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37213U - 一种袖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袖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37213U CN215837213U CN202122267011.4U CN202122267011U CN215837213U CN 215837213 U CN215837213 U CN 215837213U CN 202122267011 U CN202122267011 U CN 202122267011U CN 215837213 U CN215837213 U CN 2158372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sleeve
- pressing
- elastic rope
- sheet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袖套,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一个片层,所述至少一个片层的侧边首尾相连接,所述首尾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片层围成一个袖套筒,所述袖套筒的两端形成袖套口,每个所述袖套口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绳,所述弹性绳沿袖套口的边沿设置,所述片层的上顶边和下顶边向内或向外翻折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弹性绳穿设在容纳通道内,所述容纳通道外设置有用于压合弹性绳的第一压合段;利用第一压合段固定,从而取消了无纺布的使用,进而在对袖套环保回收时,回收人员可先拆除第一压合段,然后将弹性绳从袖套上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以此方便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袖套。
背景技术
袖套,也称套袖。是戴在袖管外的套子,旨在保护衣服的袖管,方便使用,而且应用范围广。
通常,袖套包括套设在手臂上的袖套筒,为保障袖套筒紧密贴合在使用者的手臂上,还会在袖套的两个端口处沿周向设置弹性绳,其中,为保障弹性绳的连接性,弹性绳的两端通过无纺布固定在鞋套上。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对袖套进行环保回收过程中,需要将无纺布、弹性绳与鞋套袋分离,但无纺布、弹性绳和鞋套在行分离过程中较为麻烦,不易拆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方便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本申请提供一种袖套。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袖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袖套,包括至少一个片层,所述至少一个片层的侧边首尾相连接,所述首尾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片层围成一个袖套筒,所述袖套筒的两端形成袖套口,每个所述袖套口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绳,所述弹性绳沿袖套口的边沿设置,所述片层的上顶边和下顶边向内或向外翻折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弹性绳穿设在容纳通道内,所述容纳通道外设置有用于压合弹性绳的第一压合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片层的侧边首尾相连接后,将弹性绳放置在袖套筒上,并使弹性绳靠近袖套口处,然后将片层的上顶边和下顶边向内或向外翻折形成容纳通道覆盖住弹性绳,使弹性绳处在容纳通道内,再经过第一压合段压合在容纳通道外固定住容纳通道内的弹性绳,从而取消了无纺布的使用,进而在对袖套环保回收时,回收人员可先拆除第一压合段,然后将弹性绳从袖套上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以此方便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段压合于片层上且位于弹性绳的上方,所述弹性绳两侧的片层间存有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翻折片层的顶边后形成容纳通道时,将弹性绳穿设在容纳通道内,然后对弹性绳上方的片层进行低温压合,使其形成第一压合段,并使弹性绳两侧的片层间存有一定的空隙,使其压合并不实着,从而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手动抓住弹性绳两侧的片层扯开,从而方便将弹性绳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所述压合件包括多个第一压合段,所述第一压合段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压合段沿弹性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压合段压合于片层上且位于弹性绳的上方,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压合段之间形成拆绳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翻折片层在顶边后形成容纳通道后,将弹性绳穿设在容纳通道内,再对弹性绳外侧的片层进行间隔压合,使其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压合段,从而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在拆绳通道将弹性绳直接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方便快捷,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所述片层设置有一个,所述片层的两个侧边相互对应,且所述片层的两个侧边压合连接以形成第二压合段,所述第二压合段压合在弹性绳的端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设置只有一个片层是时,在经过第一压合段后,将片层的两个侧边对齐,然后对侧边进行压合,并且在压合过程中将弹性绳的端头放置在两个侧边之间,从而对弹性绳进行固定,而且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片层的侧边撕开,然后手持住弹性绳,从而将将弹性绳从容纳通道内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操作简单,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所述片层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片层竖直方向上的两侧边一一对应,且两个所述片层的侧边分别压合连接以形成第二压合段,所述第二压合段压合在弹性绳的端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