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80402U - 一种氧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氧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80402U
CN215780402U CN202121998313.2U CN202121998313U CN215780402U CN 215780402 U CN215780402 U CN 215780402U CN 202121998313 U CN202121998313 U CN 202121998313U CN 215780402 U CN215780402 U CN 215780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oxygenation
housing
flow
sh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983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涛
索轶平
王宇雄
朱少禹
贾皓
张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ngh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Tianji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quip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Tianji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quip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19983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80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80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80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氧合器,包括氧合壳和分流壳。氧合壳内分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氧合腔室,每个氧合腔室内均设置有中空交换膜,中空交换膜内为第一流道,中空交换膜外为第二流道,氧合壳上对应每个氧合腔室均设置有第一孔;分流壳的内腔被配置为流经流体,分流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孔,分流壳能够相对于氧合壳运动,以使第二孔与第一孔正对或错位。通过控制多个第二孔与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第一孔正对,可使分流壳内的流体流入一个或多个不同位置的氧合腔室中,并能控制流体流入氧合腔室的流速,从而实现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提高临床使用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氧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氧合器。
背景技术
人工膜肺氧合器是用于对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氧合及二氧化碳去除的设备。氧合器中,多个中空纤维膜丝平行排布,每个中空纤维膜丝的内腔为第一流道,相邻中空纤维膜丝之间为第二流道。氧气或富氧人造血等流经第一流道,体外循环血流经第二流道,从而在中空纤维膜丝的壁面处形成气(液)-液交换界面。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体外循环血中的二氧化碳弥散到中空纤维膜丝的内腔中,实现二氧化碳的去除,同时中空纤维膜丝的内腔中的氧气或人造血中的氧气弥散到体外循环血中,并与体外循环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经二氧化碳去除及氧合后的体外血流入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完成体外血的一次循环。
目前主流的氧合器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分为婴儿型、幼儿型、儿童型和成人型等不同型号,每种型号对应的预充量和流量不同。但是,现有每种型号对应的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等参数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又如临床中患者的撤机、局部灌注等应用场景,对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的需求不同,此时就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氧合器,给操作带来极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合器,其预充量和流量可调节,能适应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提高临床使用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氧合器,包括:
氧合壳,所述氧合壳内分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氧合腔室,每个所述氧合腔室内均设置有中空交换膜,所述中空交换膜内为第一流道,所述中空交换膜外为第二流道,所述氧合壳上对应每个所述氧合腔室均设置有第一孔;
分流壳,所述分流壳的内腔被配置为流经流体,所述分流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孔,所述分流壳能够相对于所述氧合壳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正对或错位。
可选地,所述氧合壳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分隔形成多个所述氧合腔室,所述第一孔开设于所述内壳上,所述分流壳套设于所述内壳中。
可选地,所述分流壳相对于所述内壳转动时,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正对或错位。
可选地,还包括盖设于所述氧合壳上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氧合壳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同时与每个所述氧合腔室连通,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进口。
可选地,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穿设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旋钮的一端与所述分流壳的上端连接,所述盖体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旋钮的另一端由所述避让孔伸出所述盖体。
