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572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572U
CN215675572U CN202121837221.6U CN202121837221U CN215675572U CN 215675572 U CN215675572 U CN 215675572U CN 202121837221 U CN202121837221 U CN 202121837221U CN 215675572 U CN215675572 U CN 215675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main body
shell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72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柯智
郭斌
翟富兴
李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372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5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5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主体壳和设在主体壳内的净化模块,主体壳形成有进风口;出风头,出风头设在主体部的一端,出风头包括出风壳,出风壳形成有出风口;功能组件,功能组件设在主体壳内和/或出风壳内,功能组件包括具有调温功能的第一功能模块,第一功能模块相对主体壳和/或出风壳固定;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在主体壳内和/或出风壳内,用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向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净化模块和第一功能模块,使得空气处理装置既可以用于净化空气,又可以调节净化后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输出干净和温度舒适的风。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空气净化功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功能更加丰富的空气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既可以净化空气,又可以调节空气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壳和设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净化模块,所述主体壳形成有进风口;出风头,所述出风头设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出风头包括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形成有出风口;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在所述主体壳内和/或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具有调温功能的第一功能模块,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相对所述主体壳和/或所述出风壳固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在所述主体壳内和/或所述出风壳内,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净化模块和第一功能模块,使得空气处理装置既可以用于净化空气,又可以调节净化后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输出干净和温度舒适的风,此外,将第一功能模块相对主体壳和/或出风壳固定,使得第一功能模块的布置更加灵活,方便将第一功能模块布置于更方便和气流进行充分换热的位置,从而提高第一功能模块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功能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且相对所述出风壳固定,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件。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头包括设在所述出风壳内的隔板,以将所述出风壳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均与所述主体壳的内腔连通,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第一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的第二换热部,所述出风口包括形成在第一换热腔的侧壁的第一出风口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侧壁的第二出风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主体壳内;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隔板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风机的避让缺口,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出风头连接,所述第二风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风轮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出风温度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加湿降温模块,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主体壳内或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加湿降温模块包括湿膜和用于对所述湿膜供水的水箱。
进一步地,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下方,所述水箱的底壁形成有用于对所述湿膜进行供水的出水孔。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水箱的顶部形成有注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箱呈环形,所述水箱的内周侧限定出可供气流通过的第一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水箱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出风壳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与所述出风壳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出风壳的侧壁形成有支撑凸起,所述湿膜的至少一部分支撑在所述支撑凸起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壳内的第一风机,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主体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上游侧。
进一步地,所述湿膜设于所述净化模块且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游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呈环形分布于所述主体壳的周向侧壁,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湿膜均呈环形,所述净化模块套设在所述湿膜的外周侧,所述湿膜内限定出可供气流通过的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主体壳内,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出风壳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相变调温模块或冰块调温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组件包括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的功能不同,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和所述第二功能模块中的一个设在所述主体壳内且另一个设在所述出风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处理装置100:
主体部1,主体壳11,进风口111,进水口112,净化模块12,
出风头2,出风壳21,出风口211,第一出风口211a,第二出风口211b,支撑凸起212,隔板213,
功能组件3,第一功能模块31,半导体制冷件32,第一换热部321,第一换热本体3211,第一换热片3212,第二换热部322,
加湿降温模块33,水箱331,储水腔3311,第一气流通道3312,湿膜332,
风机组件4,第一风机41,第一电机411,第一风轮412,第二风机42,
底座5,供电模块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出风头2、功能组件3和风机组件4。
具体地,主体部1可以包括主体壳11和净化模块12,净化模块12可以设在主体壳11的内腔,主体壳11上可以形成有进风口111,出风头2设在主体部1的一端,例如出风头2可以设在主体部1的上端,出风头2可以包括出风壳21,出风壳21上形成有出风口211,出风口211与进风口111相连通。功能组件3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和/或出风壳21内,功能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功能模块31,第一功能模块31具有调温功能,第一功能模块31相对主体壳11和/或出风壳21固定;风机组件4设在主体壳11内和/或出风壳21内,用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11流向出风口211。
也就是说,功能组件3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此时,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相对主体壳11固定;功能组件3也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此时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相对出风壳21固定;或者,还可以是功能组件3的一部分位于主体壳11内且另一部分位于出风壳21内,此时,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同时分别相对主体壳11和出风壳21固定。风机组件4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也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可选地,当功能组件3设在主体壳11内时,风机组件4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当功能组件3设在出风壳21内时,风机组件4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由此,可以避免功能组件3和风机组件4的布置过于拥挤,影响空气处理装置100内的空气流通效率。
例如图2所示,主体壳11可以形成为至少一端(例如主体壳11的上端)敞开的圆筒状,主体壳11的内侧限定出中空的内腔,进风口111可以形成于主体壳11的周壁上,进风口111可以包括多个,多个进风口111可以呈多行多列排列,净化模块12可以形成为与主体壳11适配的圆筒状,净化模块12可以和进风口111内外相对,出风头2可以设在主体壳11的开口端,出风壳21形成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第一功能模块31设于主体壳11,第一功能模块31沿主体壳11的轴向的部分伸出主体壳11并位于出风壳21内,出风口211形成于出风壳21的周向侧壁上,出风口211、进风口111以及主体壳11的内腔、出风壳21的内腔形成完整的风道,风机组件4设在风道内,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出风壳21的内腔后,首先经由净化模块12净化,经过净化的空气被风机组件4驱动并流经功能组件3,在与第一功能模块31进行换热后,具有目标温度的净化空气从出风口211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设置净化模块12和第一功能模块31,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既可以用于净化空气,又可以调节净化后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输出干净和温度舒适的风,此外,将第一功能模块31相对主体壳11和/或出风壳21固定,使得第一功能模块31的布置更加灵活,方便将第一功能模块31布置于更方便和气流进行充分换热的位置,从而提高第一功能模块31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并且第一功能模块31相对出风壳21固定,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包括半导体制冷件32,气流在流经第一功能模块31时,气流可以和半导体制冷件32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升温或降温,由此,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件32,可以方便地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以及大小来调整制冷或制热温度,从而更方便地调节空气的温度。
进一步地,参考图2,出风头2还可以包括隔板213,隔板213设在出风壳21内,隔板213可以将出风壳2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分别与主体壳11的内腔连通。半导体制冷件32可以包括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其中,第一换热部321可以位于第一换热腔内,第二换热部322可以位于第二换热腔内,出风口211可以包括第一出风口211a和第二出风口211b,其中,第一出风口211a形成在第一换热腔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211b形成在第二换热腔的侧壁上,这样,流入第一换热腔的气流可以与第一换热部321进行换热,然后从第一出风口211a排出,流入第二换热腔的气流可以与第二换热部322进行换热,然后从第二出风口211b排出,由此,隔板213可以避免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的气流发生窜风,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2对气流的调温效果更好。
例如图2所示,出风壳21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形,隔板213与竖直平面平行且位于出风壳21内腔的对称线上,隔板213将出风壳21的内腔分隔为对称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底端分别和主体壳11的内腔相连通。
