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9334U -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9334U
CN215389334U CN202023338337.3U CN202023338337U CN215389334U CN 215389334 U CN215389334 U CN 215389334U CN 202023338337 U CN202023338337 U CN 202023338337U CN 215389334 U CN215389334 U CN 215389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rbon
branch pipe
charcoal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383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茆林凤
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 Tech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 Tech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 Tech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 Tech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3833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9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9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9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旨在提供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方形滤水池,方形滤水池一侧设有清水池,清水池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清水池与第二水泵、方形滤水池之间通过碳水管路连接,滤水池内设有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方形滤水池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出炭管路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碳水输送泵的输出端设有通过碳水管路连接的圆形炭罐,圆形炭罐内还设有第二冲刷机构,圆形炭罐底部还设有通向方形水池的碳水混合管路。

Description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炭再生是吸附饱满的活性炭通过一定条件处理后再次活化。活性炭在环境保护,工业与民用方面己被大量使用,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活性炭在吸附饱合被更换后,使用活性炭吸附是一个物理过程,因此还可以采用高温蒸汽将使用过的活性炭内之杂质进行脱附,并使其恢复原有之活性,以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生后的活性炭其用途仍可连续重复使用及再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具有可对使用过的活性炭进行脱附,使之具有活性,达到再利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方形滤水池,所述方形滤水池一侧设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所述清水池与第二水泵、方形滤水池之间通过碳水管路连接,所述滤水池内设有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所述方形滤水池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所述出炭管路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所述碳水输送泵的输出端设有通过碳水管路连接的圆形炭罐,所述圆形炭罐内还设有第二冲刷机构,所述圆形炭罐底部还设有通向方形滤水池的碳水混合管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清水池两侧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使得碳水管路接通水流,通过第一冲刷机构对于滤水池内的活性炭物质进行冲刷移送,然后经过出炭管路与碳水输送泵到达圆形炭罐,圆形炭罐内通入高温蒸汽对活性炭进行脱附等程序、使得活性炭具有活力,脱附结束后,第二冲刷机构对圆形炭罐内的活性炭先进行冲刷移送,最后通过底部的碳水混合管路流向滤水池,继续使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冲刷机构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内的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依次距离出炭管路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的炭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第一支管上的炭嘴对炭水进行冲刷,活性炭随水流流向出炭口,待靠近出炭口区域的炭移送出去之后,第一支管上的炭嘴停止通水,第二支管上的炭嘴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待活性炭流向第一支管的冲射区域后,再次打开第一支管上的炭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出出炭口,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区域的活性炭移送出之后,停止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上的炭嘴通水,第三支管上的炭嘴通水,炭嘴出水,待活性炭流向第二支管所在的区域后,第二支管再通水,随后第一支管再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第四支管按照上述方式,支管依次出水,随后将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冲刷机构包括与出炭管路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内部的外圈炭水管、内圈炭水管,所述内圈炭水管位于外圈炭水管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与外圈炭水管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的炭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打开内圈炭水管,炭嘴出水将圆形炭罐中心处的活性炭移送出去,然后打开外圈炭水管,将中心处以外的活性炭已送至中心处,然后关闭外圈炭水管,打开内圈炭水管,将中心处的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进一步设置:所述圆形炭罐采用普通碳钢材质或不锈钢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种材质使的圆形炭罐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方形滤水池,所述方形滤水池一侧设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所述清水池与第二水泵、方形滤水池之间通过碳水管路连接,所述方形滤水池内设有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所述方形滤水池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所述出炭管路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清水池两侧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使得碳水管路接通水流,通过第一冲刷机构对于滤水池内的活性炭物质进行冲刷移送,最后从碳水输送泵排出。