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3235U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33235U CN215333235U CN202120320780.3U CN202120320780U CN215333235U CN 215333235 U CN215333235 U CN 215333235U CN 202120320780 U CN202120320780 U CN 202120320780U CN 215333235 U CN215333235 U CN 215333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ring
- umbrella
- wind
- wind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具有顺风向凹陷的伞体,伞体由不同直径的多个叶片环组成,布满整个风轮的小片风叶处在迎风角度相同,环转的线速度相同,每一个环的转速与其它的环不同,伞型风轮可分出四五六个环,甚至十几个环;具体环数以发电机的配置输入功率而定,几十几百片小风叶设置满轮能起到捕捉最多的风能并把捕捉到的能量转换率提升到最高。这个横持伞式风轮发动机还有利用风吹伞体时的离心力达到自迎风向功能;可转动360度角;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动机还具有构件易做且牢固可靠,制造、运输、安装、维修都十分的简便,效率大提升的同时还可降低很多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力发电是通过将风的动能转换为机械动能,然后将机械动能转化为电能,传统的风力发电采用叶片式风机进行发电,现有叶片式风力发电机能耗较大,电能转化率低且结构巨大,灵活性较低。
现有常见的风轮最多的是三叶式和垂直轴式,而这些风轮最大的缺陷是捕风率极低,特别是三叶式的风轮,它的叶片做得越长,捕风率就越低,直径50米以上的风轮的捕风率小于20%;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最多也不超过45%。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可以做实验来证实)。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包括塔架、发电机舱、传动组件、第二叶片组件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所述发电机舱设置在所述塔架的顶部,所述发电机舱内设置有发电机,所述第二叶片组件和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均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发电机的动力轴传动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的直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叶片组件的直径小于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中直径最小的所述第一叶片组件,所述第二叶片组件和与之相邻的所述第一叶片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相邻所述第一叶片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叶片组件和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的转速均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发电机轴、第二传动齿轮、中心转轴、多个第一传动齿轮以及多个管状转轴,所述中心转轴的外周侧依次套设有多个所述管状转轴,多个所述管状转轴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与所述中心转轴之间转动连接,相邻所述管状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组件固定在所述中心转轴的一端,每个所述管状转轴靠近所述第一叶片组件的端部均固定有所述第二叶片组件,所述中心转轴背离所述第一叶片组件的一端以及每个所述管状转轴背离所述第二叶片组件的一端均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相邻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转速均不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设置有多个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传动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同时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套设固定在所述发电机轴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轴承,多个所述管状转轴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与所述中心转轴之间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相邻所述管状转轴之间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转轴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轴承,每个所述管状转轴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转轴的长度大于多个所述管状转轴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的长度,多个所述管状转轴的长度自内向外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转轴的轴线与多个所述管状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片组件包括第一外环、第一内环、多个第一支撑杆和多个第一风叶,所述第一外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内环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外环和所述第一内环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均匀环形阵列在所述第一内环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外环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的外侧边缘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风叶,每个所述第一风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环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的外侧边缘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弹性薄钢片,所述第一风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所述第一风叶的转动角度处于4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叶片组件包括第二外环、第二内环、多个第二支撑杆和多个第二风叶,所述第二外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内环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外环和所述第二内环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杆均匀环形阵列在所述第二内环的外周侧,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内环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外环的内边缘上,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风叶。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弹性薄钢片,所述第二风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所述第二风叶的转动角度处于45°。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能够在所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捕捉风能,且静态捕风面积可达及动态捕风面积显著增加;捕到的风能风利用率高,且风力承受能力强;并且每一个风叶在旋转时的线速度都完全相同,保证了风机的良好的协调性;同时转动叶片能够形成伞状结构,利用风吹伞体的离心力完成风轮轴向始终与风向保持平行,这样可以把任何变向不定的平行风都能捕捉利用;对风场的适应度大幅提升,同时能够消除陀螺力的产生,也节约了定向取样后指令伺服系统进行调向的过程与设施,做到自定向无损耗;本实用新型的这个风轮,能捕捉到75%以上的风能,而转换所捕捉到的风能为机械能则高达90%以上,可以说是达到了捕风率及捕到的风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极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中心转轴及管状转轴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第一叶片组件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第二叶片组件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第一叶片组件工作状态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的第二叶片组件工作状态图。