可选地,沿所述旋钮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卡凸,所述避让孔的孔壁设置有多个卡槽,多个所述卡凸与多个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卡凸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中。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收集壳,所述第一收集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收集壳,所述第二收集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内为第三流道,所述换热管束外为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分流壳的内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被配置为供氧气或富氧人造血流通,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被配置为供体外血流通,所述第三流道被配置为供换热流体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氧合器中,氧合壳内分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氧合腔室,每个氧合腔室内均设置有中空交换膜,中空交换膜内为第一流道,中空交换膜外为第二流道。氧合壳上对应每个氧合腔室均设置有第一孔。分流壳的内腔用于流经流体,分流壳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孔,分流壳能够相对于氧合壳运动,以使第二孔与第一孔正对或错位。
当第二孔与第一孔正对时,分流壳内的流体能够由该第二孔及第一孔流入对应的氧合腔室中,从而进入到该氧合腔室的第二流道中,即分流壳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中的流体相同。示例性地,分流壳及第二流道中的流体为体外血,第一流道内的流体为氧气或富氧人造血,从而在中空交换膜的壁面处形成气(液)-液交换界面。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体外血中的二氧化碳穿过中空交换膜并弥散到第一流道中,实现二氧化碳的去除,同时第一流道中的氧气或富氧人造血中的氧气穿过中空交换膜并弥散到第二流道的体外血中,并与体外循环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实现体外血的二氧化碳去除及氧合。
通过控制多个第二孔与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第一孔正对,可使分流壳内的流体流入一个或多个不同位置的氧合腔室中,并能控制流体流入氧合腔室的流速。分流壳内的流体能够流入的氧合腔室的数量越多,该氧合器的预充量越大;一个氧合腔室上对应的第一孔的打开数量越多(当第一孔与第二孔正对时,第一孔打开),该氧合腔室的流速越大,从而可实现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提高临床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壳的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壳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壳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实线箭头表示体外血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氧气或富氧人造血的流动方向)沿第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沿第二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合器(隐藏盖体及中空交换膜,实线箭头表示体外血的流动方向)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氧合壳;2、分流壳;3、中空交换膜;4、盖体;5、第一腔室;6、密封胶层;7、旋钮;8、第一收集壳;9、第二收集壳;10、换热壳;20、换热管束;30、导流管;
11、内壳;12、外壳;13、分隔板;14、氧合腔室;
111、第一孔;
21、第二孔;
41、第一进口;42、避让孔;421、卡槽;
71、卡凸;
81、第一出口;
91、第二出口;
101、第三出口;102、第三进口;103、第二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氧合器,包括氧合壳1和分流壳2。氧合壳1内分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氧合腔室14。每个氧合腔室14内均设置有中空交换膜3,中空交换膜3内为第一流道,中空交换膜3外为第二流道。氧合壳1上对应每个氧合腔室14均设置有第一孔111。分流壳2的内腔用于流经流体,分流壳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孔21,分流壳2能够相对于氧合壳1运动,以使第二孔21与第一孔111正对或错位。
当第二孔21与第一孔111正对时,分流壳2内的流体能够由该第二孔21及第一孔111流入对应的氧合腔室14中,从而进入到该氧合腔室14的第二流道中,即分流壳2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中的流体相同。示例性地,分流壳2及第二流道中的流体为体外血,第一流道内的流体为氧气或富氧人造血,从而在中空交换膜3的壁面处形成气(液)-液交换界面。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体外血中的二氧化碳穿过中空交换膜3并弥散到第一流道中,实现二氧化碳的去除,同时第一流道中的氧气或富氧人造血中的氧气穿过中空交换膜3并弥散到第二流道的体外血中,并与体外循环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实现体外血的二氧化碳去除及氧合。
通过控制多个第二孔21与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第一孔111正对,可使分流壳2内的流体流入一个或多个不同位置的氧合腔室14中,并能控制流体流入氧合腔室14的流速。可以理解的是,分流壳2内的流体能够流入的氧合腔室14的数量越多,该氧合器的预充量越大;一个氧合腔室14上对应的第一孔111的打开数量越多(当第一孔111与第二孔21正对时,第一孔111打开),该氧合腔室14的流速越大,从而可实现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提高临床使用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氧合壳1包括内壳11和外壳12,内壳11间隔设置于外壳12的内侧,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分隔形成上述的多个氧合腔室14,第一孔111开设于内壳11上,分流壳2套设于内壳11中。分流壳2中的流体穿过分流壳2上的第二孔21,并由内壳11上的第一孔111进入到对应的氧合腔室14中。分流壳2内套于氧合壳1的内壳11中,整体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分流壳2相对于内壳11转动时,可使多个第二孔21与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第一孔111正对或错位。在分流壳2内套于内壳11中的基础上,使得分流壳2相对于内壳11转动以实现各氧合腔室14的开闭,分流壳2转动所需的占用空间小,整体结构更紧凑,且内壳11也能起到对分流壳2转动进行导向的作用,使得分流壳2转动更平稳。
