热风道11中的空气抽入新风通道中,并从新风入口32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在新风模式下,室外空气经新风入口32进入新风模块30并从新风出口33排出,在消毒模式下,新风模块30将换热风道11内的臭氧自回风口35抽入新风模块内,加快了新风模块30与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的流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新风模块30进行有效地消毒杀菌的问题。在消毒完毕后从多余的臭氧经新风入口32排出,解决了臭氧无法排至室外,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30包括壳体31以及回风阀,所述新风入口32和所述回风口35设置在所述壳体31上,所述回风阀设置在回风口35处,用于控制回风口35的开闭。具体的,参照图7,回风口35处设置有可滑动的门体,门体滑动到隔回风口35处进而对其进行阻隔,采用电机驱动和齿轮齿条传动的方式实现,齿条设置在回风口35处的门体上,齿条的延伸方向与门体的滑动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空调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11连通的室内进风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13,所述臭氧发生模块20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13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中的换热器,所述臭氧发生模块20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中,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空调内部的臭氧发生模块20设置在换热风道11的进风格栅13一侧,在消毒模式下,热风道1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关闭,由于臭氧的密度比空气高,臭氧发生模块20制备的臭氧会自上至下流动,对换热风道11内部及其中的部件进行消毒。进风口也可是打开状态,但是出风口是关闭状态。在换热风道11内部消毒完毕,回风口35打开,新风入口32和新风出口33处于关闭状态,新风风轮34转动,使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抽入新风通道内部,对新风模块30进行内部消毒。新风风轮34持续转动,不断吸入臭氧,待新风通道内部的消毒时长达标后,新风入口32打开,使机内臭氧完全排至室外。以上消毒模式是先对换热风道11消毒,再对新风模块30消毒,再将聚积的臭氧排出。也可是保持新风入口32和回风口35持续打开,实现同步消毒和同步排臭氧。
在一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中的贯流风轮,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贯流风轮可转动。贯流风轮转动使臭氧扩散。加快了新风模块30与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的流通,使新风模块30中的臭氧浓度与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浓度一致,实现对新风模块30的有效地消毒杀菌。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8,所述壳体31内形成有新风腔31a、回风腔31b和风轮腔31c;所述新风入口32与所述新风腔31a连通,所述回风口35与所述回风腔31b连通,所述壳体31内设置有新风阀组件;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回风口35打开,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31c与所述新风腔31a连通,并且将所述新风腔31a与所述回风腔31b阻隔。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6,壳体31优选方形壳体,在壳体31内部设置T形隔板,该T形隔板包括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纵向隔板将壳体分隔成并排的回风腔31b和风轮腔31c,横向隔板则分隔出新风腔31a,新风腔31a则设置在回风腔31b和和风轮腔31c的一侧,新风入口32设置在所述新风腔31a远离所述回风腔31b和风轮腔31c的侧壁,回风口35设置在回风腔31b远离所述风轮腔31c的侧壁,回风腔31b与风轮腔31c之间设置有连通口,该连通口设置在纵向隔板上。对应新风风轮34设置在该连通口处,此处新风风轮34的工作状态一直保持将空气从回风腔31b抽入风轮腔31c。横向隔板上同样设置分别与回风腔31b及风轮腔31c并排的两个连通口。在连通口处设置阀门实现新风腔31a与风轮腔31c和回风腔31b的通断状态的控制。对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8,所述壳体3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风轮腔31c连通的新风出口33,所述新风出口33处设置有新风风门,所述空调器还具有新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回风腔31b与所述风轮腔31c连通,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31c与所述新风腔31a阻隔,并且将所述新风腔31a与所述回风腔31b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新风出口33处的新风风门也可采用百叶窗结构,叶片的两端分别与新风出口33的内壁铰接,各叶片的表面分别设置与连接杆铰接的铰接座,通过外部电机驱动其中一个叶片的铰接轴转动,以带动其他叶片联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6,所述新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阀门37a和第二阀门37b;所述第一阀门37a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回风腔连通的路径上;所述第二阀门37b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风轮腔连通的路径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腔31a上设置有分别与回风腔31b和风轮腔31c连通的连通口,所述新风阀组件37用于控制所述回风腔31b和风轮腔31c中任一腔体与所述新风腔31a连通。所述新风阀组件37为组合阀,包括:第一阀门37a和第二阀门37b。第一阀门37a设置在所述新风腔31a与回风腔31b的连通口处;第二阀门37b设置在所述新风腔31a与风轮腔31c的连通口处;所述第一阀门37a和第二阀门37b其中一个处于打开状态时,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阀门37b和新风出口33其中一个处于打开状态时,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门体和两个电机分别独立控制两连通口的开闭,使新风阀组件37还具备了全闭的状态。
