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69483U -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69483U
CN215669483U CN202121879089.5U CN202121879089U CN215669483U CN 215669483 U CN215669483 U CN 215669483U CN 202121879089 U CN202121879089 U CN 202121879089U CN 215669483 U CN215669483 U CN 215669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s
main
anchor rod
rib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90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旭阳
杨佳月
张博
赵进刚
孟紫诺
王菲
王恒
张勇学
曹瑞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Construction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Construction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Construction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Construction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790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69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69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69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包括锚孔以及设置于锚孔内的锚杆,锚杆包括三根主筋,两个锚固环,若干十字锁,若干三角箍圈和若干环形箍圈;三根主筋侧面顶部分别与一个锚固环的侧面焊接;三根主筋侧面底部分别与另一个锚固环的侧面焊接;三根主筋的两端端面之间分别等间距焊接有若干十字锁,若干三角箍圈以及若干环形箍圈;十字锁设置于环形箍圈围成的空间内;三角箍圈设置于两相邻的环形箍圈之间。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既保证了钢筋整体稳定性,又较好控制了锚筋的垂直度。

Description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的高速发展,促进着建筑物规模的发展,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成为首选,地下室越深,随之而来是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也越大,设计和施工时必须考虑建筑的抗浮问题。当地下室埋深大,地下水位高,而建筑自重相对轻的时候,就会存在水的浮托力大于建筑的自重,而使建筑整体上浮情况,也有可能使地下室底板在水压力作用下出现开裂漏水。
当建筑物地下室的自重及覆土不能抵消地下水产生的浮力时,通过设置垂直抗浮锚杆,可以消除地下水浮力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地下室的稳定和安全。抗浮锚杆在安装钢筋时如何控制好锚杆钢筋垂直度也成为影响抗浮锚杆施工质量的一大难点。
现有设计中,因抗浮锚杆使用长度较长,现场施工时吊放抗浮锚杆钢筋成为一大难题,设置箍筋的话,因抗浮锚杆一般情况下孔径较小,钢筋束较细,现场钢筋制作条件有限,无法满足箍筋的制作,同时吊放过程中极易发生钢筋因过长造成松散,所以,亟需开发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既保证了钢筋整体稳定性,又较好控制了锚筋的垂直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包括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锚孔内的锚杆,所述锚杆包括三根主筋,两个锚固环,若干十字锁,若干三角箍圈和若干环形箍圈;
三根所述主筋侧面顶部分别与一个所述锚固环的侧面焊接;三根所述主筋侧面底部分别与另一个所述锚固环的侧面焊接;三根所述主筋侧面分别等间距焊接有若干所述十字锁,若干所述三角箍圈以及若干所述环形箍圈;所述十字锁设置于所述环形箍圈围成的空间内;所述三角箍圈设置于两相邻的环形箍圈之间。
优选的,所述十字锁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侧面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筋侧面焊接,且所述第一加强筋两端面分别与所述锚孔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一端与剩余一所述主筋侧面焊接,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焊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两端面分别与所述锚孔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环形箍圈围成的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环形箍圈包括若干根辅助筋;若干根所述辅助筋相互衔接;每根辅助筋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筋侧面焊接;每根所述辅助筋关于所述主筋顶面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三角箍圈包括三根副筋,并且由三根所述副筋头尾相互焊接而成;每根所述副筋与两根所述主筋水平焊接。
