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4050U -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4050U
CN215874050U CN202121683157.0U CN202121683157U CN215874050U CN 215874050 U CN215874050 U CN 215874050U CN 202121683157 U CN202121683157 U CN 202121683157U CN 215874050 U CN215874050 U CN 215874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rest
worm
base
seat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831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寺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831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4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4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4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搁脚驱动机构,包括基座;搁脚蜗轮,与基座保持相对固定;搁脚板,与基座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基座展开或收拢;搁脚蜗杆,设置于搁脚板上并与搁脚蜗轮咬合,搁脚蜗杆可相对于搁脚板绕自身轴线转动;驱动组件,与搁脚蜗杆相连并可驱动搁脚蜗杆绕自身轴线转动;驱动组件驱动搁脚蜗杆转动时,搁脚蜗杆带动搁脚板绕搁脚蜗轮的圆心转动,以使得搁脚板相对于基座展开或收拢。该结构采用蜗轮蜗杆机构来驱动搁脚板转动,蜗轮蜗杆机构为多齿啮合传动,其传动平稳、噪音很小。且机构存在自锁性,结构更加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座椅是家居办公里必备的家具之一,人们在长时间的休息放松时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椅子上办公的,长时间坐着很容易导致身体疲劳,而解决疲劳最直接的就是伏案休息,伏案休息的姿势对颈椎和腰椎等有一定的伤害,长期如此将严重影响人体的身体。故而躺着休闲椅上休息就成了人们的首选,但是在躺在休闲椅上时,人们的脚却没有合适的位置进行放置,使得人们躺在椅子上不是很舒服。所以越来越多的座椅在下方设计一种搁脚板,搁脚板能够使腿部伸平,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搁脚板通常折叠于坐框下方,当需要使用时,从坐框下方翻转展开。而为了使得搁脚板可以相对于坐框转动以实现展开或收拢,现有的座椅会在坐框下方的基座上设置有气杆,气杆与搁脚板相连以驱动搁脚板相对于坐框转动以实现展开或收拢。但是通过气杆来驱动搁脚板传动,气杆的运动平稳性较差。因空气可压缩性较大,其工作速度受外负载变化影响大,且又较大的排气噪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搁脚板转动过程中运行平稳且无异响的搁脚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包括基座;
搁脚蜗轮,与所述基座保持相对固定;
搁脚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基座展开或收拢;
搁脚蜗杆,设置于所述搁脚板上并与所述搁脚蜗轮咬合,所述搁脚蜗杆可相对于所述搁脚板绕自身轴线转动;
驱动组件,与所述搁脚蜗杆相连并可驱动所述搁脚蜗杆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搁脚蜗杆转动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所述搁脚板绕所述搁脚蜗轮的圆心转动,以使得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搁脚板包括第一搁脚板与第二搁脚板,所述第二搁脚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搁脚蜗杆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所述第一搁脚板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搁脚板上,且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所述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
在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搁脚板的整体长度就足够长,能够使人体将脚全部搁上去,让人体感到更舒适。而在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收拢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避免第一搁脚板与地面发生干涉。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搁脚板上设置有搁脚丝杆,所述搁脚丝杆上螺纹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搁脚板相连,所述搁脚丝杆与所述搁脚蜗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搁脚丝杆同步转动,使得传动件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迫使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搁脚丝杆同步转动,使得传动件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反向移动,迫使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搁脚丝杆的尾端与所述搁脚蜗杆通过斜齿轮传动连接。
