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27333U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27333U
CN215327333U CN202022168817.3U CN202022168817U CN215327333U CN 215327333 U CN215327333 U CN 215327333U CN 202022168817 U CN202022168817 U CN 202022168817U CN 215327333 U CN215327333 U CN 215327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x body
tank
frame
sewag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688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锦平
李崇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688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27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27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273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第一隔板、入水口、出水口、第一出渣口、第二出渣口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一体化的设置在同一第一箱体内,在实现多池分步处理的前提下实现占地面积较小,且由于一体化设置,结构简单,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通常采用多个处理模块来完成,如化学混凝模块和沉淀分离模块,这些处理模块之间通常利用管道连接,从而构成水处理系统。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水处理系统,各模块分别独立设置,造成系统占地面积较大,由此带来系统维护较复杂,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隔板(2)、入水口(3)、出水口(4)、第一出渣口(5)、第二出渣口(6) 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所述入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顶端的位置;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与所述入水口(3)相对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渣口(5) 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出渣口(6) 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入水口(3)和第一出渣口(5)均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相贯通;所述出水口(4)和所述第二出渣口(6)均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相贯通;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顶部的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引流板(10),所述第一引流板(10)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第一引流板(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空隙。
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流板(10)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隔板(2)平行设置且端部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部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隔板(2)相焊接。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引流板(11),所述第二引流板(11)靠近具有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壁处,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两端与第一箱体(1)的另外两个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出水口(4)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引流板(11)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板体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且其侧边沿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为一漏斗结构,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一回字形边沿板(1306),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内侧边沿与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边沿相连接;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外侧边沿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一隔板(2)相连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上的斜管机构(16),所述第一层架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一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杆体(14)及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体(15);所述第一杆体(14)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二杆体(15)搭设在所述第一杆体(14)上,所述第一杆体(14)和第二杆体(15)固定;和/或,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架顶部的海绵层(23);所述第二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沿(25);所述第二层架还包括第一框架(24)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24)内的网格;所述第一框架(24)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相固定。
可选的,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层架,位于所述海绵层(23)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层架沿第一箱体 (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位于海绵层(23)顶部的位置设有的第二环形凸沿(26);所述第三层架还包括第二框架(27)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7)内的网格;所述第二框架(27)所述第二环形凸沿(26)相固定。
可选的,还设有一曝气机构,所述曝气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之间;所述曝气机构设有第四层架和架设在所述第四层架顶部的曝气管回路构成。
可选的,所述第四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杆体(17)构成;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板上与所述第三杆体(17)对应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杆;每根所述第三杆体(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杆相固定。
可选的,所述曝气管回路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曝气管(2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曝气管(20)的两端部并与每个第一曝气管(20)相贯通的第二曝气管(21)和第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的顶部设有均匀排列的气孔;
所述第三杆体(17)为L型杆体,所述加强杆为L型加强杆。
可选的,所述第三杆体(17)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均匀分布的纵向固定柱(18),所述曝气管与所述纵向固定柱(18)相固定。
可选的,在所述第四层架和所述曝气管回路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杆体(19);所述第四杆体(19)与所述第三杆体(17)相固定,以对所述斜管机构(16)进行固定。
可选的,还设有第三引流板(12);所述第三引流板(12)为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形成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及所述第三板体相固定;所述第三引流板(12) 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底部在所述第三杆体处,或者,在所述第三层架和所述第三杆体之间。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隔板(9),所述第二隔板(9)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池中且与所述第一隔板(2) 连接,所述第一处理池被分割成前第一处理池(71)和后第一处理池(72);所述第二隔板(9)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空隙;所述连通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狭长的矩形开口,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与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相对应的位置。
