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8780U -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8780U
CN215378780U CN202121551942.0U CN202121551942U CN215378780U CN 215378780 U CN215378780 U CN 215378780U CN 202121551942 U CN202121551942 U CN 202121551942U CN 215378780 U CN215378780 U CN 215378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module
switching tube
resonance
bridg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519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万恒
余颖
王红
董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519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8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8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8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其中,该四模功率变换器包括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第二端口和控制器,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和第二端口依次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和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用于输入信号,控制器用于根据设定的工作模式控制变换模块和谐振模块对输入的信号执行对应于设定的工作模式的功率变换操作。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用包括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第二端口和控制器的拓扑电路,同时实现多种输入模式,大大提高了对电网的适应能力,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模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背景技术
各电信运营商的通讯基站所使用的供电系统通常是市电交流电,经过AC/DC(交流转直流)变换器变换为直流电,向通讯设备供电。对于市区、或离城市较近的城镇来说,市电是相对稳定的,但对于广大边远地区,市电是较为不稳定的,若仅使用市电作为通讯基站的供电系统,经常性的停电会导致通信网络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以提高通信基站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包括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第二端口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所述谐振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口依次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所述谐振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端口或所述第二端口用于输入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设定的工作模式使所述变换模块和所述谐振模块对输入的所述信号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其中,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交流整流操作、光伏整流操作、高压直流整流操作或市电并网操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切换模块和三个端口;所述三个端口包括交流输入端口、光伏输入端口和直流输入端口,所述切换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三个端口之间;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交流整流操作或所述市电并网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交流输入端口;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光伏整流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光伏输入端口;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直流整流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入端口。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交流整流操作时,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口输入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和功率因数校正,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变换模块输出的校正信号进行谐振后从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直流信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光伏整流操作或所述直流整流操作时,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端口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升压,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变换模块输出的升压信号进行谐振后从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直流信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市电并网操作时,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端口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崭波、升压和整流,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对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变后从所述第一端口输出交流信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换模块包括电感、第一电容、第一桥式单元和母线电容;
所述第一桥式单元包括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所述第一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一上开关管和第一下开关管,所述第二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二上开关管和第二下开关管;所述第一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并联后连接至所述母线电容的两端;
所述第一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一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二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连接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作为所述变换模块的输入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谐振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桥式单元、LC单元、变压器和第三桥式单元;
所述第二桥式单元包括第三桥臂和第四桥臂,所述第三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三上开关管和第三下开关管,所述第四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四上开关管和第四下开关管;
所述第三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三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三节点,所述第四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四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四节点;所述第三桥臂和所述第四桥臂并联后的两个并联端连接所述变换模块;