斜齿轮传动的传动效果相对较好,传动平稳,噪声小。且由于搁脚板需要承受用户腿部重要,斜齿轮传动机构的承载能力又相对较好。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搁脚丝杆与第一搁脚板分别位于第二搁脚板相对立的两端面,所述第二搁脚板上设置有贯穿自身两端面的滑动通槽,所述滑动通槽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传动件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穿过所述滑动通槽与所述第一搁脚板相连。
传动件移动的同时,导向块带动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或滑动收缩。且移动的同时,导向块也配合滑动通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传动件上设置有导向凹槽,所述第一搁脚板上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凸起位于所述导向凹槽内。通过导向凹槽及导向凸起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搁脚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多根凸条,所述第一搁脚板的板面与所述凸条相抵。
通过凸条减少第一搁脚板与第二搁脚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时的摩擦力,便于第一搁脚板的滑动。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搁脚板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底与所述搁脚蜗轮的轮壁正对,所述搁脚蜗杆包括设置有螺旋纹的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的两端设置有台阶轴,所述螺纹段两端的台阶轴均贯穿所述卡槽的槽壁露出于所述连接块外,所述螺纹段与台阶轴之间的台阶面与卡槽的内壁相抵。
通过在搁脚板上的连接块上设置有卡槽,搁脚蜗杆上的螺纹段两端的台阶轴均贯穿所述卡槽的槽壁露出于所述连接块外,所述螺纹段与台阶轴之间的台阶面与卡槽的内壁相抵,搁脚螺杆就只能相对于连接板及搁脚板绕自身轴线转动,在其他方向上对搁脚螺杆实现限位,避免搁脚螺杆从搁脚板上脱离。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万向软轴,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万向软轴与所述搁脚蜗杆相连。
通过将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基座上,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万向软轴与所述搁脚蜗杆相连,而非将驱动电机直连在搁脚蜗杆上,搁脚蜗杆及搁脚板就可以不用承载驱动电机的重量,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传动丝杆,所述传动丝杆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传动丝杆的头端与所述万向软轴连接,所述传动丝杆尾端设置有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上设置有坐部蜗轮,所述固定连接件与坐部蜗轮的连接方式为键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坐部蜗杆,所述坐部蜗杆与所述坐部蜗轮相配合,所述坐部蜗杆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推抵件,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坐部蜗杆转动时,通过所述坐部蜗轮带动所连传动丝杆转动,使得所述万向软轴带动搁脚蜗杆转动,迫使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且所述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所述移动推抵件沿传动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坐部蜗轮与固定连接件脱离。
当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所述移动推抵件沿坐部蜗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坐部蜗轮与固定连接件脱离,避免收拢到位后驱动电机仍驱动搁脚丝杆及搁脚蜗杆持续转动,导致搁脚板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基座上与所述搁脚板相邻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连接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传动丝杆置于所述空腔,且传动丝杆远离固定连接件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并与所述万向软轴相连。
通过设置有固定座来安装固定连接件并容置传动丝杆,可以大幅缩小基座的横向长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外环壁上于远离传动丝杆的一端绕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坐部蜗轮上同轴心设置有可插入所述固定连接件的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可与所述插槽插接配合的插接件,所述坐部蜗轮套于所述固定连接件上时,所述插孔内的插接件插于所述插槽内以实现键连接。
插接件可以插入任一插槽内实现键连接,不需要插接件持续转动找准插接的位置。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插槽沿自身槽口至槽底方向依次分为第一径缩部、等径部和第二径缩部,所述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一径缩部逐渐缩小,所述插槽的槽宽于等径部保持一致,所述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二径缩部逐渐缩小;所述插接件的外形与所述插槽的形状一致。
