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8620U - 传感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38620U CN215338620U CN202121419204.0U CN202121419204U CN215338620U CN 215338620 U CN215338620 U CN 215338620U CN 202121419204 U CN202121419204 U CN 202121419204U CN 215338620 U CN215338620 U CN 2153386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or
- carrier
- sensor assembly
- leads
- projec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传感器具有至少两条引线;承载件,承载件包括长形板状的本体,本体包括用于捕捉传感器的至少两条引线并将至少两条引线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夹持部;接线部,接线部与承载件一体结合或者相连接;以及壳体,壳体容置传感器、承载件和接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材料成本,提高传感器组件的制造一致性,使得传感器可以始终位于壳体内的所需位置,满足电气绝缘和高压保护要求,便于将外部的引线/端子组装到传感器的引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组件。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了与本申请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热敏电阻器通常用于感测家用电器和工业应用中的温度。一般而言,热敏电阻器是一种电阻响应于电阻器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的电阻器。按照温度系数不同分为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器和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器。热敏电阻器的典型特点是对温度敏感,不同的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电阻值。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器在温度越高时电阻值越高,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器在温度越高时电阻值越低。
通常,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器可以由诸如高度敏感的金属氧化物之类的材料制成。为了保护热敏电阻器,通常将它们封装在诸如导热的环氧树脂、陶瓷、玻璃或其他合适的材料之类的导热材料中。封装的热敏电阻器和引线构成传感器。传感器可以进一步布置在保护性壳体内,例如在由导热材料形成的管状探头内,从而形成传感器组件。根据应用环境和工作需求,壳体可以具有各种形式。
壳体通常由金属制成。在壳体内部,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直径非常小的硬的特氟龙管或软的收缩管来手动地覆盖例如传感器(热敏电阻元件)的引线,使引线彼此电绝缘并且与壳体电绝缘。手动地覆盖引线的过程非常昂贵,并且阻碍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热敏电阻元件在壳体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员手动操作的技能,因而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使产品的一致性劣化。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本领域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改进的传感器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组件,用于使传感器的引线彼此之间电绝缘,并且与传感器组件的其他部件电绝缘。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组件,用于使传感器在壳体内的位置相对于传感器组件的其他部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传感器具有至少两条引线;承载件,承载件包括长形板状的本体,本体包括用于捕捉传感器的至少两条引线并将至少两条引线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夹持部;接线部,接线部与承载件一体结合或者相连接;以及壳体,壳体容置传感器、承载件和接线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将传感器的引线固定于承载件,从而避免使用覆盖用的硬管或软管,减少了部件的数量,降低了材料成本;利用夹持部固定了引线的位置,提高了传感器组件的制造一致性,便于生产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满足电气绝缘和高压保护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传感器的引线沿着承载件的本体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延伸,承载件包括两个夹持部,两个夹持部沿着本体的纵向方向布置在承载件的本体的同一侧。采用这样的夹持部使得传感器的引线的布置非常容易,便于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每个夹持部包括两个突出部以及位于突出部之间的间隔部,引线中的一个引线被夹持在一个突出部与间隔部之间,引线中的另一个引线被夹持在另一个突出部与间隔部之间。由此,能够保证引线的固定和电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间隔部从本体的第一端沿纵向延伸到本体的第二端,从而两个夹持部共用间隔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承载件包括一个夹持部,夹持部包括设置在本体的两个相反的侧表面的两个突出部,在突出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置引线的凹槽。将引线布置在承载件的两侧,能够将引线更好地分隔开,保证电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突出部从本体的表面向外突出,然后在本体的纵向中央延伸线的两侧朝向该纵向中央延伸线以平行于本体的表面的方式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突出部形成为与本体的表面间隔开的凸耳部,凹槽形成在突出部的内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位于本体的相反的侧表面的两个突出部沿着本体的纵向中央延伸线彼此错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本体上与突出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通孔,通孔是整体连通的并且大体呈“S”形。通孔与突出部配合,能够使引线的固定更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接线部与承载件一体结合或相连接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载件延伸的至少两个引脚,引脚分别连接到传感器的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接线部的远离承载件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电子元件相连接。由此,还便于将外部的引线/端子组装到传感器的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壳体内填充有环氧树脂、传热油脂或者空气。
综上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带来若干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前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清楚,这些附图仅作为示例并且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传感器组件的局部剖切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传感器组件的局部剖切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4的传感器组件的局部剖切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传感器组件的局部剖切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在本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途。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传感器组件1包括传感器10、承载件20、接线部30以及筒形的壳体40。传感器10、承载件20、接线部3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壳体40中。