半导体制冷件32具有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其中,第一换热部321包括第一换热本体3211和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其中,第一换热本体3211与隔板213相平行,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沿竖向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和第一换热本体3211垂直相连,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沿出风壳21的径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3212之间限定出沿竖向延伸的过风间隙,由此,进入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可以沿竖向的过风间隙流动并和第一换热部321充分地进行热量交换;第二换热部322的结构和第一换热部321的结构相同,第二换热部322和第一换热部321关于隔板213对称设置,由此,进入第二换热腔内的气流可以沿竖向的过风间隙流动并和第二换热部322充分地进行热量交换。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的表面积不相同,多个第二换热片的表面积也不同,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和多个第二换热片沿出风壳21的周向上的外轮廓形成为圆形,这样,可以使半导体制冷件32的尺寸和出风壳21的内腔的尺寸适配,从而尽量增大第一换热部321以及第二换热部322和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也会便于半导体制冷件32和出风壳21的装配。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半导体制冷件32可以形成为半导体制冷片。可以理解的是,半导体制冷片在工作时,可以将第一换热部321的热量转移至第二换热部322上,使得第一换热部321的温度降低,第二换热部322的热量提升,气流在流经第一换热部321时,第一换热部321的温度低于气流的温度,气流可以与第一换热部321进行热量交换,从而降低气流的温度,最后这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211a向外流动;气流在流经第二换热部322时,第二换热部322的温度高于气流的温度,气流可以与第二换热部322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升气流的温度,最后这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211a向外流动。
或者,半导体制冷片在工作时,可以将第二换热部322的热量转移至第一换热部321上,使得第二换热部322的温度降低,第一换热部321的热量提升,气流在流经第二换热部322时,第二换热部322的温度低于气流的温度,气流可以与第二换热部322进行热量交换,从而降低气流的温度,最后这部分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211b向外流动;气流在流经第一换热部321时,第一换热部321的温度高于气流的温度,气流可以与第一换热部321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升气流的温度,最后这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211a向外流动。
可以理解地,在半导体制冷件32工作时,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中的一个温度升高作为热端,另一个温度降低作为冷端,例如,第一换热部321作为热端,第二换热部322作为冷端;此外,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可以进行冷热端的转换,例如,当控制电流在半导体制冷件上沿相反的方向的流动时,第一换热部321转换为冷端,第二换热部322转换为热端。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将第一出风口211a和第二出风口211b中的一个朝向自己;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将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中的一个作为冷端,将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中的另一个作为热端。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半导体制冷件32升高第一出风口211a处的温度时,例如,当用户在冬季使用空气调节装置时,可以将第一出风口211a朝向自己,将第一换热部321设置为热端,将第二换热部322设置为冷端,热端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使得流经第一换热部321的气流的温度不断上升,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211a向外输送热风。同时,冷端在向热端转移热量的同时温度逐渐降低,使得流经第二换热部322的气流的温度不断降低,最后通过第二出风口211b向外输送冷风。
此外,当用户需要半导体制冷件32降低第一出风口211a处的温度时,例如,当用户在夏季使用空气调节装置时,可以将第一出风口211a朝向自己,将第一换热部321设置为冷端,将第二换热部322设置为热端,冷端在向热端转移热量的同时温度逐渐降低,使得流经第一换热部321的气流的温度不断降低,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211a向外输送冷风,同时热端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使得流经第二换热部322的气流的温度不断上升,最后通过第二出风口211b向外输送热风。
更进一步地,风机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其中,第一风机41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第二风机42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隔板213上可以形成有避让缺口,避让缺口可以用于避让第二风机42,第二风机42可以包括第二电机(图未示出)和第二风轮,第二电机与出风头2连接,第二风轮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腔,第二风轮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腔,由此,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可以接力完成气流的驱动,同时可以根据气流的流向来为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选择不同种类的风机,从而更好地促进气流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内部的流动。
参考图3、图6和图9,第一风机41可以位于主体壳11的内腔内,并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上侧,第一风机41可以包括第一电机411和第一风轮412,第一电机411位于第一风轮412的下侧,第一电机411可以驱动第一风轮412转动,从而驱动气流沿竖直方向流动。第二风机42可以设于出风壳21的内腔,第二风机42设于隔板213上,隔板213上可以形成有避让缺口,以便于安装第二风机42,第二风机42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其中,第二电机可以与出风壳21相连,第二风轮沿周向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腔且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腔,这样,第二风机42在工作时,可以同时驱动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211a排出以及驱动第二换热腔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11b排出。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风机41可以是轴流风机,第一风机4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第一风机41可以驱动气流沿竖向流动,从而使气流从主体壳11的内腔到达出风壳21的内腔;第二风机42可以是离心风机,这样,第二风机42可以驱动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沿径向从第一出风口211a排出以及驱动第二换热腔内的气流沿径向从第二出风口211b排出,由此,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可以接力完成气流的驱动,从而使气流更加顺畅地流过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温度传感器可以设于第一换热腔内且邻近第一出风口211a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出风口211a的出风温度;控制器可以设于主体壳11的底部,控制器可以用于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控制器可以根据出风温度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
