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5232U -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65232U
CN215565232U CN202121503531.4U CN202121503531U CN215565232U CN 215565232 U CN215565232 U CN 215565232U CN 202121503531 U CN202121503531 U CN 202121503531U CN 215565232 U CN215565232 U CN 215565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rotating shaft
abutting surface
damping unit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035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孝发
林孝山
郑鹏兴
刘启乔
邓小清
邓飞明
余晓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035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65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65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65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动结构及门。转动结构包括座体、转动轴和第一阻尼单元,第一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且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顶抵凸轮的第一位置,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顶抵凸轮的第二位置;转动结构还包括第二阻尼单元;转动轴还设有停靠部,停靠部与凸轮沿转动轴的轴向分布,停靠部设有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第二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其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顶抵第一顶抵面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顶抵第二顶抵面。本实用新型的转动结构和门可稳定地停靠。

Description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动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背景技术
门在开合的过程中的往往通过固接于门上的转动轴实现,转动轴上一般设有凸轮,门框内设置阻尼单元,通过阻尼单元与凸轮的配合实现转动轴在不同位置的停靠,从而实现门保持在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但现有技术中,阻尼单元和凸轮抵接时,往往是线接触,转动轴停靠时不够稳定,门在打开状态下受到轻微的撞击后即有可能关闭,从而给用户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可使转动轴稳定地停靠的转动结构及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一种转动结构,包括座体、转动轴和第一阻尼单元,所述转动轴相对座体转动并与座体轴向限位,所述转动轴适于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或第二转动位,所述转动轴上设有凸轮;所述第一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且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一位置,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二位置;还包括第二阻尼单元;所述转动轴还设有停靠部,所述停靠部与所述凸轮沿转动轴的轴向分布,所述停靠部设有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所述第二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其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一顶抵面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二顶抵面。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所述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均为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所述第二阻尼单元设有用于顶抵第一顶抵面或第二顶抵面的推顶面。
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凸轮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抵面凸出的凸块和与所述第二顶抵面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抵接面,所述凸轮形成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面形成所述第二位置。
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四,技术方案四中,所述第一转动位与所述第二转动位90°;所述转动轴还适于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所述第一转动位与第三转动位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阻尼单元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三位置,所述停靠部还设有第三顶抵面;所述第二阻尼单元的推顶面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所述第三顶抵面。
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第三顶抵面为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所述停靠部设有与所述第三顶抵面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所述凸轮的第三位置。
基于技术方案五,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停靠部为两个,分别位于凸轮的轴向的两端。
基于技术方案六,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所述第二阻尼单元包括复位弹簧和第一顶持件;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单元,其一端抵接座体,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顶持件;所述推顶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顶持件上;所述第一顶持件还设有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阻尼单元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抵接所述凸轮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
