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09012U -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09012U
CN215809012U CN202122404758.XU CN202122404758U CN215809012U CN 215809012 U CN215809012 U CN 215809012U CN 202122404758 U CN202122404758 U CN 202122404758U CN 215809012 U CN215809012 U CN 215809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wet film
humidification modul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47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铁生
陈大鹏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47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09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09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09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接水槽、加湿组件以及水箱,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本实用新型的加湿模块结构简单,方便拆装,便于维修或更换;同时,还有效提高了该加湿模块的加湿效率和加湿量。

Description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空调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功能也逐渐在更新,市场上部分空调产品带有加湿功能。然而,目前市场上带有加湿功能的空调产品,一般采用在空调内部设置加湿模块,但由于该加湿模块中湿膜的加湿面积较小,从而导致该加湿模块的加湿效率较低及加湿量较小,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模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加湿模块的加湿效率较低及加湿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模块,该加湿模块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以及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包括本体及出水部,所述敞口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出水部设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敞口的一侧,用以向所述接水槽内供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包括引水槽及设于所述引水槽两侧的吸水槽,所述吸水槽与所述引水槽连通,所述引水槽与所述吸水槽围合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出水部位于所述引水槽的上方,用以向所述引水槽内供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盛水部及设于所述第一盛水部两侧的第二盛水部,所述第一盛水部与所述第二盛水部连通,所述出水部连通所述第一盛水部,所述第一盛水部位于所述引水槽的上方,所述第二盛水部位于所述吸水槽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水槽包括引水区及电解区,所述电解区连通所述引水区与所述吸水槽,所述第一盛水部设于所述电解区的上方,所述引水区设于所述电解区朝向所述过风口的一侧,所述出水部设于所述引水区的上方,用以向所述引水区内供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盛水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电解区内,所述第二盛水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吸水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电解组件,所述电解组件设于所述电解区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部的下端设有阀门开关,用以控制所述出水部的出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支架靠近所述出水部的一侧设有避让槽,用以避让所述阀门开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具有相对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第二翻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翻边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加湿组件靠近所述水箱的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翻边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支架包括连接架及设于所述连接架两侧的安装架,所述连接架位于所述过风口的上方,所述安装架自所述连接架朝向所述吸水槽倾斜,所述安装架的下端设于所述吸水槽内,所述湿膜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湿膜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支撑凸台,所述本体的底面抵接于所述支撑凸台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位于所述接水槽的正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与所述接水槽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30°,且小于6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及加湿模块,所述壳体设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加湿模块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以及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及加湿模块,所述壳体设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加湿模块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以及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内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加湿模块,所述壳体设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加湿模块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以及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模块包括接水槽、加湿组件以及水箱,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如此,所述接水槽内的水被所述湿膜吸附后沿湿膜流动并润湿整个湿膜,当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向上流动,会流经所述湿膜并带走所述湿膜上的水分,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由于将水箱安装在加湿组件的上方,且水箱上设有与过风口对应的敞口,这样所述水箱的安装不会影响所述接水槽上过风口的过风面积,从而确保了所述接水槽具有较大的过风面积,进而确保了所述湿膜具有较大的加湿面积,有效提高了该加湿模块的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同时,该加湿模块结构简单,方便拆装,便于进行维修或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加湿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加湿模块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加湿模块的空气气流的流路图;
