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8835U - 一种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8835U
CN215818835U CN202120922458.8U CN202120922458U CN215818835U CN 215818835 U CN215818835 U CN 215818835U CN 202120922458 U CN202120922458 U CN 202120922458U CN 215818835 U CN215818835 U CN 215818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power supply
assembly
battery
ind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224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陈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224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8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8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8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壳体、电池组件、电路板组件、指示组件、输出端子及输入端子。电源壳体内设有容置腔和指示孔,指示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电池组件和电路板组件设于容置腔中,电路板组件与电池组件电性连接。指示组件一端置于指示孔中,与指示孔四周的电源壳体相连,另一端设于容置腔中,与电路板组件上的指示灯相对。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分别与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且分别设于电源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上。通过上述方式,使电源装置整体的结构紧凑,可有效避免同时连接外部电源和用电设备时线路交叉的情况,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且更有利于内部走线,进一步利于产品体积小型化。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装置应用非常广泛,是可以存储电能并向外输出电能的一种储能设备。在某些应用场景中,需要电源装置既能供电,还能提供多种方便用户使用设备的功能,最好还能做到设备小型化。而传统的电源装置往往体积较大,功能单一,使用不方便,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以解决传统电源装置体积较大,功能单一,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壳体、电池组件、电路板组件、指示组件、输出端子及输入端子。所述电源壳体内设有容置腔,所述电源壳体上开设有指示孔,所述指示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电池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设于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指示孔之间的所述容置腔中,且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指示组件一端置于所述指示孔中,与所述指示孔四周的所述电源壳体相连,另一端设于所述容置腔中,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的指示灯相对;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输入端子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且分别设于所述电源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上。
本申请中的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壳体,电源壳体开设有容置腔,并依次容纳电池组件、电路板组件以及指示组件,电源壳体开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指示孔,电路板组件设有指示灯,指示组件的一端置于指示孔内,另一端与指示灯相对设置,电源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上分别设有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通过此设置方式,使得电源装置整体的结构紧凑,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可有效避免同时连接外部电源和用电设备时线路交叉的情况,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且更有利于内部走线,进一步利于产品体积小型化;同时,集成有指示组件,可以将电池的信息通过电路板组件的指示灯传递至指示组件,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电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电路板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电路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指示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第一电路板靠近第二电路板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电路板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第二电路板背离第一电路板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第三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电源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电源壳体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电源壳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电源装置实施例第一壳体、电路板组件、隔热板、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Ⅰ区域的放大图;
图15本申请实施例盖合壳体和电源壳体扣合连接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发明人长期对汽车应急电源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能将低压直流电转换和电器额定电压相同的直流电、供一般电器使用的电源装置,它可以用于汽车亏电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启动汽车的时候能启动汽车,也能将充气泵与应急电源、户外照明等功能结合起来,是户外出行必备的产品之一。
本申请提供的电源装置不仅可以用于汽车应急电源,还可以适用于其他机械装置的电源箱、电池箱内。