基于技术方案七,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所述第一顶持件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的第二贯通孔,所述转动轴贯穿所述第二贯通孔并相对所述第一顶持件轴向限位;所述第二贯通孔上靠近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壁形成所述推顶面。
基于技术方案八,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还包括隔挡件,所述隔挡件置于所述第一阻尼单元和所述第一贯通孔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顶持件相对固定,所述隔挡件由塑料材质制成。
技术方案十,一种门,包括门框、门体和技术方案一至九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结构,所述座体固接于所述门框上,所述门体与所述转动轴固接;所述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所述门体关闭;所述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所述门体打开。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技术方案一中,设置第二阻尼单元,转动轴设置停靠部,停靠部设置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第一阻尼单元顶抵凸轮的第一位置,第二阻尼单元顶抵停靠部的第一顶抵面;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第一阻尼单元顶抵凸轮的第二位置,第二阻尼单元顶抵停靠部的第二顶抵面;采用本技术方案,转动轴停靠时,转动轴被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同时顶抵,转动轴停靠时更为稳定,不易晃动。
2、技术方案二中,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均为平行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第二阻尼单元设有用于顶抵第一顶抵面或第二顶抵面的推顶面,也即第二阻尼单元与停靠部为面接触,进一步使得转动轴停靠时转动轴更为稳定;且如此设置,也使得转动轴的生产加工更为简单。
3、技术方案三中,凸轮的结构使得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转动轴与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配合形成卡接结构,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转动轴与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配合形成卡接结构或紧密的抵接关系,从而使得转动轴停靠时更为稳定。
4、技术方案四中,转动轴还可在第三转动位停靠,第一转动位与第二转动位及第三转动位的夹角均为90°,也即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若转动轴与门体固接,既可顺时针转动打开门体也可逆时针转动打开门体,应用更为广泛;且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转动轴同时被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顶抵,停靠时更为稳定,不易晃动。
5、技术方案五中,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转动轴与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配合形成卡接结构或紧密的抵接关系,从而使得转动轴停靠时更为稳定。
6、技术方案六中,停靠部为两个,分别位于凸轮的轴向的两端,增加了第二阻尼单元与转动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转动轴的停靠更为稳定。
7、技术方案七中,结构简单实用易实现,且使得各部件的生产加工更为简单。
8、技术方案八中,转动轴贯穿第一顶持件的第二贯通孔并相对第一顶持件轴向限位,转动轴在第一顶持件内转动,整个转动结构的安装更为简单,且转动轴不易沿垂直于其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
9、技术方案九中,设置隔挡件,减少了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一贯通孔之间的摩擦力,转动轴转动时更为顺畅。
10、技术方案十中,由于采用上述的转动结构,门可稳定地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或第二转动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轴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轴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的局部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座体10;挡板11;阻尼腔12;转动轴20;凸轮21;凸块211;第一抵接面212;第二抵接面213;停靠部22;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第三顶抵面223;第一支撑面23;第二支撑面24;第一阻尼单元30;联动杆31;第二顶持件32;第二阻尼单元40;复位弹簧41;第一顶持件42;第一贯通孔421;第二贯通孔422;推顶面423;第一限位面424;第二限位面425;隔挡件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6,图1-6示出了一种转动结构,包括座体10、转动轴20、第一阻尼单元30、第二阻尼单元40和隔挡件50,转动轴20相对座体10转动并与座体10轴向限位,第一阻尼单元30和第二阻尼单元40均装设于座体10并用于顶抵转动轴20以使转动轴20适于停靠于第一转动位、第二转动位或第三转动位,第一转动位与第二转动位及第三转动位的夹角均为90°。隔挡件50则用于减少第一阻尼单元30的摩擦力。
座体10内设有挡板11和位于挡板11一侧的阻尼腔12,挡板11的另一侧则朝向转动轴20。
如图2-3所示,具体而言,转动轴20设有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面23和第二支撑面24,第一支撑面23和第二支撑面24均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转动轴20还设有位于第一支撑面23和第二支撑面24之间的凸轮21和两个停靠部22。凸轮21和两个停靠部22沿转动轴20的轴向分布,两个停靠部22分别位于凸轮21轴向的两端。凸轮21设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相应的,停靠部22设有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和第三顶抵面223。其中,第一支撑面23和第二支撑面24均与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和第三顶抵面223连接。
具体实施中,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和第三顶抵面223均为平行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凸轮21设有相对于第一顶抵面221凸出的凸块211,与第二顶抵面222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抵接面212,以及与第三顶抵面223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二抵接面213。在本实施例中,凸轮21设有相对于第二顶抵面222凹陷的第一凹槽,以及相对于第三顶抵面223凹陷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形成第一抵接面212,第二凹槽的槽底形成第二抵接面213,也即第一抵接面212平行于第二顶抵面222,第二抵接面213平行于第三顶抵面223。其中,凸块211形成凸轮21的第一位置,第一抵接面212形成凸轮21的第二位置,第二抵接面213形成凸轮21的第三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凸块211为正三角形,当应理解,凸块2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如图4-6所示,第一阻尼单元30适于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21的第一位置,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21的第二位置,以及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21的第三位置。
