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5433U -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5433U
CN215765433U CN202121484380.2U CN202121484380U CN215765433U CN 215765433 U CN215765433 U CN 215765433U CN 202121484380 U CN202121484380 U CN 202121484380U CN 215765433 U CN215765433 U CN 215765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air
fresh air
fresh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8438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世山
周萍
李成伟
诸葛水明
徐言先
韦林林
胡用
刘帅帅
吴飞飞
王恒
马骥
应小勇
王庆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5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543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228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224795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其中,房间新风系统包括: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风系统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包括住宅的通风系统中,一种常用的负压通风方式是,采用负压主排风管和房间回风管抽风,依靠回风管负压动力来实现房间新风置换,减省了作为房间气流置换动力的风机,降低了新风系统安装难度和安装工作量。但是,这种负压通风方式在失去房间内部气流置换的送风动力之后,为了防止房间内新风自新风口直奔回风口而发生新风短路,要求房间回风管管口与新风口相远设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要尽可能拉开距离),致使回风管路长度增加、安装工作量增加、气流沿程阻力增加,并且在房间内通风气流主体四周,依然存在着大区域的通风盲区,如图1所示。
而另一种正负压结合的通风方式是,利用作为中央空调末端的房间门头风机盘管,使之房间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新风置换时来自住宅过道等公共空间的新风,通过新风连接管流入房间风机盘管被加压排出,新风获得动能射向对墙,压迫污浊空气流向房间回风管;这种有房间气流循环动力的房间新风置换方式,可以加大房间气流搅动幅度,大幅度减少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好;并且房间回风管口可以任意设置,甚至设置在新风口附近也可以;但是,这种正负压结合通风方式,要将房间风机盘管设置房间空调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专门模块,还要设置新风连接管,并且室内装潢时新风连接管要自过道向上穿越吊顶、再横向穿越房间门头上方的横梁,还要与风机盘管模块新风进风口精准对接组装,工程量大,安装精度要求比较高,如图2所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包括:
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
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
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
较佳地,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房间房门的门头上或房间的房门的门扇上。
所述房间新风口上设有风门,当所述风门关闭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后,再进入所述吸风口,实现房间空气内循环;
当所述风门打开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外新风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内,再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至房间内,新风驱动房间内的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进入所述房间回风管,然后排出至房间外,完成新风置换。
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明装风机盘管;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分体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
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的吸风口靠近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远离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的外墙上,实现所述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此房间的内墙上设有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的通风口;其他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其他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总送风管,所述总送风管穿越此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1、加大了房间空气搅动、压缩了通风盲区
通过房间新风口与房间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与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有效利用了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的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吸风口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之间形成最大压力差,驱动门头新风快速流进房间,并由风机盘管吸入升压加速射向房间对面墙面,经对面墙面反射再回流房间下部,压迫房间污浊空气进入房间回风管,从而加大了房间空气搅动、消除了通风盲区;
2、省去了穿越吊顶、横梁新风连接管及其复杂安装工程
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及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都是无刚性连接的自由设置,只要保证房间新风口、风机盘管的吸风口、房间回风口三“口”之间的“远”“近”空间关系,就可以有效利用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的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拉动过道新风涌入房间,高质量实施房间新风置换,省去了复杂的穿越吊顶、横梁的新风连接管及其安装工程。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负压通风方式中房间新风口与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俯视图;
图2为现有的正负压结合的住宅通风方式中房间门头风机盘管通过新风连接管抽取过道新风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
图3为没有新风口正压高速输送只有房间回风管负压抽取污浊空气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的存在严重新风短路现象的结构与运行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在房间回风管停止抽吸条件下房间空调内循环时风机盘管驱动空气流动房间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气压分布曲线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三维视图(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房门的门头上);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置换过程三维视图(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可转动房门上部);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房间新风置换时,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叠加,房间内门头气压比内循环时更低,房间外新风涌入房间内的动力更大的气压分布曲线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2提供的以分体空调室内机为中继动力的房间新风系统运行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新风经客厅过道送入套内);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新风穿越一间房间送入套内);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新风通过送风管跨越一间房间送入套内)。
