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8102U - 一种采集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集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8102U
CN215778102U CN202121313010.2U CN202121313010U CN215778102U CN 215778102 U CN215778102 U CN 215778102U CN 202121313010 U CN202121313010 U CN 202121313010U CN 215778102 U CN215778102 U CN 215778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collection container
groove
tube body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130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仕勇
余程明
许铭飞
罗江兰
许娟
刘慧君
邓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p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130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8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8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8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集容器,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盖盖设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上;所述管体的内部设有隔件;所述隔件位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与底端之间;所述管体的内腔从所述管体的顶端到所述隔件之间形成采样槽;所述采样槽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槽身段和槽底段;所述槽底段呈向下凹的锥形。本申请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末梢血样采集容器与常规采血管的检测设备不兼容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采集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集容器。
背景技术
用于临床血液样本采集的容器主要有静脉采血管和末梢采血管,传统的检验技术有人工操作、静脉血样的检测和末梢血样独立检测。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静脉血样的检测逐渐通过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完成,由于静脉血采集容器和末梢血样采集的容器结构相差很大,且静脉血样的体积大,液面高;而末梢血样容器采集的血液标本往往只有0.1至0.5ml,血液量少,液面低,所以末梢血样难以与静脉血样共用一套自动化检测平台,这种情况限制了静脉血液的自动化检测,增加了医疗机构和临床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导致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和感染风险。因此需求一种能够兼容静脉血样检测平台的末梢血样采集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集容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末梢血样采集容器与常规采血管的检测设备不兼容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集容器,包括管体和管盖;
所述管盖盖设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上;
所述管体的内部设有隔件;
所述隔件位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与底端之间;
所述管体的内腔从所述管体的顶端到所述隔件之间形成采样槽;
所述采样槽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槽身段和槽底段;
所述槽底段呈向下凹的锥形。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槽身段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变小;
且所述槽身段与所述槽底段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折角;
所述折角的夹角小于180°。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采样槽的开口边缘的任意一侧向上延伸有弧状端沿。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管盖的顶部设有密封胶塞;
所述管盖的内部设有连接环;
所述连接环沿中心线方向设有中心通孔;
所述密封胶塞设有与所述中心通孔密封配合的密封凸端。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管盖的内壁设有定位卡环;
所述定位卡环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环的内径;
所述密封凸端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卡环相配合的定位槽。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密封胶塞的顶部设有延伸至所述密封凸端的凹槽;
所述密封凸端的底部设有预穿裂纹。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凹槽的底部为凹弧面;
所述预穿裂纹为多个,多个所述预穿裂纹呈中心分布且连接于一点;
多个所述预穿裂纹的连接点与所述凹槽的最低点相对应。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连接环与所述管盖的外壳之间存在与所述管体的顶端相对应的间隙;
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定位凸起;
所述管体的顶端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应的环形凸台;
所述管体通过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管盖插接卡扣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呈“V”字型的第一凸件;
所述管体的顶端的外壁设有呈倒“V”字型且与所述第一凸件相对应的第二凸件。
优选地,在上述的采集容器中,所述管体的外周设有外围凸台;
所述管盖设有与所述外围凸台相对应的防护凸台;