新风阀组件37包括第一相位和第二相位,第一相位应对新风模式,所述新风腔31a与回风腔31b连通,所述新风腔31a与风轮腔31c不连通;第二相位对应消毒模式,所述新风腔31a与回风腔31b不连通,所述新风腔31a与所述风轮腔31c连通。在所述消毒模式下,回风口35、回风腔31b、风轮腔31c、新风腔31a以及新风入口32依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6,新风阀组件37包括可同时覆盖在两连通口处的门体,门体与横向隔板滑动连接,可沿着两连通口的排布方向移动,其通过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驱动,该电机与门体之间通过齿轮齿条传动,齿条设置在门体上,齿轮设置在电机上,电机驱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和门体移动。门体处于中位时,两连通口全闭,新风阀组件37处于第三相位,新风腔31a处于全闭状态,分别与回风腔31b以及风轮腔31c不连通。门体处于左位时,新风腔31a与回风腔31b连通,与风轮腔31c不连通,新风阀组件37处于第一相位。门体处于右位时,所述新风腔31a与回风腔31b不连通,所述新风腔31a与所述风轮腔31c连通,新风阀组件37处于第二相位。
此外,参照图7,第一阀门37a可通过丝杠传动的方式驱动门体的滑动,具体设置与门体的滑动方向平行的丝杆,在门体远离两连通口的一侧设置与丝杆适配的丝杆套,丝杆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丝杆转动则带动丝杆套横向滑动。
参照图8,新风阀组件37采用的是阀门组的方式,风轮腔31c与新风腔31a之间通过设置在新风风轮34外部的弧形隔板隔开,弧形隔板与风轮腔31c的内壁构造成连通新风腔31a的通道。第二阀门37b设置在弧形隔板的一端,其关闭状态下与风轮腔31c的内壁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在新风模式下,新风入口32打开、回风口35关闭、新风出口33打开,新风阀组件37处于第一相位。新风入口32、新风腔31a、新风阀组件37、回风腔31b、风轮腔31c以及新风出口33依次连通,外部空气进新风通道流入室内。
参照图5,在消毒模式下,新风入口32打开、回风口35打开、新风出口33关闭,新风阀组件37处于第二相位。回风口35、回风腔31b、风轮腔31c、新风阀组件37、新风腔31a以及新风入口32依次连通形成回风通道。机内空气通过上述回风通道排至室外。由此实现了新风模块30新风模式和消毒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新风入口32设置在壳体31的一面,其中设置有翻转门32a,翻转门32a的外形与新风入口32的截面一致,翻转门32a的一端与新风入口32的内壁铰接,翻转门32a与的铰接轴与电机的转轴同轴设置,由此可控制电机和翻转门32a转动,实现对新风入口32的开闭的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至图7,所述新风模块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风腔31b中的净化组件38。在本实施例中,净化组件38包括设置在新风通道或回风腔31b中的HEPA网,在新风模式下,外部空气经过HEPA网净化后流入室内。在净化模式下,新风阀组件37处于全闭的第三相位,机内空气自回风阀进入,依次经过回风腔31b、净化组件38、新风风轮34和新风出口33排出,实现了室内空气的内部净化。
在上述消杀过程中,新风风轮的中速转动时间为实际消毒时长,根据臭氧发生模块20的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臭氧产生量,作为参考依据设定20~60min作为预设消毒时长,当实际消毒时长达到预设消毒时长时,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模块30,控制新风入口打开,控制新风风轮高速转动。新风风轮加速转动可加快空调内部的臭氧的流动,以便臭氧排至室外,避免臭氧污染室内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内的接水盘12以及设置在接水盘12中的雾化器60。雾化器60设置在所述接水盘50靠近所述新风模块30的一端。具体的,所述接水盘12靠近新风模块30的一端的底部向下凹陷设置形成集水腔,雾化器60设置在集水腔中。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60和空调内部的安装框架11一体设置,安装框架11的左侧为安装新风模块30的第一安装部,中间为安装换热器和贯流风轮的第二安装部,右侧为安装控制器的第三安装部。接水盘12设置在第二安装部的下端,接水盘12靠近第一安装部的一端的一区域向下凹陷设置形成集水腔,用于收集冷凝水。在集水腔中还设置有雾化器60,该雾化器60优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超声雾化器,在消毒时,可控制雾化器60将集水腔内的冷凝水雾化成小液滴,以便臭氧融入小液滴中形成臭氧液滴,臭氧液滴随机内的空气流动附着在换热风道11、新风通道以及其内的其他部件的表面,以提升消毒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风道11和/或新风模块30中设置有臭氧监测模块70。臭氧监测模块70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内部的第一臭氧浓度监测模块,用于探测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浓度。在臭氧消杀过程中,考虑到臭氧的分解速率以及臭氧发生模块20的臭氧制备速率,臭氧发生模块20持续工作时,保持臭氧浓度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臭氧消杀模型是基于臭氧浓度、杀菌率和消毒时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建立的。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消毒时长和臭氧浓度成正相关,因此根据该模型可知在设定臭氧浓度下,具体的消毒时长。由此新风入口的关闭时长以及新风风轮的中速转动的时长。该模型还可通过历次消杀过程获取的数据进行完善,在消杀过程中实现对空调各部件的工作时长和功率的精准控制,实现高效消毒。
考虑到臭氧的分解,为确保高效消毒杀菌,降低消毒时长,消杀过程中臭氧的浓度值设定在一浓度范围内。当内部臭氧浓度值小于预设范围时,臭氧发生模块20提升其工作功率,加快臭氧的生成速率,直至内部臭氧浓度达到预设范围内。