具体实施方式
现状建筑物的内墙、外墙和门窗,将原来宽敞开放的建筑空间分隔成为若干空间单元。以住宅为例,内墙、外墙和门窗将原本宽敞开放的100㎡左右的建筑空间分隔成为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物间等若干功能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不仅与环境难以达成自然通风,甚至连强制通风也很难操作。
住宅通风面临着诸多阻力问题:外墙内墙多重墙体对气流阻隔,在住宅套内还存在多个障碍物后的通风盲区,还有为达到适宜的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目标而进行的新风过滤、热交换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住宅通风需要对气流多次实施风机加压推动气流输送。
住宅通风的关键难点在于房间通风,因为,即使设置了全屋总进风模块和总排风模块,具备了将新风通过客厅过道送达各个房间门头房间新风口、将各个房间污浊空气通过房间回风管、总排风管抽出户外的条件,如果房间新风口没有接力送风动力,而是仅仅依靠客厅过道的送风正压和房间回风管负压动力来实现房间高效率新风置换,仍然是不可能的:首先,客厅过道存在大量对住宅外部环境的漏风渠道,导致自客厅过道送达各个房间门头的新风只能是1pa级的“微正压”而不可能是101pa、102pa级的“正压”,在这个“微正压”驱动下客厅过道新风穿过房间新风口时难以产生3m/s以上的速度和相应的动压头,难以对房间内部气流场产生大力度“搅动”;其次,由总排风模块、总排风管和房间回风管产生的房间负压,也不足以拉动房间新风口处的新风产生3m/s以上的速度和相应的动压头,特别是当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甚至同侧设置时,还将出现严重的新风短路,即房间新风口进入的新风气流,没有获得较高动压头使之涌入房间主体空间,而是沿着房间新风口与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路程最短、阻力最小的路径直奔房间回风管口,大幅度降低了房间新风置换效果,浪费了新风资源,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针对上述“即便设置了全屋总进风模块和总排风模块,具备了将新风通过总进风模块和客厅过道送达各个房间新风口、将各个房间污浊空气通过房间回风管总排风管和总排风模块抽出户外的条件,房间新风口没有接力送风动力仅仅依靠客厅过道的送风正压和房间回风管负压动力仍然无法防止房间新风短路无法实现房间高效率新风置换”问题,以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或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为基础兼并新风系统,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末端或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即各个房间风机盘管的功能进行拓展,既作为房间空调内循环的动力,也作为房间新风置换的中继动力,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本实用新型不设置客厅过道等送风空间与房间风机盘管吸风口之间刚性新风连接管,保持房间风机盘管的空间设置自由度;本实用新型房间新风口可以设置风门,当打开风门时,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当关闭风门时,只实行房间内循环;本实用新型只要求建立控制房间新风口、风机盘管吸风口、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三者之间的适当的空间相对关系,即要求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运行时,房间新风口风门打开、房间回风口对房间污浊空气进行抽排、房间风机盘管运行,房间回风口抽排在房间产生一次负压,在这一次负压基础上风机盘管运行在风机盘管吸风口产生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吸风口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并被风机盘管吸风口吸入升压,从风机盘管的出风口高速射出,射出的新风气流经风机盘管对面的墙壁反射再回流至风机盘管所在侧,压迫房间污浊空气进入与房间新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负压回风口,形成房间高效率双向流新风置换效果。
以下将结合图4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内容的范围内,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和润色。
实施例1
请参考图4至图8,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2,包括:
房间新风口24,开设在房间1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1外的新风通入房间1内。本实用新型对房间新风口24具体设置在房间哪里不做具体限制,如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墙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房门11的门头上,还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房门11的门扇上。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房间新风口24是设置在房间1的墙壁上,那么房间新风口24优选设置在房间1的内墙上。为了减少在墙壁开孔,本实施例可以将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房间1的门头上,即房门11上方的门头上(请参考图6),或房间1的房门11的可转动的门扇上。为了简化结构和施工工序,房门可以不设置门头,可以将门框做的高一些,即门扇也做的高一些,因此,可以将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门扇的上部或中部或下部,具体可根据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和风机盘管的吸风口的设置位置确定,请参考图7,图7显示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门扇的上部。
房间回风管23,一端为回风口231,设置在房间1内;另一端为排风口;房间回风管23用于将房间1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1外。
风机盘管22,设置在所述房间1内,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221和吸风口222,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吸风口2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2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223,在所述风机223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24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22内,再从所述出风口221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抽出再排往房间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上设有风门21,当所述风门21关闭时,在所述风机223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经所述出风口221排出后,再进入所述吸风口222,实现房间内循环;
当所述风门21打开时,在所述风机223的作用下,房间外新风从所述房间新风口24进入房间内,再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所述风机盘管22内,经所述出风口221排出至房间内,新风挤压房间内的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进入所述房间回风管23,然后排出至房间外,完成新风置换,所述新风置换与内循环同步进行。