请参阅图1和图10,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描述的电源装置 1000可以包括电源壳体10、电池组件20、电路板组件30、指示组件40、输出端子50及输入端子60。其中,电源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00 和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开设有第一凹槽110,第二壳体200开设有第二凹槽210。第一凹槽110与第二凹槽210的开口相对,且第一凹槽110与第二凹槽210相匹配。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相互扣合,第一凹槽110的开口与第二凹槽210的开口相互连接,形成容置腔 11。
电源壳体10的容置腔11可以容纳电池组件20、电路板组件30、指示组件40,电池组件20包括电池21和隔热板22,电池21可以用于存储电能,并可以为外部器件输出电能。具体地,电池21可以是软包锂电池,或多个锂电池21组成的电池组。电路板组件30与电池21电性连接,电路板组件30可以控制电池21电能的输入和输出,电池组件 20通过电路板组件30进行充放电。电源壳体10可以保护电池组件20,从而可以防止灰尘、水汽等杂质进入电源装置1000。电源装置1000可以为移动电源,也可以为汽车应急电源。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000的结构紧凑,可以有效节约占用空间。
继续参阅图1,指示组件40、电路板组件30、电池组件20依次设置于电源壳体10的容置腔11内,指示组件40靠近第二壳体200,电池组件20靠近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开设有连通第二凹槽210的指示孔2110,具体地,指示孔2110贯通第二凹槽210并连通第二凹槽210 和电源壳体10外界。指示组件40的一端连接指示孔2110,并容置于指示孔2110内,另一端与电路板组件30上的指示灯相对。其中指示孔2110 包括第一指示孔211和第二指示孔212,相应的指示灯也设有两个。指示孔2110供用户观察电池21使用情况。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分别与电路板组件30电性连接。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位于电路板组件30的两侧,且分别设于电源壳体10或第一凹槽11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上。
具体地,隔热板22位于电池21与电路板组件30之间,将电池21 与电路板组件30分隔于两侧,防止电池21与电路板组件30之间的热量交换。
可选地,隔热板22与电池21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隔热板22 可以用于对电池21进行限位或者两者相对固定。例如隔热板22和电源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带23连接,进而将电池21和隔热板22进行固定,防止电池21松动。当然,隔热板22和电池21也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相对固定。
可选地,在电池21与第一壳体100之间可设置一个减震板24,减震板24可以在电池21和电源壳体10组件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层,对电池21起到保护作用。
可选地,减震板24可以为EVA塑料板,EVA塑料板电绝缘性优良,柔软而抗冲强度好,可对电池21进行较好的保护。
电路板组件30与电池组件20电性连接,可以对电池21的输入或输出进行控制,并监控电池21的使用情况。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电路板组件3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电路板组件30包括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以及第三电路板600。电路板是电子元件的支撑体,在电路板中有金属导体作为连接电子元器件的线路。电路板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一并参阅图2、图3,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500位于第一电路板400沿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电路板400 和第二电路板500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并相互间隔,即第一电路板400 的板面与第二电路板500的板面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第一电路板400 和第二电路板500层叠设置于第三电路板600板面的一侧,第三电路板 600与第二电路板500电性连接。第三电路板600可以垂直于第二电路板500,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和第二电路板500板面垂直于第三电路板600的板面,第三电路板600也可以不垂直、倾斜设置于第一电路板 400与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也可以不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500与第三电路板600也可以不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600按照以上位置关系连接组装形成电路板组件30,节省组装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面积大于第二电路板500的板面面积,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层叠并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 500在第一电路板400上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范围内,即第二电路板500的板面正对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平行层叠设置时,第二电路板500的边侧不会超过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范围,使安装后的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等于第一电路板400的板面面积。此时,第一电路板40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电路板50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在水平面上的共同投影最小,以减小电路板组件30的最大投影面积。同时,第一电路板400面向第二电路板500一侧设有不同高度的元器件,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区域的所有元器件高度均低于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未重叠区域的部分元器件高度,使得第一电路板400上的元器件按照高度的不同分区设置,第二电路板500可以与元器件高度较低的区域层叠设置,使组装后的电路板组件30能减小占用空间,从而达到减小电源装置1000体积的效果。
一般来说,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区域的元器件高度应该尽量低,因此,所述重叠区域的最高元器件507高度只需低于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未重叠区域的部分元器件的高度即可。进一步的,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区域的最高元器件507 的高度应低于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未重叠区域的最高元器件507的高度。