片层是两片或者两片以上时,再对弹性绳的两端进行固定时候,可以在将弹性绳穿入容纳通道后将弹性绳拉直,然后将两片片层覆盖住弹性绳,在对两个片层的侧边进行压合,依次便于生产过程中进行侧边压合工序,进而加快上产速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合段压合于片层上,所述第一压合段位于弹性绳远离顶边的一侧,所述片层远离第一压合段的一侧留设有余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弹性绳的两端压合固定后,在对片层进行一次压合形成第一压合段,使容纳通道封闭,并使经过第一压合段压合的片层存有余边,从而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一手持余边撕扯,将容纳通道撕开,然后将弹性绳从容纳通道内拉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每个所述容纳通道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拆绳孔,所述拆绳孔与容纳通道相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过程中余边磨损脱落后,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先将片层一侧压合住弹性绳的侧壁撕扯开,使弹性绳在容纳通道内向拆绳孔的一侧收缩,然后工作人员将弹性绳从拆绳孔的位置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每个所述容纳通道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拆绳孔,多个所述拆绳孔沿着袖套口的边沿均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片层的任意一侧压合住弹性绳的侧壁撕扯开,使弹性绳在容纳通道内向未撕开的一侧收缩,然后工作人员将弹性绳从可以看见弹性绳的拆绳孔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优选的,所述拆绳孔的一侧端口与容纳通道连通,所述拆绳孔的另一侧端口与袖套筒的内腔相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拆绳口朝向袖套筒的内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拆绳孔是与使用者的手臂紧密贴合,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防止外来物插入拆绳孔,将袖套筒撕扯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容纳通道放置弹性绳,并利用第一压合段固定,从而取消了无纺布的使用,进而在对袖套环保回收时,回收人员可先拆除第一压合段,然后将弹性绳从袖套上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以此方便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2.通过将第一压合段进行低温虚压合,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手动抓住弹性绳两侧的片层扯开,从而方便将弹性绳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3.通过在容纳通道的侧壁开设拆绳孔,在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弹性绳从拆绳孔的位置抽出,以完成袖套筒与弹性绳的分离,进而便于对袖套进行拆除环保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片层;110、内腔;120、第二压合段;130、余边;140、容纳通道;150、第一压合段;160、拆绳通道;170、弹性绳;180、拆绳孔;200、袖套口;210、上顶边;220、下顶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袖套。
实施例1
参照图1,包括至少一个片层100,此实施例应用两个片层100,两个片层100侧边首尾相连接围成袖套筒,袖筒套的两端形成袖套口200。每个片层10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弹性绳170,弹性绳170沿片层100的宽度方向设置。片层100的上顶边210和下顶边220向内或向外翻折后与片层100形成容纳通道140,此实施例为向内翻折,弹性绳170穿设在容纳通道140内。翻折的顶边片层100外沿片层100顶边的长度方向通过超声波低温压合形成第一压合段150,第一压合段150压合于弹性绳170的上方,使容纳通道140的侧壁与弹性绳170贴合在一起,并且在弹性绳170朝向上下顶边220的两侧处沿弹性绳170的长度方向存有较小的空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合段150设置有多个,且用超声波高温压合
参照图2,第一压合段15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压合段150压合于翻折的顶边片层100外部,且多个第一压合段150沿片层100顶边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且每个第一压合段150的长度方向沿翻折顶边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使每两个相邻第一压合段150之间形成用于抽绳的拆绳通道160,拆绳通道160与容纳通道140相互连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片层100设置有一个,且用超声波高温压合
参照图3,片层100设置有一个,且片层100的两个侧边相互对应并贴合在一起,并使片层100上弹性绳170的两个端头聚集在两个片层100侧边贴合处,然后沿片层100侧边的长度方向通过超声波高温压合形成第二压合段120。并且对容纳通道140远离袖套筒的一侧也进行超声波低温压合形成第一压合段150,从而使弹性绳170密封在容纳通道140内。
其中,第一压合段150位于弹性绳170远离顶边的一侧,且片层100远离第一压合段150的一侧留有余边130。且容纳通道140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拆绳孔180,拆绳孔180靠近弹性绳170的一端。并且拆绳孔180的一端与容纳通道140连通,拆绳孔180的另一端与袖套筒的内腔110相互连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拆绳孔180设置有多个
参照图4,容纳通道14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拆绳孔180,多个拆绳孔180沿顶边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片层100设置有两个
参照图5,片层100至少有两个,本实施例中片层100有两个,两个片层100相互对齐,并且在两个片层100长度方向的侧边进行超声波压合,使弹性绳170的两个端头压合在两个片层100长度方向的侧边上。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拆绳孔180设置有多个