房间新风口24上可以设置风门21,也可以不设置风门21,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定。如果房间新风口24上不设置风门21,那么房间新风系统在运行时,新风置换与内循环同步进行。
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盘管22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分体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在所述风机223的作用下,空气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穿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221排出。本实施例对空调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如可以是中央空调,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还可以是中央空调与分体式空调器的组合体,如风机盘管为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或明装风机盘管,室外机为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或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外机,各室内机与各室外机可随机组合。具体的,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作为第二种实施例,所述风机盘管为安装在房间的内墙壁上的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壁挂机或吸顶安装在房间内的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壁挂机或室内风机盘管与所述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综上可知,不管是哪种空调类型,都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22。
本实施例的风机盘管22以中央空调机组的末端为例,所述风机盘管22吊顶安装在房间1内,且靠近房门11的位置,所述风机盘管22靠近所述房间新风口24设置,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远离所述房间新风口24设置,所述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于所述吸风口222。
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以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为基础兼并新风系统,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末端即各个房间风机盘管22的功能进行拓展,既作为房间空调内循环的动力,也作为房间新风置换的中继动力,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本实施例不设置客厅过道等送风空间与房间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刚性新风连接管,保持房间风机盘管22的空间设置自由度;本实施例房间新风口24可以设置风门21,当打开风门21时,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当关闭风门21时,只实行内循环;本实施例要求建立控制房间新风口24、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房间回风口231三者之间的适当的空间相对关系,即要求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口231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的空气流通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之间的空气流通的距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内循环运行时,风机盘管22启动运行,风机223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升压流过换热器进行降温除湿(或者加热升温),之后从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位射出,经房间对面墙体(和/或门窗)反射再向风机盘管22所在一侧墙体回流,压迫室内下部空气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补充进入风机盘管22,开始下一轮循环。房间空调内循环时空气压力分布:房间上部的气流压力高、房间下部的气流压力低,风机盘管22出风口221的气流压力最高、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的气流压力最低,如图4所示,图中,从左往右走的箭头线条为内循环房间上部气流走向,对应的中轴线上方的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直线为内循环房间上部气流的压力分布;从右往左走的箭头线条为内循环房间下部气流走向,对应的中轴线下方的从右到左向下倾斜的直线为内循环房间下部气流的压力分布。
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新风置换运行时,房间新风口24风门21打开、房间回风口231对房间污浊空气进行抽排、房间风机盘管22运行,房间回风口231抽排在房间产生一次负压,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内并被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吸入,升压后从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速射出,射出的新风气流经对面墙体反射再回流房门所在内墙一侧,压迫房间内污浊空气进入与房间新风口24相远设置的房间负压回风口231,形成房间高效率双向流新风置换效果,如图5至图7所示。
在实施房间新风置换时,因为房间回风管23抽吸使得房间整体呈现负压,从而使风机盘管22吸入口222的负压比内循环时更低,房间内与房间外的压差更大,房间外新风涌入房间内的动力更大,有利于房间新风进入。房间外的新风从房间新风口24涌入房间的新风,就近被风机盘管22吸入口222吸入升压排出,新风获得较高动能和动压头射向对面墙面,被对面墙面反射后回流房间下部,推动房间污浊空气流向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
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最本质特征是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即房间回风口231)抽排在房间内产生一次负压,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这两次负压叠加使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处在房间内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如图8所示。
在图8中,从左往右走的箭头线为房间上部气流走向,从右往左走的箭头线为房间下部气流走向;对应的横轴上方的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实线为内循环房间上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下方的从右到左向下倾斜的实线为内循环房间下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上方的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虚线为新风置换房间上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下方的从右到左向下倾斜的虚线为新风置换房间下部气流的压力分布。
