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9098U - 移动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9098U
CN215499098U CN202121404594.4U CN202121404594U CN215499098U CN 215499098 U CN215499098 U CN 215499098U CN 202121404594 U CN202121404594 U CN 202121404594U CN 215499098 U CN215499098 U CN 215499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pport
mobile terminal
pl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045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灿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045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9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9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9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包括底座、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安装于底座上,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能够相对转动;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于支撑板上,并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空间,第二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撑组件与两个支撑板一一对应。本移动终端支架通过两个支撑板之间相对转动,使两个第二支撑组件能够随两个支撑板的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以调节两个第二支撑组件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再通过两个第二支撑组件与支撑板转动连接,使两个第二支撑组件都能够相对支撑板旋转以与移动终端的底面保持稳定的接触,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工作必不可少的用品。在使用这些移动终端时,为了提高使用的方便性,空出手来,解除手拿移动终端产生的疲劳,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样式的用于将移动终端支撑起来的支架。
然而,常规的支架都只能对特定尺寸的移动终端进行稳定支撑,而在支撑尺寸不匹配的移动终端时,就容易出现支撑不牢靠而掉落的问题。例如,用于支撑常规手机的支架,无法对尺寸较大的平板电脑及大尺寸的手机进行稳定支撑;或者,在手机竖向摆放时能够进行稳定支撑的支架,却在手机横向摆放时无法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如此,支架的适用性较差,就导致使用者需要对特定尺寸的移动终端准备对应规格的支架,给使用者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常规支架适用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支撑各种尺寸的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支架。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能够相对转动;及
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两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能够随两个所述支撑板的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
上述移动终端支架,通过第二支撑组件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可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两个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使两个第二支撑组件能够彼此靠近或远离,以调节两个第二支撑组件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另外,当两个支撑板之间夹角改变以支撑任何尺寸的移动终端时,两个第二支撑组件都能够相对支撑板旋转以与移动终端的底面保持稳定的接触,以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挡块及复位件,所述支撑挡块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复位件能够在所述支撑挡块受外力作用而相对所述支撑板旋转时弹性作用于所述支撑挡块与所述支撑板,并在所述支撑挡块所受外力作用撤销后迫使所述支撑挡块相对所述支撑板反向旋转而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挡块具有支撑面及与所述支撑面连接的止挡面,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止挡面之间,且三者共同围成“U”字形的所述容置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支撑挡块通过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的扭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活动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与所述底座连接的连接器,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限位凸块,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抵持面,所述限位凸块随所述支撑杆相对所述底板的旋转而运动,并在所述支撑杆旋转既定角度后与所述抵持面相抵;及/或,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二支撑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中两个支撑板相对旋转至靠近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中第一支撑组件与底座相对旋转至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移动终端支架中支撑杆与底板相对旋转至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0-移动终端支架,200-容置空间;
10-底座,11-底板,111-本体,112-连接座,113-抵持面,114-收纳槽,115-第一转动孔,12-支撑杆,121-限位凸块,122-第一转动轴,123-第二转动轴,13-避位槽;
20-第一支撑组件,21-支撑板,211-限位凸起,22-连接器,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23-第二转动孔;
