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8350U -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8350U
CN215498350U CN202121778362.5U CN202121778362U CN215498350U CN 215498350 U CN215498350 U CN 215498350U CN 202121778362 U CN202121778362 U CN 202121778362U CN 215498350 U CN215498350 U CN 215498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modul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mc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836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家斌
张家武
文艺
赵怀坤
田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osiwe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aosiwe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aosiwe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aosiwe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836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8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8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8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组、AFE模拟前端、MCU微控制单元:电池组的输出端与AFE模拟前端的输入端进行电连接,AFE模拟前端与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进行连接;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源;所述AFE模拟前端用于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及温度信息,并对电池组进行均衡控制;所述MCU微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单体的信息,进行模块级的信息处理,负责电池组整体的决策及控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采集、管理、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BMS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系统BMS 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管理系统(BMS)中电池组在充放电的过程中易出现充放电过量从而对电池的健康度造成损害,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其次,在电池组均衡方面,大多是选择使用主动均衡或者被动均衡的方式进行均衡,对系统芯片有依赖性,会影响系统均衡的效率;此外,对于电池组的评价因素过于单一,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针对电池管理系统的现有问题,需要一种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及循环寿命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的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组、AFE模拟前端、MCU 微控制单元,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所述AFE模拟前端的输入端进行电连接,所述AFE模拟前端与所述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进行连接;
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源;
所述AFE模拟前端用于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及温度信息,并对电池组进行均衡控制;
所述MCU微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单体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对电池组进行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为16串锂离子电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由多种规格电池簇组成,所述电池簇至少包含容量为50AH/100AH/150AH/200AH/300AH的电池;所述电池组上设置有加热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AFE模拟前端和MCU 微控制单元均嵌入在保护板上,所述电池组的正极与负极分别与保护板的正极与负极对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AFE模拟前端包括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所述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均与电池组进行电连接,均衡控制单元还与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电连接,并对电池组均衡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流采集模块与放电模块、充电模块串联连接,所述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口与保护板的负极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AFE模拟前端与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差分信号通信传输信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MCU微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端口与放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二输出端口与充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三输出端口与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总线进行通信连接;
