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2656U -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2656U
CN215372656U CN202120398871.9U CN202120398871U CN215372656U CN 215372656 U CN215372656 U CN 215372656U CN 202120398871 U CN202120398871 U CN 202120398871U CN 215372656 U CN215372656 U CN 215372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shell
fan
baffl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988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会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Original Assigne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filed Cri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riority to CN2021203988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2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2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26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公开了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包括外壳,集水箱左侧底部处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部套接有感应线圈,所述集水箱右侧上部处连接有回水管,散热弯管处安装有散热片,所述散热弯管底部处设有风腔,所述风腔顶部设有排风孔,空腔顶部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处滑动连接有第一散热挡板,所述外壳顶部设有第一散热外孔;所述外壳位于所述风腔外端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外侧处设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插接在所述卡槽中,所述外壳前部上侧设有第二散热外孔,所述第二散热外孔内侧设有第二散热挡板,所述第二散热挡板与第二滑轨滑动配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安全性高,出风柔和,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用电取暖器抵御寒冬,传统的电暖气多为电加热发光体进行热量的传递,这种产品需要对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功率较大,耗电量较高,对于城市电力负荷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现有的电暖气吹出的风不够柔和,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很多不适,而且进风口处的防尘网不易拆卸清理,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底部固定安装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左侧底部处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静音水泵,所述进水管上部套接有感应线圈,所述集水箱右侧上部处连接有回水管,散热弯管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及所述回水管连通,所述散热弯管处安装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散热弯管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弯管底部处设有风腔,所述风腔底部与所述集水箱固定连接,所述风腔顶部设有排风孔,分隔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形成空腔,所述散热弯管及所述散热片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顶部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处滑动连接有第一散热挡板,所述外壳顶部设有第一散热外孔;
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连接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支撑杆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位于所述风腔外端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风扇外侧处设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插接在所述卡槽中,所述防尘网上固定安装有拉手,所述卡槽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外壳前部上侧设有第二散热外孔,所述第二散热外孔内侧设有第二散热挡板,所述第二散热挡板与第二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加热,能源利用效率高,安全性也更好,同时能够有效节省耗电量;风腔、空腔结构的设置,使风被风扇吸入后能够经过风腔及空腔减速,风吹出后更加柔和,出风更加温和舒适,同时上述结构的设置使风能够好的将散热片上的热量交换带出,冷风由下至上将散热片上的热量带走并吹至室内空间中,换热效率更高,防尘网采用插接方式安装在外壳上并设有拉手,使防尘网拆卸清理更加方便,实用性大大增强。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防尘网上设有防尘网格。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散热挡板上设有第一拨柱、第一散热内孔及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拨柱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散热挡板上,所述第一散热内孔设在所述第一散热挡板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内孔与所述第一散热外孔对应设置,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行程槽,所述第一拨柱位于所述第一行程槽中,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散热挡板上设有第二拨柱、第二散热内孔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拨柱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散热挡板上,所述第二散热内孔设在所述第二散热挡板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内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外孔对应设置,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二行程槽,所述第二拨柱位于所述第二行程槽中,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配合。