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2006U -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2006U
CN215382006U CN202121113886.2U CN202121113886U CN215382006U CN 215382006 U CN215382006 U CN 215382006U CN 202121113886 U CN202121113886 U CN 202121113886U CN 215382006 U CN215382006 U CN 215382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base
air
hair drye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138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瑞良
张毅
廖泓斌
张俊强
唐绍科
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1138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20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2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2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其中,电吹风支撑座包括:基座,具有容纳空间和进风部,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吹风且与进风部连通,进风部与电吹风的进风口连通;出风结构,设置在基座上,出风结构具有风道和与风道连通的出风部,电吹风的出风口通过风道与出风部连通。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吹风机主要以手持式产品为主,手持式产品便于携带,便于用户在不同环境下使用。
然而,在用户长时间手持吹发的过程中,需要用户的手臂持续用力而给用户造成手臂发酸发胀的使用感受,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包括:基座,具有容纳空间和进风部,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吹风且与进风部连通,进风部与电吹风的进风口连通;出风结构,设置在基座上,出风结构具有风道和与风道连通的出风部,电吹风的出风口通过风道与出风部连通。
进一步地,出风结构与基座可转动地连接,以调整出风部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出风结构为中空结构,出风部设置在中空结构的腔壁上。
进一步地,出风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及第三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均与基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段呈弧形,出风部设置在第二连接段上;其中,出风部的出风方向与第二连接段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出风部为弧形孔,弧形孔为一个;或者,弧形孔为多个,多个弧形孔沿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基座包括:固定板;筒状本体,筒状本体的第一端与固定板连接,进风部设置在筒状本体上;安装座体,设置在筒状本体的第二端上,出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体上;其中,安装座体具有限位凹部和与限位凹部连通的连通孔,限位凹部用于对电吹风限位止挡,电吹风的出风口通过连通孔与风道连通;限位凹部和筒状本体的内腔形成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段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三连接段上设置有第二凸起,安装座体包括:弧形板体,限位凹部为弧形板体的内表面,弧形板体具有与筒状本体的内腔连通的过孔,电吹风穿设在过孔内;第一连接板,与弧形板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具有第一安装凹部,第一凸起伸入至第一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一安装凹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板,与弧形板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板具有第二安装凹部,第二凸起伸入至第二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二安装凹部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连通孔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进风部包括多个进风孔,多个进风孔沿筒状本体的周向和/或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插座,设置在基座上,插座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以用于对电吹风供电。
进一步地,电吹风与基座卡接、或磁性吸合、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出风结构连接,以驱动出风结构相对于基座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吹风组件,包括电吹风和用于支撑电吹风的电吹风支撑座;其中,电吹风支撑座为上述的电吹风支撑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吹风进行吹发时,可将电吹风放置在基座上,以使电吹风位于容纳空间内,则电吹风的进风口与进风部连通,同时,确保电吹风的出风口与风道连通。这样,启动电吹风后,从电吹风的出风口吹出气流进入至风道内,并通过出风部吹出,用户只需正对出风部即可进行干发,无需手持电吹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吹风支撑座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电吹风支撑座拆除出风结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电吹风支撑座的出风结构的主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电吹风支撑座与电吹风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座;11、容纳空间;12、进风部;121、进风孔;13、固定板;14、筒状本体;15、安装座体;151、限位凹部;152、连通孔;153、弧形板体;154、第一连接板;155、第二连接板;1551、第二安装凹部;20、电吹风;30、出风结构;31、风道;32、出风部;33、第一连接段;331、第一凸起;34、第二连接段;35、第三连接段;351、第二凸起;40、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如图1至图4所示,电吹风支撑座包括基座10和出风结构30。其中,基座10具有容纳空间11和进风部12,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电吹风20且与进风部12连通,进风部12与电吹风20的进风口连通。出风结构30设置在基座10上,出风结构30具有风道31和与风道31连通的出风部32,电吹风20的出风口通过风道31与出风部32连通。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吹风20进行吹发时,可将电吹风20放置在基座10上,以使电吹风20位于容纳空间11内,则电吹风20的进风口与进风部12连通,同时,确保电吹风20的出风口与风道31连通。这样,启动电吹风20后,从电吹风20的出风口吹出气流进入至风道31内,并通过出风部32吹出,用户只需正对出风部32即可进行干发,无需手持电吹风20,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将电吹风20放置在电吹风支撑座上时,电吹风20和电吹风支撑座形成整体结构,电吹风20内的气流最终通过出风部32吹出,进而无需用户手持,解放双手。同时,电吹风支撑座能够对电吹风20进行支撑、收纳,也解决了吹风机收纳不便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30与基座10可转动地连接,以调整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这样,在用户使用电吹风20的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求对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上述设置也能够避免用户在干发过程中由于热量集中而被烫伤或烧伤。