30-第二支撑组件,31-支撑挡块,311-支撑面,312-止挡面,313-连接槽,32-复位件,33-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移动终端支架100用于支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支架100包括底座10、第一支撑组件20以及第二支撑组件30,其中,第一支撑组件20安装于底座10上,第二支撑组件30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组件20上,并与第一支撑组件20共同支撑移动终端,底座10对第一支撑组件20、第二支撑组件30及移动终端共同起到支撑作用。
结合图1与图2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包括底板11及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20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1转动连接,即沿图2所示的F3方向转动。通过使支撑杆12与底板11转动连接,可以通过调节支撑杆12与底板11之间的角度来调整第一支撑组件20与第二支撑组件30的位置,进而改变移动终端的支撑位置,以便于用户将移动终端放置到适合自己使用的舒适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12为可伸缩杆,因此,用户还可以通过使支撑杆12伸缩来调节支撑杆12的长度,进而达到调整移动终端的支撑位置的目的,以适应自己的需求。同时,在使用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杆12以使底座10实现收折,进而减小整个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占用空间。
在其它实施例中,底板11与支撑杆12还可以通过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构成呈任意形状的底座10。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12与底板11之间尽管能够相对旋转,但两者之间仍然保持有较大的摩擦力,以能够在支撑杆12旋转至目标位置后停留在目标位置。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锁定结构,以在支撑杆12相对底板11旋转至特定角度时,通过锁定结构将支撑杆12与底板11锁定。
结合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包括呈板状的本体111及设置于本体111上的连接座112,连接座112凸出于本体111,以与支撑杆12转动连接。连接座112上开设有第一转动孔115,支撑杆12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22,第一转动轴122容置于第一转动孔115内,并能够相对连接座112旋转,从而实现支撑杆12与底板11的转动连接。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转动孔115位于支撑杆12上,而将第一转动轴122设置在底板11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底板11与支撑杆12上均开设第一转动孔115,而通过一连接轴同时与底板11上的第一转动孔115及支撑杆12上的第一转动孔115均配合,从而使支撑杆12转动连接于底板11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上设置有限位凸块121,底板11上形成有抵持面113,限位凸块121随支撑杆12相对底板11的旋转而运动,并在支撑杆12旋转到既定角度后与抵持面113相抵。当支撑杆12相对底板11旋转到既定角度后,限位凸块121与抵持面113相抵,此时,支撑杆12无法继续转动,或者可以理解,此时支撑杆12旋转至最大角度。具体地,既定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80°、90°、100°等任意角度。具体地,抵持面113位于连接座112上,且其形状与限位凸块121的形状相适配,以能够与限位凸块121呈面面接触。进一步地,在既定角度大于等于90°时,抵持面113与限位凸块121之间的面面接触,不仅能够在对支撑杆12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定的同时,还能够对支撑杆12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进而达到对第一支撑组件20、第二支撑组件30及移动终端的稳定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上开设有收纳槽114,在支撑杆12相对底板11旋转而使整个底座10实现收折时,收纳槽114可以对第二支撑组件30起到避让作用,避免底板11与第二支撑组件30发生干涉,从而使第二支撑组件30收纳于收纳槽114内,以减小整个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占用空间。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20安装于底座10上,第一支撑组件20包括两个支撑板21,两个支撑板21能够相对转动。第二支撑组件30转动连接于支撑板21上,并与支撑板21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空间200,当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置于容置空间200时,其底部与第二支撑组件30接触,背部抵靠在支撑板21上。第二支撑组件30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与两个支撑板21一一对应,且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能够随两个支撑板21的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如此,以调节第二支撑组件30之间的距离,从而适用于对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进行支撑,进而使移动终端支架100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另外,在移动终端放置于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上之后,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能够分别相对与之对应的支撑板21转动,从而使容置空间200能够尽可能与移动终端相适配,以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两个支撑板21均能够相对底座10活动。如图1所示,两个支撑板21均能够沿预设的F1方向相对于底座10运动,以带动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彼此靠近或远离,以调节第二支撑组件30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支撑板21中的一个固定,而另一个活动的方案相比,两个支撑板21均活动设置的方案更能够扩大两个支撑板21的活动角度范围,适于对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进行支撑,进而使移动终端支架100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板21中,其中一个支撑板21上具有至少一个能够与另一个支撑板21相抵而限制两个支撑板21相对旋转的限位凸起211。当支撑板21旋转到与另一支撑板21上的限位凸起211相抵时,支撑板21无法继续转动。进一步地,两个支撑板21相同,通过在支撑板21上开设台阶槽,将两个支撑板21在台阶槽处相对扣合在一起,当一个支撑板21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将与另一个支撑板21上的台阶槽的侧面相抵,如此,台阶槽的内壁就构成限位凸起211,从而限制两个支撑板21之间的转动角度。具体地,在两个支撑板21相对扣合在一起后,两个支撑板21上安装有第二支撑组件30的表面共面设置,如此,就使得两个支撑板21相对扣合后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如此,可以使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在同一平面上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较好地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20包括与底座10连接的连接器22,两个支撑板21分别转动连接于连接器22上,即两个支撑板21沿图1中的F1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两者之间角度的增大或减小。
