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27599U -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27599U
CN215327599U CN202121874318.4U CN202121874318U CN215327599U CN 215327599 U CN215327599 U CN 215327599U CN 202121874318 U CN202121874318 U CN 202121874318U CN 215327599 U CN215327599 U CN 215327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fiber
fiber reinforced
tank
reinforced plastic
sewag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43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Qianke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Qianke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Qianke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Qianke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743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27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27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27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井、调节池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为带有检修管一体成型的罐体,包括玻璃钢主体和装置在玻璃钢主体上端的检修管;玻璃钢主体设有防止池子底部淤泥堆积的潜水搅拌机,且配备至少两台,并设置于调节池内对角线两角处;还设有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的无堵塞污水提升泵,无堵塞污水提升泵利用管道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连通;调节池的每小时有效容积处理量为玻璃钢主体容积的6‑10倍;玻璃钢主体还设有具有组合填料的填料支架,为后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提供氧。本申请对污水进行A/O工艺(缺氧/厌氧+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经调节池调节水量水质后,利用潜水搅拌机对废水水量进行调节并均质,去除大分子有机物,同时提高污水可生化性。

Description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活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比较简单,处理效果不理想;无法对生活污水进行全面的处理,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未被降解含有大量细菌,导致对污水的处理不达标,达不到环保标准。且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复杂,不利于安装制造,且维护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井、调节池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所述格栅井设有格栅块,所述格栅块倾斜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井的内部;所述格栅井的上端口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所述格栅井的前侧壁设置有进水管,后侧壁设有输水管,并与所述调节池相互连通;
所述调节池为带有检修管一体成型的罐体,包括玻璃钢主体和装置在玻璃钢主体上端的检修管;所述玻璃钢主体设有防止池子底部淤泥堆积的潜水搅拌机,且配备至少两台,并设置于所述调节池内对角线两角处;还设有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的无堵塞污水提升泵,所述无堵塞污水提升泵利用管道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连通;所述调节池的每小时有效容积处理量为玻璃钢主体容积的6-10倍;所述玻璃钢主体还设有具有组合填料的填料支架,为后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提供氧;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厌氧池和接触氧化池,所述厌氧池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调节池相通的进水管,所述接触氧化池内设有网笼,所述网笼内填充有颗粒填料,所述网笼下方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微孔曝气器通过曝气管与外置鼓风机相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通过污泥管与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相连接。
所述格栅井:为防止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杂物堵塞管路水泵,起到初次沉淀作用(可利用原有化粪池)。可以去除50%的悬浮杂质(粪便、较大病原虫等),并使积泥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为稳定状态。
所述调节池:在考虑生活废水在白天与夜晚排放具有时段不均匀性、时变化系数较大的情况下,使后续处理系统均衡地运行,尽量减少生产废水冲击负荷的影响,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对废水水量进行调节并均质,使调节池提升泵始终按平均处理水量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资料统计,调节池有效容积按6-10倍平均小时处理量计算最佳。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基础氧化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水解酸化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水解酸化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生化处理。
1、曝气搅拌系统(缺氧池需维持一定溶解氧)
2、组合填料
3、填料支架
接触氧化池:废水经缺氧段处理后,进入好氧段接触氧化好氧处理系统。控制该好氧段DO=2~4mg/L。
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淹没式生物滤池,其形式是在曝气池内填充填料并让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同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经过一段时间,在填料上布满由多种好氧微生物而形成的生物膜。充氧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多种好氧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下,被吸收、消化而去除,使污水得以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和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利用固着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吸附与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特点在于: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操作方便,不产生污泥膨胀,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特别是填料上的生物膜含有大量、多种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和生物链,从而处理效率很高,由此也缩小了池容,减小了占地面积。特别是对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当其与缺氧过程的水解酸化技术联合使用并且接触氧化池采用多格串联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污水足够的停留时间,因此可以取得理想的处理效果,保证出水水质。
