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8213U - 冷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冷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8213U
CN215638213U CN202121478683.3U CN202121478683U CN215638213U CN 215638213 U CN215638213 U CN 215638213U CN 202121478683 U CN202121478683 U CN 202121478683U CN 215638213 U CN215638213 U CN 215638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ir
pipe
ventilation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86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万朋
俞国新
殷纪强
韩聪
常云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86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8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8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8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藏设备包括:侧帮板、冷凝盘管、通风管道和风机。通风管道设置于侧帮板上,且冷凝盘管设置于通风管道内;风机设置于通风管道内。在冷藏设备上设置通风管道,通过将冷凝盘管设置于通风管道内,在通风管道内设置风机,在通风管道内形成对流,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的散热效果,可以无缝替换现有的自然冷却盘管,在小容量冰箱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冷凝盘管材料用量,另一方面改善冷凝效果,保证压缩机高效运行;在大容量冰箱:一方面减少了副冷凝器的使用,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压机工作环境,保证压机的高效可靠运行,增强产品竞争力。

Description

冷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藏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无霜冰箱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而冰箱在冷凝器结构上主要采用小容量冰箱采用侧帮自然冷却盘管,中大型冰箱采用压机室副冷凝器加侧帮自然冷却盘管的结构,在小容量冰箱中,只采用自然冷却盘管,由于保温材料的遮挡,换热面积理论上只有一半,冷却效果差,且成本高;中大容量的冰箱在压机室增加了副冷凝器,占用了压机室空间并且产生的热量导致压机室升温,影响压缩机的高效率运行,既增加了成本又占用了空间。
可见,如何在不占用压机室空间,不改变压机室温度,不改变冰箱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藏设备,以不占用压机室空间,不改变压机室温度,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设备包括:侧帮板、冷凝盘管、通风管道和风机。通风管道设置于侧帮板上,且冷凝盘管设置于通风管道内;风机设置于通风管道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藏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冷藏设备上设置通风管道,通过将冷凝盘管设置于通风管道内,在通风管道内设置风机,在通风管道内形成对流,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的散热效果,可以无缝替换现有的自然冷却盘管,在小容量冰箱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冷凝盘管材料用量,另一方面改善冷凝效果,保证压缩机高效运行;在大容量冰箱:一方面减少了副冷凝器的使用,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压机工作环境,保证压机的高效可靠运行,从而在不占用压机室空间,不改变压机室温度,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机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藏设备的底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通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凝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凝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帮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侧帮板;200、冷凝盘管;201、换热翅片;300、通风管道;301、防尘罩;302、弯管部;303、进风管;304、出风管;400、风机;500、压机室;501、压缩机;502、进风组件;503、进口端;504、第一出口端;505、第二出口端;506、进风风机;600、保温仓;601、集风管道;602、净化模块;603、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藏设备,包括:侧帮板100、冷凝盘管200、通风管道300和风机400。通风管道300设置于侧帮板100上,且冷凝盘管200设置于通风管道300内;风机400设置于通风管道300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藏设置,在冷藏设备上设置通风管道300,通过将冷凝盘管200设置于通风管道300内,在通风管道300内设置风机400,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可以无缝替换现有的自然冷却盘管,在小容量冰箱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冷凝盘管200材料用量,另一方面改善冷凝效果,保证压缩机501高效运行;在大容量冰箱:一方面减少了副冷凝器的使用,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压机工作环境,保证压机的高效可靠运行,从而在不占用压机室500空间,不改变压机室500温度,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设置于侧帮板100上,且通风管道300整体具有与侧帮板100平行的开口,冷凝盘管200通过开口安装于通风管道300内,且具有开口的一侧安装于冷藏设备的侧壁上。这样,将通风管道300设置于侧帮板100上,能够减少通风管道300在冷藏设备内所占用的空间,通风管道300整体具有与侧帮板100平行的开口,冷凝盘管200通过开口安装于通风管道300内,能够对通风管道300进行拆卸,便于对通风管道300内部及冷凝盘管200进行清洁,防止通风管道300内部灰尘过多,影响内部气流的流通,进而影响对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通过通风管道300的开口能够及时对其内部进行清理,使气流流通的更加顺畅。