所述LC单元包括谐振电容、谐振电感和励磁电感,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连接,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励磁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励磁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桥式单元包括第五桥臂和第六桥臂,所述第五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五上开关管和第五下开关管,所述第六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六上开关管和第六下开关管;所述第五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五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五节点,所述第六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六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六节点;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节点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五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六上开关管并联后作为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变换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所述变换模块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所述变换模块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
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谐振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所述谐振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所述谐振模块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至少一个采样电路,所述至少一个采样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和/或所述第二端口,用于采集对应位置的电流和/或电压并传送给所述控制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讯电源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采用包括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第二端口和控制器的拓扑电路,与现有技术中的仅使用市电作为通讯基站的供电系统易导致经常性停电的方案相比,不仅可以兼容交流市电、高压直流、光伏等模式输入的通讯电源,还可以实现并离网逆变输入,大大提高了对电网的适应能力,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四模功率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四模功率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四模功率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通讯电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全球大量的通讯基站所配备的基站电池除满足通讯基站备电需求外,可以作为储能单元,参与到电网错峰调峰,灵活支撑电网的安全运行。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10,包括第一端口100、变换模块200、谐振模块300、第二端口400和控制器50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100、变换模块200、谐振模块300和第二端口400依次连接,控制器500分别与第一端口100、变换模块200、谐振模块300和第二端口400连接。
示范性地,第一端口100或第二端口400用于输入信号,控制器500用于根据设定的工作模式控制变换模块200和谐振模块300对输入的信号执行对应于设定的工作模式的功率变换操作,其中,上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交流整流操作、光伏整流操作、高压直流整流操作或市电并网操作。示范性地,当设定的工作模式为交流整流模式时,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交流整流操作;当设定的工作模式为光伏整流模式时,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光伏整流操作;当设定的工作模式为高压直流整流模式时,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高压直流整流操作;当设定的工作模式为市电并网模式时,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市电并网操作。
示范性地,当第一端口100的输入信号为市电或离并网逆变时,经过交流整流操作,可以得到需要的直流信号。当第一端口100的输入信号为光伏直流信号时,经过光伏整流操作,可以从第二端口400输出需要的直流信号。当第一端口100的输入信号为高压直流信号时,经过高压直流整流操作,可以从第二端口400输出需要的直流信号。当交流电网停电或电网供电能力不足时,经过市电并网操作,可以将蓄电池的电能逆变成交流电,可选地,该四模功率变换器10可以将第二端口400处连接的铅酸电池所储存的电能变换成交流市电,从第一端口100处输出至电网,也可以供给基站交流设备如空调、电动工具等使用。
可选地,如图2所示,该四模功率变换器10还包括切换模块600和三个端口。其中,三个端口包括交流输入端口、光伏输入端口和直流输入端口,切换模块600设置于第一端口100和上述三个端口之间,用于在执行不同的功率变换操作时切换到三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可选地,切换模块600可以包括单刀多掷开关等。
示范性地,当执行交流整流操作或市电并网操作时,切换模块600切换第一端口100连接到交流输入端口;当执行光伏整流操作时,切换模块600切换第一端口100连接到光伏输入端口;当执行直流整流操作时,切换第一端口100连接到直流输入端口。
下面通过结合图3来对变换模块200和谐振模块300的内部电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变换模块200包括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一桥式单元210和母线电容C3。
其中,第一桥式单元210包括并联的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第一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一上开关管Q11和第一下开关管Q12,第二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二上开关管Q21和第二下开关管Q22;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并联后连接至母线电容C3的两端。
第一上开关管Q11和第一下开关管Q1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一节点,第二上开关管Q21和第二下开关管Q2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二节点;第一节点连接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两端作为变换模块200的输入端,用于与第一端口100连接。示范性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作为变换模块200输入端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变换模块200输入端的第二端,变换模块200输入端与第一端口100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谐振模块3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桥式单元310、LC单元320、变压器330和第三桥式单元340。
示范性地,如图3所示,第二桥式单元310包括并联的第三桥臂和第四桥臂,第三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三上开关管Q31和第三下开关管Q32,第四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四上开关管Q41和第四下开关管Q42;第三上开关管Q31和第三下开关管Q3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三节点,第四上开关管Q41和第四下开关管Q4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四节点;第三桥臂和第四桥臂并联后的两个并联端连接变换模块200。
示范性地,如图3所示,LC单元320包括谐振电容Cr1、谐振电感Lr1和励磁电感Lm1,谐振电容Cr1的第一端与第三节点连接,谐振电容Cr1的第二端与谐振电感Lr1的第一端连接;谐振电感Lr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励磁电感Lm1的第一端和变压器330的初级线圈的第一端,励磁电感Lm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四节点和变压器330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
其中,第三桥式单元340包括并联的第五桥臂和第六桥臂,第五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五上开关管Q51和第五下开关管Q52,第六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六上开关管Q61和第六下开关管Q62;第五上开关管Q51和第五下开关管Q5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五节点,第六上开关管Q61和第六下开关管Q62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第六节点;第五节点与变压器330的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六节点与变压器330的次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第五上开关管Q51和第六上开关管Q61并联后作为谐振模块300的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端口400连接。可选地,该四模功率变换器10还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五上开关管Q51和第六上开关管Q61并联后连接至第二电容C2的两端。
