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3589U -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 Google Patents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3589U
CN215813589U CN202121680028.6U CN202121680028U CN215813589U CN 215813589 U CN215813589 U CN 215813589U CN 202121680028 U CN202121680028 U CN 202121680028U CN 215813589 U CN215813589 U CN 2158135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area
mirror surface
lens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800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6800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35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35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35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4Mirrors; 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属于眼镜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前后镜面分别设有中央区和周边区,前后镜面中央区为折射镜片,屈光力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衍射坡环阵列、屈光力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为折射镜片、屈光力是在中央区凹透镜度数基础之上附加+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总正加值+1.00D至+7.00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或前后镜面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1至0.25D,前后镜面周边区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5个正加值次级,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为360°等量屈光力、或者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50D至+2.00D。

Description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可以任意设置前后镜面总正加值的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背景技术
现今医学公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的眼球增长依赖着视网膜周边离焦调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眼球增长,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可以控制近视眼球增长。
衍射坡环具有具有多焦点优势,衍射坡环已经应用于三焦点人工晶体设计之中。
本发明人申请的“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申请日为2021年1月28日,一案二请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2649971A,实用新型申请号:2021203007154。该项专利公开为前镜面周边区为衍射坡环、后镜面为单光凹透镜面,这种眼镜片离焦量是依靠前镜面衍射坡环正加值或者说离焦量,衍射坡环不可能依据个体离焦量来模压成型不同离焦量眼镜片。
折射型周边离焦眼镜片采用数控车房车削加工,具有高度精密、屈光力可以达到0.01D。折射型眼镜片必须设置渐变区,将中央区与治疗区之间屈光力逐渐趋于平滑过渡,大于+2.00D正加值将产生较大像散。
周边离焦眼镜片有待开发新面型创新设计,近视眼周边离焦眼镜片仍是眼镜领域技术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为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这种眼镜片前后镜面分别设置有中央区和周边区二个光学区域,前后镜面中央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近视度数,屈光力设置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衍射坡环阵列、屈光力设置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周边离焦矫正量,屈光力是在中央区凹透镜度数基础之上附加+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前镜面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总正加值+1.00D至+7.00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或者前后镜面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1至0.25D。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至少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次级,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设置为360°等量屈光力、或者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50D至+2.00D。
衍射坡环宽度为5nm至2mm、高度为0.1nm至16μm、陡峭侧朝向光学中心、平缓侧远离光学中心,衍射坡环夹角<5°,周边区根据衍射坡环mm级、μm级、nm级宽度不同,至少设置6条至120条同心轴衍射坡环阵列。相邻两条衍射坡环之间为无间隙连接或者间距0.5nm至0.25mm,同一条衍射坡环设置为相同圆周方位角、相同宽度、相同高度、相同屈光力,多个衍射坡环横截面为彼此凸凹相连的锯齿状。
前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向上下开窗形,中央区水平径线为8mm至14mm、垂直径线与眼镜片直径等长。前镜面周边区衍射坡环阵列分为,全环形是指周边区域360°圆周方位角之内、半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扇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内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外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衍射坡环分别阵列于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形成鼻颞侧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弧顶形。后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设置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前后镜面选择相同形状的中央区和周边区,或者前镜面选择任何一种形状,后镜面选择中央区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选择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为正圆形、椭圆形、竖椭圆形中任何一种形状。
前镜面或者后镜面中央区下侧区域设置复合基底向鼻侧、棱镜度数为0.5Δ至6.0Δ三棱镜片。
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4个不同屈光力衍射坡环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各占据9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鼻侧象限区和颞侧象限区设置为衍射坡环象限区、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设置为折射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衍射坡环屈光力、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折射屈光力。
