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9405U -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9405U
CN215739405U CN202121397989.6U CN202121397989U CN215739405U CN 215739405 U CN215739405 U CN 215739405U CN 202121397989 U CN202121397989 U CN 202121397989U CN 215739405 U CN215739405 U CN 215739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assembly
catheter
ablation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979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磊
朱美娇
曹海朋
史胜凤
薛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nta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nta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nta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nta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979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9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9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9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主体及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子电极组件和电传输线路,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若干消融线路,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消融电极及若干第二消融电极,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所述第一消融电极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通过将不同消融电极的传输支路并线设置,降低了消融线路的阻值,提高了消融线路的耐电流能力,同时还改善了导管的消融边界,提高了消融深度。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生理治疗领域,利用电生理导管传输能量进行组织消融是常用手段。具体地,电生理导管包括导管及设置于导管的头端上的电极组件,将导管的头端插入至需要治疗的目标靶点后,通过能量供应平台向电极组件提供能量,并使电极组件与目标靶位贴靠以将能量传递至目标靶位,进而进行消融。其中,常用的能量是不可逆电穿孔的脉冲电场,该脉冲电场具有细胞选择性,尤其是在肺静脉隔离消融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食道和膈神经损伤,为了能够形成有效的消融深度,导管形成的脉冲电场场强分布区域应当最大化。
柔性电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生理领域,其结构特点使得能否将更大的电极密度布置在导管远端,从而可以实现高密度电生理标测,例如波士顿科学的Intellamap Orion高分辨率标测导管。然而,当用于脉冲电场消融时,由于脉冲电场消融需要较高的电压,对于导管的能量传输介质的耐电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输介质需要较大横截面积以降低电阻提高传输性能。并且,为了实现标测功能需要每个电极的传输介质之间有耐压要求,需要增加绝缘介质,进而使得脉冲电场消融的电极设计空间占比会大于普通的标测导管和射频消融导管。或者换言之,上述的两个要求会限制脉冲消融导管的脉冲消融参数(电压、消融时间),从而降低消融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尤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传输介质需要较大横截面积以降低电阻提高传输性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能够设置于一导管的远端,并用于在设备和预定部位之间传输能量,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主体及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子电极组件和电传输线路,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若干消融线路,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消融电极及若干第二消融电极,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所述第一消融电极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
可选的,所述子电极组件还包括若干标测电极,所述电传输线路还包括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若干标测线路,所述标测电极与所述标测线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标测电极包括第一标测电极和第二标测电极,所述标测线路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标测线路和第二标测线路,所述第一标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标测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标测线路和所述第二标测线路电连接。
可选的,至少一条所述标测线路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
可选的,至少在所述标测电极用于标测时,所述标测电极与所述导管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介于5mm-20mm之间。
可选的,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和/或所述电传输线路均沿所述电极主体的延伸方向设置。
可选的,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沿所述电极主体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
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10mm。
可选的,至少一条所述传输主路的宽度介于0.04mm-1mm之间。
可选的,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中的至少一者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极主体包括沿所述导管的轴向由近端至远端的近端部、折叠部及远端部,所述近端部及所述远端部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可活动地与所述导管连接,所述近端部及远端部能够沿所述导管相对移动并在所述折叠部处对折,以使所述电极主体在收缩形态和弯曲形态之间转换;
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收缩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向所述导管收拢;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向外扩张,以使所述近端部与所述远端部在所述折叠部处对折,形成沿所述导管之横向的错位排布。