本实施例中,外壳12为立方筒状,内壳11为圆筒状;外壳12与内壳11之间通过四个分隔板13分隔形成四个氧合腔室14,四个氧合腔室14绕内壳11的轴线呈圆周分布;内壳11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四个第一孔组,每个第一孔组对应于一个氧合腔室14,每个第一孔组中的多个第一孔111沿内壳11的轴向间隔设置;分流壳2为圆筒状,并套设于内壳11中;分流壳2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孔组,每个第二孔组中的多个第二孔21沿分流壳2的轴向间隔设置;分流壳2绕自身轴向旋转,以使第二孔21与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第一孔111正对。
在其他一实施例中,可将分流壳2套设于外壳12的外侧,此时将第一孔111开设于外壳12上,分流壳2可为环状套筒结构,第二孔21开设于分流壳2的内侧壁上,使分流壳2相对于外壳12转动,以使多个第二孔21与不同数量及不同位置的第一孔111正对。显然,此时可省去内壳11的设置,多个分隔板13远离外壳12的一端相交。
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分流壳2相对于氧合壳1移动的方案,以实现多个第二孔21与不同数量及不同位置的第一孔111正对。示例性地,分流壳2包括多个分壳,每个分壳对应于一个氧合腔室14,每个分壳上设置多个第二孔21,多个第二孔21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一孔111也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但多个第二孔21与多个第一孔111的分布高度不完全同,上下抽拉分壳,可使不同数量及不同位置的第二孔21和不同数量和不同位置的第一孔111正对,以实现相应氧合腔室14的开闭及流量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氧合壳1及分流壳2的结构、氧合腔室14的形状及数量、第一孔111和第二孔21的形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示例性地,氧合壳1可为立方筒形、圆筒形等;氧合腔室14的截面可为矩形、梯形、扇形等;各氧合腔室14的截面积大小及形状可相同或者不同;第一孔111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第二孔21的截面形可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第一孔111和第二孔21的排列方式也可根据需求进行设计。
本实施例的氧合器还包括盖设于氧合壳1上的盖体4。盖体4与氧合壳1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腔室5,第一腔室5同时与每个氧合腔室14连通,盖体4上设置有第一进口41。示例性地,氧气或富氧人造血由第一进口41进入第一腔室5中,再由第一腔室5进入每个氧合腔室14中,具体为进入氧合腔室14的中空交换膜3内的第一流道中。需要说明的是,氧合腔室14中,于中空交换膜3的上下两端均注有密封胶层6,从而保证氧合腔室14中第二流道的密封性。盖体4与中空交换膜3上端的密封胶层6之间形成第一腔室5。在其他实施例中,于内壳11和外壳12之间,并在密封胶层6的上侧,可设置安装盖,安装盖与盖体4之间形成第一腔室5,安装盖上设置有与氧合腔室14连通的通孔。
可选地,该氧合器还包括旋钮7,旋钮7穿设于第一腔室5,旋钮7的一端与分流壳2的上端连接,盖体4上设置有避让孔42,旋钮7的另一端由避让孔42伸出盖体4。手动旋转旋钮7,以带动分流壳2相对于内壳11转动,以调节该氧合器的预充量和流量,操作简单方便。可选地,在第一孔111和第二孔21的排布情况均已知的情况下,可通过控制分流壳2的转动角度,来控制不同数量和不同位置的氧合腔室14开启。对应地,可在盖体4上设置表示旋钮7转动角度的刻度,例如旋钮7转动角度越大,则氧合腔室14开启的数量越多;或者,对每个氧合腔室14进行标号,并在盖体4上设置指示标识,每个指示标识对应一个或几个不同标号的氧合腔室14开启,旋钮7上设置参照标识,转动旋钮7,使其上的参照标识与不同的指示标识正对,以开启一个或几个不同标号的氧合腔室14。
可选地,沿旋钮7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卡凸71,避让孔42的孔壁设置有多个卡槽421,多个卡凸71与多个卡槽421一一对应,卡凸71卡入对应的卡槽421中。手动旋拧旋钮7时,卡凸71脱离当前的卡槽421,并卡入旋拧方向前侧的卡槽421中,使得旋拧手感较好,便于控制旋钮7的旋拧角度。
可选地,氧合器还包括第一收集壳8,第一收集壳8的内腔与每个第一流道的出口连通。氧气或富氧人造血由盖体4上的第一进口41进入第一腔室5中,再由第一腔室5进入每个氧合腔室14中的中空交换膜3内的第一流道中,第一流道中的氧气或富氧人造血与第二流道中的体外血发生交换后,再由第一流道的出口流入第一收集壳8的内腔中。第一收集壳8上设置有第一出口81,氧气或富氧人造血最终由第一出口81排出第一收集壳8。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的出口为中空交换膜3的底端端口,第一收集壳8为盆状,并布置于氧合壳1的底部,第一收集壳8和中空交换膜3下端的密封胶层6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氧气或富氧人造血由中空交换膜3的底端端口流入第二腔室,并最终由第一出口81排出第一收集壳8。
可选地,该氧合器还包括第二收集壳9,第二收集壳9的内腔与第二流道的出口连通。体外血进入分流壳2的内腔,再经正对的第二孔21和第一孔111后流入对应的氧合腔室14中的第二流道中,第二流道中的体外血与第一流道中的氧气或富氧人造血发生交换后,最终由第二流道的出口流入第二收集壳9中。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道的出口开设于外壳12的底部,第二收集壳9成环状,并绕设于外壳12的底部外侧,第二收集壳9与外壳12之间形成第三腔室。第二收集壳9上设置有第二出口91,体外血由第二流道的出口流入第三腔室,并经第二出口91排出第二收集壳9,并最终回流至人体内。
可选地,该氧合器还包括换热壳10,换热壳10内设置有换热管束20,换热管束20内为第三流道,换热管束20外为第四流道。第三流道供换热流体流通,第四流道供体外血流通。第四流道与分流壳2的内腔连通。第四流道中的体外血与第三流道中较高温的换热流体发生热交换,体外血被换热流体加热。
加热后的第四流道内的体外血流入分流壳2的内腔中,再经正对的第二孔21和第一孔111流入对应的氧合腔室14的第二流道中。本实施例中,换热壳10设置于第一收集壳8的底部,第一收集壳8中设置有导流管30,导流管30的底端与换热壳10内的第四流道连通,导流管30的上端与分流壳2的内腔连通。
加热后的第四流道内的体外血向上经导流管30流入分流壳2中,于分流壳2中由下向上流动,充腔效果好。示例性地,换热流体为水或人造血。
换热壳10上设置有第三出口101、第三进口102和第二进口103。换热流体由第三进口102进入换热壳10的换热管束20中,并沿水平方向于换热管束20中流动,最终由第三出口101排出换热壳10。第二进口103位于换热壳10的底部,体外血由第二进口103进入换热壳10中,并由下向上于换热壳10中流动。换热壳10中,换热流体与体外血的流动方向垂直,换热效果好。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氧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氧合壳(1),所述氧合壳(1)内分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氧合腔室(14),每个所述氧合腔室(14)内均设置有中空交换膜(3),所述中空交换膜(3)内为第一流道,所述中空交换膜(3)外为第二流道,所述氧合壳(1)上对应每个所述氧合腔室(14)均设置有第一孔(111);