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风扇由扇叶、电机、连接杆、安全网圈及风扇壳组成,所述扇叶与所述电机转动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安全网圈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风扇壳固定连接,所述风扇壳安装在所述外壳上。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底部固定安装有调节脚。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前表面上安装有按键及显示区,所述按键及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根据本申请的装置,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加热,能源利用效率高,安全性也更好,同时能够有效节省耗电量;风腔、空腔结构的设置,使风被风扇吸入后能够经过风腔及空腔减速,风吹出后更加柔和,出风更加温和舒适,同时上述结构的设置使风能够好的将散热片上的热量交换带出,冷风由下至上将散热片上的热量带走并吹至室内空间中,换热效率更高,防尘网采用插接方式安装在外壳上并设有拉手,使防尘网拆卸清理更加方便,实用性大大增强。
第一散热挡板及第二散热挡板的设置,使热风的出风位置可以进行切换,需要进行室内热循环时可以拨动第一散热挡板打开,用第二散热挡板挡住第二散热外孔,从而使热风从第一散热外孔吹出,实现室内热循环;屋子较冷需要将热风吹至身上时,可以用第一散热挡板挡住第一散热外孔,拨动第二散热挡板打开,使热风集中从第二散热外孔吹出,将热风吹至身上实现快速取暖。
调节脚的设置使取暖装置放置在不平的地面上时能够进行调节,避免地面不平造成装置倾倒的问题;风扇上的安全网圈的设置使风扇的使用安全性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防尘网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第一散热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第二散热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的风扇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外壳、101第一散热外孔、102第一行程槽、103第二散热外孔、104第二行程槽、105第一滑轨、106第二滑轨、2进水管、3静音水泵、4散热弯管、5回水管、6集水箱、7风扇、 701扇叶、702电机、703连接杆、704安全网圈、705风扇壳、8排风孔、9感应线圈、10散热片、11分隔板、12第一散热挡板、1201第一拨柱、1202第一散热内孔、1203第一滑槽、 13连接线、14控制模块、15支撑杆、16温感装置、17调节脚、18卡槽、19防尘网、1901 防尘网格、1902拉手、20第二散热挡板、2001第二拨柱、2002第二散热内孔、2003第二滑槽、21风腔、22按键、23显示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参阅图1、图2及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底部固定安装有集水箱6,集水箱6左侧底部处连接有进水管2,进水管2上安装有静音水泵3,进水管2上部套接有感应线圈9,集水箱6右侧上部处连接有回水管5,散热弯管4左右两端分别与进水管2及回水管5连通,散热弯管4处安装有散热片10,散热片10与散热弯管4固定连接,散热弯管4底部处设有风腔21,风腔21底部与集水箱6 固定连接,风腔21顶部设有排风孔8,分隔板11与外壳1固定连接并形成空腔,散热弯管4 及散热片10位于空腔中,空腔顶部设有第一滑轨105,外壳1顶部设有第一散热外孔101,感应线圈9通过连接线13与控制模块14连接,控制模块14通过支撑杆15与外壳1固定连接,支撑杆15底部面向进水管2一侧固定安装有温感装置16,外壳1位于风腔21外端设有风扇7,风扇7安装在外壳1上,风扇7外侧处设有防尘网19,防尘网19插接在卡槽18中,卡槽18与外壳1固定连接,外壳1前部上侧设有第二散热外孔103,外壳1底部固定安装有调节脚17;外壳1前表面上安装有按键22及显示区23,按键22及显示区23与控制模块14 电性连接。
参阅图4,防尘网19上设有防尘网格1901,防尘网19上固定安装有拉手1902。
参阅图1、图3及图5,第一滑轨105处滑动连接有第一散热挡板12,第一散热挡板12上设有第一拨柱1201、第一散热内孔1202及第一滑槽1203,第一拨柱1201固定安装在第一散热挡板12上,第一散热内孔1202设在第一散热挡板12表面上,第一散热内孔1202与第一散热外孔101对应设置,外壳1上设有第一行程槽102,第一拨柱1201位于第一行程槽102中,第一滑槽1203与第一滑轨105滑动配合。
参阅图3及图6,第二散热外孔103内侧设有第二散热挡板20,第二散热挡板20与第二滑轨106滑动配合,第二滑轨106与外壳1固定连接,第二散热挡板20上设有第二拨柱2001、第二散热内孔2002及第二滑槽2003,第二拨柱2001固定安装在第二散热挡板20上,第二散热内孔2002设在第二散热挡板20表面上,第二散热内孔2002与第二散热外孔103对应设置,外壳1上设有第二行程槽104,第二拨柱2001位于第二行程槽104中,第二滑槽2003 与第二滑轨106滑动配合。
参阅图7,风扇7由扇叶701、电机702、连接杆703、安全网圈704及风扇壳705组成,扇叶701与电机702转动连接,电机702与连接杆703固定连接,安全网圈704与连接杆703 固定连接,连接杆703与风扇壳705固定连接,风扇壳705安装在外壳1上。
使用方法:
使用本装置时,静音水泵3将水从集水箱6吸入至进水管2,并在静音水泵3的作用下,使水沿着进水管2、散热弯管4、回水管5流动,最后由回水管5回流至集水箱6中,实现水的流动循环。在水流动循环的过程中,经过进水管2处的感应线圈9时,在感应线圈9的作用下,加热线圈部位的金属管道,使水流在流动时带走金属管道上的热量,并在流经散热弯管4时,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片10;热量在传递至散热片10的过程中,风扇7将风吸入风腔 21中,风进入风腔21后,经排风孔8进入散热片10及散热弯管4所在的空腔中,风经过散热片10将热量带走,并经由第一散热外孔101或第二散热外孔103排至室内,使室内温度增加。
第一散热挡板12及第二散热挡板20的设置,使热风的出风位置可以进行切换,需要进行室内热循环时,先用第二散热挡板20挡住第二散热外孔103,挡住时,向左拨动第二拨柱 2001,在第二滑轨106及第二滑槽2003的滑动配合作用下,第二散热挡板20向左滑动,使第二散热内孔2002完全脱离与第二散热外孔103对齐,便可用第二散热挡板20挡住第二散热外孔103,而后拨动第一散热挡板12打开,打开第一散热挡板12时,用手向右拨动第一拨柱1201,在第一滑轨105及第一滑槽1203的滑动配合作用下,第一散热挡板12向右滑动,当第一散热内孔1202与第一散热外孔101对齐时,便可使热风从取暖装置顶部顺畅排出,使热风集中从第一散热外孔101吹出,从而实现室内热循环;屋子较冷需要将热风吹至身上时,可以先用第一散热挡板12挡住第一散热外孔101,取消第一散热内孔1202与第一散热外孔 101的对齐,而后拨动第二散热挡板20打开,打开第二散热挡板20时,用手向右拨动第二拨柱2001,在第二滑轨106及第二滑槽2003的滑动配合作用下,第二散热挡板20向右滑动,当第二散热内孔2002与第二散热外孔103对齐时,便可使热风从取暖装置前侧顺畅排出,使热风集中从第二散热外孔103吹出,将热风吹至身上实现快速取暖。