可选的,所述近端部及所述远端部上均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近端部的近端子电极组件及设置在所述远端的远端子电极组件,所述电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为所述电极主体面向于所述导管的表面,所述外侧面为所述电极主体背离所述导管的表面: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均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均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侧面上。
可选的,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与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错位分布或并排设置。
可选的,所述折叠部具有凹槽,以使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和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极组件及所述导管。
可选的,所述电生理导管包括多个所述电极组件,且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导管的周向排布。
可选的,所述电极组件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电极的极性相反的电极。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生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电生理导管。
可选的,所述电生理系统还包括能量源及控制单元,所述电生理导管的标测电极用于检测所述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组件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电极组件是否处于预定部位,若所述电极组件处于预定部位,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能量源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能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通过将不同消融电极的传输支路并线设置,具有更大的横截面积,从而能够降低能量传输线路的阻值,提高能量传输线路的耐电流能力,同时还改善了导管的消融边界,提高了消融深度;
2)在相同电流设计需求下,线路合并可以降低线宽要求,有利于了电生理导管的小型化,提高手术操作空间;
3)通过将具有标测功能的电传输线路单独设置,保证了电生理标测的独立性,可采集心电信号,同时也可实现组织消融的功能。换言之,在相同的设计空间占比下,提升了电生理导管的消融能力。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线路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处于收缩形态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组件处于弯曲形态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组件处于弯曲形态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处于中间形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
100-电极组件;110-电极主体;111-近端部;112-折叠部;113-远端部;120-电极;121-第一消融电极;122-第二消融电极;123-标测电极;130-标测线路;140-传输主路;141-第一传输支路;142-第二传输支路;150-近端安装部;160-远端安装部;200-导管;210-外管;220-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本文中“近端”和“远端”的定义为:“近端”通常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通过将不同消融电极的传输支路并线设置,降低了消融线路的阻值,提高了消融线路的耐电流能力,同时还改善了导管的消融边界,提高了消融深度。此外,在相同电流设计需求下,线路合并可以降低线宽要求,有利于消融导管的小型化,提高手术操作空间。
以下请参照附图进行描述。
如图1-图3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线路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处于收缩形态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100,能够设置于一导管200的远端,并用于在设备和预定部位之间传输能量,所述电极组件100包括电极主体110及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110上的子电极组件和电传输线路,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若干消融线路,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消融电极121及若干第二消融电极122,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140、第一传输支路141及第二传输支路142,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12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14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14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14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142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140。优选的,所述消融线路通过一个电触点与电生理系统的控制单元电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附图1中的电极数量明显少于附图2中的电极数量,故附图1及附图2中并非为同一个电极组件的线路布置示意图和结构示意图,主要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当电极的数量增多时,附图1中的电传输线路的数量同样也会增多。
具体的,所述电极主体110为一柔性电路板,所述子电极组件及所述消融线路均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较佳的,所述电极主体110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液晶共聚物(LCP)、聚酰亚胺(PI)、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更优选的,电极主体110中填充有弹性镍合金,如此可改善电极主体110的支承力,这里对镍钛合金的性能不做具体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如公知常识获取,需说明,本实施例中用于填充改善电极主体110支承力的材料不限于是镍钛合金,凡是起到改善电极主体110支承力,且对患者无副作用的材料均可填充至本实施所述的电极主体110中。
