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80498U -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80498U
CN215580498U CN202122199924.7U CN202122199924U CN215580498U CN 215580498 U CN215580498 U CN 215580498U CN 202122199924 U CN202122199924 U CN 202122199924U CN 215580498 U CN215580498 U CN 215580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fixed cylinder
power generation
public network
beido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999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军
彭军
刘智
杜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qi Industry Hun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qi Industry Hun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qi Industry Hun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qi Industry Hun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999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80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80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80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包括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下端中间位置用于埋入地下的下沉箱,所述安装座上端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下端延伸至下沉箱内部,所述固定筒上端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矩形口,所述矩形口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滑动柱,所述滑动柱上设有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电性连接设置在固定筒外侧的控制箱,本申请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不仅可以进行光伏发电,还可以进行风力发电,二者结合有效的为地质监测器的工作提供了电能,通过地质监测器获取相应位置的地址情况,并且又具有很好的抗风性能,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损伤,一般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设置相应的地质灾害监测仪,每个地质灾害监测仪都配备有辐射在其四周的检测部件和用于供电的供电部件,由于在人烟罕至的地区所以一般采用风能和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供能,从而保证电能的充足性,但是光伏板受力面积较大,在遭受大风时容易发生损伤,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地质监测装置无法工作,基于此,现在提供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下端中间位置用于埋入地下的下沉箱,所述安装座上端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下端延伸至下沉箱内部,所述固定筒上端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矩形口,所述矩形口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滑动柱,所述滑动柱上设有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电性连接设置在固定筒外侧的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设置在下沉箱内部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通过传输线电性连接若干个用于获取地址信息的地质监测器,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用于进行无线交互的无线模块;
所述下沉箱中设有用于提高光伏电板的抗风性能的防风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滑动柱上端的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左右两端贯穿有一个控制箱,所述传动箱左端设有一个与控制箱滑动配合的导向套,所述控制箱左端设有扇叶,所述扇叶与导向套之间通过缓冲弹簧连接固定,所述传动箱右端设有用于保持扇叶与风向垂直的尾板,所述导向套左端转动设有一个与控制箱传动配合的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传动孔中设有传动凸起,所述控制箱上设有与传动凸起相配合的传动凹槽,所述滑动柱中转动设有一根传动内杆,所述传动内杆上端设有与第一齿盘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传动内杆下端传动套设有一个传动杆套,传动杆套下端外侧设有定位轴承,所述定位轴承外圈与定位架内壁通过定位件连接,所述传动杆套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传动内杆下端外侧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传动杆套下端外侧设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二齿盘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发电机的输出端,位于固定筒内部的滑动柱外侧设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上端通过升降弹簧与固定筒内顶部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