所述管盖与所述管体密封连接时,所述防护凸台包覆所述外围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采集容器,通过在管体内设置有隔件可以在管体内形成深度较浅的采样槽,深度较浅的采样槽可以满足末梢血样的血液量少和液面低的需求,而由于管体的整体结构体积较大,可以与体积较大的常规采样管相对应,从而方便采集容器可以装载末梢血样并放置至常规检测设备处进行检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末梢血样采集容器与常规采血管的检测设备不兼容的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呈锥形的槽底段,使得小体积样本在空间较小的采样槽内具有更高的液面,不仅方便抽取样本,而且还可以在震荡管体时使得样本混匀更充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管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管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管盖的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管盖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防滑条纹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密封胶塞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密封胶塞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容器的密封胶塞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中:
100为管盖、101为中心通孔、102为定位卡环、103为连接环、104为外壳、105为第一凸件、106为定位凸起、107为防滑条纹、108为防护凸台、200为密封胶塞、201为凹槽、202为预穿裂纹、203为定位槽、204为防粘凸件、205为密封凸端、300为管体、301为采样槽、302为支撑段、303为外围凸台、304为环形凸台、305为第二凸件、306为弧状端沿、307为槽身段、308为槽底段、309为隔件、400为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用于临床血液样本采集的容器主要有静脉采血管和末梢采血管,传统的检验技术有人工操作、静脉血样的检测和末梢血样独立检测。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静脉血样的检测逐渐通过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完成,由于静脉血采集容器和末梢血样采集的容器结构相差很大,且静脉血样的体积大,液面高;而末梢血样容器采集的血液标本往往只有0.1至0.5ml,血液量少,液面低,所以末梢血样难以与静脉血样共用一套自动化检测平台,这种情况限制了静脉血液的自动化检测,增加了医疗机构和临床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导致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和感染风险。因此需求一种能够兼容静脉血样检测平台的末梢血样采集容器。
请参阅图1-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集容器,包括管体300和管盖100;管盖100盖设于管体300的顶端上;管体300的内部设有隔件309;隔件309位于管体300的顶端与底端之间;管体300的内腔从管体300的顶端到隔件309之间形成采样槽301;采样槽301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槽身段307和槽底段308;槽底段308呈向下凹的锥形。
本实施例不仅可以应用于末梢样本采集以及上机检测,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生物样本的储存以及上机检测,本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
更具体地说,槽底段309优选为底部为弧面的圆锥状;隔件309与管体300的顶端或底端均相隔一段距离;管体300在隔件309的下方可为空腔,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管体300的重量。槽底段308的斜度设计和底部弧形配合实现小体积样本具有高液面,斜度越小,不同体积的液面之间距离增大,有利于采样时医护人员对样本体积的精确识别,更有利于检测设备的取样针吸取样本,而且设备在震荡管体300时样本混匀更充分;但斜度也不易太小,导致底部空间太小,取样针吸取样本时容易与管体300碰撞从而损坏取样针,因此槽底段308斜度需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管体300的侧壁设有标签400,标签400具有刻度,有助于医护人员观察判断采集的样本量,采样槽301的槽底段308斜度不同,标签400的刻度线间距不同;标签400可以是额外的标签纸贴于管体300的侧壁上,也可以直接将标签内容印刷在管体300的侧壁上。采样槽301用于储存血液样本,隔件309的下方为管体300的支撑段302,管体300的支撑段302用于提高管体300高度,从而提高样本的高度,以便采集容器与检测设备取样针取样高度匹配。
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300内设置有隔件309可以在管体300内形成深度较浅的采样槽301,深度较浅的采样槽301可以满足末梢血样的血液量少和液面低的需求,而由于管体300的整体结构体积较大,可以与体积较大的常规采样管相对应,从而方便采集容器可以装载末梢血样并放置至常规检测设备处进行检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末梢血样采集容器与常规采血管的检测设备不兼容的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呈锥形的槽底段308,使得小体积样本在空间较小的采样槽301内具有更高的液面,不仅方便抽取样本,而且还可以在震荡管体300时使得样本混匀更充分。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槽身段307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变小;且槽身段307与槽底段308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折角;折角的夹角小于180°。通过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变小的槽身段307同样可以在小体积样本在空间较小的采样槽301内具有更高的液面,以便抽取样本,并结合呈向下凹的锥形槽底段308可以进一步地缩小采样槽301内部空间,使得小体积样本在采样槽301内也具有更好的液面高度。通过槽身段307与槽底段308之间的折角设置,且折角的夹角小于180°,也就是槽身段307的斜度明显大于槽底段308的斜度,使得槽底段308的向内收缩角度更大,通过折角的设置可以在微量采血管旋转或震荡时,对内部血液起到有效的阻挡作用,从而防止微量采血管旋转或震荡时血液沿着管壁溅出。
