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8430U - 一种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8430U
CN215868430U CN202121610457.6U CN202121610457U CN215868430U CN 215868430 U CN215868430 U CN 215868430U CN 202121610457 U CN202121610457 U CN 202121610457U CN 215868430 U CN215868430 U CN 215868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ntum dot
backlight module
edge
dot film
phosphor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104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晔峰
叶茂村
林俊良
林金汉
林金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lmad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lma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lma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lmad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104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8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8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8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反射片以及荧光粉涂层;所述反射片与所述量子点膜相邻设置;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或所述反射片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量子点膜的边缘处或反射片的边缘处设置荧光粉涂层,利用荧光粉涂层稳定性好,在有水氧侵入时不易于失效的性质,能够借由该荧光粉涂层补充转换光源,即使量子点膜断面处的量子点失效,也不会出现背光模组的边缘出现色度偏移及亮度下降问题,可达成一致性光色,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蓝光LED背光源搭配量子点膜可大幅度提升显示器色域,丰富画面色彩;常规的量子点膜包括单一量子点层,以及贴合于量子点层两侧的高阻隔膜,以对量子点层进行阻断水氧;现有的量子点膜中,无法对量子点膜的四个断面进行有效处理,使水氧会借由该断面对量子点层进行侵入,使量子点膜断面处的量子点易于失效,导致量子点膜的边缘易于出现亮度下降,进而导致背光模组的亮度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背光模组易于出现亮度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反射片以及荧光粉涂层;所述反射片与所述量子点膜相邻设置;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或所述反射片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量子点膜包括量子点层,以及分别位于所述量子点层两侧的第一水氧阻隔层与第二水氧阻隔层。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包覆于所述量子点膜边缘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的断面处。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靠近所述量子点膜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
可选地,所述荧光粉涂层的厚度范围为20μm~100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量子点膜的边缘处或反射片的边缘处设置荧光粉涂层,利用荧光粉涂层稳定性好,在有水氧侵入时不易于失效的性质,能够借由该荧光粉涂层补充转换光源,即使量子点膜断面处的量子点失效,也不会出现背光模组的边缘出现色度偏移及亮度下降问题,可达成一致性光色,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量子点膜的俯视图;
图2为现有的量子点膜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量子点膜的局部结构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量子点膜的局部结构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量子点膜的局部结构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量子点膜的局部结构图四;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量子点膜的局部结构图五;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的侧视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的侧视图二;
图12为图10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量子点膜;11-量子点层;12-第一水氧阻隔层;13-第二水氧阻隔层;2-反射片;3-荧光粉涂层;4-导光板;5-蓝光LED;6-光学膜片;7-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为“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所示,现有的量子点膜1,通常包括位于中间的量子点层11,以及分别位于量子点层11两侧的水氧阻隔层,通过水氧阻隔层来避免水氧入侵量子点层11,造成量子点失效;量子点层11通常为矩形结构,量子点层11的四个断面处无法有效通过水氧阻隔层进行包覆,导致水氧容易从量子点层11四周的四个断面处入侵,造成量子点层11断面处一定路径上的量子点失效,进而导致量子点膜1边缘处色度偏移及亮度下降,导致背光模组出现色度偏移以及亮度下降,影响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
为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易于出现亮度下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见图3~图12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1、反射片2以及荧光粉涂层3;其中反射片2与量子点膜1相邻设置;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量子点膜1或反射片2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即该荧光粉涂层3可以设置于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也可以设置于反射片3的边缘处,还可以同时设置于量子点膜1与反射片2的边缘处。
本申请中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具体是指量子点膜1的周边处,同样,反射片2的边缘处具体是指反射片2的周边处;该荧光粉涂层3的形状根据量子点膜1以及反射片2的形状而定;该荧光粉涂层3呈环状设置于量子点膜1的边缘或反射片2的边缘。
本申请中的背光模组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参见图3、图4、图10所示,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时,该背光模组具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量子点膜1、导光板4、反射片2,设置于反射片2边缘处或设置于量子点膜1边缘处的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侧边的蓝光LED5。
