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3657U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3657U
CN215813657U CN202121630197.9U CN202121630197U CN215813657U CN 215813657 U CN215813657 U CN 215813657U CN 202121630197 U CN202121630197 U CN 202121630197U CN 215813657 U CN215813657 U CN 215813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module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fram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01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盖欣
王铮
韩金
王腾飞
王贺陶
韩天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301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3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3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3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第一光源;第一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第一光源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无交叠;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至少位于第一光源一侧且与显示区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第一光源的出光面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非显示区与显示区的接邻位置与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显示模组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在追求窄边框的发展趋势的同时,需要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侧入式背光仍然会被广泛使用。对于侧入式背光来说,由于需要在导光板侧面设置光源,光源预留空间导致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屏的边框厚度往往较大,影响视觉体验。因此需要通过显示模组中结构的合理设计,尽可能减小液晶显示屏的边框厚度。
另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屏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应用领域应运而生,如电子货架、电子标牌等,这类产品更多的倾向是使用条形液晶显示屏来向外界进行信息传递,以在特定的使用场景展示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改善相关技术中显示产品的边框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第一光源;
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光板无交叠;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且与所述显示区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
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的接邻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显示模组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
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406,0.415]。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423,0.439]。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393,0.429]。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大于或等于2m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光源包括固定周期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沿着同一直线延伸排布,所述固定周期为p;
其中,n/p的范围为[0.40,0.62]。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p的范围为[0.404,0.456]。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光源还包括第一光源基板,所述第一光源基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基板靠近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在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界的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1.9m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光板无交叠。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完全相同。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区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尺寸为s,短边尺寸为t,其中s大于t,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短边的一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长边延伸的数据信号线;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驱动IC,所述数据信号线在所述短边接邻的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驱动IC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沿所述短边延伸的扫描信号线,以及设置在至少一条所述长边接邻的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扫描信号线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s/t的值大于或等于4。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还包括中框、膜片组件和背板,所述背板封堵于所述中框底部的敞口处,所述膜片组件和所述背光源均设置于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围设而成的容纳腔中;
其中,所述中框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中框,所述子中框均包括中框本体和设于所述中框本体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容纳腔中延伸;所述支撑部具有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支撑面,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
所述背板包括封堵于所述中框底部敞口处的背板基板和形成于所述背板基板边缘处并位于所述中框一侧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子中框一一对应;
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膜片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背板基板上。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部,所述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散热部包括石墨导热膜材。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其中,在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的垂直方向上,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宽度大于或等于20m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交叠宽度大于或等于55m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还包括:隔垫结构,所述隔垫结构位于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还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外框,所述子外框均包括外框本体和与外框本体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包裹部;所述包裹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驱动IC通过第一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或者,
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当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驱动IC通过所述第一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排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或者,
当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驱动IC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或者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
