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34777U -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 Google Patents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34777U
CN215834777U CN202120794835.4U CN202120794835U CN215834777U CN 215834777 U CN215834777 U CN 215834777U CN 202120794835 U CN202120794835 U CN 202120794835U CN 215834777 U CN215834777 U CN 215834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leeve
metal
plug
action par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48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涛
张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948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34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34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34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该设计包括壳体、金属套、开关元件和火线;其中,插孔设置于壳体底壳上;金属套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插孔暴露;开关元件设置在壳体内,与金属套电连接,当插头未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不导通,当插头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导通;开关元件与金属排电连接,火线穿入壳体内与金属排电连接;具体的,金属套、开关元件、金属排和火线串联。本申请能够有效预防排插在使用时出现的打火现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排插的安全可靠性。

Description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背景技术
插排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电器产品。日常使用的电器设备通过插头插入排插插孔,为电器产品供电。
然而,排插在使用过程中,插拔设备插头时金属套与插头接触面积变化,瞬间电流变化很快,导致出现瞬时的高电压,容易造成空气击穿出现打火现象,损坏电器设备,以及发生不安全事故,给使用者带来不适体验和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从结构设计上可以解决排插使用时打火问题,提高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和更加安全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排插,该排插包括壳体、金属套、火线和开关元件;其中,壳体具有底壳和顶盖,插孔设置于底壳上;金属套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插孔暴露;开关元件设置在壳体内,串连在火线与金属套之间,当插头未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不导通,当插头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导通;开关元件与金属排电连接,火线穿入壳体内与金属排电连接;具体的,金属套、开关元件、金属排和火线串联。
其中,开关元件为机械开关或物理开关,且通过金属排与火线电连接。
其中,当开关元件为机械开关时,机械开关包括:固定部、通断元件和动作部。其中,通断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上,通断元件与金属排以及金属套电连接,且通断元件包括抵接部,抵接部延伸出固定部;其中,动作部,动作部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动作部处于第一位置,通断元件断开,当动作部处于第二位置,动作部挤压抵接部从而使通断元件导通。
其中,动作部为一弹片,动作部的一端与固定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当插头插入插孔,插头触碰自由端,使得动作部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
其中,通断元件还包括第一接触脚和第二接触脚;第一接触脚延伸出固定部并与金属排电连接,第二接触脚延伸出固定部并与与金属套电连接。
其中,金属排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缺口;通断元件包括两个第一接触脚,两个第一接触脚延伸出固定部并分别设置于两个缺口内。
其中,当开关元件为物理开关,物理开关包括:止挡部、动作部和弹性元件。其中,止挡部,设置于壳体内;其中,动作部,设置于壳体内且与止挡部滑动连接,动作部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上的金属片,动作部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动作部处于第一位置,触点与金属套断开,当动作部处于第二位置,触点与金属套导通;其中,弹性元件,设置于止挡部和动作部之间,用于提供使动作部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的作用力。
其中,止挡部靠近插孔的表面具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底壁具有通孔;金属套设置于安装槽内;本体部设置于安装槽内且穿设于通孔内;本体部靠近金属套的一侧具有第一凸缘,插头插入金属套时与第一凸缘抵接并将动作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本体部远离金属套的一侧具有第二凸缘,弹性元件设置于第二凸缘和安装槽的底壁之间,当动作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弹性元件被压缩。
其中,本体部靠近插孔的表面具有凹槽,凹槽远离金属套的侧壁高于靠近金属套的侧壁,凹槽靠近金属套的侧壁靠近的插孔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第一凸缘,凹槽远离金属套的侧壁靠近的插孔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第二凸缘;壳体的底部具有安装座,金属套设置于安装座上;当动作部处于第一位置,安装座的侧壁插入凹槽内,当动作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凸缘与安装槽的底壁抵接。
其中,金属套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触点平行且垂直于动作部的移动方向设置,当动作部处于第一位置,触点与连接部间隔设置,当动作部处于第二位置,触点与连接部层叠贴合。
