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01796U -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01796U
CN215801796U CN202122087492.0U CN202122087492U CN215801796U CN 215801796 U CN215801796 U CN 215801796U CN 202122087492 U CN202122087492 U CN 202122087492U CN 215801796 U CN215801796 U CN 2158017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mp
tunnel
main line
ultra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74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培文
严朝锋
刘冰
樊涛
孙伟夫
马立云
薛青松
魏宗华
卫凯
刘强
王小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Original Assignee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filed Critical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Priority to CN2021220874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017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017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017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包括开挖支护结构和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开挖支护结构与超宽叠型隧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加固结构,开挖支护结构包括地连墙、冠梁和基底垫层,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包括主线隧道以及非对称布设在主线隧道两侧的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加固结构包括两个钢筋混凝土板、回填水泥土层和素砼回填层,主线隧道顶板顶面上设置有液态混凝土层,液态混凝土层的上方、第一匝道顶板的上方和第二匝道顶板的上方设置有回填密实土层。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湖底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施工空间,能够保证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基坑安全,能够大大缩短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施工工期。

Description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市汽车交通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对景观和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湖底隧道正在大规模的迅速建设与发展。目前国内城市湖底大断面隧道结构形式基本采用矩形箱型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基本以明挖顺作法为主。但是,在施工下穿式湖域段隧道时,湖域段的平均水位为1.31m,由于隧道基坑表层存在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导致大中型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难以进行运作与施工,同时,淤泥质土层也会使得开挖支护结构位移变形过大、坑底隆起位移过大和周边地表沉降位移过大,容易造成基坑失稳,施工风险较大,施工效率低下,施工安全性差。因此,应该提供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在湖底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施工空间,能够满足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施工要求,能够保证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基坑安全,能够大大缩短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施工工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挖支护结构和超宽叠型隧道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与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加固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地连墙、设置在所述地连墙顶端的冠梁和水平设置在两个所述地连墙之间的基底垫层,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包括主线隧道以及非对称布设在所述主线隧道两侧的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所述主线隧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主线隧道底板、主线隧道侧墙和主线隧道顶板,所述第一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一匝道底板、第一匝道侧墙和第一匝道顶板,所述第二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二匝道底板、第二匝道侧墙和第二匝道顶板,所述第一匝道底板的底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匝道底板的底面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加固结构包括两个设置在所述基底垫层上表面的且分别位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板、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与第一匝道底板之间的回填水泥土层和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与第二匝道底板之间的素砼回填层,所述主线隧道顶板顶面上设置有液态混凝土层,所述液态混凝土层的上方、第一匝道顶板的上方和第二匝道顶板的上方设置有回填密实土层,所述回填密实土层的顶面与所述冠梁的顶面相平齐。
上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垫层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工程桩和多个格构柱,所述基底垫层与所述地连墙之间设置有旋喷桩。
上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隧道包括两个矩形孔道和一个中间管廊,所述第一匝道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匝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上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底板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加强开挖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能够解决开挖支护结构位移变形过大、坑底隆起位移过大和周边地表沉降位移过大的难题,通过在两个地连墙之间,两个钢筋混凝土板、素砼回填层和回填水泥土层共同在主线隧道两侧围设形成一个稳定的加固结构,加固结构的平衡性好,能够解决基坑失稳和施工风险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主线隧道仅仅被分为主线隧道底板、主线隧道侧墙和主线隧道顶板;第二匝道仅仅被分为第一匝道底板、第一匝道侧墙和第一匝道顶板;第二匝道仅仅被分为第二匝道底板、第二匝道侧墙和第二匝道顶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中,减少了主线隧道、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在竖直方向上的成型的分层数,同时,能够保证每层成型结构之间紧密性,而且能够提高施工的便捷性,便于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提高了施工效率。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安全性好,便于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在湖底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施工空间,能够满足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施工要求,能够保证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基坑安全,能够大大缩短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段落的施工工期。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地连墙; 2—冠梁; 3—工程桩;