第四输出端口与显示模块进行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通信模块包括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所述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与MCU微控制单元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RS485通信模块包括将 RS485通信接口与电脑USB端连接,多机并联时,所述RS485通信模块的RS485接口作为并机通信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系统控制模块与其他模块结合控制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电池的电平的高低判断当前电池的电流、电压及温度情况,当系统监测到电池运行异常,可以快速断开并将异常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上,提高电池运行安全,防止过量充电或者过量放电损坏电池,提高电池利用率,提供一种结合采集、管理、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产品功能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RS485通信口与电脑USB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机并联时RS485接口作为并机通信接口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PACK并联后拨码地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LED灯指示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系统的一种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组、AFE模拟前端、MCU微控制单元:
电池组的输出端与AFE模拟前端的输入端进行电连接,AFE模拟前端与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进行连接;
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源;
所述AFE模拟前端用于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及温度信息,并对电池组进行均衡控制;
所述MCU微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单体的信息,进行模块级的信息处理,负责电池组整体的决策及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在于: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储能和BMS控制的系统。BMS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含义。本实用新型的作用是设置一种通信、采集和管理功能一体的管理系统。电池组的作用就是提供电源,电池组是多个电池簇集合而成,每个电池簇是一种类型的电池,每一种类型的电池电压或者电流规格不同。他们通过采样线与控制线和 AFE模拟前端电连接,接收AFE模拟前端的控制和电流电压采样,并根据采样的电流和电压信息,在预设的参数下执行单体电压告警、单体电压保护、电池总压告警、电池总压保护、电流告警、充电电流保护、充电限流、放电电流保护、充电温度告警、充电温度保护、放电温度告警、放电温度保护、环境温度告警与保护、短路保护、充电均衡功能和SOC告警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上设置有加热膜,用于在电池组温度过低的时候,对电池组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实施的时候,会设置具体的参数,这些参数如下表的实施例所示,基本参数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05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06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07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08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09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101
Figure BDA0003189925830000111
上表体现LE AFE模拟前端在执行各项功能的时候具体的参数设置表,上表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设置参数。MCU微控制单元是用于执行通信功能和显示功能,通信功能基于RS485、CAN通讯实现,而显示功能通过显示屏模块和LED模块实现,蜂鸣器模块是为了实现告警,并且具有充放电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系统控制模块与其他模块结合控制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电池的电平的高低判断当前电池的电流、电压及温度情况,当系统监测到电池运行异常,可以快速断开并将异常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上,提高电池运行安全,防止过量充电或者过量放电损坏电池,提高电池利用率,提供一种结合采集、管理、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在具备电压采集、电流采集、温度采集及相应保护外,电量估算SOC、串行通讯(RS485)、LED显示等功能外,可以广泛应用在室内、室外通信基站、光伏储能电站和家用型储能系统,如一体化基站、边际站、直放站、宏基站、微电网储能和太阳能基站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为16串锂离子电池。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要在室外使用,而且要适合不同的环境所以,最优的方式为16串锂离子电池,便于控制,而且电量可以通过不同对各的电池实现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放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由多种规格电池簇组成,所述电池簇至少包含容量为50AH/100AH/150AH/200AH/300AH的电池;所述电池组上设置有加热膜。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在系统运行状态下,锂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低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环境低温告警。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低温保护点时,将触发环境低温保护,分别停止充、放电。当环境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时,将释放环境高低温保护,分别恢复充、放电。所以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加热膜,给电池组进行加热,用以尽快达到正常温度。也是因为基站等设备可能设置于严寒地带。