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8551U - 一种无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8551U
CN215818551U CN202122062952.4U CN202122062952U CN215818551U CN 215818551 U CN215818551 U CN 215818551U CN 202122062952 U CN202122062952 U CN 202122062952U CN 215818551 U CN215818551 U CN 215818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charging
tail cover
decora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629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文勇
张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B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iginal Assignee
GB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B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filed Critical GB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Priority to CN2021220629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8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8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8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充电端。所述充电端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的本体连接部。所述充电端包括尾盖及装饰片。所述尾盖包括尾盖主体及尾盖隔板。所述尾盖隔板内置于所述尾盖主体中间。所述尾盖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连接部。所述尾盖主体的另一端安装所述装饰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通过将充电端分解为尾盖及装饰片,可对尾盖及装饰片分别喷绘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充电端具有不同的配色,丰富无线耳机整体的外观。此外,通过在尾盖隔板设置凹槽,再使用定制针头通过点胶机点涂于凹槽中,再安装装饰片,从而使充电端整体颜色层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的有线耳机由于收纳较为繁琐,且常出现线材缠绕、线材拉扯损坏等情况。无线耳机可通过蓝牙与电子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无需使用线材与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有效提高了其便携性,逐渐成为用户选择的产品。现有的无线耳机由于结构和制造工艺上无法实现在同一配件上使用不同的配色,外观较为单一。此外,现有的无线耳机的充电端的结构工艺不精致,存在线条不清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无线耳机。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充电端。所述充电端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的本体连接部。所述充电端包括尾盖及装饰片。所述尾盖包括尾盖主体及尾盖隔板。所述尾盖隔板内置于所述尾盖主体中间。所述尾盖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连接部。所述尾盖主体的另一端安装所述装饰片。
可选地,所述尾盖主体包括筒状侧壁。所述尾盖隔板内置于所述筒状侧壁中间。所述筒状侧壁包括结合端与收纳端。所述结合端连接所述本体连接部。所述收纳端安装所述装饰片。
可选地,所述尾盖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及至少一凹槽。所述隔板主体包括临近所述收纳端的外侧与临近所述结合端的内侧。所述至少一凹槽设于所述隔板主体的所述外侧。
可选地,所述尾盖主体还包括粘合件。所述粘合件将所述装饰片贴合于所述隔板主体的所述外侧,且所述粘合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至少一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尾盖还包括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及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所述装饰片还包括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及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所述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与所述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与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筒状侧壁的横截面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尾盖隔板也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为三个充电主体通孔,其中所述三个充电主体通孔分别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三个角附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中间位置。所述装饰片也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为三个充电装饰通孔,其中所述三个充电装饰通孔分别设于所述装饰片的三个角附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设于所述装饰片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凹槽为近似三角形凹槽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内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所述近似三角形结构内部。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三个角。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条边的中间位置分别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延伸出一凹陷区。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耳机通过如下的无线耳机制造方法获得,所述无线耳机制造方法包括:制作耳机尾盖素材;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进行抗指纹表面处理,以形成耳机尾盖;制作装饰片;对所述耳机尾盖进行点胶处理;将所述装饰片通过所述点胶贴合在所述耳机尾盖上,以形成耳机充电端。
可选地,在所述步骤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进行抗指纹表面处理,以形成耳机尾盖之前,所述无线耳机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做不导电表面处理;在所述步骤制作装饰片之后,所述无线耳机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对所述装饰片进行不导电表面处理;在所述步骤将所述装饰片通过所述点胶贴合在所述耳机尾盖上,以形成耳机充电端之后,所述无线耳机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对所述耳机充电端进行保压处理;将所述耳机充电端安装在耳机本体上,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
