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06908U -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06908U
CN215706908U CN202121144210.XU CN202121144210U CN215706908U CN 215706908 U CN215706908 U CN 215706908U CN 202121144210 U CN202121144210 U CN 202121144210U CN 215706908 U CN215706908 U CN 215706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frame
pull rope
wheel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442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Double Drive Ziz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Double Drive Ziz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Double Drive Ziz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Double Drive Ziz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442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06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06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06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主体、前车轮、后车轮、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车架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第二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前车轮设置在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并与第一支撑架为转动连接,后车轮通过后支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后车轮连接,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均与车架主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使用者通过驱动机构的连杆实现手臂、腿部的配合,手脚协同推进自行车移动,对使用者的上肢和下肢起到锻炼的作用,实现健身和代步。

Description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在我国一直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我国也因自行车众多而被称为自行车最多的国家,市场上的自行车品牌琳琅满目,但是目前的自行车结构都非常单一,仅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使用,随着人们对运动健康的重视,也逐渐发展了一些健身自行车,例如在健身房内的单车,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
而对这些固定式的单车适用于固定场所,不可移动,仅仅起到对下肢锻炼的目的,对于健身者来说,还需要配备其他锻炼设备以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应用范围受限,功能单一。特别是健身房常见到的椭圆机胳膊腿同时都能得到锻炼,但是它的把手是竖直的,是固定的不能转动,不同的运动角度,对手腕的运动角度要求较高,这种动力结构不适合整个机器在运动过程中人对平衡的掌握,在欧美市场我们看到了有简单粗暴的把椭圆机和代步工具结合的自行车,他的把手是竖直的,不能旋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主体、前车轮、后车轮、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车架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前车轮设置在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并与第一支撑架为转动连接,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支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后车轮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均与车架主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传动轮、左曲柄、右曲柄以及辅传动轮,主传动轮与第二支撑架销连接;左曲柄、右曲柄分别固定于主传动轮两侧,主传动轮与辅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或传动带传动连接,辅传动轮固定连接于车后轮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踏板、右踏板、左踏板支撑架、右踏板支撑架、左连杆、右连杆;左踏板设置在左踏板支撑架的上方,左踏板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左连杆的底部销连接,左踏板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左曲柄销连接;右踏板设置在右踏板支撑架的上方,右踏板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右连杆的底部销连接,右踏板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右曲柄销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均包括套管、固定轴、上软管套固定架、下软管套固定架、车闸固定架、车闸、手柄以及拉绳提杆,固定轴垂直于套管并与一端套管固定连接,固定轴的另一端与车闸固定架固定连接;车闸可旋转的安装于车闸固定架上;上软管套固定架与下软管套固定架上下对称设置并均与套管固定连接;拉绳提杆上设有轴孔,固定轴穿过该轴孔并与该轴孔之间销连接,拉绳提杆的远离轴孔的一端位于上软管套固定架与下软管套固定架之间,靠近轴孔的另一端与手柄销连接;左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及右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分别与左连杆和右连杆套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后车轮一侧安装有刹车盘,刹车盘与车闸之间通过车闸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左车轮转向件、右车轮转向件、拽拉件、拉绳、上拉绳软管套以及两个下拉绳软套管,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均包括竖轴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均垂直于横轴部设置,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分别位于横轴部的前后侧并以横轴部和竖轴部的轴线所在平面对称设置;前车轮与横轴部销连接;竖轴部与第一支撑架的端部销连接;拽拉件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上的前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拽拉件为软绳;拉绳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上的后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左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及右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的端部均与拉绳固定连接;上拉绳软管套的两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和右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上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架的后侧上设有拉绳导向管,拉绳穿过拉绳导向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软管套固定架;下拉绳软管套的一端与下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左拉绳、右拉绳、拉绳套管、左转向杆、右转向杆、左弹簧、右弹簧和弹簧固定架;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上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的拉绳提杆固定连接,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