例如,当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时,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第一出风口的温度达到或低于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将检测数据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停止工作,此时第一换热部321停止制冷;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第一出风口211a处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温度传感器将检测数据传到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重新开始工作,此时第一换热部321重新制冷以确保第一出风口211a的排风温度可以维持在设定温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方式还可以是:当空气处理装置100处于制冷模式时,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半导体风道温度达到或低于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将检测数据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停止工作,此时第一换热部321停止制冷,但是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可以继续工作,气流吹动半导体制冷件32上的冷凝水蒸发吸热,即使半导体制冷件32停止工作,第一换热腔内的温度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维持不变。当冷凝水减少,蒸发吸热不够维持第一换热腔内的温度而导致第一换热腔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温度传感器将检测数据反馈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重新开启工作。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实现类似空调的变频省电技术,并且大大提高了续航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6和图9,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包括:加湿降温模块33,具体地,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或者,加湿降温模块33也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包括湿膜332和水箱331,水箱331可以用于为湿膜332供水,这样,在气流流经加湿降温模块33时,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通过湿膜332上的水分蒸发吸热来实现为气流降温的目的。
例如图6所示,加湿降温模块33设于出风壳21的内腔,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包括水箱331和湿膜332,其中,水箱331用于储存水量并为湿膜332提供水源,湿膜332可以是牛皮纸或其他类似吸水材料,湿膜332的外轮廓形成为与出风壳21相适配的环状,湿膜332大致垂直于气流流向(例如上下方向)设置,湿膜332上可以限定出多个第二气流通道,湿膜332可以位于水箱331的下方,水箱331的底壁上形成有出水孔,出水孔包括多个,这样,水箱331内的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到湿膜332上,并且在湿膜332上自动扩散,由于气流流经湿膜332时,会不断导致湿膜332上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可以吸收流经湿膜332的气流的热量,从而使得气流降温,同时,水分可被气流带走,从而对气流加湿,由此,通过设置加湿降温模块33,既可以调整气流温度,又可以调整空气中的湿度,同时,加湿降温模块33的结构以及原理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参考图6和图9,湿膜332设置在水箱331的下方,例如,湿膜332可以与水箱331的底壁贴合设置,也可以与水箱331的底壁间隔设置,水箱331的底壁上可以形成有出水孔,出水孔可以用于对湿膜332进行供水,出水孔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出水孔在水箱331的底壁上均匀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水膜上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气流和水膜均匀换热,此时,还可以保证供水量足够,以确保气流和水膜充分换热。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水箱331的顶部形成有注水口,这样可以便于注水,并且由于注水口设在水箱331的顶部,可以使水箱331具有更大的储水量,从而有利于减少注水频次。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注水口也可以设在水箱331的侧壁的上部。
可以理解地,当水箱331设于主体壳11内时,可以在主体壳11的侧壁上设置与注水口连通的进水口112,进水口112可以和注水口通过水管相连;当水箱331设于出风壳21内时,可以在出风壳21的侧壁上设置进水口112,进水口112可以和注水口通过水管相连,这样,无论加湿降温模块33设于主体壳11或出风壳21,在需要为水箱331加水时,均无须将空气处理装置100拆开取出水箱331加水,而可以直接在进水口112加水,可以使水箱331的加水操作更加便捷,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以及图9-图10,水箱331可以呈环形,水箱331内部限定出环形的储水腔3311,水箱331的内周侧可以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3312,第一气流通道3312可供气流通过,由此,可以防止水箱331阻挡气流流通,确保气流可以顺畅地流经加湿降温模块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水箱331的一部分构成出风壳21的一部分,例如水箱331的外周壁可以构成出风壳21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减小水箱331占用空间,提高出风壳21的内腔的空间利用率,还有利于减小风阻。可选地,水箱331可以和出风壳21通过粘接等机械连接的方式相连,也可以和出风壳21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水箱331与出风壳21一体成型,这样可以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节省装配工序,同时,水箱331与出风壳21一体成型时,可以直接在出风壳21的相应位置形成注水口,注水口贯穿出风壳21并与水箱331的储水腔3311连通,更加便于为水箱331注水,此时,还可以提升水箱331和出风壳21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6,加湿降温模块33设在出风壳21内,出风壳21的侧壁上形成有支撑凸起212,湿膜332的至少一部分支撑在支撑凸起212上,例如,支撑凸起212可以由出风壳21的内侧壁的底部周沿沿径向向内凸起形成,湿膜332的周沿可活动地支撑在支撑凸起212上,这样可以防止湿膜332在吸水后因重量增大而塌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主体壳11和出风壳21的连接处设置格栅,格栅可以水平放置以便于气流从主体壳11的内腔经由格栅进入出风壳21的内腔,湿膜332可以支撑在格栅上侧,如此,格栅可以对湿膜332整体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湿膜332在吸水后因重量增大而弯曲甚至塌陷。
可选地,湿膜332可拆卸地设于出风壳21,这样可以方便定期更换。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湿膜332在竖直平面内的横截面形成为波浪形,也就是说,湿膜332并非形成为平面状,湿膜332的表面形成为波浪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湿膜332的结构强度,使湿膜332在吸水后尽可能保持固定形状,避免湿膜332在吸水后变形或变软而导致封堵气流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湿膜332和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水分的蒸发以及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机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风机41,第一风机41设在主体壳11内,加湿降温模块33设在主体壳11内,加湿降温模块33可以位于第一风机41的上游侧,也就是说,气流从进风口111进入主体壳11的内腔后,会先经过加湿降温模块33进行加湿换热,然后加湿换热后的气流可以被第一风机41驱动流向出风壳21最终从出风口211排出。
