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6645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6645U
CN215766645U CN202120956185.9U CN202120956185U CN215766645U CN 215766645 U CN215766645 U CN 215766645U CN 202120956185 U CN202120956185 U CN 202120956185U CN 215766645 U CN215766645 U CN 215766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late
end plate
heat exchange
moun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561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561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6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端板和安装板,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换热板片,安装板位于换热芯体的一侧,端板位于换热芯体与安装板之间,至少部分换热板片设有第一角孔,端板设有与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一孔,安装板设有与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均为通孔,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部分第一接管位于第二孔内,第一接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比第二端靠近换热芯体,第一接管贯穿第一孔并且第一接管的第一端伸出端板朝向换热芯体的一侧,第一接管的伸出部分起到了阻隔多余焊料的作用,延长了焊料的爬升距离,减少换热芯体内的焊料流到安装板的外侧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通常包括端板、安装板和多个换热板片,换热板片具有角孔,相邻换热板片之间具有换热通道,角孔与对应的换热通道连通,端板和安装板设有与角孔对应的通孔使流体通过端板和安装板的通孔和换热板片的角孔进出对应的换热通道。为了降低流体流经端板和安装板的通孔时的压降,通常将端板的通孔和安装板的通孔对齐设置,由于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换热器进炉后焊料容易沿着端板和安装板的通孔流到安装板的外侧面,导致安装板的外侧面不够光滑,当安装板的通孔与其他板件的孔或通道连通时,通常通过安装板的外侧面与其他板件进行密封,焊料流到安装板的外侧面影响安装板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对换热器进行改进,提升换热器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端板和安装板,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换热板片,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所述端板位于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板片设有第一角孔,所述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一孔,所述安装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均为通孔,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部分所述第一接管位于所述第二孔内,所述第一接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比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孔并且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端板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
在本申请中,部分第一接管位于安装板的第二孔内,并且第一接管贯穿第一孔并且靠近换热芯体的第一端伸出端板朝向换热芯体的一侧,由于换热芯体通常通过焊接固定,换热器进炉后焊料会发生流动,第一接管的伸出部分起到了阻隔多余焊料的作用,延长了焊料的爬升距离,减少焊料流到第一接管的内壁进而沿着第一接管内壁流到安装板外侧面的风险,此处安装板的外侧面指的是安装板远离端板的一侧面,换热器通过安装板的外侧面与其他板件进行连接,由于减少了焊料流到安装板的外侧面的风险,使安装板的外侧面较为光滑,虽然在换热器中增设了第一接管,但是通过第一接管的设置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换热器沿A-A方向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换热器沿B-B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换热器沿A-A方向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换热器沿A-A方向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换热器沿A-A方向的第四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换热器的第五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11,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1,包括换热芯体10,换热芯体10包括多个换热板片100,相邻换热板片100之间具有换热通道供换热流体流通,换热板片100设有与换热通道连通的角孔,换热芯体10的两侧通常设有端板20,至少一块端板20设有与角孔相对应的通孔,其中一块端板20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换热器1的安装板30,安装板30也设有与角孔相对应的通孔,换热流体通过端板20和安装板30的通孔以及换热板片100的角孔流入或流出换热通道。
如图2所示,换热通道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换热通道200和第二换热通道300,至少部分换热板片100设有第一角孔101,第一换热通道200与第一角孔101连通,第二换热通道300与第一角孔101不连通,换热芯体10的一侧设有端板20和安装板30,端板20位于换热芯体10与安装板30之间,端板20设有与第一角孔101相对应的第一孔21,安装板30 设有与第一角孔101相对应的第二孔31,第一孔21和第二孔31均为通孔,端板20具有朝向换热芯体10的第一侧面22和朝向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23,安装板30具有朝向端板20 的第一侧面32和远离端板20的第二侧面33,换热器1还包括第一接管40,部分第一接管40位于第二孔31内,第一接管4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比第二端靠近换热芯体10,第一接管40贯穿第一孔21,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第一接管 40与第一角孔101连通,换热流体通过第一角孔101和第一接管40流入或流出换热器1的第一换热通道200。在本申请中,部分第一接管40位于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内,并且第一接管40靠近换热芯体1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由于换热芯体10通常通过焊接固定,换热器1进炉后焊料会发生流动,第一接管40的伸出部分起到了阻隔多余焊料的作用,延长了焊料的爬升距离,减少焊料流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的风险,换热器1通过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与其他板件进行连接,由于减少了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 33的风险,使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较为光滑,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1的安装板30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具有第一端口41,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端口42,第二端口42位于第二孔31的内部或者第二端口42与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平齐,即第二端口42不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保证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平整性,不仅便于换热器1的包装和运输,而且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不伸出安装板 30的第二侧面33,避免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受外力作用影响第一接管40与安装板 3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减少第一接管40的外壁与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之间发生泄露的风险。