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72355U -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72355U
CN215572355U CN202120918879.3U CN202120918879U CN215572355U CN 215572355 U CN215572355 U CN 215572355U CN 202120918879 U CN202120918879 U CN 202120918879U CN 215572355 U CN215572355 U CN 215572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ylinder body
heat
pipe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188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Yizhongxi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Yizhongxi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Yizhongxin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Yizhongxi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188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72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72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72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外缸体、内缸体、一号隔板、二号隔板、一号导热管、二号导热管,所述内缸体设置在外缸体的中心部位;五个所述一号隔板固定在内缸体和外缸体的间隙中,并将间隙空间分隔成前腔、低温水腔、低温风腔、高温水腔、高温风腔、后腔;所述二号隔板固定在内缸体中,所述二号隔板的左侧为进气腔、右侧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一号导热管的左端固定在二号隔板的通孔中、右端固定在内缸体的右壁通孔中;所述二号导热管的左端固定在左侧一个一号隔板的通孔中、右端固定在右侧一个二号隔板的通孔中。本实用新型具有分级热源换热区域,方便对不同的热量进行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热流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散热,所以在流经换热器的不同区域,冷流体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现有技术的换热器通常只有一个换热区域,只适用于一种冷流体。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主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不能分级利用热源,以适合不同热量的利用。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包括外缸体、内缸体、一号隔板、二号隔板、一号导热管、二号导热管,所述外缸体呈圆柱体的管状结构;所述内缸体呈圆柱体的桶状结构,所述内缸体设置在外缸体的中心部位;所述一号隔板呈圆环型的板状结构,所述一号隔板有五个,且都套在内缸体上,所述一号隔板的内环壁与内缸体密封固定、外环壁与外缸体密封固定,五个所述一号隔板将外缸体与内缸体的间隙空间分隔成六个小空间,所述六个小空间从左到右依次为前腔、低温水腔、低温风腔、高温水腔、高温风腔、后腔;所述二号隔板呈圆盘状结构,所述二号隔板固定在内缸体的左部桶槽中,所述二号隔板的左侧空间为进气腔、右侧空间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一号导热管有若干个,所述一号导热管的左端部位固定在二号隔板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内缸体的右壁通孔中,所述一号导热管将进气腔中空气向后腔导流;所述二号导热管有若干个,所述二号导热管的左端部位固定在左侧一个一号隔板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右侧一个二号隔板的通孔中,所述二号导热管将后腔中的气体向前腔导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低温水腔、低温风腔、高温水腔、高温风腔的顶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入口管、底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出口管,冷流体从入口管流入、从出口管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缸体的左端设置有前盖,所述前盖呈圆台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前盖密封住前腔和进气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盖的通孔中设置有一个进气管和一个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右端插入到进气腔中,所述出气管插入到前腔中,热流体从进气管流入、从出气管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缸体的右端设置有后盖,所述后盖呈圆柱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后盖密封住后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盖的凹槽的左侧壁上固定有绝热管,所述绝热管呈圆柱体的管状结构,所述绝热管插入到进气腔