图中:1、塔架,2、发电机舱,3、第一叶片组件,4、第二叶片组件,5、中心转轴,6、管状转轴,7、第一传动齿轮,8、轴承,9、发电机轴,10、第二传动齿轮,11、第一外环,12、第一内环,13、第一支撑杆,14、第一风叶,15、第二外环,16、第二内环,17、第二风叶,18、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包括塔架1、发电机舱2、传动组件、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发电机舱2设置在塔架1的顶部,发电机舱2内设置有发电机,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均通过传动组件与发电机的动力轴传动连接,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的直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第二叶片组件4的直径小于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中直径最小的第一叶片组件3,第二叶片组件4和与之相邻的第一叶片组件3之间设置有间隙,相邻第一叶片组件3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的转速均不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发电机舱2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发电机,此外,传动组件可设置在发电机舱2内,塔架1垂直于第一叶片组件3及第二叶片组件4的转轴;使用时,塔架1顶部设有与发电机舱2底部可通过转轴体转动连接,第一叶片组件3及第二叶片组件4的组合体呈伞体状,利用风吹伞体的离心力完成风轮轴向始终与风向保持平行,这样可以把任何变向不定的平行风都能捕捉利用;对风场的适应度大幅提升,同时能够消除陀螺力的产生,也节约了定向取样后指令伺服系统进行调向的过程与设施,做到自定向无损耗的目的;同时还要说明的是,转动扇叶使用轻质材料制作,如铝材,塑钢等。
本装置第一个理念是,第一叶片组件3为多个,可以是十几个,从而实现最理想的捕风效果及所捕捉到的能量转换最大化,具体分成几个环,可视风机设计输出功率而定;本装置的另一个理念是小片化,为了克服现有风叶的大片型造成多方面的不足之处,风叶长度一般不超出5米,宽度以1.5米至2米为最佳尺寸;本实施例的双同步指的是每一片风叶的迎风坡度都同步一致,每一片风叶的旋转线速度都同步一致;小风叶的尺寸为长4到5米,宽1.5到2米,宽度里还包括固定风叶并为风叶有一定范围角度的自调整作用的弹力薄钢片。
上述实施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本实施例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能够在所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捕捉风能,且静态捕风面积可达60%,动态捕风面积可达80%;捕到的风能转换率高,且风力承受能力强;并且每一个风叶在旋转时的线速度都完全相同,保证了风机的良好的协调性;同时环与环之间前后定位形成伞状结构,利用风吹伞体的离心力完成风轮轴向始终与风向保持平行,这样可以把任何变向不定的平行风都能捕捉利用;对风场的适应度大幅提升,同时能够消除陀螺力的产生,也节约了定向取样后指令伺服系统进行调向的过程与设施,做到自定向无损耗;本实施例的这个风轮,能捕捉到75%以上的风能,而转换所捕捉到的风能为机械能则高达90%以上,可以说是达到了捕风率及捕到的风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极限。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发电机轴9、第二传动齿轮10、中心转轴5、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以及多个管状转轴6,中心转轴5的外周侧依次套设有多个管状转轴6,多个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管状转轴6与中心转轴5之间转动连接,相邻管状转轴6之间转动连接,第一叶片组件3固定在中心转轴5的一端,每个管状转轴6靠近第一叶片组件3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叶片组件4,中心转轴5背离第一叶片组件3的一端以及每个管状转轴6背离第二叶片组件4的一端均分别固定有第一传动齿轮7,相邻第一传动齿轮7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的转速均不同,第二传动齿轮10上设置有多个传动齿,第二传动齿轮10上传动齿的数量与第一传动齿轮7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同时和第二传动齿轮10啮合传动,第二传动齿轮10套设固定在发电机轴9上。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施例的传动组件结构,传动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结构紧凑。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轴承8,多个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管状转轴6与中心转轴5之间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相邻管状转轴6之间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轴承8可以为深沟球轴承、角接触轴承等,轴承8的外圈固定在管状转轴6的内侧壁上,轴承8的内圈固定在管状转轴6的外侧壁上。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轴承8,提高了管状转轴6转动的流畅性。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转轴5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8,每个管状转轴6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8。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此外,在中心转轴5的中部位置可设置有轴承8,在每个管状转轴6的还可以设置轴承8。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中心转轴5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8以及每个管状转轴6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8,增强了管状转轴6转动的稳定性,避免了管状转轴6发生偏心磨损和卡死现象。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转轴5的长度大于多个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管状转轴6的长度,多个管状转轴6的长度自内向外依次减小。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转轴5的长度以及多个管状转轴6的长度呈等差数列分布,即,相邻管状转轴6之间的长度差值均相等,且等于最内侧的管状转轴6与中心转轴5之间的长度差。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便于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的安装,还便于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的安装。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转轴5的轴线与多个管状转轴6的轴线同轴设置。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此外,第二叶片组件4以及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同轴设置,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同轴设置。