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3666U -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3666U
CN215773666U CN202121696386.6U CN202121696386U CN215773666U CN 215773666 U CN215773666 U CN 215773666U CN 202121696386 U CN202121696386 U CN 202121696386U CN 215773666 U CN215773666 U CN 215773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module
resistor
dali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963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友锡
劳成强
刘堂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9638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3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3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3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照明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所述切换电路包括:模式切换信号端、信号转换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以及第二开关模块,模式切换信号端用于接入模式切换信号,信号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模式切换信号生成不同时为高电平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一开关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DALI端口与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二开关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0‑10V接口与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在同一接口可动态切换为0‑10V总线接口或DALI总线接口,从而根据应用场景,智能化灵活设置调光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照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背景技术
在智能照明系统或智慧家具照明中,它的控制终端——单灯控制器或节点,除了输入/输出口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调光端口,目前市场通常应用的控制终端为0-10V控制、DALI控制或者PWM控制。
然而,大多数灯具连接器只有简单的0-10V控制或DALI控制功能,不能满足日益多样的智能化生活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远程智能化控制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其目的在于:在同一接口可动态切换为0-10V总线接口或DALI总线接口,从而根据应用场景,智能化灵活设置调光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切换电路,应用于DALI接口与0-10V接口,所述切换电路包括:
模式切换信号端,用于接入模式切换信号;
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生成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不同时为高电平;
第一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DALI接口、信号转换模块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DALI端口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
第二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0-10V接口、信号转换模块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0-10V接口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和/或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管为N型MOS管或者P型MOS管。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连接器,所述智能连接器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切换电路;
0-10V调理模块,与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用于接收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生成0-10V调光控制信号,输出所述0-10V调光控制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
DALI调理模块,与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用于根据DALI指令生成DALI调光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DALI调光控制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电源模块,接入市电输入接口,用于将市电输入接口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一路直流隔离电压和一路直流非隔离电压;
直流转换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直流隔离电压,并根据所述直流隔离电压生成多路直流电压信号,以对所述0-10V调理模块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DALI电源模块,与所述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DALI调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直流电压信号生成DALI供电信号为所述DALI调理模块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继电器控制模块,设于市电输入接口与市电输出接口之间,用于根据负载控制信号对负载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0-10V调理模块还用于生成反馈信号;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主控模块,用于生成DALI指令和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对所述脉宽调制信号进行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电量计量模块,分别与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负载进行电流、电压采样,采样的电流、电压生成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中的至少一项,并将所述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中的至少一项输出至所述主控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所述切换电路包括:模式切换信号端、信号转换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以及第二开关模块,模式切换信号端用于接入模式切换信号,信号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模式切换信号生成不同时为高电平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一开关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DALI端口与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二开关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0-10V接口与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在同一接口可动态切换为0-10V总线接口或DALI总线接口,从而根据应用场景,智能化灵活设置调光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切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切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连接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连接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模块和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量计量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0-10V调理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ALI调理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或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DALI接口与0-10V接口的切换电路,参见图1所示,切换电路包括:模式切换信号端11、信号转换模块12、第一开关模块13、控制信号输出端15、第二开关模块14、DALI端口21、0-10V接口22,模式切换信号端11用于接入模式切换信号,信号转换模块12用于根据模式切换信号生成不同时为高电平的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一开关模块13用于根据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DALI端口21与控制信号输出端15之间的连接状态,第二开关模块14用于根据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0-10V接口22与控制信号输出端15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在同一接口可动态切换为0-10V总线接口或DALI总线接口,从而根据应用场景,智能化灵活设置调光模式。
