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02373U - 井道壁隔声墙 - Google Patents

井道壁隔声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02373U
CN215802373U CN202121618439.2U CN202121618439U CN215802373U CN 215802373 U CN215802373 U CN 215802373U CN 202121618439 U CN202121618439 U CN 202121618439U CN 215802373 U CN215802373 U CN 2158023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ound insulation
rock wool
wool lay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184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汉华
周晓辉
张瑞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Nanf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Nanf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Nanf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Nanf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184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023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023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023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井道壁隔声墙,该井道壁隔声墙包括隔声砂浆层、岩棉层以及石膏板;隔声砂浆层用于设于井道壁的外侧表面;岩棉层设于隔声砂浆层的背向井道壁的一侧,并与隔声砂浆层相对设置,且岩棉层与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石膏板设于岩棉层的背向隔声砂浆层的表面。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隔声效果好的井道壁隔声墙。

Description

井道壁隔声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井道壁隔声墙。
背景技术
电梯井是安装电梯的井道,井道的尺寸是按照电梯选型来确定的,井道壁上安装电梯轨道和配重轨道,预留的门洞用于安装电梯门,井道顶部设置有电梯井房。而在日常使用中,对电梯的隔声处理是非常关键的,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极其影响用户体验。目前通常在井道壁处涂抹隔声砂浆来隔声,但是,隔声砂浆的隔声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井道壁隔声墙,旨在提供一种隔声效果好的井道壁隔声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井道壁隔声墙,包括:
隔声砂浆层,所述隔声砂浆层用于设于井道壁的外侧表面;
岩棉层,所述岩棉层设于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背向所述井道壁的一侧,并与所述隔声砂浆层相对设置,且所述岩棉层与所述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以及
石膏板,所述石膏板设于所述岩棉层的背向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岩棉层的厚度为L1,则满足条件:40mm≤L1≤6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空气间隙的宽度为L2,则满足条件:10mm≤L2≤3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膏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岩棉层的背向所述井道壁的表面;和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背向所述岩棉层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板体的厚度为L3,则满足条件:10≤L3≤14mm;
且/或,定义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为L4,则满足条件:10≤L4≤14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一减震垫板,所述第一减震垫板设于所述岩棉层和所述石膏板的顶部,并用于与楼板的顶面抵接;
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二减震垫板,所述第二减震垫板设于所述岩棉层与所述石膏板的底部,并用于与楼板的底面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垫板的面向所述岩棉层的一侧设有第一龙骨,所述第一龙骨夹持述岩棉层;
所述第二减震垫板的面向所述岩棉层的一侧设有第二龙骨,所述第二龙骨夹持所述岩棉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龙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顶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龙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底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和所述第一龙骨,所述第四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和所述第二龙骨。
本实用新型的井道壁隔声墙,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将隔声砂浆层和岩棉层依次设置在井道壁的外侧表面,并使岩棉层与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另外,还在岩棉层背向隔声砂浆层的表面设置有石膏板;如此,不仅设置有隔声砂浆层,还增设了空气间隙、岩棉层以及石膏板,从而有效提升了井道壁隔声墙的隔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井道壁隔声墙 50 第二减震垫板
10 岩棉层 51 第二龙骨
20 空气间隙 60 第一连接件
30 石膏板 70 第二连接件
31 第一板体 80 第三连接件
32 第二板体 90 第四连接件
40 第一减震垫板 110 脚踏板
41 第一龙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井道壁隔声墙100,旨在提供一种隔声效果好的井道壁隔声墙100。
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并以井道壁隔声墙100水平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该井道壁隔声墙100包括隔声砂浆层(图未示)、岩棉层10以及石膏板30;所述隔声砂浆层用于设于井道壁的外侧表面;所述岩棉层10设于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背向所述井道壁的一侧,并与所述隔声砂浆层相对设置,且所述岩棉层10与所述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20;所述石膏板30设于所述岩棉层10的背向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井道壁隔声墙100,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将隔声砂浆层和岩棉层10依次设置在井道壁的外侧表面,并使岩棉层10与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20,另外,还在岩棉层10背向隔声砂浆层的表面设置有石膏板30;如此,不仅设置有隔声砂浆层,还增设了空气间隙20、岩棉层10以及石膏板30,从而有效提升了井道壁隔声墙100的隔声效果。
