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32574U -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32574U
CN215832574U CN202122051323.1U CN202122051323U CN215832574U CN 215832574 U CN215832574 U CN 215832574U CN 202122051323 U CN202122051323 U CN 202122051323U CN 215832574 U CN215832574 U CN 215832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bottom plate
plate
lay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513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
陈翼虎
孙万来
陈林
刘政权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513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32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32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32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雷底板,包括:骨架总成,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板体总成,覆设于所述骨架总成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梁体及所述第二梁体均包括第一层、第二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且所述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骨架总成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的中间层,使得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有效吸能的基础上,还能够更高效的起到缓冲作用,使整体结构更加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和防雷组件,更特别的是涉及一种防雷底板。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特殊车辆而言,例如装甲车等重型装配车,对其防护性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这类车辆的防雷防爆性能,由于爆炸物的爆炸而引起的装甲车的损坏及人员的伤亡是一个重大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装甲车等车辆的防雷防爆性能及吸能性能,通常设置较为厚重的防雷板。然而这类防雷板结构使得车辆整体超重,机动性差。且在防雷防爆的过程中不具有缓冲作用,刚性较大,使车辆受到冲击后产生无法预料的形变,不利于对车辆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能够有效缓解冲击力的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一种防雷底板,包括:
骨架总成,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
板体总成,覆设于所述骨架总成沿第一方向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梁体及所述第二梁体均包括第一层、第二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且所述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总成包括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及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吸能材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为铝合金板体;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为防弹钢板体;和/或
所述吸能材料层为蜂窝泡沫铝吸能材料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底板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两侧的第一侧板,每一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呈角度设置,以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组合向背离所述骨架总成方向形成一凹陷结构;
所述第二板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一侧板对应的第二底板及第二侧板;
所述吸能材料层布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及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梁体包括主梁体及位于所述主梁体两侧的侧梁体,所述主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侧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梁体包括至少两根,所述主梁体位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梁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梁体远离所述主梁体的一侧与所述侧梁体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向远离所述第一梁体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主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侧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雷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防雷底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防雷组件。
上述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通过设置骨架总成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的中间层,使得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有效吸能的基础上,还能够更高效的起到缓冲作用,使整体结构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防雷底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雷底板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防雷底板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防雷底板的俯视图;
其中,100-防雷底板、10-骨架总成、20-板体总成、11-第一梁体、12-第二梁体、13-吸能材料层、21-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111-第一层、112-第二层、113-中间层、121-主梁体、122-侧梁体、211-第一底板、212-第一侧板、221-第二底板、222-第二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底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底板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底板的侧视图。
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雷底板100,包括相互连接的骨架总成10与板体总成20。骨架总成10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梁体11与第二梁体12。板体总成20覆设于骨架总成10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其中,第一梁体11及第二梁体12均包括第一层111、第二层112以及位于第一层111与第二层112之间的中间层113,中间层113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且通孔的轴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具体使用时,第一方向具体为与骨架总成10延伸方向平行。骨架总成10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侧围梁或者车架上。当车辆受到外力冲击时,板体总成20首先对外力起到阻挡作用。由于板体总成20与骨架总成10相互固定连接,骨架总成10对板体总成20提供支撑及稳固基础,使得防雷底板100的结构更加牢固。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梁体11与第二梁体12均设置为由第一层111、第二层112以及中间层113组成的多层结构,且中间层113的横截面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中间层113能够有效缓冲防雷底板100所受到的冲击力,并沿垂直于板体总成20的方向产生形变,进一步地提高了防雷底板100的吸能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结构更加稳定的原理,使得中间层113的稳定性更好,对冲击力的吸收性更高。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圆形结构等,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总成20包括第一板体21、与第一板体21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22以及位于第一板体21与第二板体22之间的吸能材料层23。通过吸能材料层23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板体总成20的吸能效果。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1为铝合金板体,和/或第二板体22为防弹钢板体,和/或吸能材料层23为蜂窝泡沫铝吸能材料层。铝合金板体能够有效降低第一板体21的整体重量,在不影响防雷底板100的防雷性能的基础上,使其整体结构更加轻便,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而防弹钢板体与蜂窝泡沫铝性能材料层的设置,能够提高防雷底板100的防雷性能及吸能性能,使防雷底板100的结构安全性更高。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以及吸能材料层23也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材料,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1包括第一底板211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底板211两侧的第一侧板212,每一第一侧板212与第一底板211之间呈角度设置,以使两个第一侧板212与第一底板211组合向背离骨架总成10方向形成一凹陷结构。第二板体22包括分别与第一底板211及第一侧板212对应的第二底板221及第二侧板222。吸能材料层23布置于第一底板211与第二底板221之间、及第一侧板212与第二侧板222之间。具体地,由于第一侧板212与第一底板211之间呈角度设置,使得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以及吸能材料层23共同形成一横截面为“V”型的整体结构。由此,能够偏转地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减少对车辆的伤害。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底板的俯视图。