可选地,冷凝盘管200通过铝箔胶带固定于通风管道300内。这样,铝箔胶带本身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够帮助冷凝盘管200更好的散热,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率,并且其具有黏性好、附着力强和抗老化等多种特点,使冷凝盘管200能够更好的固定在通风管道300内,能够提高冷凝盘管200的稳定性。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设置于冷藏设备的顶端。这样,将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设置于冷藏设备的顶端,通过风机400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使冷藏设备的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排出,并且结合热空气具有上升的趋势,将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设置于冷藏设备的顶端,可使通风管道300内的气流更顺畅,提高通风效果,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提高冷藏设备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上侧设有防尘罩301。这样,在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设置防尘罩301,能够防止外界灰尘对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造成堵塞,影响通风管道300内的气流的正常流出,对换热效率造成影响。
可选地,风机400为轴流风机,且设置于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这样,轴流风机具有能耗低、体积小、效率高和降温效率高等多个特点,将风机400设置为轴流风机,能够减少风机400在冷藏设备中所占用的空间和能量,将风机400设置于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能够在风机400工作时,能够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并通过风机400将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排出,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风机400通过牛皮纸胶带固定于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处的侧帮板100上。这样,通过牛皮纸胶带对风机400道进行固定,牛皮纸胶带具有防水、黏性高、耐候性能稳定等多种特点,能够使风机400更加稳定的固定在通风管道300上,将风机400设置在出风端处的侧帮板100上,能够减少风机400在冷藏设备内的空间占用,还能够便于风机400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对冷凝盘管200进行换热,使其快速进行冷却,从而在不占用压机室500空间,不改变压机室500温度,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
结合图3-4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通风管道300的进风端设置于冷藏设备的压机室500的进风口处。这样,在压缩机501工作时,由于压机室500会内产生大量热量,使压机室500内温度过高影响压缩机501的工作效率,进而对其造成损害,通过在压机室500内设置进风口,能够对压机室500内部进行换热,将通风管道300的进风端设置在压机室500的进风口处,使气流进入压机室500进风口处时,能够同时进入通风管道300,为压机室500和通风管道300提供气流,采用一个整体的进风口使压机室500和通风管道300同时进风,能够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冷藏设备的换热需求,提高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地,通风管道300的进风端设置于冷藏设备的压机室500的进风口处是指,通风管道300的进风端与压机室500的进风口紧邻,形成一个总进风口。这样,使气流进入总进风口时,能够同时为压机室500和通风管道300提供气流,对压缩机501和冷凝盘管200同时进行换热,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冷藏设备的换热需求,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压机室500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组件502,进风组件502包括:进口端503、第一出口端504和第二出口端505,进口端503与压机室500的进风口连通,第一出口端504与压机室500内部连通,第二出口端505与通风管道300连通。这样,气流进入进口端503后,分别进入第一出口端504和第二出口端505,一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出口端504进入压机室500内,对压缩机501进行散热,另一部分气流通过第二出口端505进入通风管道300内,对冷凝盘管200进行散热,通过设置进风组件502,能够提高整体的散热效率,改善压缩机501及冷凝盘管200的工作环境。
可选地,进风组件502还包括进风风机506。进风风机506设置于进口端503上。这样,通过设置进风风机506,能够提高整体的进风效率,使气流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至通风管道300与压机室500内,对冷凝盘管200和压缩机501进行换热,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结合图5-7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通风管道300全部设置于侧帮板100内部或部分突出侧帮板100。这样,通风管道300全部设置于侧帮板100内,能够保持侧帮板100表面的平整,通过风机400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使冷藏设备的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排出,提高冷藏设备的制冷效果,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换热需求;通风管道300部分突出侧帮板100,可以使通风管道300与外部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增大其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提高冷藏设备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一半突出侧帮板100。