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及第二消融电极122用于向预定部位(组织)传输能量,实现消融目的,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及第二消融电极122可用铂金或者金制成。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消融电极”及“第二消融电极”,不应理解为对消融电极的类型进行限定,也不是对消融电极的数量进行限定,而是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消融电极的传输线路进行并线处理的技术构思。换言之,所述子电极组件还可以包含第三消融电极、第四消融电极甚至更多消融电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以下叙述中,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及第二消融电极122统称为消融电极。
较佳的,对于肺静脉口面积较小的消融部位,可设置一径向尺寸较大的所述消融电极便可进行消融处理,如此可节省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所述消融电极的形状(这里可理解为消融电极的横截面)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的平面形等;这里的径向尺寸,可理解为最大径向尺寸,即所述消融电极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当所述消融电极的横截面是圆形时,径向尺寸则为直径。
需说明,这里的所述消融电极,可以是套设于所述电极主体110上的环形电极,也可以自所述电极主体110的表面凸出形成的片形。所述消融电极优选为片形,大致上呈帽子状或者类似螺钉状,嵌设于电极主体110中,可将所述消融电极与预定部位贴靠,相较于环形电极的接触面积更大。如此配置,可避免电极主体110与预定部位抵靠,减少预定部位(肺静脉)受到的压应力,进而可使肺静脉内的血液正常流通,降低热效应对消融治疗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消融电极具有凸缘,这里对凸缘的延伸方向不做具体限制,较佳地,凸缘沿所述传输线路的方向延伸,所述凸缘被一覆盖层覆盖在所述传输支路上,以限制所述消融电极于所述传输支路上的位置,加强所述消融电极的固定,防止脱落,提高安全性。可选的,覆盖层可由聚酰亚胺或LCP(液晶聚合物)制成。或者,覆盖层也可以是固化胶水,胶水仅覆盖凸缘,以与电极主体110粘接。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140、第一传输支路141及第二传输支路142,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122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支路14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14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14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142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14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支路141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142汇合于一条消融主路与电生理系统的控制单元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单元控制能量源向所述子电极组件传输能量或接收从所述子电极组件反馈的信号。通过将与不同消融电极电连接的多条传输线路进行并线处理,与常规的能量传输线路相比,具有更大的横截面积,从而能够降低能量传输线路的阻值,提高能量传输线路的耐电流能力,增强消融效果;也有利于消融导管200的小型化,提高手术操作空间。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对于所述消融线路的数量不作限制。优选的,考虑到更多的消融线路必然导致更大的电极主体110,不利于消融导管200的小型化,故所述消融线路的数量不大于六条,且各消融线路之间相互独立。且当所述消融线路分别布置所述电极主体110相对的内外侧面时,同一侧面上的消融线路不大于三条。
较佳的,至少一条所述传输主路的宽度介于0.04mm-1mm之间。理论上,线路的宽度都应尽量设置越大越好以满足消融的电流能力需求。但是,由于导管需要通过血管进入人体,所以线路的设计尽量小,以减小线路层的设计体积。可以通过将其中的部分或至少一条传输主路设计在0.04mm-1mm的范围内,既能满足消融的电流要求,又能节省设计空间。当然,所述传输主路的宽度也可以小于0.04mm或大于1mm,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至少一条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中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理论上,线路的宽度都应尽量设置越大越好以满足消融的电流能力需求。但是,由于导管需要通过血管进入人体,所以线路的设计尽量小,以减小线路层的设计体积。可以通过将其中的部分或至少一条传输支路设计在0.02mm-0.5mm的范围内,既能满足消融的电流要求,又能节省设计空间。当然,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中的宽度也可以小于0.02mm或大于0.5mm,本申请对此也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每条消融线路上的传输支路还可以大于两条,应当注意的是,每条传输支路对应一个消融电极,且位于同一消融线路上的所有消融电极的极性应当相同。例如,请参照图1,第一消融电极121及第二消融电极122的极性相同。不同的消融线路上的消融电极的极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子电极组件还包括若干标测电极123,所述电传输线路还包括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110上的若干标测线路130,所述标测电极123与所述标测线路130一一对应并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标测线路130与所述消融线路相互绝缘。所述标测电极123用于检测所述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组件100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电极组件是否处于预定部位,若所述电极组件处于预定部位,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能量源向子电极组件传输能量,对所述预定部位进行消融。同时,所述标测电极123也可用于组织消融。通过将需要具有标测功能的标测线路130与消融线路单独设置,保证了电生理标测的独立性,不仅可采集心电信号,同时也可实现组织消融的功能。换言之,在相同的设计空间占比下,提升了导管的消融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标测电极123为两个,两个所述标测电极123分别为第一标测电极和第二标测电极,所述标测线路130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标测线路和第二标测线路,所述第一标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标测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标测线路和所述第二标测线路电连接。两条所述标测线路130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电生理系统的控制单元电连接,以获取范围更广的位置信息。