请参看图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梁体12包括主梁体121及位于主梁体121两侧的侧梁体122。主梁体121固定于第一底板211上,侧梁体122固定于第一侧板212上。将第二梁体12分别设置为主梁体121及侧梁体122,能够使主梁体121、侧梁体122分别与第一底板211及第一侧板212之间贴合的更加牢固。从而使得骨架总成10对板体总成20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梁体11包括至少两根。主梁体121位于相邻的两根第一梁体11之间,且第一梁体11远离主梁体121的一侧与侧梁体122相连。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梁体11包括两根,且分别垂直设置于主梁体121的两侧,连接主梁体121与侧梁体122。具体地,第一梁体12固定于第一底板211上,主梁体121连接于第一梁体11的内侧,侧梁体122连接于第一梁体11的外侧。从而使得主梁体121与侧梁体122的连接位置更加稳固,进一步地提高骨架总成10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梁体122的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向远离第一梁体11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主梁体121的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侧梁体122的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具体使用时,由于主梁体121位于中间位置,主梁体121上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因此为了确保防雷效果更加稳定,将主梁体121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设为较大值。而侧梁体122处的冲击力由于受到主梁体121处的分散,其冲击力较小。在确保整体结构稳固的基础上,使侧梁体122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向远离第一梁体11的方向逐渐减小,可以使得防雷底板100整体结构更加轻量化。
基于与上述防雷底板100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雷组件,该防雷组件包括如上提及的防雷底板100。
基于与上述防雷组件相同的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提及的防雷组件。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第二板体22首先对所受到的冲击力产生阻挡。吸能材料层23能够有效吸收爆炸物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减少车辆所受到的冲击。在此基础上,由于板体总成20固定于骨架总成10上,骨架总成10上的第一梁体11与第二梁体12能够对板体总成20形成支撑力,从而使得防雷底板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此外,由于第一梁体11与第二梁体12均由第一层111、第二层112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层113组成,其中,中间层113的横截面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能够有效缓冲防雷底板100所受到的冲击力,并且按照预设路径产生一定的形变。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避免防雷底板100因产生无法恢复的形变而导致的损坏。而且,多个通孔中的每一个通孔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结构,因此使得中间层113的结构更加牢固,安全性能更高。
上述实施例中的防雷底板100、防雷组件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骨架总成10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梁体11与第二梁体12,且与板体总成20固定连接,从而能够提高防雷底板100的整体稳定性,使防雷底板100所能承受的冲击力更大;
2)设置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的中间层113,使得防雷底板100受到冲击时,中间层113能够按照指定路径产生一定能够恢复的形变,从而避免防雷底板100因产生无法预估且无法恢复的形变而导致其结构损坏;
3)由于通孔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得中间层113的稳定性更高;
4)第一板体21为铝合金板体,第二板体22为防弹钢板体,吸能材料层23为蜂窝泡沫铝吸能材料层,能够在不影响防雷底板100的防雷性能及吸能性能的基础上,使其整体结构更加轻便,提高车辆的机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总成,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梁体与第二梁体;
板体总成,覆设于所述骨架总成沿第一方向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梁体及所述第二梁体均包括第一层、第二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结构,且所述通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总成包括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吸能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为铝合金板体;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为防弹钢板体;和/或
所述吸能材料层为蜂窝泡沫铝吸能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底板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两侧的第一侧板,每一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呈角度设置,以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组合向背离所述骨架总成方向形成一凹陷结构;
所述第二板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一侧板对应的第二底板及第二侧板;
所述吸能材料层布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及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体包括主梁体及位于所述主梁体两侧的侧梁体,所述主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侧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包括至少两根,所述主梁体位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梁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梁体远离所述主梁体的一侧与所述侧梁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雷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向远离所述第一梁体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主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侧梁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
9.一种防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防雷底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雷组件。
CN202122051323.1U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5832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51323.1U CN215832574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51323.1U CN215832574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32574U true CN215832574U (zh) 2022-02-15

Family

ID=80197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51323.1U Active CN215832574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325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5810A (zh) * 2022-02-18 2022-05-13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地板总成及车辆
CN114670926A (zh) * 2022-04-11 2022-06-28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腹板式车架总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5810A (zh) * 2022-02-18 2022-05-13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地板总成及车辆
CN114670926A (zh) * 2022-04-11 2022-06-28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腹板式车架总成
CN114670926B (zh) * 2022-04-11 2023-08-08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腹板式车架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32574U (zh) 一种防雷底板、防雷组件及车辆
RU2669572C2 (ru) Кожух дл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тягового электродвигателя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способ обеспечения ударопоглощающего кожуха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дл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RU2565165C2 (ru) Фюзеляж воздушного судна с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ой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ающей деформацион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ей и воздушное судно с таким фюзеляжем
US20220258802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7084366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20100319274A1 (en) Shock-absorbing tie brace
CN106741189B (zh)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CN113272211B (zh) 车体构造
CN112109398A (zh) 一种含负泊松比蜂窝材料的底部防护结构
JP2022534601A (ja) シルビーム等減速ユニット
CN112693331B (zh) 用于能量存储装置的包括变形区域的框架结构
US10641584B2 (e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for underbody blast protection
CN108819684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10758295A (zh) 一种积木式碰撞吸能装置
CN106740605B (zh) 一种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CN112677920B (zh) 一种军用车辆抗爆炸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14670926B (zh) 一种腹板式车架总成
CN214648063U (zh) 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
CN213618773U (zh) 一种含负泊松比蜂窝材料的底部防护结构
CN215794079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新能源车侧面柱
CN221090990U (zh) 用于车身前部的吸能结构及车辆
DE102021122904B4 (de) Traktionsbatterieeinheit
KR102107488B1 (ko) 차체 언더 플로어 보강 구조
CN217562732U (zh) 一种防刮底电池箱体及车辆
CN216424328U (zh)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碰撞吸能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