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94049U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94049U
CN215594049U CN202121903669.3U CN202121903669U CN215594049U CN 215594049 U CN215594049 U CN 215594049U CN 202121903669 U CN202121903669 U CN 202121903669U CN 215594049 U CN215594049 U CN 215594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pile
steel sheet
foundation
c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036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成义
陈利平
赵利兴
孙玮
田博文
崔晓轩
黄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036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94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94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940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护壁,设置在基坑周向内侧,所述基坑护壁包括: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侧,一端插入基坑底部;钢板桩止水带,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的外侧;降水井,设置在所述钢板桩止水带的外侧;还包括:冠梁,所述钻孔灌注桩远离所述基坑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冠梁相连接,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还包括:第一支撑柱,两端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上;第二支撑柱,一端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另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钻孔灌注桩之间缺少联系,造成钻孔灌注桩基坑护壁稳定性较差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质情况差、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较深、地下水位浅且水量丰富等特殊条件下的构筑物基础、框架桥及管线等工程施工,如何确保基坑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再考虑工期、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基坑开挖支护方法配合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一次成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钻孔灌注桩3,若干个钻孔灌注桩3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基坑1内侧,形成基坑护壁2,用于基坑支护;钢板桩止水带4,在钻孔灌注桩3的外侧设置钢板桩止水带4用于隔水;降水井5,设置在钢板桩止水带4外侧用于基坑降水。
上述方案中相隔一定距离的钻孔灌注桩之间缺少联系,造成由若干钻孔灌注桩组成的基坑护壁稳定性较差,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容易造成基坑护壁坍塌,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差、支护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钻孔灌注桩之间缺少联系,造成钻孔灌注桩基坑护壁稳定性较差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基坑护壁,设置在基坑周向内侧,所述基坑护壁包括: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侧,一端插入基坑底部;
钢板桩止水带,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的外侧;
降水井,设置在所述钢板桩止水带的外侧;
还包括:
冠梁,所述钻孔灌注桩远离所述基坑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冠梁相连接,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一支撑柱,两端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上;
第二支撑柱,一端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另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
可选地,所述冠梁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
可选地,所述钢板桩止水带包括:拉森钢板桩,若干所述拉森钢板桩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所述钢板桩止水带。
可选地,所述拉森钢板桩深度大于所述基坑深度。
可选地,所述降水井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
可选地,所述降水井深度大于所述拉森钢板桩深度。
可选地,所述钻孔灌注桩与所述冠梁通过钢筋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冠梁为钢筋混凝土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护壁,设置在基坑周向内侧,所述基坑护壁包括: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侧,一端插入基坑底部;钢板桩止水带,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的外侧;降水井,设置在所述钢板桩止水带的外侧;还包括:冠梁,所述钻孔灌注桩远离所述基坑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冠梁相连接,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
本申请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由若干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而成的基坑护壁设置在基坑周向内侧,钢板桩止水带设置在基坑护壁的外侧,用于隔绝地下水,降水井设置在钢板桩止水带的外侧,利用降水井把基坑周围的一定区域的水位降低,减小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再由设置在钻孔灌注桩顶端的冠梁将若干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使得相隔一定距离的钻孔灌注桩之间相互联系,提高由若干钻孔灌注桩组成的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能够避免基坑护壁坍塌,提高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产生理想的支护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柱,两端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上;第二支撑柱,一端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另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柱上。