进一步地,参考图9和图10,湿膜332设在净化模块12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下游侧,也就是说,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主体壳11的内腔后,会先经过净化模块12净化除杂,然后经过湿膜332进行加湿换热,然后经由第一风机41的驱动流向出风壳21,最后在第二风机42的驱动下从出风口211排出,这样,空气中的杂质会首先被净化模块12过滤掉,从而有利于防止湿膜332被空气中的杂质污染,有利于延长湿膜332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参考图9和图10,进风口111呈环形分布在主体壳11的周向侧壁上,净化模块12和湿膜332均呈环形,净化模块12套设在湿膜332的外周侧,湿膜332内限定出可供气流通过的第二气流通道,例如,主体壳11可以形成为圆筒状,净化模块12可以形成为圆筒状,湿膜332形成为与净化模块12相适配的圆筒形,并且净化模块12套设在湿膜332的外侧,湿膜332内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可以沿主体壳11的轴向方向(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这样,在工作状态下,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沿从周向上的任意方向进风,扩大了进风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进风效率,而将湿膜332设在净化模块12的内侧并使湿膜332形成为与净化模块12适配的形状,既可以防止湿膜332被空气中的杂质污染,另外,在空气依次经过净化模块12和湿膜332流入第二气流通道时,可以确保湿膜332的每个位置均和空气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空气在湿膜332限定出的第二气流通道中流通时,也会增加空气和湿膜332的接触时长,从而进一步促进水分蒸发吸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图6和图9,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第一风机41设在主体壳11内,第二风机42设在出风壳21内,这样,第一风机41可以驱动空气进入主体壳11并从主体壳11的内腔流向出风壳21,第二风机42可以驱动进入出风壳21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口211a和/或第二出风口211b排出,由此,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可以接力驱动气流顺畅地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风道,有利于减小风量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内部的损失。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包括相变调温模块,相变调温模块可以利用相变材料发生相变时的吸热或放热来对流经第一功能模块31的空气进行换热。或者,第一功能模块31也可以包括冰块调温模块,此时,冰块调温模块可以利用冰块融化吸热来与空气进行热量的交换。由此,第一功能模块31的调温形式多样化,可以便于用户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调节空气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功能组件3还可以包括第二功能模块,第二功能模块与第一功能模块31的功能不同,第一功能模块31和第二功能模块中的一个设在主体壳11内且另一个设在出风壳21内,例如,第一功能模块31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第二功能模块可以设在出风壳21内,例如,第二功能模块可以是紫外杀菌模块、香氛模块、雾化模块、离子杀菌模块等,第二功能模块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以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头2和主体部1可拆卸连接。例如,出风头2与主体部1可以通过磁吸配合。采用磁吸配合的方式,可以快速定位并接通电路,而且具有便于连接和拆卸的优点,可以提升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例如,出风头2的邻近主体部1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件,主体部1的邻近出风头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磁吸件配合的第二磁吸件。利用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的磁吸配合,可以实现出风头2与主体部1之间的连接和固定,从而避免出风头2与主体部1发生相对的位移。具体地,第一磁吸件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在出风头2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第二磁吸件也设有多个,多个第二磁吸件与多个第一磁吸件一一对应配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出风头2与主体部1之间也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连接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紧固件可以实现出风头2与主体部1的紧密连接。此外,在保证出风头2与主体部1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可选地,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螺柱。
再者,出风头2和主体部1还可以采用卡接连接。卡接连接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卡接连接可以实现出风头2与主体部1的紧密连接。此外,在保证出风头2与主体部1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具体地,出风头2上设有第一卡接件(图未示出),主体部1上设有与第一卡接件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其中,第一卡接件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卡接件在出风头2的周向方向间隔开,第二卡接件也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卡接件与多个第一卡接件一一对应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10,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底座5和供电模块6,底座5可以与主体部1底壁连接,供电模块6设在底座5上,供电模块6适于向风机组件4、第一功能模块31以及第二功能模块供电。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供电模块6可以包括蓄电池和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与蓄电池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蓄电池可以给风机组件4供电,利用蓄电池可以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给风机组件4和第一功能模块31直接供电,而且通过设置蓄电池,可以解除空气处理装置100使用条件的限制,即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便可以使用,从而扩大了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底座5的底壁上设有收纳槽,充电接头收纳在收纳槽内。