对于所述标测电极的形状及尺寸的限定,请参照上述对消融电极的描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较佳的,至少在所述标测电极123用于标测时,所述标测电极123与所述导管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介于5mm-20mm之间,可改善标测电极123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提高标测的可靠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电极载体110处于收缩状态或其他中间状态时,所述标测电极123与所述导管220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也可以介于5mm-20mm之间,也可以大于20mm或小于5mm,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请继续参照图2,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和/或所述电传输线路均沿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设置,以减小所述子电极组件及电传输线路的占用空间,有利于电极主体110的小型化。也就是说,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决定了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电极120的排布方式,例如,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可以为直线型、折线型或弯曲型,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较佳的,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沿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以便于更好地对预定部位进行消融。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所述电极120可以指代所述第一消融电极121及所述第二消融电极122,也可以指代所述标测电极123。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10mm。相邻的两个电极可以是两个所述第一消融电极、两个所述第二消融电极、两个所述标测电极或所述第一消融电极、第二消融电极及标测电极123中任意两者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消融线路及所述标测线路130,所述消融线路及所述标测线路130均沿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设置。换言之,所述消融线路及所述标测线路130的走向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大致相同,以尽量减小所述消融线路及所述标测线路130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消融导管200的小型化。
进一步的,所述标测线路130的数量不大于六条,且各标测线路130之间相互独立。且当所述标测线路130分别布置所述电极主体110相对的内外侧面时,同一侧面上的标测线路130不大于三条。本实施例中,所述标测线路130的数量为两条,每条标测线路130对应一个标测电极123,两条所述标测线路130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电生理系统的控制单元电连接,保证了电生理标测的独立性,可采集心电信号,同时,也可实现组织消融的功能。
当然,对不同的部位进行消融时,所述消融线路及所述标测线路130的数量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于对肺静脉进行消融的电极组件100,同一侧面上的消融线路及标测线路130均不大于两条。
较佳的,至少一条所述标测线路130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理论上,线路的宽度都应尽量设置越大越好以满足消融的电流能力需求。但是,由于导管需要通过血管进入人体,所以线路的设计尽量小,以减小线路层的设计体积。可以通过将其中的部分或至少一条标测线路130设计在0.02mm-0.5mm的范围内,既能满足标测消融的电流要求,又能节省设计空间。当然,所述标测线路130的宽度也可以小于0.02mm或大于0.5mm,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较佳的,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相邻两个电极120的电传输线路之间的间距介于0.02mm-0.5mm之间。这里的电传输线路与各个所述电极120的电传输线路相对应,例如消融电极对应消融线路,标测电极123对应标测线路130。优选的,当所述预定部位为肺静脉时,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相邻两个电极120的电传输线路之间的间距介于0.05mm-0.2mm之间。
请参照图2-图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极主体110包括沿所述导管200的轴向由近端至远端的近端部111、折叠部112及远端部113,所述近端部111及所述远端部113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中的至少一者可活动地与所述导管200连接,所述近端部111及远端部113能够沿所述导管200相对移动并在所述折叠部112处对折,以使所述电极主体110在收缩形态和弯曲形态之间转换;
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收缩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110沿所述导管200的径向向所述导管200收拢;
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110沿所述导管200的径向向外扩张,以使所述近端部111与所述远端部113在所述折叠部112处对折,形成沿所述导管200之横向的错位排布。
请继续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处于收缩形态时的示意图。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收缩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110沿所述导管200的径向向内贴靠于所述导管200上(贴靠于导管200之外壁);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组件处于弯曲形态时的示意图,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110沿所述导管200的径向向外扩张,以使所述近端部111与所述远端部113在所述折叠部112处对折,形成沿所述导管200之横向的错位排布。需理解,在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发生相对移动时,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各自朝向对方的一端沿导管200之径向向外移动,使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分别与导管200之轴向成角度地布置;这里的弯曲形态指的是最大弯曲形态,即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大致上相抵靠(若二者之间有些许间隙,可忽略不计);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相向倾斜,指的是二者各自朝向对方倾斜;更具体的,沿导管200之横向,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二者成角度布置;沿导管200之轴向,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二者不重合。如此实现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均与预定部位抵靠,增加接触面积;导管200之横向,指大致沿导管200之横截面的方向,导管200之轴向,应理解为大致沿导管200的延伸方向(包括弯曲或折线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用于消融的结构(结构大致上类似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极组件100,大致上呈线状,以下以消融电极组件命名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消融的结构)是多个环电极依次排布于高分子管材上所形成的,消融电极组件通过导管推送后,将导管的远端扭转,从而实现消融电极组件的扭转形成消融电极组件中错位排布。现有技术中,传统高分子管材/环电极占位较大,导致消融电极组件的密度受限,此外,扭转后的消融电极组件抗扭转性能较差,无法使消融电极组件贴靠至预定部位的面积最大化,既影响消融深度,又影响消融电极组件的高密度标测的准确性。