本申请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还设置有第一支撑柱,两端横向安装在冠梁上,用于支撑设置在钻孔灌注桩顶端的冠梁,由于冠梁将若干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第一支撑柱便能对钻孔灌注桩起到支护作用,同时在第一支撑柱下方适当位置设置第二支撑柱用于分担第一支撑柱自身的重量,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共同配合,进一步提高由若干钻孔灌注桩组成的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基坑护壁坍塌。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冠梁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
在冠梁上设置支撑座,并将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用于固定第一支撑柱的位置,使得第一支撑柱能够稳定地对由若干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而成的基坑护壁起到支护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柱两端从冠梁上的接触位置滑落,配合冠梁进一步提高由若干钻孔灌注桩组成的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基坑护壁坍塌。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钢板桩止水带包括:拉森钢板桩,若干所述拉森钢板桩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所述钢板桩止水带。
将若干拉森钢板桩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钢板桩止水带,并将钢板桩止水带设置在基坑护壁的外侧,利用了拉森钢板桩的隔水效果,起到了止水帷幕的作用,用于隔绝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内,同时也配合由若干钻孔灌注桩间隔设置而成的基坑护壁起到支护作用。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拉森钢板桩深度大于所述基坑深度。
设置拉森钢板桩深度大于基坑深度,极大程度隔绝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内,防止钻孔灌注桩间的土流失造成基坑护壁坍塌,提高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降水井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
为了利用降水井把基坑周围的一定区域的水位降低,减小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在降水井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将地下水最大程度地引入到降水井中,进一步减小地下水渗透到基坑内的可能性。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降水井深度大于所述拉森钢板桩深度。
设置降水井深度大于拉森钢板桩深度,将地下水位降低到拉森钢板桩以下,最大程度隔绝地下水,减小地下水渗透到拉森钢板桩的可能性,进一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内,防止钻孔灌注桩间的土流失造成基坑护壁坍塌,提高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所述钻孔灌注桩与所述冠梁通过钢筋相连接。
在施工冠梁前,需破除钻孔灌注桩顶部桩头部分混凝土并露出桩身钢筋,施工冠梁直接与钻孔灌注桩自身的钢筋部分相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冠梁将若干钻孔灌注桩横向连接成一体,提高由若干钻孔灌注桩组成的基坑护壁整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能够避免基坑护壁坍塌,提高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产生理想的支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钢板桩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钻孔灌注桩与冠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坑;2、基坑护壁;3、钻孔灌注桩;4、钢板桩止水带;5、降水井;6、冠梁;7、第一支撑柱;8、第二支撑柱;9、支撑座;10、拉森钢板桩;11、透水性材料;12、基坑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
基坑护壁2,设置在基坑1周向内侧,所述基坑护壁2由若干后续钻孔灌注桩3围绕所述基坑1周向间隔设置而成。
所述基坑护壁2包括:
钻孔灌注桩3,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坑1内侧,一端插入基坑底部12,所述钻孔灌注桩3为钢筋混凝土桩,由地面施工插入到所述基坑底部12,所述钻孔灌注桩3之间有一定间隔。
具体地,采用直径φ1000mm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3作为基坑护壁2,桩中心间距1400mm。因桩间土自上向下粉质黏土、黏土、砂性土,容易出现塌方、流失等现象,为防止桩基土在基坑1开挖完成后出现塌方,基坑1内侧壁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随基坑1土方分层开挖分层施工,所述钢筋网横向采用钢筋锚进桩身,横向长度1400mm,竖向宽度1500mm。喷射混凝土厚度为50mm,混凝土标号C20。
钢板桩止水带4,如图3所示,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2的外侧,用于隔绝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1内。
降水井5,设置在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的外侧,所述降水井5深20m,基坑1长方向设置间距15m,短方向设置间距12m,利用所述降水井5把所述基坑1周围的一定区域的水位降低,减小地下水对所述基坑1的影响,进一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所述基坑1内。同时在所述基坑1内中间处平分设置两口所述降水井5,对所述基坑1区域进行深井降水,便于开挖所述基坑1。
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冠梁6,所述钻孔灌注桩3远离所述基坑底部12的一端与所述冠梁6相连接,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横向连接成一体。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钻孔灌注桩3,若干个钻孔灌注桩3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基坑1内侧,形成基坑护壁2,用于基坑支护;钢板桩止水带4,在钻孔灌注桩3的外侧设置钢板桩止水带4用于隔水;降水井5,设置在钢板桩止水带4外侧用于基坑降水。