前后镜面周边区为双侧镜面双量正加值、正加值是指附加离焦量,前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衍射坡环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在基量正加值基础之上附加个体配镜者差异量正加值,基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90%至10%、差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10%至90%。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前后镜面中央区凹透镜屈光力+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5D至±0.15D,衍射坡环夹角<2°,衍射坡环区域无棱镜度数。
前镜面周边区各条衍射坡环从中央至周边逐渐降低衍射坡环宽度、高度,增加坡环数量,从而逐渐加大衍射坡环区正加值,相邻两条衍射坡环设置屈光力渐进式,后镜面周边区折射镜片从中央区边缘开始逐渐递增屈光力,或者形成区段渐变区。
前后镜面周边区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10mm至11.9mm为总正加值量20%、距光学中心12mm至13.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40%、距光学中心14mm至15.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60%、距光学中心16mm至17.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80%、距光学中心18mm至30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100%,距光学中心30mm至眼镜片边缘为平光镜片或者与中央区屈光力相同,或者将距光学中心距离缩小至0.5mm至1.0mm,设置成为不同区段。前镜面周边区设置5个基量正加值次级: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分别为+1.00D、+1.50D、+2.00D、+2.75D、+3.50D,颞侧周边区<鼻侧周边区正加值+0.50D至+1.50D,前镜面周边区差量正加值补足至前后镜面总正加值。
差量正加值,根据近视发病年龄早于10岁、每年近视度数增加>-0.75D、每年眼轴或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增加者、父母双方为高度近视的儿童者、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10小时,按照每个诱发因素个体化添加+0.10D至+0.50D计算,周边区全环形镜片添加+0.50D至+2.50D、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25D至+1.00D。
眼镜片制造如下:采用模压成型前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面型,前镜面周边区基量正加值至少设置为总正加值的70%至90%,成型为前镜面屈光面型预置毛坯片,将预置毛坯片经眼镜片车房成型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屈光面型,车房成型屈光力精度为±0.01D。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前后镜面总屈光力减去基量正加值,成型的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梯度差为+0.05至+0.15D,成型后的前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中心相对应、前后镜面光学面型至少有90°方位角范围相对应,前后镜面的鼻颞侧周边区光学中心位于在同一光学中心水平径之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人在前申请专利名称: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这种眼镜片前镜面中央区为折射镜片、周边区为衍射坡环镜片,衍射坡环微型透镜屈光力为总正加值,后镜面为矫正近视的单光凹透镜片,这种眼镜片衍射镜片不能实现个体化定制、更无法实现正加值梯度差+0.01D至+0.25D范围。
2.本实用新型眼镜片前后镜面分别设置有中央区和周边区二个光学区域,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衍射坡环阵列、屈光力设置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周边离焦矫正量,屈光力是在中央区凹透镜度数基础之上附加+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总正加值+1.00D至+7.00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或者前后镜面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1至0.25D,实现个体化周边区正加值、正加值在+1.00D至+7.00D范围之内任意定制选择。
3.衍射坡环相对于圆柱形微透镜,其单个独立衍射坡环镜片光学面积大、相对于单光折射镜片具有多个光学折射屈光个体,无有圆柱形微透镜产生的波纹象限。
附图说明
图1是前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眼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衍射坡环及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4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正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5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横椭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6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椭正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7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半环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8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扇环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9是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弧顶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10是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横椭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11是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竖椭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
图12是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13是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横椭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14是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椭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15是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横椭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16是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竖椭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