而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所述电极主体110还包括折叠部112,所述折叠部112分别与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连接,通过使所述近端部111及远端部113沿所述导管200相对移动并在所述折叠部112处对折,最终实现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形成折叠状的错位排布,避免电极组件扭转影响电极主体110与预定部位之间的贴靠面积,从而改善预定部位周围的电场,提升消融效果。
此外,请参照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组件处于弯曲形态时的示意图,所述电极组件100为展开的立体状态,也可以用于消融。应当理解的是,图6对应的电极组件100中不包含所述折叠部112。
较佳的,所述折叠部112可用绝缘材料制成。
较佳的,所述折叠部112具有凹槽,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凹槽用于容置所述近端部111或所述远端部113,如此,可以使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大致上在同一平面(曲面)上,便于与预定部位贴靠。
较佳的,请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3和图4,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中的至少一者呈弧形或折线形。如此设置,可使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减少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的叠合部分,优化两者的排布方式。较佳的,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均呈弧形或折线形,且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两者的开口方向沿所述导管200之横向相反。如此配置,可使电极主体110收缩形态时,电极主体110大致上呈“S”形,处于弯曲形态时,“S”的下部分翻折上去与上部分抵靠,使电极主体110位大致上呈花瓣状。需要理解的是,这里的折线形,指的是若干折线段沿导管200之轴向依次连接,相邻的两个折线段之间的连接角度较小,可忽略不计(例如5°),若干折线段依次连接后,整体上大致也可理解为呈弧形。
多个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沿所述近端部111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近端部111,和/或,多个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沿所述远端部113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远端部113。通过调节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电极120的数量,改变电极的密度,同时适当的设置标测电极123,可实现电极组件100的高密度标测功能,以辅助采集预定部位的生理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近端部111及所述远端部113上均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以提升消融深度,提高高密度标测的准确性。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近端部111的近端子电极组件及设置在所述远端的远端子电极组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以使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均朝向所述导管200的远端。
较佳的,所述电极主体110呈带状,类似平面状(类比长方形)位于所述近端部111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和位于所述远端部113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两面。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收缩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110垂直于导管200之径向,位于近端部111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内侧面,位于远端部113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外侧面,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均朝向远端;或者位于近端部111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外侧面,位于远端部113的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内侧面,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所述子电极组件的电极120均朝向近端。这里,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内侧面,指的是电极主体110靠近所述导管200的一面;电极主体110的外侧面,指的是电极主体110背离所述导管200的一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如预定部位在病理人员的实际配置,配置所述子电极组件分布于电极主体110的外侧面或内侧面。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收缩形态时,不限于电极主体110垂直于导管200之径向,还可以是电极主体110与导管200成角度地布置(包括0°,即电极主体110沿导管200之径向延伸),满足弯曲形态时,电极主体110的两面分别朝向近端和远端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与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120错位分布或并排设置,以增加电极组件100用于消融的面积,也可以使消融的能量分布集中。
进一步的,所述子电极组件中,至少一部分电极120的径向尺寸非一致。也可理解为,至少一部分所述电极120的横截面的面积不一致。位于所述近端部111的中部的所述电极120的径向尺寸比朝向所述近端部111的两端的所述电极120的径向尺寸大,和/或,位于所述远端部113的中部的电极120的径向尺寸比朝向所述远端部113的两端的电极120的径向尺大。具体地,请参照图3和图4,以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呈弧形为例,位于近端部111/远端部113的中间部分的电极120的径向尺寸较大,然后朝向近端部111/远端部113的两端,所述电极120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因电极主体110处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的中间部分和远端部113的中间部分间距较大,可排布径向尺寸较大的所述电极120,朝向两端的部分二者之间的间距较小,可排布径向尺寸较小的所述电极120,如此,可优化所述电极120的排布方式,尽量利用冗余空间,增加电极组件100用于消融的面积,也可以使消融的能量分布集中。