分流壳(2),所述分流壳(2)的内腔被配置为流经流体,所述分流壳(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孔(21),所述分流壳(2)能够相对于所述氧合壳(1)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孔(21)与所述第一孔(111)正对或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合壳(1)包括内壳(11)和外壳(12),所述内壳(11)间隔设置于所述外壳(12)的内侧,所述内壳(11)与所述外壳(12)之间分隔形成多个所述氧合腔室(14),所述第一孔(111)开设于所述内壳(11)上,所述分流壳(2)套设于所述内壳(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壳(2)相对于所述内壳(11)转动时,所述第二孔(21)与所述第一孔(111)正对或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设于所述氧合壳(1)上的盖体(4),所述盖体(4)与所述氧合壳(1)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腔室(5),所述第一腔室(5)同时与每个所述氧合腔室(14)连通,所述盖体(4)上设置有第一进口(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钮(7),所述旋钮(7)穿设所述第一腔室(5),所述旋钮(7)的一端与所述分流壳(2)的上端连接,所述盖体(4)上设置有避让孔(42),所述旋钮(7)的另一端由所述避让孔(42)伸出所述盖体(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旋钮(7)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卡凸(71),所述避让孔(42)的孔壁设置有多个卡槽(421),多个所述卡凸(71)与多个所述卡槽(421)一一对应,所述卡凸(71)卡入对应的所述卡槽(421)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收集壳(8),所述第一收集壳(8)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收集壳(9),所述第二收集壳(9)的内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壳(10),所述换热壳(10)内设置有换热管束(20),所述换热管束(20)内为第三流道,所述换热管束(20)外为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分流壳(2)的内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氧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被配置为供氧气或富氧人造血流通,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被配置为供体外血流通,所述第三流道被配置为供换热流体流通。
CN202121998313.2U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氧合器 Active CN215780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98313.2U CN215780402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氧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98313.2U CN215780402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氧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80402U true CN215780402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0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98313.2U Active CN215780402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氧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804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36774E (en) Cylindrical blood heater/oxygenator
US5578267A (en) Cylindrical blood heater/oxygenator
US5338512A (en) Method for oxygenation of a patient's blood
CN111032106B (zh) 用于呼吸支持的双室气体交换器
US5225161A (en) Integrated membrane blood oxygenator/heat exchanger
CA1191415A (en) Rigid shell expansible blood reservoir, heater and hollow fiber membrane oxygenator assembly
US5230862A (en) Apparatus for extracorporeal blood oxygenation
CN104114205B (zh) 用于处理体外血液回路中的血液的双出口充氧器
EP0240035B1 (en) Hollow fiber-type artificial lung
US413828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xygenating and reg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blood
US5770149A (en) Extracorporeal blood oxygenation system having integrated blood pump, heat exchanger and membrane oxygenator
JPH0342927Y2 (zh)
US5043140A (en) Blood oxygenator
US5137531A (en) Outside perfusion type blood oxygenator
CN113509605B (zh) 膜式氧合器
JPH02185259A (ja) 人工肺
CN113398354B9 (zh) 集成式膜式氧合器
CN113499496A (zh) 内置过滤器的膜式氧合器
EP0548065B1 (en) Cylindrical blood heater/oxygenator
CN215780402U (zh) 一种氧合器
CN212308546U (zh) 一种用于体外循环的人工肺
JPH05123396A (ja) 人工肺用入口ヘツダー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人工肺
CN113144317A (zh) 一种氧合器
CN109364314A (zh) 一种双腔膜式氧合器及氧合方法
CN113413504B (zh) 一种带有分液引流结构的多腔室氧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9

Address after: 100089 0501, floor 5, building 4, yard 1, Wangzhua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QingHan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4, Huiguyuan,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INSTITUTE OF ADVANCED EQUI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Tsinghua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