所述中框本体包括通孔,所述第一排线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中框本体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中框本体朝向所述外框本体的表面包括凹槽,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凹槽。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驱动IC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隔垫结构,所述第二隔垫结构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与所述控制组件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背板基板包括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光源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排线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光源基板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给所述第一光源供电。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XPCB、FFC和Driver PCB。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背板基板包括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设置且相互错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在[2.2mm,3mm]范围内。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在[2mm,3mm]范围内。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第一光源;第一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第一光源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无交叠;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至少位于第一光源一侧且与显示区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第一光源的出光面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非显示区与显示区的接邻位置与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显示模组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n/m在[0.33,0.44]取值时,可以使显示模组具有窄边框的同时兼顾设计可行性,可以在提升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同时使工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所述设计具备量产可行性,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I-II线的截面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边框尺寸示意图;
图5A至图10分别为沿图1中III-IV线的截面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
背光源01;该背光源01包括导光板101和第一光源102;
第一光源102位于导光板101的侧面,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101无交叠;
显示面板02,该显示面板02包括显示区AA,以及至少位于第一光源102一侧且与显示区AA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BB;
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
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上,位于第一光源102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与显示区AA的接邻位置与显示模组位于第一光源102一侧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
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为导光板101靠近显示面板02一侧的表面。第一光源102可以为条状光源。更具体地,该第一光源10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英文: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灯条。该第一光源102可以包括:成一列或阵列排布的多个LED发光单元。条状光源表示第一光源102所有LED发光单元组成的整体形状为条状;例如,第一光源102可以是由r×j个LED发光单元组成的矩形阵列,具有r行和j列LED发光单元,其中r<j;第一光源102可以设计为r行LED发光单元沿着第一导光板100的厚度方向排布,j列LED发光单元沿着条状光源的延伸方向排布。可以理解的是,r可以为1;当r等于1时,j大于1,以使第一光源102构成条状光源。可以理解的是,该条状光源还可以为连续光源,例如均匀出光的面光源或线光源。
当第一光源102包括成一列或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时,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为垂直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的平面,且所述平面经过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每一个或大多数最靠近导光板101的位置。例如,发光单元可以包括封装层,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为垂直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的平面,且所述平面经过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每一个或大多数的封装层最靠近导光板101的位置。
当第一光源102包括连续光源时,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为垂直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的平面,且所述平面经过所述连续光源最靠近导光板101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一距离n随着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变的,也可能是变化的。最小第一距离n表示所有位置的第一距离n中的最小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上,位于第一光源102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与显示区AA的接邻位置与显示模组位于第一光源102一侧的外轮廓之间的第二距离m随着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变的,也可能是变化的。最小第二距离m表示所有位置的第二距离m中的最小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值取值在[0.33,0.44]时,可以使显示模组具有窄边框的同时兼顾设计可行性,可以在提升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同时使工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06,0.415]。n/m的值取值在[0.406,0.415]时,可以使显示模组在获得较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接近极限的混光距离,从而能够满足人们对窄边框显示产品的需求的同时兼顾背光的均匀混光和散热要求,而且具备量产可行性,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23,0.439]。n/m的值取值在[0.423,0.439]时,可以使显示模组在获得更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接近极限的混光距离。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393,0.429]。n/m的值取值在[0.393,0.429]时,可以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更大的边框设计自由度,并且降低光源和导光板设计的工艺难度。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393,0.406)。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15,0.423)。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29,0.439]。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15,0.423)。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n/m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423,0.429)。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第一距离n的最小值可以大于或等于2mm。第一距离n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2mm,可以理解为显示模组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距离n,其中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2mm;或者显示模组只包括一个第一距离n,其值大于或等于2mm。例如,第一距离n可以为2mm,2.05mm,2.1mm,2.15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3mm中的一个。第一光源102在工作时温度较高,第一距离n太小时,第一光源102与导光板101之间的距离太近,容易造成导光板101受到高温影响导致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02由多个发光单元组成,第一光源102与导光板101之间的距离太近时,多个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到达显示区AA时难以混光越均匀,容易在导光板上形成不均匀混光区域(Hotspots)。同时,第一距离n设置的过大时,虽然有利于混光均匀,但光线从第一光源102出射时可能存在扩散,因此,第一光源102出射的光进入导光板101之前可能存在一定的光损失,且扩散的光可能成为不必要的杂散光,影响显示面板02的显示效果。因此,优选地,第一距离n小于或等于3mm;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距离n小于或等于2.6mm;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距离n小于或等于2.05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距离n减小可以为窄边框显示模组的设计留出更多的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光源102可以包括固定周期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021,发光单元102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多个发光单元1021包括朝向导光板101的出光面,多个发光单元1021沿着同一直线延伸排布,固定周期(即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021的中心间距)为p;其中,n/p的值可以大于或等于0.40。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发光单元1021的出光面与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可以是同一平面,均为出光面102a。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减小边框尺寸,n/p的值小于0.8。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兼顾边框尺寸以及导光板混光均匀,n/p的值在[0.40,0.62]范围内。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可以在[4.9mm,5mm],n可以在[2mm,3mm]范围内。例如,p可以为4.9mm、4.95mm、5mm中的任意一个,n可以作为2mm、2.05mm、2.1mm、2.15mm、2.2mm、2.3mm、2.4mm、2.5mm、2.6mm、2.65mm、2.7mm、2.8mm、2.9mm、3mm中的任意一个。
