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76026U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76026U
CN215576026U CN202121464843.9U CN202121464843U CN215576026U CN 215576026 U CN215576026 U CN 215576026U CN 202121464843 U CN202121464843 U CN 202121464843U CN 215576026 U CN215576026 U CN 215576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luminum frame
backlight module
screw hole
middle alumin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48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磊
姚志图
罗增昌
刘启玉
叶海霞
张栋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48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76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76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76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背光源模组包括灯板组件、散热组件、中铝框、下胶壳和上胶壳;灯板组件与散热组件连接,灯板组件位于下胶壳内,下胶壳与中铝框的一侧连接,中铝框的另一侧与上胶壳连接;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片和若干散热鳍片,散热片的一面与灯板组件连接,各散热鳍片等距间隔设置在散热片的另一面。通过在灯板上设置在散热组件上,散热组件上的散热片和散热鳍片能将灯板上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灯板工作时的温度,使得背光源模组能更好地工作。背光源模组内还设置有中铝框,中铝框的材质为铝合金,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因此中铝框能将灯板靠近背光源模组出光面的热量散发出去,使得背光源模组出光面的温度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源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为显示装置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现有的小尺寸的背光源模组由于空间有限,其灯板上只能容置一定数量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珠,而灯珠的数量较少,导致小尺寸的背光源模组的亮度不够。而现有的小尺寸的背光源模组散热效果较差,若换上高亮度的LED灯珠,无法及时将高亮度的LED灯珠工作时所发出的热量及时散发,容易导致小尺寸的背光源模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灯板组件、散热组件、中铝框、下胶壳和上胶壳;所述灯板组件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灯板组件位于所述下胶壳内,所述下胶壳与所述中铝框的一侧连接,所述中铝框的另一侧与所述上胶壳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片和若干散热鳍片,所述散热片的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连接,各所述散热鳍片等距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另一面。
在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多孔反射膜和反射侧膜,所述灯板组件包括铝基板和若干LED灯珠,所述铝基板位于所述下胶壳内,所述铝基板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LED灯珠矩阵排列在所述铝基板背向所述散热组件的一面上,所述多孔反射膜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多孔反射膜设置在所述铝基板上,且每一所述LED灯珠均穿过一所述通孔,所述反射侧膜设置在所述中铝框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胶壳的内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设置在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灯板组件之间,且所述导热胶层的一面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导热胶层的另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铝框的侧壁的厚度大于4.35毫米。
在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的一面与所述上胶壳连接,所述光学膜片的另一面与所述扩散板的一面连接,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中铝框内。
在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散光膜、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所述散光膜、所述上增光膜和所述下增光膜依次堆叠设置,且所述散光膜与所述上胶壳连接,所述下增光膜与所述扩散板连接,所述上增光膜、所述下增光膜以及所述扩散板的同一侧分别凸起设置膜片卡耳,所述中铝框的一侧设置有阶梯式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膜片固定胶层,且各所述膜片卡耳分别通过所述膜片固定胶层与所述阶梯式凸台中的一级台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所述上胶壳的四边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扣孔,所述中铝框相对应的位置凸起设置有卡扣块,所述卡扣块穿过所述卡扣孔。
在一个实施例,所述下胶壳面向所述中铝框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中铝框面向所述下胶壳的一面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下胶壳面向所述散热片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面向所述下胶壳的一面相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螺栓,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下胶壳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丝孔,所述中铝框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三螺丝孔,所述第一螺丝孔、第二螺丝孔以及所述第三螺丝孔对齐设置,所述第三螺丝孔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丝孔和所述第二螺丝孔并置于所述第三螺丝孔内,且所述螺栓与所述第三螺丝孔的内壁螺接。