具体地,当需要对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时,用户操作出风结构30,以使出风结构30相对于基座10转动,进而使得用户对出风方向的调整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调整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30为中空结构,出风部32设置在中空结构的腔壁上。这样,出风结构30的内部形成风道31,从电吹风2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进入至风道31内,在风道31的引导下从出风部32吹出,以确保从电吹风2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按照设定路径吹出,提升了出风稳定性。同时,上述设置实现了出风结构30的轻量化设计,避免出风结构30过重而发生电吹风支撑座翻倒的现象。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出风结构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3、第二连接段34及第三连接段35,第一连接段33和第三连接段35均与基座1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段34呈弧形,出风部32设置在第二连接段34上。其中,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与第二连接段34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风道31呈环形,进而增大了出风部32的出风面积,以实现快速干发,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出风结构3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出风结构30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第一连接段33和第三连接段35均与基座10可转动地连接,进行增大了出风结构30与基座1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出风结构30相对于基座10的转动更加平稳,避免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
可选地,出风部32为弧形孔,弧形孔为一个;或者,弧形孔为多个,多个弧形孔沿第二连接段3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出风部32的结构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也使得工作人员对出风部32的加工更加灵活,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弧形孔为六个,六个弧形孔沿第二连接段3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使从六个出风部32吹出的气流呈环形,进而增大了出风面积,实现快速干发,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六个弧形孔中的每两个弧形孔的出风面积相同,且出风面积相同的弧形孔相对设置,六个弧形孔在出风结构30上对称设置。六个弧形孔中的三个弧形孔的出风面积不同,以使弧形孔的加工更加灵活。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部32位于出风结构30的一侧,以使出风结构3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出风结构30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部3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或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出风部32位于出风结构30的两侧。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基座10包括固定板13、筒状本体14及安装座体15。筒状本体14的第一端与固定板13连接,进风部12设置在筒状本体14上。安装座体15设置在筒状本体14的第二端上,出风结构30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体15上。其中,安装座体15具有限位凹部151和与限位凹部151连通的连通孔152,限位凹部151用于对电吹风20限位止挡,电吹风20的出风口通过连通孔152与风道31连通。限位凹部151和筒状本体14的内腔形成容纳空间11。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基座1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基座10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提升了基座10对电吹风20的支撑稳定性,避免电吹风20发生晃动而影响出风部32的出风稳定性。
具体地,固定板13用于对筒状本体14和安装座体15进行支撑,电吹风20的手柄部穿设在筒状本体14内,电吹风20的出风本体压设在安装座体15上,限位凹部151用于容纳出风本体,从电吹风2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通过连通孔152进入至风道31内,气流在风道31内流动,并从出风部32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孔152为两个,两个连通孔152均可进风,以与电吹风20的出风方式进行匹配。其中,电吹风20可以单侧出风,也可双侧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电吹风20进行收纳时,将电吹风20的电源线收纳在筒状本体14内,以使电吹风支撑座的外观更加美观、整洁。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段33上设置有第一凸起331,第三连接段35上设置有第二凸起351,安装座体15包括弧形板体153、第一连接板154及第二连接板155。限位凹部151为弧形板体153的内表面,弧形板体153具有与筒状本体14的内腔连通的过孔,电吹风20穿设在过孔内。第一连接板154与弧形板体15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154具有第一安装凹部,第一凸起331伸入至第一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一安装凹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板155与弧形板体15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板155具有第二安装凹部1551,第二凸起351伸入至第二安装凹部1551内且与第二安装凹部1551可转动地连接。其中,连通孔15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54和第二连接板155上。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出风结构30与安装座体15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安装座体15与电吹风2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安装座体15对电吹风20的支撑稳定性。
具体地,弧形板体153能够对电吹风20进行支撑和限位止挡,以防止电吹风20发生窜动或移位而影响出风部32的出风稳定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安装座体15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安装座体15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孔15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进行调整。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通孔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这样,出风结构通过一侧进风,另一侧可以进行封闭处理,进而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至风道内。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通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这样,出风结构通过一侧进风,另一侧可以进行封闭处理,进而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至风道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凹部和第二安装凹部1551为弧形槽,第一凸起331和第二凸起351分别伸入至弧形槽内且与弧形槽限位配合,以防止第一凸起331和第二凸起351相对于弧形槽发生轴向窜动而影响出风结构30和基座10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进风部12包括多个进风孔121,多个进风孔121沿筒状本体14的周向和/或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风孔121的设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也使得工作人员对进风部12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同时,上述设置增加了进风部12的进风量,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吹风20进行冷却降温。
如图1所示,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插座40。其中,插座40设置在基座10上,插座4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以用于对电吹风20供电。这样,在用户使用电吹风支撑座时,可通过插座40对电吹风20供电,以使电吹风20的使用环境不受限制,用户可以在任意环境中使用电吹风20。