在本空调器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1内部的第二臭氧浓度监测模块,所述第二臭氧浓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空调器外部的臭氧浓度。由于空调内部的新风风道和换热风道11并未完全密闭的状态,通过第二臭氧浓度检测模块,获取空调外部的臭氧浓度值,当外部的臭氧浓度值大于预设值,臭氧发生模块20关停,避免空调内部的臭氧逸散量过高污染室内空气。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器内部的臭氧分解模块。臭氧分解模块可以是内置在空调中的UV发光器、空调的换热器或臭氧分解催化网,在臭氧浓度过高,或者消毒完成时,通过控制空调加热可加快臭氧分解。此外也可控制UV发光器发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加快臭氧的分解。臭氧分解网的设置也能对臭氧的分解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避免机内的臭氧排出,污染室内外的空气。
在本空调器的再一实施例中,在消杀过程中,同时启动空调,使空调换热器对空调的内部温度进行降温处理,确保消毒温度保持在5-15摄氏度,以提升消杀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导风模块关闭外导风板;控制新风模块30关闭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打开与换热风道11连通的回风口;控制臭氧发生模块20启动,使空调中的臭氧达到预设浓度;控制新风风轮34转动,使臭氧进入新风模块30内。由此可将空调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抽送至新风模块30内,加快了新风模块30与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的流通,使新风模块30中的臭氧浓度与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浓度一致。实现对新风模块30的有效地消毒杀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空调器以及与所述空调器连通的室外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包括换热风道、臭氧发生模块、新风模块的空调器,在新风模式下,室外空气经新风入口进入新风模块并从新风出口排出,在消毒模式下关闭外导风板,新风模块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自回风口抽入新风模块内,加快了新风模块与换热风道中的臭氧的流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无法对新风模块进行有效地消毒杀菌的问题。在消毒完毕后从多余的臭氧经新风入口排出,解决了臭氧无法排至室外,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参照图1-11,包括以下步骤:
S10控制所述空调器进入消毒模式,本步骤中,空调进入消毒模式前停止制热、制冷、送风和抽湿等模式,随后控制器控制使外导风板转动,实现对换热风道11的出风口的关闭,由此空调内部形成底部封闭的空间,可防止后续消杀过程中臭氧从出风口泄漏。
S20开启所述臭氧发生模块20,在本步骤中,由于臭氧的密度较空气高,臭氧发生模块20一般设置在空调外壳10内部的较高位置,臭氧发生模块20启动后,其制造的臭氧会在换热通道内部,自上至下流动至空调内部的其他部件,再加上臭氧的分子运动,可扩散至空调内部的各处。具体的,空调的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臭氧发生模块20,由此臭氧发生模块20电离产生臭氧,此处预设浓度为0.1-1.0ppm。
S30打开所述回风口,以连通所述换热风道11和所述新风模块35。本步骤中,新风模块30包括壳体31,在壳体内部形成新风通道,该新风通道包括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32以及与换热风道11连通的回风口35,在新风入口32中设置有第一门体32a,在回风口35设置有第二门体,具体的,新风入口32采用圆形孔,第一门体32a为圆形板,第一门体32a与新风入口32的内臂铰接设置,通过舵机驱动第一门32a体转动。第二门体设置在回风口一侧,并与新风模块30的壳体10外部滑动连接,通过电机驱动和齿轮齿条传动,齿条设置在第二门体上,由此齿条在电机和齿轮的驱动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门体在回风口处滑动,实现对回风口的开闭。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空调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模块30,新风模块30的电机收到控制指令后发生转动,第二门体移动,回风口打开。新风模块30的舵机收到控制指令后,驱动第一门体32a转动,新风入口32关闭,由此换热风道与新风模块30实现连通。
S40启动新风模块30,吸入所述换热风道11中的气流。新风模块30还包括设置在新风通道中的新风风轮34,新风模块30还包括驱动新风风轮34转动的新风电机。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电机,新风电机带动新风风轮34转动,可将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抽送至新风通道中,实现对新风通道及其内部部件的消毒杀菌处理。在整个杀菌消毒过程中,新风电机保持中速常转,其具体转速为180~500r/min。此外,新风电机转动时也可控制贯流风轮转动,加快臭氧在内部的扩散,以增强消毒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新风模块30关闭与外部连通的新风入口32,打开与换热风道11连通的回风口35,在空调内部进行臭氧消杀时,启动新风风轮34转动,使换热风道11内的臭氧抽入新风通道内部,确保新风通道内部的臭氧浓度与换热风道保持一致,实现了对新风模块30内部的消杀处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臭氧无法有效逸散到新风模块30内部,实现有效的杀菌处理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所述步骤S30中,所述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关闭所述新风入口32,使所述换热风道11和所述新风模块30内的臭氧聚集。空调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模块30,驱动第一门体32a转动,新风入口32关闭,在抽取臭氧时,臭氧会在新风模块30聚集,浓度不断上升。提升杀毒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开启所述贯流风轮,促使所述换热风道11内的臭氧扩散。