该系统的特点是:
(1)池内装填生物载体,载体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生物附着力强,挂膜性能好,挂膜快,生物膜稳定,不易结垢和堵塞,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2)系统抗冲击能力强,对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恢复启动快;
(3)污泥量少,只有普通活性泥法的3-5%,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和劳动强度;
(4)工艺运行稳定、安全、可靠,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所述调节池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之间增设互相连通的MBR池或过滤罐。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玻璃钢主体还包括调节废水水量的液位控制器和转子流量计。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接触氧化池还设有沉淀区,沉淀区设有污泥管和与相互连接的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污泥管上连接有至少一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控制所述排泥管开闭的排泥阀门。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沉淀区内安装有多组与水平面呈斜角布置的斜板。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网笼为不锈钢网笼。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厌氧池上端设有检查管;所述接触氧化池上端设有检查管。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检修管上端设有与之匹配的管盖。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采用本申请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A/O工艺(缺氧/厌氧+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收集汇入化粪池,污水经格栅去除其中较大的杂质和漂浮物,再经调节池调节水量水质后,利用潜水搅拌机对废水水量进行调节并均质,去除大分子有机物,同时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出水进入接触氧化池,内设填料,增加污水与好氧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使污水中的有机物等大幅降低。经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接触氧化池出水经沉淀后,处理后的清水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考图1-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井1、调节池2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
所述格栅井1设有格栅块11,所述格栅块11倾斜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井1的内部;所述格栅井1的上端口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所述格栅井1的前侧壁设置有进水管,后侧壁设有输水管,并与所述调节池2相互连通;
所述调节池2为带有检修管一体成型的罐体,包括玻璃钢主体和装置在玻璃钢主体上端的检修管;所述玻璃钢主体设有防止池子底部淤泥堆积的潜水搅拌机,且配备至少两台,并设置于所述调节池2内对角线两角处;还设有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的无堵塞污水提升泵21,所述无堵塞污水提升泵21利用管道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连通;所述调节池2的每小时有效容积处理量为玻璃钢主体容积的6-10倍;所述玻璃钢主体还设有具有组合填料的填料支架,为后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提供氧;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包括厌氧池31和接触氧化池32,所述厌氧池3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调节池2相通的进水管,所述接触氧化池32内设有网笼,所述网笼内填充有颗粒填料,所述网笼下方设有微孔曝气器33,所述微孔曝气器33通过曝气管与外置鼓风机34相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32通过污泥管与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35相连接。
所述格栅井1:为防止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杂物堵塞管路水泵,起到初次沉淀作用(可利用原有化粪池)。可以去除50%的悬浮杂质(粪便、较大病原虫等),并使积泥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为稳定状态。
所述调节池2:在考虑生活废水在白天与夜晚排放具有时段不均匀性、时变化系数较大的情况下,使后续处理系统均衡地运行,尽量减少生产废水冲击负荷的影响,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对废水水量进行调节并均质,使调节池2提升泵始终按平均处理水量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资料统计,调节池2有效容积按6-10倍平均小时处理量计算最佳。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采用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基础氧化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水解酸化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水解酸化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生化处理。
1、曝气搅拌系统(缺氧池需维持一定溶解氧)
2、组合填料
3、填料支架
接触氧化池32:废水经缺氧段处理后,进入好氧段接触氧化好氧处理系统。控制该好氧段DO=2~4mg/L。
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淹没式生物滤池,其形式是在曝气池内填充填料并让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同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经过一段时间,在填料上布满由多种好氧微生物而形成的生物膜。充氧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多种好氧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下,被吸收、消化而去除,使污水得以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和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32是利用固着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吸附与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特点在于: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操作方便,不产生污泥膨胀,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特别是填料上的生物膜含有大量、多种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和生物链,从而处理效率很高,由此也缩小了池容,减小了占地面积。特别是对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当其与缺氧过程的水解酸化技术联合使用并且接触氧化池32采用多格串联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污水足够的停留时间,因此可以取得理想的处理效果,保证出水水质。