由于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二径缩部逐渐缩小,而插接件的外形与所述插槽的形状一致,那么插接件的头端也是呈现尖角状,而由于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一径缩部逐渐缩小,就可以便于插接件的插入。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由于搁脚蜗轮固定设置于基座上,驱动组件驱动搁脚蜗杆绕自身轴线转动时,搁脚蜗杆绕搁脚蜗轮的圆心转动。由于搁脚蜗杆设置于搁脚板上,搁脚蜗杆绕搁脚蜗轮的圆心转动的同时就可以带动搁脚板转动,以使得搁脚板相对于基座展开或收拢。该结构采用蜗轮蜗杆机构来驱动搁脚板转动,蜗轮蜗杆机构为多齿啮合传动,其传动平稳、噪音很小。且机构存在自锁性,结构更加安全。
同时由于搁脚蜗轮固定设置于基座上,而搁脚蜗杆设置于搁脚板上,搁脚蜗杆可以随着搁脚板同步移动。而由于搁脚蜗杆可以随着搁脚板同步移动,搁脚蜗杆才可以与搁脚丝杆传动连接,以驱动搁脚丝杆转动,从而带动搁脚丝杆上的传动件移动来迫使搁脚板中的第一搁脚板相对于搁脚板中的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或滑动收缩。
在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搁脚板的整体长度就足够长,能够使人体将脚全部搁上去,让人体感到更舒适。而在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收拢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避免第一搁脚板与地面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沙发的结构示意图及结构放大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沙发伸展单元的侧视图;
图4为沙发除去一侧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及结构放大图;
图5为坐部蜗轮及蜗轮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视角下坐部蜗轮及蜗轮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沙发的正视图;
图8为图7中A-A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搁脚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个视角下沙发的结构示意图及结构放大图;
图12为沙发除去一个沙发伸展单元后的结构示意图及放大图;
图13为坐部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1-基座,2-承坐件,3-背靠件,4-搁脚板,5-第一搁脚板, 6-第二搁脚板,7-坐部丝杆,8-第一坐部丝杆,9-第二坐部丝杆,10-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万向接头,13-承坐滑槽,14-承坐滑块,15-限位凸条, 16-限位凹槽,17-第一背靠滑槽,18-第二背靠滑槽,19-第一背靠滑块,20-第二背靠滑块,21-传动杆,22-第一斜齿轮,23-第二斜齿轮,24-搁脚蜗轮,25- 搁脚蜗杆,26-连接块,27-卡槽,28-螺纹段,29-台阶轴,8a-第一传动杆,2a- 第一支撑部件,4a-第二支撑部件,30-坐部蜗轮,31-坐部蜗杆,30a-蜗轮,31a-蜗杆,32-驱动电机,33-连接板,34-坐部推抵件,35-传动推抵件,34a-第一推抵件,35a-第二推抵件,36-坐部固定件,37-固定连接件,36a-第一固定件, 37a-第二固定件,38-第一插槽,39-第二插槽,40-第一插接件,41-第二插接件,42-插孔,43-蜗轮连接件,44-凸台,45-盖板,46-第一径缩部,47-等径部,48-第二径缩部,49-导向滑槽,50-固定滑块,51-搁脚丝杆,52-斜齿轮, 53-传动件,54-导向块,55-滑动通槽,56-导向凹槽,57-导向凸起,58-凸条, 59-固定座,60-传动丝杆,60a-第二传动杆,61-万向软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搁脚驱动机构,其为沙发的一个组成部件,下面将对沙发展开具体描述。
沙发包括两个沙发支承单元。每个沙发支承单元均包括一个基座1,两个沙发伸展单元中的基座1镜像设置并朝同一方向延伸。
请参阅图1和图4,两个基座1上均设置有坐部丝杆7。坐部丝杆7与基座 1均沿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坐部丝杆7的头端与基座1的头端相邻。且坐部丝杆7上沿自身头端至尾端方向依次螺纹配合有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连接件11。每个沙发伸展单元中还包括承坐件2与背靠件3,其中承坐件2位于基座1的上方并与上述第一连接件10固定连接,两个沙发支承单元中的承坐件 2相正对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连接板件连接以构成坐框。背靠件3位于基座1的尾端并与上述第二连接件11相铰接。
在本方案中,其中一个基座1上还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上述坐部丝杆7相连以驱动坐部丝杆7绕自身轴线转动。
而坐部丝杆7转动的同时,坐部丝杆7就会带动第一连接件10及第二连接件11沿坐部丝杆7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本方案中,如图4所示,坐部丝杆7包括第一坐部丝杆8与第二坐部丝杆9,第一坐部丝杆8与第二坐部丝杆9均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其中第一坐部丝杆8的头端与基座1的头端相邻,上述驱动组件与第一坐部丝杆8 的头端连接。而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则通过万向接头12与第二坐部丝杆9的头端连接,以带动第二坐部丝杆9同步转动。上述第一连接件10与该第一坐部丝杆8螺纹配合,第二连接件11与第二坐部丝杆9螺纹配合。
第一坐部丝杆8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坐部丝杆8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具体的,本方案中第一坐部丝杆8由自身尾端至头端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在驱动电机32带动第一坐部丝杆8转动时,第一坐部丝杆8带动第一连接件10沿第一坐部丝杆8的长度方向移动。当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向第一坐部丝杆8的头端移动时,由于第一坐部丝杆8由自身尾端至头端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就会带动第一连接件10于竖直方向上做上升动作,就会带动承坐件2相对于基座1上升。反之,当驱动电机32反向转动,使得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坐部丝杆8的头端向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移动时,就会带动承坐件2相对于基座1下降。