设置在滑动柱外侧的光伏电板,所述光伏电板距离滑动柱上端的风力发电组件一段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风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沉箱内部的缓存箱,所述缓存箱用于存储配重液,所述缓存箱通过连杆与滑动柱外侧连接固定,所述缓存箱下端面设有用于排液的漏液管,所述固定筒下端内部设有用于抽液的抽液泵,所述抽液泵通过定位架与固定筒内壁连接固定,所述抽液泵的抽液端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延伸至下沉箱内底部的储液池中,所述抽液泵的出料端连接设置在发电机上方的喷淋头,所述发电机外侧设有散热外壳,所述发电机下侧设有用于将液体送入缓存箱中的导流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风组件还包括阵列分布在缓冲弹簧上端外侧的若干个防护板条,多个防护板条围合构建用于将光伏电板挡住的围挡,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用于牵引多个防护板条向中间聚拢以将光伏电板保护的牵引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安装座内部的缠绕辊,所述缠绕辊的数量与防护板条的数量相对应,每个缠绕辊端部的固定轴都与固定筒内壁连接固定,所述缠绕辊上缠绕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另一端与安装座内腔中的滑动块连接固定,所述滑动块外端与安装座内腔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固定,所述防护板条下端设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和滑动块之间通过固定片连接,所述安装座上端面设有与固定片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缠绕辊端部还设有缠绕齿轮,所述滑动柱外侧设有与缠绕齿轮相配合的缠绕齿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座上端面的滑槽内壁设有相互紧压贴合的橡胶密封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沉箱表面设有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翅片。
一种地质监测系统包括上述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不仅可以进行光伏发电,还可以进行风力发电,二者结合有效的为地质监测器的工作提供了电能,通过地质监测器获取相应位置的地址情况,并通过无线模块发送给控制终端,以便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的宝贵的信息;
利用不同风力下的转速不同来驱动抽液泵,抽液泵将液体用于配重来调节光伏电板的高度,从而进行调高抗风的效果,在配液的过程中可以对发电机进行降温,保证了发电机的发电性能,另外在安装座上构建了围挡,在风力较大的时候可以收拢提高抗风效果,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围栏也可以防止大型动物的靠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中的下沉箱埋设在地面以下,有效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也可以利用地下冷空气来进行降温,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抽液泵和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向套和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缠绕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下沉箱11、牵引绳12、滑动块13、复位弹簧14、滑动座15、缠绕辊16、活塞块17、升降弹簧18、固定筒19、滑动柱20、扇叶21、缓冲弹簧22、导向套23、传动箱24、控制箱25、第一齿轮26、光伏电板27、控制箱28、传动内杆29、蓄电池30、防护板条31、安装座32、传输线33、地质监测器34、喷淋头35、发电机36、缓存箱37、漏液管38、第二齿轮39、定位轴承40、吸液管41、抽液泵42、储液池44、定位架43、第二齿盘45、传动杆套4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座32和设置在安装座32下端中间位置用于埋入地下的下沉箱11,所述安装座32上端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固定筒19,所述固定筒19下端延伸至下沉箱11内部,所述固定筒19上端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矩形口,所述矩形口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滑动柱20,所述滑动柱20上设有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电性连接设置在固定筒19外侧的控制箱25,所述控制箱25电性连接设置在下沉箱11内部的蓄电池30,所述蓄电池30通过传输线33电性连接若干个用于获取地址信息的地质监测器34,所述控制箱28上设有用于进行无线交互的无线模块;
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设置在滑动柱20外侧的光伏电板27,所述光伏电板27距离滑动柱20上端的风力发电组件一段距离,从而防止风力发电组件挡住阳光影响发电效率;
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滑动柱20上端的传动箱24,所述传动箱24左右两端贯穿有一个控制箱25,所述传动箱24左端设有一个与控制箱25滑动配合的导向套23,所述控制箱25左端设有扇叶21,所述扇叶21与导向套23之间通过缓冲弹簧22连接固定,所述传动箱24右端设有用于保持扇叶21与风向垂直的尾板,所述导向套23左端转动设有一个与控制箱25传动配合的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传动孔中设有传动凸起,所述控制箱25上设有与传动凸起相配合的传动凹槽,所述滑动柱20中转动设有一根传动内杆29,所述传动内杆29上端设有与第一齿盘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6,所述传动内杆29下端传动套设有一个传动杆套46,传动杆套46下端外侧设有定位轴承40,所述定位轴承40外圈与定位架43内壁通过定位件连接,所述传动杆套46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传动内杆29下端外侧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传动杆套46下端外侧设有第二齿盘45,所述第二齿盘45与第二齿轮3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9设置在发电机36的输出端,位于固定筒19内部的滑动柱20外侧设有活塞块17,所述活塞块17上端通过升降弹簧18与固定筒19内顶部连接固定;
