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9420U - 电池盒及灶具 - Google Patents

电池盒及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9420U
CN215299420U CN202121710634.8U CN202121710634U CN215299420U CN 215299420 U CN215299420 U CN 215299420U CN 202121710634 U CN202121710634 U CN 202121710634U CN 215299420 U CN215299420 U CN 215299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ain body
battery compartment
connecting body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106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蒙剑友
张炳卫
孙飞
姚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106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94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9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9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盒及灶具,电池盒包括基座和电池仓;基座包括第一主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主体连接;电池仓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主体容置电池,第二主体的一端与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第二连接体能够与第一连接体抵持以阻碍电池仓和基座分离,且第一弹性件能够推动第二主体,以使第二连接体与第一连接体抵持,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其电池仓和基座可以相互分离,能够避免盲操作,且电池仓和基座之间的拆装方式便捷,能够提高电池更换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维护便利。

Description

电池盒及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盒及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中通常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盒,这些电池盒通常位于灶具的底部,电池盒的位置可能导致使用者更换电池时的操作为盲操作,电池更换不便,且电池容易安装不到位。为避免盲操作,部分灶具的电池盒采用分体式设计,电池盒用于容置电池的某一部件可以完全拆离灶具,这一部件拆出后,使用者更换电池,然后再将该部件安装回灶具。然而,一些分体式的电池盒仍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盒,该电池盒采用分体式设计,电池盒的电池仓和基座可以相互分离,且电池仓与基座之间的拆装方式简便,该电池盒的电池更换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盒的灶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盒,包括:基座,包括第一主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电池仓,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主体具有用于容置电池的容置腔,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体抵持以阻碍所述电池仓和所述基座分离,且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主体,以使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体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盒,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盒,用于容置电池的电池仓能够与基座分离,需要更换电池的时候,使用者拆出电池仓后直接从电池仓中拆下旧电池以及将新电池换入电池仓中,电池的拆装过程可观察,电池更换方便,也不易出现电池误安装的情况。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移动电池仓以压缩第一弹性件,便可实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相互分离,从而使电池仓和基座分离;松开电池仓,第一弹性件便可使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抵持,从而使电池仓和基座连接;电池仓与基座之间的组装和分离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更换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主体还具有容置口,所述容置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容置口供所述电池进出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安装腔,所述电池仓容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主体覆盖所述容置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体朝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连接体能够抵持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电池仓进入所述安装腔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凸出距离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纵向部,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连接,所述纵向部能够抵持所述第二连接体;横向部,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横向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连接,所述纵向部远离所述安装腔的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横向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横向部和所述纵向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主体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电池仓还包括定位体,所述定位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所述定位孔供所述定位体插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座还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与容置于所述电池仓中的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导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位于所述安装腔中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电件弯折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供所述第二主体的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导电件位于所述容置腔中的部分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部分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仓还包括防滑齿,所述防滑齿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灶具,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电池盒中的电池更换效率高,灶具的维护便利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在灶具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池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电池盒的另一种分解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电池盒的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基座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的电路导通方式示意图;