可选地,电吹风20与基座10卡接、或磁性吸合、或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电吹风20与基座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可选地,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与出风结构30连接,以驱动出风结构30相对于基座10转动。这样,当需要对出风结构30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时,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出风结构30转动,以实现出风方向的自动调整,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提升了电吹风支撑座的智能化程度。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吹风组件,包括电吹风20和用于支撑电吹风20的电吹风支撑座。其中,电吹风支撑座为上述的电吹风支撑座。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吹风进行吹发时,可将电吹风放置在基座上,以使电吹风位于容纳空间内,则电吹风的进风口与进风部连通,同时,确保电吹风的出风口与风道连通。这样,启动电吹风后,从电吹风的出风口吹出气流进入至风道内,并通过出风部吹出,用户只需正对出风部即可进行干发,无需手持电吹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手持吹风机进行吹风时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0),具有容纳空间(11)和进风部(12),所述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电吹风(20)且与所述进风部(12)连通,所述进风部(12)与所述电吹风(20)的进风口连通;
出风结构(30),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所述出风结构(30)具有风道(31)和与所述风道(31)连通的出风部(32),所述电吹风(20)的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31)与所述出风部(3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30)与所述基座(10)可转动地连接,以调整所述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30)为中空结构,所述出风部(32)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的腔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3)、第二连接段(34)及第三连接段(35),所述第一连接段(33)和所述第三连接段(35)均与所述基座(1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34)呈弧形,所述出风部(32)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34)上;其中,所述出风部(32)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段(34)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32)为弧形孔,所述弧形孔为一个;或者,所述弧形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弧形孔沿所述第二连接段(3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包括:
固定板(13);
筒状本体(14),所述筒状本体(14)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板(13)连接,所述进风部(12)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14)上;
安装座体(15),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14)的第二端上,所述出风结构(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体(15)上;
其中,所述安装座体(15)具有限位凹部(151)和与所述限位凹部(151)连通的连通孔(152),所述限位凹部(151)用于对所述电吹风(20)限位止挡,所述电吹风(20)的出风口通过所述连通孔(152)与所述风道(31)连通;所述限位凹部(151)和所述筒状本体(14)的内腔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3)上设置有第一凸起(331),所述第三连接段(35)上设置有第二凸起(351),所述安装座体(15)包括:
弧形板体(153),所述限位凹部(151)为所述弧形板体(153)的内表面,所述弧形板体(153)具有与所述筒状本体(14)的内腔连通的过孔,所述电吹风(20)穿设在所述过孔内;
第一连接板(154),与所述弧形板体(15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54)具有第一安装凹部,所述第一凸起(331)伸入至所述第一安装凹部内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凹部可转动地连接;
第二连接板(155),与所述弧形板体(15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55)具有第二安装凹部(1551),所述第二凸起(351)伸入至所述第二安装凹部(1551)内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凹部(1551)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连通孔(15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54)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155)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12)包括多个进风孔(121),多个所述进风孔(121)沿所述筒状本体(14)的周向和/或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
插座(40),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所述插座(4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以用于对所述电吹风(20)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20)与所述基座(10)卡接、或磁性吸合、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支撑座还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出风结构(30)连接,以驱动所述出风结构(30)相对于所述基座(10)转动。
12.一种电吹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吹风(20)和用于支撑所述电吹风(20)的电吹风支撑座;其中,所述电吹风支撑座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吹风支撑座。
CN202121113886.2U 2021-05-21 2021-05-21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Active CN215382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13886.2U CN215382006U (zh) 2021-05-21 2021-05-21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13886.2U CN215382006U (zh) 2021-05-21 2021-05-21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2006U true CN215382006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7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13886.2U Active CN215382006U (zh) 2021-05-21 2021-05-21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20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82006U (zh)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KR20100034243A (ko) 헤어 드라이어
CN113142777A (zh) 电吹风支撑座及具有其的电吹风组件
US20150052773A1 (en) Portable Hair Dryer Device
WO2019208334A1 (ja) 乾燥装置
US4658511A (en) Electric hair dryer with air dispersing hood
CN106758088B (zh) 一种可旋转喷头的手持式挂烫机
KR20180127616A (ko) 탈부착이 가능한 탁상용 헤어드라이어
KR20170109307A (ko) 드라이어 겸용 무선 고대기
WO2022199457A1 (zh) 手柄、精油吹风机、吹风机、吹风设备及毛发处理装置
CN205775485U (zh) 便携式干衣机
CN105970569B (zh) 便携式干衣机和便携式干衣机的外壳
JP3223019U (ja) 組立式乾燥機及び布団送風ノズル構造
CN104783470A (zh) 电磁铁吸合式自动摇头吹风机
CN211354211U (zh) 一种免提梳式干发器
CN104738961A (zh) 一种手握式多功能吹风机
CN211571138U (zh) 一种分体式便携干衣机
CN221711406U (zh) 一种吹风机底座
KR20110074150A (ko) 헤어 드라이 장치
CN215909439U (zh) 暖被机
CN219699273U (zh) 一种带底座吹风机
CN112826353A (zh) 电热毛巾架
CN112674451A (zh) 吹风机
CN110778531A (zh) 多角度出风的挂脖风扇
CN104783472A (zh) 强磁铁吸合式自动摇头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