如图2所示,示范性地,控制器50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器510和第二控制器520。第一控制器510连接变换模块200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变换模块200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变换模块200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示范性地,第一控制器510通过改变第一驱动信号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来控制变换模块200执行相应的功率变换操作。第二控制器520连接谐振模块300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谐振模块300中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谐振模块300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示范性地,第二控制器520通过改变第二驱动信号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来控制谐振模块300执行相应的功率变换操作。
可选地,如图2所示,该四模功率变换器10还包括与控制器500连接的至少一个采样电路700,至少一个采样电路700设置于第一端口100、变换模块200和/或第二端口400,用于采集对应位置的电流和/或电压并传送给控制器500。可选地,采样电路700可以包括与第一控制器510连接的输入电压采样电路710、输入电流采样电路720和母线采样电路730,以及与第二控制器520连接的输出电压采样电路740、输出电流采样电路750。
示范性地,第一控制器510可以与Q11、Q12、Q13、Q14的信号控制端连接,并通过母线电压Ubus、输入电压、输入电流的采样结果,适当调节Q11、Q12、Q13、Q14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以实现对变换模块200输出端电压的控制。第二控制器520与Q31、Q32、Q41、Q42的控制端连接,通过采样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对Q31、Q32、Q41、Q42的PWM驱动波形的开关频率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控制。
下面通过结合图3的电路来对四种不同的功率变换操作进行说明。
例如,若设定的工作模式为交流整流模式,此时将执行交流整流操作。示范性地,变换模块200用于将第一端口100输入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和功率因数校正,谐振模块300用于对变换模块200输出的校正信号进行谐振后从第二端口400输出直流信号。
如图3所示,当Uin输入为市电或离并网逆变(AC176-290V)时,Uin、C1、L1、Q111、Q112、Q121、Q122、C3组成一个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将Uin处输入的交流电变换为从变换模块200输出端输出的稳定的母线电压Ubus(DC420V左右),供后级LLC谐振变换器使用。
其中,PFC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Uin处在交流正半周,Q12、Q22开通对电感L1储能,下一时刻Q11和Q22开通,电感L1对C3充电;Uin处在负半周时,Q12、Q22开通对电感L1储能,下一时刻Q12和Q21开通,电感L1对C3充电。PFC控制电路通过采样Ubus、输入电压、输入电流,适当调节Q11、Q12、Q21、Q22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实现对Ubus的控制。可以理解,该PFC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将输入交流电变换为所需的直流电,二是对输入电流波形进行控制,使其同步于输入电压波形,减小无功损耗,提高电网利用率。
可选地,谐振模块300可以是LLC谐振变换器,用于将Ubus处的电压变换为所需的直流Uout(如DC48V)。如图3所示,Cr1、Lr1、Lm1组成谐振网络,当Cr1、Lr1工作在谐振状态,此时交替开关Q31、Q42和Q32、Q41,Ubus的能量即可通过变压器330传递到变压器330复变,在通过Q51、Q52、Q61、Q62整流为Uout。LLC控制电路通过采样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对Q31、Q32、Q41、Q42的PWM驱动波形的开关频率进行控制,实现对输出电压Uout和输出电流的控制。LLC谐振变换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变换效率高,可以进行高功率密度的DC/DC电源设计。
例如,若设定的工作模式为光伏整流模式或直流整流模式,此时将执行对应的光伏整流操作或高压直流整流操作。示范性地,变换模块200用于对第一端口100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升压,谐振模块300用于对变换模块200输出的升压信号进行谐振后从第二端口400输出直流信号。
如图3所示,当Uin输入为高压直流(DC336V或240V)或光伏直流(DC18-48V)时,Uin、C1、L1、Q11、Q12、Q21、Q22、C3组成BOOST升压电路,将输入的高压直流或光伏直流升压为Ubus(DC420V左右),供后级LLC谐振变换器使用。其中,此BOOST升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与Uin为市电正半周时的PFC电路相同。然后Ubus经LLC谐振变换器变换成所需的Uout。
例如,若设定的工作模式为市电并网模式,此时将执行市电并网操作,示范性地,谐振模块300用于对第二端口400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崭波、升压和整流,变换模块200用于对谐振模块300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变后从第一端口100输出交流信号。
如图3所示,当交流电网停电或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时候,可将Uout处连接的铅酸电池所储存的电能变换成交流市电,从Uin处输出至电网,供外界使用。此状态下Q51、Q52、Q61、Q62将Uout处的铅酸电池电压崭波成交流PWM波形、经过变压器330升压、再经过Q31、Q32、Q41、Q42整流成Ubus处的直流电压310V左右,最后经Q11、Q12、Q21、Q22逆变成交流从Uin输出至电网。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与相关技术中仅使用市电作为通讯基站的供电系统易导致经常性停电的方案相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模功率变换器10和通讯电源设备1,采用包括第一端口100、变换模块200、谐振模块300、第二端口400和控制器500的拓扑电路,不仅可以兼容交流市电、高压直流、光伏等模式输入的通讯电源,还可以实现并离网逆变输入,大大提高了对电网的适应能力,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第二方面,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通讯电源设备1,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的四模功率变换器10。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口、变换模块、谐振模块、第二端口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所述谐振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口依次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所述谐振模块和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端口或所述第二端口用于输入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设定的工作模式使所述变换模块和所述谐振模块对输入的所述信号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其中,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交流整流操作、光伏整流操作、高压直流整流操作或市电并网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模块和三个端口;所述三个端口包括交流输入端口、光伏输入端口和直流输入端口,所述切换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三个端口之间;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交流整流操作或所述市电并网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交流输入端口;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光伏整流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光伏输入端口;