图7为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1-底壳,102-电池盒;
201-基座,202-电池仓,203-电池;
301-第二主体,302-第二连接体,303-定位体,304-防滑齿,305-第三导电件,306-第二导电件,307-第一导电件,308-第一弹性件,309-第一连接体,310-第一主体;
401-安装腔,402-组装口,403-横向部,404-纵向部;
501-容置腔,502-容置口;
601-第三弹性件,602-第二弹性件,603-第一连接槽;
801-纵向面,802-横向面,803-定位孔;
901-第二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比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盒102,参照图1和图2,电池盒102包括基座201和电池仓202,基座201和电池仓202能够相互分离和组装。其中,在灶具的使用过程中,基座201基本上是固定的,基座201与灶具的底壳101固定(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而电池仓202则是用于容置电池203,电池仓202可以拆出,使用者将电池仓202拆出后再更换电池仓202中的电池203。
参照图3至图7,基座201包括第一主体310、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一弹性件308。第一主体310与灶具的底壳101连接,第一弹性件308的其中一端与第一主体310连接,第一弹性件308的另一端用于抵持第二主体301的一端。电池仓202包括第二主体301和第二连接体302,第二主体301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置电池203的容置腔501。第一连接体309与第一主体310连接,第二连接体302与第二主体301连接,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能够相互抵持,从而阻碍电池仓202和基座201分离(即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于卡接)。
基座201与电池仓202组装完成后,第一弹性件308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308有恢复原长的趋势,第一弹性件308会对第二主体301施加一个弹力,在这一弹力作用下,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会保持抵持状态。具体来说,当电池仓202与基座201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0所示状态时,在电池仓202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电池仓202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第一连接体309的上侧表面会与第二连接体302的下侧表面抵持(类似于第二连接体302勾住第一连接体309),从而阻碍电池仓202与基座分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图中,第一弹性件308设置为弹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08也可以设置为弹片等其他形式。
下面结合图10至图12简要说明更换该电池盒102中的电池203的过程,为方便描述,此处结合图10至图12中的具体方向进行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选取的截面与图10、图11不同,但不影响对更换电池的过程的理解。
首先需要将电池仓202拆出:使用者扶持电池仓202并使电池仓202相对于基座201向右运动,直至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之间的抵持状态解除(从图10的状态变化至图11的状态,此过程中电池仓202运动导致第一弹性件308的压缩程度逐渐增大)。参照图11和图12,随后使电池仓202的左端向下转动一定角度,然后便可在电池仓202倾斜的状态下抽出电池仓202。
将电池仓202拆出后,取出电池仓202中的旧的电池203,并将新的电池203安装到电池仓202中。新的电池203安装进电池仓202中之后,需要把电池仓202重新与基座201连接。首先使用者手持电池仓202,电池仓202的右端相对于电池仓202的左端翘起,然后使电池仓202的右端抵持第一弹性件308(如图12所示的状态),接着向右移动电池仓202从而使第一弹性件308压缩;第一弹性件308压缩至一定程度后,第一弹性件308和第一连接体309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供电池仓202进入,此时令电池仓202的左端向上转动一定角度至如图11所示的状态;最后在扶持电池仓202的底部的状态下,使第一弹性件308推动电池仓202左移,直至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抵持(从图11的状态变为图10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盒102采用分体式设计,电池仓202与基座201可分离,需要更换电池203的时候,使用者先拆出电池仓202,使用者拆出电池仓202后,直接手持电池仓操作(包括拆下旧的电池203以及塞入新的电池203),电池203的拆装过程可观察,无需盲操作,电池203更换方便,也不易出现电池203误安装的情况。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盒102,移动电池仓202以压缩第一弹性件308,便可解除电池仓202和基座201之间的连接,从而使电池仓202和基座201分离;松开电池仓202,第一弹性件308便可使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抵持,从而使电池仓202和基座201连接和固定;电池仓202与基座201之间的组装和分离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电池203的更换效率。
参照图4,第一主体310具有组装口402和安装腔401,第一主体310下侧的开口为组装口402(以图4的方向为基准),组装口402与安装腔401连通,电池仓202可以通过组装口402进出安装腔401,安装腔401可以容置电池仓202。参照图5,第二主体301具有容置口502,第二主体301的上侧开口为容置口502,容置口502与容置腔501连通,电池203可以通过容置口502进出容置腔501。参考图2或图9,当基座201与电池仓202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时,第一主体310覆盖组装口402,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电池203掉出电池仓202的风险。
参照图3、图5和图7,第二连接体302连接于第二主体301的左端,且第二连接体302朝左侧凸出。这种设置方式的第二连接体302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第二连接体302与第一连接体309之间的约束可以防止电池仓202掉出安装腔401,而在第一弹性件308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连接体309会抵住第二主体301的左端壁面,从而对第二主体301进行限位。