参照图6,每个片层100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拆绳孔180,多个拆绳孔180沿顶边的长度反向均匀设置,且每个拆绳孔180分别与之相对应的容纳通道140连通,并且每个拆绳孔180的另一侧朝向袖套筒的内腔110。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片层(100),所述至少一个片层(100)的侧边首尾相连接,所述首尾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片层(100)围成一个袖套筒,所述袖套筒的两端形成袖套口(200),每个所述袖套口(200)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绳(170),所述弹性绳(170)沿袖套口(200)的边沿设置,所述片层(100)的上顶边(210)和下顶边(220)向内或向外翻折形成容纳通道(140),所述弹性绳(170)穿设在容纳通道(140)内,所述容纳通道(140)外设置有用于压合弹性绳(170)的第一压合段(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段(150)压合于片层(100)上且位于弹性绳(170)的上方,所述弹性绳(170)两侧的片层(100)间存有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段(15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压合段(150)沿弹性绳(17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压合段(150)压合于片层(100)上且位于弹性绳(170)的上方,并且每两个所述第一压合段(150)之间形成拆绳通道(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层(100)设置有一个,所述片层(100)的两个侧边相互对应,且所述片层(100)的两个侧边压合连接以形成第二压合段(120),所述第二压合段(120)压合在弹性绳(170)的端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层(10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片层(100)竖直方向上的两侧边一一对应,且两个所述片层(100)的侧边分别压合连接以形成第二压合段(120),所述第二压合段(120)压合在弹性绳(170)的端头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段(150)压合于片层(100)上,所述第一压合段(150)位于弹性绳(170)远离顶边的一侧,所述片层(100)远离第一压合段(150)的一侧留设有余边(1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容纳通道(140)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拆绳孔(180),所述拆绳孔(180)与容纳通道(140)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容纳通道(140)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拆绳孔(180),多个所述拆绳孔(180)沿着袖套口(200)的边沿均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拆绳孔(180)的一侧端口与容纳通道(140)连通,所述拆绳孔(180)的另一侧端口与袖套筒的内腔(110)相互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袖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拆绳孔(180)的一侧端口与容纳通道(140)连通,多个所述拆绳孔(180)的另一侧端口与袖套筒的内腔(110)相互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67011.4U CN215837213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袖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67011.4U CN215837213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袖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37213U true CN215837213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54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67011.4U Active CN215837213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袖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37213U (zh) |
-
2021
- 2021-09-16 CN CN202122267011.4U patent/CN2158372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837213U (zh) | 一种袖套 | |
CN208868579U (zh) | 一种防勒手型背心袋 | |
CN211690824U (zh) | 一种便于搭接的防水卷材 | |
CN211747087U (zh) | 一种内手机袋工装 | |
WO2020119752A1 (zh) | 一种套头式隔离衣及其折叠方法以及基于该折叠方法的穿戴方法 | |
CN207172276U (zh) | 一种用于箱包的打孔装置 | |
CN219057128U (zh) | 一种卫生巾外壳包装撕拉结构 | |
CN208875895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的被罩 | |
CN204979619U (zh) | 设内置双拎手绳封口绳系绳孔气柱及吸盘的纸袋 | |
CN214386105U (zh) | 一种防止拉破的衬衫 | |
CN215531886U (zh) | 一种鞋套 | |
CN107931161A (zh) | 一种衣服自动分拣装置及其分拣方法 | |
CN206607396U (zh) | 一种服装免掏袋口袋拉链成型夹具 | |
CN218898497U (zh) | 一种便于拆卸保护件的手套 | |
CN108704244B (zh) | 瑜伽垫辅助装置 | |
CN208783807U (zh) | 一种电力设备用检修装置 | |
CN211608235U (zh) | 一种便携装订服装 | |
CN220608479U (zh) | 一种改良型约束手套 | |
CN215019097U (zh) | 一种多层分类的手术包 | |
CN215649464U (zh) | 一种头套 | |
CN210028619U (zh) | 盒子 | |
CN204846715U (zh) | 设封口绳系绳孔手提孔内置拎手绳气柱及吸盘的纸袋 | |
CN219813247U (zh) | 一种热熔胶胶粘封边的羽绒服 | |
CN216775104U (zh) | 一种抗拉伸的聚酰亚胺覆盖膜 | |
CN212877983U (zh) | 一种防水效果优异的拉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