中,且外侧壁与内缸体密合,所述绝热管起到隔热和密封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缸体、内缸体、前盖和后盖的夹层中都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内缸体和外缸体,后腔中的热流体沿着二号导热管流入导前腔中,热流体流经高温风腔的过程中,冷空气流经高温风腔时,通过二号导热管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高温水腔的过程中,冷水流经高温水腔时,通过二号导热管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低温风腔的过程中,冷风流经低温风腔时,通过二号导热管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低温水腔时,冷水流经低温水腔时,通过二号导热管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之后热流体流入到前腔中,并从出气管中排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分级热源换热区域,方便对不同的热量进行利用。
(2)本实用新型设置相变材料,热流体从进气管流入到进气腔中,进气腔中的热流体沿着一号导热管流入到后腔中,热流体流动的过程中,相变材料通过一号导热管吸收热量;当无热流体时,相变材料放热,空气流经一号导热管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吸热后的空气从后腔流入前腔的过程中,将热量辐射到高温风腔、高温水腔、低温风腔和低温水腔中。本实用新型利用相变材料储存热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其中:外缸体10、一号隔板11、前腔12、低温水腔13、低温风腔14、高温水腔15、高温风腔16、后腔17、内缸体18、二号隔板19、进气腔20、一号导热管21、相变材料22、二号导热管23、入口管24、出口管26、前盖27、进气管28、出气管29、绝热管30、后盖3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外缸体10、内缸体18、一号隔板11、二号隔板19、一号导热管21、二号导热管23,所述外缸体10呈圆柱体的管状结构;所述内缸体18呈圆柱体的桶状结构,所述内缸体18设置在外缸体10的中心部位;所述一号隔板11呈圆环型的板状结构,所述一号隔板11有五个,且都套在内缸体18上,所述一号隔板11的内环壁与内缸体18密封固定、外环壁与外缸体10密封固定,五个所述一号隔板11将外缸体10与内缸体18的间隙空间分隔成六个小空间,所述六个小空间从左到右依次为前腔12、低温水腔13、低温风腔14、高温水腔15、高温风腔16、后腔17;所述二号隔板19呈圆盘状结构,所述二号隔板19固定在内缸体18的左部桶槽中,所述二号隔板19的左侧空间为进气腔20、右侧空间填充有相变材料22;所述一号导热管21有若干个,所述一号导热管21的左端部位固定在二号隔板19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内缸体18的右壁通孔中,所述一号导热管21将进气腔20中空气向后腔17导流;所述二号导热管23有若干个,所述二号导热管23的左端部位固定在左侧一个一号隔板11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右侧一个二号隔板11的通孔中,所述二号导热管23将后腔17中的气体向前腔12导流。
所述低温水腔13、低温风腔14、高温水腔15、高温风腔16的顶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入口管24、底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出口管25,冷流体从入口管24流入、从出口管25流出。
所述外缸体10的左端设置有前盖27,所述前盖27呈圆台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前盖27密封住前腔12和进气腔20。
所述前盖27的通孔中设置有一个进气管28和一个出气管29,所述进气管28的右端插入到进气腔20中,所述出气管29插入到前腔12中,热流体从进气管28流入、从出气管流29出。
所述外缸体10的右端设置有后盖31,所述后盖31呈圆柱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后盖31密封住后腔17。
所述前盖27的凹槽的左侧壁上固定有绝热管30,所述绝热管30呈圆柱体的管状结构,所述绝热管30插入到进气腔20中,且外侧壁与内缸体18密合,所述绝热管30起到隔热和密封的作用。
所述外缸体10、内缸体18、前盖27和后盖31的夹层中都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热流体从进气管28流入到进气腔20中,进气腔20中的热流体沿着一号导热管21流入到后腔17中,热流体流动的过程中,相变材料22通过一号导热管21吸收热量;后腔17中的热流体沿着二号导热管23流入导前腔12中,热流体流经高温风腔16的过程中,冷空气流经高温风腔16时,通过二号导热管23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高温水腔15的过程中,冷水流经高温水腔15时,通过二号导热管23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低温风腔14的过程中,冷风流经低温风腔14时,通过二号导热管23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丧失部分热量后的热流体流经低温水腔13时,冷水流经低温水腔13时,通过二号导热管23吸收热流体中的部分热量,之后热流体流入到前腔12中,并从出气管29中排出;当无热流体时,相变材料22放热,空气流经一号导热管2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吸热后的空气从后腔17流入前腔12的过程中,将热量辐射到高温风腔16、高温水腔15、低温风腔14和低温水腔13中。