本实施例中,井道壁具有外侧表面,外侧表面用于朝向用房;在井道壁的外侧表面设置井道壁隔声墙100的具体步骤为,可首先通过涂抹的方式将隔声砂浆涂抹在井道壁的外侧表面,待凝固后形成便可在井道壁的外侧表面形成隔声砂浆层,然后在隔声砂浆层背离隔声砂浆层的表面依次安装岩棉层10和石膏板30,并且在岩棉层10与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20,以保证岩棉层10的吸音、隔音效果,便可进一步保证井道壁隔声墙100的隔声效果。
隔声砂浆主要由水泥、石英砂、隔声调料、优质外加剂按量调配而成;隔声砂浆和易性好,隔音性能优异,与基材的粘结力强,收缩率低,施工性能良好,加水即用;质量稳定,施工方便,低耗、不开裂、不空鼓。使用时根据要求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匀抹于井道壁上,便可形成隔声砂浆层。
具体地,井道壁为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且井道壁可围成一面开口的矩形空间电梯井。
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岩棉层10的厚度为L1,则满足条件:40mm≤L1≤60mm。如此设置,由于岩棉层10的吸音、隔音效果较好,并且当岩棉层10的厚度选取在40mm~60mm之间时的吸音、隔音效果更好。具体地,岩棉层10的厚度L1可选取40mm、45mm、50mm、52mm、60mm等等。
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空气间隙20的宽度为L2,则满足条件:10mm≤L2≤30mm。
如此设置,由于岩棉层10由无数纤维状的玻璃丝组成,玻璃丝之间又形成了无数的空隙,正是这些密密麻麻的细小的空隙起到了消耗声波能量的作用,当声波通过这些空隙的时候,便可引起空隙中空气分子的振动,由于空气的粘滞阻力和空气分子与孔隙壁的摩擦,声能便转化为热能而损耗,从而达到吸音、隔音的效果;如此,为了使岩棉层10之间的无数间隙可以连通,以保证岩棉层10的吸音、隔音的效果,因此使空气间隙20的宽度(即岩棉层10面向隔声砂浆层的表面至隔声砂浆层面向岩棉层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选取在10mm~30mm之间。具体地,空气间隙20的宽度L2可选取10mm、12mm、16mm、20mm、24mm、30mm等等。
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石膏板30包括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所述第一板体31设于所述岩棉层10的背向所述井道壁的表面;所述第二板体32设于所述第一板体31的背向所述岩棉层10的表面。
如此设置,通过在岩棉层10背向井道壁的表面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以形成双层结构的石膏板30,该设置不仅可防止石膏板30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下出现龟裂的风险,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汽扩散,具有非常好的防潮效果;并且,双层结构的石膏板30可具有更高的强度以及更好的隔声效果;另外,石膏板30可直接面向用房设置,以用作用房的墙体使用,便可满足用房常规的装修要求,无需额外粉刷墙面。
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板体31的厚度为L3,则满足条件:10≤L3≤14mm;如此设置,不仅可保证第一板体31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降低出现龟裂的风险,还可有效保证第一板体31的隔声效果。具体地,第一板体31的厚度L3可选取为10mm、12mm、14mm等等。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二板体32的厚度为L4,则满足条件:10≤L4≤14mm;同样的,如此设置,不仅可保证第二板体32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降低出现龟裂的风险,还可有效保证第二板体32的隔声效果。具体地,第二板体32的厚度L4可选取为10mm、12mm、14mm等等。
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100还包括第一减震垫板40,所述第一减震垫板40设于所述岩棉层10和所述石膏板30的顶部,并用于与楼板的顶面抵接;
所述井道壁隔声墙100还包括第二减震垫板50,所述第二减震垫板50设于所述岩棉层10与所述石膏板30的底部,并用于与楼板的底面抵接。
如此设置,通过在岩棉层10与石膏板3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震垫板40和第二减震垫板50,便可通过第一减震垫板40和第二减震垫板50来提升井道壁隔声墙100的减震效果,以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在应用过程中,楼板的顶面和底面均设置有井道壁隔声墙100,楼板与井道壁的外侧表面连接,也即,楼板的顶面和底面均设置有石膏板30、岩棉层10、空气间隙20以及隔声砂浆层,如此,便可保证每层邻近用房的井道壁均设置有可提高隔声、隔振效果的井道壁隔声墙100。具体地,沿井道壁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楼板,相邻的两楼板之间均设置有井道壁隔声墙100。
具体地,石膏板30的底部修筑有脚踏板110,脚踏板110的底部贴紧楼板的底面设置。
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垫板40的面向所述岩棉层10的一侧设有第一龙骨41,所述第一龙骨41夹持所述岩棉层10;所述第二减震垫板50的面向所述岩棉层10的一侧设有第二龙骨51,所述第二龙骨51夹持所述岩棉层10。
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减震垫板40面向岩棉层10的一侧设有第一龙骨41,并在第二减震垫板50面向岩棉层10的一侧设有第二龙骨51,也即,在相邻的两楼之间,可首先将第一龙骨41和第二龙骨51分别固定在一楼板中的顶面和另一楼板中的底面,并且该第一龙骨41和第二龙骨51相对设置,便可在第一龙骨41与第二龙骨51之间填充岩棉层10,以通过第一龙骨41和第二龙骨51固定安装岩棉层10,以保证岩棉层10的安装稳定性。
结合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60,所述第一连接件60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龙骨41,所述第一连接件60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顶面;所述井道壁隔声墙1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70,所述第二连接件70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龙骨51,所述第二连接件70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底面。
如此设置,通过使用第一连接件60可将第一龙骨41固定于楼板的顶面,以保证第一龙骨41的安装稳定性;同样的,通过使用第二连接件70可将第二龙骨51固定于楼板的底面,以保证第二龙骨51的安装稳定性;具体第一连接件60和第二连接件70可为预埋件,也可采用后期打钻的方式将第一连接件60和第二连接件70分别固定在楼板的顶面和底面。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60和第二连接件70均可为螺栓、射钉等连接结构。
结合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井道壁隔声墙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井道壁隔声墙10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80和第四连接件90,所述第三连接件80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30和所述第一龙骨41,所述第四连接件90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30和所述第二龙骨51。
