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86985U -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86985U
CN215586985U CN202120662221.0U CN202120662221U CN215586985U CN 215586985 U CN215586985 U CN 215586985U CN 202120662221 U CN202120662221 U CN 202120662221U CN 215586985 U CN215586985 U CN 215586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ing plate
lower cover
rubber tube
ho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622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鹏飞
徐教军
王家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622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86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86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86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筒夹持装置,通过在下盖上开设通孔,并设置第一拉板、第二拉板和弹性件,使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能够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夹紧套入下盖上的通孔中的胶筒。从而取代了人工的持续发力,增加了取胶筒时的稳定性,避免了因工人手上力量不够导致胶筒滑落烫伤工人,或力量过大将胶筒夹至变形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点胶,是一种工艺,也称施胶、涂胶、灌胶、滴胶等,是把电子胶水、油或者其他液体涂抹、灌封、点滴到产品上,让产品起到黏贴、灌封、绝缘、固定、表面光滑等作用。一般点胶工艺都会使用点胶器来进行,而传统点胶器里面的胶桶使用完后需要手动换成新胶筒,刚使用完的空胶筒外金属外壳温度很高,内部可能有残余液态胶,需要较长时间等待,并且由于金属胶筒外壁光滑,一些传统取胶器取胶时不稳定,夹住胶桶后,需要人工持续发力。但人力不好控制,不够稳定,如果手上的夹紧力不够,就容易出现胶筒滑落甚至烫伤的现象,如果手上用力过大,就容易出现将胶筒夹至变形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筒夹持装置,用于在取胶筒时能够自动夹紧胶筒,不需要人工持续发力,增加取胶筒时的稳定性,避免出现胶筒滑落,烫伤工人或将胶筒夹至变形等意外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筒夹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下盖,所述下盖开设有通孔;第一拉板,与所述下盖滑动连接;第二拉板,与所述下盖滑动连接;多个弹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拉板和所述第二拉板上,用于使第一拉板与第二拉板保持相互靠近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靠近所述第一拉板和所述第二拉板的表面设置有阶梯结构,且所述阶梯结构相对于所述通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拉板和所述第二拉板上分别对应于所述阶梯结构设置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所述弹性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阶梯结构与所述第一阶梯和所述第二阶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压簧。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将所述第一拉板与所述第二拉板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拉力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固定安装于所述下盖上,将所述第一拉板、第二拉板和弹性件夹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且所述上盖在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开设有相同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上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通过滑动组件与下盖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为导槽或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板与第二拉板对接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均为圆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板和所述第二拉板在所述下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下盖上开设通孔,并设置第一拉板、第二拉板和弹性件,使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能够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夹紧套入下盖上的通孔中的胶筒。从而取代了人工的持续发力,增加了取胶筒时的稳定性,避免了因工人手上力量不够导致胶筒滑落烫伤工人,或力量过大将胶筒夹至变形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下盖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下盖;11.通孔;12.阶梯结构;13.滑动组件;2.第一拉板;21.第一阶梯;22.第一凹槽;23.第一把手;3.第二拉板;31.第二阶梯;32.第二凹槽;33.第二把手;4.弹性件;5.上盖;5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筒夹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5可以省去。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胶筒夹持装置,包括下盖1、第一拉板2、第二拉板3和弹性件4。下盖1开设有通孔11;第一拉板2与下盖1滑动连接;第二拉板3也与下盖1滑动连接;弹性件4设置于第一拉板2和/或第二拉板3上,用于使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保持相互靠近的状态。使用时,先用外力拉开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使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之间的距离大于下盖1上的通孔11的直径,然后将需要夹起的胶筒套设在通孔11内,最后松开拉住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的外力,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就能够在弹性件4的作用下相互靠近,直至将胶筒夹设在中间,完成对胶筒固定。固定好后,拿起胶筒夹持装置,即可将固定在其实上的胶筒拿起。选用合适的弹性件4,能够使其弹力足够大至胶筒不会脱落,但不会过大使胶筒被压至变形,能够对胶筒提供稳定的夹持力,避免了人手用力大小不好控制的问题。放置胶筒时,再对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施加外力使其将胶筒松开即可。通过利用弹性件4的弹力驱动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将胶筒夹紧,取代了人工的持续发力夹紧胶筒,增加了取胶筒时的稳定性,避免了因工人手上力量不够导致胶筒滑落烫伤工人,或用力过大将胶筒夹至变形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去了上盖5和第一拉板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6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下盖1靠近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的表面设置有阶梯结构12,且阶梯结构12相对于通孔11对称设置,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上分别对应于阶梯结构12设置有第一阶梯21和第二阶梯31,弹性件4有多个,分别设置在阶梯结构12与第一阶梯21和第二阶梯31之间。通过设置阶梯结构12、第一阶梯21和第二阶梯31,能够使弹性件4在下盖1与第一拉板2和下盖1与第二拉板3之间发挥作用,驱动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相对于下盖1发生运动。阶梯结构12相对于通孔对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在对胶筒进行夹紧时对胶筒的压力相等,避免胶筒的受力中心位置偏离通孔11,导致胶筒固定不稳定。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4为压簧,对胶筒进行夹紧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为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提供弹力。