更具体地说,槽身段307的长度为5mm~50mm,优选15mm~25mm;槽身段307的内径从管口至底部呈现变径,内径逐渐变小,最大内径为6mm~16mm,优选7mm~9mm;最小内径为4mm~12mm,优选5mm~7mm。槽底段308的斜度为5°~60°,优选10°~20°,槽身段307的斜度大于槽底段308的斜度;槽底段308的底部为弧形,弧形的半径为0.5mm~3.5mm,优选1mm~2mm。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采样槽301的开口边缘的任意一侧向上延伸有弧状端沿306。通过弧状端沿306的设计能实现末梢端血液样本的剐取,而弧状端沿306的斜度设计有利于血液样本流淌;弧形端沿的顶端为弧形倒角,弧形倒角可防止在进行末梢血样采集时伤害到皮肤。
更具体地说,弧状端沿306的斜度为1°~15°,优选5°~8°;弧形倒角的半径为0.1mm~1mm,优选0.3mm~0.5mm;弧状端沿306的厚度从上往下为渐变,厚度范围为0.3mm~2mm,优选0.4mm~0.8mm。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盖100的顶部设有密封胶塞200;管盖100的内部设有连接环103;连接环103沿中心线方向设有中心通孔101;密封胶塞200设有与中心通孔101密封配合的密封凸端205。通过密封胶塞200的设置可以保证采集容器的密封性;组装时可先将密封胶塞200与管盖100通过按压装配形成塞帽组合件,然后再将塞帽组合件与管体300通过按压组装,最后根据需求粘贴或印刷形式附上标签,整个组装过程简单,容易实现,对于生产工艺要求较低。
更具体地说,管体300和管盖100均为塑料材质,密封胶塞200为弹性材料;整个采集容器组装简单,管体300通过注塑成型不易变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盖100的内壁设有定位卡环102,定位卡环102的内径大于连接环103的内径;密封凸端205上设有与定位卡环102相配合的定位槽203。密封胶塞200的密封凸端205可以穿过定位卡环102的内孔进入到中心通孔101内,直至定位卡环102卡入到定位槽203内,通过相配合的定位卡环102和定位槽203,可以实现密封胶塞200与管盖100定位固定连接,防止密封胶塞200从管盖100上脱落。
更具体地说,定位卡环102的内径比连接环103的内径大0.05mm~1mm,优选0.2mm~0.5mm;通过密封胶塞200的弹性压缩,密封胶塞200可以穿过定位卡环102的内孔进入到中心通孔101内,直至定位卡环102卡入到定位槽203内,从而实现密封胶塞200与管盖100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密封胶塞200的顶部设有防粘凸件204。防粘凸台的设置可以防止密封胶塞200在自动化装配过程中与轨道粘住,可保证密封胶塞200在轨道上移动顺利,从而保证装配作业能够正常进行。
更具体地说,防粘凸台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防粘凸台均匀分布于密封胶塞200的顶部;防粘凸台的数量为3个~6个,优选3个~4个。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密封胶塞200的顶部设有延伸至密封凸端205的凹槽201;密封凸端205的底部设有预穿裂纹202。请参阅图9,凹槽201的内壁呈“U”型,“U”型底部为圆弧,在上机检测时,通过圆弧设计可以对取样针穿刺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减小取样针位置的偏离程度,从而保证取样的准确性。通过设置预穿裂纹202可以减小取样针的穿刺强度,同时也可以减小取样针的磨损。在未穿刺密封胶塞200时,由于密封胶塞200具有弹性,预穿裂纹202在弹力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可有效实现密封防止试剂或样本泄露。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01的底部为凹弧面;预穿裂纹202为多个,多个预穿裂纹202呈中心分布且连接于一点;多个预穿裂纹202的连接点与凹槽201的最低点相对应。特别地,当预穿裂纹202为四个时,使得密封凸端205的底部预设有十字开口,再配合凹弧面,有利于引导取样针从凹弧面的最低点向十字开口的连接点穿过,从而实现引导取样针从密封胶塞200的正中位置进入管体300内,不仅方便取样针取血液,而且还可以防止取样针碰壁。
更具体地说,预穿裂纹202为多个,多个预穿裂纹202呈中心对称分布在密封凸端205的底部,且各个预穿裂纹202均指向密封凸端205的端面中心,预穿裂纹202的数量为3个~6个,优选4个。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环103与管盖100的外壳104之间存在与管体300的顶端相对应的间隙;外壳104的内壁上设有定位凸起106;管体300的顶端的外壁设有与定位凸起106相对应的环形凸台304;管体300通过定位凸起106和环形凸台304与管盖100插接卡扣连接。通过管体300的环形凸台304与管盖100的定位凸起106配合卡位,按压管盖100即可实现管盖100与管体300插接卡扣连接,具有安装方便、连接稳定的优点。
更具体地说,定位凸起106为多个,多个定位凸起106均匀分布于管盖100外壳104的内壁上;定位凸起106的数量为2个~6个,优选4个。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盖100外壳104的内壁设有呈“V”字型的第一凸件105;管体300的顶端的外壁设有呈倒“V”字型且与第一凸件105相对应的第二凸件305。通过管盖100的呈“V”字型的第一凸件105与管体300的呈倒“V”字型的第二凸件305相配合,可以达到旋转开盖的功能。
更具体地说,第一凸件10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凸件105均匀分布于管盖100外壳104的内壁上;第一凸件105的数量为3个~6个,优选4个;第一凸件105的厚度为0.1mm~1.5mm,优选1mm。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体300的外周设有外围凸台303;管盖100设有与外围凸台303相对应的防护凸台108;管盖100与管体300密封连接时,防护凸台108包覆外围凸台303。防护凸台108能盖住管体300的外围凸台303,防止旋转过程中手指与外围凸台303摩擦,可以减小旋转过程的阻力,有利于检验人员旋转管盖100,可轻松实现单手开盖。另外,在通过按压使得管体300的环形凸台304与管盖100的定位凸起106配合卡位,实现管盖100与管体300的扣合之后,再利用防护凸台108覆盖住外围凸台303从而达到定位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盖100的外周壁设有防滑条纹107。通过防滑条纹107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大管盖100与人体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检验人员打开管盖100。防滑条纹107呈条状,多个条状的防滑条纹107环绕管盖100的中心分布于管盖100的外周壁上。
更具体地说,请参阅图7,防滑条纹107的截面为三角形或半圆型,优选三角型;三角形底部宽度为0.5mm~2mm,优选0.8-1.2mm;三角形顶部具有圆倒角,圆倒角半径为0.1mm~0.5mm,优选0.15-0.25mm,三角形的两条腰夹角为20°~120°,优选80°~100°;防滑条纹107表面具有磨砂处理,可采用火花纹工艺进行处理增大摩擦力。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盖;
所述管盖盖设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上;
所述管体的内部设有隔件;