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中心转轴5的轴线与多个管状转轴6的轴线同轴设置,增强了发电转轴运转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组件3包括第一外环11、第一内环12、多个第一支撑杆13和多个第一风叶14,第一外环11间隔套设在第一内环12的外周侧,第一外环11和第一内环12之间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杆13连接,多个第一支撑杆13均匀环形阵列在第一内环12的外周侧,第一外环11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11的外侧边缘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风叶14,每个第一风叶1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外环11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11的外侧边缘上。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弹性薄钢片,第一风叶14通过第一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第一风叶14的转动角度处于45°。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叶14初始状态下的叶面与内外环的迎风面平行,第一风叶14两端与第一外环11连接为弹性连接,更好的达到根据风力而实现自动调控捕风面积的目的。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同时达到根据风速强度可自行调节捕风面积,以达到转动叶片的稳定协调的效果。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组件4包括第二外环15、第二内环16、多个第二支撑杆18和多个第二风叶17,第二外环15间隔套设在第二内环16的外周侧,第二外环15和第二内环16之间通过多个第二支撑杆18连接,多个第二支撑杆18均匀环形阵列在第二内环16的外周侧,每个第二支撑杆18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内环16的外边缘和第二外环15的内边缘上,每个第二支撑杆18上均设置有第二风叶17。
可选的,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弹性薄钢片,第二风叶17通过第二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第二风叶17的转动角度处于45°。
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风叶17初始状态下的叶面与内外环的迎风面平行,第二风叶17两端与第二外环16连接为弹性连接,更好的达到根据风力而实现自动调控捕风面积的目的;且风叶的迎风坡度转动是在弹力、风力、及负荷的轻重情况下,叶片自己进行自然形成的,从而达到自行平衡的效果。
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同时达到根据风速强度可自行调节捕风面积,以达到转动叶片的稳定协调的效果。
在在使用时根据情况设定第一叶片组件3的环数,功率为10KW以下的风机采用两环反转法,内环直驱转子,外环直驱定子,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功率兆瓦以上宜采用多环;一个九环的直径100米的捕风装置在6级强风下既可工作且能够捕捉到20兆瓦左右的风能;每一个第一风叶14和第二风叶17都处在45度角的迎风坡度;为了适合各种风场里都能正常运行,每一片第一风叶14和第二风叶17均可在30度到60度弹性转动;这样装置在二级轻风时就可启动工作,在塔架1坚固的前提下,十二级飓风也照常安稳运行;但是若风场的风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风叶可一次性固定在45角上;本装置每一风叶的线速度都完全相同然而每一风叶所处的环半径不同这就产生了环与环之间的转速差。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知晓的是,本装置运行时顺风向凹陷成伞型的大风轮(百千瓦之内的小型风电不提倡使用本装置),分割成好几个环出来,然后在环内科学布置上一定数量的同规格尺寸的小风叶,每片风叶的大小以长4-6米,宽1.5至2米为最佳尺寸,要捕捉的风力对于风轮圈里的任何一个点上风速及力度是相同的,所以只有用小叶片布满整个风轮圈,而且让每一片风叶的转圈线速度都到一致,才能说得上捕风最大量且捕到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风环的环内圈和外圈间的直径线距离以4到5米为限,叶片与叶片的间距以风叶宽度的1.5倍为最佳,叶片与环内外圈连接并提供固定风叶的环骨间采用弹力簿钢片来连体固定,薄钢片的长和风叶相等,宽可占风叶宽的三分之一,钢片除了风叶的一部分外,能在不同的风速下能改变风叶的迎风角度。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Claims (6)
1.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架(1)、发电机舱(2)、传动组件、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第一叶片组件(3),所述发电机舱(2)设置在所述塔架(1)的顶部,所述发电机舱(2)内设置有发电机,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均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发电机的动力轴传动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的直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的直径小于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中直径最小的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和与之相邻的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之间设置有间隙,相邻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和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的转速均不相同;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发电机轴(9)、第二传动齿轮(10)、中心转轴(5)、多个第一传动齿轮(7)以及多个管状转轴(6),所述中心转轴(5)的外周侧依次套设有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6)与所述中心转轴(5)之间转动连接,相邻所述管状转轴(6)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固定在所述中心转轴(5)的一端,每个所述管状转轴(6)靠近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的端部均固定有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所述中心转轴(5)背离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的一端以及每个所述管状转轴(6)背离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的一端均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相邻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的转速均不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0)上设置有多个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0)上传动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同时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0)啮合传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0)套设固定在所述发电机轴(9)上;
还包括轴承(8),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6)与所述中心转轴(5)之间通过所述轴承(8)转动连接,相邻所述管状转轴(6)之间通过所述轴承(8)转动连接;
所述中心转轴(5)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轴承(8),每个所述管状转轴(6)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轴承(8);