需要清理防尘网19时,将防尘网19从卡槽18中抽出,抽出时,用手把住拉手1902并向上提起防尘网19,便可将其拆下,在清洗完毕后重新安装好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底部固定安装有集水箱(6),所述集水箱(6)左侧底部处连接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上安装有静音水泵(3),所述进水管(2)上部套接有感应线圈(9),所述集水箱(6)右侧上部处连接有回水管(5),散热弯管(4)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管(2)及所述回水管(5)连通,所述散热弯管(4)处安装有散热片(10),所述散热片(10)与所述散热弯管(4)固定连接,所述散热弯管(4)底部处设有风腔(21),所述风腔(21)底部与所述集水箱(6)固定连接,所述风腔(21)顶部设有排风孔(8),分隔板(11)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并形成空腔,所述散热弯管(4)及所述散热片(10)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顶部设有第一滑轨(105),所述第一滑轨(105)处滑动连接有第一散热挡板(12),所述外壳(1)顶部设有第一散热外孔(101);
所述感应线圈(9)通过连接线(13)与控制模块(14)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4)通过支撑杆(15)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位于所述风腔(21)外端设有风扇(7),所述风扇(7)安装在所述外壳(1)上,所述风扇(7)外侧处设有防尘网(19),所述防尘网(19)插接在卡槽(18)中,所述防尘网(19)上固定安装有拉手(1902),所述卡槽(18)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
所述外壳(1)前部上侧设有第二散热外孔(103),所述第二散热外孔(103)内侧设有第二散热挡板(20),所述第二散热挡板(20)与第二滑轨(106)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轨(106)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网(19)上设有防尘网格(19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挡板(12)上设有第一拨柱(1201)、第一散热内孔(1202)及第一滑槽(1203),所述第一拨柱(120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散热挡板(12)上,所述第一散热内孔(1202)设在所述第一散热挡板(12)表面上,所述第一散热内孔(1202)与所述第一散热外孔(101)对应设置,所述外壳(1)上设有第一行程槽(102),所述第一拨柱(1201)位于所述第一行程槽(102)中,所述第一滑槽(1203)与所述第一滑轨(105)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挡板(20)上设有第二拨柱(2001)、第二散热内孔(2002)及第二滑槽(2003),所述第二拨柱(200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散热挡板(20)上,所述第二散热内孔(2002)设在所述第二散热挡板(20)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内孔(2002)与所述第二散热外孔(103)对应设置,所述外壳(1)上设有第二行程槽(104),所述第二拨柱(2001)位于所述第二行程槽(104)中,所述第二滑槽(2003)与所述第二滑轨(106)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7)由扇叶(701)、电机(702)、连接杆(703)、安全网圈(704)及风扇壳(705)组成,所述扇叶(701)与所述电机(702)转动连接,所述电机(702)与所述连接杆(703)固定连接,所述安全网圈(704)与所述连接杆(70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703)与所述风扇壳(705) 固定连接,所述风扇壳(705)安装在所述外壳(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底部固定安装有调节脚(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前表面上安装有按键(22)及显示区(23),所述按键(22)及所述显示区(23)与所述控制模块(14)电性连接。
CN202120398871.9U 2021-02-24 2021-02-24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72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98871.9U CN215372656U (zh) 2021-02-24 2021-02-24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98871.9U CN215372656U (zh) 2021-02-24 2021-02-24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2656U true CN215372656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9887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72656U (zh) 2021-02-24 2021-02-24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26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36934U (zh) 余热回收烘箱
CN215372656U (zh) 新型电磁感应制热取暖装置
CN208720326U (zh) 一种碳纤维电取暖器
CN208920183U (zh) 一种新型的蓄能式电暖器
CN201059757Y (zh) 太阳能暖风机
CN200979283Y (zh) 真空超导电热管暖风机
CN212841828U (zh) 一种室内加热器
CN210602259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节能型变频热风机
CN210425246U (zh) 太阳能取暖机
CN201177321Y (zh) 真空超导多管叶片散热器式暖风机
CN208567117U (zh) 一种真空速热暖风机
CN219934076U (zh) 一种节能型空气循环电暖器
CN216814612U (zh) 一种新型的水暖式暖风机
CN216244530U (zh) 一种蓄热节能式电暖器
CN218820954U (zh) 一种辐射空调的散热装置
CN213577712U (zh) 一种强制对流式双面发热电暖器
CN2192839Y (zh) 节能热管空调器
CN213630641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使用的供暖器
CN215336627U (zh) 一种壁挂式碳纤维取暖器
CN210663044U (zh) 一种无叶取暖器
CN219037533U (zh) 一种电热膜生产用烘干装置
CN2483646Y (zh) 强制循环加湿型散热器
CN2484511Y (zh) 房间用强制传热的暖器
CN211925895U (zh) 水电两用钢板散热器
CN201463078U (zh) 太阳能热水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