图17是前镜面为四个象限区的结构正视图;
图18是衍射坡环局部放大显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镜面;2后镜面;3中央区;4周边区;5渐变区;6基量正加值;7差量正加值;8总正加值;9衍射坡环;10衍射坡环高度;11衍射坡环宽度;12衍射坡环夹角;13折射镜片;14凹透镜;15凸透镜;16三棱镜;17平光镜片;18全环形;19半环形;20扇环形;21正圆形;22横椭圆形;23竖椭圆形;24弧顶形;25分界线。
符号缩写:HM:(Horizontal Meridian)水平径线;VM:(Vertical Meridian)垂直径线;NS(Nasal Side)鼻侧;TS(Temporal Side)颞侧;SS(Superior Side)上侧;LS(LowerSide)下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术语涵义:
折射型眼镜片(Refractive eyeglasses):折射是指光通过透镜后汇聚到一个焦点的球面、非球面眼镜片,是最常见眼镜片类型。折射型眼镜片采用模压成型或者车房车削成型,同心轴性眼镜片如全环形、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优选择车房车削成型。
衍射型眼镜片(diffractive eyeglasses):衍射是指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又称绕射。衍射阶梯光学元件表面采用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精准模压成型。通过改变衍射坡环宽度、高度、数量,实现色差极低,调整正加值度数、调整聚焦成像位置,成像极其清晰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
图1示意:前镜面1和后镜面2分别设置为中央区3及周边区4,中央区3位于眼镜片中央区域的上下开窗式,设置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位于眼镜片的鼻侧NS和颞侧TS区域,设置为正圆形21凸透镜片15,前镜面1周边区4凸透镜片形成基量正加值6、后镜面2周边区4形成差量正加值7,前后镜面周边形成总正加值8,形成前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眼镜片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
图2示意:前镜面1设置为中央区3及周边区4,中央区3位于眼镜片中央区域的上下开窗式,设置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位于眼镜片的鼻侧和颞侧区域,设置为正圆形21凸透镜片15,前镜面1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凸透镜片15形成基量正加值6、前镜面1衍射坡环9的显微放大,衍射坡环9的衍射坡环高度10和衍射坡环宽度11.形成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衍射坡环及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
图3示意:后镜面2分别设置为中央区3及周边区4,中央区3位于眼镜片中央区域的上下开窗式,设置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位于眼镜片的鼻侧和颞侧区域,设置为正圆形21凸透镜片15,后镜面2周边区4形成差量正加值7,后镜面周边区4差量正加值7与后镜面中央区凹透镜片屈光力复合成为周边区屈光力,形成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3,如图3。
图4示意:前镜面1为全环形18的中央区3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为凸透镜片15,衍射坡环9形成基量正加值6,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正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4。
图5示意:前镜面1为全环形的中央区3为平光镜片17,周边区4衍射坡环9形成基量正加值6,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横正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5。
图6示意:前镜面1全环形中央区3和周边区4,衍射坡环9形成基量正加值6,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正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6。
图7示意:前镜面1由分界线25设置为半环形19,鼻颞侧各占据180°方位角的周边区4,中央区3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形成基量正加值6的凸透镜片15,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半环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7。
图8示意:前镜面1由中央区3和周边区4组成,鼻颞侧的周边区4为扇环形20,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形成基量正加值6,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扇环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8。
图9示意:前镜面1由中央区3和周边区4组成,鼻颞侧的周边区4为弧顶形24,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形成前镜面光学中心为轴弧顶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9。
图10示意:前镜面1设置为中央区3及周边区4,中央区3位于眼镜片中央区域的上下开窗式,设置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位于眼镜片的鼻侧和颞侧区域,设置为横椭圆形22凸透镜片15,前镜面1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凸透镜片15形成基量正加值6、中央区3下侧区域设置基底朝向鼻侧三棱镜片16,形成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横椭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0。
图11示意:前镜面1设置为中央区3及周边区4,中央区3位于眼镜片中央区域的上下开窗式,设置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位于眼镜片的鼻侧NS和颞侧TS区域,设置为竖椭圆形23凸透镜片15,前镜面1周边区4为衍射坡环9,凸透镜片15形成基量正加值6,形成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竖椭圆形衍射坡环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1。
图12示意:后镜面2全环形的中央区3为凹透镜片14,周边区4与中央区3之间设置为渐变区5,周边区4为凸透镜片15形成差量正加值7,形成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2。
图13示意:后镜面2的中央区3和周边区4,周边区4为折射镜片13形成差量正加值7,形成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横椭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13,如图13。
图14示意:后镜面2的中央区3和周边区4,周边区4为折射镜片13形成差量正加值7,形成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椭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4。
图15示意:后镜面2的中央区3和周边区4,周边区4为折射镜片13形成差量正加值7,形成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椭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5。
图16示意:后镜面2的中央区3和周边区4,周边区4为折射镜片13形成差量正加值7,形成后镜面光学中心为轴竖椭正圆形折射镜片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6。