不同的容量,可以体现不同的温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池组、AFE模拟前端和MCU 微控制单元均嵌入在保护板上,所述电池组的正极与负极分别与保护板的正极与负极对应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上所有的元器件都安装在保护板上,保护板可以连接上位机,通过上位机实现。故障告警功能,通过上位机可查看相应的故障显示。故障包括有:模拟量采样故障、电芯故障等。模拟量采样故障:当MCU芯片与AFE模拟前端之间无法正常通信时,系统将会出现模拟量采样故障。电芯故障是当单体电芯的电压大于4.5V或者小于1.5V,以及某电芯的电压与所有电芯的平均电压的压差大于1V。总而言之,保护板就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AFE模拟前端和MCU微控制单元提供载体和外围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AFE模拟前端包括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所述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均与电池组进行电连接,均衡控制单元还与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电连接,并对电池组均衡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单体电压采集器主要是用于采集电梯电压状态,进行单体电压过压保护和单体过放保护。
单体过压保护:触发条件:在充电过程中,当单体电压最大值达到单体过压报警点时,系统提示Cell高压告警。当单体电压最大值达到单体过压保护点时,触发单体过压保护;执行动作:关闭充电 MOS,停止充电,系统处于单体过压保护状态,上报状态;解除条件:当所有单体电压低于单体过压恢复点,释放单体过压保护状态,恢复充电。在单体过压保护状态下,直接放电可立即释放。
单体过放保护:触发条件:在放电过程中,当单体电压最小值达到单体过放报警点时,系统提示Cell低压告警。当单体电压最小值达到单体过放保护点时,触发单体过放保护,执行动作:关闭放电 MOS,停止放电。在电池组未级联使用时,系统将等待120秒后进入休眠模式(如果所有单体电压在120秒内恢复到单体过放恢复点,将释放单体过放保护,恢复放电)。解除条件:当单体电压高于系统欠压恢复点,并处于非休眠状态下恢复或进入充电状态,有充电电流后恢复。
温度传感器主要是采集温度,主要是电芯温度、环境温度和功率管温度实现电芯温度保护、环境温度保护和功率管温度保护功能。
具体实施时,如下方式:
电芯温度保护功能:
在系统运行状态下,锂电池管理系统监测4个电芯温度,当电芯温度最大值达到电芯高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电芯高温告警。当电芯温度最大值达到电芯高温保护点时,触发电芯高温保护,分别停止充、放电。当电芯温度最小值达到电芯低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电芯低温告警。当电芯温度最小值达到电芯低温保护点时,触发电芯低温保护,分别停止充、放电。当电芯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时,将释放电芯高、低温保护,分别恢复充、放电。
环境温度保护功能:
在系统运行状态下,锂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高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环境高温告警。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高温保护点时,将触发环境高温保护,分别停止充、放电。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低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环境低温告警。当环境温度达到环境低温保护点时,将触发环境低温保护,分别停止充、放电。当环境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时,将释放环境高低温保护,分别恢复充、放电。
功率管温度保护功能:
在系统运行状态下,锂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功率管温度,当功率管温度达到功率管高温报警点时,系统提示FET高温告警。当功率管温度达到功率管高温保护点时,将触发FET高温保护,停止充、放电。当功率管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时,将释放FET高温保护,恢复充、放电。
电流采集器根据充放电过程中实现充电过流保护和放电过流保护,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充电过流保护:
在充电过程中,当充电电池达到充电过流报警点时,系统提示充电过流告警;当充电电流达到充电过流保护点时,触发充电过流保护,停止充电。30秒后充电过流保护将自动释放,恢复充电。在充电过流保护期间,直接放电可立即释。如果连续自动释放10次不成功,将不再进行自动释放,需复位系统或者进入放电模式解除保护状态。
放电过流保护:
在放电过程中,当放电电池达到放电过流报警点时,系统提示放电过流告警。当放电电流达到放电过流保护点时,触发放电过流保护,停止放电。30秒后放电过流保护将自动释放,恢复放电。如果连续自动释放10次不成功,将不再进行自动释放,必须进入充电模式。在放电过流保护期间,直接充电可立即释放。
均衡控制单元用于执行充电均衡功能,具体为:在充电状态下,当电池组单体电压大于平衡开启电压,且与最低单体电芯压差大于平衡开启压差时,开启均衡功能。当单体电压与最低单体电芯压差小于平衡关闭压差时,停止均衡。
而MOS控制芯片就执行者,系统过充保护功能,系统过放保护功能,具体实施为:
系统过充保护:
触发条件:在充电过程中,当系统电压达到系统过压报警点时,上位机提示PACK高压告警,但不关断。当系统电压达到系统过压保护点时,触发系统过压保护,关断充电回路;
执行动作:关闭充电MOS管,(限流时关闭限流)停止充电,系统处于系统过压保护状态,通讯上报过充状态;
解除条件:当系统总压低于系统过压恢复点时恢复或进入放电状态,有放电电流后恢复。
系统过放保护:
触发条件:在放电过程中,当系统电压达到系统过放报警点时,系统提示PACK低压告警。当系统电压达到系统过放保护点时,触发系统过放保护,停止放电。
执行动作:关闭放电MOS管,在电池组未级联使用时,系统将等待120秒后进入休眠模式(如果系统电压在120秒内恢复到系统过放恢复点,将释放系统过放保护,恢复放电)。
解除条件:当系统总压高于系统欠压恢复点,并处于非休眠状态下恢复或进入充电状态,有充电电流后恢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流采集模块与放电模块、充电模块串联连接,所述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口与保护板的负极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电流采集模块与放电模块、充电模块三个模块是实现电池组的电流采集和充放电控制模块,充放电控制功能由MCU控制芯片实现。保护板海域短路保护功能,保护板是由P+、P-两个端口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端口与保护板的负极电连接就是实现充电控制,保护板在充放电过程中,实现电路防护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P+、P-之间出现短路情况,立即触发短路保护,系统提示有未上报告警量。60S后自动解除,连续解除超过3 次,锁定短路,锁定后对电池组充电才能解除。需要通过按键复位来释放短路保护时,首先必须解除负载;