本申请提供的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该设计通过在火线上设置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与金属套、火线串联,金属套通过插孔暴露,当插头未插入或未完全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不导通,金属套不得电;当插头完全插入金属套时,开关元件导通,金属套得电,相比于现有的排插,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插头在插入金属套时,接触面不完全导致的打火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元件未导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元件导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插的金属排与其他元件的焊接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插使用时,插脚启动开关元件的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排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
图9为图7的排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开关元件处于未导通状态;
图10为图7的排插使用时,插脚插入插孔且开关元件处于导通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图7的排插使用时,插脚未插入插孔且开关元件处于未导通状态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见图12,图12为本申请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的原理图。本申请提供的排插10包括三个插孔40,分别为地线插孔401、零线插孔402和火线插孔403。本申请提供的排插10还包括设置在火线上的开关元件S1。使用时,当插头未插入或未完全插入插孔40内的金属套时,开关元件S1不导通,金属套不通电;当插头完全插入插孔40内的金属套时,开关元件S1导通,金属套通电。相比于现有的排插,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插头在插入排插10的金属套的过程中,接触面不完全导致的打火现象。开关元件S1的具体结构不限,可以为机械开关或物理开关等。以下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插结构示意图,其中,仅显示壳体的底壳,未显示壳体的顶盖。具体的,排插10包括壳体20、金属套21、火线22以及开关元件23。其中,壳体20的底壳的底部具有插孔(图1未示),用于容置插头;金属套21位于壳体20内并通过插孔暴露,在插头插入插孔中时,与金属套21电连接;火线22位于壳体20内且与金属套21电连接。开关元件23串连在火线22与金属套21之间;在插头插入金属套21中时,开关元件23导通,以使得插头通过开关元件23与火线电连接,在插头未插入或未完全插入金属套21中时,开关元件23断开。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开关元件23为机械开关,且多个开关元件23通过第三金属排24c与火线22电连接。
具体的,进一步如图2和图3所示,机械开关23包括:固定部231、通断元件232和动作部234。固定部231可以为绝缘壳体;通断元件232设置于固定部231上,例如设置于固定部231内部,通断元件232分别与第三金属排24c以及金属套21电连接。通断元件232包括抵接部233,抵接部233延伸出固定部231;动作部234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的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3所示的位置),其中,当动作部234处于第一位置,通断元件232断开,当动作部234处于第二位置,动作部234挤压抵接部233从而使通断元件232导通。
具体的,参见图4、图5和图6,动作部234为一弹片,动作部234的一端与固定部231固定连接,例如固定于固定部231的侧壁上且延伸至抵接部233远离固定部231的一侧,另一端为自由端;具体的,如图6所示,动作部234倾斜设置于固定部231靠近金属套21的表面,且自由端在壳体20的底面的投影与火线插孔403重合或部分重合。当插头插入火线插孔403,插头触碰动作部234的自由端,使得动作部234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
具体的,通断元件232还包括第一接触脚235和第二接触脚236;第一接触脚235延伸出固定部231并与第三金属排24c电连接,第二接触脚236延伸出固定部231并与与金属套21电连接。
具体的,参见图4和图5,第三金属排24c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缺口241和第二缺口242;通断元件232包括两个第一接触脚235a、235b,两个第一接触脚235a、235b延伸出固定部231并分别设置于第一缺口241和第二缺口242内。
具体的,参见图12,壳体20的底壳的底壁具有多个呈三角排列的插孔40,分别为地线插孔401、零线插孔402和火线插孔403。
具体的,参见图1-图5,地线26与第一金属排24a电连接,第一金属排24a通过地线插孔401暴露;零线25与第二金属排24b电连接,第二金属排24b与零线的金属套(图未标)电连接或一体成型,零线的金属套通过零线插孔402暴露;火线22与第三金属排24c电连接,开关元件23与第三金属排24c和金属套21串联,金属套21通过火线插孔403暴露。
具体的,壳体20内设置有金属套安装槽(图未标)、金属排安装槽(图未标)和开关元件安装槽(图未标);金属套安装槽、金属排安装槽和开关元件安装槽的结构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套安装槽、金属排安装槽和开关元件安装槽与壳体20的底壳一体成型,金属套21放置在金属套安装槽内,第一金属排24a、第二金属排24b、第三金属排24c分别放置在对应的金属排安装槽内,开关元件23放置在开关元件安装槽内。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插头插脚未插入插孔40中,插头插脚未触碰到动作部234,动作部234处于第一位置,开关元件23未导通,插头未通电;当插头插脚未完全插入插孔40时,插头插脚未触碰到动作部234,动作部234处于第一位置,开关元件23未导通,插头未通电;当插头插脚完全插入插孔40时,插头插脚触碰动作部234,动作部234处于第二位置,开关元件23导通,插头通电,此时插头插脚与金属套21完全接触,因此不会发生打火现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排插10的安全可靠性。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7,开关元件23可为物理开关,且通过第三金属排24c与火线22电连接。
进一步参见图8和图9,具体的,开关元件23包括止挡部301、动作部302和弹性元件303;止挡部301设置于壳体20内;动作部302设置于壳体20内且与止挡部301滑动连接;弹性元件303设置于止挡部301和动作部302之间,金属片304固定在动作部302上。
具体的,动作部302包括本体部302a和金属片304,金属片304固定于本体部302a上,金属片304的一端作为触点305,另一端与第三金属排24c电连接;动作部302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如图11所示的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10所示的位置);当动作部302处于第一位置,触点305与金属套21断开,当动作部302处于第二位置,触点305与金属套21导通。