图17示意:前镜面设置为上侧象限区SS、下侧象限区LS、鼻侧象限区NS、颞侧象限区TS,形成前镜面为四个象限区的结构正视图,如图17。
图18示意:是该眼镜片衍射坡环9的衍射坡环高度10、衍射坡环宽度11和衍射坡环夹角12,形成衍射坡环局部放大显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为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这种眼镜片前后镜面分别设置有中央区和周边区二个光学区域,前后镜面中央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近视度数,屈光力设置为0.00D至-10.00D,配镜者有柱镜散光需要一同复合散光度数。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衍射坡环阵列、衍射坡环非球面屈光力设置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周边离焦矫正量,屈光力是在中央区凹透镜度数基础之上附加+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前镜面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总正加值+1.00D至+7.00D,总正加值根据近视度数及视网膜周边屈光状态,调整总正加值屈光度数。
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或者前后镜面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1至0.25D,由于后镜面是折射镜片,采用数控车房可以精准控制在0.01D,从而实现个体性差异定制。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不同区段目的是适应视网膜不同弧度的不同离焦度数变化,至少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次级,设置不同正加值次级,目的是适用不同近视度数的不同离焦矫正离。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设置为360°等量屈光力、目的是为全环形离焦眼镜片设计,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50D至+2.00D,目的是为鼻颞侧周边离焦眼镜片设计。
衍射坡环宽度为5nm至2mm、高度为0.1nm至16μm、陡峭侧朝向光学中心、平缓侧远离光学中心,衍射坡环夹角<5°。周边区根据衍射坡环mm级、μm级、nm级宽度不同,目的是实现眼镜片设计面型不同。根据衍射坡环的不同宽度设置6条至120条同心轴衍射坡环阵列,如果衍射坡环设计为纳米级,同心轴设计环数将多余120条。相邻两条衍射坡环之间为无间隙连接或者间距0.5nm至0.25mm,优选择无间隙连接。同一条衍射坡环设置为相同圆周方位角、相同宽度、相同高度、相同屈光力,多个衍射坡环横截面为彼此凸凹相连的锯齿状。
前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向上下开窗形。正圆形直径为8mm至14mm、上下开窗式水平直径为8mm至14mm,垂直直径与眼镜片直径等长。前镜面周边区衍射坡环阵列分为:全环形是指周边区域360°圆周方位角之内、半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扇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内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外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衍射坡环分别阵列于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形成鼻颞侧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弧顶形。后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设置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前后镜面选择相同形状的中央区和周边区,或者前镜面选择任何一种形状,后镜面选择中央区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选择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为正圆形、椭圆形、竖椭圆形中任何一种形状。
前镜面或者后镜面中央区下侧区域设置复合基底向鼻侧、棱镜度数为0.5Δ至6.0Δ三棱镜片,或者设置基底朝向下侧三棱镜。
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4个不同屈光力衍射坡环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各占据9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鼻侧象限区和颞侧象限区设置为衍射坡环象限区、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设置为折射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衍射坡环屈光力、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折射屈光力。
前后镜面周边区为双侧镜面双量正加值、正加值是指附加离焦量,前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衍射坡环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在基量正加值基础之上附加个体配镜者差异量正加值。基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90%至10%、差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10%至90%,前镜面基量正加值目的是将个体化大部分正加值设置在眼镜片前镜面之上,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是将个体化小部分正加值设置在眼镜片后镜面,目的成型度数精准。
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前后镜面中央区凹透镜屈光力+差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是矫正近视的凹透镜屈光力再加上折射镜片正加值。
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5D至±0.15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也就是折射镜片梯度差,可以精准为0.01D。衍射坡环夹角<2°,衍射坡环高度极低、几乎无棱镜度数。
前镜面周边区各条衍射坡环从中央至周边逐渐降低衍射坡环宽度、高度,增加坡环数量,从而逐渐加大衍射坡环区正加值,相邻两条衍射坡环设置屈光力渐进式,后镜面周边区折射镜片从中央区边缘开始逐渐递增屈光力,或者形成区段渐变区。
前后镜面周边区各自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10mm至11.9mm为总正加值量20%、距光学中心12mm至13.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40%、距光学中心14mm至15.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60%、距光学中心16mm至17.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80%、距光学中心18mm至30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100%,距光学中心30mm至眼镜片边缘为平光镜片或者与中央区屈光力相同,或者将距光学中心距离缩小至0.5mm至1.0mm,设置成为不同区段。
前镜面周边区设置5个基量正加值次级: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分别为+1.00D、+1.50D、+2.00D、+2.75D、+3.50D,颞侧周边区<鼻侧周边区正加值+0.50D至+1.50D,前镜面周边区差量正加值补足至前后镜面总正加值。
差量正加值,根据近视发病年龄早于10岁、每年近视度数增加>-0.75D、每年眼轴或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增加者、父母双方为高度近视的儿童者、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10小时,按照每个诱发因素个体化添加+0.10D至+0.50D计算,周边区全环形镜片添加+0.50D至+2.50D、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25D至+1.00D。