这样,能够有效减增大通风管道300与外部的换热面积,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全部设置于侧帮板100内部。这样,在小容量冰箱中,因不需要压缩机501始终处在高频率工作中,将通风管道300全部设置于侧帮板100内部,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满足冷藏设备的冷凝盘管200的换热需求,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侧帮板100外壁对应通风管道300的位置均匀分布有多个通风口。这样,在侧帮板100外壁设有多个通风口,使通风管道300能够与外界的气流进行接触,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通风管道300包括:弯管部302、进风管303和出风管304。弯管部302为圆形结构,且直径大于冷凝盘管200的直径,冷凝盘管200设置于弯管部302内;进风管303连通弯管部302的一端;出风管304连通弯管部302的另一端。这样,弯管部302的直径大于冷凝管盘管的直径,使冷凝盘管200能够设置于弯管部302内,在通风管道300内形成对流,由于冷凝盘管200自身也多为弯曲结构,与弯管部302能够更好的匹配,利用通风增强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果,在弯管部302的一端设有进风管303,进风管303能够将气流带入弯管部302内,气流能够吸收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后通过设置在通风管道300另一端的出风管304将弯管部302内吸收热量的气流排出,达到对冷凝盘管200散热的效果,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地,进风管303连通弯管部302的一端,出风管304连通弯管部302的另一端是指,进风管303连通弯管部302的下端,出风管304连通弯管部302的上端。这样,使气流可通过进风管303进入弯管部302内,再通过出风管304排出,使气流能够在弯管部302内更好的与冷凝盘管200接触换热,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弯管部30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冷凝盘管200的直径的1.5倍,小于或等于冷凝盘管200直径的3倍。这样,将弯管部302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冷凝盘管200的直径的1.5倍,能够使弯管部302内容纳更多的气流,提高气流与冷凝盘管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将弯管部302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或等于冷凝盘管200直径的3倍,在保证对冷凝盘管200的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少弯管部302的空间占用。
可选地,弯管部302的直径是冷凝盘管200直径的2倍。这样,将弯管部302的直径设置为冷凝盘管200直径的两倍,能够增大弯管部302内部面积,使弯管部302内容纳更多的气流,提高气流吸收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的效率,进而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弯管部302的空间占用,不改变冷藏设备整体结构。
在一些实时例中,冷凝盘管200上设置有换热翅片201。这样,在大容量冰箱内,因冰箱容量较大,使压缩机501的工作频率较快,导致冷凝盘管20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通过在冷凝盘管200上设置换热翅片201,使换热翅片201能够对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当气流进入通风管道300内时,可对换热翅片201及冷凝盘管200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后通过风机400将其排出通风管道300内,通过设置换热翅片201一方面提高冷凝盘管200整体的换热效率减少了副冷凝器的使用,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压缩机501工作环境,保证压缩机501的高效可靠运行。
可选地,换热翅片201为条形,且平行于冷凝盘管200。这样,将换热翅片201设置为条形,能够增大换热翅片201的受热面积,进而提高气流与冷凝盘管200的接触面积,同时使气流能够进入换热翅片201与冷凝盘管200之间的缝隙,将冷凝盘管200与换热翅片201内的热量带出冷藏设备,提高整体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翅片201长度与冷凝盘管200的长度相等。这样,将换热翅片201的长度设置为与冷凝盘管200的长度相等,能够增大冷凝盘管200和换热翅片201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翅片201设置于冷凝盘管200朝向侧帮板100外侧的半边上。这样,将换热翅片201设置在冷凝盘管200朝向侧帮板100的半边,能够增大气流与冷凝盘管200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换热效率,在另一半边不设置换热翅片201,能够减少空气阻力,使气流能够快速通过通气管道,对冷凝盘管200进行换热,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减少换热翅片201的材料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改善冷凝效果。
可选地,换热翅片201设有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201之间具有设定间隙。这样,设置多个换热翅片201能够增大冷凝盘管20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在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201之间设有设定间隙,使气流能够顺利通过设定间隙进入多个换热翅片201中间,将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冷藏设备外,提高冷凝盘管200的换热效率。
在另一些实时例中,冷凝盘管200为光管。这样,在小容量冰箱内,因冰箱容量较小,无需压缩机501进行高频率工作,采用光管套设在冷凝盘管200上,减少通风管道300内的空气阻力,一方面可以减少冷凝盘管200材料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改善冷凝效果。