图5为图2中接水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接水槽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接水槽的水路图;
图8为图1中加湿模块的装配细节图;
图9为图8中湿膜支架与水箱的装配细节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2中加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湿膜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水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水箱的主视图;
图15为图2中湿膜一实施例的折叠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模块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细节图;
图17为图16中加湿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加湿模块的空气气流的流路图;
图19为图17中接水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接水槽与电解组件的装配细节图;
图21为图17中湿膜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模块又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加湿模块的空气气流的流路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模块再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8中加湿模块的空气气流的流路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加湿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中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288377210000051
Figure BDA000328837721000006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模块。其中,该加湿模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一部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模块100,所述加湿模块100包括接水槽110以及加湿组件140。所述接水槽110的中部形成过风口111,所述加湿组件140包括湿膜支架160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160的湿膜150,所述湿膜150至少覆盖部分所述过风口111,且所述湿膜150的下端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
其中,所述接水槽110的中部形成过风口111,以便于空气气流穿过该过风口111。至于所述过风口11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方形或近似方形、圆形或近似圆形、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等,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所述接水槽110具有相对的第一翻边112和第二翻边113,所述第一翻边112的内侧形成所述过风口111,所述第二翻边113的高度可以与所述第一翻边112的高度一致,当然,所述第二翻边113的高度也可以高于所述第一翻边112的高度,不做具体限定。
至于所述接水槽110的结构有多种,例如,为了增大所述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进而增大湿膜150的加湿面积,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可以使所述接水槽110包括引水槽120及设于所述引水槽120两侧吸水槽130,所述吸水槽130与所述引水槽120连通,所述引水槽120与所述吸水槽130围合形成所述过风口111。具体来说,所述吸水槽130设于所述过风口111的相对两侧,对于方形过风口111而言,所述吸水槽130可设于所述过风口111沿其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也可以设于所述过风口111沿其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引水槽1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过风口111两侧的吸水槽130连通,这样引水槽120内的水可以分别流向两个所述吸水槽130内。又例如,所述接水槽110也可包括引水槽120、设于所述引水槽120两侧的吸水槽130及与所述引水槽120相对的连通槽,所述引水槽120、所述吸水槽130及所述连通槽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接水槽110。具体来说,所述接水槽110大致呈环形结构。在此,对所述接水槽11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140包括湿膜支架160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160的湿膜150,所述湿膜150适用于对流经其的空气气流进行加湿。具体来说,所述湿膜150的下端位于所述接水槽110内,这样所述吸水槽130内的水会被所述湿膜150吸附并沿湿膜150流动,将整个湿膜150润湿。由于整个湿膜150处于润湿状态,当空气气流流经处于润湿状态的湿膜150时,会带走湿膜150上的水分,达到加湿效果。所述湿膜150至少覆盖部分所述过风口111,可以理解为,所述湿膜150覆盖部分过风口111,或者所述湿膜150覆盖整个过风口111。若所述湿膜150覆盖部分过风口111,这样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111向上流动时,一部分空气气流会经过所述湿膜150并带走湿膜150上的水分,另一部分空气气流则直接从未被所述湿膜150覆盖的部分过风口111流走。若所述湿膜150覆盖整个过风口111,这样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111向上流动时,全部空气气流都会经过所述湿膜150并带走湿膜150上的水分。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模块100包括接水槽110以及加湿组件140,所述接水槽110的中部形成过风口111;所述加湿组件140包括湿膜支架160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160的湿膜150,所述湿膜150至少覆盖部分所述过风口111,所述湿膜150的下端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如此,所述接水槽110内的水被所述湿膜150吸附后沿湿膜150流动并润湿整个湿膜150,当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111向上流动,会流经所述湿膜150并带走所述湿膜150上的水分,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由于所述接水槽110的中部形成过风口111,大大增加了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进而增大了湿膜150的加湿面积,从而有效提高了该加湿模块100的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同时,该加湿模块100结构简单,方便拆装,便于进行维修或更换。