4—旋喷桩; 5-1—主线隧道底板; 5-2—主线隧道侧墙;
5-3—主线隧道顶板;6—格构柱; 6-1—格构柱残留段;
7—矩形孔道; 8—中间管廊; 9—基底垫层;
10—钢筋混凝土板; 11—素砼回填层; 12—回填水泥土层;
17-1—第一匝道底板;17-2—第一匝道侧墙;17-3—第一匝道顶板;
18-1—第二匝道底板;18-2—第二匝道侧墙;18-3—第二匝道顶板;
19—液态混凝土层;20—回填密实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开挖支护结构和超宽叠型隧道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与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加固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地连墙1、设置在所述地连墙1顶端的冠梁2和水平设置在两个所述地连墙1之间的基底垫层9,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包括主线隧道以及非对称布设在所述主线隧道两侧的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所述主线隧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主线隧道底板5-1、主线隧道侧墙5-2和主线隧道顶板5-3,所述第一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一匝道底板17-1、第一匝道侧墙17-2和第一匝道顶板17-3,所述第二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二匝道底板18-1、第二匝道侧墙18-2和第二匝道顶板18-3,所述第一匝道底板17-1的底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匝道底板18-1的底面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加固结构包括两个设置在所述基底垫层9上表面的且分别位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5-1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板10、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0与第一匝道底板17-1之间的回填水泥土层12和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0与第二匝道底板18-1之间的素砼回填层11,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顶面上设置有液态混凝土层19,所述液态混凝土层19的上方、第一匝道顶板17-3的上方和第二匝道顶板18-3的上方设置有回填密实土层20,所述回填密实土层20的顶面与所述冠梁2的顶面相平齐。
本实施例中,在下穿式湖域段隧道的软弱土层或淤泥质土层中,且超宽叠型隧道结构的宽度超过50m,因此,通过加强开挖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能够解决开挖支护结构位移变形过大、坑底隆起位移过大和周边地表沉降位移过大的难题,通过在两个地连墙1之间,两个钢筋混凝土板10、素砼回填层11和回填水泥土层12共同在主线隧道两侧围设形成一个稳定的加固结构,加固结构的平衡性好,能够解决基坑失稳和施工风险大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主线隧道仅仅被分为主线隧道底板5-1、主线隧道侧墙5-2和主线隧道顶板5-3;第二匝道仅仅被分为第一匝道底板17-1、第一匝道侧墙17-2和第一匝道顶板17-3;第二匝道仅仅被分为第二匝道底板18-1、第二匝道侧墙18-2和第二匝道顶板18-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中,减少了主线隧道、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在竖直方向上的成型的分层数,同时,能够保证每层成型结构之间紧密性,而且能够提高施工的便捷性,便于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提高了施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施工时,在施工时开挖支护结构时,在逐层开挖的过程中,每层开挖结束后在两个地连墙1之间施工水平支撑,逐层施工的多个所述水平支撑在两个地连墙1之间形成水平支撑结构,之后,再施工基底垫层9;而在逐层施工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和加固结构时,在每层施工之前均需要先拆除位于当前施工层内的水平支撑,再进行当前施工层的施工。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垫层9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工程桩3和多个格构柱6,所述基底垫层9与所述地连墙1之间设置有旋喷桩4。
本实施例中,基底垫层9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cm~15cm。
实际施工时,在加固结构形成后,将外漏在主线隧道底板5-1上方的格构柱6割除,使主线隧道底板5-1内具有格构柱残留段,此时,格构柱残留段、基底垫层9和主线隧道底板5-1连接为一体,有助于增强主线隧道底板5-1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线隧道包括两个矩形孔道7和一个中间管廊8,所述第一匝道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匝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本实施例中,矩形孔道7的净宽为12.1m,净高为6.0m;中间管廊的净宽1.8m,净高为6.0m;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的净宽均为9.1m,净高均为6.0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匝道底板17-1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5-1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由于超宽叠型施工段落24的第一匝道与第二匝道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9.5m,且超宽叠型施工段落24的第一匝道底板17-1的底面低于主线隧道顶板5-3的顶面,因此,需要同层施工主线隧道顶板5-3和第一匝道底板17-1,使主线隧道顶板5-3和第一匝道底板17-1一体成型,而在完成主线隧道顶板5-3和第一匝道底板17-1的浇筑成型后,必须施工素砼回填层11,利用素砼回填层11和回填水泥土层12保持基坑内的结构平衡,保证施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实际施工时,沿开挖方向由下至上将超宽叠型隧道结构的横断面划分为多个施工层,其中,主线隧道底板5-1和主线隧道侧墙5-2由下至上分层施工,第一匝道底板17-1与主线隧道顶板5-3同层施工,第一匝道侧墙17-2与第二匝道底板18-1同层施工,第一匝道顶板17-3与第二匝道侧墙18-2同层施工,第二匝道顶板18-3分层施工;根据划分的多个施工层由下至上施工超宽叠型隧道结构的具体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a:在基底垫层9上浇筑成型主线隧道底板5-1,之后,浇筑成型钢筋混凝土板10;拆除主线隧道侧墙5-2施工区域内的水平支撑,浇筑成型主线隧道侧墙5-2;之后,在主线隧道底板5-1与主线隧道侧墙5-2之间架设斜抛撑,施工回填水泥土层12;
步骤b:拆除步骤a中架设的斜抛撑;之后,割除格构柱6,使主线隧道底板5-1内具有格构柱残留段;拆除主线隧道顶板5-3施工区域内的水平支撑,浇筑成型主线隧道顶板5-3和第一匝道底板17-1;之后,施工素砼回填层11;
步骤c:拆除第一匝道侧墙17-2与第二匝道底板18-1施工区域内的水平支撑,浇筑成型第一匝道侧墙17-2与第二匝道底板18-1;之后,回填液态混凝土层19;
步骤d:拆除第一匝道顶板17-3与第二匝道侧墙18-2施工区域内的水平支撑;浇筑成型第一匝道顶板17-3与第二匝道侧墙18-2,