所述隔件位于所述管体的顶端与底端之间;
所述管体的内腔从所述管体的顶端到所述隔件之间形成采样槽;
所述采样槽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槽身段和槽底段;
所述槽底段呈向下凹的锥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身段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变小;
且所述槽身段与所述槽底段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折角;
所述折角的夹角小于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槽的开口边缘的任意一侧向上延伸有弧状端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盖的顶部设有密封胶塞;
所述管盖的内部设有连接环;
所述连接环沿中心线方向设有中心通孔;
所述密封胶塞设有与所述中心通孔密封配合的密封凸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盖的内壁设有定位卡环;
所述定位卡环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环的内径;
所述密封凸端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卡环相配合的定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塞的顶部设有延伸至所述密封凸端的凹槽;
所述密封凸端的底部设有预穿裂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部为凹弧面;
所述预穿裂纹为多个,多个所述预穿裂纹呈中心分布且连接于一点;
多个所述预穿裂纹的连接点与所述凹槽的最低点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与所述管盖的外壳之间存在与所述管体的顶端相对应的间隙;
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定位凸起;
所述管体的顶端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应的环形凸台;
所述管体通过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管盖插接卡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呈“V”字型的第一凸件;
所述管体的顶端的外壁设有呈倒“V”字型且与所述第一凸件相对应的第二凸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周设有外围凸台;
所述管盖设有与所述外围凸台相对应的防护凸台;
所述管盖与所述管体密封连接时,所述防护凸台包覆所述外围凸台。
CN202121313010.2U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采集容器 Active CN215778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3010.2U CN215778102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采集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3010.2U CN215778102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采集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8102U true CN215778102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76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13010.2U Active CN215778102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采集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81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9126A (zh) * 2022-04-29 2022-06-03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9126A (zh) * 2022-04-29 2022-06-03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CN114569126B (zh) * 2022-04-29 2022-10-28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4616B2 (ja) コモールドされた突き刺し可能なストッパ及びその製法
JP4999223B2 (ja) 採集アセンブリ
CN215778102U (zh) 一种采集容器
CN107036848B (zh) 一种样本收集及检测的装置
CN209377582U (zh)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CN211318480U (zh) 一种检测液体样本中分析物的装置
CN217132655U (zh) 一种高效率的定量滴吸管
CN210294068U (zh) 一种用于体外诊断行业可定量取样的便携式检验塑料盒子
CN218502100U (zh) 一种微量采血试管
CN214387458U (zh) 末稍血试管
CN209474627U (zh) 一种用于自动进样的采血管
CN219224807U (zh) 带盖双测试剂盒
CN218486005U (zh) 一种末梢血试管及样本装载机构
CN216021162U (zh) 一种用于检验科的尿液采集设备
CN216879437U (zh) 一种样品保存管
CN213348715U (zh) 一种血细胞分析用混合瓶装置
CN212524142U (zh) 一种防渗漏一次性移液吸头
CN216135889U (zh) 一种末梢血收集器
CN211825164U (zh) 一种采样装置
CN218824321U (zh) 检测管及其试剂管
CN213787417U (zh) 一种用于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自动进样的指尖采血器
CN220438355U (zh) 一种可采集血液的便携式体外检测装置
CN110967478A (zh) 一种检测液体样本中分析物的装置
CN213324336U (zh) 一种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试剂盒
CN212083449U (zh) 一种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9031 office 2320, No. 3000, Huandao East Road, Hengqin new area,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Yangpu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Kaiyuan Avenue 102,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