但是,短路测试回路内阻需满足参数设置要求,短路内阻偏大无法触发短路保护,只能触发放电过流,短路内阻偏小会导致BMS永久性损坏。
保护板具有充电限流功能,充电限流具有打开条件,这个充电限流功能MCU控制芯片电连接,受MCU控制芯片控制:
打开条件:当BMS配置限流功能后,当充电电流大于限流开启识别电流,则进入充电限流状态;
充电限流中,BMS限定的电流是指充电机的电流,而非电池充电的电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AFE模拟前端与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差分信号通信传输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进行通信的时候,基于差分信号实现通信,不仅能够实现信号的快速传输,而通过差分信号得到的逻辑指令,更加的快速和符合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MCU微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端口与放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二输出端口与充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三输出端口与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总线进行通信连接;
第四输出端口与显示模块进行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MCU微控制单元具有多个控制端口,通过这个控制端口MCU通信单元可以分别实现充放电控制,电路显示和外部通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通信模块包括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所述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与MCU微控制单元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具有通信端口的,这些通信端口可以和电脑连接,也可以和其它控制主机网络连接,实现对BMS系统的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RS485通信模块包括将 RS485通信接口与电脑USB端连接,多机并联时,所述RS485通信模块的RS485接口作为并机通信接口。
多机并联是通过如下方式:电池并联后,地址0000号BMS机作为主机,其他BMS作为从机。从机电池数据通过CAN接口发送于BMS 主机,BMS主机汇总并处理后对外发送电池数据。
电池组(简称Pack)级联时,PC通过上位机软件,可选择想要通讯的PACK地址,查看对应Pack的所有信息。RS485级联通信设置步骤:
1、通过标准RS485网线依次连接;
2、按照图4依次设置PACK地址;
3、通过上位机或按照通讯协议依次独立查看对应地址的BMS数据。
拨码开关设置原则:地址设定为0000,保护板无级联通信功能,依次按照图4设置其余BMS地址。
电池组BMS具备四位地址拨码开关,按照从0到15的地址进行编号。电池组BMS应实时检测拨码器地址,拨码地址采用二进制方式,如图4所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LED控制模块中包含按键功能:
休眠:按下按键,等待约3秒,红灯快速闪烁后松开按键,BMS 关闭输出进入关机休眠;
激活:短按1秒,BMS激活打开输出,正常工作,指示灯点亮;
复位:长按键6S,所有LED灯全亮,松开按键,BMS复位并自动重启,SOC重置,LED指示灯状态表如表图5和下表所示:
闪动方式
闪1 0.25s 3.75s
闪2 0.5s 0.5s
闪3 0.5s 1.5s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板还具有如下功能:
保护板具有历史存储功能,当保护板出现或者清除告警、保护以及失效异常时,保护板自动保存当时的电池参数。最多能够存储500 条信息,当信息存满时,将会逐条覆盖日期最久的信息。通过上位机能够读取相应的历史记录,转换为Excel保护数据。
6.2.2充电限流功能(选配功能)
保护板具有充电限流功能,充电限流值见表1;
打开条件:当BMS配置限流功能后,当充电电流大于限流开启识别电流,则进入充电限流状态;
充电限流中,BMS限定的电流是指充电机的电流,而非电池充电的电流;
电池实际充电电流=充电机总电压*充电机电流*0.97/电池当前总电压
注:为防止限流模块高温损坏,限流模块具备自动温度反馈调节功能,限流模块温度越低,电流越大,温度越高,电流越小,实际限流值在额定电流值80%-120%之间根据温度自动调节。
6.2.3休眠功能
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功耗,系统具有休眠功能,当出现以下某种情况时,系统将进入休眠模式。
1)过放保护60S未恢复到过放释放电压时;
2)采样线束脱落,延时3min休眠;
3)处于离线状态时18小时休眠(选配功能,默认无);
4)当有弱电开关功能时,默认无);
5)根据操作规则,操作复合按键休眠。
6.2.4唤醒功能
结合实际情况,为了方便使用,系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唤醒方式。因过放保护而进入休眠模式,系统只能由充电信号进行唤醒。
1)充电唤醒
2)按键唤醒
3)自动唤醒,过放保护休眠后,每隔4小时自动唤醒一次,可唤醒30次,开启放电MOS持续30秒钟。如果外部电源能够给电池组充电,则退出休眠进入充电模式;否则,继续进入休眠模式。(选配功能,默认有)
6.2.5SOC精度及校准功能
BMS上电后,在充电状态下,单体电压大于“单体高压告警”时, SOC校准至100%。放电状态下,单体电压小于“单体低压告警”时, SOC校准至0%。
若不进行校准,SOC也可进行学习逐渐自动校准!但初始若干个循环可能不准确。
若BMS断电,SOC将重新计算,不保留上一次数值。
预充电:
BMS为专门适配大功率逆变器,做了预充电功能。可启动输入电容30000uF以内的逆变器。启动电阻22欧姆,启动时间500mS。
充电模式:
间歇式充电模式:当单体最大充电电压>3.5V,并且充电电流小于3A±1A时,停止充电,主动关闭充电回路。待电压回落到3.4V后,重新开启充电。
浮充模式:在非过充状态下,充电MOS管不关闭,电池电压浮充值充电器最大电压。
电池加热功能:
在充电状态下,当电池温度低于-10℃(可调),停止充电,开启加热功能,电池温度达到5℃(可调)。停止加热并开启主回路充电。
蜂鸣器告警的时候可以默认告警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告警模式,两种模式。
如图6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系统的主视图,其上部设置有案件和网络接口,然后通过这个设备配合基站等地点使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AFE模拟前端、MCU微控制单元,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所述AFE模拟前端的输入端进行电连接,所述AFE模拟前端与所述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进行连接;
所述电池组用于提供电源;
所述AFE模拟前端用于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及温度信息,并对电池组进行均衡控制;