可选地,第三电路板600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三电路板600一边的宽度,即第三电路板600的宽度不大于第一电路板 400靠近第三电路板600一边,第三电路板600的宽度指的是第三电路板600在板面延伸方向上的最大宽度。第三电路板600板面延伸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不超过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三电路板600一边的宽度,可以减小电路板组件30的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0远离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设有如图3所示的指示灯411,指示灯411可以获知并显示电池21的使用信息。
可选地,指示灯411可以是电量指示灯和/或时间指示灯,用于显示电池21的电量使用信息,例如电量不低于30%显示绿色,低于30%显示红色。指示灯411也可以替换成LED屏,以显示电池21的剩余电量。
指示灯411可以通过指示组件40显示于电源壳体10外。即在电源装置1000安装后,指示组件40用于将指示灯400的信息显示于电源壳体10之外。
请参阅图4、图5,图4和图5的左右图分别为指示组件40爆炸图的仰视图和俯视图。指示组件40可以包括导光件4011、防液件4012以及安装架4013。其中,导光件4011设有相互连通的出光端40111和入光端40112,出光端40111容置于第一指示孔211,用于将光线从第一指示孔211内导出。入光端40112连接防液件4012,并且在指示组件40 安装于第二壳体200时,防液件4012包覆部分导光件4011和第一指示孔211的孔径边缘,以将第二壳体200上的第一指示孔211与导光件4011 连接处密封连接。同时,防液件4012可选为透光性良好的材料,例如透明或半透明的硅胶材料,使得电源壳体10内的光线可以透过防液件 4012抵达入光端40112。安装架4013是将导光件4011、防液件4012安装于第二壳体200的装置,安装架4013具体可以包括承载部40131和固定部40132。承载部40131用于承载固定防液件4012和导光件4011,在安装状态下,承载部40131可以设置成紧贴防液件4012,防止防液件 4012松动。承载部40131设有与防液件4012相对的通槽40131,在电源装置1000安装状态下,通槽40131一端与防液件4012相对,另一端与指示灯411相对,进而使得指示灯411内的光可以穿过通槽40131进入防液件4012,最终从导光件4011的出光端40111出射。安装架4013 的固定部40132与承载部40131,例如连接于承载部40131的四周,用于将承载部40131固定于第二壳体200。固定部40132可以是图中所示的螺孔,还可以是卡扣等固定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组件4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以显示电路板组件30的不同信息,例如图1中的指示组件40数量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组件40可以进一步包括按压件4014,按压件4014的一端穿设于第二指示孔212中,的另一端与防液件4012相接触。防液件4012可选为弹性材料,使得按压按压件4014能够带动防液件4012与按压件4014接触的部分沿按压方向移动,松开按压件4014 时防液件4012将带动按压件4014回弹至初始位置。并且,按压件4014 远离第二指示孔212的一端可以抵接电路板组件30的开关,如此,用户可以通过按压按压件4014,来控制电路板组件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0开设有指示孔2110,用于安装指示组件40。指示组件40可以将电源壳体10内电路板组件30的光线信息,或者按键开关显示于电源壳体10外,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指示孔2110观察获知电源设备1000的使用信息,获知控制电源设备1000。并且指示组件40设有防液件4012,增加了电源设备1000的气密性,防止流体进入内部,增加了电源设备10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在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的电性连接面上,可以设置电路元器件,以进一步减小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占用空间是指装置电路板组件30时所需要的容纳空间,若电路元器件设置在电路板组件30的外周,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增大。同样的,第二电路板500与第三电路板600的电性连接面上也可以设置电路元器件,减小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电路板组件30将电路板拆分为3块不同尺寸的电路板来设置,其中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层叠设置,减小了现有技术中电路板板面延伸方向的占用空间,并且可以将电路板组件30 中的电路元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0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三电路板 600的连接处,有效地减小了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当电路板组件 30应用例如汽车应急电源时,占用的汽车内部空间减小,使得汽车其他的可用空间增大。
请参阅图6,图6所示出的为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 一侧结构示意图,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分为第一区域Ⅰ和第二区域Ⅱ2个区域,当然也可以分为3个或更多区域。第一区域Ⅰ为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与第二电路板500 层叠设置时重叠的区域,第二电路板500安装于第一区域Ⅰ上并与第一电路板400电性连接并将第二电路板500进行固定,第一区域Ⅰ的形状大小与第二电路板500相匹配,第一区域Ⅰ的面积等于第二电路板500 的板面面积。而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未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的区域为第二区域Ⅱ。
第一区域Ⅰ中设有插针接口430,第一电路板400可以通过插针接口430与第二电路板500上的插针接头510实现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区域Ⅰ还设有电源接口440和电源控制电路540450,电源接口440用于连接图1中的电池21,电池21可以向电路板组件30 提供电源电能,以向电路板组件30供电。电池21可以通过电源连接线 (图未示)连接电源接口440。电源控制电路540450是保护电池21使用安全的控制电路540,可以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源单元,防止电池21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21的使用寿命,并监控电池21 的状态。具体地,电源控制电路540450可以为BMS电池21控制电路 540(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源控制电路540450可以设有电池21的电压电流信号检测电路(图未示),以判断电池21是否出现故障,也可以设有温度传感器(图未示),用于采集电池21的温度信息,判断电池21温度是否过高。电源控制电路540450与电源接口440连接,从而对电池21进行控制,监控电池21的状态。
进一步参阅图5,第二区域Ⅱ设有第一输出接口460、第二输出接口480和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连接电源接口440,电池21可以通过电源接口440向第一功率变换电路提供电能。具体地,第一功率变换电路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DC-DC converter),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可以将电池21直流电压的电能转换为另一个直流电压值的电能,以达到小功率的直流电转换成较大功率的直流电的目的。例如,电池21提供的电能电压值为3.6V,给汽车应急供电,最大需要输出 14.4V、240W的功率。电池21通过电源接口440向第一功率变换电路提供电能,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将此电能的电压值升压,转化成电压值为 14.4V、240W的电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可以将电能的电压值转换为16V、20V或其他电压值的电能,以供不同额定电压的用电器供电。可选的,第一功率变换电路105的输出功率大于或等于W。