实际工作时,在风力的作用下,扇叶21带动控制箱25快速转动,控制箱25带动导向套23转动,导向套23带动第一齿盘转动,第一齿盘通过第一齿轮26带动传动内杆29转动,传动内杆29带动传动杆套46转动,传动杆套46通过第二齿盘45和第二齿轮39带动发电机36转动,从而将风能转换成电能;
所述下沉箱11中设有用于提高光伏电板27的抗风性能的防风组件;
所述防风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沉箱11内部的缓存箱37,所述缓存箱37用于存储配重液,所述缓存箱37通过连杆与滑动柱20外侧连接固定,所述缓存箱37下端面设有用于排液的漏液管38,所述固定筒19下端内部设有用于抽液的抽液泵42,所述抽液泵42通过定位架43与固定筒19内壁连接固定,所述抽液泵42的抽液端设有吸液管41,所述吸液管41延伸至下沉箱11内底部的储液池44中,所述抽液泵42的出料端连接设置在发电机36上方的喷淋头35,所述发电机36外侧设有散热外壳,所述发电机36下侧设有用于将液体送入缓存箱37中的导流板;
实际工作时,野外风力一般的时候,此时在风力的驱动下,传动杆套46带动抽液泵42转动,此时定位架43中的液体会被抽气,然后进入喷淋头35中喷出,从而对发电机36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箱37中,随后液体又会沿着漏液管38进入定位架43中,此时风力处于常规值;
当风速大于设定值,此时抽液泵42的转速增大,抽取的液体速度增加,这样就导致缓存箱37中的储液速度大于漏液管38排液的速度,这样缓存箱37中的重量会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柱20会向下滑动,从而使得光伏电板27高度降低,降低了风阻;
所述防风组件还包括阵列分布在缓冲弹簧22上端外侧的若干个防护板条31,多个防护板条31围合构建用于将光伏电板27挡住的围挡,这样就可以防止大型动物对设备的破坏,所述安装座32上还设有用于牵引多个防护板条31向中间聚拢以将光伏电板27保护的牵引件;
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安装座32内部的缠绕辊16,所述缠绕辊16的数量与防护板条31的数量相对应,每个缠绕辊16端部的固定轴都与固定筒19内壁连接固定,所述缠绕辊16上缠绕有牵引绳12,所述牵引绳12另一端与安装座32内腔中的滑动块13连接固定,所述滑动块13外端与安装座32内腔之间通过复位弹簧14连接固定,所述防护板条31下端设有滑动座15,所述滑动座15和滑动块13之间通过固定片连接,所述安装座32上端面设有与固定片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缠绕辊16端部还设有缠绕齿轮,所述滑动柱20外侧设有与缠绕齿轮相配合的缠绕齿条,这样在风力小于设定值时,此时在复位弹簧14的牵引下,滑动块13带动滑动座15和防护板条31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一个围栏,当滑动柱20下降时,在缠绕齿条的作用下,缠绕齿轮带动缠绕辊16转动,从而将牵引绳12收紧,这样就可以牵引多个滑动块13向中间汇集,进而将下降的光伏电板27保护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实际使用时,在风力的作用下,扇叶21带动控制箱25快速转动,控制箱25带动导向套23转动,导向套23带动第一齿盘转动,第一齿盘通过第一齿轮26带动传动内杆29转动,传动内杆29带动传动杆套46转动,传动杆套46通过第二齿盘45和第二齿轮39带动发电机36转动,从而将风能转换成电能,光伏电板27也会接收光能,从而为蓄电池30存储足够的电能,保证了装置的能耗,野外风力一般的时候,此时在风力的驱动下,传动杆套46带动抽液泵42转动,此时定位架43中的液体会被抽气,然后进入喷淋头35中喷出,从而对发电机36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液体进入缓存箱37中,随后液体又会沿着漏液管38进入定位架43中,当风速大于设定值,此时抽液泵42的转速增大,抽取的液体速度增加,这样就导致缓存箱37中的储液速度大于漏液管38排液的速度,这样缓存箱37中的重量会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柱20会向下滑动,从而使得光伏电板27高度降低,降低了风阻,当滑动柱20下降时,在缠绕齿条的作用下,缠绕齿轮带动缠绕辊16转动,从而将牵引绳12收紧,这样就可以牵引多个滑动块13向中间汇集,进而将下降的光伏电板27保护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光伏电板27的抗风性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

Claims (9)

1.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座(32)和设置在安装座(32)下端中间位置用于埋入地下的下沉箱(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2)上端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固定筒(19),所述固定筒(19)下端延伸至下沉箱(11)内部,所述固定筒(19)上端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矩形口,所述矩形口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滑动柱(20),所述滑动柱(20)上设有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和光伏发电组件电性连接设置在固定筒(19)外侧的控制箱(25),所述控制箱(25)电性连接设置在下沉箱(11)内部的蓄电池(30),所述蓄电池(30)通过传输线(33)电性连接若干个用于获取地址信息的地质监测器(34),所述控制箱(25)上设有用于进行无线交互的无线模块;