进一步优选地,n/p的值在[0.404,0.456]范围内。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可以为4.95mm,n可以为2.05mm,n/p为0.41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可以为4.95mm,n可以为极限值2mm,n/p为0.404。p小于或等于4.95mm可以确保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021的排布密度,使显示模组的亮度可以达到期望值,提升显示模组的观看体验。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1021沿着同一直线延伸排布时,多个发光单元1021的每一个沿着所述直线延伸方向具有一定宽度;例如,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021的间隙宽度e可以为0.95mm,每个发光单元1021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4mm,因此p可以为4.95mm。
第一光源102的发光强度和排布密度影响显示模组的最大显示亮度。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最大亮度达到500nit时,发光单元1021具有较高发光强度,此时发光单元1021之间间距不能太小,否则容易造成热量积聚引起第一光源102的损坏。发光单元1021之间的极限间隙宽度e为0.5mm,对应的p可以为4.5mm。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n取优选值2.05mm时,n/p为0.45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n取极限值2mm时,n/p为0.4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光源102还可以包括第一光源基板1022,该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厚度方向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平行;发光单元1021设置在第一光源基板1022靠近导光板101一侧的表面。最外侧发光单元1021的中心与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边界之间的距离g可以在[3mm,4mm]范围内;并且在发光单元1021的延伸方向上,发光单元1021的边长与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边界之间的距离f可以在[1mm,1.5mm]范围内。此外,为了减小显示模组边框宽度,可采用第一延伸部03为发光单元1021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03可以设置在第一光源基板1022远离显示面板一侧,并与第一光源基板1022连接设置;具体地,第一延伸部03与发光单元1021电连接,为发光单元1021供电。
可选地,第一光源基板1022可使用FPC基材。可选地,FPC基材的厚度可以在[0.15mm,0.25mm]范围内。例如,FPC基材的厚度可以为0.15mm;例如,FPC基材的厚度可以为0.2mm;例如,FPC基材的厚度可以为0.25mm。由于FPC基材的厚度较薄,因此,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光源102的一侧,显示面板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模组的边界的最小距离a可以小于或等于1.9mm。显示模组的边框宽度也可以由显示面板非显示区BB的宽度与显示面板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模组的边界的距离限定。在非显示区BB的宽度固定时,最小距离a小于或等于1.9mm,可以使显示模组的窄边框效果更加明显。可选地,最小距离a可以为1.9mm,1.85mm,1.8mm,1.7mm,1.6mm,1.55mm,1.53mm,1.5,mm,1.48mm,1.4mm,1.3mm,1.2mm,1.17mm,1.12mm,1.1mm,1.08mm,1.05mm,1.02mm,1mm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1和图2所示,背光源01还可以包括位于导光板101侧面的与第一光源102相对设置的第二光源103,第二光源103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101无交叠。换言之,在导光板101的相对两侧(例如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第一光源102和第二光源103,实现导光板101的双边入光效果。双边入光有利于增加侧入式背光中进入导光板101的光强,增强显示模组的整体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第一光源102和第二光源103可以完全相同,具体地,第二光源103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光源102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二光源103的位置与第一光源102的位置可以关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作工艺、测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公开中的“完全相同”,可能会恰好等同,也可能会有一些尺寸偏差(例如±3%)。因此,在本公开中第一光源102与第二光源103的完全相同,只要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AA可以为矩形,矩形的长边长度尺寸为s,短边长度尺寸为t,其中s大于t,第一光源102设置在短边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二光源103时,相应地,第二光源103设置在另一条短边侧,这样可以实现条形显示产品的双短边入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s/t的值可以大于或等于4。当s/t的值大于或等于4时,显示区AA可以视为条状,即显示模组为条形显示屏,区别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例如,s:t=3:2;例如,s:t=16:9)。条形显示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模组,易于在货架、展柜上放置,便于信息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s/t的值大于或等于10。
在一些实施例中,s/t的值大于或等于15。
在一些实施例中,s/t的值大于或等于16。
在一些实施例中,s/t的值大于或等于1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02和第二光源103均设置在相对的短边侧时,发光单元1021中的每一个,均采用双晶芯片4014PKG封装。可选地,第一光源102和第二光源103分别包含10个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发光单元1021。双晶芯片4014PKG封装的发光单元1021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因此仅使用20个发光单元1021即可使显示模组达到500nit的最高亮度。而相关技术中,往往将光源设置在长边侧(即长边入光),长边入光的产品中,使用超过200颗发光二极管LED,较多的发光二极管LED导致工艺成本较高。而本公开中采用20颗发光二极管LED,极大减少了发光二极管LED的数量,降低了工艺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02可以包括沿长边延伸的数据信号线(Data line);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驱动IC(Source IC),数据信号线在显示区AA短边接邻的非显示区BB与驱动IC电连接。数据信号线沿着长边延伸,相比相关技术中数据信号线沿着短边延伸,可以减少数据信号线的数量,以减小驱动IC的电路设计工艺复杂度及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实现显示区AA短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同时也能降低显示模组的功耗。特别地,当s/t的值大于或等于4时,数据信号线沿着长边延伸相比于数据信号线沿着短边延伸,数据信号线的数量可以大幅减小。例如,当s/t=10时,数据信号线沿着长边延伸所需的数据信号线数量仅是数据信号线沿着短边延伸所需的数据信号线数量的1/10,极大减少驱动IC需要驱动的数据信号线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02还可以包括沿显示区AA短边延伸的扫描信号线(Gate line),以及设置在至少一条显示区AA长边接邻的非显示区BB内的栅极驱动电路(GOA),栅极驱动电路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优选地,可以在显示区AA两条长边接邻的非显示区BB内分别设置一个栅极驱动电路,实现对显示面板02的双边驱动。由于单边驱动的GOA单元减少,栅极驱动电路所需要的非显示区BB的宽度较小,可以在设置栅极驱动电路的同时,不影响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实现窄边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数据信号线在显示区AA短边接邻的非显示区BB与驱动IC电连接,并且在显示区AA长边接邻的非显示区BB内设置至少一个的栅极驱动电路,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至少一个显示区AA短边对应的边框宽度;而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2设计为双边驱动,可以减少单边栅极驱动电路的数量,减少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非显示区BB的宽度,从而进一步减小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等于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等于7.5mm;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等于6.9mm;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等于5.9mm;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等于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还可以包括中框04、背板05,该背板05封堵于中框04底部的敞口处,背光源01设置于中框04与背板05围设而成的容纳腔中;