如图3所示,具体地,连接器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1及与第一连接部2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221用于连接两个支撑板21,第二连接部222与底座10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221大致呈圆柱形状,且第一连接部221的外壁面的中部位置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凹槽(图未标),两个支撑板21上开设有贯通孔(图未标),第一连接部221穿设贯通孔,且两个支撑板21恰好容置于凹槽内,凹槽的两相对内壁分别抵于两个支撑板21上,从而将两个支撑板21沿第一连接部221的轴向限定于凹槽内,同时确保两个支撑板21沿第一连接部221的轴向能够转动。
具体地,连接器22与底座10转动连接,即沿图1中的F2方向运动。通过连接器22与底座10转动连接,可以使整个第一支撑组件20能够相对底座10转动,如此,不仅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支撑组件20与底座10之间的角度来调节第一支撑组件20的倾斜角度,以满足用户对移动终端倾斜角度的需求,而且在使用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旋转第一支撑组件20以使第一支撑组件20和底座10折叠起来,进而减小整个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占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组件20与底座10之间尽管能够相对旋转,但两者之间仍然保持有较大的摩擦力,以能够在第一支撑组件20旋转至目标位置后停留在目标位置。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锁定结构,以在第一支撑组件20相对底座10旋转至特定角度时,通过锁定结构件将第一支撑组件20与底座10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2与支撑杆12转动连接。具体地,连接器22的第二连接部222上开设有第二转动孔223,支撑杆12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轴123,第二转动轴123容置于第二转动孔223内,并能够相对连接器22旋转,从而实现支撑杆12与连接器22的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支撑杆12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第二连接部222的避位槽13,使支撑板21能够转动到与支撑杆12大致相贴合,从而实现移动终端支架100的收折。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转动孔223位于支撑杆12上,而将第二转动轴123设置在连接器2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连接器22与支撑杆12上均开设第二转动孔223,而通过一连接轴同时与连接器22上的第二转动孔223及支撑杆12上的第二转动孔223均配合,从而使支撑杆12转动连接于连接器22上。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30包括支撑挡块31及复位件32,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转动连接,复位件32能够在支撑挡块31受外力作用而相对支撑板21旋转时弹性作用于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并在支撑挡块31所受外力作用撤销后迫使支撑挡块31相对支撑板21反向旋转而复位。通过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的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之间的角度,当两个支撑板21相对转动到与竖直面呈不同大小的角度时,两个支撑挡块31可以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转动直至两个支撑挡块31均与移动终端实现稳定接触,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支撑挡块31具有支撑面311及与支撑面311连接的止挡面312,支撑面311位于支撑板21与止挡面312之间,且三者共同围成“U”字形的容置空间200,这样,移动终端的底部限位于此“U”字形的容置空间200中,可以防止移动终端滑动,进而防止其掉落下来,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地,两个支撑挡块31中,两个止挡面312能够相互配合对移动终端构成止挡,将移动终端限位于容置空间200内,当两个支撑板21之间夹角改变以支撑任何尺寸的移动终端时,两个支撑面311都能够相对支撑板21旋转以维持于水平方向,且两者呈共面状态,从而与移动终端的底面保持稳定的接触,确保沿竖直方向对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30包括连接件33,支撑挡块31通过连接件33转动连接于支撑板21上;复位件32为套设于连接件33上的扭簧。具体地,连接件33连接于支撑挡块31上,支撑板21上开设有与连接件33匹配的连接孔(图未标),通过连接件33插入连接孔内并能够在连接孔内转动,从而使支撑挡块31能够相对于支撑板21转动。进一步地,支撑挡块31上朝向支撑板21的一侧开设有连接槽313,连接件33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槽313内,另一端从连接槽313中凸伸出来并与支撑板21连接,复位件32位于连接槽313内并套设在连接件33上,复位件32的两端分别抵接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以对支撑挡块31与支撑板21施加弹性作用力。通过复位件32套设在连接件33上,并隐藏在支撑挡块31的连接槽313内,使该移动终端支架100保持美观,并且便于折叠收纳。另外,在将移动终端从容置空间200内取出后,在复位件32的复位作用下,支撑挡块31相对支撑板21反向旋转而复位。