在臭氧发生器制造臭氧时,换热风道11的出风口35的导向板关闭,避免臭氧泄露,此外贯流风轮低速转动,加快内部的臭氧扩散。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0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检测实际消毒时长,实际消毒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消毒时长时,开启所述新风入口,将换热风道11和新风模块30内的臭氧排至室外。在上述消杀过程中,新风电机的中速转动时间为实际消毒时长,根据臭氧发生模块20的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臭氧产生量,作为参考依据设定10~60min作为预设消毒时长,控制器监控新风电机的中速转动时间,当其到预设消毒时长时,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模块30,控制新风入口32打开,控制新风电机高速转动,其转速为520~800r/min。加速转动可加快空调内部的臭氧的流动,以便臭氧排至室外,避免臭氧污染室内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控制所述空调器进入制冷模式。由于臭氧的分解受温度的影响特别大,在消杀过程中,同时启动空调,使空调蒸发器对空调的内部温度进行降温处理,确保消毒温度保持在5-15摄氏度,以提升消杀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冷状态下,空调的外导风板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开启雾化器60,使所述接水盘中的冷凝水雾化并在换热风道11中扩散。具体的,可在接水盘中向下凹陷设置形成一个集水槽,在空调中设置与控制器电连接的雾化器60,该雾化器60的超声雾化头设置在集水槽中,在消杀时控制器同时控制雾化器60对集水槽中的冷凝水进行雾化,形成细小的水滴以扩散至换热风道各处,以提升空调内部的空气湿度,换热风道内部的臭氧同时溶解在水雾中,并扩散至换热风道和新风风道处,进一步增强消毒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30后,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空调内部的臭氧浓度值,根据臭氧消杀模型,确定消毒时长。在空调内部还设置有第一臭氧监测模块,其与控制器连通,用于探测换热风道11中的臭氧浓度。在臭氧消杀过程中,控制器从第一臭氧监测模块获取实时的臭氧浓度数据,考虑到臭氧的分解速率以及臭氧发生模块20的臭氧制备速率,臭氧发生模块20持续工作时,保持臭氧浓度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臭氧消杀模型是基于臭氧浓度、杀菌率和消毒时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建立的。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消毒时长和臭氧浓度成正相关,因此根据该模型可知在设定臭氧浓度下,具体的消毒时长。由此控制器控制新风入口32的关闭时长以及新风电机的中速转动的时长。该模型还可通过历次消杀过程获取的数据进行完善,在消杀过程中实现对空调各部件的工作时长和功率的精准控制,实现高效消毒。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获取空调内部的臭氧浓度值,在内部臭氧浓度低于预设浓度,控制臭氧发生模块20启动。考虑到臭氧的分解,为确保高效消毒杀菌,降低消毒时长,消杀过程中臭氧的浓度值设定在一浓度范围内。此处预设浓度为0.5-1.0ppm。控制器获取到的内部臭氧浓度值小于预设范围时,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臭氧发生模块20,提升其工作功率,加快臭氧的生成速率,直至内部臭氧浓度达到预设范围内。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获取空调外部的臭氧浓度值,在外部臭氧浓度超过预设值,控制臭氧发生模块20关闭。由于空调内部的新风风道和换热风道并未完全密闭的状态,通过第二臭氧浓度检测模块,获取空调外部的臭氧浓度值,并实时传送至控制器,当外部的臭氧浓度值大于预设值,此处预设值为0.1-0.15ppm。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臭氧发生模块20,控制臭氧发生模块20关停,避免空调内部的臭氧逸散量过高污染室内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控制臭氧分解模块启动,使空调内部的臭氧分解。在本步骤中臭氧分解模块可以是内置在空调中的UV发光器、空调的蒸发器或臭氧分解催化网,在臭氧浓度过高,或者消毒完成时,通过控制空调加热可加快臭氧分解。此外也可控制UV发光器发射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加快臭氧的分解。臭氧分解网的设置也能对臭氧的分解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避免机内的臭氧排出,污染室内外的空气。
在上述消杀过程中,新风电机的中速转动时间为实际消毒时长,根据臭氧发生模块20的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臭氧产生量,作为参考依据设定10~60min作为预设消毒时长,当实际消毒时长达到预设消毒时长时,控制器40发送控制指令至新风模块30,控制新风入口32打开,控制新风电机高速转动,其转速为520~800r/min。新风电机加速转动可加快空调内部的臭氧的流动,以便臭氧排至室外,避免臭氧污染室内空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导风模块10关闭外导风板;控制新风模块30关闭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32,打开与换热风道连通的回风口35;控制臭氧发生模块20启动,使空调中的臭氧达到预设浓度;控制新风模块30的新风风轮34转动,使臭氧进入新风模块30内。由此可将空调换热风道中的臭氧抽送至新风模块30内,加快了新风模块30与换热风道中的臭氧的流通,使新风模块30中的臭氧浓度与换热风道中的臭氧浓度一致。实现对新风模块30的有效地消毒杀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
臭氧发生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内;
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入口和回风口;