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源模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灯板上设置在散热组件上,且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片和若干散热鳍片,散热片的一面与灯板组件连接,各散热鳍片等距间隔设置在散热片的另一面。通过这样设置,散热片和散热鳍片能将灯板上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灯板工作时的温度,使得背光源模组能更好地工作。同时背光源模组内还设置有中铝框,且中铝框的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的质量较轻,同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因此中铝框能将灯板靠近背光源模组出光面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保证背光源模组出光面维持在较低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灯板组件、散热组件以及导热胶层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上胶壳、光学膜片、中铝框、下胶壳以及散热组件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上胶壳、中铝框、下胶壳以及散热组件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下胶壳和中铝框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背光源模组;100、中铝框;101、阶梯式凸台;102、卡扣块;103、第一连接孔;104、第三螺丝孔;200、上胶壳;201、卡扣孔;300、下胶壳;301、第一连接柱;302、第二连接柱;303、第二螺丝孔;400、灯板组件;401、铝基板;402、LED灯珠;500、散热组件;501、散热片;502、散热鳍片;503、第一螺丝孔;504、第二连接孔;505、螺栓;601、多孔反射膜;602、反射侧膜;603、导热胶层;700、扩散板;800、光学膜片;801、散光膜;802、上增光膜;803、下增光膜;804、膜片固定胶层;805、膜片卡耳;900、泡棉双面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背光源模组10,包括灯板组件400、散热组件500、中铝框100、下胶壳300和上胶壳200;所述灯板组件400与所述散热组件500连接,所述灯板组件400位于所述下胶壳300内,所述下胶壳300与所述中铝框100的一侧连接,所述中铝框100的另一侧与所述上胶壳200连接;所述散热组件500包括散热片501和若干散热鳍片502,所述散热片501的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400连接,各所述散热鳍片502等距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片501的另一面。
具体地,所述散热片501和所述散热鳍片502的材质为铝或铝合金,由于金属铝和铝合金都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因此通过在所述灯板上设置所述散热组件500上,所述散热组件500的所述散热片501和所述散热鳍片502能将所述灯板上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所述散热鳍片502直立等距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散热片501上,使得所述散热鳍片502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能更快速地降低所述灯板工作时的温度,使得所述背光源模组10能更好地工作。背光源模组10内还设置有中铝框100,且中铝框100的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的质量较轻,同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因此中铝框100能将所述灯板靠近所述背光源模组10出光面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保证所述所述背光源模组10出光面维持在较低的温度。
为了将所述LED灯珠402所放出的光线充分地从所述背光源模组10的出光面发出,在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10还包括多孔反射膜601和反射侧膜602,所述灯板组件400包括铝基板401和若干LED灯珠402,所述铝基板401位于所述下胶壳300内,所述铝基板401与所述散热组件500连接,所述LED灯珠402矩阵排列在所述铝基板401背向所述散热组件500的一面上,所述多孔反射膜60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多孔反射膜601设置在所述铝基板401上,且每一所述LED灯珠402均穿过一所述通孔,所述反射侧膜602设置在所述中铝框100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胶壳300的内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铝基板401上还设置有驱动接口,所述驱动接口用于与电源电连接,从而驱动所述铝基板401上的LED灯珠402发光。多孔反射膜601设置于铝基板401背向所述散热组件500的一面,所述多孔反射膜601背向所述铝基板401的一面为第一反光面,所述反射侧膜602背向所述中铝框100内侧表面的一面为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均为了将所述LED所述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背光源模组10的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了所述背光源模组10的发光亮度。
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背光源模组10的散热能力,在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10还包括导热胶层603,所述导热胶层603设置在所述散热组件500与所述灯板组件400之间,且所述导热胶层603的一面与所述散热组件500连接,所述导热胶层603的另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400连接。具体地,通过在所述灯板组件400和所述散热组件500之间设置导热胶层603,且导热胶层603的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400中的铝基板401连接,所述导热胶层603的另一面与所述散热组件500的散热片501连接,使得所述铝基板401上能与所述散热片501连接得更稳固,同时还能将所述铝基板401上的LED灯珠402工作时所发出的热量更快速地传递到所述散热片501上排出,从而降低所述铝基板401上的温度,提高了所述背光模组的散热能力。
为了降低显示装置的正面玻璃的温度,在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铝框100的侧壁的厚度大于4.35毫米。具体地,所述中铝框10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所述中铝框100长度较短的两侧壁的厚度均为4.35毫米,而所述中铝框100长度较长的两侧壁的厚度分别为6.8毫米和4.4毫米。通过增加所述中铝框100的厚度,能增强所述中铝框100的散热能力以减少灯板产生热量传导到显示装置的正面玻璃上,降低玻璃表面温度。