通过上述的切换电路,可以支持在同一端口动态切换为0-10V接口或DALI接口,例如,具体可以为主控模块控制生成模式切换信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或场效应管等开关组件在0-10V、DALI之间选择一组信号连接到输出端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信号转换模块12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
具体的,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模式切换信号端11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共接构成第二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共接于供电端VCC,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共接构成第一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为NPN型三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13和第二开关模块14可以为继电器,继电器隔离程度好、接触电阻低、压降小,但是功耗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13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模块14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开关模块13包括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控制端共接于第一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与DALI接口21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输出端15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第二开关模块14包括第五开关管Q5和第六开关管Q6,第五开关管Q5的控制端与第六开关管Q6的控制端共接于第二开关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与0-10V接口连接,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开关管Q6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输出端1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若模式切换信号端11提供的模式切换信号为高电平,则第一开关管Q1导通,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端的电平被拉低,第二开关模块14关断,第二开关管Q2截止,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端的电平维持为高电平,第一开关模块13导通,DALI接口21接入控制信号输出端15,控制信号输出端15输出DALI调光控制信号。
若模式切换信号端11提供的模式切换信号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截止,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端的电平维持为高电平,第二开关模块14导通,第二开关管Q2导通,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端的电平被拉低,第一开关模块13关断,此时0-10V接口接入控制信号输出端15,控制信号输出端15输出0-10V调光控制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管为N型MOS管或者P型MOS管。
具体的,即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以及第六开关管Q6可以为N型MOS管或者P型MOS管。场效应管的功耗低、切换速度快、寿命长,但是耐压相对较低、压降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连接器,参见图3所示,所述智能连接器包括:切换电路10、0-10V调理模块32、DALI调理模块31。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电路3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切换电路,0-10V调理模块32与切换电路10连接,用于接收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脉宽调制信号生成0-10V调光控制信号,并输出0-10V调光控制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DALI调理模块31与切换电路10连接,用于根据DALI指令生成DALI调光控制信号,并输出DALI调光控制信号至切换电路10。
在本实施例中,0-10V调理模块32根据脉宽调制信号生成0-10V调光控制信号,DALI调理模块31根据DALI指令生成DALI调光控制信号,最后由切换电路10选择其中一路信号输出至控制信号输出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控制信号输出端提供的0-10V调光控制信号或者DALI调光控制信号驱动光源模组点亮。
具体的,0-10V调理模块32主要接入具有恒定电流的0-10V灯具驱动,然后由PWM控制场效应管的源漏极的电阻,形成0-10V的电压控制0-10V灯具驱动调光。
例如,由DALI处理芯片U10发出固定频率占空比可变的PWM方波信号,经过RC低通滤波器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电压输入到运放反相端,运放输出端驱动场效应管栅极,场效应管漏极与栅极之间接入RC将场效应管限制在线性工作区,场效应管源极接地,并从场效应管漏极电阻分压连接到运放正向端,运放形成深度负反馈,构成稳定的工作状态。并在0-10V调理模块32的信号生成端连接电阻分压,过压防护电路后连接到DALI处理芯片U10的ADC采样输入脚,对PWM控制生成的0-10V信号进行采样反馈,保证PWM对0-10V调光曲线的精度。
具体应用中,DALI调理模块31与发送DALI指令的DALI处理芯片U10连接,其中DALI处理芯片U10承担与zigbee+DALI处理芯片U10/BLE+DALI处理芯片U10、DALI对外接口的波形解析,编码发送任务,DALI信号生成电路承担将DALI总线与内部电路隔离、将内部TTL电平的通讯指令转为DALI规范的总线指令,用于控制外部的DALI PIR(人体红外线感应)传感器、DALI驱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电源模块40、直流转换模块50,电源模块40接入市电输入接口,用于将市电输入接口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一路直流隔离电压和一路直流非隔离电压;直流转换模块50与电源模块40连接,用于接收直流隔离电压,并根据直流隔离电压生成多路直流电压信号,以对0-10V调理模块32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智能连接器还包括:DALI电源模块60,DALI电源模块60与直流转换模块50和DALI调理模块31连接,用于根据直流电压信号生成DALI供电信号为DALI调理模块31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继电器控制模块80,继电器控制模块80设于市电输入接口与市电输出接口之间,用于根据负载控制信号对负载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0-10V调理模块32还用于生成反馈信号;智能连接器还包括:主控模块70,主控模块70用于生成DALI指令和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对所述脉宽调制信号进行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电量计量模块90,电量计量模块90分别与负载和主控模块70连接,用于对负载进行电流、电压采样,采样的电流、电压生成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中的至少一项,并将有功功率信号输出至主控模块70。
在具体应用中,电量计量模块90可以由用于电量计量的计量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通过计量芯片基于采集的电流、电压数据,生成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等计量参数,并将这些计量参数发送至主控模块70。
进一步地,主控模块70还可以通过显示屏等显示设备,将计量参数进行显示。
在一个具体应用实施例中,计量芯片可以为BQ27441、LTC4150或者RT9428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同时按照所选芯片的要求进行电路连接,采样电阻的位置可以串联在电路正端或负端回路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电源模块40包括:电源接口J1、第一保险丝F1、第二保险丝F2、第三保险丝F3、压敏电阻RV、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一电感L1、变压器T1、第一光耦芯片U1、BUCK芯片U2、晶闸管芯片Z1以及整流桥BD。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接口J1包括火线接入引脚L_IN、零线接入引脚N_IN、零线输出引脚N_OUT以及火线输出引脚L_OUT,其中,火线接入引脚L_IN与第一保险丝F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保险丝F1的第二端与第二保险丝F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保险丝F2的第二端、压敏电阻RV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第三保险丝F3的第一端共接,第三保险丝F3的第二端接入整流桥BD的第一输入端,零线接入引脚N_IN、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压敏电阻RV的第二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以及整流桥BD的第二输入端共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共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零线输出引脚N_OUT连接。