其中,中框04可以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中框。在一些实施例中,子中框均可以包括中框本体401和设于中框本体401上的支撑部402;支撑部402向容纳腔中延伸。支撑部402具有用于支撑显示面板02的支撑面,显示面板02设置于支撑面上,在具体实施时,可通过支撑部402与显示面板02之间的隔垫结构06(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泡棉胶带),将显示面板02固定在支撑部402的支撑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着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延伸的横截面(定义所述横截面为主截面)上,支撑部402与中框本体401构成的结构可以包括“T型”或“L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05可以包括封堵于中框04底部敞口处的背板基板501和形成于背板基板501边缘处并位于中框04一侧的翻边502。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502与子中框一一对应。优选地,翻边502与背板基板501垂直设置。翻边502可以均位于中框04的内侧或外侧;或者,翻边502部分位于中框04的内侧,部分位于中框04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02一侧的翻边502位于中框04的内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源103一侧的翻边502位于中框04的内侧。在第一光源102一侧或者第二光源103一侧,相比于中框04,翻边502更靠近光源,有利于第一光源或者第二光源103的产生热量通过翻边502传导,有利于显示模组的散热。优选地,翻边502的材料包括金属,有利于热量快速传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502可以与中框04通过螺丝或卡扣结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部4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b大于或等于为0.2mm。所述距离b的设计可以满足大视角时显示区AA不被遮挡。同时,距离b的设计上限需要考虑支撑部402对显示面板02的支撑强度以及对膜材固定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还可以包括外框07,外框07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外框,子外框均可以包括外框本体701。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外框均可以还包括与外框本体701连接并设置在显示模组出光侧的包裹部702;包裹部7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以通过外框07保护显示面板02的同时,避免包裹部702遮挡显示区AA。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裹部7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d在[0.5mm,3mm]范围内,可以避免大视角时包裹部702对像素遮挡,同时可以为显示装置外框的设置留出空间;优选地,所述距离d在[0.5mm,2mm]范围;例如,d为0.5mm;例如,d为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基板1022远离发光单元1021一侧的表面与翻边502接触设置。例如,第一光源基板1022可以通过螺丝或卡口固定于翻边502上,第一光源基板1022直接与翻边502相互接触,有利于显示模组的紧凑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基板1022远离发光单元1021一侧的表面通过固定胶08与翻边502连接,可以使第一光源102固定在翻边502上。所述固定胶08可以是胶条,也可以是点状胶,本公开不特别限定,只要保证第一光源102的稳固性即可。优选地,固定胶08为导热固定胶,第一光源10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翻边502导出,以加强第一光源102的散热。可选地,固定胶08的厚度可以在[0.1mm,0.2mm]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基板1022远离发光单元1021一侧的表面与翻边502之间包括导热硅脂,以加强第一光源102的散热。可选地,导热硅胶的厚度可以在[0.1mm,0.2mm]范围内。此时,第一光源基板1022可以通过螺丝或卡扣结构固定在背板05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翻边502与背板基板501垂直设置,当第一光源基板1022与翻边502直接接触或相互连接时,可以使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从而使第一光源102的出光有效进入导光板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基板1022包括与设置有发光单元1021一侧表面以及远离发光单元1021一侧的表面均相交的第一光源基板第三表面1022”和第一光源基板第四表面1022’。其中第一光源基板第三表面1022”与背板基板501接触;可选地,为便于组装,第一光源基板第四表面1022’与支撑部402接触之间包括间隙,例如间隙的宽度在[0.1mm,0.3mm]范围内;可选地,第一光源基板第四表面1022’与支撑部402接触。通过背板基板501与支撑部402对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限位,可以增强显示模组的信赖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光源基板1022远离发光单元1021一侧的表面与翻边502之间也可以留有一定间隙。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与外框本体70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2.922mm。具体地,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为0.5mm,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的间隙宽度h2为0.1mm,中框本体401在导光板101靠近第一光源102一侧对应的第一厚度h3为0.722mm,中框本体401与翻边502之间的间隙宽度h4为0.1mm,翻边502的厚度h5为0.5mm,固定胶08的厚度h6为0.15mm,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厚度h7约为0.2mm,发光单元1021的厚度h8为0.65mm。另外,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02朝向发光单元1022一侧的边缘与外框本体70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k可以为1.147mm。具体地,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为0.5mm,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的间隙宽度h2为0.1mm,中框本体401在显示面板02靠近第一光源102一侧对应的第二厚度h3’为0.44mm,显示面板02靠近第一光源102一侧的边缘与中框本体401之间的间隙宽度i为0.107mm。具体地,第一距离n可以为2.05mm。具体地,所述固定胶08可以为导热胶。
具体地,外框07的材料可以包括电镀锌钢板(EGI);中框04的材料可以包括聚碳酸酯(PC),或者中框04的材质包括聚碳酸酯和玻璃纤维;背板05的材料可以包括电镀锌钢板;第一光源基板1022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PC)。
在上述实施例中,最小第二距离m为距离h与最小第一距离n之和,其中,距离h为2.922mm,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05mm,因此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等于4.972mm。n/m为0.412。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不改变当前框体设计的情况下,最小第一距离缩小为极限距离2mm,最小第二距离m等于4.922mm,n/m为0.406。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固定胶08的厚度h6可以减薄至0.1mm,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厚度h7可以减薄至0.15mm;最小第一距离n为缩小极限距离2mm时,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进一步减薄至4.822mm,此时,对于当前框体厚度尺寸来说,基本达到最小第二距离m达到了设计极限。n/m为0.415。
因此,n/m可以设计在[0.406,0.415]范围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n/m可以设计在[0.406,0.415]范围内时,最小第一距离n的范围可以在[2mm,2.05mm]。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可以进一步缩小到0.3mm。例如,外框本体701的材质可以包括电镀锌钢板(EGI)。当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缩小到0.3mm时,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等于4.772mm。最小第一距离n为2.05mm时,n/m可以为0.43。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为0.3mm,其他框体厚度设计不变,最小第一距离n缩小为极限距离2mm时,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等于4.722mm,n/m为0.42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为0.3mm,固定胶08的厚度h6可以减薄至0.1mm,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厚度h7可以减薄至0.15mm;最小第一距离n缩小为极限距离2mm时,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进一步减薄至4.622mm。此时对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缩小到0.3mm的情况来说,基本达到最小第二距离m达到设计极限。n/m为0.433。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为0.3mm,固定胶08的厚度h6可以减薄至0.1mm,第一光源基板1022的厚度h7可以减薄至0.15mm;最小第一距离n为2.05mm时,最小第二距离m可以进一步减薄至4.672mm。此时对外框本体701的厚度h1缩小到0.3mm的情况来说,基本达到距离h的设计极限,且可以适当增加第一光源102与导光板101设计的自由度。n/m为0.439。
因此,n/m可以设计在[0.423,0.439]范围内。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n/m可以设计在[0.423,0.439]范围内时,最小第一距离n的范围可以在[2mm,2.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h可以在设计上适当增加,这样可以增加边框设计的自由度。例如,距离h的取值范围可以在[2.622mm,4mm]范围内,例如,距离h的值可以为2.7mm,2.8mm,2.9mm,3mm,3.1mm,3.2mm,3.3mm,3.4mm,3.5mm,3.5mm,3.6mm,3.7mm,3.8mm,3.9mm,4mm中的任意一个。然而,为了保证显示模组边框较窄,距离h的设计值不宜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在[2mm,3mm]范围内,这样可以增加第一光源102以及导光板101设计的自由度。然而,为了保证显示模组边框较窄,第一距离n的设计值不宜过大。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4mm,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mm,此时,n/m为0.333。显示模组在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更大的边框设计自由度。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降低工艺难度,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在[2.2mm,3mm]范围内。进一步地,为降低工艺难度,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在[2.6mm,3mm]范围内。其中,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6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4mm,此时n/m为0.394。显示模组在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更大的边框设计自由度,并且降低光源和导光板设计的工艺难度。进一步优选地,可以适当增加第一距离n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例如,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3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4mm,此时,n/m为0.429。因此,n/m可以设计在[0.393,0.429]范围内。当n/m取[0.393,0.429]中的任意值时,均可以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具有更大的边框设计自由度,并且降低光源和导光板设计的工艺难度。例如,n/m可以为0.393、0.394、0.398、0.402、0.405、0.406、0.409、0.412、0.42、0.423、0.426、0.428、0.429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在[2.6mm,3mm]范围内时,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在[2.6mm,3mm]范围内。