结合图7,以及图10至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池仓202进入安装腔401的方向上,第二连接体302的凸出距离逐渐减小,以便将电池仓202与基座201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体302大致呈三角形,电池仓202整体自下而上运动以进入安装腔401中,而第二连接体302的凸出距离(指第二连接体302相对于第二主体301的左端壁面凸出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在安装腔401中未安装电池仓202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308未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308与第一连接体309之间的距离较小,不能直接将电池仓202塞入第一弹性件308和第一连接体309之间。在安装电池仓202的初始阶段,电池仓202是以一个倾斜的姿态与第一弹性件308进行接触(可参照图12),此时第二主体301的右端抵持第一弹性件308,使用者可以让第二连接体302的斜面抵持第一连接体309(此时的抵持作用并非用于阻碍电池仓202分离的抵持作用)。
在安装过程中,随着第一弹性件308的压缩程度逐渐增加,第一弹性件308和第一连接体309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电池仓202的左端可以逐渐向上移动(或者说相对于电池仓202的右端向上转动)直至自下而上地越过第一连接体309。若第二连接体302的凸出距离是恒定的或者自下而上逐渐增加,那么在将电池仓202安装回去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在电池仓202处于倾斜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压缩第一弹性件308,而在电池仓202倾斜的状态下使第一弹性件308有较大的压缩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均可以设置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体309分别位于基座201的前后两端(图中未一同示出两个第一连接体309,两个第一连接体309前后对称设置),两个第二连接体302分别位于电池仓202的前后两端。参照图4,第一连接体309包括纵向部404和横向部403。纵向部404呈板状,纵向部404的上端与安装腔401的底壁连接,纵向部404的下端与横向部403的其中一端连接。横向部403呈柱状,横向部403的一端与安装腔401的侧壁连接(图3和图4中所示的横向部403与前侧壁面连接),横向部403的另一端则与纵向部404的上端连接,横向部403与安装腔401的底壁之间留有供第二连接体302插入的空间。横向部403作为第一连接体309中用于与第二连接体302抵持的部位,同时也可以作为抵持第二主体301远离第一弹性件308的一端的部位;纵向部404则可以加固横向部403以及约束第二连接体302的移动(沿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纵向部404也可以用于抵持第二主体301。需要说明的是,纵向部404和横向部403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抵持第二主体301即可。第一连接体309相当于和第一弹性件308共同夹持电池仓202,第一连接体309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对电池仓202进行定位,提高电池仓202在安装腔401中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3、图5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310开设有定位孔803,电池仓202还包括定位体303,定位体303连接于第二主体301靠近第一弹性件308的一端,定位体303可以插入定位孔803中,定位孔803的孔壁可以约束定位体303的位置,从而实现电池仓202的靠近第一弹性件308的一端与基座201之间的定位。在将电池仓202与基座201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定位体303插入定位孔803中,然后再进行后续的操作。
参照图8,第一主体310包括纵向面801和横向面802,定位孔803的一部分开设于纵向面801上,定位孔803的另一部分开设在横向面802上,这样可以增加定位孔803供定位体303插入的角度,方便电池仓202的安装。此外,横向面802还用于与定位体303抵持,从而实现对电池仓202的支撑;相对于依靠定位孔803的下侧孔壁支撑定位体303,利用横向面802抵持、支撑定位体303,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横向面802对定位体303的支撑更稳定。
参照图3和图7,电池盒102还设置有可以减少使用者手部与电池盒102之间打滑的防滑齿304,防滑齿304连接于第二主体301远离第一弹性件308的一端,且防滑齿304位于容置腔501外。防滑齿304供使用者的手部接触(更具体来说,可以是与使用者的手指接触),使用者令电池仓202朝压缩第一弹性件308的方向运动,以及令电池仓202的左端转动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按压在防滑齿304上从而对电池仓202施力。而防滑齿304的齿状结构可以增加电池仓202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加电池仓202与使用者手指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使用者的手指打滑,提高电池盒102的拆装效率。
下面再介绍电池盒102的用于实现电路导通的结构。
参照图3至图7,基座201包括第一导电件307,第一导电件307设置有两个,第一导电件307用于与灶具中的用电装置或电路模块电连接(可以通过线缆实现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07相当于整个电池盒102的电能输出端子。第一导电件307的一部分设置在安装腔401中,第一导电件307的另一部分则穿出至安装腔401外,第一导电件307位于安装腔401中的部分用于与第一弹性件308连接,第一导电件307位于安装腔401外的部分则用于接线(接线完成后电池盒102便可对用电装置或电路模块供电)。
第一弹性件308(设置为导体)、第一导电件307和第二导电件306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弹性件308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一导电件307和一个第二导电件306抵持。第一弹性件308的一端与第一导电件307固定。即,电池203的电能依次通过第二导电件306、第一弹性件308和第一导电件307输出。在此设置方式下,第一弹性件308既用于保持第一连接体309和第二连接体30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用于实现电池盒102内部的电路导通。而且,在此设置方式下,使用者只需要进行电池仓202的拆卸和安装操作,无需额外进行接线或拆除线缆的操作,电池203的更换更方便。
参照图3和图9,第一主体310还具有第二连接槽901,第一导电件307的侧边插入第二连接槽901中从而实现第一导电件307与第一主体310之间的固定。
参照图5和图6,第二导电件306弯折设置,第二导电件306具有第一连接槽603,第一连接槽603供第二主体301的右端板嵌入。相应地,第二导电件306相当于跨设第二主体301的右端板的上沿。第二导电件306的左侧外表面用于与电池203的端部(对应电池203的电极)直接接触导通,或间接地通过第二弹性件602实现导通;第二导电件306的右侧外表面则用于与第一弹性件308抵持。
电池仓202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件602(可设置为金属弹片或金属弹簧),其中一个电池203的正极与第二导电件306直接抵持,另一个电池203的负极和另一个第二导电件306分别抵持第二弹性件602的两端。上文提及的第二导电件306与电池203通过其他部件实现导通,主要是指第二导电件306与电池203的负极之间的导通。