而由于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则通过万向接头12与第二坐部丝杆9的头端连接,当在驱动电机32带动第一坐部丝杆8转动,第一坐部丝杆8带动第一连接件10沿第一坐部丝杆8的长度方向移动时。第二坐部丝杆9就会同步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接件11由第二坐部丝杆9的尾端向第二坐部丝杆9的头端进给,从而带动背靠件3相对于第二连接件11转动,使得背靠件3在承坐件2上升的过程中同步向后倾倒以由承靠位置切换至后仰位置。反之,当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坐部丝杆8反向转动,使得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坐部丝杆8的头端向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移动时,第二坐部丝杆9就会同步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接件11由第二坐部丝杆9的头端向第二坐部丝杆9的尾端进给,从而带动背靠件3相对于第二连接件11转动,使得背靠件3在承坐件2下降的过程中同步复位以由后仰位置切换至承靠位置。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基座1上设置有若干个承坐滑槽13,承坐滑槽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坐部丝杆8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连接件 10上设置有多个承坐滑块14,承坐滑块14与所述承坐滑槽13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承坐滑块14可滑动设置于对应的承坐滑槽13内,且承坐滑块14沿承坐滑槽13的槽深方向与所述基座1相对固定。具体的,如图12所示,承坐滑槽13的槽壁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条15,而承坐滑块14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16,限位凸条15卡于限位凹槽16内,从而使得承坐滑块14 沿承坐滑槽13的槽深方向与基座1相对固定,而又不影响承坐滑块14于承坐滑槽13内的滑动。第一坐部丝杆8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接件10移动时,承坐滑块14于承坐滑槽13内移动,以对第一连接件10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而为了对背靠件3的转动起到导向作用。基座1上还设置有第一背靠滑槽 17与第二背靠滑槽18,第一背靠滑槽17内可滑动设置有第一背靠滑块19,第二背靠滑槽18内设置有第二背靠滑块20。其中第一背靠滑块19与背靠件3铰接,第二背靠滑块20与第二连接件11连接,第二背靠滑槽18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坐部丝杆9的延伸方向相同。而第一背靠滑槽17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第一背靠滑槽17沿自身尾端至头端方向逐渐靠近第二坐部丝杆9。与承坐滑块14相同的,第一背靠滑块19与第二背靠滑块20均沿第一背靠滑槽17 的槽深方向与基座1相对固定。
且与承坐滑块14及承坐滑槽13相同的,第一背靠滑槽17与第二背靠滑槽 18内也设置有限位凸条15,第一背靠滑块19和第二背靠滑块20的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16,限位凸条15插于对应的限位凹槽16内滑动配合。
在本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一坐部丝杆8与第二坐部丝杆9并非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坐部丝杆9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小于第一坐部丝杆8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二坐部丝杆9沿基座1 的长度方向由自身尾端至头端方向水平延伸。若第二坐部丝杆9与第一坐部丝杆8一样是与水平呈夹角设置的,为了容纳第二坐部丝杆9,那么基座1的整体高度就需要很高,就会加大生产成本。而第二坐部丝杆9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由自身尾端至头端方向水平延伸,就大幅缩小了基座1的整体高度,减少了生产成本。当然的,在满足生产需求时,第二坐部丝杆9与水平面之间也不一定要完全平行,也可以带有些许的夹角。
另外,在本方案中,第一坐部丝杆8上螺纹的螺距要小于第二坐部丝杆9 上螺纹的螺距。由于是同一个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坐部连杆及第二坐部连杆同步转动的,那么第一坐部连杆及第二坐部连杆的转动圈数都是相同的。而为了避免在角度调节的过程种出现夹腰搓背的问题,第一坐部丝杆8上螺纹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二坐部丝杆9上螺纹的螺距,那么转动同样的圈数时,第二连接件11 移动的距离就会大于第一连接件10移动的距离,就会使得背靠件3转动的速度快于承坐件2升降的速度,就可以避免在角度调节的过程种出现夹腰搓背的问题。
且由于本方案中,仅有一个基座1上设置有驱动组件。为了保证另一个基座1上坐部丝杆7的同步转动,如图1所示,两个基座1上的坐部丝杆7通过传动连接件传动连接。具体的,传动连接件包括传动杆21,传动杆2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斜齿轮22,两个基座1上的坐部丝杆7的尾端均设置有第二斜齿轮 23。传动杆21两端的第一斜齿轮22分别与两个基座1上的坐部丝杆7尾端的第二斜齿轮23咬合以实现传动。两个基座1上的坐部丝杆7通过斜齿轮52及传动杆21传动连接,而不是通过两个驱动组件分开驱动,就可以避免两个坐部丝杆7转动的速度或是圈数不一致导致两个基座1上的承坐件2上升的高度不一致,导致沙发歪斜。