为保证窄边框显示效果,优选地,显示区AA长边对应的边框宽度小于或等于7mm。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3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4mm,此时n/m为0.429。进一步优选地,可以适当缩小第一距离n以获得更窄边框,从而使n/m减小。例如,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4mm,此时,n/m为0.333。因此,n/m可以设计在[0.333,0.429]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最靠近第一光源102且与第一光源102延伸方向相同的非显示区BB是影响第二距离m大小的重要因素。为减小第二距离m的情况,容易采用减小所述非显示区BB的宽度进行改善,而出于保证结构强度的角度考虑,在第一光源102的一侧,显示面板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模组的边界的距离(图2中的距离k)进一步减小的难度较大。参考图2,当所述非显示区BB宽度减小时,由于BB+k=n+h,(n+h)需要配合减小,减小n的配合方式较为方便。因此在设计更窄边框的显示模组时,可以优先减小显示模组的第一距离n。可以理解的是,距离h也可以适度减小,减小的适度性应以保证模组结构强度为前提。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9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3.9mm,此时n/m为0.42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9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3.8mm,此时n/m为0.433。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9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3.7mm,此时n/m为0.439。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8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3.8mm,此时n/m为0.42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最小第一距离n可以为2.8mm,距离h的最小值可以为3.7mm,此时n/m为0.431。因此,n/m可以设计在[0.33,0.44]范围内,以在保证现有显示模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满足显示模组窄边框的需求,提升显示效果。例如,n/m可以为0.33、0.333、0.34、0.36、0.38、0.4、0.405、0.41、0.413、0.417、0.42、0.423、0.424、0.426、0.428、0.43、0.433、0.434、0.436、0.438、0.439、0.44中的任意一个。
结合上述实施例,n/m可以设计在[0.33,0.44]范围内,使显示模组具有窄边框的同时兼顾设计可行性,可以在提升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同时使工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在具体实施时,n/m设计在[0.33,0.44]范围内时,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设计在[2mm,3mm]范围内,以在保证现有显示模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满足显示模组窄边框的需求,提升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n/m设计在n/m的取值范围为[0.423,0.439]时,不必限制最小第一距离n的范围在[2mm,2.05mm],即,当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可以设计在[2mm,3mm]范围内时,仍然具有量产可行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膜片组件09。导光板101和膜片组件09依次设置于背板基板501上。膜片组件09和导光板101均设置于中框04与背板05围设而成的容纳腔中。可选地,沿翻边502的厚度方向,中框04与膜片组件09之间可以预留有膨胀间隙,以保证膜片组件09在高温下有足够的膨胀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膜片组件09可以包括在导光板101上层叠设置的扩散膜901、棱镜膜902和反射式增光膜903,以使背光的亮度充足且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膜1001包括印刷黑边901a,所述印刷黑边901a设置在扩散膜401邻近第一光源102的一侧。可选地,所述印刷黑边901a在所述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光板101至少部分交叠。优选地,所述印刷黑边901a包括在所述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101的交叠区域,以及超出导光板101的非交叠区域。可选地,该非交叠区域至少覆盖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消除杂散光,提高显示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非交叠区域可以完全覆盖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可选地,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上,所述交叠区域到显示区AA的水平距离大于支撑部402到显示区AA的水平距离,所述交叠区域可以遮盖一部分导光板上混光不均匀的区域,减轻或者防止Hotspots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存在第二光源103时,扩散膜1001包括印刷黑边901b,所述印刷黑边901b设置在扩散膜901邻近第二光源103的一侧。所述印刷黑边901b可以与印刷黑边901a的宽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部10,至少一个散热部10可以位于背板基板501远离显示面板02的一侧,其中,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可以设置两个散热部10,且两个散热07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分别与第一光源102及第二光源103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以增加第一光源102及第二光源103的散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简化工艺,多个散热部10可以为一体化设置,也就是说,散热部10整面设置在背板基板501远离显示面板02的一侧。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散热部10可以对第一光源102充分散热,提升显示模组的信赖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散热部10可以包括石墨导热膜材。石墨导热膜材是将聚酰亚胺薄膜通过高温烧结制成的新型高导热材料。其具有独特的晶粒取向,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片层状;该材料平面导热率1400w/m.k-1600w/m.k,垂直导热率为15w/m.k-20w/m.k,常用的铜导热率为400w/m.k,该材料的平面导热率是铜的3.5-4倍,可以加速灯条侧横向热传递,防止短时间内局部温度过高导致产品失效。其他平面导热率大于或等于1400w/m.k,可达成一致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其中,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的法线方向上,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宽度c可以大于或等于20mm,可以使LED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到至一定区域范围,从而使以使得整个显示模组中各部件基本可达成一致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并且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宽度c可以大于或等于20mm,其中,散热部10连续设置。散热部10可以对第一光源102以及其周边区域充分散热,提升显示模组的信赖性。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显示区AA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散热部10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宽度c可以大于或等于55mm,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一光源102以及其周边区域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5A至图7所示,驱动IC 11设置在背板基板501远离背光源01的一侧,数据信号线与驱动IC通过第一排线12电连接,第一排线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优选地,驱动IC 11包括封装结构;封装结构可以对驱动IC 11进行保护,提升驱动IC 11的信赖性;具体地,封装结构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当驱动IC 11设置在背板基板501远离背光源01的一侧,数据信号线与驱动IC 11通过第一排线12电连接,第一排线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第一光源102与第一排线12位于导光板101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5A所示,第一排线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中框本体401远离背板基板501的一面与支撑部4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并且在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短边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中框本体401与支撑部402构成的子中框具有“L型”或具有类似“L型”的形态。