可以理解的是,充电接头可以收纳在收纳槽内,由此可以避免充电接头凸出于底座5的底壁,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平整的放置,可兼容车载使用场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与主体部1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紧固件可以实现底座5与主体部1的紧密连接。此外,在保证底座5与主体部1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可选地,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螺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上还可以设置有GPS(图未示出)或者空气质量传感器(图未示出),利用GPS可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定位,利用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检测经过空气处理装置100处理后的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0可以为车载空气处理装置,也可以为手持式空气处理装置。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4,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出风头2、功能组件3、风机组件4、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底座5和供电模块6。
其中,主体部1包括主体壳11和净化模块12,主体壳11可以形成为至少一端(例如主体壳11的上端)敞开的圆筒状,主体壳11的轴向与竖直方向平行,主体壳11的内侧限定出中空的内腔,进风口111形成于主体壳11的周壁上,进风口111包括多个,多个进风口111呈多行多列排列,净化模块12形成为与主体壳11适配的圆筒状,净化模块12和进风口111内外相对设置,净化模块12的内部限定出竖向空气流道。
出风头2与主体部1通过磁吸配合实现连接。其中,出风头2的邻近主体部1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件,主体部1的邻近出风头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磁吸件配合的第二磁吸件。利用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的磁吸配合,可以实现出风头2与主体部1之间的连接和固定,从而避免出风头2与主体部1发生相对的位移。第一磁吸件设有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在出风头2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第二磁吸件也设有多个,多个第二磁吸件与多个第一磁吸件一一对应配合。
出风头2包括:出风壳21和隔板213,出风壳21形成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隔板213与竖直平面平行且位于出风壳21内腔的对称线上,隔板213上形成有避让缺口,隔板213将出风壳21的内腔分隔为对称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的底端分别和主体壳11的内腔相连通,第一换热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211a,第二换热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211b。
功能组件3包括:第一功能模块31。第一功能模块31包括半导体制冷件32,半导体制冷件32的底部与主体壳11相对固定,半导体制冷件32具有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其中,第一换热部321位于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部322位于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部321包括换热本体和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其中,换热本体与隔板213相平行,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沿竖向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和换热本体垂直相连,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沿出风壳21的径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3212之间限定出沿竖向延伸的过风间隙,由此,进入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可以沿竖向的过风间隙流动并和第一换热部321充分地进行热量交换;第二换热部322的结构和第一换热部321的结构相同,第二换热部322和第一换热部321关于隔板213对称设置,此外,多个第一换热片3212和多个第二换热片沿出风壳21的周向上的外轮廓形成为圆形。
在半导体制冷件32工作时,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中的一个温度升高作为热端,另一个温度降低作为冷端,例如,第一换热部321作为热端,第二换热部322作为冷端;此外,第一换热部321和第二换热部322可以进行冷热端的转换,例如,当控制电流在半导体沿相反的方向的流动时,第一换热部321转换为冷端,第二换热部322转换为热端。
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其中,第一风机41设在主体壳11内并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上侧,第一风机41是轴流风机,第一风机4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风机42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42设在出风壳21的内腔并且位于半导体制冷件32的上侧,第二风机42设于隔板213的避让缺口处,第二风机42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其中,第二电机与出风壳21相连,第二风轮沿周向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腔,第二风轮沿周向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腔。
温度传感器设于第一换热腔内且邻近第一出风口211a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出风口211a的出风温度;控制器设于主体壳11的底部,控制器用于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控制器根据出风温度控制半导体制冷件32。
底座5可以与主体部1底壁连接,供电模块6设在底座5上,供电模块6适于向风机组件4、第一功能模块31。供电模块6包括蓄电池和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与蓄电池电连接。蓄电池可以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给风机组件4和第一功能模块31直接供电,而且通过设置蓄电池,可以解除空气处理装置100使用条件的限制,即在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便可以使用,从而扩大了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适用性。
实施例二,
参考图5-图7,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出风头2、功能组件3、风机组件4、底座5和供电模块6。
其中,主体部1包括主体壳11和净化模块12,主体壳11可以形成为至少一端(例如主体壳11的上端)敞开的圆筒状,主体壳11的轴向与竖直方向平行,主体壳11的内侧限定出中空的内腔,进风口111可以形成于主体壳11的周壁上,进风口111可以包括多个,多个进风口111可以呈多行多列排列,净化模块12形成为与主体壳11适配的圆筒状,净化模块12和进风口111内外相对设置,净化模块12的内部限定出竖向空气流道。
