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2338U -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2338U
CN210002338U CN201920671209.9U CN201920671209U CN210002338U CN 210002338 U CN210002338 U CN 210002338U CN 201920671209 U CN201920671209 U CN 201920671209U CN 210002338 U CN210002338 U CN 210002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underground continuous
foundation ditch
continuous wall
foun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712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阳紫东
张桥
刘晓杰
龙华东
刘新建
李永刚
岳远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Urban Rai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Urban Rai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Urban Rai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712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2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2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2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所述改迁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施工区内、且置于原始水渠一侧的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在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之间施工宽度等于或大于原始水渠宽度的临时水渠,所述临时水渠是通过两排拉森钢板桩围设后,并将两排拉森钢板桩之间的土方挖开形成的水渠,每排拉森钢板桩底部插入临时水渠底面以下3~5m,并在两排森钢板桩之间设有多个钢支撑;所述临时水渠的两端分别向基坑施工区外部延伸,并与原始水渠置于基坑施工区以外的部分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改迁结构施工简单、并能保证水渠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正常流通,也不会对地铁车站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横跨基坑上方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车站作为地铁建设的一个重要板块,其施工方法已经日趋成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铁车站都采用先进行基坑开挖,然后再从底部施做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但对于一些地表水丰富,河道纵横交错的南方城市来说,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地铁车站局部位于水渠下方的情况。
目前,对于上述情况,一般采用直接将水渠阻断,待车站完成之后再进行恢复的方法。但是,南方夏季雨水较多,这种方法往往会给该地区夏季防汛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而且阻断水渠,往往更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横跨基坑上方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该结构可以在基坑施工中对水渠进行改迁,保证水渠能够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正常流通,也不会对地铁车站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为了实践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迁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施工区内、且置于原始水渠一侧的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在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之间施工宽度等于或大于原始水渠宽度的临时水渠,所述临时水渠是通过两排拉森钢板桩围设后,并将两排拉森钢板桩之间的土方挖开形成的水渠,每排拉森钢板桩底部插入临时水渠底面以下3~5m,并在两排森钢板桩之间设有多个钢支撑;所述临时水渠的两端分别向基坑施工区外部延伸,并与原始水渠置于基坑施工区以外的部分连通。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之间的距离比原始水渠宽3~6m。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水渠两端与原始水渠连接部位采用沙袋和土方进行封堵。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钢支撑采用为直径为400mm的钢支撑,安装在临时水渠高度1/2的位置,并在该位置的两排拉森钢板桩内侧焊接缀板,并架设工字钢腰梁,多个钢支撑等距设置在的两排拉森钢板桩之间,两端分别架设在工字钢腰梁上,相邻两个钢支撑的间距为4~6m。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600mm,在地下连续墙上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宽度与地下连续墙相同,高度为800mm,并与地下连续墙连为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临时水渠的拉森钢板桩,采用SP-U400*170*15.5的拉森钢板桩。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水渠一侧施工连续墙和拉森钢板桩形成一个临时水渠,将原水渠的水引入临时水渠中,便于水渠下方的基坑施工,并在水渠下方基坑施工完成之后,恢复水渠的正常通道,施工水渠两侧的基坑;该施工结构形成的临时水渠采用连续墙和拉森钢板双层结构,避免在漏水等现象影响原水渠底部基坑施工,并在临时水渠之间设有多根钢支撑,可以确保临时水渠结构的稳定性,该改迁结构施工简单、并能保证水渠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正常流通,也不会对地铁车站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面图。
图中:1—基坑施工区,2—原始水渠,3—第一地下连续墙,4—第二地下连续墙,5—临时水渠,6—钢支撑,7—工字钢腰梁,8—基坑连续墙,9—拉森钢板桩,10—临时水渠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附图1和图2所示,以下对在附图中的展现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在基坑施工区1内、且置于原始水渠2一侧的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之间的距离比原始水渠2宽3~6m,厚度为600mm,在地下连续墙上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宽度与地下连续墙相同,高度为800mm,并与地下连续墙连为一个整体。在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之间施工宽度等于或大于原始水渠2宽度的临时水渠5,所述临时水渠5是通过两排拉森钢板桩9围设后,并将两排拉森钢板桩9之间的土方挖开形成的水渠,所述拉森钢板桩9采用SP-U400*170*15.5的拉森钢板桩,每排拉森钢板桩9底部插入临时水渠5底面以下3~5m,在土方挖设1/2高度时,在该位置的两排拉森钢板桩9内侧焊接缀板,并架设工字钢腰梁7,并在两排森钢板桩9之间设有多个直径为400mm的钢支撑6,多个钢支撑6等距设置在的两排拉森钢板桩之间,两端分别架设在工字钢腰梁7上,相邻两个钢支撑6的间距为4~6m。所述临时水渠5的两端分别向基坑施工区1外部延伸,并与原始水渠2置于基坑施工区1以外的部分连通,其连接部位采用沙袋和土方进行封堵。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1)在基坑施工区1内原始水渠2一侧的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采用成槽机配合冲桩机施工完成,底部在基坑开挖底部5.5-6.5m以下,然后用C30混凝土浇筑,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地连墙的成槽质量,现场测量地连墙的槽深、垂直度和平面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下钢筋笼之前,要完成刷壁和清底工作,保证槽底沉渣深度在10cm以内。在地连墙顶部浇筑混凝土冠梁,冠梁高度为800mm,宽为600mm,冠梁的钢筋采用现场绑扎,要保证地连墙主筋伸入冠梁内部的长度达到34d,然后在侧面立模,用C30混凝土浇筑,浇筑时采用分层浇筑,并注意后期养护。冠梁要保证与基坑围护结构顶部的冠梁连接成整体,保证横向地连墙的稳定。