这样设置,便于第一排线12自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之间的空间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具有类似“L型”的形态可以理解为,中框本体401可以在“L型”的拐角处可以包括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所在平面方向的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例如图5B所示),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不妨碍第一排线12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可以用于对隔垫结构06和/或显示面板02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第一排线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中框本体401远离背板基板501的一面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并且在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短边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中框本体401与支撑部402构成的子中框具有或类似具有“T型”的形态,此时中框本体401可以包括通孔H,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例如,图6为沿图1中III-IV线的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截面中包括通孔H,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的中框本体部分不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中,但出现在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在所述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可以理解的是,通孔H与包裹部702之间也可以包括部分中框本体401,所述部分中框本体401可以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可以对包裹部702形成有效支撑,提升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限定可以限定通孔H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中框本体401可以包括凹槽w,第一排线12至少部分嵌入凹槽w,以对第一排线12进行限位。可选地,凹槽w位于中框本体401朝向外框本体701的表面。优选地,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上,第一排线12全部嵌入凹槽w之中,在中框本体401与外框本体701之间不必为了第一排线12预留空间,或者预留空间可以减小,有利于显示装置边框变窄。图7为沿图1中III-IV线的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截面中包括通孔H,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如图7所示,用虚线表示的中框本体部分不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中,但出现在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图7)中包括的至少部分排线12嵌入在中框本体401中。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限定可以限定通孔H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w可以在至少部分区域贯穿中框本体401,为第一排线12留出足够的容置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至图10所示,驱动IC 1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外框本体701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优选地,驱动IC 11设置于外框本体701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驱动IC 1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外框本体701与以及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第一光源102与驱动IC 11位于导光板101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驱动IC 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中框本体401远离背板基板501的一面与支撑部4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并且在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短边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中框本体401与支撑部402构成的子中框具有“L型”或具有类似“L型”的形态。这样设置,便于驱动IC 11或连接驱动IC 11的第一排线12自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之间的空间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具有类似“L型”的形态可以理解为,中框本体401可以在“L型”的拐角处可以包括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所在平面方向的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例如图8B所示),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不妨碍驱动IC 11或连接驱动IC 11的第一排线12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可以用于对隔垫结构06和/或显示面板02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驱动IC 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框本体701以及与外框本体701一侧的中框本体401之间时,中框本体401远离背板基板501的一面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并且在垂直于导光板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短边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中框本体401与支撑部402构成的子中框具有“T型”或具有类似“T型”的形态。此时中框本体401可以包括通孔H,驱动IC 11或连接驱动IC 11的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例如,图9为沿图1中III-IV线的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截面中包括通孔H,驱动IC 11或连接驱动IC 11的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在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中框本体部分不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中,但出现在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在所述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可以理解的是,通孔H与包裹部702之间也可以包括部分中框本体401,所述部分中框本体401可以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中框本体401与包裹部702朝向背板基板501的一面抵接可以对包裹部702形成有效支撑,提升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限定可以限定通孔H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中框本体401可以包括凹槽w,驱动IC 11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凹槽w,凹槽w对驱动IC 11进行限位。可选地,凹槽w位于中框本体401朝向外框本体701的表面。优选地,在第一光源102的出光面102a法线方向上,驱动IC 11全部嵌入凹槽w之中,此时在中框本体401与外框本体701之间不必为了驱动IC 11预留空间,或者预留空间可以减小,有利于显示模组边框变窄。例如图10为沿图1中III-IV线的截面图,其中,在所述截面中包括通孔H,驱动IC 11或连接驱动IC 11的第一排线12可以穿过通孔H延伸至外框本体701与中框本体401之间。用虚线表示的中框本体部分不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中,但出现在与III-IV线平行的至少一个截面中(例如图1中I-II线截面)。在图1的III-IV线的截面(图10)中包括的驱动IC 11的至少部分和/或驱动IC11的至少部分排线12嵌入在中框本体401中。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中框本体延伸部4011限定可以限定通孔H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中框本体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w可以在至少部分区域贯穿中框本体401,为驱动IC11留出足够的容置空间。例如,所述贯穿区域可以是驱动IC 11设置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5A至图10所示,还可以包括控制组件13,控制组件13至少部分设置于背板基板501远离背光源01的一侧,驱动IC 11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以通过控制组件13控制驱动IC 11工作。优选地,控制组件13完全设置于背板基板501远离背光源0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5A至图10所示,所述散热部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控制组件13和背板基板501之间。散热部10可以快速导走第一光源102产生的热量,有利于显示模组正常工作,提升显示模组信赖性。优选地,第二隔垫结构设置在控制组件13和背板基板501之间;当散热部1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控制组件13和背板基板501之间时,第二隔垫结构可以设置在散热部10与控制组件13之间。具体地,第二隔垫结构可以粘贴在散热部10上,或者粘贴在控制组件13上,或者同时粘贴散热部10和控制组件13。第二隔垫结构可以对控制组件13起到减震效果,提高显示模组的信赖性。当第二隔垫结构同时粘贴散热部10和控制组件13时,第二隔垫结构可以起到对控制组件13的固定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设置散热部10时,控制组件13可以设置在背板基板501远离显示面板02的一侧;第二隔垫结构可以粘贴在背板基板501上,或者贴在控制组件13上,或者同时粘贴背板基板501和控制组件13。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垫结构的材料包括导电材料;例如,第二隔垫结构为导电泡棉。具体地,第二隔垫结构与控制组件13至少一部分露铜区域接触;并且第二隔垫结构与散热部10接触。这样,可以将控制组件13的静电通过第二隔垫结构、散热部10、背板途径导走,提升了显示模组的信赖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垫结构的材料包括导电材料;例如,第二隔垫结构为导电泡棉。具体地,第二隔垫结构与控制组件13至少一部分露铜区域接触;并且第二隔垫结构与背板基板501接触。这样,可以将控制组件13的静电通过第二隔垫结构、背板基板501途径导走,提升了显示模组的信赖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背板基板501可以包括第一开口,第一光源102通过穿过第一开口的第二排线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或者,第一光源基板1022还包括穿过第一开口的第一延伸部03,第一延伸部03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控制组件13用于给第一光源102供电。