至于所述湿膜150的结构及安装形式也可以有多种,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150呈方形设置。所述湿膜150的下端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所述湿膜150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111倾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湿膜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湿膜150的下端分别设于对应的两个所述吸水槽130内,两个所述湿膜150的上端均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其中,两个所述湿膜150之间可以间隔形成过风敞口,这样两个所述湿膜150只能遮挡部分所述过风口111。当然,两个所述湿膜150的上端也可相互连接,这样两个所述湿膜150可以完全覆盖所述过风口111。也即,两个所述湿膜15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空气气流全部经过所述湿膜150加湿后流出,更进一步地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可以在过风敞口处设置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以覆盖未被所述湿膜150覆盖的部分所述过风口111。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可以包括密封板或者密封胶带等。通过设置密封件,可以将未被所述湿膜150覆盖部分所述过风口111密封,以确保空气气流全部经过所述湿膜150后向上流出,从而使得该加湿模块100的加湿效率更高及加湿量更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风敞口处也可不设置密封件。这样,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111向上流动时,一部分空气气流会经过所述湿膜150带走湿膜150上的水分,另一部分空气气流则直接从两个湿膜150之间的过风敞口流走,从而增加了穿过所述过风口111的风量,进而有利于增加该加湿模块100的出风风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吸水槽130的底面呈夹角设置。具体地,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吸水槽13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α大于0°,且小于90°。考虑到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吸水槽13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则可能会导致所述湿膜150所覆盖的所述过风口111的面积较小,导致所述湿膜150的加湿面积较小,同时增加所述加湿模块100的整体高度;而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吸水槽13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小于30°,则可能会导致吸水槽130的宽度增大,进而导致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减小,导致所述湿膜150的加湿面积较小。所以,可进一步地使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吸水槽13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30°,且小于60°,如此可以确保所述过风口111具有较大的过风面积,并且确保所述湿膜150具有较大的加湿面积,同时还能降低所述加湿模块100的整体高度,减小安装该加湿模块100所需的安装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湿膜150的折叠方向与所述吸水槽130的长度方向一致(如图3和图15所示),这样使得湿膜150具有较长的吸水区,可以确保所述湿膜150的下端吸水后,水沿着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流动至将整个湿膜150浸润,从而使得整个湿膜150处于润湿状态,增大了所述湿膜150的加湿面积,提高了加湿效率和加湿量。
另外,请参阅图9至图1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支架160包括连接架161及设于所述连接架161两侧的安装架162,所述连接架161位于所述过风口111的上方,所述安装架162自所述连接架161朝向所述吸水槽130倾斜,且所述安装架162的下端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所述湿膜150安装于所述安装架162上。
可以理解地,为了确保空气气流更好地流经所述湿膜150进行加湿,可以使所述湿膜支架160为镂空状结构,所述湿膜支架160主要起到安装所述湿膜150的作用。所述湿膜支架16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有利于提高该湿膜支架160的整体结构强度,当然,所述湿膜支架160也可以为分体设置,也即所述安装架162与所述连接架161分体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架161主要起到连接两个所述安装架162的作用,便于所述加湿组件140的安装和拆卸。至于所述连接架161的结构也可以有多种,例如所述连接架161可以包括连接杆、连接板或者连接条等,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可设于所述连接架161上。所述密封件可以一体成型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架161上,当然,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连接架161上,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所述安装架162主要用于安装湿膜150,关于所述安装架162的结构也可以有很多,例如,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安装架162设有第一安装槽163,所述湿膜15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63内。又例如,所述安装架162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湿膜150通过卡接结构卡合固定在所述安装架162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1、图12及图17、图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162设有第一安装槽163,所述第一安装槽163沿所述安装架162长度方向至少一端设有安装口,所述湿膜150能够自所述安装口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63内。如此,使得所述湿膜15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便于使用者对湿膜150进行维修或更换。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163具有靠近所述连接架161的槽壁164,所述槽壁164至少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流部1641(如图4及图12所示),所述导流部1641用以向上导引空气气流。这样,可以导引更多的空气气流向上流动,从而增加穿过所述过风口111的气流流量,增加该加湿模块100的出风气流流量。
请参阅图22至图25,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湿膜150大致呈弧形设置。其中,所述湿膜150包括过风部152及设于所述过风部152两侧的吸水部151,所述吸水部151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所述过风部152位于所述过风口111的上方,以覆盖所述过风口111。
具体来说,所述过风部152覆盖整个所述过风口111。这样,空气气流穿过所述过风口111向上流动时,全部的空气气流都会经过所述湿膜150并带走湿膜150上的水分,从而提高了湿膜150的加湿面积,提高了加湿效率和加湿量。
至于所述过风部152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如图22和图23所示,所述过风部152呈平面状设置;或者,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过风部152呈弧形设置。所述过风部152与所述吸水部151之间平滑过渡连接,这样可以减小空气气流穿过所述湿膜150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进而有利于增大穿过所述湿膜150的过风部152的空气气流量,增大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湿膜15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即所述过风部152与所述吸水部151为一体式结构,这样方便对湿膜150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使用者进行维修或更换。当然,并不限于此,所述湿膜150也可以为分体式设置。
请参阅图22和图2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支架160设有第二安装槽166,所述湿膜150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66内。可以理解地,为了确保空气气流更好地流经所述湿膜150进行加湿,可以使所述湿膜支架160为镂空状结构。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所述湿膜15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可以使所述第二安装槽166沿所述吸水槽130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敞口180a,所述湿膜150能够自所述敞口180a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66内。