本申请中的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参见图11、图12所示,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该背光模组具体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光学膜片6、量子点膜1、反射片2、背板7,以及设置于量子点膜1边缘处或反射片2边缘处的荧光粉涂层3。
本申请荧光粉涂层3中包括荧光粉,该荧光粉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意种类的荧光粉,具体种类根据背光模组的需求而定;本申请中的荧光粉涂层3可以通过印刷、喷涂喷印等方式附着于量子点膜1的边缘或反射片2的边缘。
本申请荧光粉涂层3中可以包括一种类型的荧光粉,也可以同时包括多种类型的荧光粉;本申请优选该荧光粉涂层3中包括多种类型的荧光粉,如卤磷酸钙荧光粉、稀土三基色荧光粉、荧光红粉、荧光绿粉等,由于不同的荧光粉对同一个波长的入射光转换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通过使荧光粉涂层3中包括不同种类的荧光粉,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光源发出的光束的波长范围,进而进一步提升光源发出的光的饱和度和色彩鲜艳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或反射片2的边缘处设置荧光粉涂层3,利用荧光粉涂层3稳定性好,在有水氧侵入时不易于失效的性质,能够借由该荧光粉涂层3补充转换光源,即使量子点膜1断面处的量子点失效,也不会出现背光模组的边缘出现色度偏移及亮度下降问题,可达成一致性光色,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能。
本申请优选量子点膜1包括量子点层11,以及分别位于量子点层11两侧的第一水氧阻隔层12与第二水氧阻隔层13。
其中量子点层11中的量子点种类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相对设置于量子点层11的两侧,分别从两侧对量子点层11进行水氧阻隔;其中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简化结构,本申请优选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材料相同,具体材料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对该材料进行具体限定。
当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该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第二水氧阻隔层13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即,参见图6~图8所示,该荧光粉涂层3可以设置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的边缘处,可以设置于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边缘处,也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与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边缘处。
通过将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能够在量子点层11边缘断面处的部分量子点发生失效时,通过荧光粉涂层3来对入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实现补光,避免背光模组出现色度偏移以及亮度下降。
进一步的,本申请中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参见图9所示,荧光粉涂层3也可以包覆于量子点膜1边缘的外侧,即荧光粉涂层3同时设置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的外侧、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外侧以及量子点层11外侧的断面处、第一水氧阻隔层12的断面处、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断面处。
通过将荧光粉涂层3包覆于量子点膜1边缘的外侧,在通过位于第一水氧阻隔层12、第二水氧阻隔层13边缘处的荧光粉涂层3进行补光的同时,一方面,通过位于量子点层11断面处的荧光粉涂层3来延长水氧入侵量子点层11的路径,避免或减缓量子点层11断面处的量子点因水氧侵入而失效,增加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能;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于量子点层11、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断面处的荧光粉涂层3,能够对从量子点膜1的侧边漏出的入射光进行波长转换,实现补光,提高光源的利用率,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
进一步的,参见图5所示,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还可以设置于量子点层11的断面处。
将该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量子点层11的断面处,一方面通过该荧光粉涂层3延长水氧入侵量子点层11的路径,避免量子点层11边缘处的量子点失效,另一方面通过该荧光粉涂层3来对从量子点膜1侧面漏出的入射光进行波长转换,实现补光,提高光源的利用率,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
将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量子点层11的断面处时,本申请优选第一水氧阻隔层12以及第二水氧阻隔层13的长度及宽度均大于量子点层11的长度及宽度,参见图5所示,从而在量子点膜1中,于量子点层11断面处的外侧,形成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水氧阻隔层11与第二水氧阻隔层12的空白区域,荧光粉涂层3即设置于该空白区域内,一方面提高量子点膜1结构及性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美观性。
进一步的,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反射片2的边缘处时,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反射片2上靠近量子点膜1的一侧,以便于通过该荧光粉涂层3从量子点膜1的下方来进行补光。
具体的,参见图10所示,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时,优选将荧光粉涂层3沿与导光板4的四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于反射片2的边缘处,以便于使得该荧光粉涂层3从量子点膜1的下方进行补光。
参见图11、图12所示,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优选将该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沿与扩散板的四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设合资与反射片2的边缘处,以便于通过该荧光粉涂层3从量子点膜1的下方进行补光。
进一步的,本申请优选荧光粉涂层3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荧光粉涂层3的厚度范围为20μm~100μm。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以具体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方式对本申请中的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涂布的方式将荧光粉涂层3包覆于量子点膜1边缘的外侧;荧光粉涂层3的宽度为0.8mm,厚度为60μm。
