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2170U -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2170U
CN215412170U CN202121714927.3U CN202121714927U CN215412170U CN 215412170 U CN215412170 U CN 215412170U CN 202121714927 U CN202121714927 U CN 202121714927U CN 215412170 U CN215412170 U CN 215412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ir outlet
mounting
ai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149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德贤
罗永宏
罗文君
刘欢欢
李金峰
曾新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7149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12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2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2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其中,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及安装孔;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风道组件包括上风道和下风道,上风道与上出风口连通,下风道与下出风口连通;风量调整组件,包括挡风板和与挡风板驱动连接的驱动结构,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伸入至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驱动结构驱动挡风板转动或摆动,以调整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的出风量。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柜机空调产品中,为了增大上、下出风的风量,提高用户的舒适度,通常会设计双离心风机加上下双出风的方式进行出风,即上、下风机各有两个出风口送风,这种出风方式旨在加大出风量。而上述送风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冷、热气体的密度不同,同步送风会存在上、下出风口的风量不均匀的现象,即一个出风口的风量冗余、另一个出风口的风量较小。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下出风口的风量不均匀的问题,在风道中加装挡板,通过控制挡板的开闭以实现风量调节。
然而,由于挡板安装时既需要夹在风道中间,又要与风道外的驱动件连接,导致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及安装孔;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风道组件包括上风道和下风道,上风道与上出风口连通,下风道与下出风口连通;风量调整组件,包括挡风板和与挡风板驱动连接的驱动结构,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伸入至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驱动结构驱动挡风板转动或摆动,以调整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为两个,风量调整组件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与两个风量调整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安装孔沿挡风板的转动轴线或摆动轴线延伸。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蜗壳,具有开口、安装凹部及第一通孔,安装凹部和第一通孔均与开口连通,安装凹部用于与挡风板限位配合;蜗壳盖,蜗壳盖盖设在开口上且与蜗壳围绕形成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蜗壳盖具有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的一端贯穿蜗壳后与第二通孔连通,以形成安装孔。
进一步地,风量调整组件还包括: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与挡风板可转动地连接,至少部分安装结构位于安装孔内且与安装孔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挡风板包括挡风本体和设置在挡风本体上的两个转轴,安装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各安装板具有用于供转轴穿过的第一过孔;连接部,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连接;其中,安装凹部具有第二过孔和限位凹槽,一个转轴穿设在第二过孔内,至少部分安装板设置在限位凹槽内且与限位凹槽限位配合;至少部分连接部位于第一通孔内。
进一步地,限位凹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弧形槽和引导槽,引导槽的槽壁用于对转轴进行导向,以使转轴穿设在第二过孔内;弧形槽用于容纳至少部分安装板。
进一步地,安装板伸入第二通孔内且第二通孔的孔壁限位止挡;其中,安装板的外表面与蜗壳盖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安装板连接,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第二板段朝向第一通孔的孔壁设置,第一板段与蜗壳的侧壁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通孔的孔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连接部还包括第三板段,第三板段通过第二板段与第一板段连接,第二板段朝向第一壁面设置,第三板段用于与第二壁面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弧形板段,弧形板段通过第三板段与第二板段连接,弧形板段朝向挡风板的侧边用于与挡风板贴合,以防止气体穿过;其中,弧形板段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安装板上。
进一步地,第二通孔的孔壁包括弧形壁面,弧形壁面通过第二壁面与第一壁面连接,安装板的外周面还包括弧形表面,弧形表面与弧形壁面限位止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出风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挡风板安装在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推入至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装配;当需要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拆出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拉出并使得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拆卸。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相比,本申请中的出风装置通过推拉挡风板的方式即可实现挡风板的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以使工作人员对挡风板的拆装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出风装置的蜗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量调整组件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出风装置的蜗壳盖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蜗壳盖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出风装置的蜗壳的主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蜗壳的B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1中的出风装置的壳体与风量调整组件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第一进风孔;12、第二进风孔;13、上出风口;14、下出风口;15、安装孔;16、蜗壳;161、安装凹部;1611、第二过孔;1612、限位凹槽;1612a、弧形槽;1612b、引导槽;162、第一通孔;17、蜗壳盖;171、第二通孔;1711、第一壁面;1712、第二壁面;1713、弧形壁面;20、上风道;30、下风道;40、风量调整组件;41、挡风板;411、挡风本体;412、转轴;42、安装结构;421、安装板;4211、第一过孔;4213、弧形表面;422、连接部;4221、第一板段;4222、第二板段;4223、弧形板段;4224、第三板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如图1至图8所示,出风装置包括壳体10、风道组件及风量调整组件40。