如图6所示,安装板30具有朝向端板20的第一侧面32和远离端板20的第二侧面33,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与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平齐设置,当然,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也可以位于第二孔31的内部,虽然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与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之间具有高度差,但是不影响第一接管40阻挡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 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也可以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虽然对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平整性具有影响,但是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第二端口42避免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而且第一接管 40的伸出部分能够与其他板件配合,进一步提升安装板30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端板20的第一孔21与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对齐设置,此处的对齐设置需要考虑第一孔21和第二孔31的大小的合理公差量以及端板21 和安装板30装配位置的合理公差量,在此公差范围内,端板20的第一孔21和安装板30 的第二孔31均可视为对齐设置,第一接管40的外壁与端板20的第一孔21和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紧配或过盈配合,具体的,第一接管40与第一孔21和第二孔31之间可以通过内嵌或铆接的方式固定,第一接管40贯穿第一孔21,并且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30的第一侧面32,定义自安装板30向换热芯体10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即图2中的方向N1,沿第一方向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与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的距离为h1,其中,1.5mm ≤h1≤2mm,通过控制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的高度h1,保证第一端伸出足够高度将焊料阻隔在第一接管40的外侧,减少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影响安装板30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而且,将第一孔21和第二孔31对齐设置,通过第一接管40便于定位端板20和安装板30的位置,便于换热器1 的组装,而且,焊料主要通过板片接触间毛细作用力的影响填充缝隙,由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与端板20的第一孔21和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紧配或过盈配合,焊料在毛细作用力的影响下填充第一孔21和第二孔3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间隙,提升第一接管40 与端板20和安装板30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可以在第一接40管的外壁设置复合层,换热器1进炉后复合层融化成焊料将第一接管40与端板20和安装板30焊接固定,进一步提升第一接管40与端板20和安装板30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端板20具有朝向换热芯体10的第一侧面22和朝向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23,安装板30具有朝向端板20的第一侧面32和远离端板20的第二侧面33,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 42不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其中,第一孔2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31的直径,第一接管40的外壁与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紧配或过盈配合,定义垂直于第一方向N1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即第二方向为第一接管40的径向,例如第二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方向N2,端板20的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在第二方向具有预定距离,定义预定距离为h2,其中,h2≥0.5mm,通过控制端板20的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距离h2,端板 20的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间隙可以用于存储多余的焊料,延长了焊料的流动路径,进一步减少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h2越大,焊料流的路径越长,对于减少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 的效果更好,但是h2的大小受第一孔21与端板2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以及端板20的强度的限制,只要保证h2大于或等于0.5mm,就能有效减少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 的风险。
当然,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端板20的第一孔21和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可以同心设置,即第一孔21的边沿与第二孔31的边沿之间的距离较为均匀,当然,第一孔21的边沿和第二孔31的边沿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有差距,即第一孔21相对于第二孔31的中心存在偏移。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孔31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孔21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的内侧,第一接管40能够贯穿第一孔21并且能够与第二孔31 紧配或过盈配合,定义第一孔21的直径为d1,定义第二孔31的直径为d2,其中,1mm≤ d1-d2≤10mm,通过控制第一孔21与第二孔31的直径关系,保证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 的外壁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可以用来存储多余的焊料,进一步减少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并且,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设有朝向第一接管40的外侧弯折的翻边411,焊料需要绕过翻边411才能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通过翻边411的设置进一步延长焊料流动的路径,降低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可能,另外,定义翻边411的外边缘的当量直径为d3,定义第一角孔101的直径为d4,其中,d3≤d4,减少第一角孔101处的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可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伸出端板20的第一孔21,并且,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设有朝向第一接管40的外侧弯折的翻边411,通过翻边411延长焊料流的路径,另外,端板20的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在第二方向具有预定距离,端板20具有朝向换热芯体10的第一侧面22和朝向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23,第一孔 21与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之间弧形过渡,第一孔21具有位于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的第一孔口211和位于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的第二孔口212,第二孔口212的直径大于第一孔口211的直径,即第一孔21在朝向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的一端具有倒角,端板20的第一侧面22处的焊料会优先趋向于沿着第一孔2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流动,并且优先填充端板20的倒角与安装板30之间,进一步减少了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风险。