通过蓝光LED模组测量该背光模组的色标及亮度;将该背光模组放入老化箱中做85测试,10天后取出,再用蓝光LED模组测量老化后的背光模组的色坐标及亮度,经比对老化前与老化后数据变化,进行判定,具体结果详见表1所示。
实施例二
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参见图11、图12所示,通过涂布的方式将荧光粉涂层3附着于反射片2的边缘处;荧光粉涂层3的宽度为0.8mm,厚度为60μm。
测试过程参见实施例一中相关描述。
实施例三
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参见图10所示,通过涂布的方式将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反射片2的边缘;荧光粉涂层3的宽度为0.8mm,厚度为60μm。
测试过程参见实施例一中相关描述。
对比例一
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量子点膜1、反射片2以及导光板4均与实施例一中相同。
通过蓝光LED模组测量该背光模组的色标及亮度;将该背光模组放入老化箱中做85测试,10天后取出,再用蓝光LED模组测量老化后的背光模组的色坐标及亮度,经比对老化前与老化后数据变化,进行判定,具体结果详见表1所示。
表1
CIE-x CIE-y 光色 亮度
对比例老化前 0.2745 0.2689 白光 4780
对比例老化后 0.1710 0.1156 蓝光 /
实施例一老化前 0.2787 0.2695 白光 4765
实施例(一)老化后 0.2790 0.2734 白光 4718
通过上述数据得出,在实施例一中,通过在量子点膜1边缘的外侧包覆荧光粉涂层3,测量结果显示,亮度与色坐标与对比例中未做老化前的数据基本一致,可见设置荧光粉涂层3后不会影响量子点膜1,满足了背光模组的需求;对比例中,老化后的数据色坐标明显低于老化前,光转换效率低,且整体背光源呈蓝色光源,产生CIE-x、CIE-y色坐标徧移;而实施例一中老化后的数据与对比例未做老化前的数据相近,表明荧光粉补充了量子点失效后的光转换,仍然满足背光模组需求。
综上,实施例中设置荧光粉涂层3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防范量子点接触水氧后失效影响背光模组光学性能的问题。
经过实验验证,本申请中通过设置荧光粉涂层3,可以在量子点失效造成色度徧移时,有效的达成补充光源转换,达成源一致性。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量子点膜(1)、反射片(2)以及荧光粉涂层(3);所述反射片(2)与所述量子点膜(1)相邻设置;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1)或所述反射片(2)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膜(1)包括量子点层(11),以及分别位于所述量子点层(11)两侧的第一水氧阻隔层(12)与第二水氧阻隔层(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12)、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13)中至少一个的边缘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3)包覆于所述量子点膜(1)边缘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1)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11)的断面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反射片(2)的边缘处时,所述荧光粉涂层(3)设置于所述反射片(2)上靠近所述量子点膜(1)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涂层(3)的厚度范围为20μm~100μm。
CN202121610457.6U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背光模组 Active CN215868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0457.6U CN2158684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0457.6U CN2158684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8430U true CN215868430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10457.6U Active CN2158684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一种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84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1070B2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580031B (zh) 顏色轉換層、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及液晶顯示面板
US8148897B2 (en) Backlight unit for LCD using LED
WO2017068740A1 (ja) 部分駆動型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664415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EP2120088A1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487991A (zh) 显示装置
JP2008227423A (ja) 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203836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065995A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US20100046247A1 (en) Light guide device
JP2005332815A (ja)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CN113554937A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15868430U (zh) 一种背光模组
US20200096820A1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US20120275045A1 (en) Blue photoresist an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4472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70713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JP2008052067A (ja) 光源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チップ
CN210005827U (zh) 显示装置
CN113888991B (zh)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090316078A1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828186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882287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KR101765797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