具体的,压敏电阻RV用于对电源接口J1输入的交流电进行过压保护,第一保险丝F1、第二保险丝F2以及第三保险丝F3对输入的交流电进行过流保护,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电容C1组成滤波电路,对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滤波处理,整流桥BD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接于整流桥BD的第一输出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整流桥BD的第二输出端共接于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第一端共接于母线端BUS,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以及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共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以及BUCK芯片U2的漏极引脚共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BUCK芯片U2的引脚M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第三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四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光耦芯片U1的第一受光引脚,第一光耦芯片U1的第二受光引脚、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BUCK芯片U2的引脚C共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BUCK芯片U2的源极引脚S、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以及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共接。
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共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点、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共接构成第一隔离电压输出端24V+,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共接构成第二隔离电压输出端24V-,第二隔离电压输出端24V-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
第一光耦芯片U1的第一发光引脚与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光耦芯片U1的第二发光引脚、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晶闸管芯片Z1的阴极共接,晶闸管芯片Z1的闸极、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共接,晶闸管芯片Z1的阳极与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三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构成第一非隔离电压输出端,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四端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一端、次级绕组第二端构成隔离式直流电压输出电路,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第三端、次级绕组第四端构成非隔离式直流电压输出电路,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第三端、原边绕组第四端组成BUCK芯片U2的反馈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BUCK芯片U2及其外围器件组成BUCK电路,输出两路电压,包括一路直流隔离电压和一路直流非隔离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母线端BUS通过第十四电容C14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该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可以作为系统接地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继电器控制模块80包括: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一继电器K1、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五二极管D5、第七开关管Q7。
具体的,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构成信号接入端,用于接收继电器控制信号,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以及第七开关管Q7的控制端共接,第七开关管Q7的第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以及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一端共接,第七开关管Q7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接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构成供电端+24V1,第一继电器K1的触点组的第一端与电源接口J1的火线输出引脚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触点组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保险丝F1与电源接口J1的火线输入引脚L_IN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继电器控制模块80对后级电路中的负载进行供电控制,具体的,第一继电器K1可以受控于zigbee/BLE的DALI处理芯片U10,通过继电器控制信号ON/OFF进行关断和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七开关管Q7为NPN型三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电量计量模块90包括: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Q18、电压转换芯片U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晶振Y1、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二光耦芯片U5、第三光耦芯片U6以及计量芯片U4。
具体的,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电压转换芯片U3的输入端in共接于电源模块40,用于接收电源模块40输出的非隔离直流电压,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第十八电容Q18的第一端共接于电压转换芯片U3的输出端,并构成电量计量供电电压输出端5Vm,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二端、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第十八电容Q18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
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Q18、电压转换芯片U3组成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电源模块40输出的非隔离直流电压转换为电量计量供电电压,以对计量芯片U4、第二光耦芯片U5、第三光耦芯片U6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与零线输入引脚N_IN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与零线输出引脚N_OUT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一端与计量芯片U4的第一正极输入引脚V1P共接,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二端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一端共接于计量芯片U4的第一负极输入引脚V1N连接,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二端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连接,计量芯片U4的第一电源引脚AVDD与电量计量供电电压输出端5Vm连接,计量芯片U4的引脚OSCO、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晶振Y1的第一端共接,计量芯片U4的引脚OSCI、晶振Y1的第二端、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共接,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计量芯片U4的第二电源引脚、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一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一端共接于电量计量供电电压输出端5Vm,