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5998U -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5998U
CN215775998U CN202122097287.2U CN202122097287U CN215775998U CN 215775998 U CN215775998 U CN 215775998U CN 202122097287 U CN202122097287 U CN 202122097287U CN 215775998 U CN215775998 U CN 215775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strap
watchband
belt
bel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972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束东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9728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5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5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59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表带和可穿戴设备。其中,表带包括: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包括第一带体、连接部和第二带体,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且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均与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部设置有插口;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伸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表带扣,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一个上;表带孔,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另一个上,表带扣与表带孔扣合连接。佩戴表带时,转动连接部,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形成一个台阶状收纳区。这样,利用该高度差,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顺利通过插口伸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该设置简化了佩戴时表带的收纳工序,便于操作。

Description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带和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表带的配件较多,如,表扣、表针及多个固定圈,该设置导致佩戴时表带的收纳繁琐,不便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表带和一种可穿戴设备,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表带的配件较多,导致表带的连接及拆卸操作复杂,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表带,包括: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包括第一带体、连接部和第二带体,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且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均与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部设置有插口;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伸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表带扣,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一个上;表带孔,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另一个上,表带扣与表带孔扣合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本体;及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表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表带包括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表带扣和表带孔,第一连接带包括第一带体、连接部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是两个独立的结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通过连接部连接。
由于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均与连接部转动连接,故而,佩戴表带时,转动连接部,使得沿表带的厚度方向,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形成一个台阶状收纳区,也即,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形成高度差。这样,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装配时,利用该高度差,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顺利通过插口伸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以达到根据用户手腕的尺寸或是佩戴喜好,有针对性调节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配合尺寸的目的,该设置降低了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拆装难度,简化了佩戴时表带的收纳工序,便于操作,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另外,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装配时,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伸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之间。也就是说,连接部既起到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作用,又起到限位第二连接带的作用,保证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配合尺寸,连接部与表带扣及表带孔相配合,以保证用户佩戴表带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且该设置简化了表带的配件,便于用户佩戴和拆卸表带,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表带还包括表带扣和表带孔,表带扣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一个上,表带孔设于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中的另一个上,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通过表带扣和表带孔可拆装连接,以保证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之间的配合尺寸,以使表带能够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表带的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表带,减少了固定圈的数量,改变了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配合方式,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且简化了表带的拆装工序。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状态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状态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表带,110第一连接带,112第一带体,114连接部,116第二带体,118插口,120第二连接带,130表带扣,132凸柱,134环形槽,140表带孔,200可穿戴设备,210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表带100和可穿戴设备20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表带100,包括:第一连接带110,第一连接带110包括第一带体112、连接部114和第二带体116,连接部114用于连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且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均与连接部114转动连接,连接部114设置有插口118;第二连接带120,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118伸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表带扣130,设于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中的一个上;表带孔140,设于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中的另一个上,表带扣130与表带孔140扣合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表带100包括第一连接带110、第二连接带120、表带扣130和表带孔140,第一连接带110包括第一带体112、连接部114和第二带体116,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是两个独立的结构,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通过连接部114连接。