上述方案中相隔一定距离的钻孔灌注桩3之间缺少联系,造成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组成的基坑护壁2稳定性较差,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容易造成基坑护壁2坍塌,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差、支护效果不理想。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由设置在钻孔灌注桩3顶端的冠梁6将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横向连接成一体,使得相隔一定距离的所述钻孔灌注桩3之间相互联系,提高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组成的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能够避免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提高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产生理想的支护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柱7,两端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6上,用于支撑设置在所述钻孔灌注桩3顶端的冠梁6,由于所述冠梁6将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横向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支撑柱7便能对所述钻孔灌注桩3起到支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就所述第一支撑柱7的材质不做限制,可以是钢管,钢筋混凝土桩等,以能够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6上对所述冠梁6产生支撑作用为目的。
第二支撑柱8,一端插入所述基坑底部12,另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柱7上,在所述第一支撑柱7下方适当位置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8用于分担所述第一支撑柱7自身的重量,所述第一支撑柱7和所述第二支撑柱8共同配合,进一步提高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组成的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避免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同样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就所述第二支撑柱8的材质不做限制,可以是钢管,钢筋混凝土桩等,以能够设置分担所述第一支撑柱7自身的重量为目的。
具体地,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式:钻孔灌注桩3施工—放坡开挖至桩顶标高—拉森钢板桩10与降水井5施工—冠梁6施工—基坑区域深井降水—基坑1首次开挖(上层3米)—支撑柱施工—基坑1继续开挖—基坑底部12清土。本实施例提供的施工方式在钢筋混凝土钻孔护壁桩施工完成后,及时开挖基坑1至钻孔灌注桩3桩顶,然后进行拉森钢板桩10和降水井5的施工,有效的减少了拉森钢板桩10的桩长,即拉森钢板桩10入土深度,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时相对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冠梁6上设置有支撑座9,所述第一支撑柱7安装在所述支撑座9上。
在冠梁6上设置支撑座9,并将所述第一支撑柱7安装在所述支撑座9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柱7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柱7能够稳定地对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间隔设置而成的所述基坑护壁2起到支护作用,避免所述第一支撑柱7两端从所述冠梁6上的接触位置滑落,配合所述冠梁6进一步提高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组成的所述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避免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
具体地,对支撑座9自身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柱7自身的支撑动作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包括:
拉森钢板桩10,若干所述拉森钢板桩10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所述拉森钢板桩10,型号为SP-Ⅳ400×170×15.5mm,桩长12m。相邻两所述拉森钢板桩10之间通过自身结构相互嵌套,通过这种方式将若干所述拉森钢板桩10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并将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2的外侧,利用了所述拉森钢板桩10的隔水效果,起到了止水帷幕的作用,用于隔绝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1内,同时也配合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间隔设置而成的所述基坑护壁2起到支护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大于所述基坑1深度。
设置拉森钢板桩10深度大于基坑1深度,极大程度隔绝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1内,防止所述钻孔灌注桩3间的土流失造成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提高所述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
具体地,设置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大于所述基坑1深度,将部分地下水隔绝在基坑底部12深度以下,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坑1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降水井5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11。
为了利用降水井5把基坑1周围的一定区域的水位降低,减小地下水对所述基坑1的影响,在所述降水井5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11,将地下水最大程度地引入到所述降水井5中,进一步减小地下水渗透到所述基坑1内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降水井5深度大于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
设置降水井5深度大于拉森钢板桩10深度,将地下水位降低到所述拉森钢板桩10以下,最大程度隔绝地下水,减小地下水渗透到所述拉森钢板桩10的可能性,进一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所述基坑1内,防止所述钻孔灌注桩3间的土流失造成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提高所述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
具体地,设置降水井5深度大于拉森钢板桩10深度,将部分地下水隔绝在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以下,将部分地下水隔绝在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以下,避免地下水渗透到所述拉森钢板桩10位置,进一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所述基坑1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钻孔灌注桩3与所述冠梁6通过钢筋相连接。