基于上述实施例,请参阅图6,为了使得该加湿模块100具备杀菌消毒作用,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病菌,特别是物体表面的病菌,可以使所述加湿模块100包括电解组件170,所述电解组件170设于所述引水槽120内。其中,电解组件170能够将接水槽110内的液体处理成具有杀菌、消毒效果的物质例如次氯酸根离子,湿膜150吸附吸水槽130内的液体时,该杀菌消毒物质能够随液体被湿膜150吸附,空气气流经过湿膜150后,在被湿膜150加湿的基础上,还能够被消毒,同时,还能够通过空气将杀菌、消毒物质带入室内的物体表面,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下面将对电解组件170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水槽120包括引水区121及电解区122,所述电解区122连通所述引水区121与所述吸水槽130,所述引水区121设于所述电解区122朝向所述过风口111的一侧,所述电解组件170设于所述电解区122内。通过将所述引水区121朝向所述过风口111一侧凸设,一方面便于将水箱180向所述引水区121供水,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所述引水区121内的水经过电解区122电解后再流至吸水槽130内供湿膜150吸附。
其中,所述引水区121呈弧形设置。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所述引水区121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增大所述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增大过风量,从而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量。当然,所述引水区121也可以呈方形设置或者其它异形形状设置,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
请参阅图,为了避免引水区121内的水未经过电解组件170电解而直接流至吸水槽130内,可以在所述电解区122内设置挡水筋186(如图7所示),所述挡水筋186用以将所述引水区121内的水导引至所述电解组件170。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解组件170设于所述电解区122远离所述引水区121的一侧,所述挡水筋18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112连接,所述挡水筋186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电解组件170设置。可选地,所述挡水筋18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挡水筋186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用以将所述引水区121的水导引至所述电解组件170,如此可以确保所述引水区121内的水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过电解组件170电解后在流至吸水槽130内,从而确保了该加湿模块100的消毒杀菌效果。
请参阅图19至图2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水槽120包括引水区121及电解区122,所述电解区122连通所述引水区121与所述吸水槽130,所述引水区121位于所述电解区122背离所述过风口111的一侧,所述电解组件170设于所述电解区122内。通过将所述引水区121朝向所述电解区122背离所述过风口111的一侧设置,可以使所述水箱18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解区122内也可以不设置电解组件170,这样所述加湿模块100也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
另外,请参阅图1,为了保证所述吸水槽130具有充足的水以使所述湿膜150处于润湿状态,所述加湿模块100还包括水箱180,所述水箱180用以向所述引水槽120供水。这样,所述水箱180向所述引水槽120内供水,所述引水槽120内的水会流至所述吸水槽130内以被所述湿膜150吸附,从而润湿湿膜150。具体来说,所述水箱180用以向所述引水区121内供水。
至于所述水箱180的结构和安装位置可以有多种,也不做具体限定,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例如,请参阅图1、图2及图13、图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80安装于所述加湿组件140的上方,所述水箱180设有与所述过风口111对应的敞口180a。
其中,所述水箱180包括本体181及出水部184,所述敞口180a设于所述本体181上,所述出水部184设于所述本体181朝向所述敞口180a的一侧,所述出水部184用以向所述接水槽110内供水。具体地,所述引水区121设于所述电解区122朝向所述过风口111的一侧,所述出水部184位于所述引水区121的上方,用以向所述引水区121内供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水箱180设置在所述加湿组件140的上方,且水箱180上设有与过风口111对应的敞口180a,这样所述水箱180的安装不会影响所述接水槽110上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从而确保了所述接水槽110具有较大的过风面积,进而确保了所述湿膜150具有较大的加湿面积,有效提高了该加湿模块100的加湿效率和加湿量。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81大致呈U形结构。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述本体181包括第一盛水部182及设于所述第一盛水部182两侧的第二盛水部183,所述第一盛水部182与所述第二盛水部183连通,所述出水部184连通所述第一盛水部182。其中,所述第一盛水部182位于所述引水槽120的电解区122的上方,所述第二盛水部183位于所述吸水槽130的上方。通过将所述水箱180的本体181设置呈U形结构,可以增加所述水箱180的盛水体积,从而减少水箱180的加水频率,避免使用者频繁拆下水箱180进行加水。
值得一提的是,请参阅图5、图6及图14、图15,为了使所述水箱180不遮挡所述过风口111,从而尽可能增大过风面积,提高加湿效率和加加湿量,可以使所述水箱180位于所述接水槽110的正上方。具体地,所述第一盛水部182位于所述电解区122的正上方,所述第二盛水部183位于所述吸水槽130的正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盛水部182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电解区122内,所述第二盛水部183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吸水槽130内。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盛水部182的横截面宽度d1小于或等于所述电解区122的横截面宽度D1,所述第二盛水部183的横截面宽度d2小于或等于所述吸水槽130的横截面宽度D2。如此,可以确保所述水箱180位于所述接水槽110的正上方,不会影响所述过风口111的过风面积。
请参阅图4及图8,为了方便水箱180的安装,可以使所述接水槽110的第二翻边11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翻边112的高度,这样可以使所述水箱180的本体181与所述第二翻边113抵接。具体来说,所述本体18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181a和第二侧壁181b,所述第一侧壁181a至少部分与所述加湿组件140靠近所述本体181的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侧壁181b与所述第二翻边113抵接。如此,通过将所述水箱180的本体181夹紧安装在所述加湿组件140与所述接水槽110的第二翻边113之间,有利于提高水箱180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81的第一侧壁181a至少部分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111倾斜设置。也即,所述第一侧壁181a至少部分的倾斜方向与所述湿膜150的倾斜方向一致。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一侧壁181a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加湿组件140靠近所述本体181的表面抵接,具体是与所述安装架162靠近所述第二盛水部183的的表面抵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9和图10,所述安装架162靠近所述本体181的一侧设有支撑凸台165,所述本体181的底面抵接于所述支撑凸台165上。在此,所述支撑凸台165可以起到支撑所述水箱180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水箱180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出水部184的下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阀门开关185,用以控制所述出水口的出水。可选地,为了便于所述水箱180的出水部184向所述吸水槽130供水,所述湿膜支架160靠近所述出水部184的一侧设有避让槽167,用以避让所述阀门开关185。所述避让槽167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出水部184的下端可以通过阀门开关185向所述引水区121内供水。