当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中的一个呈弧形,另一呈直线形,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整体大致上呈现半椭圆形(包括半圆形),当弧形的曲率接近椭圆弧时,此时所述的半椭圆形分别关于其长轴或短轴对称,便可配置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的电极120的径向尺寸分别从各自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递减);同理,当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均呈弧形时,且两者的弧形的曲率都接近椭圆弧,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整体上呈现椭圆形(包括圆形),也可配置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电极120的径向尺寸分别从各自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递减)。需说明的是,上述的“椭圆形”以及“半椭圆形”中,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沿短轴相对(大致上是相对的,也可能是存在些许偏差,这里均理解为相对)的两个所述电极120的径向尺寸可以相等,也可不等,本实施例对此不限,此外,上述的“椭圆形”以及“半椭圆形”仅用于举例说明,而不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
如图5所示,图5是图4的俯视图。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时,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标测电极123与所述导管200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介于5mm-20mm之间,即以导管200的轴线为中心,以R为半径所限定的空间,通过设置径向距离R,可改善标测电极123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提高标测的可靠性。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发生变化时,所述标测电极123的位置也将发生变化,故所述标测电极123与所述导管200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也会发生变化,但是需保证至少在所述标测电极123用于标测时,所述标测电极123与所述导管200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介于5mm-20mm之间。
请参照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处于中间形态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电极主体110还处于一中间形态,具体地,所述电极主体110在所述收缩形态和中间形态、以及所述中间形态和所述弯曲形态之间转换;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中间形态时,所述折叠部112于所述导管200上的投影(沿导管200的径向与导管200上的投影),在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之间。可理解的,处于中间形态时,电极主体110和导管200所成结构的横截面大致上呈半椭圆形。实际地,可利用处于中间形态的电极主体110对生理管腔的管壁进行消融治疗。
可选的,所述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收缩形态和/或所述中间形态时,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沿所述导管200之横向错位排布。结合前文赘述,电极主体110处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沿导管200之横向错位排布,本实施例中电极主体110分别处于收缩形态、中间形态和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的排布情况包括以下若干种情况之一者:
(1)在所述的收缩形态、中间形态和弯曲形态三种形态下,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均沿导管200之横向错位排布,其中,在收缩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贴靠于导管200上,电极主体110大致上呈卷曲状;
(2)电极主体110处于收缩形态和中间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非错位排布(比如二者可以是共导管200的轴线排布),处于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错位;
(3)电极主体110处于收缩形态和中间形态中的一个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错位,处于收缩形态和中间形态的另一个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非错位,处于弯曲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错位。本实施例中,电极主体110处于上述三种形态时,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均沿导管200之横向错位排布。
基于上述的电极组件100,结合图1-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生理导管,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导管200及如上所述的电极组件100,所述电极组件100的电极主体110的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中的至少一者可活动地与所述导管200连接,且所述近端部111及所述远端部113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子电极组件,所述近端部111及远端部113能够沿所述导管200相对移动并在所述折叠部112处对折,以使所述电极主体110在收缩形态和弯曲形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所述电生理导管包括多个所述电极组件100,且多个所述电极组件100沿所述导管200的周向排布,优选的,多个所述电极组件100沿所述导管200的周向均匀排布,以优化排布方式,使消融的能量分布均匀。请参照图4,多个电极组件100的电极主体110处于弯曲形态后,整体大致类似花瓣,与肺静脉口贴合(肺静脉口大致呈锥形),进行消融以及采集生理信号。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组件100的电极主体110处于所述收缩形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00上的子电极组件沿所述导管200的轴向错位排布。可理解为,对于相邻的两个电极组件100,处于收缩形态时,其中一个电极组件100上的电极120与另一个电极组件100中的电极120错位排布,如此,可节省冗余空间,使导管200上排布的电极组件100数量足够多,提升消融深度,形成更广的消融灶。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组件100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电极的极性相反的电极。
例如,同一电极组件100上的近端子电极组件及远端子电极组件同时放电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和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的极性相同,相邻两个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上的子电极组件的极性相反;