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胶筒夹持装置还包括上盖5。上盖5固定安装于下盖1上,将第一拉板2、第二拉板3和弹性件4夹设于上盖5与下盖1之间,且上盖5在与通孔11对应位置开设有相同的第二通孔51。通过设置上盖5,能够对第一拉板2、第二拉板3和弹性件4起到稳定作用,减少其装置发生损坏的概率,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下盖1上设置有滑动组件13,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通过滑动组件13与下盖1滑动连接。滑动组件13设置在侧壁上或底面上,能够限制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的移动方向,避免了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从下盖1上脱落,增加了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滑动组件13为导槽或导轨,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通过相应的结构设置在导槽或导轨中。
如图1-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对接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22和第二凹槽32,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32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32可以是与胶筒相匹配的任意形状,由于胶筒大多是圆柱形,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32均为圆弧形。通过设置第一凹槽22和第二凹槽32,能够在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对胶筒进行夹紧时,使胶筒外壁受力更加均匀,防止了因为应力集中在某些地方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对胶筒外壁造成损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在下盖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23和第二把手33,使人可以方便的将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拉开。第一把手23和第二把手33可以制成符合人体工学的形状,让人更容易抓住,握持更加稳定。
实施例2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拉板2和拉板3相对设置,可滑动地与下盖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将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弹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为设置在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之间的拉力弹簧。拉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拉板2以及第二拉板3的端部连接。在对胶筒进行夹紧时,拉力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为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提供弹力,从而使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具有相向运动的趋势,夹持胶管。
由此,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台阶机构,从而具有更为简化的结构,生产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胶筒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下盖(1),所述下盖(1)开设有通孔(11);
第一拉板(2),与所述下盖(1)滑动连接;
第二拉板(3),与所述下盖(1)滑动连接;
弹性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拉板(2)和/或所述第二拉板(3)上,用于使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保持相互靠近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1)靠近所述第一拉板(2)和所述第二拉板(3)的表面设置有阶梯结构(12),且所述阶梯结构(12)相对于所述通孔(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拉板(2)和所述第二拉板(3)上分别对应于所述阶梯结构(12)设置有第一阶梯(21)和第二阶梯(31),所述弹性件(4)有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阶梯结构(12)与所述第一阶梯(21)和所述第二阶梯(3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为压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将所述第一拉板(2)与所述第二拉板(3)弹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为拉力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上盖(5),所述上盖(5)固定安装于所述下盖(1)上,将所述第一拉板(2)、第二拉板(3)和弹性件(4)夹设于所述上盖(5)与所述下盖(1)之间,且所述上盖(5)在与所述通孔(11)对应位置开设有相同的第二通孔(51)。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1)上设置有滑动组件(13),所述第一拉板(2)和第二拉板(3)通过滑动组件(13)与下盖(1)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13)为导槽或导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板(2)与第二拉板(3)对接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22)和第二凹槽(32),所述第一凹槽(22)与所述第二凹槽(32)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均为圆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板(2)和所述第二拉板(3)在所述下盖(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23)和第二把手(33)。
CN202120662221.0U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Active CN215586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2221.0U CN215586985U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2221.0U CN215586985U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86985U true CN215586985U (zh) 2022-01-21

Family

ID=79871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62221.0U Active CN215586985U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869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010891A1 (en) Breast pump
JPS6366577B2 (zh)
WO2020103342A1 (zh) 按压式液体化妆笔
CN215586985U (zh) 一种胶筒夹持装置
US20160058251A1 (e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Removal of Toilet Paper Axle
US2792157A (en) Liquid dispensing device
CN208679184U (zh) 一种新型移液器
US6719735B1 (en) Syringe adapter
US2767417A (en) Dispenser and applicator for heavy lubricants
CN108891742A (zh) 一种用于收纳图纸的图纸筒
CN208828360U (zh) 一种用于收纳图纸的图纸筒
CN210708815U (zh) 一种化工腐蚀品取用装置
CN209191586U (zh) 一种便携的绘画支架
CN208459196U (zh) 一种快速布测区装置
CN110345372A (zh) 油脂枪连接器及其密封件
CN206631816U (zh) 一种喷漆生产线的磁性固定座
US6688734B1 (en) Pull handle of an ink refill cylinder
CN214765553U (zh) 一种一体式移液枪
CN220803336U (zh) 一种用于实现细胞移液防滴落的装置
CN214668839U (zh) 一种笔式薄层点样装置
CN211936973U (zh) 一种耐酸碱腐蚀的快速移液管
CN218063856U (zh) 一种不锈钢管
CN218962673U (zh) 一种移液器吸头
CN214241625U (zh) 一种手持式标签粘贴装置
CN212083344U (zh) 一种药理学实验用滴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