又例如,请参阅图16至图2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80设于所述接水槽110内且位于所述电解组件170背离所述加湿组件140的一侧,所述水箱180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引水区121,用以向所述引水区121内供水。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110内设有安装凸台168(如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安装凸台168设于所述电解区122背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且所述安装凸台168位于所述引水区121的外围,所述水箱180安装于所述安装凸台168上。其中,所述水箱180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有阀门开关185,用以控制所述出水口的出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水箱180、所述电解组件170及所述加湿组件140沿所述吸水槽130的长度方向排布,使得所述水箱180、电解组件170及所述加湿组件14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再请参阅图26和图2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200,该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壳体210以及设于所述壳体210内的加湿模块100,该加湿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壳体210设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湿模块100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包括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风机模块230,所述加湿模块100可设于所述风机模块230的上方,也可以设于所述风机模块230的下方,不做具体限定。为了方便对所述加湿模块100进行安装和拆卸,可以在所述壳体210上开设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连通的开口211,所述加湿模块100能够自所述开口211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更加方便地将所述加湿模块100安装至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可以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支撑筋,同时在所述加湿模块100的外壁上设置与所述支撑筋滑动配合的滑轨结构。如此,利用所述加湿模块100上的滑轨结构与所述支撑筋配合,可以将所述加湿模块100自所述开口211滑动安装至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支撑筋上。所述支撑筋一方面可以起到安装导向作用,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来说,所述滑轨结构设置在所述接水槽110的第二翻边113的外壁上。在此,通过使所述接水槽110的第二翻边11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翻边112的高度,一方面能够对水箱180的安装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确保水箱180安装的稳定可靠,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加湿模块100的整体模块化,便于对加湿模块100进行安装和拆卸。
请参阅图1及图26,所述滑轨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滑轨190,至少两个所述滑轨190沿所述加湿模块1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相应地,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支撑筋,多个所述支撑筋沿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值得一提的是,若所述滑轨190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时,例如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则位于中间的滑轨上可以开设滑槽191,所述滑槽191可以起到避让所述支撑筋的作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空气的多种不同功能的处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可包括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净化模块220(如图27所示),所述净化模块220主要用于对空气中的颗粒、粉尘、细菌、病毒、甲醛等物质进行净化处理。其中,所述净化模块220可以包括HEPA网、除甲醛网、等离子网、活性炭网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选择所需要的净化模块220和加湿模块100等。在此,为了便于使用者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安装至空气风道内,也可以在净化模块220上设置滑轨结构。
请参阅图28和图2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300,该空调室内机300包括机壳310以及设于所述机壳310内的空气处理装置200,该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加湿模块100,所述加湿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3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机壳310包括前壳311、后壳312、顶盖313及底盘314,所述前壳311、所述后壳312、所述底盘314及所述顶盖313围合成所述机壳310。所述机壳310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第一风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空气处理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也即,所述第一风道主要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消毒、净化等处理。不失一般性的,所述机壳310内还设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作为空调的换热风道,用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可以连通,当然,也可以相互独立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包括室外进风口和/或室内进风口。