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5205U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05205U CN215605205U CN202022748145.3U CN202022748145U CN215605205U CN 215605205 U CN215605205 U CN 215605205U CN 202022748145 U CN202022748145 U CN 202022748145U CN 215605205 U CN215605205 U CN 2156052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part
- connecting hole
- temperature
- heat insulating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变锅盖把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盖不可以判断锅内温度,容易烫伤人手的问题。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包括主体,主体上开设有主体连接孔,且主体连接孔为通孔,主体连接孔内嵌设有连接柱,连接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热垫,主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配合隔热垫使用的隔热垫卡圈,连接柱的底部开设有螺丝连接孔,主体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圈,且隔热圈的顶部开设有配合主体使用的凹槽,并且隔热圈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孔,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导热连接螺丝,导热连接螺丝通过连接孔贯穿隔热圈底部。本实用新型可以判断锅内的温度,防止人体在不知道温度的情况下去触摸锅盖,造成烫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背景技术
锅盖一般为圆形,中间有把手。锅盖的质地古时大多是木制,一般都是金属,以铝质常见,在云南地区也有草做的类似于草帽的锅盖。锅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锅内物质的温度,并起到防止锅内物质因受热等因素引起的液体飞溅,蒸汽外逸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锅盖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判断锅内的温度,需要将锅盖拿开才可以知道,使用起来较为的不方便,判断不到锅内温度,人体拿锅盖的时候,容易将手烫伤,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温变锅盖把手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变锅盖把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盖不可以判断锅内温度,容易烫伤人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包括主体,主体上开设有主体连接孔,且主体连接孔为通孔,主体连接孔内嵌设有连接柱,连接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热垫,主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配合隔热垫使用的隔热垫卡圈,连接柱的底部开设有螺丝连接孔,主体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圈,且隔热圈的顶部开设有配合主体使用的凹槽,并且隔热圈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孔,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导热连接螺丝,导热连接螺丝通过连接孔贯穿隔热圈底部,且导热连接螺丝的延伸端通过主体连接孔贯穿主体的底部,并且导热连接螺丝的延伸端与螺丝连接孔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优选的,导热连接螺丝上套设有密封垫和垫圈,密封垫和垫圈位于导热连接螺丝和隔热圈之间,且密封垫位于垫圈上方。
优选的,隔热垫和连接柱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隔热圈和隔热垫均为温变材料。
优选的,密封垫的直径大于连接孔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的直径。
优选的,垫圈的直径大于密封垫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将连接柱插入到主体上主体连接孔中,隔热垫被隔热垫卡圈挡住不进入到主体连接孔中,然后将导热连接螺丝通过连接孔贯穿隔热圈,然后再穿过需要安装的锅盖(未示出),再从主体底部插入到主体连接孔中,通过螺丝连接孔进行固定。
1、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热垫、连接柱、螺丝连接孔、隔热圈、导热连接螺丝、凹槽和连接孔之间的配合,将把手固定在锅盖(未示出)上,便于判断锅内的温度,防止在不知道温度的情况下,人用手去拿锅盖(未示出)造成烫伤,对人体造成伤害。
2、通过设置密封垫和垫圈,防止蒸汽从锅盖(未示出)上泄漏,影响对锅内温度的判断,同时也防止蒸汽泄漏造成锅内物体蒸煮效率过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垫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圈的俯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中垫圈的俯视图。
图中:1、隔热垫;2、连接柱;3、主体;4、隔热圈;5、密封垫;6、垫圈;7、导热连接螺丝;8、螺丝连接孔;9、隔热垫卡圈;10、主体连接孔;11、连接孔;1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利一
参照图1-5,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包括主体3,主体3上开设有主体连接孔10,且主体连接孔10为通孔,主体连接孔10内嵌设有连接柱2,连接柱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热垫1,主体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配合隔热垫1使用的隔热垫卡圈9,连接柱2的底部开设有螺丝连接孔8,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圈4,且隔热圈4的顶部开设有配合主体3使用的凹槽12,并且隔热圈4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孔11,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导热连接螺丝7,导热连接螺丝7通过连接孔11贯穿隔热圈4底部,且导热连接螺丝7的延伸端通过主体连接孔10贯穿主体3的底部,并且导热连接螺丝7的延伸端与螺丝连接孔8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隔热垫1和连接柱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隔热圈4和隔热垫1均为温变材料。