本实用新型具有分级热源换热区域,方便对不同的热量进行利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缸体(10)、内缸体(18)、一号隔板(11)、二号隔板(19)、一号导热管(21)、二号导热管(23),所述外缸体(10)呈圆柱体的管状结构;所述内缸体(18)呈圆柱体的桶状结构,所述内缸体(18)设置在外缸体(10)的中心部位;所述一号隔板(11)呈圆环型的板状结构,所述一号隔板(11)有五个,且都套在内缸体(18)上,所述一号隔板(11)的内环壁与内缸体(18)密封固定、外环壁与外缸体(10)密封固定,五个所述一号隔板(11)将外缸体(10)与内缸体(18)的间隙空间分隔成六个小空间,所述六个小空间从左到右依次为前腔(12)、低温水腔(13)、低温风腔(14)、高温水腔(15)、高温风腔(16)、后腔(17);所述二号隔板(19)呈圆盘状结构,所述二号隔板(19)固定在内缸体(18)的左部桶槽中,所述二号隔板(19)的左侧空间为进气腔(20)、右侧空间填充有相变材料(22);所述一号导热管(21)有若干个,所述一号导热管(21)的左端部位固定在二号隔板(19)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内缸体(18)的右壁通孔中,所述一号导热管(21)将进气腔(20)中空气向后腔(17)导流;所述二号导热管(23)有若干个,所述二号导热管(23)的左端部位固定在左侧一个一号隔板(11)的通孔中、右端部位固定在右侧一个二号隔板(19)的通孔中,所述二号导热管(23)将后腔(17)中的气体向前腔(12)导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水腔(13)、低温风腔(14)、高温水腔(15)、高温风腔(16)的顶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入口管(24)、底侧壁的通孔中各设置有一个出口管(25),冷流体从入口管(24)流入、从出口管(25)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体(10)的左端设置有前盖(27),所述前盖(27)呈圆台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前盖(27)密封住前腔(12)和进气腔(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27)的通孔中设置有一个进气管(28)和一个出气管(29),所述进气管(28)的右端插入到进气腔(20)中,所述出气管(29)插入到前腔(12)中,热流体从进气管(28)流入、从出气管(29)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缸体(10)的右端设置有后盖(31),所述后盖(31)呈圆柱型的槽体结构,所述后盖(31)密封住后腔(17)。
CN202120918879.3U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Active CN215572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8879.3U CN21557235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18879.3U CN21557235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72355U true CN215572355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57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18879.3U Active CN215572355U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72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92230A1 (zh) 一种相变材料与发散热管耦合储能系统
CN101245971B (zh) 密闭腔式换热器
US4842053A (en) Heat exchanger using heat pipes
CN108362153B (zh) 一种带内肋片的高效相变储能封装球
CN107062972B (zh) 一种扁管式相变蓄热装置
CN208779999U (zh) 三维交叉式热交换的液-气介质蓄换热结构
CN215572355U (zh) 一种分级热源换热装置
CN108225067A (zh) 一种双温相变储能的热管
CN214206242U (zh) 一种热管式相变一体控温机柜
CN113587694A (zh) 变直径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及其热传导强化方法
CN202329320U (zh) 一种热管蒸发冷却器
CN101832725A (zh) 20度气化真空超导散热器
CN205425505U (zh) 吸收式制冷单元内置式溶液热交换器
CN105300151A (zh) 一种基于废热烟气热利用的蓄热装置
CN110595114A (zh) 一种用于循环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的微通道冷凝器
CN215864822U (zh) 变直径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
CN109297339A (zh) 一种满液型蒸汽蓄热器及其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01772812U (zh) 耐腐蚀塑料换热器
CN203671959U (zh) 三腔流体聚焦太阳能光热加热传热蓄热系统
CN210741196U (zh) 热超导换热板
CN208000070U (zh) 一种蛇管蓄热换热器
CN207351266U (zh) 无热阻热管式高效换热器
CN208011831U (zh) 一种有蓄热能力的热管装置
CN212658101U (zh) 一种防内漏的板式换热器
CN2454748Y (zh) 相变传热翅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Xiaodong

Inventor before: Li Xiaod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