同时,本方案中该沙发还包括上述搁脚驱动机构,其包括搁脚板4,搁脚板 4与基座1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基座1展开或收拢。具体的,请参阅图8-11,基座1所连的坐框上设置有搁脚蜗轮24,而搁脚板4上则设置有搁脚蜗杆25,搁脚蜗杆25与搁脚蜗轮24咬合,且该搁脚蜗杆25可绕自身轴线相对于搁脚板4转动。当搁脚蜗杆25与上述驱动组件连接时,驱动组件了驱动搁脚蜗杆25转动,搁脚蜗杆25就会带动搁脚板4绕搁脚蜗轮24的圆心转动,以使得搁脚板4 相对于坐框及基座1展开或收拢。
而为了避免搁脚蜗杆25从搁脚板4上脱离。搁脚板4上设置有连接块26,该连接块26与基座1可转动连接。具体的,该连接块26的两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耳,两侧凸耳均通过转动轴与搁脚蜗轮24转动连接,从而使得该连接块 26与基座1可转动连接。
如图10所示,连接块26上还设置有卡槽27,卡槽27的槽底与搁脚蜗轮 24的轮壁正对。搁脚蜗杆25包括设置有螺旋纹的螺纹段28,螺纹段28的两端设置有台阶轴29,螺纹段28两端的台阶轴29均贯穿卡槽27的槽壁露出于连接块26外,且螺纹段28与台阶轴29之间的台阶面与卡槽27的内壁相抵。通过在搁脚板4上的连接块26上设置有卡槽27,搁脚蜗杆25上的螺纹段28两端的台阶轴29均贯穿所述卡槽27的槽壁露出于所述连接块26外,所述螺纹段28与台阶轴29之间的台阶面与卡槽27的内壁相抵,搁脚螺杆就只能相对于连接板33及搁脚板4绕自身轴线转动,在其他方向上对搁脚螺杆实现限位,避免搁脚螺杆从搁脚板4上脱离。
而为了使得搁脚蜗杆25可与上述驱动组件连接,本方案中还引入了动力切换装置。
动力切换装置包括基座1和驱动组件,基座1上设置有第一传动杆8a和第二传动杆60a,第一传动杆8a和第二传动杆60a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第一传动杆8a上连接有第一支撑部件2a,第二传动杆60a上连接有第二支撑部件 4a。
驱动组件可移动设置于基座1上,驱动组件可相对于基座1于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驱动组件上还连接有转动件,转动件可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绕自身轴心转动。
当驱动组件移动至第一驱动位置时,驱动组件带动转动件同步移动,使得转动件与第一传动杆8a同轴心插接配合以带动第一传动杆8a同步转动,第一传动杆8a转动时可带动第一支撑部件2a相对于基座1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运动。
当驱动组件移动至第一驱动位置时,驱动组件带动转动件同步移动,使得转动件与第二传动杆60a同轴心插接配合以带动第二传动杆60a同步转动,第二传动杆60a转动时可带动第二支撑部件4a相对于基座1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来回运动。
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32,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蜗杆31a。上述转动件为蜗轮30a,为了使得转动件及蜗轮30a可以与驱动电机32 同步移动,本方案中于驱动电机32上设置有向上弯折延伸的连接板33,蜗轮 30a可转动设置于该连接板33上。具体的,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还包括蜗轮连接件43,蜗轮连接件43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前端与后端。蜗轮连接件43的前端与所述蜗轮30a的一侧端面连接,蜗轮连接件43的后端设置有凸台44。且连接板33上设置有通孔,蜗轮连接件43后端的凸台44穿过该通孔并盖有盖板45,盖板45配合与蜗轮连接件43于连接板33两端面形成限位,使得蜗轮30a 仅可相对于连接板33绕自身轴线转动。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该动力切换装置中的第一传动杆8a为第一丝杆,第一丝杆上连接有第一推抵件34a。当第一丝杆转动以带动第一支撑部件 2a相对于所述基座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推抵件34a沿第一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与蜗轮30a相抵,以推动蜗轮30a及驱动电机32由第一驱动位置移动至第二驱动位置,蜗轮30a移动至第二驱动位置时自动与第二传动杆60a插接配合,实现动力切换。
同样的,该动力切换装置中的第二传动杆60a为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连接有第二推抵件35a,第二传动杆60a转动带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4a相对于所述基座1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二推抵件35a沿第二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与驱动电机32上的连接板33相抵,以推动蜗轮30a及驱动组件由第二驱动位置回退至第一驱动位置,蜗轮30a重新与第一丝杆插接配合,实现动力切换。
容易理解的,虽然上述结构中第一推抵件34a是与蜗轮30a相抵,第二推抵件35a与连接板33相抵,但是当蜗轮30a及蜗轮连接件43调换位置后,也可以是第一推抵件34a与连接板33相抵,第二推抵件35a与蜗轮30a相抵。
而为了便于与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插接配合。如图5和图6所示,该蜗轮 30a上还设置有插孔42,该插孔42依次贯穿所述蜗轮30a、盖板45、凸台44 和蜗轮连接件43。且为了保证第一丝杆、第二丝杆插于插孔42内时可随着蜗轮 30a同步转动。第一丝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6a,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件37a。蜗轮30a与第一丝杆相连时,第一固定件36a插于所述插孔42内并与所述蜗轮30a键连接。蜗轮30a与第二丝杆相连时,第二固定件37a 插于所述插孔42内并与蜗轮30a键连接。