由于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均与连接部114转动连接,故而,佩戴表带100时,转动连接部114,使得沿表带100的厚度方向,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形成一个台阶状收纳区,也即,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形成高度差。这样,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装配时,利用该高度差,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顺利通过插口118伸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以达到根据用户手腕的尺寸或是佩戴喜好,有针对性调节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尺寸的目的,该设置降低了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拆装难度,简化了佩戴时表带100的收纳工序,便于操作,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另外,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装配时,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118伸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也就是说,连接部114既起到连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的作用,又起到限位第二连接带120的作用,保证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尺寸,连接部114与表带扣130及表带孔140相配合,以保证用户佩戴表带100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且该设置简化了表带100的配件,便于用户佩戴和拆卸表带100,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表带100还包括表带扣130和表带孔140,表带扣130设于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中的一个上,表带孔140设于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中的另一个上,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通过表带扣130和表带孔140可拆装连接,以保证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之间的配合尺寸,以使表带100能够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表带100的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表带,减少了固定圈的数量,改变了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方式,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且简化了表带100的拆装工序。
具体地,表带孔1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表带孔140沿表带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具体地,设置有表带孔140的连接带为塑料件或橡胶件,也即,设置有表带孔140的连接带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形变,这样,为表带扣130与表带孔140配合连接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表带100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带体116的内表面和连接部11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连接带120的端部通过插口118收纳于第二带体116的内表面和连接部114之间的区域内。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带体116、连接部114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结构,使得在表带100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二带体116的内表面和连接部11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连接带120的端部通过插口118收纳于第二带体116的内表面和连接部114之间的区域内。该设置便于佩戴时表带100收纳,第二连接带120的端部不会外露出来,具有外观美观性。且可避免第二连接带120的自由端刮蹭用户衣物或是其他物品的问题出现,有利于提升表带100佩戴的实用性及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4为固定圈,固定圈的内壁合围出插口118。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连接部114的结构,使得连接部114为固定圈,第一带体112与固定圈转动连接,第二带体116与固定圈转动连接,可通过固定圈来调节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转动固定圈,使得沿表带100的厚度方向,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间隔布置,即,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形成高度差。这样,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装配时,利用该高度差,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顺利通过插口118伸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以达到根据用户手腕的尺寸或是佩戴喜好,有针对性调节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尺寸的目的,该设置降低了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拆装难度,便于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拆装,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第一带体112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带体116设置有第二通孔,固定圈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固定圈间隙配合,固定圈能够相对于第一通孔转动,第二通孔与固定圈间隙配合,固定圈能够相对于第二通孔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带体112位于插口118的第一侧,第二带体116位于插口118的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对应设置。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带体112、第二带体116和插口118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带体112位于插口118的第一侧,第二带体116位于插口118的第二侧,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插口118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位于插口118的相对两侧,转动固定圈,第一带体112、固定圈和第二带体116形成Z形结构。该设置可保证插口118与第二连接带120的自由端的配合位置,使得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顺利插入插口118,进而可保证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围成的形状与用户的手腕适配,保证表带100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固定圈位于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的部分,朝向背离插口118的方向弯曲。
在具体应用中,合理设置固定圈的结构,使得固定圈位于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的部分,朝向背离插口118的方向弯曲,这样,有利于增大插口118的内壁围成的区域面积,使得该区域面积大于第二连接带120的横截面积,也即,第二连接带120的边缘与插口118的口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使得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顺利插入或抽离插口118,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拆装的便利性。
具体地,固定圈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三段与第四段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三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段相连接,第三段的第二端与第二段相连接,第四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段相连接,第四段的第二端与第四段相连接。第一段与第一带体112转动连接,第二段与第二带体116转动连接,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至少一个朝向背离插口118的方向弯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圈为金属件。
在具体应用中,固定圈为金属件,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的优点,有利于延长表带100的使用寿命。固定圈为金属件,有利于保证插口118的尺寸,使得插口118与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间隙可控,避免出现插口118与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间隙较大,而导致对第二连接带120限位效果差,影响表带100佩戴舒适性的情况发生。