具体地,第一阻尼单元30的结构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包括联动杆31和第二顶持件32,联动杆31一端贯穿挡板11置于阻尼腔12内,另一端顶抵第二顶持件32,第二顶持件32用于顶抵凸轮21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即凸块211、第一抵接面212或第二抵接面213。可知,第一阻尼单元30的两端分别由阻尼腔12和凸轮21作用,从而被推动着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方向移动。应理解,联动杆31和第二顶持件32也可以连为一体。
如图4-6所示,第二阻尼单元40适于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一顶抵面221,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二顶抵面222,在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三顶抵面223。
第二阻尼单元40包括复位弹簧41和第一顶持件42,复位弹簧41套设于第一阻尼单元30上,其一端抵接座体10,另一端抵接第一顶持件42。具体地,复位弹簧41套设于联动杆31上,复位弹簧41一端抵接挡板11,另一端抵接第一顶持件42,第一顶持件42设有用于顶抵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或第三顶抵面223的推顶面423。可知,第二阻尼单元40的两端分别由挡板11和凸轮21作用,第一顶持件42的两端分别由复位弹簧41和凸轮21作用,从而被推动着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方向移动。
第一顶持件42设有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第一贯通孔421以及与第一贯通孔421连通的第二贯通孔422,第一贯通孔421适于供第一阻尼单元30贯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贯通孔421主要适于供第二顶持件32贯穿。第二贯通孔422则适于供转动轴20贯穿,且转动轴20还相对第一顶持件42轴向限位。如此,第二顶持件32贯穿第一贯通孔421后即可顶抵凸轮21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第二贯通孔422靠近第一贯通孔421的内壁形成用于顶抵第一顶抵面221、第二顶抵面222或第三顶抵面223的推顶面423。在本实施例中,推顶面423也为平行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
为了减少第二顶持件32移动时的摩擦力,隔挡件50由塑料材质制成,隔挡件50位于第一阻尼单元30和第一贯通孔421之间并与第一顶持件42相对固定。其中隔挡件50与第一顶持件42的固定可有多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隔挡件50置于复位弹簧41和第一顶持件42之间实现与第一顶持件42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方向的固定,隔挡件50还置于第二顶持件32和第一贯通孔421之间实现沿转动轴20的转动轴线方向的固定。
转动轴20相对于第一顶持件42轴向限位可有多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持件42设有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轴线且朝向背离的第一限位面424和第二限位面425,第一支撑面23和第二支撑面24则分别与第一限位面424和第二限位面425配合。
工作原理如下:
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第一阻尼单元30的第二顶持件32在阻尼腔12的作用下顶抵凸轮21的凸块211,第一顶持件42的推顶面423在复位弹簧41的作用下顶抵停靠部22的第一顶抵面221,转动轴20受到第二顶持件32和第一顶持件42的共同作用,推顶面423与第一顶抵面221为面接触,第一顶持件42、第二顶持件32与转动轴20配合形成卡接结构,转动轴20稳定地停靠于第一转动位。
转动轴20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第一阻尼单元30的第二顶持件32在阻尼腔12的作用下顶抵凸轮21的第一抵接面212,第一顶持件42的推顶面423在复位弹簧41的作用下顶抵停靠部22的第二顶抵面222,转动轴20受到第二顶持件32和第一顶持件42的共同作用,推顶面423与第二顶抵面222为面接触,第一顶持件42、第二顶持件32与转动轴20配合形成卡接结构,转动轴20稳定地停靠于第二转动位。
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第一阻尼单元30的第二顶持件32在阻尼腔12的作用下顶抵凸轮21的第二抵接面213,第一顶持件42的推顶面423在复位弹簧41的作用下顶抵停靠部22的第三顶抵面223,转动轴20受到第二顶持件32和第一顶持件42的共同作用,推顶面423与第三顶抵面223为面接触,第一顶持件42、第二顶持件32与转动轴20配合形成卡接结构,转动轴20稳定地停靠于第三转动位。
可知,转动轴20在以上三个位置停靠时,均可与第一顶持件42、第二顶持件32配合形成稳定的卡接结构。
采用本技术方案,由于设置隔挡件50,第二顶持件32沿垂直于转动轴20的轴线方向移动时摩擦力较小,也即转动轴20转动时的阻力更小,从而转动时更为顺畅;转动轴20贯穿第一顶持件42,使得转动轴20不易沿垂直于其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且无论是转动轴20的结构,还是第一阻尼单元30或第二阻尼单元40的结构,都较为简单易实现,生产加工也更为简单。
本技术方案另一显著之处在于,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即可逆时针转动,也可顺时针转动,从而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或第三转动位,这也意味着,转动轴20固接于门体时,门体即可顺时针转动,也可逆时针转动。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门,包括门框、门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动结构,其中座体10固接于门框上,门体与转动轴20固接;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门体关闭;转动轴20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或第三转动位时,门体打开。实际应用中,若转动轴20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门体向外打开,则转动轴20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门体向内打开,反之亦然。