具体地,第一功率变换电路105可以包括第一电容器4701,第一电感器4702,散热器4703以及第一MOS管4704。散热器4703的数量可以是2个或多个,第一电感器4702设置于两个散热器4703之间,用于对第一电感器4702和第一MOS管4704进行散热。第一输出接口460 连接第一功率变换电路,以将第一功率变换电路转换后的电能输出。可选地,第一输出接口460可以是EC5连接端子。
可选地,第一区域Ⅰ的所有元器件高度低于第二区域Ⅱ的部分元器件高度,使得相对高度较低的元器件位于第一电路板400上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的区域,相对高度较高的元器件位于第一电路板400不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的区域,从而使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二电路板500组装后的总体高度减少,从而节省电路板组件30的安装空间。例如,插针接口430、电源接口440和电源控制电路540450的高度低于散热器 4703的高度。又例如,沿轴向竖立摆放的电容器一般高度高于横向摆放的电容器高度。此处的高度是指,元器件或者第二电路板500安装于第一电路板400时,从第一电路板400到第二电路板500并沿第一电路板400厚度方向上的高度。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升压功率较大,产生的热量多,那么第一功率变换电路中的第一电容器4701、第一电感器4702 和散热器4703的高度较高。此时可以将第一功率变换电路设置于第二区域Ⅱ,使第一区域Ⅰ可以放置其他高度较低的元器件及电路。第二区域Ⅱ可以不考虑高度,因此可以将第二区域Ⅱ中电容器沿轴向竖立摆放,以增加单位面积内可以摆放的电容器的数量,而第一区域Ⅰ内的电容器横向摆放,以减小第一区域Ⅰ内元器件的高度。
可选地,第二电路板500面向第一电路板400的一侧设有如图7所示的元器件520,在第二电路板500层叠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0时,元器件520的最大高度与第一区域Ⅰ(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 的一侧与第二电路板500层叠设置时重叠的区域)的最大高度元器件高度之和,小于第二区域Ⅱ(第一电路板4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与第二电路板500层叠设置时未重叠的区域)的部分元器件高度。
如第一功率变换电路中散热器4703的高度较高,因此,第二电路板500面向第一电路板400的一侧的最高元器件与第一区域Ⅰ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之和小于散热器4703的高度,使得第二电路板500与第一电路板400层叠设置后,高度不会超过散热器4703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元器件520与第一区域Ⅰ的元器件之间留有安全距离,元器件520的高度与第一区域Ⅰ的元器件高度、安全距离之和,小于第二区域Ⅱ的部分元器件高度。安全距离指的是第一区域Ⅰ中元器件与元器件520的最短距离,以保证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 之间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安全距离可选为3~5mm。
本申请提供的电路板组件30合理设置了第一电路板400中的电路元器件位置,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重叠区域设置相对较低的元器件,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未重叠区域设置相对较高的元器件,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从而达到减小电路板组件30占用空间的效果。
请参阅图7,图7所示出的为第二电路板500靠近第一电路板400 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电路板500靠近第一电路板400的一侧设有插针接头510与元器件520。
插针接头510与插针接口430的位置相对应,通过插针接头510与插针接口430101相互配合连接可以同时实现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一电路板400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使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简洁,安装更加简单。将第二电路板500安装于第一电路板400的第一区域Ⅰ上,且第一电路板400与第二电路板500电性连接。电性连接的目的是将第一电路板400中的电路与第二电路板500中的电路连接,并且将它们可以通过插针接口430和插针接头510互相传输电能。
可选地,插针接口430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者更多个,插针接头510 的数量可以为对应的2个或者更多个,不仅可以增大连接口的传输效率,并且可以对第二电路板500起到固定、定位的作用。可选地,插针接头 510中的插针可以为10针、15针或者20针,插针接口430可以为与插针子线接口对应的10孔、15孔或者18孔。插针接头510与插针接口 43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插针接口430设于第二电路板500,插针接头 510设于第一电路板400。
第二电路板500的元器件520包括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可以将电池21直流电压的电能转换为另一个直流电压值的电能。本申请中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用于将电池21的电能转换为5-20V、最大功率60W的电能。
由于第二电路板500和第一电路板400之间通过插针接口430和插针接头510实现了电性连接,因此,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可以与设置在第一电路板400上的第二输出接口480电性连接。第二输出接口480可以是USB输出接口,type-C输出接口等,由于第二输出接口480需要经常插拔连接数据线,如果设置在第二电路板500上一方面将增加第二电路板500的面积,另一方面第二电路板500与第一电路板400之间仅通过插针连接器连接,经常插拔可能造成插针连接器的松动。因此,本申请中第二输出接口480利用了第二电路板500与第一电路板400之间通过插针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特点,将第二输出接口480设置在第一电路板400 上,第一电路板400固定在设备壳体上,可以避免接头的松动。
具体地,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可以是第二DC-DC转换电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包括第二电容器5201,第二电感器5202和第二MOS管5203。第二电容器5201和第二电感器520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间隔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并联多个第二输出接口480,以向多个用电器同时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可以转换并输出多个不同功率的电能,以向不同额定功率的用电器供电。