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冲刷机构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内的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依次距离出炭管路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及第四支管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的炭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第一支管上的炭嘴对炭水进行冲刷,活性炭随水流流向出炭口,待靠近出炭口区域的炭移送出去之后,第一支管上的炭嘴停止通水,第二支管上的炭嘴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待活性炭流向第一支管的冲射区域后,再次打开第一支管上的炭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出出炭口,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区域的活性炭移送出之后,停止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上的炭嘴通水,第三支管上的炭嘴通水,炭嘴出水,待活性炭流向第二支管所在的区域后,第二支管再通水,随后第一支管再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第四支管按照上述方式,支管依次出水,随后将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圆形炭罐,所述圆形炭罐一侧设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所述清水池与第二水泵、圆形炭罐之间通过碳水管路连接,所述圆形炭罐内设有与碳水管路连接的第二冲刷机构,所述圆形炭罐底部中心处设有碳水混合管路,所述碳水混合管路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清水池两侧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使得碳水管路接通水流,第二冲刷机构对圆形炭罐内的活性炭先进行冲刷移送,最后通过底部的碳水混合管道排出。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冲刷机构包括与碳水管路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内部的外圈炭水管、内圈炭水管,所述内圈炭水管位于外圈炭水管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与外圈炭水管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的炭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打开内圈炭水管,炭嘴出水将圆形炭罐中心处的活性炭移送出去,然后打开外圈炭水管,将中心处以外的活性炭已送至中心处,然后关闭外圈炭水管,打开内圈炭水管,将中心处的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吸附水体中有机物的活性炭的移位脱附再生设备及工艺,将活性炭从滤水池冲刷输送至再生罐进行活性炭脱附再生,使其具有活力,然后再次回流到滤水池内,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装置整体流程图;
图2是方形滤水池俯视图;
图3是活性炭罐内部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2装置整体流程图;
图5是实施例3装置整体流程图。
图中,1、方形滤水池;2、清水池;3、第一水泵;4、第二水泵;5、碳水管路;6、第一冲刷机构;61、第一支管;62、第二支管;63、第三支管;64、第四支管;7、第二冲刷机构;71、外圈炭水管;72、内圈炭水管;8、出炭管路;9、碳水输送泵;10、圆形炭罐;11、碳水混合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方形滤水池1,方形滤水池1一侧设有清水池2,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方形滤水池1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方形滤水池1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6,第一冲刷机构6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1内的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依次距离出炭管路8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8的炭嘴。
方形滤水池1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8,出炭管路8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碳水输送泵9的输出端设有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的圆形炭罐10,圆形炭罐10内还设有第二冲刷机构7,第二冲刷机构7包括与出炭管路8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10内部的外圈炭水管71、内圈炭水管72,内圈炭水管72位于外圈炭水管71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72与外圈炭水管71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11的炭嘴。圆形炭罐10底部还设有通向方形滤水池1的碳水混合管路11。该装置内的碳水管路5、出炭管路8及碳水混合管路11均设有控制开关。
方圆形炭罐10采用普通碳钢材质或不锈钢材质。
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打开清水池2两侧的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使得碳水管路5接通水流,通过第一冲刷机构6对于滤水池内的活性炭物质进行冲刷移送:首先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对炭水进行冲刷,活性炭随水流流向出炭口,待靠近出炭口区域的炭移送出去之后,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停止通水,第二支管62上的炭嘴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待活性炭流向第一支管61的冲射区域后,再次打开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出出炭口,第一支管61和第二支管62区域的活性炭移送出之后,停止第一支管61与第二支管62上的炭嘴通水,第三支管63上的炭嘴通水,炭嘴出水,待活性炭流向第二支管62所在的区域后,第二支管62再通水,随后第一支管61再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第四支管64按照上述方式,支管依次出水,随后将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然后经过出炭管路8与碳水输送泵9到达圆形炭罐10,圆形炭罐10内通入高温蒸汽对活性炭进行脱附等程序、使得活性炭具有活力,脱附结束后,第二冲刷机构7对圆形炭罐10内的活性炭先进行冲刷移送:首先打开内圈炭水管72,炭嘴出水将圆形炭罐10中心处的活性炭移送出去,然后打开外圈炭水管71,将中心处以外的活性炭已送至中心处,然后关闭外圈炭水管71,打开内圈炭水管72,将中心处的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最后通过底部的碳水混合管路11流向方形滤水池1,继续使用。
实施例2: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如图2、图4所示所示,包括方形滤水池1,方形滤水池1一侧设有清水池2,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方形滤水池1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方形滤水池1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6,第一冲刷机构6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1内的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依次距离出炭管路8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8的炭嘴。方形滤水池的出炭管路8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
其主要工作远离如下:打开清水池2两侧的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使得碳水管路5接通水流,通过第一冲刷机构6对于滤水池内的活性炭物质进行冲刷移送:首先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对炭水进行冲刷,活性炭随水流流向出炭口,待靠近出炭口区域的炭移送出去之后,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停止通水,第二支管62上的炭嘴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待活性炭流向第一支管61的冲射区域后,再次打开第一支管61上的炭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出出炭口,第一支管61和第二支管62区域的活性炭移送出之后,停止第一支管61与第二支管62上的炭嘴通水,第三支管63上的炭嘴通水,炭嘴出水,待活性炭流向第二支管62所在的区域后,第二支管62再通水,随后第一支管61再通水,活性炭随着水流流向出炭口,第四支管64按照上述方式,支管依次出水,随后将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实施例3: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如图3、图5所示,包括圆形炭罐10,圆形炭罐10一侧设有清水池2,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圆形炭罐10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圆形炭罐10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二冲刷机构7,第二冲刷机构7包括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10内部的外圈炭水管71、内圈炭水管72,内圈炭水管72位于外圈炭水管71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72与外圈炭水管71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11的炭嘴。圆形炭罐10底部中心处设有碳水混合管路11,碳水混合管路11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