该系统的特点是:
1.池内装填生物载体,载体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生物附着力强,挂膜性能好,挂膜快,生物膜稳定,不易结垢和堵塞,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2.系统抗冲击能力强,对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恢复启动快;
3.污泥量少,只有普通活性泥法的3-5%,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和劳动强度;
4.工艺运行稳定、安全、可靠,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
在所述调节池2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之间增设互相连通的MBR池或过滤罐。
所述玻璃钢主体还包括调节废水水量的液位控制器和转子流量计。
所述接触氧化池32还设有沉淀区,沉淀区设有污泥管和与相互连接的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
所述污泥管上连接有至少一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控制所述排泥管开闭的排泥阀门。
所述沉淀区内安装有多组与水平面呈斜角布置的斜板。
所述网笼为不锈钢网笼。
所述厌氧池31上端设有检查管;所述接触氧化池32上端设有检查管。
所述检修管上端设有与之匹配的管盖。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井、调节池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所述格栅井设有格栅块,所述格栅块倾斜固定设置于所述格栅井的内部;所述格栅井的上端口设有可拆卸的盖板;所述格栅井的前侧壁设置有进水管,后侧壁设有并与所述调节池连通的输水管;
所述调节池为带有检修管一体成型的罐体,包括玻璃钢主体和装置在玻璃钢主体上端的检修管;所述玻璃钢主体设有防止池子底部淤泥堆积的潜水搅拌机,且配备至少两台,并设置于所述调节池内对角线两角处;还设有向后续处理系统供水的无堵塞污水提升泵,所述无堵塞污水提升泵利用管道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连通;所述调节池的每小时有效容积处理量为玻璃钢主体容积的6-10倍;所述玻璃钢主体还设有具有组合填料的填料支架,为后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提供氧;
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厌氧池和接触氧化池,所述厌氧池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调节池相通的进水管,所述接触氧化池内设有网笼,所述网笼内填充有颗粒填料,所述网笼下方设有微孔曝气器,所述微孔曝气器通过曝气管与外置鼓风机相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通过污泥管与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相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池设有排出清水的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后增设互相连通的MBR池或过滤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钢主体还包括调节废水水量的液位控制器和转子流量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氧化池还设有沉淀区,沉淀区设有污泥管和与相互连接的外置污水离心自吸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上连接有至少一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管口处安装有控制所述排泥管开闭的排泥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内安装有多组与水平面呈斜角布置的斜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笼为不锈钢网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上端设有检查管;所述接触氧化池上端设有检查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管上端设有与之匹配的管盖。
CN202121874318.4U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5327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318.4U CN2153275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318.4U CN2153275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27599U true CN215327599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7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4318.4U Active CN2153275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275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94255B2 (en) Nitr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0183483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6007227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CN111908705A (zh) 一种基于多效能医疗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工艺
CN212713126U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CN211226837U (zh) 一种模块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5327599U (zh) 一种地埋式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14400158U (zh) 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CN212924725U (zh) 生物脱氮除磷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2537887B (zh) 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3202515U (zh) 一种ifas-mbr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4299758U (zh) 高效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CN204999766U (zh) Mbr一体化设备
CN209890463U (zh) 一种智能模块化集成污水处理系统
CN210419415U (zh) 一种smart-sbr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9367928U (zh) 一种节能mbr污水处理系统
CN201809248U (zh) 序批式泥膜共生一体化水处理设备
CN212894377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111268870A (zh) 一体化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CN206069650U (zh) 一种组合式mbr膜生物反应器
CN217676988U (zh) 一种微生物循环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4355499A (zh) 一种侧流反硝化池及侧流反硝化方法
CN104591480A (zh) 浸没式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方法
CN213357223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3112950U (zh) 一种城市生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