可选的,还设有第一搅拌机构和第二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搅拌机构支撑架;所述搅拌机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281)、第二支撑板(282)和第三支撑板(283);所述第三支撑板(283) 沿所述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处理池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82)均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83)相连接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2)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上设有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所述第二支撑板(282) 上设有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分别自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插入到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和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中。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箱体及连接第二箱体顶部的楼梯架,所述第二箱体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箱体(1) 的高度;所述第二箱体紧邻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设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和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所述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箱体为集装箱。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一体化的设置在同一第一箱体(1)内,在实现多池分步处理的前提下实现占地面积较小,且由于一体化设置,结构简单,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俯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另一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第一处理池中过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第一环形凸沿或第二环形凸沿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搅拌机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隔板2、入水口3、出水口 4、第一出渣口5、第二出渣口6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所述入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顶端的位置;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与所述入水口3相对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渣口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出渣口6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入水口3和第一出渣口5均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相贯通;所述出水口4和所述第二出渣口6均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相贯通;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顶部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隔板2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两个处理池,即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一体化的设置在同一第一箱体1内,在实现多池分步处理的前提下实现占地面积较小,且由于一体化设置,结构简单,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之间的连通口设置在靠近顶部的位置,即经第一处理池处理后的清水自第一处理池的顶部流入第二处理池8,这样便于形成顶部输出清水且底部输出过滤渣的第一处理池结构,这样可将第一出渣口5设置在靠近第一箱体1底部的位置,更加方便操作人员对第一出渣口5和第二出渣口6进行定期的清理维护。这样,连通口设置再靠近顶部的位置,同时也更有利于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的处理污水效果。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引流板10,所述第一引流板10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第一引流板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空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引流板10用于将自第一隔板2顶部设置的连通口流入的水体引流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水体自第一空隙流入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后再经第二空隙进入第二处理池8,从而形成水体自上而下进行过滤,从而将经第二处理池8过滤的清水从所述出水口4导出,且将经第二处理池8过滤的渣体从设置在第二处理池8的第二出渣口6排出。
所述第一引流板10为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垂直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不垂直设置形成的L形结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隔板2平行设置且端部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部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隔板2相焊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引流板10、第一箱体1侧壁及第一隔板2 共同围合成一矩形腔室,水体经连通口注入所述矩形腔室后自其底部流入第二处理池8。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板也可以为非L形结构的其他结构。
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为平板结构或漏斗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将其设置为漏斗结构,便于集中收集第一处理池中的渣体;由于第一处理池的底部面积较小,也可以将其底部设置为平板结构。
参考图2,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为一漏斗结构,所述漏斗结构由底板1305、第一梯形板1301、第二梯形板1302、第三梯形板1303和第四梯形板1304共同围合而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具有较大的面积,经第二处理池8处理的渣体不易集中,在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设置一漏斗结构,可便于第二处理池8底部的渣体集中收集便于排出第二处理池8。
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排渣管道;所述底板1305的中心位置设有一圆形排渣孔1307;所述排渣管道一端与所述圆形排渣孔1307相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渣口6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处理池8的渣体依次经设置在漏斗结构底部的圆形排渣孔1307、排渣管道和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的第二排渣口排出。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漏斗结构。例如,圆锥形漏斗、圆锥台形漏斗、三角形或者三角形锥形漏斗、三角形或者三角形锥台漏斗等结构。
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引流板11,所述第二引流板11靠近具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壁处,第二引流板(11)的两端与第一箱体1的另外两个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4的底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箱体1的三个侧壁与所述第二引流板11共同围合成一引流槽;水体经第二处理池8自下而上处理后溢出到所述引流槽中再通过所述出水口4导出第一箱体1。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4的底部,可充分利用出水口4的口径导出清水,提高导出效率。