为了使得所述背光源模组10所发出的光线更柔和,在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10还包括光学膜片800和扩散板700,所述光学膜片800的一面与所述上胶壳200连接,所述光学膜片800的另一面与所述扩散板700的一面连接,所述扩散板700设置在所述中铝框100内。具体地,所述扩散板700能将所述LED灯珠402所发出的光线进行打散,使得光线更柔和,而所述光学膜片800能将光线进一步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将光线打散,使得所述背光源模组10发出的光线更均匀且柔和。
为了将所述光学膜片800以及所述扩散板700稳固地安装在所述中铝框100内,在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光学膜片800包括散光膜801、上增光膜802和下增光膜803,所述散光膜801、所述上增光膜802和所述下增光膜803依次堆叠设置,且所述散光膜801与所述上胶壳200连接,所述下增光膜803与所述扩散板700连接,所述上增光膜802、所述下增光膜803以及所述扩散板700的同一侧分别凸起设置膜片卡耳805,所述中铝框100的一侧设置有阶梯式凸台101,所述凸台上设置有膜片固定胶层804,且各所述膜片卡耳805分别通过所述膜片固定胶层804与所述阶梯式凸台101中的一级台阶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增光、所述下增光以及所述扩散板700分别凸起的所述膜片卡耳805错位设置,即各所述膜片卡耳805均能与所述膜片固定胶层804连接。所述中铝框100的一侧设置有阶梯式凸台101,所述膜片固定胶层804匹配所述阶梯式凸台101的形状,也设置成阶梯式。当所述所述散光膜801、所述上增光膜802、所述下增光膜803以及所述扩散板700分别位于所述阶梯式凸台101的一级台阶上,且通过所述膜片固定胶层804与所述阶梯式凸台101固定连接。通过这样设置,能将所述所述光学膜片800以及所述扩散板700稳固地安装在所述中铝框100内。
为了将所述上胶壳200和所述中铝框100更稳固地连接,在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上胶壳200的四边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扣孔201,所述中铝框100相对应的位置凸起设置有卡扣块102,所述卡扣块102穿过所述卡扣孔201。具体地,所述中铝框100的四周外侧边上分别凸起若干个卡扣块102,所述上胶壳200的四边侧壁分别对应开设有相同数量的卡扣孔201。当所述上胶壳200与所述中铝框100连接时,所述卡扣块102将穿过所述卡扣孔201,即所述卡扣块102卡接在所述卡扣孔201内,且所述中铝框100至少部分内嵌于所述上胶壳200内,从而实现所述上胶壳200和所述中铝框100更稳固地连接。
为了让所述下胶壳300、所述中铝框100和所述散热片501三者之间整齐堆叠设置,在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下胶壳300面向所述中铝框100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一连接柱301,所述中铝框100面向所述下胶壳300的一面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03,所述第一连接柱301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3内,所述下胶壳300面向所述散热片501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二连接柱302,所述散热片501上开设有面向所述下胶壳300的一面相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连接孔504,所述第二连接柱302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孔504内。具体地,通过将所述下胶壳300上的第一连接柱301插入所述中铝框100上的第一连接孔103内,即可将所述下架壳与所述中铝框100对齐地连接在一起,避免两者之间发生错位的现象。通过将所述下胶壳300上的第二连接柱302插入所述散热片501上的第二连接孔504内,即可将所述下架壳与所述散热片501对齐地连接在一起,避免两者之间发生错位的现象。通过这样设置,即可将所述下胶壳300、所述中铝框100和所述散热片501三者之间整齐堆叠设置,避免出现错位的情况。
为了将所述散热片501、所述下胶壳300和所述中铝框100三者稳固地连接在一起,在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背光源模组10还包括螺栓505,所述散热片501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503,所述下胶壳300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丝孔303,所述中铝框100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三螺丝孔104,所述第一螺丝孔503、第二螺丝孔303以及所述第三螺丝孔104对齐设置,所述第三螺丝孔104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栓505穿过所述第一螺丝孔503和所述第二螺丝孔303并置于所述第三螺丝孔104内,且所述螺栓505与所述第三螺丝孔104的内壁螺接。具体地,所述第三螺丝孔104的内壁设置有螺纹,当所述螺栓505穿过所述第一螺丝孔503和第二螺丝孔303,且与所述第三螺丝孔104的内壁螺接时,即可将所述散热片501、所述下胶壳300和所述中铝框100三者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散热,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片501的宽度大于所述上胶壳200的宽度,并且大于下胶壳300的宽度,以使得散热片501的面积大于上胶壳200的面积以及大于下胶壳300的面积,进而有效增大了散热面积,使得散热效果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上胶壳200背向所述下胶壳300的一面上设置有泡棉双面胶900。所述泡棉双面胶900用于将所述背光源模组10固定安装在所述显示装置内。且所述泡棉双面胶900中的泡棉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在所述显示装置内保护所述背光源模组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源模组10。所述背光源模组10能发出较高亮度的光,且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因此,所述显示模组也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良好的散热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板组件、散热组件、中铝框、下胶壳和上胶壳;