优选的,三根所述主筋的顶面相齐平;三根所述主筋的底面相齐平。
优选的,所述主筋的长度为12m-16m。
优选的,所述辅助筋关于所述主筋顶面呈30°-60°倾斜设置。
优选的,任意两根所述副筋的焊接交点分别与所述锚孔孔壁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相互垂直设置,实现了对锚杆的水平等角度的四个方向的支撑,既降低了锚杆的挠度。
锚固环的加入能够实现主筋的顶端的塑型和加固,便于调整主筋的布置,提高锚杆的抗拉强度。
十字锁设置于环形箍圈围成的空间内,两者的搭配实现了锚杆的立体的加固,增强了锚杆的抗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主筋-1,锚固环-2,十字锁-3,第一加强筋-31,第二加强筋-32,三角箍圈-4,副筋-41,环形箍圈-5,辅助筋-51,锚孔-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包括锚孔6以及设置于锚孔6内的锚杆,锚杆包括三根主筋1,两个锚固环2,若干十字锁3,若干三角箍圈4和若干环形箍圈5;
三根主筋1侧面顶部分别与一个锚固环2的侧面焊接;三根主筋1侧面底部分别与另一个锚固环2的侧面焊接,锚固环2的加入能够实现主筋1的顶端的塑型和加固,稳固了锚杆顶端和底端的结构,进一步的便利了主筋1的布置的调整,提高锚杆的抗拉强度;三根主筋1的两端端面之间分别等间距焊接有若干十字锁3,若干三角箍圈4以及若干环形箍圈5;十字锁3设置于环形箍圈5围成的空间内,既充分的利用了狭小的锚孔6内部的空间,也能够使得环形箍圈5增强了三个主筋1的相互连接,提高了锚杆整体的一致性,另外十字锁3设置于环形箍圈5内部,对易变形的锚杆的中部区域进行了重点支撑和加强,两者的搭配实现了锚杆的整体的加固和重点区域的增强,增强了锚杆的抗挠性;三角箍圈4设置于两相邻的环形箍圈5之间。
进一步的,任意两根主筋1之间的间距相等,避免了因为辅助筋51的长度的不同而导致其挠度的不同,进而导致锚杆整体的抵抗不同方向的外力的冲击而产生的形变不同,最终导致影响锚杆的安装和使用;而将等尺寸的辅助筋51连接,实现了辅助筋51的均匀受力,进一步实现了若干根辅助筋51承受的力的平衡,避免了锚杆因为辅助筋51的承受的力的不平衡而导致弯曲。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十字锁3包括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第一加强筋31侧面分别与两根主筋1侧面焊接,且第一加强筋31两端面分别与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第二加强筋32一端焊接并贯穿剩余一主筋1侧面,并与第一加强筋31焊接;第二加强筋32两端面分别与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设置于环形箍圈5围成的空间内。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相互垂直设置,实现了对锚杆的水平等角度的四个方向的支撑,降低了锚杆的挠度。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与主筋1的材质相同,既能够保证与主筋1焊接的融合,也能够保证焊接为一个整体后与混凝土的良好的适配。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环形箍圈5包括若干根辅助筋51;若干根辅助筋51相互衔接;每根辅助筋51分别与两根主筋1侧面焊接;每根辅助筋51关于主筋1顶面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环形箍圈5为若干根辅助筋51绕三根主筋1焊接的立体螺旋的封闭的结构,能够保证主筋1各向受力的平衡。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三角箍圈4包括三根副筋41,并且由三根副筋41头尾相互焊接而成;每根副筋41与两根主筋1水平焊接。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三根主筋1的顶面相齐平;三根主筋1的底面相齐平,主筋1顶面和底面均分别对应齐平,能够保证锚杆的整体性,便于后期工程的施工。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主筋1的长度为12m-16m。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辅助筋51关于主筋1顶面呈30°-60°倾斜设置,实现了利用相同长度的辅助筋51完成更多的主筋1的加强,优化了锚杆的整体结构,降低了使用成本。
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任意两根副筋41的焊接交点分别与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能够对十字锁3做有效的锚孔6侧壁支撑的补充,提高了主筋1受到侧向力弯曲时,能够与十字锁3一起做反向力的支撑补充,还实现了在保证锚杆的扰度的情况下,减少了加强作用的钢筋的使用量。
实施例1
主筋1为型号为HRB400的三根Φ20的钢筋,辅助筋51为Φ8的圆钢,锚固环2为直径48mm,壁厚3mm,高是40mm的钢管,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尺寸均为φ20,长为230mm的钢筋;
三根主筋1按照正三角形结构进行设置,任意两根主筋1之间的距离为50mm,主筋1与锚固环2采用点焊连接固定,整体焊接完成后,能够既保证了钢筋整体稳定性,又较好控制了锚筋的垂直度,同时节约了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包括锚孔(6)以及设置于所述锚孔(6)内的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包括三根主筋(1),两个锚固环(2),若干十字锁(3),若干三角箍圈(4)和若干环形箍圈(5);