外侧套装拉绳套管,所述拉绳套管通过套管固定件与第三支撑件固定,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下端分别与左弹簧和右弹簧固定,所述左弹簧和右弹簧设置在弹簧固定架的两端,所述弹簧固定架的前侧通过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左踏板和右踏板上设置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的上端设置球形手把件,所述球形手把件内部有转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为中空双节杆结构,所述双节杆结构内设置调节限位孔和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前车轮为两个,后车轮为一个,组成三角支撑结构,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前车轮与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固定连接,后车轮与驱动机构连接,通过驱动机构提供驱动机构的驱动力,驱动机构为椭圆运动,使用者通过驱动机构的连杆实现手臂、腿部的配合,手脚协同推进自行车移动,对使用者的上肢和下肢起到锻炼的作用,实现健身和代步,同时我们的旋转把手,保护了手腕,同时是驱动更加流畅,把手横向设置,符合骑车习惯,是整个驱动力更易于释放,另外在顶端设置的球形把手更适合慢速休闲骑行把控;把方向的掌控设置在手柄上,易于操控,骑行更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主体1、前车轮2、后车轮3、驱动机构5、传动机构4;车架主体1包括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和第三支撑架13,第一支撑架11与第三支撑架13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 12与第三支撑架13连接;前车轮2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1的两端并与第一支撑架11为转动连接,后车轮3通过后支架31与第三支撑架13连接;驱动机构4 与后车轮3连接,所述驱动机构5与传动机构4连接,传动机构4和驱动机构5均与车架主体1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前车轮为两个,后车轮为一个,组成三角支撑结构,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前车轮与第一支撑架的两端传动连接,后车轮与驱动机构连接,通过驱动机构提供驱动机构的驱动力,驱动机构为椭圆运动,使用者通过驱动机构的连杆实现手臂、腿部的配合,手脚协同推进自行车移动,对使用者的上肢和下肢起到锻炼的作用,实现健身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机构4包括主传动轮41、左曲柄42、右曲柄43以及辅传动轮44,主传动轮与第二支撑架销连接;左曲柄、右曲柄分别固定于主传动轮两侧,主传动轮与辅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或传动带传动连接,辅传动轮固定连接于车后轮的一侧。
驱动机构5包括左踏板51、右踏板52、左踏板支撑架53、右踏板支撑架 54、左连杆55、右连杆56;左踏板51设置在左踏板支撑架53的上方,左踏板支撑架53的第一端与左连杆55的底部销连接,左踏板支撑架53的第二端与左曲柄销连接;右踏板52设置在右踏板支撑架54的上方,右踏板支撑架54的第一端与右连杆56的底部销连接,右踏板支撑架56的第二端与右曲柄销连接。
骑行者促使左踏板51和右踏板52做椭圆轨迹运动,通过左曲柄和右曲柄驱动主传动轮41,在链传动或带传动下辅传动轮42被驱动旋转,进而驱动车后轮3旋转。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还包括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均包括套管71、固定轴72、上软管套固定架73、下软管套固定架74、车闸固定架75、车闸76、手柄77以及拉绳提杆78,固定轴72垂直于套管71并与一端套管固定连接,固定轴72的另一端与车闸固定架75固定连接;车闸76可旋转的安装于车闸固定架 75上;上软管套固定架73与下软管套固定架74上下对称设置并均与套管71固定连接;拉绳提杆78上设有轴孔,固定轴72穿过该轴孔并与该轴孔之间销连接,拉绳提杆78的远离轴孔的一端位于上软管套固定架73与下软管套固定架 74之间,靠近轴孔的另一端与手柄77销连接,手柄77通过固定轴与连接,固定轴可在
左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及右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分别左连杆55和右连杆56套接固定。
后车轮3一侧安装有刹车盘80,刹车盘80与车闸76之间通过车闸线(图中未画出)连接。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还包括转向机构6,包括左车轮转向件61、右车轮转向件62、拽拉件63、拉绳64、上拉绳软管套65以及两个下拉绳软套管66,左车轮转向件61和右车轮转向件62均包括竖轴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均垂直于横轴部设置,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分别位于横轴部的前后侧并以横轴部和竖轴部的轴线所在平面对称设置;前车轮与横轴部销连接;竖轴部与第一支撑架11的端部销连接;拽拉件 63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61和右车轮转向件62上的前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拽拉件63可以使用连刚性杆或软绳;拉绳64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61和右车轮转向件62上的后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左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及右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的端部均与拉绳固定连接;上拉绳软管套65的两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73和右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上软管套固定架73固定连接;
第一支撑架11的后侧上设有拉绳导向管111,拉绳64穿过拉绳导向管111。
第三支撑架1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软管套固定架131;下拉绳软管套66的一端与下软管套固定架7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软管套固定架131固定连接。
为了增加脚底与驱动机构的摩擦,防止滑动带来的运动损伤,在左踏板51 和右踏板52上设置凸起511,通过设置凸起511增加摩擦力。
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手臂与左连杆和右连杆的使用方式不同,可在左连杆 55和右连杆56的上端设置球形固定部10。使用者可以通过抓紧球形固定部实现对左连杆和右连杆的操作,同时,将刹车阀调整至与左连杆和右连杆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连杆和右连杆的上端设置球形手把件,所述球形手把件内部有转轴,球形手把件可以通过转轴转动,使用者用手握球形手把件时,通过转轴可以调节转动角度,以适应人手握球形手把件时发生的角度变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连杆55和右连杆56为中空双节杆结构,双节杆结构内设置调节限位孔和限位槽。通过中空双节杆结构可以实现对操纵连杆的高度调节,以适用不同身高的人员使用。
实施例二
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结构图。
参见图3,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转动机构另一结构进行改进,具体为:转向机构9包括:左拉绳91、右拉绳92、拉绳套管93、左转向杆94、右转向杆95、左弹簧96、右弹簧97和弹簧固定架98;所述左拉绳91和右拉绳 92的上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的拉绳提杆固定连接,所述左拉绳91 和右拉绳92的外侧套装拉绳套管93,所述拉绳套管93通过套管固定件与第三支撑件13固定,所述左拉绳91和右拉绳92的下端分别与左弹簧96和右弹簧 97固定,所述左弹簧96和右弹簧97设置在弹簧固定架98的两端,所述弹簧固定架98的前侧通过左转向杆94和右转向杆95与左车轮转向件61和右车轮转向件6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拉绳套管对拉绳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转动时,带动与其连接的拉绳发生位移变化,拉绳对弹簧作用,使其与弹簧支架连接的转向杆发生角度变换,从而带动前车轮转向,其中,转向角度范围为0-45°。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9)