另外,安装板30具有朝向端板20的第一侧面32和远离端板20的第二侧面33,第二孔31与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之间弧形过渡,第二孔31 具有位于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的第三孔口311和位于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第四孔口312,第三孔口311的直径大于第四孔口312的直径,即第二孔31在朝向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的一端具有倒角,焊料会沿着安装板30的倒角优先填充安装板30的倒角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间隙,并且焊料在毛细作用力的影响下可以填充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与第一接管40的外壁之间的缝隙,不仅减少焊料沿着第一接管40的内壁流到安装板 30的第二侧面33的风险,而且可以提升第一接管40与安装板30的安装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9、图10实施例中,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具有翻边411,并且第一孔21在朝向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的一端具有倒角,第二孔31在朝向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的一端具有倒角,由此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焊料的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可以不设置翻边411,仅在第一孔21在朝向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的一端具有倒角,或者仅在第二孔31在朝向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的一端具有倒角,或者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设置翻边411,并且在第一孔21在朝向端板20的第二侧面23的一端具有倒角,或者第二孔31在朝向安装板30的第一侧面32的一端具有倒角。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定义与端板20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为第一板110,第一板110的第一角孔101的周围设有背离端板20凸出的第一凸台部111,定义与第一板 110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为第二板120,第二板120的第一角孔101的周围设有朝向第一凸台部111凸出的第二凸台部121,第一凸台部111与第二凸台部121焊接固定,沿第一方向,第一凸台部111的顶部与端板20的距离大于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与端板20的距离,其中,第一板110与端部20之间的换热通道为第一换热通道200,第一板110与第二板120之间的换热通道为第二换热通道300,将第一凸台部111的顶部与端板20的距离大于第一接管 40的第一端与端板20的距离,便于端板20与第一板110之间的换热流体通过第一接管40 流入或流出,减少换热流体的流阻,而且避免第一接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板110之间发生干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定义与端板20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为第一板110,定义与第一板110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为第二板120,第一板110还具有第二角孔112,端板20还具有与第二角孔112相对应的第三孔24,安装板30还具有与第二角孔112相对应的第四孔34,第三孔24和第四孔34均为通孔,第一板110的第二角孔112的周围设有朝向端板20凸出的第三凸台部113,第三凸台部113与端板20焊接固定,换热器1还包括第二接管60,部分第二接管60位于第四孔34内,第二接管60具有靠近换热芯体10的第三端口61和远离换热芯体10的第四端口62,第二接管60贯穿第三孔24和第二角孔112并且第三端口61伸出第一板110朝向第二板120的一侧,其中,第一板110与端板20之间的换热通道为第一换热通道200,第一板110与第二板120之间的换热通道为第二换热通道 300,第一板110的第三凸台部113与端板20焊接固定,此时,第一板110与端板20之间的第一换热通道200与第二接管60不连通,第一板110与第二板片120之间的第二换热通道300通过第二角孔112与第二接管60连通,即第二接管60供换热流体流入或流出第二换热通道300,另外,第三凸台部113的设置,增强了第一板110与端板20之间的结构可靠性。如图4所示,第二接管60的第四端口62与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平齐设置,当然,第二接管60的第四端口62也可以位于安装板30的第四孔34内,即第二接管60的第四端口62不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同理保证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平整性以及减少第二接管60的外壁与安装板30的第四孔34之间发生泄露的风险。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接管60的第四端口62也可以伸出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虽然影响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平整性,但是第二接管60伸出第二侧面33的部分可以与其他板件进行配合,提升安装板30与其他板件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连通板70,连通板70位于安装板30的外侧,连通板70设有连通通道71,连通通道71具有朝向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 的开口711,开口711与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连通,第一换热通道200可以通过安装板30的第二孔31与连通板70的连通通道71连通,安装板30与连通板70之间设有密封圈50,密封圈50围绕开口711设置,从而将安装板30和连通板70密封,避免安装板30 的第二孔31与连通板70的连通通道71发生泄露,另外,通过第一接管40的设置,减少焊料流到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的风险,保证安装板30的第二侧面33与密封圈50的配合处较为光滑,提升安装板30与连通板70之间的密封性,其中,连通通道71可以将第一接管40的第二端口42与连通板70上的其他接口连通,或者通过连通通道71将第一接管 40的第二端口42与换热器1的其他角孔连通,此处不对具体的连通结构进行限制。
当然,连通板70也可以设置连通通道71与换热器1的第二接管60连通,并且围绕连通位置设置密封圈50将安装板30与连通板70进行密封。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端板和安装板,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换热板片,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所述端板位于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板片设有第一角孔,所述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一孔,所述安装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角孔相对应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均为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部分所述第一接管位于所述第二孔内,所述第一接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比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孔并且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端板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具有朝向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具有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二端具有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孔的内部或者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具有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一侧面和朝向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定义所述换热芯体、所述端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的距离为h1,其中,1.5mm≤h1≤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接管具有外壁,所述端板的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外壁在所述第二方向具有预定距离,定义所述预定距离为h2,其中,h2≥0.5mm;