出风头2和主体部1还可以采用卡接连接。其中,出风头2上设有第一卡接件,主体部1上设有与第一卡接件配合的第二卡接件。其中,第一卡接件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卡接件在出风头2的周向方向间隔开,第二卡接件也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卡接件与多个第一卡接件一一对应配合。
出风头2包括:出风壳21,出风壳21形成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出风壳21的内侧壁的底部的周沿沿径向向内凸起形成支撑凸起212,出风壳21的周壁形成有沿出风壳21的周向布置的出风口211。
功能组件3包括:第一功能模块31和第二功能模块。第一功能模块31包括加湿降温模块33,加湿降温模块33设于出风壳21的内腔,加湿降温模块33包括水箱331和湿膜332。其中,水箱331与出风壳21一体成型,水箱331用于储存水量并为湿膜332提供水源,水箱331呈环形,水箱331内部限定出环形的储水腔3311,水箱331的内周侧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3312,第一气流通道3312可供气流通过,水箱331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出水孔,多个出水孔在水箱331的底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水箱331的顶部形成有注水口,出风壳21的侧壁上设置于注水口连通的进水口112,进水口112和注水口通过水管相连。湿膜332可以是牛皮纸或其他类似吸水材料,湿膜332的外轮廓形成为与出风壳21相适配的环状,湿膜332上限定出多个第二气流通道,湿膜332在竖直平面内的横截面形成为波浪形,湿膜332的周沿可活动地支撑在支撑凸起212上。第二功能模块为紫外杀菌模块,第二功能模块设在主体壳11的内腔并与风机组件4间隔开。
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其中,第一风机41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并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上侧,第一风机41是轴流风机,第一风机4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风机42设在出风壳21的内腔并且位于加湿降温模块33的上侧,第二风机42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42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其中,第二电机与出风壳21相连,第二风轮用于驱动气流流向出风口211。
底座5与主体部1的底壁连接,供电模块6设在底座5上,供电模块6适于向风机组件4供电。供电模块6可以包括蓄电池和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与蓄电池电连接。蓄电池可以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给风机组件4直接供电,而且通过设置蓄电池,可以解除空气处理装置100使用条件的限制,即在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便可以使用,从而扩大了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适用性。
实施例三,
参考图8-图10,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出风头2、功能组件3、风机组件4、底座5和供电模块6。
其中,主体部1包括主体壳11和净化模块12,主体壳11可以形成为至少一端(例如主体壳11的上端)敞开的圆筒状,主体壳11的轴向与竖直方向平行,主体壳11的内侧限定出中空的内腔,进风口111可以形成于主体壳11的周壁上,进风口111可以包括多个,多个进风口111可以呈多行多列排列,净化模块12形成为与主体壳11适配的圆筒状,净化模块12和进风口111内外相对设置,净化模块12的内部限定出竖向空气流道。
出风头2与主体部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螺柱。
出风头2包括:出风壳21,出风壳21形成为下端开口的圆筒状,出风壳21的周壁形成有沿出风壳21的周向布置的出风口211。
风机组件4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其中,第一风机41可以设在主体壳11内并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下游侧,第一风机41是轴流风机,第一风机4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风机42设在出风壳21的内腔,第二风机42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42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其中,第二电机与出风壳21相连,第二风轮用于驱动气流流向出风口211。
功能组件3包括:第一功能模块31和第二功能模块。第一功能模块31包括加湿降温模块33,加湿降温模块33设于主体壳11的内腔,加湿降温模块33包括水箱331和湿膜332。其中,水箱331设于第一风机41的下侧,水箱331用于储存水量并为湿膜332提供水源,水箱331呈环形,水箱331内部限定出环形的储水腔3311,水箱331的内周侧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3312,第一气流通道3312可供气流通过,水箱331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出水孔,多个出水孔在水箱331的底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水箱331的顶部形成有注水口,主体壳11的侧壁上设置于注水口连通的进水口112,进水口112和注水口通过水管相连。湿膜332是牛皮纸或其他类似吸水材料,湿膜332形成为与净化模块12相适配的环形筒状,湿膜332位于水箱331的出水孔的下侧并且位于净化模块12的径向内侧,即净化模块12套设在湿膜332的外侧。第二功能模块为香氛模块,香氛模块包括香氛片,香氛模块设在出风壳21的内腔。
底座5与主体部1底壁连接,供电模块6设在底座5上,供电模块6适于向风机组件4供电。供电模块6包括蓄电池和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与蓄电池电连接。蓄电池可以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给风机组件4直接供电,而且通过设置蓄电池,可以解除空气处理装置100使用条件的限制,即在在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便可以使用,从而扩大了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适用性。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出风头2、主体部1以及风机组件4、底座5的结构大致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相关部件的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功能组件3可以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任意两个的第一功能模块31的组合,在组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任意两个的第一功能模块31的布置方式、连接结构进行合理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壳和设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净化模块,所述主体壳形成有进风口;