这种眼镜片为前后镜面双区双侧正加值,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半环形、扇环形、弧顶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9种形状面型,后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鼻颞侧周边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6种形状面型。前镜面9种形状面型中任何一种形状面型,可以与后镜面6种形状面型中任何一种形状面型,前后镜面面型复合组成,优选择前后镜面相同面型复合组成。
前后镜面面型复合组合其区段紧密前后对应,对应区域至少有90%区域前后紧密区域对应。
这种眼镜片制造如下:采用模压成型前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面型,前镜面周边区基量正加值至少设置为总正加值的70%至90%,成型为前镜面屈光面型预置毛坯片,将预置毛坯片经眼镜片车房成型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屈光面型,车房成型屈光力精度为±0.01D。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前后镜面总屈光力减去基量正加值,成型的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梯度差为+0.05至+0.15D,成型后的前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中心相对应、前后镜面光学面型至少有90°方位角范围相对应,前后镜面的鼻颞侧周边区光学中心位于在同一光学中心水平径之上。
衍射坡环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嵌入眼镜片基质之中,由一、二、三层或者四层组成,复合层或者镀膜层厚度≥衍射坡环高度。这种个体化衍射坡环型离焦眼镜片,前镜面周边区为衍射坡环采用模压成型屈光面型、后镜面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屈光面型。
以下是实施例用于说明个体化定制,而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
实施例1:前镜面全环形周边区衍射坡环制造5个基量正加值
全环形周边区360°为分别制造成+1.00D、+1.50D、+2.00D、+2.75D、+3.50D。
实施例2:前镜面鼻颞侧周边区衍射坡环制造5个基量正加值
鼻侧周边区NS:颞侧周边区TS分别如下:
NS+1.00D:TS+0.50D;
NS+1.50D:TS+1.00D;
NS+2.00D:TS+1.25D;
NS+2.75D:TS+2.00D;
NS+3.50D:TS+2.750D。
实施例3:后镜面全环形折射镜片正加值梯度差±0.01D制造
选取前镜面成型毛坯镜片,按照车房后镜面屈光力定制,屈光力梯度差值为±0.01D车削制造。
实施例4:后镜面全环形折射镜片正加值梯度差±0.05D制造
选取前镜面成型毛坯镜片,按照车房后镜面屈光力定制,屈光力梯度差值为±0.05D车削制造。
实施例5:后镜面全环形折射镜片正加值梯度差±0.10D
选取前镜面成型毛坯镜片,按照车房后镜面屈光力定制,屈光力梯度差值为±0.10D车削制造。
实施例6:后镜面全环形折射镜片正加值梯度差±0.15D制造
选取前镜面成型毛坯镜片,按照车房后镜面屈光力定制,屈光力梯度差值为±0.15D车削制造。
本实用新型个体化衍射坡环型离焦眼镜片,这种眼镜片采用双镜面双侧正加值,前镜面周边区采用衍射坡环阵列形成的基量正加值,具有较大量屈光力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采用折射镜片、数控车房车削加工成型,具有精确车削的精度为0.01度,达到个体化差异镜片定制。
这种眼镜片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进步。
最后应当阐明:对发明描述的中央区、周边区的设计参数变化和修改,其也在本实用新型权利限定之内。

Claims (10)

1.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为框架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前后镜面分别设置有中央区和周边区二个光学区域,前后镜面中央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近视度数,屈光力设置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衍射坡环阵列、屈光力设置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为折射镜片、根据个体配镜者周边离焦矫正量,屈光力是在中央区凹透镜度数基础之上附加+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前镜面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总正加值+1.00D至+7.00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或者前后镜面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1至0.25D,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5个正加值次级,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设置为360°等量屈光力、或者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50D至+2.00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衍射坡环宽度为5nm至2mm、高度为0.1nm至16μm、陡峭侧朝向光学中心、平缓侧远离光学中心,衍射坡环夹角<5°,周边区根据衍射坡环mm级、μm级、nm级宽度不同,至少设置6条至120条同心轴衍射坡环阵列,相邻两条衍射坡环之间为无间隙连接或者间距0.5nm至0.25mm,同一条衍射坡环设置为相同圆周方位角、相同宽度、相同高度、相同屈光力,多个衍射坡环横截面为彼此凸凹相连的锯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向上下开窗形,中央区水平径线为8mm至14mm、垂直径线与眼镜片直径等长,前镜面周边区衍射坡环阵列分为,全环形是指周边区域360°圆周方位角之内、半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扇环形是指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的内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外侧弧形≤18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衍射坡环分别阵列于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形成鼻颞侧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弧顶形,后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以光学中心为光轴的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分别设置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前后镜面选择相同形状的中央区和周边区,或者前镜面选择任何一种形状,后镜面选择中央区为正圆形、横椭圆形、竖椭圆形,或者选择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为正圆形、椭圆形、竖椭圆形中任何一种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面或者后镜面中央区下侧区域设置复合基底向鼻侧、棱镜度数为0.5Δ至6.0Δ三棱镜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4个不同屈光力衍射坡环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各占据90°圆周方位角之内,或者鼻侧象限区和颞侧象限区设置为衍射坡环象限区、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设置为折射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衍射坡环屈光力、下侧象限区>上