和/或,所述第二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的内侧,定义所述第一孔的直径为d1,定义所述第二孔的直径为d2,其中,1mm≤d1-d2≤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接管的外侧弯折的翻边,定义所述翻边的外边缘的当量直径为d3,定义所述第一角孔的直径为d4,其中,d3≤d4。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具有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一侧面和朝向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一孔具有位于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孔口和位于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口的直径;
和/或,所述安装板具有朝向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二孔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三孔口和位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的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孔口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具有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一侧面和朝向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一孔具有位于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孔口和位于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口的直径;
和/或,所述安装板具有朝向所述端板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端板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二孔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三孔口和位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的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孔口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通板,所述连通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外侧,所述连通板设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具有朝向所述安装板的第二侧面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通板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围绕所述开口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与所述端板相邻的所述换热板片为第一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一角孔的周围设有背离所述端板凸出的第一凸台部,定义与所述第一板相邻的所述换热板片为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的所述第一角孔的周围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凸台部凸出的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与所述第二凸台部焊接固定,定义所述换热芯体、所述端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凸台部的顶部与所述端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端板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具有第二角孔,所述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二角孔相对应的第三孔,所述安装板设有与所述第二角孔相对应的第四孔,所述第三孔和所述第四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一板的第二角孔的周围设有朝向所述端板凸出的第三凸台部,所述第三凸台部与所述端板焊接固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接管,部分所述第二接管位于所述第四孔内,所述第二接管具有靠近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三端口和远离所述换热芯体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二接管贯穿所述第三孔和所述第二角孔,并且所述第三端口伸出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一侧。
CN202120956185.9U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5766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6185.9U CN215766645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6185.9U CN215766645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6645U true CN215766645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6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56185.9U Active CN215766645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66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4449B2 (e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with side entry fitting
CN215766645U (zh) 一种换热器
US5551506A (en) Laminated heat exchanger
US10386125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fitting assembly
CN108506548B (zh) 电子膨胀阀
WO2020238781A1 (zh) 板式换热器
JP4726692B2 (ja) 受液器付き冷媒凝縮器
CN210154388U (zh) 一种换热器
JP2005291671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16205555U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1218985A1 (zh) 热交换装置
JP7385011B2 (ja) 熱交換器
CN220551645U (zh) 流焊阻挡式圆管垂直连接结构及制冷组件
CN108608825B (zh) 流体换热组件
CN220134868U (zh) 矩形管衬管连接结构及制冷组件
WO2022083623A1 (zh) 单向阀
WO2022135465A1 (zh) 一种连通装置、该连通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热管理组件
CN217898964U (zh) 四通阀
CN220454387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接头组件
CN113324121B (zh) 法兰、阀组件及车辆制冷系统
JP7181271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218670212U (zh) 防泄漏的滑块及导轨
CN220096078U (zh) 流道板组件
CN113669959A (zh) 热交换装置
CN218582370U (zh) 一种切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