在施工所述冠梁6前,需破除所述钻孔灌注桩3顶部桩头部分混凝土并露出桩身钢筋,施工所述冠梁6直接与所述钻孔灌注桩3自身的钢筋部分相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所述冠梁6将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横向连接成一体,提高由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组成的所述基坑护壁2整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地质情况差的施工环境中能够避免所述基坑护壁2坍塌,提高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强度、产生理想的支护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冠梁6为钢筋混凝土梁。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基坑护壁(2),设置在基坑(1)周向内侧,所述基坑护壁(2)包括:钻孔灌注桩(3),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坑(1)内侧,一端插入基坑底部(12);
钢板桩止水带(4),设置在所述基坑护壁(2)的外侧;
降水井(5),设置在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的外侧;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冠梁(6),所述钻孔灌注桩(3)远离所述基坑底部(12)的一端与所述冠梁(6)相连接,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3)横向连接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撑柱(7),两端横向安装在所述冠梁(6)上;
第二支撑柱(8),一端插入所述基坑底部(12),另一端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柱(7)上。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6)上设置有支撑座(9),所述第一支撑柱(7)安装在所述支撑座(9)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包括:拉森钢板桩(10),若干所述拉森钢板桩(10)横向自锁式连接形成所述钢板桩止水带(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大于所述基坑(1)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5)外壁填充透水性材料(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5)深度大于所述拉森钢板桩(10)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灌注桩(3)与所述冠梁(6)通过钢筋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6)为钢筋混凝土梁。
CN202121903669.3U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15594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3669.3U CN215594049U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3669.3U CN215594049U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94049U true CN215594049U (zh) 2022-01-21

Family

ID=79882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03669.3U Active CN215594049U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940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5822A (zh) * 2022-06-02 2022-08-05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上雨污水管道深基坑的施工方法
CN114960675A (zh) * 2022-06-15 2022-08-3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廊基坑支护的新型组合式支护体系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5822A (zh) * 2022-06-02 2022-08-05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上雨污水管道深基坑的施工方法
CN114960675A (zh) * 2022-06-15 2022-08-3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廊基坑支护的新型组合式支护体系
CN114960675B (zh) * 2022-06-15 2024-03-01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廊基坑支护的组合式支护体系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594049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101736744B (zh) 自平衡下沉大直径管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1560770B (zh) 一种深建筑基坑支护体系
CN105133620B (zh) 局部流塑状淤泥质土体坑中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35329A (zh) 基坑支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1535328A (zh) 富水地层中的井筒式地下车库基坑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3485351A (zh) 用于基坑支护的斜桩竖向锚杆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3469803A (zh) 用于基坑支护的桩梁竖锚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3174988A (zh) 双壁混凝土沉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4883687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201588209U (zh) 自平衡下沉大直径管桩
CN111206617A (zh) 高桩承台挡墙及施工方法
CN112982472A (zh) 一种适用于未见基岩地区的输电塔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JPH06146305A (ja) 水中基礎およびその据付方法
CN114032932B (zh) 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5262614A (zh) 一种植入式嵌岩桩基础及施工方法
CN213709548U (zh) 一种深基坑楼座区域正负零梁板先行的结构体系
CN111911183B (zh) 一种基于端墙式导向墙结构的隧道进洞工法
CN212452683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111485555A (zh) 一种基坑支护系统
CN111636451A (zh) 一种用于浅覆盖层区低桩承台施工的止水结构
CN206052733U (zh) 一种锚拉内支撑组合基坑支护结构
CN111719563A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9621786U (zh) 电梯坑围护结构
CN219948521U (zh) 一种永临结合的船坞坞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