所述第二引流板11为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垂直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板体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且其侧边沿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所述第二引流板11与第一箱体1侧壁形成的引流槽为一矩形引流槽;一方面结构更加整齐且牢固,另一方面便于焊接和配置第二处理池8的其他部件。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流板可以大致为L形结构,不一定垂直形成,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板也可以为非L形结构。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污水进入第二处理池8后,其中的渣体经沉淀汇集到所述漏斗结构的底部并自所述圆形排渣孔1307排出;水体自下而上漫入所述过滤装置,经过滤后的清水漫入到所述过滤装置的顶部并溢出到所述引流槽中,再从所述出水口4导出。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机构和/或第二过滤机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进入第二处理池8的污水可依次经过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的过滤,过滤效果更佳。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只有第一过滤机构或者只有第二过滤机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隔板9,所述第二隔板9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池中且与所述第一隔板2连接;所述第二隔板9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空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二隔板9将所述第一处理池分隔成靠近所述入水口3的前第一处理池71和远离所述入水口3的后第一处理池7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污水自入水口3进入到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 内后经过前第一处理池71处理后从设置在第二隔板9底部的第三空隙流入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的底部。
所述连通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狭长的矩形开口,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与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相对应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污水经前第一处理池71和后第一处理池72两道处理后再流入第二处理池8,矩形开口的连通口结合位置的设置更有利于清水的流通。
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一回字形边沿板1306,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内侧边沿与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边沿相连接;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外侧边沿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一隔板2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回字形边沿在第一箱体1的侧板内形成一凸缘,所述凸缘可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过滤机构。
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上的斜管机构16,所述第一层架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斜管机构16由至少一个紧密靠接在一起的斜管构成;所述第一层架用于支撑所述斜管机构1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污水经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漫入到所述斜管机构16,在斜管中水体中的渣体可进一步沉淀并沿斜管滑入到所述漏斗结构内,从而起到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效果。
所述第一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杆体14及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体15;所述第一杆体14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二杆体15搭设在所述第一杆体14上并用扎带将第一杆体14和第二杆体15相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所述第一杆体 14和第二杆体15可构成网格状的第一层架。所述第一杆体14可设置为方形杆体;所述第二杆体15可设置为圆形杆体。上述结构的第一层架不仅可以将斜管结构不仅固定牢固,而且安装简单。
其他实施例中,对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形状不受限制。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4与第二杆体15的固定方式不限于轧带。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层架也可以非网格状的其他结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结合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架顶部的海绵层23。所述第二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沿25;所述第二层架还包括第一框架24 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24内的网格;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和所述第一框架24上均设有装配孔;所述第一框架24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相固定。上述结构的第二过滤机构的过滤效果好,且结构简单,固定牢固。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凸沿和所述第一框架上不均设有装配孔;所述第一框架不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相固定,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层架用于支撑所述海绵层23,将所述海绵层23固定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保持设定的距离。水体经过斜管机构16后,进入到海绵层23进行进一步过滤处理,当水体漫入到所述海绵层23顶部后再溢出到所述引流槽内。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层架,位于海绵层23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层架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平铺排列,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进行平铺排列。所述第三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位于海绵层23顶部的位置设有的第二环形凸沿26;所述第三层架还包括第二框架 27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7内的网格;所述第二环形凸沿26与所述第二框架27上均设有装配孔;所述第二层架中的第二框架27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第二环形凸沿26相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至少一个第三层架共同铺设在所述海绵层23的顶部,用于固定所述海绵层23,避免水流造成海绵层23向上移位。所述每个第三层架均可独立拆卸,不但便于操作,还可根据海绵体中残留的渣体的密度拆卸对应的第三层架,从而对该位置海绵体进行清洗维护或更换。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凸沿与所述第二框架上不设有装配孔;所述第二层架不通过螺钉和螺母与所述第二环形凸沿相固定,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三层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设有一曝气机构,所述曝气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之间。
所述曝气机构设有第四层架和架设在所述第四层架顶部的曝气管回路构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杆体17构成;本实施例中,第三杆体为L型杆体,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杆体17不限于L型杆体。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板上与所述第三杆体17对应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L型加强杆;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杆的形状不限于L型加强杆。本实施例中,所述每根第三杆体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加强杆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包括上述L型的第三杆体、L型加强杆的第四层架可以对曝气管回路进行更好的支撑与固定,而且结构简单。
所述曝气管回路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曝气管2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曝气管 20的两端部并与每个第一曝气管20相贯通的第二曝气管21和第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的顶部设有均匀排列的气孔。可通过气体输送管道向曝气管内输送需要的气体,该气体沿均匀排列的气孔进入水体,从而起到对水体进行净化的作用。尤其,上述特定结构的曝气管回路,结合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曝气效果佳,而且曝气管回路结构设计也简单。
所述第三杆体17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均匀分布的纵向固定柱18,所述曝气管利用扎带与所述纵向固定柱18相固定,从而起到对曝气管的进行更好的加固作用,防止曝气管在水处理过程中移位。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曝气管与固定柱不是利用轧带进行绑扎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纵向固定柱18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所述第四层架和所述曝气管回路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杆体19;所述第四杆体19利用扎带与所述第三杆体17相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设在第四层架顶部的第四杆体19可与所述第三杆体17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对斜管机构 16起到加固的作用,从而防止斜管机构16在水处理过程中移位。同时还可以起到对曝气管回路的固定作用。