所有电极组件100上的远端子电极组件同时放电且近端子电极组件不放电时,相邻两个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上的远端子电极组件的极性相反;
所有电极组件100上的近端子电极组件同时放电且远端子电极组件不放电时,相邻两个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上的近端子电极组件的极性相反。
请继续参照图4,所述导管200包括外管210和内管220,内管220可活动地穿设在外管210中(可理解为导管200具有伸缩性),且内管220朝向远端伸出外管210。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中的至少一者用于可活动地与所述导管200连接,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沿所述导管200的相对移动(相对距离发生变化),具体包括以下若干种情况之一者:
(1)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同时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210上或内管220上,通过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移动后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实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变化;
(2)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中的一个固定导管200上,另一个可移动地设置于导管200上,譬如,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中的一个固定于内管220上,另一个移动地设置于内管220上,或者,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中的一个固定在外管210上,另一个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210上;
(3)锁定外管210和内管220的位置,使二者不发生相对滑动,近端部111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210上,和/或,远端部113可移动地设置于内管220上,也可实现电极主体110的形态变化;
(4)近端部111固定于外管210上,远端部113固定于内管220上,通过内管220于外管210中的穿设移动(内管220向远端推送,以及内管220向近端回撤),实现近端部111和远端部113之间的相对移动。
上述中的(1)、(2)和(3),可分别在近端部111和/或远端部113连接一牵引丝,以引导二者发生相对移动。
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及图7,所述电生理导管还包括近端安装部150和远端安装部160,所述电极组件100的近端部111通过所述近端安装部150安装在所述外管210上,所述电极组件100的远端部113通过所述远端安装部160安装在所述内管220上。收缩形态时,所述近端安装部150和远端安装部160大致上共线排布或者接近共线,便于技术人员方便安装。优选的,所述近端安装部150、所述远端安装部160和所述折叠部112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即共导管200之轴线排布),所述近端部111和所述远端部113分别位于该轴线之两侧。
基于上述的电生理导管,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生理系统,所述电生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电生理导管。需理解的,由于所述的电生理系统包括所述的电生理导管,故所述的电生理系统也具有所述的电生理导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这里对电生理系统工作原理及其他组成部分不做详细地阐述。
进一步的,所述电生理系统还包括能量源及控制单元,所述电生理导管的标测电极用于检测所述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组件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电极组件是否处于预定部位,若所述电极组件处于预定部位,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能量源向所述电极组件的子电极组件传输能量。其中,位置信息的确定,可以通过心脏各部位的不同电活动信号特征来确定,例如肺静脉信号。通过导管上的标测线路来采集所在部位的电信号,通过不同部位特有的电信号特征来判断是否到达预定治疗部位。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例如是PLC,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所述电极组件能够设置于一导管的远端,并用于在设备和预定部位之间传输能量,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主体及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子电极组件和电传输线路,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若干消融线路,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消融电极及若干第二消融电极,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所述第一消融电极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通过将不同消融电极的传输支路并线设置,降低了消融线路的阻值,提高了消融线路的耐电流能力,同时还改善了导管的消融边界,提高了消融深度。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如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电极组件,能够设置于一导管的远端,并用于在设备和预定部位之间传输能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主体及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子电极组件和电传输线路,所述电传输线路包括若干消融线路,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消融电极及若干第二消融电极,所述消融线路包括传输主路、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所述第一消融电极和所述第二消融电极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支路的输入端交汇于所述传输主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极组件还包括若干标测电极,所述电传输线路还包括布置于所述电极主体上的若干标测线路,所述标测电极与所述标测线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标测电极包括第一标测电极和第二标测电极,所述标测线路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标测线路和第二标测线路,所述第一标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标测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标测线路和所述第二标测线路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标测线路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标测电极用于标测时,所述标测电极与所述导管的轴线的最小距离介于5mm-20mm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和/或所述电传输线路均沿所述电极主体的延伸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沿所述电极主体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1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传输主路的宽度介于0.04mm-1mm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传输支路及第二传输支路中的至少一者的宽度介于0.02mm-0.5mm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主体包括沿所述导管的轴向由近端至远端的近端部、折叠部及远端部,所述近端部及所述远端部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所述近端部和所述远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可活动地与所述导管连接,所述近端部及远端部能够沿所述导管相对移动并在所述折叠部处对折,以使所述电极主体在收缩形态和弯曲形态之间转换;