具体的,将连接柱2插入到主体3上主体连接孔10中,隔热垫1被隔热垫卡圈9挡住不进入到主体连接孔10中,然后将导热连接螺丝7通过连接孔11贯穿隔热圈4,隔热圈4通过凹槽12套在主体3的底部,,然后再穿过需要安装的锅盖(未示出),再从主体3底部插入到主体连接孔10中,通过螺丝连接孔8进行固定,通过隔热垫1、连接柱2、螺丝连接孔8、隔热圈4、导热连接螺丝7、凹槽12和连接孔11之间的配合,将把手固定在锅盖(未示出)上,便于判断锅内的温度,防止在不知道温度的情况下,人用手去拿锅盖(未示出)造成烫伤,对人体造成伤害。
实施例二
参照图1-2和图6,导热连接螺丝7上套设有密封垫5和垫圈6,密封垫5和垫圈6位于导热连接螺丝7和隔热圈4之间,且密封垫5位于垫圈6上方。密封垫5的直径大于连接孔11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4的直径。垫圈6的直径大于密封垫5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4的直径。
具体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连接柱2插入到主体3上主体连接孔10中,隔热垫1被隔热垫卡圈9挡住不进入到主体连接孔10中,然后将导热连接螺丝7通过连接孔11贯穿隔热圈4,隔热圈4通过凹槽12套在主体3的底部,再穿过密封垫5和垫圈6,然后再穿过需要安装的锅盖(未示出),再从主体3底部插入到主体连接孔10中,通过螺丝连接孔8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密封垫5和垫圈6,防止蒸汽从锅盖(未示出)上泄漏,影响对锅内温度的判断,同时也防止蒸汽泄漏造成锅内物体蒸煮效率过慢,提高锅盖(未示出)的密封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包括主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上开设有主体连接孔(10),且主体连接孔(10)为通孔,所述主体连接孔(10)内嵌设有连接柱(2),所述连接柱(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热垫(1),所述主体(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配合隔热垫(1)使用的隔热垫卡圈(9),所述连接柱(2)的底部开设有螺丝连接孔(8),所述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圈(4),且隔热圈(4)的顶部开设有配合主体(3)使用的凹槽(12),并且隔热圈(4)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孔(11),所述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导热连接螺丝(7),所述导热连接螺丝(7)通过连接孔(11)贯穿隔热圈(4)底部,且导热连接螺丝(7)的延伸端通过主体连接孔(10)贯穿主体(3)的底部,并且导热连接螺丝(7)的延伸端与螺丝连接孔(8)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连接螺丝(7)上套设有密封垫(5)和垫圈(6),所述密封垫(5)和垫圈(6)位于导热连接螺丝(7)和隔热圈(4)之间,且密封垫(5)位于垫圈(6)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垫(1)和连接柱(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4)和隔热垫(1)均为温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5)的直径大于连接孔(11)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4)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变锅盖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6)的直径大于密封垫(5)的直径且小于隔热圈(4)的直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48145.3U CN215605205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48145.3U CN215605205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05205U true CN215605205U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9887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48145.3U Active CN215605205U (zh) | 2020-11-24 | 2020-11-24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05205U (zh) |
-
2020
- 2020-11-24 CN CN202022748145.3U patent/CN2156052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02600U (zh) | 一种具有感温功能的锅 | |
US20040184511A1 (en) | Cooking pan | |
CN215605205U (zh)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
CN112220376A (zh) | 一种温变锅盖把手 | |
CN208355196U (zh) | 一种分体式电磁升降火锅 | |
CN211748956U (zh) | 一种降糖装置及安装有该降糖装置的电饭煲 | |
CN207693455U (zh) | 一种焖锅的锅盖 | |
CN211047266U (zh) | 一种石墨烯加热器皿 | |
CN209995957U (zh) | 一种简捷式开盖方便的电压力锅 | |
CN205903171U (zh) | 一种新型双层电热壶 | |
CN209031947U (zh) | 陶锅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1324379U (zh) | 一种新型防溢水触电的电水壶 | |
CN215738355U (zh) | 一种均温陶瓷涂层电饭煲内胆 | |
CN205903165U (zh) | 一种多功能蒸汽锅 | |
CN221903160U (zh) | 一种双层隔热玻璃饮水杯 | |
CN219661385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儿童保温杯 | |
CN210330178U (zh) | 一种带有保温罩盖的组合式陶瓷盘 | |
CN218074523U (zh) | 奶锅的防溢奶结构及奶锅 | |
CN210902604U (zh) | 一种增加再加热装置的电热水壶 | |
CN218683812U (zh) | 一种电热锅测温装置 | |
CN213464694U (zh) | 一种防滑隔热的厨房用加热容器 | |
CN212186169U (zh) | 一种具有蒸煮功能的热水壶 | |
CN212117850U (zh) | 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不锈钢锅 | |
CN214104178U (zh) | 一种家用多功能锅盖 | |
CN220275368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煮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