参照图5和图6,在电池仓202能够安装多个电池203,且多个电池203并排排列的情况下,电池仓202中还可以设置第三导电件305和第三弹性件601。第三弹性件6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导电件305以及其中一个电池203的负极抵持,另一个电池203的正极直接与第三导电件305抵持。第三导电件305和第三弹性件601的组合用于将多个电池203串联,而第三弹性件601用于减少接触不良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于实现电路导通的部件,基本上是安装在基座201上或安装在电池仓202上,基座201和电池仓202可以设置为绝缘材料(比如塑料),以减少短路的风险(基于灶具的使用环境,电池盒102有可能会沾到水),减少基座201和电池仓202的重量,和节约电池盒102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盒102。基于电池盒102的电池更换的便利性,该灶具的维护便利性较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电池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包括第一主体、第一连接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
电池仓,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主体具有用于容置电池的容置腔,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体抵持以阻碍所述电池仓和所述基座分离,且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主体,以使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体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还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容置口,所述容置口供所述电池进出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安装腔,所述电池仓容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主体覆盖所述容置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体朝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连接体能够抵持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池仓进入所述安装腔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凸出距离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
纵向部,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连接,所述纵向部能够抵持所述第二连接体;
横向部,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横向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连接,所述纵向部远离所述安装腔的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横向部连接,所述横向部和所述纵向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主体抵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具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电池仓还包括定位体,所述定位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所述定位孔供所述定位体插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与所述电池仓中的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导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位于所述安装腔中的部分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抵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弯折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供所述第二主体的一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导电件位于所述容置腔中的部分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部分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还包括防滑齿,所述防滑齿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
10.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盒。
CN202121710634.8U 2021-07-26 2021-07-26 电池盒及灶具 Active CN2152994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0634.8U CN21529942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池盒及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0634.8U CN21529942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池盒及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9420U true CN215299420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10634.8U Active CN215299420U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池盒及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94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3764B (zh) 电池包
CN110858637B (zh) 连接模块
CN202977761U (zh) 一种按压式导线连接器
US7867009B2 (en) Socket with plug retention structure
CN201234099Y (zh) 一种接线盒
TW201539885A (zh) 連接器
CN215299420U (zh) 电池盒及灶具
CN212991518U (zh) 轨道式电源和适配器
CN206422124U (zh) 电池仓组件
CN215989047U (zh) 一种快速拆装的电池安装结构及用电设备
CN214588721U (zh) 一种用于高性能设备的带线保险插座
CN209786059U (zh) 电池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0156269U (zh) 一种开关
CN210182467U (zh)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CN208336306U (zh) 纽扣电池座以及电子设备
CN112865250A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108110271B (zh) 电池及电动工具
CN218004988U (zh) 一种电池电控盒
CN215527899U (zh) 端子
CN218334563U (zh) 层板插接取电系统
CN217469056U (zh) 一种导电电刷结构
CN209844135U (zh) 便于接线的电连接器
CN219739194U (zh) 一种电动送风装置电池模块的防呆结构
CN212659619U (zh) 一种用于电能表的电池盒及电能表
CN215008751U (zh) 一种用于光伏组件接线盒内的电气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8

Address after: 241000 west side of 3 / F, No.5 office building,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gathering area, Fuzhou Road, Jiangbe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u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Gangqian Road, industrial park,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