可以理解的,上述光管为现有技术中表面较为光滑的管道。这样,能够有效减少通风管道300内的空气阻力,便于气流能够快速通过通气管道,将冷凝盘管200内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冷藏设备,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图8-9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冷藏设备顶端设有保温仓600,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与保温仓600连通。这样,气流能够将通风管道300内冷凝盘管200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冷藏设备,在冷藏设备顶端设有保温仓600,能够对气流所带出的热量进行储藏,通过压缩机501不断的工作,能够为保温仓600提供足够的热量,便于对食物、物品等进行保温,通过设置保温仓600,能够对冷藏设备所排出的热量进行回收,减少热量浪费,使整体更加节能环保。
可选地,保温仓600通过集风管道601与通风管道300连通,且集风管道601内部还设有净化模块602。这样,保温仓600通过集风管道601与通风管道300连通,能够对冷藏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流进行回收利用,为防止通风管道300内的灰层、细菌等污染物跟随气流一起进入保温仓600内,对保温仓600内造成污染,在集风管道601的内部设有净化模块602,对通风管道300内的气流进行净化,保持保温仓600内的环境,更好的对保温仓600内的食物、物品等进行保温。
可选地,保温仓600上设有排气口603。这样,通风管道300内的热气流进入保温仓600内,提高保温仓600内温度后,可以通过排气口603排出,保证通风管道300内气流的通畅性。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冷藏设备,包括:侧帮板(100)和冷凝盘管(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风管道(300),设置于所述侧帮板(100)上,且所述冷凝盘管(200)设置于所述通风管道(300)内;
风机(400),设置于所述通风管道(30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设置于所述冷藏设备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00)为轴流风机,且设置于所述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300)的进风端设置于所述冷藏设备的压机室(500)的进风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300)全部设置于所述侧帮板(100)内部或部分突出所述侧帮板(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300)包括:
弯管部(302),为圆形结构,且直径大于所述冷凝盘管(200)的直径,所述冷凝盘管(200)设置于所述弯管部(302)内;
进风管(303),连通所述弯管部(302)的一端;
出风管(304),连通所述弯管部(302)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盘管(200)上设置有换热翅片(2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201)为条形,且平行于所述冷凝盘管(20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201)设置于所述冷凝盘管(200)朝向所述侧帮板(100)外侧的半边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冷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设备顶端设有保温仓(600),所述通风管道(300)的出风端与所述保温仓(600)连通。
CN202121478683.3U 2021-06-30 2021-06-30 冷藏设备 Active CN215638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683.3U CN215638213U (zh) 2021-06-30 2021-06-30 冷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8683.3U CN215638213U (zh) 2021-06-30 2021-06-30 冷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8213U true CN215638213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8683.3U Active CN215638213U (zh) 2021-06-30 2021-06-30 冷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8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04150U (zh) 一种双系统节能的机柜散热空调
CN106556059A (zh) 一种无风或微风空调室内机
CN204853609U (zh) 一种油烟机
CN216897531U (zh) 空调器
CN204612012U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2328614U (zh) 一种带旁通的新型家用热回收型新风换气机
CN201652624U (zh) 冷热兼顾的窗式空调器
CN215638213U (zh) 冷藏设备
WO2024002087A1 (zh) 冰箱
CN102207311A (zh) 冷热兼顾的窗式空调器
CN20945910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02192562A (zh) 冷热兼顾的窗式空调器
CN104197416A (zh) 机房热气流室外冷却交换装置
CN201318893Y (zh) 一种换热单元
CN209151459U (zh) 送风装置
CN201621795U (zh) 一种半导体致冷的小型空调器
CN208971890U (zh)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CN206875670U (zh) 一种智能散热交换机
CN112888250A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
CN206542690U (zh) 一种低能耗的电气室制冷装置
CN205980070U (zh) 一种菌菇房专用制冷及新风集成式室外机组
CN201246925Y (zh) 一种套片式散热器
CN219713544U (zh) 空调器、空调器室外机及其冷却装置
CN217785401U (zh)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
CN217402688U (zh) 一种空调挂机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