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二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计量芯片U4的接收引脚RX、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一端、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光耦芯片U5的第一受光信号端共接,计量芯片U4的发射引脚TX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一端以及第三光耦芯片U6的第一发光信号端共接,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二端与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计量芯片U4的引脚REFV、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二端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计量芯片U4的第三负极输入引脚V3N、第三十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一端共接,第三十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计量芯片U4的第三正极输入引脚V3P、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一端、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一端、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一电阻R31串联,第三十一电阻R31接入供电端U_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耦芯片U5的第二受光信号端接第二公共接地端AGND,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二端与电量计量供电电压输出端5Vm连接,第二光耦芯片U5的第一发光信号端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光耦芯片U5的第二发光信号端与主控模块的电量模组信息发送端MET_TX2连接。
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端与第三光耦芯片U6的第二发光信号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端与电量计量供电电压输出端5Vm连接,第三光耦芯片U6的第一受光信号端与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模块的第二电量模组信息接收端MET_RX2,第三光耦芯片U6的第二受光信号端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二端接主控芯片供电端+3.3V。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0-10V调理模块32包括: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四十三电阻R43、第四十四电阻R44、运算放大器芯片U8、第四十五电阻R45、第四十六电阻R46、第四十七电阻R47、第四十八电阻R48、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MOS管芯片U9、第十二极管D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十九电阻R39的第一端与第四十电阻R40的第一端共接构成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第三十九电阻R39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供电端+3.3V连接,第第四十电阻R40的第二端、第四十一电阻R41的第一端、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一端、第四十三电阻R43的第一端共接,第四十三电阻R43的第二端与运算放大器芯片U8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一端与第四十四电阻R44的第一端共接于运算放大器芯片U8的正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芯片U8的电源端与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芯片供电端+3.3V,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二端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运算放大器芯片U8的输出端与第四十五电阻R45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十五电阻R45的第二端、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一端以及MOS管芯片U9的栅极引脚共接,MOS管芯片U9的源极引脚与第四十六电阻R46的第一端连接,MOS管芯片U9的漏极引脚、第四十八电阻R48的第一端、第四十九电阻的第一端、第五十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四十四电阻R44的第二端共接构成0-10V信号端,第五十电阻的第二端与电源端+24连接,用于接收隔离直流电压,第四十八电阻R48的第二端、第四十七电阻R47的第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模块,运算放大器芯片U8的接地端、第四十一电阻R41的第二端、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二端、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二端、第四十六电阻R46的第二端、第四十七电阻R47的第二端以及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
在本实施例中,脉宽调制信号端PWM与主控模块70连接,用于接入脉宽调制信号,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以及第三十一电容C31组成RC滤波电路,运算放大器芯片U8及其外围器件组成驱动电路,用于驱动MOS管芯片U9,并在MOS管芯片U9的漏极与栅极之间接入第四十七电阻R47、第三十四电容C34组成RC电路,从而将MOS管芯片U9限制在线性工作区,并由主控模块对其采样反馈,确保PWM对0-10V调光曲线的精度。
具体应用中,主控模块70发出固定频率占空比可变的PWM方波信号,经过RC低通滤波器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电压输入到运放反相端,运放输出端驱动场效应管的栅极,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栅极之间接入RC电路,将场效应管限制在线性工作区,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并从场效应管的漏极电阻分压连接到运放正向端,运放形成深度负反馈,构成稳定的工作状态。并在0-10V信号生成端连接电阻分压,过压防护电路后连接到DALI处理芯片U10的ADC采样输入脚,对PWM控制生成的0-10V信号进行采样反馈,保证PWM对0-10V调光曲线的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0-10V调理模块具有检测0-10V接线完整性、正确性的功能。当0-10V控制线接线开路,0-10V电路无电压输出;当0-10V控制线短路,0-10V电路无电压输出;当0-10V控制线正负极反接,0-10V驱动的电流经0-10V-端、流入0-10V调理电路的场效应管寄生体二极管、0-10V+端、0-10V驱动形成完整回路,0-10V调理电路无损伤,0-10V对外电压为场效应管的体二极管正向压降。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DALI调理模块31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五十一电阻R51、第五十二电阻R52、第五十三电阻R53、第五十四电阻R54、第五十五电阻R55、第五十六电阻R56、第五十七电阻R57、第五十八电阻R58、第五十九电阻R59、第六十电阻R60、第六十一电阻R61、第八开关管Q8、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以及DALI处理芯片U10。
具体的,第五十二电阻R52的第一端与DALI通讯模组的DALI信号发送端DALI_TX连接,用于接收DALI通讯模组发送的DALI信号,第五十二电阻R52的第二端、第五十三电阻R53的第一端以及第八开关管Q8的控制端共接,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端与第五十一电阻R51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三电阻R53的第二端与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第五十一电阻R51的第二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的第一端共接构成DALI信号生成端DALI+,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的第二端接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十二电阻R52、第五十三电阻R53、第八开关管Q8、第五十一电阻R51以及第七二极管D7组成DALI信号生成电路,用于与DALI接口21连接。