相应地,也可以在背板基板501上设置第二开口的方式,使得第二光源103通过穿过第二开口的第三排线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或者,在第一光源基板104还可以包括穿过第二开口的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与控制组件13电连接,实现控制组件13为第二电源103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和图12A、图12B所示,背板基板501可以包括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平行设置且相互错开的第一表面5011和第二表面5012。可选地,背板基板501还可以包括连接第一表面5011和第二表面5012的第三表面5013。第一表面5011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表面5012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光源10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5011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包括上述第一表面5011、第二表面5012的背板基板501形成近似拱形的结构,从而有效增强了背板基板501的强度。并且,由于第一表面5011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表面5012与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表面5011处的容置空间较大,便于将第一光源102设置在第一表面5011所在区域。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A所示,控制组件13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101a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表面5012在导光板1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将控制组件1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表面5012所在区域,可以便于其与不同元件之间的电连接。同时,第二表面5012与第一表面5011构成容纳空间,控制组件13的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可以减薄显示模组的厚度。为便于展示,如图12A中未示出散热部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第二表面5012在背板基板501上呈现岛状分布,第一表面5011和第二表面5012可以在背板基板501上构成加强筋,提高背板基板501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5011相对于第二表面5012下沉的距离可以在[0.5mm,1.5mm]。例如,第一表面5011相对于第二表面5012下沉的距离可以是0.5mm、0.8mm、0.9mm、1.2mm或1.5mm。相当于第一表面5011所在区域相对于第二表面5012所在区域形成的凸台高度可以在[0.5mm,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11至图12B所示,控制组件13可以包括Driver PCB。可选地,控制组件13可以包括XPCB和FFC。其中,DriverPCB通过FFC与XPCB电连接。XPCB可以通过排线与显示模组中的驱动IC 11、栅极驱动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第二隔垫结构17设置于XPCB与背板基板501之间。当显示模组包括散热部10时,第二隔垫结构17设置于XPCB与散热部10之间。优选地,第二隔垫结构17包括导电材料,具有导电性;例如,第二隔垫结构17为导电泡棉。第二隔垫结构17与XPCB的露铜区域接触设置,用于将静电导出到背板基板501。第二隔垫结构起到固定XPCB、提供减震以及导出控制组件13静电的作用,提升了显示模组的信赖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Driver PCB可以通过螺丝或者卡扣结构与背板05连接,使控制组件13稳定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中,如图2所示,还可以包括位于导光板101面向背板基板501一侧的反射片14。反射片14可以对导光板101中的光线进行反射,增加导光板101出光面的发光强度。对于显示模组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的发光单元102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该发光二极管LED可以采用离心工艺制作,以使荧光粉均匀分布在芯片表面,从而有效提升色区集中度,且避免了点胶后放置时间长短影响色区中心漂移,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白光产品色区良率,完美解决了光斑问题,具有更佳的产品气密性和散热性能。具体地,本公开针对采用常规发光二极管LED的显示模组、以及采用离心工艺制作的发光二极管LED搭配散热部10的显示模组的散热性能做了对比,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离心工艺制作的发光二极管LED搭配散热部10的显示模组温度降低明显,实测温度可以控制在50℃以下,极大地降低了不良问题的发生。
Figure BDA0003167404420000321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窄边框面板设计,包括背光源;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第一光源;第一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第一光源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导光板无交叠;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至少位于第一光源一侧且与显示区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第一光源的出光面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非显示区与显示区的接邻位置与位于第一光源一侧的显示模组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n/m在[0.33,0.44]取值时,可以使显示模组具有窄边框的同时兼顾设计可行性,可以在提升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同时使工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所述设计具备量产可行性,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地,背光源采用双短边灯条及FPC基材设计,可以在达成四边窄边框设计的同时,减少发光二极管LED的使用数量,极大限度地节省工艺成本;并且为了满足高亮条件下快速散热,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离心工艺搭配高热导纳米碳散热膜,确保产品中背板温度在50℃以下,避免高温导致液晶失效,保证产品正常显示。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模组。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模组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模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例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外框07。其中,外框07既作为显示模组的外框,又作为显示装置的外框,可以在节约材料的同时减薄显示装置的边框厚度,提高显示效果。进一步可选地,显示装置包括底部壳体15。所述底部壳体15封堵于显示装置背向出光方向一侧外框07围成的敞口中(即外框07底部敞口);所述底部壳体15包括封堵于所述外框07底部敞口处的底部壳体基板1501和形成于底部壳体基板1501边缘处并位于外框07内侧的底部壳体翻边1502,所述底部壳体翻边1502与显示模组每一边的外框本体701的一一对应。优选地,底部壳体翻边1502与其对应的外框本体701之间可以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可以使底部壳体15顺利装配。底部壳体15可以保护控制组件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加显示装置的信赖性。
可选地,底部壳体翻边1502可以与中框本体401抵接。可选地,当显示模组包括散热部10时,底部壳体翻边1502可以与散热部10抵接。可选地,底部壳体翻边1502可以与外框本体701通过螺丝或卡扣结构连接,从而使底部壳体15固定。上述抵接设置或者底部壳体翻边1502可以与外框本体701通过螺丝或卡扣结构连接设置均可以增强显示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可选地,底部壳体基板1501包括加强筋结构,以增强底部壳体基板1501的强度。
可选地,例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包括系统板16。系统板16可以设置在底部壳体15与背板基板501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可选地,系统板16包括无线传输模块或者与无线传输模块连接,用于接收外部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手表、健身腕带、个人数字助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上述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网络模块、音频输出&输入单元、传感器、显示单元、用户输入单元、接口单元、存储器、处理器、以及电源等部件。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的限定,换言之,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可以包括上述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4)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第一光源;
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光板无交叠;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且与所述显示区接邻设置的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最小第一距离n;
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的接邻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光源一侧的所述显示模组的外轮廓具有最小的第二距离m;
其中,n/m的取值范围是[0.33,0.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406,0.4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423,0.43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n/m的取值范围为[0.393,0.42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大于或等于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包括固定周期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沿着同一直线延伸排布,所述固定周期为p;