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小于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使第二电路板500上的元器件体积较小,适于与第一电路板400层叠安装,减少组装后的整体体积。可选的,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小于W,第一功率变换电路能将电池21电能的3.6V电压转换为14.4V的电压,第二功率变换电路能将电池21电能的3.6V电压转换为5V、8V 或者10V的电能。同时,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可以不设置散热器,因此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元器件体积和高度要小于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元器件体积和高度。此处的高度是指,第二电路板500安装于第一电路板400 时,从第二电路板500到第一电路板400并沿第二电路板500厚度方向上第二电路板500的元器件高度。当第二电路板500安装于第一区域Ⅰ时,第一电路板400上的元器件高度加上第一区域Ⅰ元器件高度,低于或者约等于第二区域Ⅱ中高度最高的元器件高度。
本申请提供的电路板组件30将不同功率的转换电路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上,相对于安装于同一个电路板的现有技术,减小了电路板组件 30中电路板的沿电路板板面延伸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同样减小了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
请参阅图8,图8所示出的为第二电路板500远离第一电路板400 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电路板500远离第一电路板400一侧设有第一排线接口530和控制电路540。
控制电路540分别连接插针接头510、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和第一排线接口530。控制电路540是电路板组件30的控制中心,可以控制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和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工作,对电路板组件30的电路电能进行分配。控制电路540除了控制第二电路板500上的电路和元器件的工作外,控制电路540通过连接插针接头510和第一排线接口530控制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三电路板600的电路及其元器件的工作。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540中的元器件的高度低于第一排线接口530 的高度,此处的高度是指沿第二电路板500厚度方向远离第一电路板400 方向的高度。
本申请电路板组件30将体积较小的控制电路54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远离第一电路板400的一侧,并且控制电路540中的元器件高度低于第一排线接口530的高度,不会对电路板组件30的占用空间产生影响。
参阅图9,图9为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第三电路板600的结构示意图,第三电路板6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设有第二排线接口610 和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第三电路板600远离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设有充电接口630。充电接口630连接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连接第二排线接口610,第二排线接口610通过排线连接第二电路板500的第一排线接口530。
其中,充电接口630可以连接外部电源(图未示),外部电源可以通过连接充电接口630向电池21输入电能。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可以是第三DC-DC转换电路,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包括第三电容器 6201,第三电感器6202和第三MOS管6203。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 是降压电路,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可以将从充电接口获得的外部电源直流电压的电能转换为另一个直流电压值的电能,以达到高压的直流电转换成较低压的直流电为电池21充电的目的,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 的输出功率小于100W。可选地,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的最大输出功率为60W,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也可以是AC-DC转换电路,可以将外部的交流电转换为较低压的直流电。
可选地,第三电路板60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三电路板600 分别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的两侧,两个第三电路板600分别为输出电路板和充电电路板,作为电源设备的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
一并参阅图8和图9,第一排线接口530和第二排线接口610可以通过排线(图未示)连接,将第三电路板60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可选地,第一排线接口530的第二排线接口6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进一步定位第三电路板600。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路板 600也可以和第一电路板400连接,第一排线接口53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0上,第一电路板400和第三电路板600之间可以直接传输电能。
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可以将转换的电能依次经过第二排线接口 610301、第一排线接口530、插针接头510、插针接口430、电源接口 440,进入电池21中,实现对电池21进行充电。
本申请第三电路板600靠近第二电路板500的一侧设有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的元器件高度低于或等于第二排线接口610,此处的高度指沿第三电路板600厚度方向上的高度。当第一排线接口530与第二排线接口610通过排线连接时,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的元器件不会抵接第二电路板500或第一电路板400。
本申请将降压电路设置于第三电路板600,相对于将降压电路与其他电路设置于同一电路板的情况下,减少了电路板组件30的横向占用空间,并且将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设置于第三电路板600的连接面上,同样减少了第三功率变换电路620元器件的占用空间。
以上为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电路板组件30的结构描述,在电源装置1000组装成一体时,需要用到电源壳体10将电池组件20和电路板组件30装配,关于电源壳体10,请继续参阅以下对电源壳体10实施例描述。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的电源壳体10 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源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的第一凹槽110连接第二壳体200的第二凹槽 210,形成容置腔11。