其中,壳体10具有上出风口13、下出风口14及安装孔15。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10内,风道组件包括上风道20和下风道30,上风道20与上出风口13连通,下风道30与下出风口14连通。风量调整组件40包括挡风板41和与挡风板41驱动连接的驱动结构,挡风板41穿过安装孔15后伸入至下风道30内。驱动结构驱动挡风板41转动或摆动,以调整下出风口14的出风量。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挡风板41安装在下风道30内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穿过安装孔15后推入至下风道内,即可完成挡风板41与风道的装配;当需要将挡风板41从下风道30内拆出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41从下风道30内拉出并使得挡风板41穿过安装孔15,即可完成挡风板41与风道的拆卸。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出风装置通过推拉挡风板的方式即可实现挡风板的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以使工作人员对挡风板41的拆装更加容易。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伸入至上风道和下风道内,驱动结构驱动挡风板转动或摆动,以调整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出风量。这样,当需要将挡风板安装在上风道和下风道内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推入至上风道和下风道内,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装配;当需要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下风道内拆出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拉出并使得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拆卸。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出风装置通过推拉挡风板的方式即可实现挡风板的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以使工作人员对挡风板的拆装更加容易。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伸入至上风道内,驱动结构驱动挡风板转动或摆动,以调整上出风口的出风量。这样,当需要将挡风板安装在上风道内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推入至上风道内,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装配;当需要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内拆出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内拉出并使得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拆卸。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出风装置通过推拉挡风板的方式即可实现挡风板的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以使工作人员对挡风板的拆装更加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与上风道20和下风道30均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为两个,风量调整组件40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与两个风量调整组件40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两个风道组件分别为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风道组件位于第二风道组件的上方。壳体10具有第一进风孔11和第二进风孔12,第一进风孔11与第一风道组件的风机的进风口连通,第二进风孔12与第二风道组件的风机的进风口连通,进而增大了出风装置的进风量和出风量,提升了出风装置的出风效率。
可选地,安装孔15为两个,各风量调整组件40的挡风板41分别穿过安装孔15后伸入至各风道组件的下风道30内,以用于对上出风口13和下出风口14的出风量进行调整。具体地,第一风道组件的下风道30与第二风道组件的风机的进风口连通,第二风道组件的上风道20与第一风道组件的风机的进风口连通,进而增大了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的进风量和出风量。
具体地,当换热系统在制冷模式下时,从上出风口13吹出的冷空气密度较大,受重力影响,会逐渐朝向地面下沉,因此上出风口13可使冷空气分布均匀,此时主要出风口为上出风口,因此上出风口13有较大的风量,制冷效果更佳;相反的,当换热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从上出风口13吹出的热空气密度较小,热空气会逐渐升高,导致室内空气呈现高处温度高儿地面温度低的现象,此时主要的出风口为下出风口14,下出风口14需要较大的风量,通过风量调整组件40可使上出风口13输出较少热风,甚至不出热风,增大下出风口14的出风量,进而减小风量的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5沿挡风板41的转动轴线或摆动轴线延伸。这样,用户或工作人员沿平行于挡风板41的转动轴线或摆动轴线的方向抽拉挡风板41即可实现挡风板41的拆装,进而降低了挡风板41的拆装难度。
具体地,安装孔15位于壳体10的侧边上,当需要拆卸挡风板41时,只需从侧面将风量调整组件40抽出即可。
如图1、图2及图4至图8所示,壳体10包括蜗壳16和蜗壳盖17。蜗壳16具有开口、安装凹部161及第一通孔162,安装凹部161和第一通孔162均与开口连通,安装凹部161用于与挡风板41限位配合。蜗壳盖17盖设在开口上且与蜗壳16围绕形成上出风口13和下出风口14,蜗壳盖17具有第二通孔171。其中,第一通孔162的一端贯穿蜗壳16后与第二通孔171连通,以形成安装孔15。这样,上述使得安装孔15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壳体10为可拆卸的结构,以使风道组件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具体地,第一通孔162的一端贯穿蜗壳16且与第二通孔171连通,以形成安装孔15,进而增大了安装孔15的尺寸,以使挡风板41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如图1至图3及图8所示,风量调整组件40还包括安装结构42。其中,安装结构42与挡风板41可转动地连接,至少部分安装结构42位于安装孔15内且与安装孔15限位配合。这样,安装结构42用于与安装孔15限位配合,进而对挡风板4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提升了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的装配精度。同时,在用户或工作人员对挡风板41进行拆装时,可直接推拉安装结构42即可对挡风板41进行操作,以使用户或工作人员对挡风板41的操作更加容易。
具体地,在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进行装配时,先将挡风板41穿过安装孔15后伸入下风道30内,再使得至少部分安装结构42位于安装孔15内且与安装孔15限位配合,进而将风量调整组件40安装在壳体10上。当需要将风量调整组件40从壳体10上拆下时,先将安装结构42从安装孔15内抽出,直至挡风板41从下风道30拉出,进而实现风量调整组件40和壳体10的拆卸。