如此设置,通过使用第三连接件80可将石膏板30固定连接于第一龙骨41,以保证石膏板30的安装稳定性;同样的,通过第四连接件90可将石膏板30固定于第二龙骨51,以进一步提高石膏板30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第三连接件80包括有两个,在修筑过程中,可首先将位于顶面下方的石膏板30的第一板体31修筑在岩棉层10背向井道壁的表面,然后使用一个第三连接件80依次穿过第一板体31和第一龙骨41,然后将位于顶面下方的石膏板30的第二板体32修筑在第一板体31背向岩棉层10的表面,最后使用另一个第三连接件80依次穿过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以及第一龙骨41。
同样的,第四连接件90包括有两个,在修筑过程中,可首先将位于底面下方的石膏板30的第一板体31修筑在岩棉层10背向井道壁的表面,然后使用一个第四连接件90依次穿过第一板体31和第二龙骨51,然后将位于底面下方的石膏板30的第二板体32修筑在第一板体31背向岩棉层10的表面,最后使用另一个第四连接件90依次穿过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以及第二龙骨51。
具体地,第三连接件80和第四连接件90均可为水泥钉、射钉等连接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声砂浆层,所述隔声砂浆层用于设于井道壁的外侧表面;
岩棉层,所述岩棉层设于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背向井道壁的一侧,并与所述隔声砂浆层相对设置,且所述岩棉层与所述隔声砂浆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以及
石膏板,所述石膏板设于所述岩棉层的背向所述隔声砂浆层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岩棉层的厚度为L1,则满足条件:40mm≤L1≤6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空气间隙的宽度为L2,则满足条件:10mm≤L2≤3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膏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岩棉层的背向井道壁的表面;和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背向所述岩棉层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板体的厚度为L3,则满足条件:10≤L3≤14mm;
且/或,定义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为L4,则满足条件:10≤L4≤14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一减震垫板,所述第一减震垫板设于所述岩棉层和所述石膏板的顶部,并用于与楼板的顶面抵接;
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二减震垫板,所述第二减震垫板设于所述岩棉层和所述石膏板的底部,并用于与楼板的底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板的面向所述岩棉层的一侧设有第一龙骨,所述第一龙骨夹持所述岩棉层;
所述第二减震垫板的面向所述岩棉层的一侧设有第二龙骨,所述第二龙骨夹持所述岩棉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龙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顶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龙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插设于楼板的底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道壁隔声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壁隔声墙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和所述第一龙骨,所述第四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石膏板和所述第二龙骨。
CN202121618439.2U 2021-07-15 2021-07-15 井道壁隔声墙 Active CN2158023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8439.2U CN215802373U (zh) 2021-07-15 2021-07-15 井道壁隔声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8439.2U CN215802373U (zh) 2021-07-15 2021-07-15 井道壁隔声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02373U true CN215802373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82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18439.2U Active CN215802373U (zh) 2021-07-15 2021-07-15 井道壁隔声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023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5895B1 (ko) 시공이 용이한 단열패널 및 그 단열패널을 이용한 건물시공 방법
WO1996007800A1 (fr) Panneau de cloison
TW201217616A (en) Lightweight acoustical flooring underlayment
EP0795070A1 (en) Soundproof wall
CN216516381U (zh) 一种木结构隔声楼板
RU2602243C1 (ru) Способ звукоизоляции и звукоизолиру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15802373U (zh) 井道壁隔声墙
KR20090003503U (ko) 레실리언트 채널을 이용한 건식벽체
CN213359020U (zh) 一种龙骨和砌块隔墙结合的隔音分户墙系统
CN206015950U (zh) 一种吸音、隔音墙体
JP3477072B2 (ja) 建築物の床構造
CN212613260U (zh) 一种住宅建筑用浮筑式隔声减震楼面
CN213143496U (zh) 一种隔音效果好的轻质内隔墙板
CN210134619U (zh) 混凝土保温隔声减振楼面
CN209384454U (zh) 一种降噪墙体建筑结构
CN209874118U (zh) 一种建筑用隔音建筑板
CN111827521A (zh) 耐火隔音复合墙体
RU2678293C1 (ru) Монолитная звукоизоляционная стенов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KR200267004Y1 (ko) 방음패널
CN219365017U (zh) 一种装配式隔音墙体
CN210563131U (zh) 一种组合型滤震消音板
CN220365194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用硅酸钙板
JP2932352B2 (ja) 間仕切壁
CN209509220U (zh) 一种新型建筑墙体
EP0322381A2 (en) Composite sound-deadening structure for the building indus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Hanhua

Inventor after: Zhou Xiaohui

Inventor after: Zhang Ruidong

Inventor before: Li Hanhua

Inventor before: Zhou Xiaohui

Inventor before: Zhang Rui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