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当需要执行所述直流整流操作时,切换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入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交流整流操作时,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口输入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和功率因数校正,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变换模块输出的校正信号进行谐振后从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直流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光伏整流操作或所述直流整流操作时,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端口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升压,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变换模块输出的升压信号进行谐振后从所述第二端口输出直流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为所述市电并网操作时,所述谐振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端口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崭波、升压和整流,所述变换模块用于对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变后从所述第一端口输出交流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模块包括电感、第一电容、第一桥式单元和母线电容;
所述第一桥式单元包括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所述第一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一上开关管和第一下开关管,所述第二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二上开关管和第二下开关管;所述第一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并联后连接至所述母线电容的两端;
所述第一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一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一节点,所述第二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二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连接与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作为所述变换模块的输入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桥式单元、LC单元、变压器和第三桥式单元,
所述第二桥式单元包括第三桥臂和第四桥臂,所述第三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三上开关管和第三下开关管,所述第四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四上开关管和第四下开关管;
所述第三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三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三节点,所述第四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四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四节点;所述第三桥臂和所述第四桥臂并联后的两个并联端连接所述变换模块;
所述LC单元包括谐振电容、谐振电感和励磁电感,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连接,所述谐振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励磁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励磁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桥式单元包括第五桥臂和第六桥臂,所述第五桥臂包括串联的第五上开关管和第五下开关管,所述第六桥臂包括串联的第六上开关管和第六下开关管;所述第五上开关管和所述第五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五节点,所述第六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六下开关管之间的串联连接点作为第六节点;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节点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五上开关管和所述第六上开关管并联后作为所述谐振模块的输出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变换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所述变换模块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所述变换模块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
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谐振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输出所述谐振模块中各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以使所述谐振模块执行对应的功率变换操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至少一个采样电路,所述至少一个采样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所述变换模块和/或所述第二端口,用于采集对应位置的电流和/或电压并传送给所述控制器。
10.一种通讯电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四模功率变换器。
CN202121551942.0U 2021-07-08 2021-07-08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Active CN215378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51942.0U CN215378780U (zh) 2021-07-08 2021-07-08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51942.0U CN215378780U (zh) 2021-07-08 2021-07-08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8780U true CN215378780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08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51942.0U Active CN215378780U (zh) 2021-07-08 2021-07-08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8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40220B (zh) 一种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无线充电电路
US9166501B2 (en) Power supply unit for converting power between DC and AC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11463878B (zh) 一种兼容型大功率双端输出车载充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36320B (zh) 一种基于电能路由器的新能源并网或就地消纳系统
CN111478573B (zh) 适用于单三相电网的功率因素调整架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47404A (zh) 一种三相ac-dc全桥高频变换器
CN114744895A (zh) 一种单级隔离谐振式三相整流器
CN105751915A (zh) 光伏储能直流快充桩
CN215378780U (zh) 四模功率变换器和通讯电源设备
CN102355038A (zh) 一种高压直流充电机
CN102412740A (zh) 一种多相ac-dc隔离变换电路及多相ac-dc电源
CN218526244U (zh) 一种整流采样模块和直流供电系统
CN216819454U (zh) 储能功率模块以及储能系统
CN202276177U (zh) 一种高压直流充电机
CN114759802A (zh) 一种zvzcs全桥三电平dcdc变换器
CN109802572B (zh) 一种功率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01918A (zh) 一种llc变换器宽范围输出的控制电路
LT6944B (lt) Rezonansinis nuolatinės srovės keitiklis
Elrais et al. A Four Port Isolated PV-Based EV Charger that Supports level-2 and DC Charging
CN114679073B (zh) 一种数据中心电源模块和模块化供电电源
CN117134471B (zh) 一种充电机、车辆、充电方法及介质
CN114123803B (zh) 兼容户用光伏储能与移动光伏储能的降压隔离设备
CN214900306U (zh) 一种单相三相兼容型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13461213U (zh) 一种充放电电路及其系统
CN216774634U (zh) 双向高压直流装置和测试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area 501A, building 15, Yijing company, 1008 Songbai Road, sunshine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area 501A, building 15, Yijing company, 1008 Songbai Road, sunshine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