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打开清水池2两侧的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使得碳水管路5接通水流,第二冲刷机构7对圆形炭罐10内的活性炭先进行冲刷移送:首先打开内圈炭水管72,炭嘴出水将圆形炭罐10中心处的活性炭移送出去,然后打开外圈炭水管71,将中心处以外的活性炭已送至中心处,然后关闭外圈炭水管71,打开内圈炭水管72,将中心处的活性炭全部移送出去。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方形滤水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滤水池(1)一侧设有清水池(2),所述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所述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方形滤水池(1)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所述方形滤水池(1)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6),所述方形滤水池(1)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8),所述出炭管路(8)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所述碳水输送泵(9)的输出端设有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的圆形炭罐(10),所述圆形炭罐(10)内还设有第二冲刷机构(7),所述圆形炭罐(10)底部还设有通向方形滤水池(1)的碳水混合管路(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刷机构(6)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1)内的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所述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依次距离出炭管路(8)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所述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8)的炭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刷机构(7)包括与出炭管路(8)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10)内部的外圈炭水管(71)、内圈炭水管(72),所述内圈炭水管(72)位于外圈炭水管(71)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72)与外圈炭水管(71)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11)的炭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炭罐(10)采用普通碳钢材质或不锈钢材质。
5.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方形滤水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滤水池(1)一侧设有清水池(2),所述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所述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方形滤水池(1)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所述方形滤水池(1)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冲刷机构(6),所述方形滤水池(1)一侧还设有出炭管路(8),所述出炭管路(8)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刷机构(6)包括位于方形滤水池(1)内的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所述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依次距离出炭管路(8)由近及远相互平行等距离设置,所述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第三支管(63)及第四支管(64)均设有若干个朝向出炭管路(8)的炭嘴。
7.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包括圆形炭罐(10),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炭罐(10)一侧设有清水池(2),所述清水池(2)两侧出水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二水泵(4),所述清水池(2)与第二水泵(4)、圆形炭罐(10)之间通过碳水管路(5)连接,所述圆形炭罐(10)内设有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第二冲刷机构(7),所述圆形炭罐(10)底部中心处设有碳水混合管路(11),所述碳水混合管路(11)末端连接有碳水输送泵(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刷机构(7)包括与碳水管路(5)连接的设置于圆形炭罐(10)内部的外圈炭水管(71)、内圈炭水管(72),所述内圈炭水管(72)位于外圈炭水管(71)中心处,且内圈炭水管(72)与外圈炭水管(71)上均设有朝向碳水混合管路(11)的炭嘴。
CN202023338337.3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Active CN215389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8337.3U CN215389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38337.3U CN215389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9334U true CN215389334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60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38337.3U Active CN215389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9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4875B1 (ko) 무방류 역방향 관로 세척 장치 및 관로 세척 방법
CN107313485B (zh) 一种处理效果好的楼层污水用过滤装置
CN201168492Y (zh) 能够进行正反冲洗的净水装置
CN108635919A (zh) 一种无需反洗水泵和反洗水池的新型气水反冲洗方法
CN215389334U (zh) 一种活性炭拢炭移送装置
CN113929237A (zh) 一种电镀重金属废水零排放回用处理装置及工艺
CN204779191U (zh) 一种化工废水处理装置
CN201762214U (zh) 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净化装置
CN207970571U (zh) 一种管道过滤器
CN115446050A (zh) 一种应用于给排水领域的气水冲洗系统及其冲洗方法
CN202411024U (zh) 一种焦炉煤气孔板流量计孔板在线冲洗装置
CN206069441U (zh) 一种活性炭过滤器
CN207680178U (zh) 便于卸料清洗的过滤罐
CN210874380U (zh) 一种方便除杂的y形过滤器
CN109331664B (zh) 一种超滤膜冲洗装置及方法
CN210457588U (zh) 超滤系统
CN205838720U (zh) 多段式反渗透过滤系统
CN208485726U (zh) 一种猪舍污水处理装置
CN218622530U (zh) 一种新型排污池防堵集中排放系统
CN215276669U (zh) 一种适应多种浸没式超滤膜组件的可移动式膜清洗装置
CN21677812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过滤器清污装置
CN218202252U (zh) 一种带气水混合清洗功能的水处理设备
CN219579948U (zh) 一种组装式自冲灰沉淀装置
CN210928624U (zh) 一种沼液过滤灌溉装置
CN219272247U (zh) 一种沉淀池组合式冲灰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