所述下沉箱(11)中设有用于提高光伏电板(27)的抗风性能的防风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滑动柱(20)上端的传动箱(24),所述传动箱(24)左右两端贯穿有一个控制箱(25),所述传动箱(24)左端设有一个与控制箱(25)滑动配合的导向套(23),所述控制箱(25)左端设有扇叶(21),所述扇叶(21)与导向套(23)之间通过缓冲弹簧(22)连接固定,所述传动箱(24)右端设有用于保持扇叶(21)与风向垂直的尾板,所述导向套(23)左端转动设有一个与控制箱(25)传动配合的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传动孔中设有传动凸起,所述控制箱(25)上设有与传动凸起相配合的传动凹槽,所述滑动柱(20)中转动设有一根传动内杆(29),所述传动内杆(29)上端设有与第一齿盘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6),所述传动内杆(29)下端传动套设有一个传动杆套(46),传动杆套(46)下端外侧设有定位轴承(40),所述定位轴承(40)外圈与定位架(43)内壁通过定位件连接,所述传动杆套(46)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传动内杆(29)下端外侧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传动杆套(46)下端外侧设有第二齿盘(45),所述第二齿盘(45)与第二齿轮(39)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9)设置在发电机(36)的输出端,位于固定筒(19)内部的滑动柱(20)外侧设有活塞块(17),所述活塞块(17)上端通过升降弹簧(18)与固定筒(19)内顶部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设置在滑动柱(20)外侧的光伏电板(27),所述光伏电板(27)距离滑动柱(20)上端的风力发电组件一段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沉箱(11)内部的缓存箱(37),所述缓存箱(37)用于存储配重液,所述缓存箱(37)通过连杆与滑动柱(20)外侧连接固定,所述缓存箱(37)下端面设有用于排液的漏液管(38),所述固定筒(19)下端内部设有用于抽液的抽液泵(42),所述抽液泵(42)通过定位架(43)与固定筒(19)内壁连接固定,所述抽液泵(42)的抽液端设有吸液管(41),所述吸液管(41)延伸至下沉箱(11)内底部的储液池(44)中,所述抽液泵(42)的出料端连接设置在发电机(36)上方的喷淋头(35),所述发电机(36)外侧设有散热外壳,所述发电机(36)下侧设有用于将液体送入缓存箱(37)中的导流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组件还包括阵列分布在缓冲弹簧(22)上端外侧的若干个防护板条(31),多个防护板条(31)围合构建用于将光伏电板(27)挡住的围挡,所述安装座(32)上还设有用于牵引多个防护板条(31)向中间聚拢以将光伏电板(27)保护的牵引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安装座(32)内部的缠绕辊(16),所述缠绕辊(16)的数量与防护板条(31)的数量相对应,每个缠绕辊(16)端部的固定轴都与固定筒(19)内壁连接固定,所述缠绕辊(16)上缠绕有牵引绳(12),所述牵引绳(12)另一端与安装座(32)内腔中的滑动块(13)连接固定,所述滑动块(13)外端与安装座(32)内腔之间通过复位弹簧(14)连接固定,所述防护板条(31)下端设有滑动座(15),所述滑动座(15)和滑动块(13)之间通过固定片连接,所述安装座(32)上端面设有与固定片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缠绕辊(16)端部还设有缠绕齿轮,所述滑动柱(20)外侧设有与缠绕齿轮相配合的缠绕齿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2)上端面的滑槽内壁设有相互紧压贴合的橡胶密封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箱(11)表面设有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翅片。
9.一种地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
CN202122199924.7U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5580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924.7U CN215580498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924.7U CN215580498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80498U true CN215580498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49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99924.7U Active CN215580498U (zh) 2021-09-13 2021-09-13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804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3262B (zh) 海上垂直轴复合支撑式发电平台
CN113644727A (zh)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CN101949358B (zh) 风雨发电系统
CN205658252U (zh) 一种杆塔用超声波驱鸟装置
CN215580498U (zh) 一种北斗与公网融合地质监测装置及系统
JP2013040610A (ja) ハイブリッド風力発電装置
CN103583451B (zh) 一种太阳能增氧机
CN204167731U (zh) 一种冬夏两用防凝露开关柜
CN213038999U (zh) 一种便于维修的通信铁塔
CN206469188U (zh) 港口助航航标
CN216143555U (zh) 一种lng储存装置
CN215071262U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
CN205071514U (zh) 一种可升降地藏式一体化机柜
CN111946535A (zh) 一种利用海洋能的能量采集装置
CN211174442U (zh) 一种风能光能海水抽水蓄能发电系统
CN209913772U (zh) 一种太阳能板防护装置
CN210617878U (zh) 一种防水防爆裂室外用汽车充电桩壳体
CN114148201A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汽车充电桩结构
CN208818405U (zh) 一种水库水坝压力监测装置
CN209212016U (zh) 社区山洪泥石流临时庇护装置
CN220562570U (zh) 一种带疏雨结构的充电桩
CN220868150U (zh) 一种河道打捞装置
CN207440982U (zh) 泥石流地声监测装置
CN218042241U (zh) 一种户外电机柜用散热结构
CN215648999U (zh) 一种电力设备驱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