具体的,参见图10和图11,止挡部301靠近火线插孔403的表面具有安装槽307;安装槽307的底壁具有通孔306;金属套21设置于安装槽307内,即安装槽307将金属套21罩住;动作部302设置于安装槽307内且穿设于通孔306内,即动作部302与止挡部301之间滑动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0-11,本体部302靠近金属套21的一侧具有第一凸缘310,插头插入金属套21时与第一凸缘310抵接并将动作部30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动作部302远离金属套21的一侧具有第二凸缘311,弹性元件303设置于第二凸缘311和安装槽307的底壁之间,当动作部30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元件303被压缩。
进一步,动作部302靠近火线插孔403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308,第一凹槽308的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高于靠近金属套21的侧壁,第一凹槽308靠近金属套21的侧壁靠近火线插孔403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凸缘310,第一凹槽308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靠近火线插孔403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第二凸缘311。
进一步,动作部302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上,即第一凹槽308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还可以设置两个侧板302b,两个侧板302b相对设置于动作部302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二凸缘311连接,从而形成第二凹槽309,弹性元件303设置于第二凹槽309内,弹性元件303一端设置在第二凸缘311上,另一端与安装槽307的底壁抵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凸缘311和安装槽307的底壁分别具有固定柱,弹性元件303为弹簧,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二凸缘311的底壁和安装槽307的底壁分别具有固定柱上。可以理解,当动作部302远离金属套21的侧壁上设置两个侧板302b,安装槽307的底壁的通孔306也具有延伸部,从而使得两个侧板302b可以穿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金属片304固定于侧板302b上,金属片304的一端作为触点305,另一端延伸出安装槽307外部与第三金属排24c电连接。金属套21包括连接部21a,连接部21a与触点305平行且垂直于动作部302的移动方向设置,例如,连接部21a与触点305平行与壳体20的底面设置;当所述动作部30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触点305与所述连接部21a间隔设置,当所述动作部30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触点305与所述连接部21a层叠贴合,从而进一步避免所述触点305与所述连接部21a逐步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打火现象。
具体的,壳体20的底部还具有安装座312,金属套21设置于安装座上;当动作部302处于第一位置时,安装座312的侧壁插入第一凹槽308内,当动作部302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凸缘310与安装槽307的底壁抵接。
具体的,第一凸缘310在壳体20底面的投影与火线插孔403在壳体20底面的投影重合或部分重合,使得插头插入火线插孔403后可以与第一凸缘310抵接。
具体的,参见图7-图11,地线26与第一金属排24a电连接,第一金属排24a通过地线插孔401暴露;零线25与第二金属排24b电连接,第二金属排24b与零线的金属套一体成型且通过零线插孔402暴露;火线22与第三金属排24c电连接,开关元件23与第三金属排24c通过引线电连接,金属套21通过火线插孔403暴露。
具体的,壳体20内设置有金属套安装槽(图未标)、金属排安装槽(图未标)和开关元件安装槽(图未标);金属套安装槽、金属排安装槽和开关元件安装槽与壳体20一体成型,金属套21放置在金属套安装槽内,第一金属排24a、第二金属排24b、第三金属排24c放置在金属排安装槽内,开关元件23放置在开关元件安装槽内。
具体的,参见图12,壳体20的底壳的底壁具有多个呈三角排列的插孔40,分别为地线插孔401、零线插孔402和火线插孔403。
在本实施例中,当插头插脚未插入插孔40中,动作部302处于第一位置,开关元件23未导通,插头未通电;当插头插脚未完全插入插孔40时,插头插脚未触碰到第一凸缘310,开关元件23未导通,插头未通电;当插头插脚完全插入插孔40时,插头插脚触碰第一凸缘310,开关元件23导通,插头通电;同时插头插脚与金属套21完全接触,因此不会发生打火现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排插的安全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排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插孔;
金属套,位于所述壳体内并通过所述插孔暴露;
火线,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金属套电连接;
开关元件,串连在所述火线与所述金属套之间;在插头插入所述金属套中时,所述开关元件导通,以使得所述插头通过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火线电连接,在所述插头未插入所述金属套中时,所述开关元件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机械开关或物理开关,且通过金属排与所述火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机械开关,所述机械开关包括:
固定部;
通断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通断元件与所述金属排以及所述金属套电连接,且所述通断元件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延伸出所述固定部;