如此,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不仅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新风进行空气处理,例如加湿、消毒等,也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风道的室内风进行空气处理,例如加湿、消毒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300和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内机300包括机壳310以及空气处理装置200,该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加湿模块100,所述加湿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3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中部形成过风口;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支架及安装于所述湿膜支架的湿膜,所述湿膜的下端设于所述接水槽内,所述湿膜自下而上朝向所述过风口倾斜;以及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用以向所述接水槽供水,所述水箱设有与所述过风口对应的敞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包括本体及出水部,所述敞口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出水部设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敞口的一侧,用以向所述接水槽内供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包括引水槽及设于所述引水槽两侧的吸水槽,所述吸水槽与所述引水槽连通,所述引水槽与所述吸水槽围合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出水部位于所述引水槽的上方,用以向所述引水槽内供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盛水部及设于所述第一盛水部两侧的第二盛水部,所述第一盛水部与所述第二盛水部连通,所述出水部连通所述第一盛水部,所述第一盛水部位于所述引水槽的上方,所述第二盛水部位于所述吸水槽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槽包括引水区及电解区,所述电解区连通所述引水区与所述吸水槽,所述引水区设于所述电解区朝向所述过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一盛水部设于所述电解区的上方,所述出水部设于所述引水区的上方,用以向所述引水区内供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盛水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电解区内,所述第二盛水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吸水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电解组件,所述电解组件设于所述电解区内。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部的下端设有阀门开关,用以控制所述出水部的出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支架靠近所述出水部的一侧设有避让槽,用以避让所述阀门开关。
10.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具有相对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第二翻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翻边的高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加湿组件靠近所述水箱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翻边抵接。
12.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支架包括连接架及设于所述连接架两侧的安装架,所述连接架位于所述过风口的上方,所述安装架自所述连接架朝向所述吸水槽倾斜,所述安装架的下端设于所述吸水槽内,所述湿膜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湿膜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支撑凸台,所述本体的底面抵接于所述支撑凸台上。
15.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位于所述接水槽的正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与所述接水槽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30°,且小于60°。
17.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空气处理风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
18.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以及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
1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122404758.XU 2021-09-29 2021-09-29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5809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4758.XU CN215809012U (zh) 2021-09-29 2021-09-29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4758.XU CN215809012U (zh) 2021-09-29 2021-09-29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09012U true CN215809012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68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4758.XU Active CN215809012U (zh) 2021-09-29 2021-09-29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09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60978B1 (ko) 가습겸용 공기청정기
WO2019033610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809012U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929943U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US20220176287A1 (en) Wall-mounted air purifier
CN115875771A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6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736149A (zh) 一种具有换新风功能的一体式空调
CN115875770A (zh) 加湿模块、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019952U (zh) 空调器
CN21395545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US20230067989A1 (en) Wall-mounted air purifier
CN215723606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2132685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CN211372674U (zh) 一种加湿器
CN113405154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7302988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71998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080151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283529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327290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3272917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0625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