可选地,所述步骤制作耳机尾盖素材,具体为:通过塑件注塑模具注塑成型出耳机尾盖素材;所述步骤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做不导电表面处理,具体为: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进行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所述步骤对所述耳机尾盖素材进行抗指纹表面处理,以形成耳机尾盖,具体为:在电镀后的所述耳机尾盖素材表面添加一层抗指纹高光UV,以形成耳机尾盖;所述步骤对所述装饰片进行不导电表面处理,具体为:对所述装饰片进行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通过将充电端分解为尾盖及装饰片,可对尾盖及装饰片分别喷绘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充电端具有不同的配色,丰富无线耳机整体的外观。此外,通过在尾盖隔板设置凹槽,将粘合件点涂于凹槽中,再安装装饰片,从而使充电端整体颜色层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无线耳机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述实施例的所述尾盖及装饰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实施例的所述尾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900,包括耳机本体800与充电端400。充电端400设置于耳机本体800的一端。耳机本体800包括耳机前腔盖200及耳机后腔盖300。耳机前腔盖200与耳机后腔盖300依次安装在一起,耳机本体800内置主控硬件、天线支架、电池等配件。进一步参看图2,耳机后腔盖300包括本体连接部310。充电端400设置于本体连接部310。
参看图2,充电端400包括尾盖410及装饰片420。装饰片420安装在尾盖410的一端。在生产应用中,尾盖410与装饰片420可喷涂不同的颜色,使产品外观更为丰富。
尾盖410包括尾盖主体412、尾盖隔板414、三个充电主体通孔416及一麦克风主体通孔418。尾盖隔板414内置于尾盖主体412中间。尾盖主体412的一端连接本体连接部310,尾盖主体412的另一端安装装饰片420。尾盖隔板414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三个充电主体通孔416分别设于尾盖隔板414的三个角附近。麦克风主体通孔418设于尾盖隔板414的中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充电主体通孔416为三个;麦克风主体通孔418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主体通孔416也可以为一个、二个或更多;麦克风主体通孔418也可以为二个、三个或更多。
参看图3及图4,尾盖主体412包括筒状侧壁4122及粘合件4124。筒状侧壁4122的横截面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尾。盖隔板414内置于筒状侧壁4122中间。筒状侧壁4122包括结合端4122a与收纳端4122b。结合端4122a连接本体连接部310。装饰片420通过粘合件4124安装于收纳端4122b。在本实施例中,粘合件4124为UV胶。在其他实施例中,粘合件4124也可以为环氧树脂胶或聚氨酯结构胶。
参看图3及图4,尾盖隔板414包括隔板主体4142及凹槽4144。隔板主体4142包括临近收纳端4122b的外侧4142a与临近结合端4122a的内侧4142b。凹槽4144设于隔板主体4142的外侧4142a。凹槽4144为近似三角形凹槽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近似三角形凹槽内设于尾盖隔板414的近似三角形结构内部。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尾盖隔板414的三个角。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条边的中间位置分别各向麦克风主体通孔418延伸出一凹陷区4144a。粘合件4124点涂于隔板主体4142的凹槽4144中,以将装饰片420粘合于尾盖主体412的收纳端4122b。通过开设凹槽4144,点涂粘合件4124并安装装饰片420后,粘合件4124不会溢出收纳端4122b的边缘,从而使充电端400整体颜色层次分明,线条轮廓清晰。此外,通过增设凹陷区4144a,并在凹陷区4144a中点涂粘合件4124,以进一步增大装饰片420与尾盖410的粘合区域,提高充电端400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凹槽4144设置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4144也可以为二个、三个或更多,具体可根据产品特性而调整。
参看图3,装饰片420也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装饰片420包括三个充电装饰通孔422及一个麦克风装饰通孔424。其中,三个充电装饰通孔422分别设于装饰片420的三个角附近;麦克风装饰通孔424设于装饰片420的中间位置。三个充电装饰通孔422与三个充电主体通孔416一一对应;麦克风装饰通孔424与麦克风主体通孔418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饰通孔422为三个;麦克风装饰通孔424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装饰通孔422也可以为一个、二个或更多;麦克风装饰通孔424也可以为二个、三个或更多。
参看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900。所述无线耳机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02-118。
步骤102,通过塑件注塑模具注塑成型出耳机尾盖素材。
步骤104,对耳机尾盖素材进行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对耳机尾盖素材进行表面不导电处理,即对耳机尾盖素材进行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同时对耳机尾盖素材喷涂上色。在本实施例中,不导电的真空电镀处理包括如下步骤:对耳机尾盖素材的表面进行除尘操作;在耳机尾盖素材表面喷涂处理剂以活化塑胶表面;红外线烘烤10分钟;喷涂底漆涂层;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进行真空纳米不导电溅镀操作;喷涂色漆涂层对耳机尾盖素材进行上色处理;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喷涂亮或哑UV面漆涂层;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
步骤106,在电镀后的耳机尾盖素材表面添加一层抗指纹高光UV,以形成耳机尾盖410。在电镀处理后的耳机尾盖素材表面添加抗菌抗指纹的高光UV涂层,以形成耳机尾盖410。
步骤108,通过冲切模具制作装饰片420。
步骤110,尾盖装饰片420再做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对装饰片420进行表面不导电处理,即对装饰片420进行不导电真空电镀处理。同时对装饰片420喷涂上色。装饰片420可与耳机尾盖410喷涂不同的颜色,丰富耳机外观。在本实施例中,不导电的真空电镀处理包括如下步骤:对装饰片420的表面进行除尘操作;在装饰片420表面喷涂处理剂以活化塑胶表面;红外线烘烤10分钟;喷涂底漆涂层;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进行真空纳米不导电溅镀操作;喷涂色漆涂层对装饰片420进行上色处理;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喷涂亮或哑UV面漆涂层;红外线烘烤10分钟;紫外线UV照射。
步骤112,对耳机尾盖410进行点胶处理。通过点胶机对耳机尾盖410进行点胶处理,具体操作为:使用定制针头通过点胶机将粘合件4124按预设点胶路线点涂于耳机尾盖410的凹槽4144中。
步骤114,将装饰片420通过点胶贴合在耳机尾盖410上,以形成耳机充电端400。通过贴合治具完成对耳机尾盖410与装饰片420的贴合,将装饰片420粘合于尾盖主体412的收纳端4122b,以形成耳机充电端400。
步骤116,对耳机充电端400进行保压处理。用压合治具对耳机尾盖410与装饰片420进行保压处理,增加充电端400的稳定性。
步骤118,将耳机充电端400安装在耳机本体800上,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900。将耳机充电端400安装在耳机后腔盖300的本体连接部310上,以形成无线耳机9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通过将充电端分解为尾盖及装饰片,可对尾盖及装饰片分别喷绘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充电端具有不同的配色,丰富无线耳机整体的外观。此外,通过在尾盖隔板设置凹槽,将粘合件点涂于凹槽中,再安装装饰片,从而使充电端整体颜色层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