(2)在临时水渠5开挖区两侧施工两排拉森钢板桩9,两排拉森钢板桩的两端分别向基坑施工区1外部延伸,并与原始水渠2置于基坑施工区1以外的部分对接,采用型号为SP-U400*170*15.5的钢板桩,钢板桩深度要保证在水渠开挖深度以下3-5米,为保证施工效率,尽量采用屏风式打法沉桩。为避免出现桩体倾斜的问题,在一根桩打入后,可把它与前一根桩焊接牢固,这样既能防止倾斜,又能避免被后打的桩带入土中。对于部分难以打入的砂土、砂砾地层,可以采用跳桩法施工。
(3)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完成之后,开挖拉森钢板桩之间的土方,在临时水渠开挖至设计深度1/2时,要及时架设钢支撑,钢支撑直径为400mm,壁厚6mm,间距为3-4m,架设钢支撑前,需要先在两侧的钢板桩上焊接宽度为100mm,长为570mm,厚度为12mm的缀板,按照1米的间隔均布在钢板桩上,用两根45a热轧轻型工字钢拼成钢围檩,将其焊接在缀板上,然后将钢支撑焊接在钢围檩上。钢支撑能够支撑钢板桩,保证在开挖过程中水渠基坑的稳定。
(4)在临时水渠5施工完成之后,在临时水渠5与原始水渠2连接部位采用沙袋和土方进行封堵,并将原始水渠2与临时水渠5对接部位挖开,将水引入临时水渠,在通过基坑后,再引入原始水渠。
(5)水渠改迁完成后,施工基坑原水渠区段随即正常明挖顺做地下主体结构和土方回填至地面标高,然后将改迁水渠恢复至原水渠位置,再施工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之间基坑内结构即可施工,至此基坑内地下结构全部施工完成。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迁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施工区(1)内、且置于原始水渠(2)一侧的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在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之间施工宽度等于或大于原始水渠(2)宽度的临时水渠(5),所述临时水渠(5)是通过两排拉森钢板桩(9)围设后,并将两排拉森钢板桩之间的土方挖开形成的水渠,每排拉森钢板桩(9)底部插入临时水渠(5)底面以下3~5m,并在两排森钢板桩(9)之间设有多个钢支撑(6);所述临时水渠(5)的两端分别向基坑施工区(1)外部延伸,并与原始水渠(2)置于基坑施工区(1)以外的部分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之间的距离比原始水渠(2)宽3~6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水渠(5)两端与原始水渠(2)连接部位采用沙袋和土方进行封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6)采用为直径为400mm的钢支撑,安装在临时水渠(5)高度1/2的位置,并在该位置的两排拉森钢板桩(9)内侧焊接缀板,并架设工字钢腰梁(7),多个钢支撑(6)等距设置在的两排拉森钢板桩(9)之间,两端分别架设在工字钢腰梁(7)上,相邻两个钢支撑(6)的间距为4~6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3)和第二地下连续墙(4)的厚度为600mm,在地下连续墙上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宽度与地下连续墙相同,高度为800mm,并与地下连续墙连为一个整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水渠(5)的拉森钢板桩(9)采用SP-U400*170*15.5的拉森钢板桩。
CN201920671209.9U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Active CN210002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71209.9U CN210002338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71209.9U CN210002338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2338U true CN210002338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6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71209.9U Active CN210002338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2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68778B (zh) 一种大型地下结构非开挖修建方法
CN108316339B (zh) 一种透水性地质大型拱桥基础的施工方法
CN110004919B (zh) 一种用于管线影响范围内的基坑围护施工方法
CN110593308B (zh) 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施工方法
CN112983478A (zh) 一种盖板防护下的浅埋暗挖隧道基坑施工工法
CN113235613B (zh) 利用邻近既有围护桩的新建基坑开挖支护方法
CN112412472B (zh) 软土地区顶管工作井井壁逆作体系及施工方法及其应用
CN111809662B (zh) 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组合建造方法
CN110117959B (zh) 一种临近江河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12324458A (zh) 一种邻近输电铁塔盾构隧道被击穿管片的修复施工方法
CN210002338U (zh) 一种横跨基坑水渠在基坑施工中的改迁结构
CN115450221A (zh) 一种地铁穿越河道的施工方法
CN215406089U (zh) 一种基于桥墩保护需求的暗埋框架基坑支护结构
CN210827565U (zh) 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
CN211872840U (zh) 城市水利工程中永临结合挡土墙结构
JP2000291398A (ja) 地下構造物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10616719B (zh) 一种上跨既有涵洞u型槽快速施工方法
CN112664203A (zh) 一种盾构隧道上方河流拓浚控制盾构隧道变形的加固体系及构建方法
CN112593946A (zh) 一种小净距多孔洞暗挖隧道近接施工方法
CN215948218U (zh) 一种用于狭小空间的施工支护架
CN219992483U (zh) 一种对顶式河道桥台基坑支挡结构
CN212742557U (zh) 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围护墙-型钢悬臂式组合支护
CN217438963U (zh) 一种用于临近地铁上方隧道基坑开挖的支护结构
CN111794286B (zh) 一种软土地层中地铁下穿地下空间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9710320U (zh) 一种用于地铁基坑围护桩桩间管线的保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