传感器10具有封装在导热材料中的热敏电阻器(未示出)和从热敏电阻器引出的至少两条引线12、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除了热敏电阻器,传感器10还可以具有其他类型的敏感元件。传感器10的至少两条引线12、14之间需要电绝缘。
承载件20由非导电材料制成。该非导电材料例如为塑料。
承载件20包括长形条状的本体22。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22呈长形板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体22也可以呈棒状等其他的长形条状。
传感器10的引线12、14沿着承载件20的本体22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利用本体22固定其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0的引线12、14沿着承载件20的本体22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延伸。传感器10的引线12、14沿着承载线20的本体22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延伸,有利于传感器10的引线12、14的布置,便于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一致性。
承载件20包括用于捕捉传感器10的引线12、14的至少一个夹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承载件20包括两个夹持部24、26。夹持部24、26沿着本体22的纵向方向、同时沿着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延伸方向布置在承载件20的同一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夹持部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在承载件20上仅设置一个夹持部24,也可以在承载件20上设置三个或者更多个的夹持部,从而将传感器10的引线12、14更好地夹持就位。图2中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A-A线截取的传感器组件1的局部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夹持部24包括两个从本体22的一侧向外突出的突出部25、27以及位于突出部25、27之间的间隔部29。其中,突出部25、27沿本体22的横向及纵向方向分别延伸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大致矩形的突出部。间隔部29也从本体22的一侧向外突出,在横向上位于突出部25、27之间,从而突出部25、27与间隔部29一起可以将引线12、14夹持在突出部与间隔部29形成的两个凹槽中,使引线12、14相对于承载件20固定就位,不与例如壳体40等其他部件相接触。特别地,突出部25和间隔部29将引线12夹持在两者之间;突出部27和间隔部29将引线14夹持在两者之间。在纵向上,间隔件29从本体22的一端延伸到本体22的另一端,即沿着本体22的整个纵向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将引线12、14铺设到间隔件29的两侧,使引线12、14间隔开,在即使没有突出部25、27的地方,也能够使得引线12、14彼此不接触,从而彼此绝缘。夹持部26的结构可以与夹持部24相同。通过突出部25、27和间隔部29的上述构造,有利于将传感器10的引线12和14通过自动化的方式简单的固定在承载件20的本体22上。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装置或者即便是利用人工,能够简单、方便地将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固定在承载件20的本体22上。这也有利于产品的一致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想,在突出部25、27和间隔部29中的至少一者上可以设置附加的横向凸起(未示出),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固定引线12、14。例如,突出部25、27可以设置成倒“L”形状,其中,“L”形的短边可以向本体22的中央突伸。或者,间隔部29可以设置成“T”形状,即,间隔部29的顶部可以从中央向本体22的两侧横向突伸。由此,更进一步地避免了引线12、14脱离突出部25、27和间隔部29的夹持,增强了固定的牢固性。
接线部30与承载件20一体结合或者相连接。一方面,接线部30为承载件20提供了定位和固定;另一方面,接线部30为传感器组件1提供了对外的通信接口和电接口。
接线部30与承载件20一体结合或相连接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载件20延伸的至少两个引脚32、34。相应地,承载件20在该端形成有中间切口28,引脚32、34延伸到该中间切口28中,引脚32、34经由诸如焊接之类的手段分别连接到传感器10的引线12、14。特别地,引脚32、34可以具有矩形片状构型。引线12、14分别连接于引脚32、34的矩形侧边处。传感器10的引线的数目小于或等于接线部30的引脚的数目。接线部30的远离承载件2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电子元件50相连接,从而为传感器组件1提供了对外的通信接口和电接口,便于传感器组件1的标准化应用。
再参照图1,筒形的壳体40利用其侧壁将传感器10、承载件20、接线部30的至少一部分容置在壳体40中。可选地,壳体40的一端可以是封闭的,而另一端则可以是敞开的。如图3所示,壳体40的敞开的一端与接线部30的一部分利用位于接线部30和壳体40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凹坑或类似特征(未示出)相配合,形成容纳传感器10和承载件20的封闭空间。
壳体40可以由金属或塑料制成。
壳体40内可以填充有环氧树脂,以便更好的传递热量。而一旦环氧树脂固化,又可以将传感器10和承载件20定位就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根据最终的应用需求,代替环氧树脂,壳体40内也可以填充有传热油脂,或者仅仅由空气填充。
在生产过程中,传感器组件1的上述各部件均能够由料斗或卷带给送,并且可以利用专门设计的机器将传感器10的引线12、14捕捉在承载件20的夹持部24、26中。因此,传感器组件1的组装可以更好地自动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图4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的不同在于: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在承载件20’的本体22’的两侧延伸及具有不同构型的夹持部。通过使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在承载件20’的本体22’的两侧延伸,使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彼此更好地间隔开,保证彼此之间的绝缘。
图5中示出了沿着图4中的B-B线截取的传感器组件1’的局部剖切的立体示意图。传感器组件1’的承载件20’包括夹持部24’。夹持部24’包括设置在长形板状的本体22’的相反的两个侧表面的两个突出部25’、27’,用以分别固定在承载件20’的本体22’的两侧延伸的引线12、14。具体地,突出部25’从本体22’的上侧面首先向上突伸然后平行于上侧面向本体22’的纵向中心线延伸,形成为高出本体22’的上表面并与其间隔开的凸耳件。优选地,突出部25’在俯视图中形成为半圆形,从而便于操作。突出部27’从本体22’的下侧面以相同的结构突出为凸耳件。此外,突出部25’、27’各自还设置有用于容置传感器10的引线12、14的凹槽(在图5中仅示出了突出部27’的凹槽29’)。该凹槽可以形成在突出部25’、27’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优选地,图5示出了该凹槽29’形成在突出部27’的内表面,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引线与壳体40之间的接触。例如,传感器10的引线14可以容置在该凹槽29’中。借助于凹槽,能够更好地将传感器10的引线12、14分别地夹持在突出部25’、27’与本体22’之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传感器10的引线12、14从突出部25’、27’向外脱离。由此,夹持部24’使传感器10的引线12、14相对于承载件20’固定,从而不与传感器组件1’的其他部件相接触。此外,通过更好地固定引线12、14的位置,便于进行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地,突出部25’、27’在本体22’的纵向中央延伸线的两侧朝向该纵向中央延伸线伸出。并且本体22’在形成有突出部25’、27’的对应位置处形成有通孔23’,从而增大了操作空间,便于将引线放置到突出部的凹槽中。
更优选地,突出部25’、27’并非沿着本体22’的纵向中央延伸线彼此正对,而是沿着本体22’的纵向中央延伸线彼此错开。这进一步降低了引线相互接触的风险,并进一步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在这种情况下,在本体22’上与突出部25’、27’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的通孔23’是整体连通的并且大体呈“S”形。该通孔23’同样有利于将引线12、14固定于突出部25’、27’的操作。