动作部,所述动作部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通断元件断开,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动作部挤压所述抵接部从而使所述通断元件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部为一弹片,所述动作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孔,所述插头触碰所述自由端,使得所述动作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元件还包括第一接触脚和第二接触脚;所述第一接触脚延伸出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金属排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脚延伸出所述固定部并与与所述金属套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排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缺口;所述通断元件包括两个第一接触脚,两个所述第一接触脚延伸出所述固定部并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缺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物理开关,所述物理开关包括:
止挡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动作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止挡部滑动连接,所述动作部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上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一端与所述金属排连接,另外一端为触点,所述动作部可以被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触点与所述金属套断开,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触点与所述金属套导通;
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动作部之间,用于提供使所述动作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回到所述第一位置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靠近所述插孔的表面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具有通孔;所述金属套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本体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金属套的一侧具有第一凸缘,所述插头插入所述金属套时与所述第一凸缘抵接并将所述动作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金属套的一侧具有第二凸缘,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当所述动作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元件被压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插孔的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远离所述金属套的侧壁高于靠近所述金属套的侧壁,所述凹槽靠近所述金属套的侧壁靠近所述的插孔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凸缘,所述凹槽远离所述金属套的侧壁靠近所述的插孔的端部向外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凸缘;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安装座,所述金属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安装座的侧壁插入所述凹槽内,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套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点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动作部的移动方向设置,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触点与所述连接部间隔设置,当所述动作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触点与所述连接部层叠贴合。
CN202120794835.4U 2021-04-16 2021-04-16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Active CN215834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835.4U CN215834777U (zh) 2021-04-16 2021-04-16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835.4U CN215834777U (zh) 2021-04-16 2021-04-16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34777U true CN215834777U (zh) 2022-02-15

Family

ID=80188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4835.4U Active CN215834777U (zh) 2021-04-16 2021-04-16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347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1680B2 (en) Ground-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US6749449B2 (en) Safety receptacle with jacketed internal switches
CN103730751B (zh) 防触指连接器
US9343828B2 (en) Push button power poke home connector
CN102496808A (zh) 防触电安全插座
KR101234349B1 (ko) 원터치 방식의 콘센트
CN215834777U (zh) 排插使用时防打火设计
CN217281495U (zh) 可侦测拔出动作的电连接器
CN107359089B (zh) 带过流保护功能的墙壁开关
CN214589360U (zh) 一种防触电防拉弧插座
CN214044090U (zh) 一种防触电插座
CN106450899A (zh) 一种多控结构的安全插座
CN104518322B (zh) 插座
KR101205016B1 (ko) 전원 연결 기구
CN206250435U (zh) 一种多控结构的安全插座
CN216818696U (zh) 插座
CN219760172U (zh) 插座
CN215451937U (zh) 一种安全电源连接器
CN218677891U (zh) 电源插座
CN212411977U (zh) 漏电断路器的试验按钮结构
CN211907768U (zh) 充电桩的电连接器电极改进结构
CN218896902U (zh) 一种防触电插座结构
CN218850016U (zh) 多点触控检测安全插座
CN220341622U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03481528U (zh) 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