设定在无外力作用时,支撑挡块31的支撑面311保持水平状态,且支撑面311与支撑板21垂直,当需要放置移动终端时,转动支撑板21,使两个支撑挡块31之间的距离匹配移动终端的宽度,此时,支撑挡块31的支撑面311仍然与支撑板21垂直,但是因为支撑板21与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所以支撑挡块31的支撑面311也与水平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当移动终端放置于“U”字形的容置空间200后,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支撑挡块31的支撑面311转动再次回到水平状态,而将移动终端移走后,支撑挡块31会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反向旋转而复位。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撑挡块31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件33的一端与支撑板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挡块31上的连接孔连接。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支撑挡块31和支撑板21上均设有连接孔,通过连接件33同时与支撑挡块31上的连接孔和支撑板21上的连接孔均配合,从而使支撑挡块31转动连接于支撑板21上。
上述移动终端支架100,通过第二支撑组件30与支撑板21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200,可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两个支撑板2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来调节两个支撑挡块31之间的间距,以适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另外,当两个支撑板21之间夹角改变以支撑任何尺寸的移动终端时,两个第二支撑组件30都能够相对支撑板21旋转,以改变支撑面311与支撑板21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支撑面311与移动终端的底面保持稳定的接触,以为移动终端提供稳定的支撑。此外,通过两个支撑板21之间转动连接、底座10与第一支撑组件20之间的转动连接、支撑杆12与底板11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调节移动终端支架100的支撑位置和倾斜角度,并在不使用该移动终端支架100时,沿图1所示的F1方向相对旋转两个支撑板21至图4的状态,再沿图1所示的F2方向相对旋转第一支撑组件20与底座10至图5的状态,最后沿图2所示的F3方向相对旋转支撑杆12与底板11至图6所示的状态,最终完成整个移动终端支架的折叠收拢,以占用较小的空间而方便收纳和携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能够相对转动;及
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两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能够随两个所述支撑板的相对转动而彼此靠近或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挡块及复位件,所述支撑挡块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复位件能够在所述支撑挡块受外力作用而相对所述支撑板旋转时弹性作用于所述支撑挡块与所述支撑板,并在所述支撑挡块所受外力作用撤销后迫使所述支撑挡块相对所述支撑板反向旋转而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挡块具有支撑面及与所述支撑面连接的止挡面,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止挡面之间,且三者共同围成“U”字形的所述容置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支撑挡块通过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的扭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支撑板均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活动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与所述底座连接的连接器,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限位凸块,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抵持面,所述限位凸块随所述支撑杆相对所述底板的旋转而运动,并在所述支撑杆旋转既定角度后与所述抵持面相抵;及/或,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二支撑组件。
CN202121404594.4U 2021-06-23 2021-06-23 移动终端支架 Active CN215499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4594.4U CN215499098U (zh) 2021-06-23 2021-06-23 移动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4594.4U CN215499098U (zh) 2021-06-23 2021-06-23 移动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9098U true CN215499098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04594.4U Active CN215499098U (zh) 2021-06-23 2021-06-23 移动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9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9401B2 (en) Cradle
US20130217448A1 (en) Desktop-type universal dock
TWM316200U (en) A holder for receiv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479975B (zh) The protective cover structure of the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TW201426245A (zh) 旋轉機構及具有該旋轉機構的電子裝置
TWI566666B (zh) 支撐裝置
US6603656B2 (en) Stand apparatus in a wireless LAN adapter
CN110247254B (zh) 可折叠插头组件和包括可折叠插头组件的装置
CN215499098U (zh) 移动终端支架
TW202029867A (zh) 機箱
CN215488549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548873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2115396U (zh) 一种可折叠手机桌面支架
CN210351258U (zh) 可折叠式云台
CN210351260U (zh) 可折叠式云台
CN212840491U (zh) 笔记本支架
CN213656275U (zh) 可折叠手持云台
CN212776520U (zh) 一种多角度翻转式支撑机构及无线充电座
CN213207150U (zh) 移动终端支架
TW201109560A (en) Supporting device
CN220734830U (zh) 一种多功能收纳架
CN214889811U (zh) 一种基于3d打印式的平板支架
CN218888557U (zh) 手机支架
CN220734734U (zh) 一种便携阅读支架
CN212319307U (zh) 一种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