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2.1、第五十四电阻R54的第一端、第五十六电阻R56的第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共接构成DALI信号接收端DALI_RX,用于从DALI模组接收DALI信号,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主控芯片供电端+3.3V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第五十六电阻R56的第二端、第五十七电阻R5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共欧共接地端,第五十七电阻R57的第二端与第五十五电阻R55的第一端以及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2.2共接,DALI处理芯片U10的接地引脚VSS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连接,DALI处理芯片U10的电源引脚VDD、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一端、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一端以及第六十一电阻R61的第一端共接,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二端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一公共接地端SGND,第六十一电阻R61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供电端+3.3V连接,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1.2构成DALI通讯模组的DALI信号发送端DALI_TX,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1.1与第六十电阻R60的第一端连接,第六十电阻R60的第二端构成串行数据接收端,用于接收主控模块70发送的串口信息,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1.0与第五十九电阻R59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九电阻R59的第二端构成串行数据发送端,用于发送串口信息至主控模块70,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0.8与第五十八电阻R58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八电阻R58的第二端与主控芯片供电端+3.3V连接,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0.14构成串行检测引脚SPD,并与主控模块70连接,DALI处理芯片U10的引脚P0.15构成时钟信号引脚CLCK,并与主控模块7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DALI处理芯片U10可以为控制DALI信号的单片机,其中,单片机承担与zigbee+单片机/BLE+单片机、DALI对外接口的波形解析,编码发送任务。
第五十二电阻R52、第五十三电阻R53、第八开关管Q8、第五十一电阻R51以及第七二极管D7组成DALI信号生成电路,DALI信号生成电路承担将DALI总线与内部电路隔离、将内部TTL电平的通讯指令转为DALI规范的总线指令,用于控制外部的DALI PIR传感器、DALI驱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切换电路,应用于DALI接口与0-10V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
模式切换信号端,用于接入模式切换信号;
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生成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不同时为高电平;
第一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DALI接口、信号转换模块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DALI端口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
第二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0-10V接口、信号转换模块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0-10V接口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和/或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为至少一个开关管组成的开关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为N型MOS管或者P型MOS管。
4.一种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器包括: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切换电路;
0-10V调理模块,与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用于接收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脉宽调制信号生成0-10V调光控制信号,输出所述0-10V调光控制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
DALI调理模块,与所述切换电路连接,用于根据DALI指令生成DALI调光控制信号,并输出所述DALI调光控制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电源模块,接入市电输入接口,用于将市电输入接口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一路直流隔离电压和一路直流非隔离电压;
直流转换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直流隔离电压,并根据所述直流隔离电压生成多路直流电压信号,以对所述0-10V调理模块供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DALI电源模块,与所述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DALI调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直流电压信号生成DALI供电信号为所述DALI调理模块供电。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继电器控制模块,设于市电输入接口与市电输出接口之间,用于根据负载控制信号对负载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0-10V调理模块还用于生成反馈信号;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主控模块,用于生成DALI指令和脉宽调制信号,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对所述脉宽调制信号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器还包括:
电量计量模块,分别与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负载进行电流、电压采样,采样的电流、电压生成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中的至少一项,并将所述有功功率信号、视在功率信号、无功功率信号、相位角、功率因素以及电度量中的至少一项输出至所述主控模块。
10.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
CN202121696386.6U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Active CN215773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6386.6U CN215773666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6386.6U CN215773666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3666U true CN215773666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7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96386.6U Active CN215773666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36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957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控制器、轨道和照明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957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控制器、轨道和照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17167U (zh) 单火线触摸灯控开关
CN107613610B (zh) 智能照明控制器
US10080266B2 (en) Plug-in multifunctional LED power system
CN103384436B (zh) Led背光恒流电路
KR20140140536A (ko) 비상등 전원 장치
CN104571065A (zh) 办公室综合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345867B (zh) 现场设备
CN215773666U (zh) 一种切换电路、智能连接器及灯具
CN203984540U (zh) 一种可用同轴线供电的高清sdi安防摄像机
WO2021082435A1 (zh) 一种 dmx 控制 rgb-led\ 白暖白 led 灯系统
CN111163554A (zh) 一种新型驱动电源
CN108108318B (zh) 一种ttl转mbus通讯终端
CN212013119U (zh) 一种新型驱动电源
CN211474491U (zh) 吊扇控制器及吊扇
CN216162892U (zh) 一种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装置及灯具
CN203690936U (zh) 载波通信复合开关
CN104703342A (zh) 人体热释电感应灯电路
CN202095016U (zh) 一种具备led照明驱动与控制功能的电视机
CN218868413U (zh) 一种宽电压输出驱动电路、驱动装置及灯具
CN213814373U (zh) 设备控制器
CN205003220U (zh) 雷电流高频抑制监测装置
CN203689044U (zh) 一种led导向牌控制器
CN213213909U (zh) 新型智能调光电源控制装置
CN217883895U (zh) 一种led路灯监控系统
CN103713538A (zh) Led导向牌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