第二壳体200可以以扣合的方式将与第一壳体100连接,或第二壳体200和第一壳体100之间也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连接,当然还可以通过螺钉的方式实现连接。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的第一壳体 100的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壳体200的第二凹槽210结构示意图;图4 为本申请电源壳体10实施例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电源壳体10的第一壳体100开设有第一凹槽110,第一凹槽110内可以容纳图1中的电池组件20。
第二壳体200开设有第二凹槽210,第二凹槽210的下部设有开口,第二凹槽210及开口可以完全容纳第一壳体100,使得第二壳体200可以以罩扣的方式扣合于第一壳体100,连接后的第一壳体100大部分位于第二凹槽210内,第二壳体200和第一壳体100的接缝位于整个电源壳体10的底部,且被第二壳体200外侧遮挡,由于第二壳体200一般是一体结构,从而使电源壳体10可以有效实现防水防尘功能。
同时第二壳体200和第一壳体100对接安装后,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210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容置腔11,图1中的电池21、隔热板 22以及电路板组件30均放可置于该容置腔11中。第二壳体200上设有第一指示孔211和第二指示孔212,以使得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内部的按键或指示组件40从第二壳体200上显示出来,供用户操作或观察。
一并参阅图13、图14,图13是本申请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的电源壳体10、电路板组件30和隔热板22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4的Ⅰ区域的放大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的周围设有卡边104,当第一凹槽110 容纳电池21时,卡边104将电池21包围。卡边104上可设有一个或多个扣手位103,扣手位103便于用手将电池21从第一凹槽110扣出。第一凹槽110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部106,第二凹槽210的开口处可以设有第二限位部201,第一限位部106可以与设置于第二壳体200上的第二限位部201卡扣连接,第一限位部106与第二限位部201卡扣连接,从而便于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106可以环绕设置于第一凹槽110的四周,也可以设于第一凹槽110的两边。
可选地,第二限位部201可以环绕设置于第二凹槽210的四周,也可以设于第二凹槽210的两边,只要能配合第一限位部106连接即可。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106和第二限位部201可以是相匹配的卡扣和卡槽,也可以是磁铁、螺丝与螺孔等。
可选地,第一凹槽110的外侧还可以设有第三限位部105,第二凹槽210的开口处可以设有第四限位部202,第三限位部105可以与第二壳体200的定位部固定连接,以将第一壳体100固定与第二壳体200上。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105和第四限位部202可以为第一螺钉组件,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和设置于第三限位部105和第四限位部202上的螺孔,螺钉配合第三限位部105和第四限位部202上的螺孔旋紧,将第二壳体200和第一壳体100固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105的高度低于卡边104的高度,第一限位部106的高度低于卡边104的高度,以使得当第一壳体 100与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时,第二凹槽210可以将第一凹槽110包裹,进一步达到第二壳体200以罩扣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00扣合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凹槽110的内壁可以设有第一加强筋111,第二凹槽 210的内壁可以设有第二加强筋203,以使电源装置1000更抗摔、抗压,进一步加强电源装置1000的稳固性。
可选地,第二壳体200上可以设有接口205,接口205的数量一般为两个以上,与第二凹槽210相通,接口205可以安装输出端子50或输入端子60,使外部电路通过插座与电源装置1000内部的电路板组件 30及电池21进行电性连接。
可选地,第二壳体200上也可以设有Type-A、Type-C或其他不同协议的接口所对应的孔,以供安装不同型号的连接端子。
可选地,第二壳体200的外侧设有多个支撑脚204,支撑脚204可以是个或个以上。进一步的,第二壳体200自由端的部分端缘向靠近第一壳体100的方向延伸并形成至少三个支撑脚204,组装后的电源壳体 10能够通过支撑脚204支撑于平面上,即支撑脚204的自由端端面超过组装后的第一壳体100的底部,使电源壳体10通过支撑脚204支撑于平面上时,第一壳体100不与平面接触,从而避免设备受到挤压时第一壳体100直接受压的情况,对安装在电源壳体10内的电池21及元器件具有一定缓冲保护作用。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源壳体10为已安装的状态下放置于水平面上。第一壳体100固定于第二壳体200,第二凹槽210 将第一壳体100容纳于第二壳体200中,使得第一壳体100的底部不与水平面接触,支撑脚204将电源壳体10支撑于水平面上。
可选地,支撑脚204的自由端可以设置防滑件,以增大电源壳体10 放置时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电源壳体10打滑。
进一步参阅图13,本申请电源壳体10组件实施例描述的电源壳体 1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101和多个第二支撑柱102。
第一壳体100开设的第一凹槽110可以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中的电池21。多个第一支撑柱101围绕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周围的第一壳体 100上,多个第二支撑柱102围绕设置于第一凹槽110周围的第一壳体 100上。第一支撑柱101可以用于支撑电路板组件30,第二支撑柱102 可以用于支撑隔热板22。
多个第一支撑柱101为相同、等高的立柱,以使得电路板组件30 可以水平、稳固地安装于第一支撑柱101上。
同样地,多个第二支撑柱102为相同、等高的立柱,以使得隔热板 22可以水平、稳固地安装于第二支撑柱102上。
多个第一支撑柱101与多个第二支撑柱102可以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凹槽110的四周,也可以以非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凹槽110的四周,只要能够稳定支撑电路板组件30和隔热板22即可。
隔热板22用于将电池21与电路板组件30分隔设置,防止电池21 与电路板组件30之间相互传输热量,防止电池21温度受到电路板热量的影响。