作为一种键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固定件36a的外环壁上于远离坐部丝杆7的一端绕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槽,其为第一插槽38,第二固定件37a 的外环壁上于远离第二丝杆的一端也绕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槽,其为第二插槽39。孔内设置有插接件,插接件包括第一插接件40与第二插接件41,第一插接件40与第二插接件41朝向相反。蜗轮30a套于第一固定件36a上时,第一插接件40插于第一插槽38内以实现键连接。蜗轮30a套于第二固定件37a 上时,第二插接件41插于第二插槽39内以实现键连接。
且较优的,请参阅图13,第一插槽38与第二插槽39均沿自身槽口至槽底方向依次分为第一径缩部46、等径部47和第二径缩部48,第一插槽38与第二插槽39的槽宽均沿自身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一径缩部46逐渐缩小。第一插槽 38与第二插槽39的槽宽的槽宽于等径部47保持一致,而第一插槽38与第二插槽39的槽宽的槽宽则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二径缩部48逐渐缩小。第一插接件40和第二插接件41的外形与第一插槽38与第二插槽39的形状相匹配。由于第一插槽38和第二插槽39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二径缩部48逐渐缩小,而第一插接件40和第二插接件41的外形与插槽的形状一致,那么第一插接件40和第二插接件41的头端也是呈现尖角状,而由于两个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一径缩部46逐渐缩小,就可以便于第一插接件40和第二插接件41的插入。
且为了保证蜗轮30a及驱动电机32可以顺畅地于第一驱动位置及第二驱动位置之间滑动。如图8所示,连接板33上还设置有固定滑块50,上述基座1上设置有导向滑槽49,固定滑块50位于所述导向滑槽49内。当驱动电机32相对于基座1于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时,固定滑块50于导向滑槽 49内滑动,从而对驱动电机32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
当上述动力切换装置运用于该沙发中的承坐件2与搁脚板4之间时。承坐件2即为动力切换装置中的第一支撑部件2a,而搁脚板4则是动力切换装置中的第二支撑部件4a。上述的基座1与驱动组件均为同一基座1与驱动组件。而为了区别于搁脚蜗轮24与搁脚蜗杆25,上述驱动组件中的蜗轮30a与蜗杆31a 为坐部蜗轮30与坐部蜗杆31。同时上述第一丝杆即为第一坐部丝杆8。而上述动力切换装置中的第二丝杆则为传动丝杆60。该传动丝杆60通过万向软管与上述搁脚蜗杆25相连。第一坐部丝杆8上的第一固定件36a则为坐部固定件36,第一坐部丝杆8上的第一推抵件34a为坐部推抵件34。而传动丝杆60上的第二固定件37a则为固定连接件37,传动丝杆60上的第二推抵件35a为传动推抵件 35。
综合上述结构,初始状态下,第一坐部丝杆8插于插孔42内与坐部蜗轮30 插接配合。当驱动电机32驱动坐部蜗杆31转动时,坐部蜗杆31带动坐部蜗轮 30转动。坐部蜗轮30带动第一坐部丝杆8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坐部丝杆8带动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坐部丝杆8的尾端向头端移动。第一连接件10带动承坐件2由承坐位置(第一位置)上升至躺卧位置(第二位置)。由于第一坐部丝杆8通过万向接头12与第二坐部丝杆9连接,第一坐部丝杆8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坐部丝杆9转动。第二坐部丝杆9转动时就会带动第二连接件11沿第二坐部丝杆9的长度方向移动,迫使背靠件3由倚靠位置(第三位置)转动至后仰位置(第四位置)。
承坐件2上升的同时,第一连接件10还带动着坐部推抵件34一同向第一坐部丝杆8的头端移动。承坐件2上升至躺卧位置时,坐部推抵件34与坐部蜗轮30的端面相抵并推动坐部蜗轮30与第一坐部丝杆8上的坐部固定件36分离。坐部蜗轮30就通过连接板33带动相连的驱动电机32由第一驱动位置移动至第二驱动位置。
坐部蜗轮30移动至第二驱动位置时,传动丝杆60上的固定连接件37就插入插孔42内与坐部蜗轮30插接配合。驱动电机32继续驱动坐部蜗杆31转动以带动坐部蜗轮30旋转。坐部蜗轮30带动传动丝杆60同步转动,传动丝杆60 通过万向软轴61带动所连搁脚蜗杆25转动,从而使得搁脚板4由收拢位置(第三位置)转动至展开位置(第四位置)。此时就完成了沙发由承坐状态至躺卧状态的切换。
当用户想要将沙发由躺卧状态切换至承坐状态时。只需要驱动驱动电机32 反向转动。驱动电机32通过坐部蜗杆31带动坐部蜗轮30反向转动,坐部蜗轮 30带动所连传动丝杆60反向转动,传动丝杆60通过万向软轴61带动所连搁脚蜗杆25转动,从而使得搁脚板4由展开位置(第四位置)转动至收拢位置(第三位置)。
且与此同时,传动丝杆60反向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传动推抵件35向传动丝杆60的尾端移动。搁脚板4转动至收拢位置时,传动推抵件35与坐部蜗轮 30后端的连接板33相抵,并推动坐部蜗轮30与传动丝杆60上的固定连接件 37分离。坐部蜗轮30及驱动电机32由第二驱动位置回退至第一驱动位置,坐部蜗轮30重新与第一坐部丝杆8插接配合。驱动电机32持续反向转动,带动第一坐部丝杆8及第二坐部丝杆9反向转动,就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连接件11反向移动,迫使承坐件2下降至承坐位置,背靠件3转动至倚靠位置。从而完成沙发由躺卧状态至承坐状态的切换。
而为了安装上述传动丝杆60。较优的,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基座1上与搁脚板4相邻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座59,固定连接件37固定安装于所固定座59上,固定座59内部设置有空腔,传动丝杆60置于所述空腔,且传动丝杆 60远离固定连接件37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59的侧壁并与所述万向软轴61相连。通过设置有固定座59来安装固定连接件37并容置传动丝杆60,可以大幅缩小基座1的横向长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另外,为了使得搁脚板4的整体长度足够长,能够让人体将脚全部搁上去从而感到更舒适。如图10所示,本方案中的搁脚板4包括第一搁脚板54与第二搁脚板64。其中搁脚蜗杆25设置于第二搁脚板64上使得第二搁脚板64与基座1可转动连接。而第一搁脚板54则可滑动设置于第二搁脚板64上。当第二搁脚板64相对于基座1转动展开时,第一搁脚板54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延展。当第二搁脚板64相对于基座1转动收拢时,第一搁脚板54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收缩。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1,第二搁脚板64上设置有搁脚丝杆 51,搁脚丝杆51上螺纹连接有传动件53,传动件53与第一搁脚板54相连,搁脚丝杆51与上述搁脚蜗杆25传动连接。具体的,本方案中搁脚丝杆51的尾端与搁脚蜗杆25通过斜齿轮52传动连接。斜齿轮52传动的传动效果相对较好,传动平稳,噪声小。且由于搁脚板4需要承受用户腿部重量,斜齿轮52传动机构的承载能力又相对较好。