所述中心转轴(5)的长度大于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中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管状转轴(6)的长度,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的长度自内向外依次减小;
所述中心转轴(5)的长度以及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的长度呈等差数列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转轴(5)的轴线与多个所述管状转轴(6)的轴线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组件(3)包括第一外环(11)、第一内环(12)、多个第一支撑杆(13)和多个第一风叶(14),所述第一外环(11)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内环(12)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外环(11)和所述第一内环(12)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3)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3)均匀环形阵列在所述第一内环(12)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外环(11)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11)的外侧边缘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风叶(14),每个所述第一风叶(1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环(11)的内侧边缘和第一外环(11)的外侧边缘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薄钢片,所述第一风叶(1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所述第一风叶(14)的转动角度处于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片组件(4)包括第二外环(15)、第二内环(16)、多个第二支撑杆(18)和多个第二风叶(17),所述第二外环(15)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内环(16)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外环(15)和所述第二内环(16)之间通过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杆(18)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杆(18)均匀环形阵列在所述第二内环(16)的外周侧,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18)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内环(16)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外环(15)的内边缘上,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18)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风叶(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薄钢片,所述第二风叶(17)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薄钢片的锁止作用实现所述第二风叶(17)的转动角度处于4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0780.3U CN215333235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0780.3U CN215333235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33235U true CN215333235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8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20780.3U Active CN215333235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332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28022A (zh) * | 2022-12-12 | 2023-04-07 | 江苏宜兴德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蒸镀设备、镀锅装置及镀膜方法 |
-
2021
- 2021-02-04 CN CN202120320780.3U patent/CN21533323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28022A (zh) * | 2022-12-12 | 2023-04-07 | 江苏宜兴德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蒸镀设备、镀锅装置及镀膜方法 |
CN115928022B (zh) * | 2022-12-12 | 2024-05-10 | 江苏宜兴德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蒸镀设备、镀锅装置及镀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12515B2 (en) |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 |
US11236724B2 (en) |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 |
CN201925096U (zh) | 叶片转角可变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 |
CN112814845A (zh)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
EP2012007B1 (en) |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 |
CN203098139U (zh) | 一种适用于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双叶轮对转风轮结构 | |
Shuqin | Magnetic suspension and self-pitch for vertical-axis wind turbines | |
CN215333235U (zh) | 一种伞型多环差转式全风叶双同步高效风轮发电装置 | |
CN204226104U (zh) | 小型混合式垂直轴风能采集装置 | |
CN203796490U (zh) | 一种基于传动装置的活页竖直轴风力发电机 | |
CN106286080B (zh) | 一种正向受力的风力或水力发电机 | |
AU2011333460B2 (en) | A wind turbine | |
KR101597466B1 (ko) | 슈퍼기어를 이용한 풍력 및 수력 복합형 발전장치 | |
RU2383775C1 (ru) | Роторная ветроустановка | |
CN211777801U (zh) | 一种变桨叶轮以及风力发电机 | |
CN213540614U (zh) | 一种可变叶片桨距角垂直轴风力机发电装置 | |
US20170107972A1 (en) | Vertical wind turbine | |
CN112196731A (zh) | 一种可变叶片桨距角垂直轴风力机发电装置 | |
US20210388812A1 (en) | Efficient wind energy convertor without gearbox or multi-pole generator | |
CN211202190U (zh) | 一种双转子双组叶片风力发电机 | |
CN205936966U (zh) | 叶片自旋转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 |
WO2014089630A1 (en) | Wind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 |
CN109595123A (zh) | 具有双层叶片的风力发电装置 | |
US9217421B1 (en) | Modified drag based wind turbine design with sails | |
CN219159094U (zh) | 一种能控制转速的升力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叶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