可选地,第一支撑柱101与第二支撑柱102之间的高度差大于隔热板22的厚度,使得电路板组件30与隔热板22不相互接触地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支撑柱101往电路板组件30方向延伸的高度要高于第二支撑柱102往隔热板22方向延伸的高度,以使得在安装时,电池21 容纳于第一凹槽110,隔热板22安装于第一凹槽110周围的第二支撑柱 102上,电路板组件30安装于第一凹槽110周围并且高于第二支撑柱 102的第一支撑柱101上,最终达到依次将电路板组件30、隔热板22 和电池21层叠设置的效果,节省了电源壳体10的安装空间,并且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14,第一支撑柱101的柱端设有第一固定部1011,第一固定部1011可以配合电路板组件30的第二固定部4200连接,以将电路板组件30固定支撑在第一支撑柱101上。
具体地,第一固定部1011和第二固定部4200可以是第一螺钉组件,第一螺钉组件包括螺钉和设于第一固定部1011和第二固定部4200上的螺孔,螺钉配合第一固定部1011和第二固定部4200上的螺孔旋紧,将电路板组件30固定支撑在第一支撑柱101上。
可选地,第一固定部1011和第二固定部4200可以以卡扣的方式固定连接。
可选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支撑柱102设有第一定位部1021,第一定位部1021可以穿隔热板22上设置的的第二定位部2201将隔热板22定位。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1021可以是第二支撑柱102上凸起的柱体,该柱体的直径小于第二支撑柱102的直径;第二定位部2201可以是与第一定位部1021匹配的孔,第一定位部1021穿过第二定位部2201将将隔热板22定位。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1021和第二定位部2201也可以是第二螺钉组件,第二螺钉组件包括螺钉和设于第一定位部1021和第二定位部2201 上的螺孔,螺钉配合第一定位部1021和第二定位部2201上的螺孔旋紧,将隔热板22进行定位。
可选地,第一支撑柱101以粘接的方式将电路板组件30固定,第二支撑柱102以粘接的方式将隔热板22定位。
进一步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壳体100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分别设有接口支架70。具体的,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分别安装于第一凹槽110的两侧的接口支架70上。
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电性连接电路板组件30的两端,外部电器可以连接输出端子50,对外部电器进行充电。外部电源可以连接输入端子60,通过输入端子60和电路板组件30对电池21进行充电。
接口支架70包括两侧板1071、挡板108及盖板109。其中,两侧板1071从第一凹槽110边侧水平延伸而出,两侧板1071平行设置。两侧板1071上设有竖向的电路板卡槽10711,电路板卡槽10711可以用于竖向安装图中所示的电路板组件30中的第三电路板600作为输出端子 50或输入端子60,第三电路板600可以是输出接口板或充电接口板。挡板108设置于两侧板1071远离第一凹槽110的一侧,盖板109盖设于挡板108远离两侧板1071的一侧。
挡板108上可以设有第一卡扣部1081和输出口1082,输出口1082 可以供第三电路板600上的接口伸出。盖板109上可以设有第二卡扣部 1091,第二卡扣部1091可以与第一卡扣部1081卡扣连接,以使得盖板 109遮挡住挡板108,并以盖设的方式设置在挡板108的一侧。
同时,在本电源壳体10的实施例中,盖板109盖设于第二壳体200 中的接口上,以保护输出端子50或输入端子60。可选地,卡边104上可以设有出线孔,使得位于第一凹槽110内的电池21可以通过出线孔与电路板组件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0的两侧分别设有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其中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安装于接口支架70内,分别为输出接口板和充电接口板,充电接口板和输出接口板分别与电池21 连接,输出端子50和输入端子60的挡板108分别设有输出口1082和充电口。外部电源可以从充电口接入充电接口板为电池21充电;电池 21通过输出接口板和输出口1082向外输出电流。
请参阅图15,图15为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电源装置1000的仰视图,此时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扣合连接于一体。
电源装置1000底部,即第一壳体100远离第二壳体200的一侧设有卡槽120和标签位130。卡槽120可以于外部的卡扣件卡扣连接,以将电源装置1000扣挂于外部的卡扣件上。例如,若将外部卡扣件设置于墙体上,即可通过卡槽120扣挂于卡扣件,从而将电源装置1000扣挂于墙体上。标签位130用于张贴标签,标签上可以记录电源装置1000 内的电源输出额定电功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以上是电源装置1000实施例描述,电源装置1000,包括电源壳体 10、电池组件20、电路板组件30、指示组件40、输出端子50及输入端子60。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和装配方式,使得电源装置1000整体的结构紧凑,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可有效避免同时连接外部电源和用电设备时线路交叉的情况,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且更有利于内部走线,进一步利于产品体积小型化;同时,集成有指示组件,可以将电池的信息通过电路板组件的指示灯传递至指示组件,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电源装置。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壳体内设有容置腔,所述电源壳体上开设有指示孔,所述指示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
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于所述容置腔中;
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设于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指示孔之间的所述容置腔中,且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性连接;
指示组件,所述指示组件一端置于所述指示孔中,与所述指示孔四周的所述电源壳体相连,另一端设于所述容置腔中,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的指示灯相对;
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输入端子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且分别设于所述电源壳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或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池组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二凹槽和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指示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对接形成所述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隔热板,所述电源壳体包括:
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围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四周的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电路板组件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