本实用新型的门,由于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动结构,门体可稳定地停靠于第一转动位、第二转动位或第三转动位,且门体在关闭状态下,既可向外打开,也可向内打开。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动结构,包括座体、转动轴和第一阻尼单元,所述转动轴相对座体转动并与座体轴向限位,所述转动轴适于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或第二转动位,所述转动轴上设有凸轮;所述第一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且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一位置,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二位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二阻尼单元;
所述转动轴还设有停靠部,所述停靠部与所述凸轮沿转动轴的轴向分布,所述停靠部设有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
所述第二阻尼单元装设于座体内,其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一顶抵面以及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第二顶抵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抵面和第二顶抵面均为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所述第二阻尼单元设有用于顶抵第一顶抵面或第二顶抵面的推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凸轮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抵面凸出的凸块和与所述第二顶抵面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抵接面,所述凸轮形成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面形成所述第二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转动位与所述第二转动位的夹角为90°;所述转动轴还适于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所述第一转动位与第三转动位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阻尼单元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凸轮的第三位置,所述停靠部还设有第三顶抵面;所述第二阻尼单元的推顶面适于在转动轴停靠于第三转动位时沿垂直于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顶抵所述第三顶抵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三顶抵面为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平直面;所述停靠部设有与所述第三顶抵面平行或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形成所述凸轮的第三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停靠部为两个,分别位于凸轮的轴向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阻尼单元包括复位弹簧和第一顶持件;
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单元,其一端抵接座体,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顶持件;所述推顶面形成于所述第一顶持件上;所述第一顶持件还设有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第一贯通孔;
所述第一阻尼单元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抵接所述凸轮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持件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的第二贯通孔,所述转动轴贯穿所述第二贯通孔并相对所述第一顶持件轴向限位;所述第二贯通孔上靠近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壁形成所述推顶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隔挡件,所述隔挡件置于所述第一阻尼单元和所述第一贯通孔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顶持件相对固定,所述隔挡件由塑料材质制成。
10.一种门,其特征是,包括门框、门体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结构,所述座体固接于所述门框上,所述门体与所述转动轴固接;所述转动轴停靠于第一转动位时,所述门体关闭;所述转动轴停靠于第二转动位时,所述门体打开。
CN202121503531.4U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Active CN215565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3531.4U CN215565232U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3531.4U CN215565232U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65232U true CN215565232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03531.4U Active CN215565232U (zh) 2021-07-01 2021-07-01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65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69508B2 (en) Systems for moving shower rods
JP2004533583A5 (zh)
US10820723B2 (en) Rotary coffee bag holder
US20140317840A1 (en) Systems for moving shower rods
US8162713B2 (en) Leg member for transformable toy
JP5570525B2 (ja) ヒンジ装置
CN215565232U (zh)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CN113309431A (zh) 一种转动结构及门
US20080038050A1 (en) Rotary mechanisms
JP2002368445A5 (zh)
CN203515083U (zh) 一种隐形合页
TWM577966U (zh) Pivot device
CN201433626Y (zh) 门栏转轴
JPH0454937Y2 (zh)
CN210685643U (zh) 一种口盖锁及口盖
CN108561026A (zh) 一种淋浴房门内开式铰链
CN217812973U (zh) 一种可定位旋转结构
TWI766467B (zh) 可定位的旋轉式連接裝置
CN218419724U (zh) 一种机身工作时左右转动的结构
JP4057991B2 (ja) ドア用ヒンジ
CN219281464U (zh) 一种推拉门锁定位结构
CN218625047U (zh) 旋转自锁结构及转液设备
CN218293239U (zh) 一种象鼻锁组件结构
ES2882780T3 (es) Disposición de centrado para un juego de manilla de puerta y juego de manilla de puerta con tal disposición de posicionamiento
CN210289468U (zh) 一种多角度定位双轴合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