出风头,所述出风头设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所述出风头包括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形成有出风口;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设在所述主体壳内和/或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具有调温功能的第一功能模块,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相对所述主体壳和/或所述出风壳固定;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在所述主体壳内和/或所述出风壳内,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且相对所述出风壳固定,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头包括设在所述出风壳内的隔板,以将所述出风壳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均与所述主体壳的内腔连通,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第一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的第二换热部,所述出风口包括形成在第一换热腔的侧壁的第一出风口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侧壁的第二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主体壳内;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隔板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风机的避让缺口,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出风头连接,所述第二风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风轮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用于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出风温度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加湿降温模块,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主体壳内或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加湿降温模块包括湿膜和用于对所述湿膜供水的水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下方,所述水箱的底壁形成有用于对所述湿膜进行供水的出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顶部形成有注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呈环形,所述水箱的内周侧限定出可供气流通过的第一气流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水箱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出风壳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与所述出风壳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出风壳内,所述出风壳的侧壁形成有支撑凸起,所述湿膜的至少一部分支撑在所述支撑凸起上。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壳内的第一风机,所述加湿降温模块设在所述主体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上游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设于所述净化模块且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下游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呈环形分布于所述主体壳的周向侧壁,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湿膜均呈环形,所述净化模块套设在所述湿膜的外周侧,所述湿膜内限定出可供气流通过的第二气流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主体壳内,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出风壳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相变调温模块或冰块调温模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包括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的功能不同,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和所述第二功能模块中的一个设在所述主体壳内且另一个设在所述出风壳内。
CN202121837221.6U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5675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7221.6U CN215675572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7221.6U CN215675572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572U true CN215675572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84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7221.6U Active CN215675572U (zh) 2021-08-06 2021-08-06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5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7937B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TWM574983U (zh) 電池組以及電池熱管理系統和車輛
CN110594941B (zh) 一种具有温湿协同调控功能的新风净化装置
CA2682058A1 (en)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a heater
CN115031292B (zh) 新风组件、空气调节装置以及新风控制方法
CN215675572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06705230B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1104116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7004691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8571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953277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10717970U (zh) 新风装置
CN211119698U (zh) 移动式空调
CN210443624U (zh) 一种风冷式燃料电池堆的冷却装置
CN217057764U (zh) 集水装置和空调器
CN217763854U (zh) 用以空调机组的液体循环式能量回收系统
CN216114453U (zh) 桌面调温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7685820U (zh) 用于空调器的水循环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619203U (zh) 壳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782106U (zh) 冷凝器
CN219103197U (zh) 一种具有理疗效果的冷暖出风装置
CN218065295U (zh) 空调器
CN216790381U (zh) 一种带变水温输出的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5909233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09795106U (zh) 一种快速制冷的蒸发器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