当搁脚蜗杆25转动使得第二搁脚板64相对于所述基座1展开时,搁脚蜗杆25通过斜齿轮52带动搁脚丝杆51同步转动。搁脚丝杆51转动时就会带动所连传动件53沿搁脚丝杆51的长度方向移动。传动件53就会带动第二搁脚板 64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展开。
当搁脚蜗杆25转动使得第二搁脚板64相对于所述基座1收拢时,搁脚蜗杆25带动搁脚丝杆51同步转动,使得传动件53沿搁脚丝杆51的长度方向反向移动,迫使第一搁脚板54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收缩。
且在本方案中,搁脚丝杆51与第一搁脚板54分别位于第二搁脚板64相对立的两端面,第二搁脚板64上设置有贯穿自身两端面的滑动通槽55,所述滑动通槽55沿搁脚丝杆51的长度方向延伸,传动件53上设置有导向块54,导向块 54穿过滑动通槽55与第一搁脚板54相连。在传动件53移动的同时,导向块 54带动第一搁脚板54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延展或滑动收缩。且移动的同时,导向块54也配合滑动通槽55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同时,所述传动件53上设置有导向凹槽56,第一搁脚板54上设置有导向凸起57,导向凸起57沿搁脚丝杆51的长度方向延伸,导向凸起57位于所述导向凹槽56内。通过导向凹槽56及导向凸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第二搁脚板64的板面上还设置有多根凸条58,第一搁脚板54的板面与所述凸条58相抵。通过凸条58减少第一搁脚板54与第二搁脚板6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第一搁脚板54相对于第二搁脚板64滑动时的摩擦力,便于第一搁脚板54的滑动。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
搁脚蜗轮,与所述基座保持相对固定;
搁脚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基座展开或收拢;
搁脚蜗杆,设置于所述搁脚板上并与所述搁脚蜗轮咬合,所述搁脚蜗杆可相对于所述搁脚板绕自身轴线转动;
驱动组件,与所述搁脚蜗杆相连并可驱动所述搁脚蜗杆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搁脚蜗杆转动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所述搁脚板绕所述搁脚蜗轮的圆心转动,以使得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脚板包括第一搁脚板与第二搁脚板,所述第二搁脚板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搁脚蜗杆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所述第一搁脚板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搁脚板上,且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所述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第一搁脚板可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搁脚板上设置有搁脚丝杆,所述搁脚丝杆上螺纹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搁脚板相连,所述搁脚丝杆与所述搁脚蜗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搁脚丝杆同步转动,使得传动件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迫使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延展;所述第二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所述搁脚蜗杆带动搁脚丝杆同步转动,使得传动件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反向移动,迫使第一搁脚板相对于第二搁脚板滑动收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脚丝杆的尾端与所述搁脚蜗杆通过斜齿轮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脚丝杆与第一搁脚板分别位于第二搁脚板相对立的两端面,所述第二搁脚板上设置有贯穿自身两端面的滑动通槽,所述滑动通槽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传动件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穿过所述滑动通槽与所述第一搁脚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上设置有导向凹槽,所述第一搁脚板上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沿搁脚丝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凸起位于所述导向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搁脚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多根凸条,所述第一搁脚板的板面与所述凸条