1.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主体、前车轮、后车轮、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车架主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前车轮设置在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并与第一支撑架为转动连接,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支架与第三支撑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后车轮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均与车架主体固定连接;
还包括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均包括套管、固定轴、上软管套固定架、下软管套固定架、车闸固定架、车闸、手柄以及拉绳提杆,所述固定轴垂直于套管并与一端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的另一端与车闸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车闸可旋转的安装于车闸固定架上;所述上软管套固定架与下软管套固定架上下对称设置并均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拉绳提杆上设有轴孔,所述固定轴穿过该轴孔并与该轴孔之间销连接,所述拉绳提杆的远离轴孔的一端位于上软管套固定架与下软管套固定架之间,靠近轴孔的另一端与手柄销连接;所述左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及右车把机构中的套管分别与左连杆和右连杆套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传动轮、左曲柄、右曲柄以及辅传动轮,所述主传动轮与第二支撑架销连接;所述左曲柄、右曲柄分别固定于主传动轮两侧,所述主传动轮与辅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或传动带传动连接,所述辅传动轮固定连接于车后轮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踏板、右踏板、左踏板支撑架、右踏板支撑架、左连杆、右连杆;所述左踏板设置在左踏板支撑架的上方,所述左踏板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左连杆的底部销连接,所述左踏板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左曲柄销连接;所述右踏板设置在右踏板支撑架的上方,所述右踏板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右连杆的底部销连接,所述右踏板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右曲柄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轮一侧安装有刹车盘,所述刹车盘与车闸之间通过车闸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左车轮转向件、右车轮转向件、拽拉件、拉绳、上拉绳软管套以及两个下拉绳软套管,所述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均包括竖轴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横轴部、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均垂直于横轴部设置,所述前转柄杆部和后转柄杆部分别位于横轴部的前后侧并以横轴部和竖轴部的轴线所在平面对称设置;所述前车轮与横轴部销连接;所述竖轴部与第一支撑架的端部销连接;所述拽拉件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上的前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所述拽拉件为软绳;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上的后转柄杆部的端部通过球连接件连接;所述左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及右车把机构中的拉绳提杆的端部均与拉绳固定连接;所述上拉绳软管套的两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和右车把机构的上软管套固定架上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后侧上设有拉绳导向管,拉绳穿过拉绳导向管,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软管套固定架;所述下拉绳软管套的一端与下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软管套固定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左拉绳、右拉绳、拉绳套管、左转向杆、右转向杆、左弹簧、右弹簧和弹簧固定架;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上端分别与左车把机构和右车把机构的拉绳提杆固定连接,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外侧套装拉绳套管,所述拉绳套管通过套管固定件与第三支撑件固定,所述左拉绳和右拉绳的下端分别与左弹簧和右弹簧固定,所述左弹簧和右弹簧设置在弹簧固定架的两端,所述弹簧固定架的前侧通过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与左车轮转向件和右车轮转向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踏板和右踏板上设置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的上端设置球形手把件,所述球形手把件内部有转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为中空双节杆结构,所述双节杆结构内设置调节限位孔和限位槽。
CN202121144210.XU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Active CN215706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44210.XU CN215706908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44210.XU CN215706908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06908U true CN215706908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2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44210.XU Active CN215706908U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06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6811B (zh) 具多種運動型態的複合式運動機
US5792028A (en) Running exercise machine
US7261675B2 (en) Stepping exerciser having actuatable handle
US5039088A (en) Exercise machine
US6648353B1 (en) Upright step-cycle with elliptical motion pedalling
JP4832064B2 (ja) 収容可能なアームを備えたエリプティカルエクササイズ機器
US8376913B2 (en) Exercising device
US9815518B2 (en) Prostration-type dual drive bicycle
US7591762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20060252607A1 (en) Vertical total body exercise apparatus
WO1989007470A1 (en) Aerobic conditioner
US8033961B2 (en) Athletic apparatus with non-linear sliding track
US10022588B1 (en) Body exerciser
US11110318B2 (en) Linkage mechanism with elliptical motion trajectory
EP2383020A1 (en) Elliptical trainer for arms
CN215706908U (zh) 一种全身运动自行车
TWI621463B (zh) 手足複合式運動機
CN102358387B (zh) 拉、蹬和后坐力自行车
CN201989911U (zh) 多功能健身车
US20020107112A1 (en) Physical trainer having pedals moving along an elliptical route
CN208360382U (zh) 骑马式自行车
TW201336552A (zh) 座式踏步機
CN215505350U (zh) 一种踏板健身自行车及其自动复位机构
CN102114890A (zh) 多功能健身车
EP2186549B1 (en) Athletic apparatus with non-parallel linear sliding tr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