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围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四周的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隔热板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
其中,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支撑柱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以使所述电路板组件、所述隔热板、所述电池层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所述隔热板的厚度,以使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电路板组件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体包括:
接口支架,所述接口支架用于安装所述输出端子或所述输入端子;
所述接口支架包括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外侧的所述第一壳体上的两侧板,所述两侧板上设有相对且竖向设置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输出端子或所述输入端子的边侧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第一电路板,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上;
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层叠设置,所述第二电路板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板面范围内;
所述第一电路板面向所述第二电路板一侧设有不同高度的元器件,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重叠区域的所有元器件高度均低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未重叠区域的部分元器件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重叠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的两者其中之一设有插针接口,另一设有插针接头,所述插针接头插置于所述插针接口中,以使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实现机械连接及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
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倾斜或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一侧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第一排线接口,所述第三电路板设有第二排线接口,所述第一排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排线接口之间通过排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电路板或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三电路板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所述指示灯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
所述指示组件包括:
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光体,所述导光体的出光端置于所述指示孔中;
防液件,所述防液件与所述导光体的入光端相抵接,并与所述指示孔四周的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所述防液件为透光结构,以使所述指示灯的光线能够穿透所述防液件进入所述导光体的入光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组件包括:
安装架,所述防液件通过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架包括:
承载部,所述防液件承载于所述承载部上,所述承载部设有用于供光源的光线穿过的通槽;
固定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CN202120922458.8U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电源装置 Active CN215818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2458.8U CN21581883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2458.8U CN21581883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8835U true CN215818835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72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22458.8U Active CN21581883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88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53995B2 (en) Powerpack station
TWI500204B (zh) 電池模組
WO2013022211A2 (ko) 이차전지 팩
JP5334406B2 (ja) 電源コネクタを備える携帯式電源
US20090079392A1 (en) Portable power supply module with winding unit
CN215818835U (zh) 一种电源装置
KR20150130076A (ko) 무정전 직관형 led 램프
CN212323136U (zh) 电池
WO2014206204A1 (zh)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CN209344199U (zh) 电动工具及其电池仓
CN215773715U (zh) 电路板组件以及电源设备
CN115088123A (zh) 电池
CN220672768U (zh) 电池包和储能装置
CN219086045U (zh) 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CN216591443U (zh) 应急电源灯
US5567176A (en) Two-purpose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computers
CN215119147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19350575U (zh) 储能电源
CN216530605U (zh) 便携式储能电源
CN212366892U (zh) 多功能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CN218975700U (zh) 多功能电池
CN221009982U (zh) 功率变换装置与储能组合设备
CN216564568U (zh) 一种多功能充放电装置
CN215771366U (zh) 一种电池壳体组件、电池壳体以及电源设备
CN220156268U (zh) 一种后备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