所述空调器具有消毒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述臭氧发生模块向所述换热风道内释放臭氧,所述新风模块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臭氧由所述回风口吸入并经所述新风入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以及回风阀,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回风阀设置在回风口处,用于控制回风口的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臭氧发生模块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中的贯流风轮,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贯流风轮可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新风腔、回风腔和风轮腔;
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腔连通,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新风阀组件;
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回风口打开,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新风腔连通,并且将所述新风腔与所述回风腔阻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风轮腔连通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风门,所述空调器还具有新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回风腔与所述风轮腔连通,所述新风阀组件将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新风腔阻隔,并且将所述新风腔与所述回风腔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阀组件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回风腔连通的路径上;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与风轮腔连通的路径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毒模式下,所述新风风门关闭,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回风阀打开,所述第二阀门打开;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风门打开,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外壳中;
雾化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靠近所述新风模块的一端。
CN202122383585.8U 2021-09-29 2021-09-29 空调器 Active CN215929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3585.8U CN215929855U (zh) 2021-09-29 2021-09-2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3585.8U CN215929855U (zh) 2021-09-29 2021-09-2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855U true CN215929855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3585.8U Active CN215929855U (zh) 2021-09-29 2021-09-2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8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095A (zh) * 2022-07-05 2022-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及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0095A (zh) * 2022-07-05 2022-10-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及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38870B1 (ko) 환기장치
CN104228778B (zh) 汽车空调系统的自清洁装置及其清洁方法
CN215929855U (zh) 空调器
CN11432209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762142B1 (ko) 실내 공기조화장치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950026B (zh) 一种用于空气清新及湿度控制的通风设备
CN115875750A (zh)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CN217900085U (zh) 一种应用在电气间的恒温恒湿多级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
CN214450156U (zh) 一种微型乘用车空气洁净消毒系统
CN115854420A (zh) 立式空调器
KR20110043321A (ko) 은이온세정기가 구비된 공기조화장치
CN114379331A (zh) 一种微型乘用车空气洁净消毒系统
CN210891934U (zh) 室内机、空调器
CN110486830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1380124B1 (ko) 공조용 공기 공급장치
CN210638141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864444Y (zh) 居室除尘杀菌空调机
CN113251485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539463A (zh) 带有消毒杀菌功能的家用空调
CN108240666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8787584U (zh) 空调器
CN2176854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358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35812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