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第四杆体,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曝气机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设第三引流板12;所述第三引流板12为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设置形成的L形结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形成近似L形结构;所述第三引流板12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及所述第三板体相固定;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三引流板12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三板体围合成一溢流槽,当海绵层23中具有较大密度的渣体造成堵塞时,水体可通过所述溢流槽溢出到所述引流槽内,从而避免由于海绵层23堵塞造成对第一箱体1的损耗。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溢流槽的底部槽口(第三引流板12的底部)在所述第三杆体处。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溢流,同样还能节省材料。
其他实施例中,溢流槽的底部槽口在所述第三层架和所述第三杆体之间,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设有第一搅拌机构和第二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搅拌机构支撑架;所述搅拌机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281、第二支撑板282和第三支撑板283;所述第一支撑板28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82均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板283条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板283沿所述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处理池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82均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83相连接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2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所述第二支撑板282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分别自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插入到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和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在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和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中放入污水反应剂,通过第一搅拌机构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对两处理池中的水体及反应剂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使其充分反应,从而达到更加的反应效果。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箱体1 的高度;所述第二箱体紧邻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设置。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设有一连接第二箱体顶部的楼梯架。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和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所述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在第二箱体内放置盛放第一反应剂和盛放第二反应剂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将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和所述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连接且贯通,从而实现通过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将第一容器中的反应剂输送到所述前第一反应池中,通过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将第二容器中的反应剂输送到所述后第一反应池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出水口4、入水口3、第一出渣口5和第二出渣口6的外侧均设有法兰环,从而便于与污水输入管、清水输出管及渣体输出管相装配。
所述漏斗结构的外侧底部还固定一沉淀池支撑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沉淀池支撑架用于支撑固定所述漏斗结构,使其更加牢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第一箱体可以为集装箱,以实现污水处理装置的快速移动,不需要直接到目的地进行大部分零件的组装,只需要组装第二箱体就可以。提高运输和组装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隔板(2)、入水口(3)、出水口(4)、第一出渣口(5)、第二出渣口(6)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所述入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顶端的位置;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与所述入水口(3)相对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渣口(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出渣口(6)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入水口(3)和第一出渣口(5)均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相贯通;所述出水口(4)和所述第二出渣口(6)均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相贯通;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顶部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流板(10),所述第一引流板(10)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第一引流板(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空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10)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隔板(2)平行设置且端部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部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隔板(2)相焊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引流板(11),所述第二引流板(11)靠近具有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壁处,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两端与第一箱体(1)的另外两个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出水口(4)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板体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且其侧边沿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为一漏斗结构,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一回字形边沿板(1306),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内侧边沿与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边沿相连接;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外侧边沿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一隔板(2)相连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上的斜管机构(16),所述第一层架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一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杆体(14)及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体(15);所述第一杆体(14)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二杆体(15)搭设在所述第一杆体(14)上,所述第一杆体(14)和第二杆体(15)固定;和/或,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