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通过设置承载件而消除了用于覆盖传感器的引线的管子,从而减少了部件的数量,降低了材料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通过设置承载件,使得传感器可以始终位于壳体内的所需位置,提高了传感器组件的制造一致性,便于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通过设置承载件,可以满足电气绝缘和高压保护要求。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便于将外部的引线/端子组装到传感器的引线。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各个技术特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或者对其进行改型,可以进一步设计得出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上文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传感器组件。可以理解,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述描述可以想到多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同样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具有至少两条引线;
承载件,所述承载件包括长形板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捕捉所述传感器的所述至少两条引线并将所述至少两条引线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夹持部;
接线部,所述接线部与所述承载件一体结合或者相连接;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容置所述传感器、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接线部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的所述引线沿着所述承载件的所述本体所在平面的同一侧延伸,所述承载件包括两个所述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沿着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布置在所述承载件的所述本体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部包括两个突出部以及位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隔部,所述引线中的一个引线被夹持在一个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间隔部之间,所述引线中的另一个引线被夹持在另一个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间隔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沿纵向延伸到所述本体的第二端,从而所述两个夹持部共用所述间隔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一个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两个相反的侧表面的两个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引线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本体的表面向外突出,然后在所述本体的纵向中央延伸线的两侧朝向该纵向中央延伸线以平行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方式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与所述本体的表面间隔开的凸耳部,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本体的相反的侧表面的两个所述突出部沿着本体的所述纵向中央延伸线彼此错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突出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是整体连通的并且大体呈“S”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与所述承载件一体结合或相连接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承载件延伸的至少两个引脚,所述引脚分别连接到所述传感器的所述引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的远离所述承载件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电子元件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填充有环氧树脂、传热油脂或者空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19204.0U CN215338620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传感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19204.0U CN215338620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传感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38620U true CN215338620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61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19204.0U Active CN215338620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传感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38620U (zh) |
-
2021
- 2021-06-24 CN CN202121419204.0U patent/CN2153386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24907B2 (ja) | サーミスタが装着された保護回路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パック | |
US8029188B2 (en) |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 |
EP0547750A1 (en) | Temperature sensor | |
KR102231028B1 (ko) | 지지 요소에 수용된 온도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전기장치 | |
CN103207032A (zh) | 低型面温度传感器探针 | |
US8162541B2 (en) | Two-terminal temperature sensor with electrically isolated housing | |
US20220373370A1 (en) | Sensor Device,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Sensor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a Sensor Device | |
US5233325A (en) | Thermostat with filmy heater | |
CN108346767A (zh) | 连接组件 | |
CN107607215A (zh) | 温度测量组件、温度测量装置及电器组件 | |
CN215338620U (zh) | 传感器组件 | |
EP4030156B1 (en) | Temperature sensor | |
EP0591537B1 (en) | Thermister device of positive characteristic | |
EP3846294A1 (en) |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charging connector including an improved thermal monitoring | |
US4163963A (en) | Probe control | |
CN215527943U (zh) | 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和温度传感器 | |
JPS5958729A (ja) | 恒温装置 | |
CN202547817U (zh) | 低型面温度传感器探针 | |
CN215832885U (zh) | 温度传感器 | |
WO2024213686A1 (en) | Sensor arrangement | |
EP0116680B1 (en) | A temperature-compensated crystal resonator unit | |
JPH095173A (ja) | 温度検知器 | |
US12066303B2 (en) | Physical quantity sensor-fixing structure | |
CN217390439U (zh) | 一种传感机构、空锅检测装置及电饭煲 | |
WO2024062521A1 (ja) | 温度センサおよび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