如,固定圈为不锈钢固定圈,再如,固定圈为铝合金固定圈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带体112位于第二连接带120和第二带体116之间。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带体112、第二带体116和第二连接带12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带体112位于第二连接带120和第二带体116之间,这样,第一带体112和第二连接带120的自由端不会外露出来,具有外观美观性。且由于第一带体112和第二连接带120的自由端不会外露出来,故而可避免第一带体112和第二连接带120的自由端刮蹭用户衣物或是其他物品的问题出现,有利于提升表带100佩戴的实用性及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表带扣130设于第一带体112上,表带孔140设于第二连接带120上。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带体112位于第二连接带120和第二带体116之间,且表带扣130设于第一带体112上,表带孔140设于第二连接带120上,即,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接带120的内侧,也即,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的连接处被第二连接带120的外表面遮挡住,具有外观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表带扣130包括凸柱132,凸柱132的侧部设置有环形槽134,表带孔140的孔壁卡设于环形槽134内。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表带扣130和表带孔140的配合结构,使得表带扣130包括凸柱132,凸柱132的侧部设置有环形槽134,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配合连接时,凸柱132的一部分穿过表带孔140,并使表带孔140的孔壁卡设于环形槽134内。该设置可保证表带扣130和表带孔140配合连接的稳固性及可靠性,避免用户佩戴表带100时表带扣130脱离出表带孔140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带120为塑料件或橡胶件,也即,表带孔140的孔径是可变化的,这样,可利用表带孔140来实现凸柱132的卡接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带110的长度小于第二连接带120的长度。
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第二连接带120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插口118伸入第一带体112和第二带体116之间,故而使得第一连接带110的长度小于第二连接带120的长度,可保证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装配后围成的形状的对称性,以保证第一连接带110和第二连接带120围成的形状与用户手腕的配合度,使得第一连接带110、第二连接带120与用户手腕的间隙均衡,有利于提升表带100佩戴的舒适性。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200,包括:本体21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表带100。
具体地,本体210连接第二带体116和第二连接带120。
也即,第二带体116背离第一带体112的一端和第二连接带120之间设置有本体210,本体210的第一端与第二带体116相连接,本体21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带120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体210可用于显示时间,本体210可与用户的皮肤相接触,以监测用户体征数据。如,利用本体210监测用户体征数据,以根据用户体征数据来确定用户的健康状况、运动状态等。其中,用户体征数据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体温、心率、血压、脉搏、步数及呼吸频率。
具体地,可穿戴设备200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包括第一带体、连接部和第二带体,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且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均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插口;
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插口伸入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之间;
表带扣,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中的一个上;
表带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中的另一个上,所述表带扣与所述表带孔扣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壁合围出所述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体位于所述插口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带体位于所述插口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圈位于所述第一带体和所述第二带体之间的部分,朝向背离所述插口的方向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圈为金属件;和/或
在所述表带处于佩戴状态时,所述第二带体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端部通过所述插口收纳于所述第二带体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体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第二带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带扣设于所述第一带体上,所述表带孔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带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带扣包括凸柱,所述凸柱的侧部设置有环形槽,所述表带孔的孔壁卡设于所述环形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带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长度。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表带。
CN202122097287.2U 2021-09-01 2021-09-01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5775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7287.2U CN215775998U (zh) 2021-09-01 2021-09-01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7287.2U CN215775998U (zh) 2021-09-01 2021-09-01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5998U true CN215775998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4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97287.2U Active CN215775998U (zh) 2021-09-01 2021-09-01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59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463B (zh) * 2022-07-06 2023-05-1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裝置
US11903460B2 (en) 2022-07-06 2024-02-20 Htc Corporation Wearable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463B (zh) * 2022-07-06 2023-05-1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裝置
US11903460B2 (en) 2022-07-06 2024-02-20 Htc Corporation Wearable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75998U (zh) 表带和可穿戴设备
US812251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accessories to wearable items
US11564462B2 (en) Wearable apparatus and band thereof
CN213154452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绑带和锁扣组件
US5660061A (en) Single post earring with multiple earring look
CN110200361B (zh) 表带调节结构和腕戴设备
CN210329620U (zh) 一种环状首饰的紧固结构
CN108835778B (zh) 可调整屏幕的智能手环
CN209195880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US20060230784A1 (en) Body piercing accessory having bearing
CN212036324U (zh) 一种智能手表
CN209846296U (zh) 折叠扣及手表
CN209732782U (zh) 一种腕带连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腕带设备
CN210539320U (zh) 一种表带结构及手表
CN209518367U (zh) 一种带有显示屏防碰撞功能的智能手环
KR20180001396A (ko) 체결구조
CN216907084U (zh) 一种表扣及使用该表扣的手表
CN214283663U (zh) 手表
CN213756942U (zh) 表带及穿戴设备
CN212787712U (zh) 手环及其表带
CN214179417U (zh) 手环
US20240099448A1 (en) Wearable, configurable personal electronic device
CN218245997U (zh) 一种转盘手腕带
CN217565127U (zh) 一种智能手环表带扣结构
CN219894889U (zh) 手表表带及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