显然,新风置换时,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这两次负压叠加使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都是将房间风机盘管22的功能进行拓展,既作为房间空调内循环的动力,也作为房间新风置换的中继动力,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本实施例不设置客厅过道等送风空间与房间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刚性新风连接管,保持房间风机盘管22的空间设置自由度;本实施例房间新风口24可以设置风门21,当打开风门21时,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当关闭风门21时,只实行内循环;本实施例要求建立控制房间新风口24、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房间回风口231三者之间的适当的空间相对关系,即要求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口231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房间风机盘管22'不是户式中央空调机组的末端,而是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室内机,房间风机盘管22'安装在房间1的内墙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室内机可以与中央空调的室外机连接,也可以与分体式空调机的室外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只要是风机盘管22',能够吸排风推动室内空气循环,从而在相远设置的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抽吸房间污浊空气实施房间新风置换时能够在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产生更低的二次负压,从而在房间门头上的房间新风口24内外建立压差驱动过道新风涌入房间,就是全屋新风置换的中继动力,就是房间通风的主动力。
本实施例将无送风管双向流新风系统,推广到采用分体式房间空调器的场景,扩大了无送风管双向流新风系统的应用范围,如图9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房间群可以是商务办公场所,也可以是住宅,还可以商住两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请参考图10,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1以及与各房间1相通的公共空间6,其中,各房间1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2,各房间1的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公共空间6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6的外墙上,实现所述公共空间6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4;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5;本实施例对总排风口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制,可以设置在某个房间1的外墙上,也可以设置在公共空间6的外墙上,还可以设置在厨房或卫生间的外墙上;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23与各房间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4包括送风风机,还可以包括新风过滤与降温除湿(升温加热)的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新风进行除尘、降温除湿(升温加热)等预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总排风模块5包括排风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公共空间6内也可以设置房间新风系统2,当然,公共空间6也可以不设置房间新风系统2,还可以只设置风机盘管,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定。
本实施例全屋新风置换运行时,启动新风模块4、房间风机盘管22和总排风模块5,新风模块4的新风正压推送、房间风机盘管22的接力输送和排风模块5的污浊空气负压抽排同时发力,共同形成“双向流”全屋新风置换;房间新风置换全程分为三段:
1、新风送入段
新风模块4吸入环境新风并进行过滤、降温除湿(升温加热)等预处理后,将温度、湿度、洁净度达标的新风直接正压送入套内作为公共空间的客厅过道,直抵各个房间门头;
2、新风置换段
在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的门头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抽吸产生的的二次负压下,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门头新风通过房间新风口24快速涌进房间,并由风机盘管22吸入升压加速射向房间外墙侧,经外墙反射再回流房门所在内墙一侧,压迫房间污浊空气进入房间回风管23;
3、污浊空气排出段
进入房间回风管23的污浊空气,快速流入总排风管,进入排风模块5被排风风机再次升压,最后排往室外大气扩散。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全屋新风系统的总进风口不是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的外墙上,而是设置在某一房间的外墙上,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11,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6;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本实施例将总进风口所在的房间称之为通新风房间1'。总进风口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4;此通新风房间1'的内墙上设有与所述公共空间6相通的通风口;其他房间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2,本实施例将设有房间新风系统2的其他房间称之为新风置换房间1,这些新风置换房间1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6相通;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5;本实施例对总排风口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制,可以设置在某个房间的外墙上,也可以设置在公共空间6的外墙上,还可以设置在厨房或卫生间的外墙上;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23与新风置换房间1连通。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全屋新风系统的总进风口不是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的外墙上,而是设置在某一房间的外墙上,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12,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1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6;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总送风管7,所述总送风管7穿越此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6相通。在本实施例中,总进风口所在的房间和总进风口不在的其他房间都设有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2;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5;本实施例对总排风口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制,可以设置在某个房间的外墙上,也可以设置在公共空间6的外墙上,还可以设置在厨房或卫生间的外墙上;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23与新风置换房间1连通。

Claims (9)

1.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
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
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房间房门的门头上或房间的房门的门扇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上设有风门,当所述风门关闭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后,再进入所述吸风口,实现房间空气内循环;