如图3所示,挡风板41包括挡风本体411和设置在挡风本体411上的两个转轴412,安装结构4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421和连接部422。各安装板421具有用于供转轴412穿过的第一过孔4211。连接部4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421连接。其中,安装凹部161具有第二过孔1611和限位凹槽1612,一个转轴412穿设在第二过孔1611内,至少部分安装板421设置在限位凹槽1612内且与限位凹槽1612限位配合。至少部分连接部422位于第一通孔162内。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挡风板41与安装结构42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的拆装难度。同时,驱动结构位于壳体10外,上述设置确保驱动结构能够与至少一个转轴412驱动连接,以驱动挡风板41转动或摆动,进而对上出风口13和下出风口14的出风量进行调整。
具体地,第二过孔1611用于供一个转轴412穿过,限位凹槽1612用于对至少部分安装板421限位止挡,以防止该安装板421相对于蜗壳16移位或窜动而影响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的装配稳定性。
如图7所示,限位凹槽1612包括相互连通的弧形槽1612a和引导槽1612b,引导槽1612b的槽壁用于对转轴412进行导向,以使转轴412穿设在第二过孔1611内。弧形槽1612a用于容纳至少部分安装板421。这样,在将挡风板41安装在下风道30内的过程中,转轴412沿引导槽1612b滑动,直至转轴412滑动至第二过孔1611处并穿过第二过孔1611,以实现转轴412与第二过孔1611的装配。同时,上述设置使得限位凹槽161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限位凹槽1612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如图3至图5所示,安装板421伸入第二通孔171内且第二通孔171的孔壁限位止挡。其中,安装板421的外表面与蜗壳盖17平齐设置。这样,在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当安装结构42的安装板421与第二通孔171限位止挡时,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装配到位。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完成装配后的出风装置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具体地,一个转轴412穿过第二过孔1611后裸露在壳体10外,另一个转轴412从第二通孔171伸出并位于壳体10外,进而便于驱动结构与两个转轴412驱动连接。
如图3所示,连接部4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段4221和第二板段4222,第一板段4221和第二板段4222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安装板421连接,第一板段4221与第二板段4222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第二板段4222朝向第一通孔162的孔壁设置,第一板段4221与蜗壳16的侧壁平齐设置。可选地,第一预设夹角为90°。这样,在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进行拆装的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防止连接部422与第一通孔162的孔壁之间发生运动干涉而影响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的装配。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完成装配后的出风装置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蜗壳16的侧壁指的是蜗壳16的外侧壁,即蜗壳16侧壁远离风道组件的外表面与第一板段4221远离第二板段4222的外表面相平齐设置。
如图5所示,第二通孔171的孔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壁面1711和第二壁面1712,第一壁面1711与第二壁面1712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连接部422还包括第三板段4224,第三板段4224通过第二板段4222与第一板段4221连接,第二板段4222朝向第一壁面1711设置,第三板段4224用于与第二壁面1712限位止挡。可选地,第二预设夹角为90°。这样,在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进行拆装的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防止连接部422与第一壁面1711之间发生运动干涉而影响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的装配。同时,当第三板段4224与第二壁面1712限位止挡,用户或工作人员可获取到风量调整组件40与壳体10已经装配到位。
如图3所示,连接部422还包括弧形板段4223,弧形板段4223通过第三板段4224与第二板段4222连接,弧形板段4223朝向挡风板41的侧边用于与挡风板41贴合,以防止气体穿过。其中,弧形板段422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安装板421上。这样,上述提升了挡风板41与下风道3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挡风板41与安装结构42的连接处发生气体泄漏而影响出风装置的出风效率。
如图5所示,第二通孔171的孔壁包括弧形壁面1713,弧形壁面1713通过第二壁面1712与第一壁面1711连接,安装板421的外周面还包括弧形表面4213,弧形表面4213与弧形壁面1713限位止挡。这样,上述设置增大了安装板421与第二通孔17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二者之间的止挡可靠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未示出),包括上述的出风装置。
可选地,换热系统为空调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将挡风板安装在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后推入至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装配;当需要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拆出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挡风板从上风道和/或下风道内拉出并使得挡风板穿过安装孔,即可完成挡风板与风道的拆卸。这样,与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相比,本申请中的出风装置通过推拉挡风板的方式即可实现挡风板的拆装,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挡板的拆装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以使工作人员对挡风板的拆装更加容易。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上出风口(13)、下出风口(14)及安装孔(15);
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风道组件包括上风道(20)和下风道(30),所述上风道(20)与所述上出风口(13)连通,所述下风道(30)与所述下出风口(14)连通;
风量调整组件(40),包括挡风板(41)和与所述挡风板(41)驱动连接的驱动结构,所述挡风板(41)穿过所述安装孔(15)后伸入至所述上风道(20)和/或所述下风道(30)内;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挡风板(41)转动或摆动,以调整所述上出风口(13)和/或所述下出风口(14)的出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为两个,所述风量调整组件(40)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与两个所述风量调整组件(40)一一对应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5)沿所述挡风板(41)的转动轴线或摆动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
蜗壳(16),具有开口、安装凹部(161)及第一通孔(162),所述安装凹部(161)和所述第一通孔(162)均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安装凹部(161)用于与所述挡风板(41)限位配合;