尽管已经给出本实用新型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和图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和图示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形式和细节上变换。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应该由权利要求以及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确定。

Claims (7)

1.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充电端,所述充电端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的本体连接部,所述充电端包括尾盖及装饰片,所述尾盖包括尾盖主体及尾盖隔板,所述尾盖隔板内置于所述尾盖主体中间,所述尾盖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本体连接部,所述尾盖主体的另一端安装所述装饰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主体包括筒状侧壁,所述尾盖隔板内置于所述筒状侧壁中间,所述筒状侧壁包括结合端与收纳端,所述结合端连接所述本体连接部,所述收纳端安装所述装饰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及至少一凹槽,所述隔板主体包括临近所述收纳端的外侧与临近所述结合端的内侧,所述至少一凹槽设于所述隔板主体的所述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主体还包括粘合件,所述粘合件将所述装饰片贴合于所述隔板主体的所述外侧,且所述粘合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至少一凹槽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还包括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及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所述装饰片还包括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及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所述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与所述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与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一一对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侧壁的横截面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尾盖隔板也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至少一充电主体通孔为三个充电主体通孔,其中所述三个充电主体通孔分别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三个角附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中间位置;所述装饰片也为近似三角形结构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至少一充电装饰通孔为三个充电装饰通孔,其中所述三个充电装饰通孔分别设于所述装饰片的三个角附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装饰通孔设于所述装饰片的中间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凹槽为近似三角形凹槽且三个角均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内设于所述尾盖隔板的所述近似三角形结构内部,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所述尾盖隔板的三个角,所述近似三角形凹槽的三条边的中间位置分别向所述至少一麦克风主体通孔延伸出一凹陷区。
CN202122062952.4U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无线耳机 Active CN215818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62952.4U CN21581855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无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62952.4U CN21581855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无线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8551U true CN215818551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3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62952.4U Active CN21581855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无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85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839A (zh) * 2021-08-30 2022-02-22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839A (zh) * 2021-08-30 2022-02-22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4079839B (zh) * 2021-08-30 2024-01-12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18551U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105307429B (zh)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及其表面处理工艺
CN104812192B (zh) 一种优化注塑金属外壳外观的方法及注塑金属外壳
US20040196996A1 (en) Hearing aid and hearing aid accessory cosmetic and functional cover
CN105323988B (zh)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及其表面处理工艺
CN114079839B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7135621B (zh) 移动终端壳体、制备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US2011024059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mold forming film with metal surface
CN113007667A (zh) 一种多色外饰灯具面罩生产工艺
CN101176869A (zh) 一种多色喷涂的方法及其喷涂后的部件
CN204795156U (zh) 一种真空电镀侧面光哑同体的外壳
CN110958339A (zh) 移动终端的装饰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
CN105689224B (zh) 塑胶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
CN206914054U (zh) 一种多色涂装轮毂
CN209910257U (zh) 一种双色静态渐变色玻璃冰箱门体
CN102101413A (zh) 壳体的制作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得的壳体
CN205467749U (zh) 一种玻璃微珠薄膜及使用该薄膜的电子产品外壳
CN209852226U (zh) 一种一体注塑高黑亮前三角窗装饰件
CN207257018U (zh) 一种适用于手机后盖的仿阳极工艺注塑件
CN114347369A (zh) 免喷涂imt手机后盖生产工艺
CN207909104U (zh) 便携式直播声卡
CN112895398B (zh) 一种壳体漆面的制作工艺
CN204991943U (zh)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及电子产品
CN111853519A (zh) 一种复合板材表面亮哑一体处理方法及复合板材
CN210257507U (zh) 带防爆膜面板、一种开关及一种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