其中,n/p的范围为[0.40,0.6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n/p的范围为[0.404,0.45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还包括第一光源基板,所述第一光源基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基板靠近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界的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1.9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导光板无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完全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尺寸为s,短边尺寸为t,其中s大于t,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短边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长边延伸的数据信号线;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驱动IC,所述数据信号线在所述短边接邻的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驱动IC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沿所述短边延伸的扫描信号线,以及设置在至少一条所述长边接邻的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扫描信号线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s/t的值大于或等于4。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框、膜片组件和背板,所述背板封堵于所述中框底部的敞口处,所述膜片组件和所述背光源均设置于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围设而成的容纳腔中;
其中,所述中框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中框,所述子中框均包括中框本体和设于所述中框本体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容纳腔中延伸;所述支撑部具有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支撑面,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
所述背板包括封堵于所述中框底部敞口处的背板基板和形成于所述背板基板边缘处并位于所述中框一侧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子中框一一对应;
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膜片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背板基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部,所述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石墨导热膜材。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其中,在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的垂直方向上,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宽度大于或等于20mm。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叠宽度大于或等于55mm。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垫结构,所述隔垫结构位于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子外框,所述子外框均包括外框本体和与外框本体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包裹部;所述包裹部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驱动IC通过第一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或者,
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驱动IC通过所述第一排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排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或者,
当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框本体以及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驱动IC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或者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外框本体一侧的所述中框本体之间时,
所述中框本体包括通孔,所述第一排线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中框本体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本体朝向所述外框本体的表面包括凹槽,所述第一排线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所述驱动IC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凹槽。
27.根据权利要求16-2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板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驱动IC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隔垫结构,所述第二隔垫结构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板与所述控制组件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基板包括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光源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排线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光源基板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给所述第一光源供电。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XPCB、FFC和Driver PCB。
3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基板包括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设置且相互错开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3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在[2.2mm,3mm]范围内。
3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第一距离n的值在[2mm,3mm]范围内。
3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21630197.9U 2021-07-16 2021-07-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813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0197.9U CN215813657U (zh) 2021-07-16 2021-07-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0197.9U CN215813657U (zh) 2021-07-16 2021-07-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3657U true CN215813657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8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0197.9U Active CN215813657U (zh) 2021-07-16 2021-07-1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36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16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7548287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comprising guide grooves and adhesive tapes formed therein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to light guide plate
US7275851B2 (en) Radiating member, illuminating devic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11021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860902B2 (en) Display unit with an integrated backlight
US2015036265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US978491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alignment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08000175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EP3177127A2 (en) Heat dissipation over rear frame of a display
JPWO201401739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20307523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1327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19142620A1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8732802B (zh) 显示装置
KR20130016962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광원 패키지
US8794778B2 (en) Top chassis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90302351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8014315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US9121989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CN215813657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65760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26808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5616809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6827183B2 (ja) 表示装置
JP2007279103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