蜗壳盖(17),所述蜗壳盖(17)盖设在所述开口上且与所述蜗壳(16)围绕形成所述上出风口(13)和所述下出风口(14),所述蜗壳盖(17)具有第二通孔(171);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162)的一端贯穿所述蜗壳(16)后与所述第二通孔(171)连通,以形成所述安装孔(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整组件(40)还包括:
安装结构(42),所述安装结构(42)与所述挡风板(41)可转动地连接,至少部分所述安装结构(42)位于所述安装孔(15)内且与所述安装孔(15)限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1)包括挡风本体(411)和设置在所述挡风本体(411)上的两个转轴(412),所述安装结构(42)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421),各所述安装板(421)具有用于供所述转轴(412)穿过的第一过孔(4211);
连接部(422),所述连接部(4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板(421)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凹部(161)具有第二过孔(1611)和限位凹槽(1612),一个所述转轴(412)穿设在所述第二过孔(1611)内,至少部分所述安装板(421)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1612)内且与所述限位凹槽(1612)限位配合;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42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62)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1612)包括相互连通的弧形槽(1612a)和引导槽(1612b),所述引导槽(1612b)的槽壁用于对所述转轴(412)进行导向,以使所述转轴(412)穿设在所述第二过孔(1611)内;所述弧形槽(1612a)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安装板(4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21)伸入所述第二通孔(171)内且所述第二通孔(171)的孔壁限位止挡;其中,所述安装板(421)的外表面与所述蜗壳盖(17)平齐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段(4221)和第二板段(4222),所述第一板段(4221)和所述第二板段(4222)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板(421)连接,所述第一板段(4221)与所述第二板段(4222)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板段(4222)朝向所述第一通孔(162)的孔壁设置,所述第一板段(4221)与所述蜗壳(16)的侧壁平齐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171)的孔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壁面(1711)和第二壁面(1712),所述第一壁面(1711)与所述第二壁面(1712)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所述连接部(422)还包括第三板段(4224),所述第三板段(4224)通过所述第二板段(4222)与所述第一板段(4221)连接,所述第二板段(4222)朝向所述第一壁面(1711)设置,所述第三板段(4224)用于与所述第二壁面(1712)限位止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22)还包括弧形板段(4223),所述弧形板段(4223)通过所述第三板段(4224)与所述第二板段(4222)连接,所述弧形板段(4223)朝向所述挡风板(41)的侧边用于与所述挡风板(41)贴合,以防止气体穿过;其中,所述弧形板段(422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安装板(42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171)的孔壁包括弧形壁面(1713),所述弧形壁面(1713)通过所述第二壁面(1712)与所述第一壁面(1711)连接,所述安装板(421)的外周面还包括弧形表面(4213),所述弧形表面(4213)与所述弧形壁面(1713)限位止挡。
13.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CN202121714927.3U 2021-07-26 2021-07-26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Active CN215412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4927.3U CN215412170U (zh) 2021-07-26 2021-07-26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4927.3U CN215412170U (zh) 2021-07-26 2021-07-26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2170U true CN215412170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52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14927.3U Active CN215412170U (zh) 2021-07-26 2021-07-26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12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80281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16180255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56A1 (zh) 空调器
CN108469068B (zh) 一种竖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5412170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12006156U (zh) 风管机连接装置及风管机
CN101017011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07270512B (zh)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CN113483401A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14949729U (zh) 空调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WO2022199015A1 (zh) 空调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07842925B (zh) 空调柜机
EP3252388B1 (en) Indo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137736B (zh) 可转动连接机构及新风取暖器
CN210399437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146171A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248423U (zh) 一种风扇组件及逆变器
CN215909223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154505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775927U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处理机组
CN218348847U (zh) 风阀结构和空调器
CN218763691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620269U (zh) 一种带有垂直风道的暖通设备
CN213334778U (zh) 一种可避免风道方向错误过滤等级可升级的新风换气机组
CN218442543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