步骤e:拆除第二匝道顶板18-3和回填密实土层20施工区域内的水平支撑,浇筑成型第二匝道顶板18-3,并施工回填密实土层2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挖支护结构和超宽叠型隧道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与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加固结构,所述开挖支护结构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地连墙(1)、设置在所述地连墙(1)顶端的冠梁(2)和水平设置在两个所述地连墙(1)之间的基底垫层(9),所述超宽叠型隧道结构包括主线隧道以及非对称布设在所述主线隧道两侧的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所述主线隧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主线隧道底板(5-1)、主线隧道侧墙(5-2)和主线隧道顶板(5-3),所述第一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一匝道底板(17-1)、第一匝道侧墙(17-2)和第一匝道顶板(17-3),所述第二匝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设的第二匝道底板(18-1)、第二匝道侧墙(18-2)和第二匝道顶板(18-3),所述第一匝道底板(17-1)的底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匝道底板(18-1)的底面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的顶面的水平高度,所述加固结构包括两个设置在所述基底垫层(9)上表面的且分别位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5-1)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板(10)、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0)与第一匝道底板(17-1)之间的回填水泥土层(12)和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0)与第二匝道底板(18-1)之间的素砼回填层(11),所述主线隧道顶板(5-3)顶面上设置有液态混凝土层(19),所述液态混凝土层(19)的上方、第一匝道顶板(17-3)的上方和第二匝道顶板(18-3)的上方设置有回填密实土层(20),所述回填密实土层(20)的顶面与所述冠梁(2)的顶面相平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垫层(9)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工程桩(3)和多个格构柱(6),所述基底垫层(9)与所述地连墙(1)之间设置有旋喷桩(4)。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隧道包括两个矩形孔道(7)和一个中间管廊(8),所述第一匝道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匝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式湖域段超宽叠型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底板(17-1)与所述主线隧道底板(5-1)一体成型。
CN202122087492.0U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Active CN2158017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492.0U CN215801796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492.0U CN215801796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01796U true CN215801796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7492.0U Active CN215801796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017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4607A (zh) 有吊板梁的地铁车站侧墙外包防水施工方法
CN112982481B (zh) 一种管廊上跨地铁交叉节点处的结构施工方法
CN112983478A (zh) 一种盖板防护下的浅埋暗挖隧道基坑施工工法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01498133B (zh) 增大地下室逆作法土方开挖空间的方法和支护结构
CN104652444A (zh) 超大型深基坑中心岛式交替土方开挖的整体逆作施工方法
CN112681374A (zh) 一种复杂条件下浅埋暗挖通道盖挖逆作法施工方法
CN215801796U (zh)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超宽叠型施工结构
CN116289979A (zh) 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10685287A (zh) 一种带排水沟和挡土墙的双排桩基坑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3638447B (zh) 一种下穿式湖域段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1948552U (zh) 用于密集既有建筑群地下空间开发的施工平台
CN111236311B (zh) 用于密集既有建筑群地下空间开发的施工平台及施工方法
CN110616714B (zh) 一种既有地下结构拓深的新围护施工方法
CN211257915U (zh) 既有建筑物地下空间的增层结构
CN112982438A (zh) 一种抗浮体系的施工方法
CN218933135U (zh) 一种基坑支护桩兼做桩基础的结构
CN219158994U (zh) 一种深厚软土区超深大直径圆形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结构
CN113847062B (zh) 一种小直径顶管结合双层六洞桩的地铁车站施工方法
CN210002338U (zh)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CN112609706B (zh) 填海区基坑对撑角撑混凝土水平支护结构施工方法
CN115030186B (zh) 多层地下室需拆除既有基坑地连墙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210975826U (zh) 一种用于狭小空间下紧邻结构物不等高h型支护结构
CN220099935U (zh) 一种砂卵石地区有限空间支护的钢管桩支护结构
CN211285674U (zh) 一种地下室承台和地梁通用预制模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uxi Ruil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ssignor: NO.1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OF CR20G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034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Super Wide Stacked Construction Structure for Underpass Lake Area Tunnel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21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1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Handan Jiaxin Construction Labor Subcontracting Engineering Co.,Ltd.

Assignor: NO.1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OF CR20G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9000005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Super Wide Stacked Construction Structure for Underpass Lake Area Tunnel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21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3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