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搁脚板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底与所述搁脚蜗轮的轮壁正对,所述搁脚蜗杆包括设置有螺旋纹的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的两端设置有台阶轴,所述螺纹段两端的台阶轴均贯穿所述卡槽的槽壁露出于所述连接块外,所述螺纹段与台阶轴之间的台阶面与卡槽的内壁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万向软轴,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万向软轴与所述搁脚蜗杆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丝杆,所述传动丝杆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传动丝杆的头端与所述万向软轴连接,所述传动丝杆尾端设置有固定连接件,所述固定连接件上设置有坐部蜗轮,所述固定连接件与坐部蜗轮的连接方式为键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坐部蜗杆,所述坐部蜗杆与所述坐部蜗轮相配合,所述坐部蜗杆上螺纹连接有移动推抵件,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坐部蜗杆转动时,通过所述坐部蜗轮带动所连传动丝杆转动,使得所述万向软轴带动搁脚蜗杆转动,迫使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展开或收拢;且所述搁脚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收拢时,所述移动推抵件沿传动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坐部蜗轮与固定连接件脱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与所述搁脚板相邻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连接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传动丝杆置于所述空腔,且传动丝杆远离固定连接件的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并与所述万向软轴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外环壁上于远离传动丝杆的一端绕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坐部蜗轮上同轴心设置有可插入所述固定连接件的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可与所述插槽插接配合的插接件,所述坐部蜗轮套于所述固定连接件上时,所述插孔内的插接件插于所述插槽内以实现键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搁脚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沿自身槽口至槽底方向依次分为第一径缩部、等径部和第二径缩部,所述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一径缩部逐渐缩小,所述插槽的槽宽于等径部保持一致,所述插槽的槽宽沿槽口至槽底方向于第二径缩部逐渐缩小;所述插接件的外形与所述插槽的形状一致。
CN202121683157.0U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Active CN215874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83157.0U CN215874050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83157.0U CN215874050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4050U true CN215874050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501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83157.0U Active CN215874050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4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33121B (zh) 一种坐具单元及坐具
EP3777807B1 (en) Multifunctional wheelchair
CN109907894B (zh) 具有可升降扶手的轮椅和轮椅床
CN215874050U (zh) 一种搁脚驱动机构
CN114009997B (zh) 一种坐卧两用型沙发
CN204351443U (zh) 儿童椅
CN216135511U (zh) 一种沙发伸展单元及沙发
CN216135520U (zh) 一种用于坐具的动力切换装置
CN216797098U (zh) 一种沙发搁脚驱动机构
CN217471556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座椅架
CN217243380U (zh) 一种搁脚机构
CN209574000U (zh) 一种智能调姿舒适型电动沙发
KR200305477Y1 (ko) 침대 겸용 소파
CN112741740A (zh) 一种新型老人辅助座椅
CN217243405U (zh) 一种便于躺卧的沙发
CN216797100U (zh) 一种沙发
CN219962372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组合式沙发
CN106073264B (zh) 一种带支架的多功能模块化智能座椅
CN221129328U (zh)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学习椅
CN104490168A (zh) 儿童椅
CN218942678U (zh) 安全美观型电驱升降机构
CN219184595U (zh) 一种轮椅床
CN220308764U (zh) 一种智能侧翻床
CN210300310U (zh) 一种多功能变形椅
CN220756975U (zh) 一种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