所述MCU微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单体的信息,进行信息显示,并进行通信和充放电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为16串锂离子电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由多种规格电池簇组成,所述电池簇至少包含容量为50AH/100AH/150AH/200AH/300AH的电池;所述电池组上设置有加热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AFE模拟前端和MCU微控制单元均嵌入在保护板上,所述电池组的正极与负极分别与保护板的正极与负极对应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FE模拟前端包括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所述单体电压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电流采集器、MOS控制芯片、均衡控制单元均与电池组进行电连接,均衡控制单元还与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电连接,并对电池组均衡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还连接有电流采集模块、放电模块和充电模块,所述电流采集模块与放电模块、充电模块串联连接,所述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口与保护板的负极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FE模拟前端与MCU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差分信号通信传输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CU微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端口与放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二输出端口与充电模块进行电连接;
第三输出端口与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总线进行通信连接;
第四输出端口与显示模块进行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所述RS485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与MCU微控制单元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RS485通信模块包括将RS485通信接口与电脑USB端连接,多机并联时,所述RS485通信模块的RS485接口作为并机通信接口。
CN202121778362.5U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Active CN215498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8362.5U CN2154983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8362.5U CN2154983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8350U true CN215498350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54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8362.5U Active CN215498350U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83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2245A (zh) * 2022-02-10 2022-03-11 瑞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新能源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家居蓄电组及系统
CN116599110A (zh) * 2023-05-31 2023-08-15 珠海科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储能bms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2245A (zh) * 2022-02-10 2022-03-11 瑞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新能源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家居蓄电组及系统
CN116599110A (zh) * 2023-05-31 2023-08-15 珠海科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储能bms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90065U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
CN107834519B (zh) 锂电池保护控制asic芯片系统
CN101752624B (zh) 一种电池均衡充电方法及装置
CN215498350U (zh) 一种储能系统bms控制系统
CN104064827B (zh) 带有安全保护系统的镍氢电池组
CN210577909U (zh) 一种基站后备电源管理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一体化设备
CN111313510A (zh) 磷酸铁锂电池保护板
CN111478387A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CN212012176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CN201629586U (zh) 一种电池均衡充电装置
CN2922241Y (zh) 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均衡保护电路
CN111431232B (zh) 一种采用柔性连接保护的退役电池模组
CN209994127U (zh) 一种适用于电瓶车上的bms保护板
CN211930291U (zh) 磷酸铁锂电池保护板
CN109017425A (zh) 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控制电路
CN204538792U (zh) 一种并联电源系统和电源模块
CN205195249U (zh) 一种具有数据存储功能的数字bms保护板
CN103915875A (zh) 新型太阳能路灯锂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
CN201238069Y (zh) 低温聚合物锂蓄电池组
CN108667088B (zh) 一种支持带中线ups的锂电池储能系统
CN111478398B (zh) 镍氢电池的直流屏充电管理系统及充电截止方法
CN114726022A (zh) 一种模拟干电池放电的锂电池电路、装置及方法
CN202435066U (zh) 一种具有双向限流的锂离子电池组管理系统
CN2508410Y (zh) 锂离子电池组容量均衡充放电控制与保护装置
CN206004359U (zh) 一种锂电池组串联长线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