当所述风门打开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外新风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内,再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至房间内,新风驱动房间内的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进入所述房间回风管,然后排出至房间外,完成新风置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为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或明装风机盘管;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分体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
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的吸风口靠近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远离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
7.一种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的外墙上,实现所述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8.一种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此房间的内墙上设有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的通风口;其他房间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其他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9.一种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总送风管,所述总送风管穿越此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CN202121484380.2U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Active CN215765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2283 WO2022247958A1 (zh) 2021-05-28 2022-06-29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4199X 2021-05-28
CN202121184199 2021-05-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5433U true CN215765433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331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3214.0U Active CN216644373U (zh)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大进深无内凹节能型住宅结构
CN202121484380.2U Active CN215765433U (zh)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02121483241.8U Active CN215892566U (zh)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3214.0U Active CN216644373U (zh)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大进深无内凹节能型住宅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3241.8U Active CN215892566U (zh) 2021-05-28 2021-06-30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166443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198A (zh) * 2021-05-28 2021-09-24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115095942A (zh) * 2022-05-31 2022-09-2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房间内设有卫生间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
WO2022247958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198A (zh) * 2021-05-28 2021-09-24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WO2022247958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115095942A (zh) * 2022-05-31 2022-09-2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房间内设有卫生间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4373U (zh) 2022-05-31
CN215892566U (zh)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32198A (zh)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15765433U (zh)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US10117362B2 (en) Cold row encapsulation for server farm cooling system
CN108413500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1681187B (zh) 用于服务器群冷却系统的冷排包封
CN106594891A (zh) 空调器
KR101156295B1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및 이를 이용한실외기 설치 시스템
RU2010100754A (ru) Модульная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ая система
JP2007303691A (ja) 屋内空調システム
WO2022247958A1 (zh)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JPH107824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6347645U (zh) 空调器
CN115095916A (zh) 一种采用定变频双制冷回路及相对设置外换热器空调主机
CN114777258A (zh) 一种带有电动风门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20852420U (zh) 一种双风道空调和空气能热水器融合的主机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220601645U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双风道制冷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220552011U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PL235949B1 (pl) Indukcyjny panel klimatyzacyjny
CN213810906U (zh) 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
CN115095942A (zh) 一种房间内设有卫生间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
JP2020051721A (ja) 住宅用空気調和装置
CN220552024U (zh)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CN217952492U (zh) 一种空调外机和分体式空调
CN217464646U (zh) 一种远距离送风空调
CN212618941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7

Address after: Room R21-A124, Room 403, No. 1, Mingzhu 1st Street, Hengli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building 1, No. 23 and 33, Lane 466, Yin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