三根所述主筋(1)侧面顶部分别与一个所述锚固环(2)的侧面焊接;三根所述主筋(1)侧面底部分别与另一个所述锚固环(2)的侧面焊接;三根所述主筋(1)侧面分别等间距焊接有若干所述十字锁(3),若干所述三角箍圈(4)以及若干所述环形箍圈(5);所述十字锁(3)设置于所述环形箍圈(5)围成的空间内;所述三角箍圈(4)设置于两相邻的环形箍圈(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锁(3)包括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所述第一加强筋(31)侧面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筋(1)侧面焊接,且所述第一加强筋(31)两端面分别与所述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一端与剩余一所述主筋(1)侧面焊接,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31)焊接;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两端面分别与所述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31)和第二加强筋(32)设置于所述环形箍圈(5)围成的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箍圈(5)包括若干根辅助筋(51);若干根所述辅助筋(51)相互衔接;每根辅助筋(51)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筋(1)侧面焊接;每根所述辅助筋(51)关于所述主筋(1)顶面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箍圈(4)包括三根副筋(41),并且由三根所述副筋(41)头尾相互焊接而成;每根所述副筋(41)与两根所述主筋(1)水平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三根所述主筋(1)的顶面相齐平;三根所述主筋(1)的底面相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筋(1)的长度为12m-16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筋(51)关于所述主筋(1)顶面呈30°-60°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根所述副筋(41)的焊接交点分别与所述锚孔(6)孔壁滑动连接。
CN202121879089.5U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Active CN215669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9089.5U CN215669483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9089.5U CN215669483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69483U true CN215669483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51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9089.5U Active CN215669483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69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0545B (zh) 装配式混凝土桥墩
CN114033111A (zh) 装配式挑檐斜屋面及其安装、施工方法
CN215669483U (zh) 一种抗浮锚杆杆身垂直度控制装置
CN213682141U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11113669U (zh) 一种预应力钢筋砼护壁桩
KR100819504B1 (ko) 섬유강화플라스틱을 이용한 콘크리트복합체와 지지구조물의 연결방법
CN210049399U (zh) 一种榫铆预制柱快速装配连接结构
CN112112188A (zh) 海上风电多边形筒型基础
CN202023192U (zh) 一种预应力方桩
CN111270682A (zh) 具有高竖向承载力的地下连续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001217U (zh) 一种抗震性良好的混凝土桩钢梁结构
CN212670601U (zh) 一种扁管模板系统
CN219157706U (zh) 一种基坑边坡防护体系
CN214005653U (zh) 一种端部内置横向连接结构的钢管夹芯混凝土桩
CN219450718U (zh) 一种大孔径扩大头增强型抗浮锚杆
CN213625674U (zh) 海上风电多边形筒型基础
CN113756256B (zh) 一种水利大坝抗震结构
CN216999828U (zh) 一种混凝土墙
CN212026230U (zh) 一种方形灌注桩
CN212506237U (zh) 一种加固型钻孔灌注桩
CN216041118U (zh) 桩基钢筋笼抗浮装置
CN219753249U (zh) 环形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0177516U (zh) 一种无腰梁π形预制桩锚支护结构
CN220134829U (zh) 一种水表管的悬空保护结构
CN219840077U (zh) 一种抗浮锚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