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收缩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向所述导管收拢;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电极主体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向外扩张,以使所述近端部与所述远端部在所述折叠部处对折,形成沿所述导管之横向的错位排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及所述远端部上均设置有所述子电极组件,所述子电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近端部的近端子电极组件及设置在所述远端的远端子电极组件,所述电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为所述电极主体面向于所述导管的表面,所述外侧面为所述电极主体背离所述导管的表面: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均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均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或者,
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外侧面上,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内侧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与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中的电极错位分布或并排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具有凹槽,以使所述电极主体处于所述弯曲形态时,所述远端子电极组件和所述近端子电极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
15.一种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及所述导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生理导管包括多个所述电极组件,且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导管的周向排布。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生理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至少包括相邻的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电极的极性相反的电极。
18.一种电生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生理导管。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生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生理系统还包括能量源及控制单元,所述电生理导管的标测电极用于检测所述电生理导管的电极组件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电极组件是否处于预定部位,若所述电极组件处于预定部位,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能量源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能量。
CN202121397989.6U 2021-06-22 2021-06-22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Active CN215739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7989.6U CN215739405U (zh) 2021-06-22 2021-06-22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97989.6U CN215739405U (zh) 2021-06-22 2021-06-22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9405U true CN215739405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1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97989.6U Active CN215739405U (zh) 2021-06-22 2021-06-22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9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4124A (zh)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JP7183070B2 (ja) マルチ電極アレイ・カテーテル用バスケット
US11992259B2 (en) Flexible multi-arm catheter with diametrically opposed sensing electrodes
EP1364677A2 (en) Electrode array catheter
EP3634286B1 (en) Medical catheters and systems including medical catheters
JP2022168092A (ja) 可変弧状遠位アセンブリのためのテーパ状支持部材を有するカテーテル
EP4327767A1 (en) Electrode, electrophysiological catheter, and ablation system
CN112869874A (zh) 电极装置、医疗导管和消融系统
CN215739405U (zh) 电极组件、电生理导管及电生理系统
CN115813526B (zh) 电生理导管及高压脉冲消融系统
CN218606810U (zh) 脉冲消融电极及脉冲消融装置
CN215273267U (zh) 电极、电生理导管及消融系统
CN117752404B (zh) 一种心脏电生理标测和消融导管
EP4205677A1 (en) Reinforcement and stress relief for an irrigated electrophysiology balloon catheter with flexible-circuit electrodes
EP3895619A1 (en) Flexible distal-end assembly with double-sided electrode array and irrigation
CN116350910A (zh) 医疗介入导管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