侧象限区折射屈光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镜面周边区为双侧镜面双量正加值、正加值是指附加离焦量,前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衍射坡环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附加正加值是指在基量正加值基础之上附加个体配镜者差异量正加值,基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90%至10%、差量正加值为总正加值的10%至90%,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前后镜面中央区凹透镜屈光力+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周边区总屈光力≡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梯度差为±0.05D至±0.15D,衍射坡环夹角<2°,衍射坡环区域无棱镜度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面周边区各条衍射坡环从中央至周边逐渐降低衍射坡环宽度、高度,增加坡环数量,从而逐渐加大衍射坡环区正加值,相邻两条衍射坡环设置屈光力渐进式,后镜面周边区折射镜片从中央区边缘开始逐渐递增屈光力,或者形成区段渐变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镜面周边区设置5个正加值区段: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10mm至11.9mm为总正加值量20%、距光学中心12mm至13.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40%、距光学中心14mm至15.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60%、距光学中心16mm至17.9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80%、距光学中心18mm至30mm区段为总正加值量100%,距光学中心30mm至眼镜片边缘为平光镜片或者与中央区屈光力相同,或者将距光学中心距离缩小至0.5mm至1.0mm,设置成为不同区段,前后镜面周边区设置5个基量正加值次级:全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正加值分别为+1.00D、+1.50D、+2.00D、+2.75D、+3.50D,颞侧周边区<鼻侧周边区正加值+0.50D至+1.50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量正加值,根据近视发病年龄早于10岁、每年近视度数增加>-0.75D、每年眼轴或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增加者、父母双方为高度近视的儿童者、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10小时,按照每个诱发因素个体化添加+0.10D至+0.50D计算,周边区全环形镜片添加+0.50D至+2.50D、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屈光力+0.25D至+1.00D。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或多项所述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制造如下:采用模压成型前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面型,前镜面周边区基量正加值至少设置为总正加值的70%至90%,成型为前镜面屈光面型预置毛坯片,将预置毛坯片经眼镜片车房成型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屈光面型,车房成型屈光力精度为±0.01D,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前后镜面总屈光力减去基量正加值,成型的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梯度差为+0.05至+0.15D,成型后的前后镜面中央区和周边区光学中心相对应、前后镜面光学面型至少有90°方位角范围相对应,前后镜面的鼻颞侧周边区光学中心位于在同一光学中心水平径之上。
CN202121680028.6U 2021-07-15 2021-07-15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Active CN2158135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80028.6U CN215813589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80028.6U CN215813589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3589U true CN215813589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83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80028.6U Active CN215813589U (zh) 2021-07-15 2021-07-15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35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9228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fractive corrections of presbyopia
US7857446B2 (en) Eyeglas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variable index layer
CN210690971U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AU2002340292A1 (en) Eyeglass having variable index layer
CN110687689A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BRPI0805400A2 (pt) lentes intraoculares multifocais refratora zonal
KR20120035182A (ko) 중앙 단초점 회절 영역을 갖는 지역적 회절 다중초점 안구내 렌즈
US20060247766A1 (en) System for enlarging a retinal image
CN216434562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AU2008201900B2 (en) Eyeglass having variable index layer
CN113433717A (zh)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CN112649971A (zh) 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CN215813589U (zh) 个体化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TW202138877A (zh) 具有輔助光學元件之眼鏡鏡片
CN115793282B (zh) 一种高阶像差与近视离焦并存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5903269A (zh)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215678945U (zh) 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
CN219871982U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CN214375637U (zh) 衍射坡环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CN217767087U (zh) 一种复合式远视镜片
CN113296289A (zh) 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
CN115390271A (zh) 微透镜眼镜片
CN115542575A (zh) 角膜塑形镜及其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