所述灯板组件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灯板组件位于所述下胶壳内,所述下胶壳与所述中铝框的一侧连接,所述中铝框的另一侧与所述上胶壳连接;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片和若干散热鳍片,所述散热片的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连接,各所述散热鳍片等距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另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孔反射膜和反射侧膜,所述灯板组件包括铝基板和若干LED灯珠,所述铝基板位于所述下胶壳内,所述铝基板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LED灯珠矩阵排列在所述铝基板背向所述散热组件的一面上,所述多孔反射膜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多孔反射膜设置在所述铝基板上,且每一所述LED灯珠均穿过一所述通孔,所述反射侧膜设置在所述中铝框的内侧表面以及所述下胶壳的内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胶层,所述导热胶层设置在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灯板组件之间,且所述导热胶层的一面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导热胶层的另一面与所述灯板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铝框的侧壁的厚度大于4.3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的一面与所述上胶壳连接,所述光学膜片的另一面与所述扩散板的一面连接,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中铝框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散光膜、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所述散光膜、所述上增光膜和所述下增光膜依次堆叠设置,且所述散光膜与所述上胶壳连接,所述下增光膜与所述扩散板连接,所述上增光膜、所述下增光膜以及所述扩散板的同一侧分别凸起设置膜片卡耳,所述中铝框的一侧设置有阶梯式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膜片固定胶层,且各所述膜片卡耳分别通过所述膜片固定胶层与所述阶梯式凸台中的一级台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胶壳的四边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扣孔,所述中铝框相对应的位置凸起设置有卡扣块,所述卡扣块穿过所述卡扣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胶壳面向所述中铝框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中铝框面向所述下胶壳的一面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下胶壳面向所述散热片的一面上凸起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面向所述下胶壳的一面相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下胶壳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丝孔,所述中铝框相应位置开设有第三螺丝孔,所述第一螺丝孔、第二螺丝孔以及所述第三螺丝孔对齐设置,所述第三螺丝孔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丝孔和所述第二螺丝孔并置于所述第三螺丝孔内,且所述螺栓与所述第三螺丝孔的内壁螺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背光源模组。
CN202121464843.9U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Active CN215576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4843.9U CN21557602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4843.9U CN21557602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76026U true CN215576026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1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4843.9U Active CN21557602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76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5764B1 (en) Display unit with heat dissipation capability
US807515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448247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59028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7213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068792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063868B2 (en) Display device
JP506452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1124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063338A1 (en) Bottom 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81942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a heat conductive block
US20130094246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06010408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4610312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TW201426129A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7427148B1 (en) Light modules
WO2021159872A1 (zh) 显示模组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5576026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源模组
TW201426128A (zh) 光源模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JP4862251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385449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
KR20080029332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CN21803761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177238B1 (ko) 엘이디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9320614U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