架顶部的海绵层(23);所述第二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沿(25);所述第二层架还包括第一框架(24)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24)内的网格;所述第一框架(24)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相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层架,位于所述海绵层(23)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层架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位于海绵层(23)顶部的位置设有的第二环形凸沿(26);所述第三层架还包括第二框架(27)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7)内的网格;所述第二框架(27)与所述第二环形凸沿(26)相固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曝气机构,所述曝气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之间;所述曝气机构设有第四层架和架设在所述第四层架顶部的曝气管回路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杆体(17)构成;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板上与所述第三杆体(17)对应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杆;每根所述第三杆体(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杆相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回路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曝气管(2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曝气管(20)的两端部并与每个第一曝气管(20)相贯通的第二曝气管(21)和第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的顶部设有均匀排列的气孔;
所述第三杆体(17)为L型杆体,所述加强杆为L型加强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杆体(17)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均匀分布的纵向固定柱(18),所述曝气管与所述纵向固定柱(18)相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层架和所述曝气管回路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杆体(19);所述第四杆体(19)与所述第三杆体(17)相固定,以对所述斜管机构(16)进行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三引流板(12);所述第三引流板(12)为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形成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及所述第三板体相固定;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底部在所述第三杆体处,或者,在所述第三层架和所述第三杆体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隔板(9),所述第二隔板(9)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池中且与所述第一隔板(2)连接,所述第一处理池被分割成前第一处理池(71)和后第一处理池(72);所述第二隔板(9)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空隙;所述连通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狭长的矩形开口,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与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相对应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一搅拌机构和第二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搅拌机构支撑架;所述搅拌机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281)、第二支撑板(282)和第三支撑板(283);所述第三支撑板(283)沿所述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处理池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82)均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83)相连接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2)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上设有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所述第二支撑板(282)上设有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分别自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装配孔(284)和所述第二搅拌机构装配孔(285)插入到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和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箱体及连接第二箱体顶部的楼梯架,所述第二箱体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箱体(1)的高度;所述第二箱体紧邻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设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和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所述第一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前第一处理池(71)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第二反应剂输送管道一端设置在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的顶部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
18.如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为集装箱。
CN202022168817.3U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5327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8817.3U CN215327333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8817.3U CN215327333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27333U true CN215327333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4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68817.3U Active CN215327333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27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3251A (zh) 外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废水净化工艺
CN108675528A (zh) 一种废水处理设备
CN216513332U (zh) 一种mbr膜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9553145B (zh) 一种陆上机动式悬浮物水分离浓缩设备
CN215327333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3433362U (zh) 一种具有多级筛分功能的过滤装置
CN206512067U (zh) 一种市政污水管网的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US20190160396A1 (en) Foldable and removable partition assembly for septic tank
CN217516812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6639209U (zh) 一种高效生物处理反应装置
CA2728913A1 (en) Apparatus for cleaning sewage
CN215249925U (zh)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终级处理系统
CN214299747U (zh) 一种环境保护溢流法水净化设备
CN213738740U (zh) 一种低能耗污水处理装置
CN211462265U (zh)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地埋式精滤机
CN208115320U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CN210764713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水处理装置
KR20120091849A (ko) 수처리장치
CN213506236U (zh) 一种集成化海水淡化装置
CN220887261U (zh) 一种一体式预处理装置
CN211328325U (zh) 一种污水固体杂质处理装置
CN218810911U (zh) 一种一体化循环水处理装置的箱体
CN218435224U (zh) 一体化mbr分散性污水预处理系统
CN217709163U (zh) 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3388018U (zh) 一种蛋白质分离器的压缩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